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014-5-11 0:33:09 下载本试卷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L10——L17)

知识体系

一、繁荣与开放社会的基础

1.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开凿

2.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二、繁荣与开放社会的表现

1.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2.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3.   “和同为一家”

4.   开放与交流

5.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6.   璀璨的文学艺术

阶段特征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达四百来年的分裂状态,国家进入了统一发展的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历史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繁荣”、“开放”,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顶峰时期,具体表现如下:

1.国家统一,政治开明,经济文化发达,国力强盛,疆域辽阔。

2.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影响深远。

3.我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阶段。

这一时期的世界发展,在亚洲存在两个大的封建帝国。一是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建立的地跨亚、非、欧的大食帝国,二是隋唐时期的中国。这一时期的欧洲处于分裂、混乱的中古时期,其发展远远不及亚洲。亚洲文明以中国唐代文明为代表,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专题知识归纳和总结

一、图片

1.人物:
隋文帝(P2)、唐太宗(P9)、武则天(P13)、魏征(P9)、松赞干布(P28)、文成公主(P28)、鉴真(P33)、玄奘(P34)、李春(P42)、李白(P45)、杜甫(P46)

2.地图:
隋疆域图(P3)、隋大运河示意图(P5)、唐疆域图(P17)、唐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P27)、鉴真东渡示意图(P34)、玄奘西行路线图(P35)、唐长安城示意图(P37)

3.工艺品:
隋陶甲马武士俑(P3)、乾陵翼马(P14)、蒲津渡开元铁牛铁人(P16)、唐三彩文官俑(P21)、唐戴帷帽骑马女俑(P22)、唐鸵鸟石刻(P24)、唐昭陵六骏(P24)、唐代驯马图(P24)、唐代大食旅行者陶俑(P37)、唐骑驼乐舞三彩俑(P37)、唐奏乐俑(P47)

4.事件:
步辇图(P28)、拉萨大昭寺文成公主入藏壁画(P29)、玄奘取经回长安图(P36)

5.建筑:
杭州拱辰桥(P4)、唐蕃会盟碑(P29)、云南大理南诏崇圣寺三塔(P30)、日本唐招提寺(P33)、大雁塔外景(P36)、唐长安城下水道铁阐门(P37)、赵州桥(P42)、赵州桥雕刻(P42)

6.其他图片:
唐律残片(P11)、唐“开元通宝”钱(P15)、雨中耕作图(P16)、日本“和同开王尔 ”钱(P32)、《大唐西域记》书影、唐刻本《金刚经》拓片(P41)、李白《上阳台》手迹(P46)、唐敦煌壁画(P47)、飞天(P48)、《百家姓》书影(P51)

二、引言

1. (L1)古今称国计之富有者莫如隋。(马端临《文献通考》)

2. (L1)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3. (L2)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太宗)

4. (L3)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旧唐书》

5. (L3)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王谠《唐语林》)

6. (L3)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成为鲜明对照。(韦尔斯《世界史纲》)

7. (L4)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王定保《唐摭言》)

8. (L4)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韦尔斯《世界史纲》)

9. (L5)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柳宗元)

10.  (L5)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陈陶《陇西行》)

11.  (L6)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李太白集》)

三、学习目标

1.  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2)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3)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

2.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1)政治上:沿袭、完善“三省六部制”;
(2)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轻徭薄赋;
(3)法律上: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颁布《唐律疏议》。

3.  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时期,亲睹隋朝的覆亡,这使唐太宗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因此他在政治、经济、法律、民族、外交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革新措施。
(1)政治方面:继续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任用敢于直言,并进谏200多次的魏征为相;他知人善任,尽量做到惟才是举,兼收并用。沿用并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
(2)经济方面:改革赋役制度,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轻徭薄赋;
(3)法律方面: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4)少数民族关系方面:在唐太宗的开明政策下,他被西北各部尊称为“天可汗”。为了加强同吐蕃的关系,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汉藏两族之间的关系;
(5)对外关系方面:他在位时,玄奘西游天竺,并著有《大唐西域记》对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的历史及佛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等等。
  总之,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融洽,被誉为“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4.  武则天的统治政策
(1)重用酷吏,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
(2)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提高下级官兵的政治地位;
(3)大力发展科举制度,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4)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5.  评价武则天
  武则天从皇后到皇帝以及皇位的巩固,是一个不断斗争的需要,在打击旧官僚大贵族集团的政策中,虽有滥杀无辜之实,统治后期也有不妥之处,但总体说来,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统治期间,她抓住了农业生产、人才使用两大问题,使唐朝社会进一步走向辉煌,人称其统治颇有“贞观遗风”。

6.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看其行为或政策是否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2)可分为功绩和过失两大方面进行评价,做到一分为二;
(3)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寻找答题的切入点;
(4)做到有史有论,史论结合。

7.  “开元盛世”
(1)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因其年号为“开元”,故称为“开元盛世”;
(2)原因:①社会安定;②贞观之治为基础;③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④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8.  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1)唐太宗:①灭东突厥,设都督府;②各族拥戴其为“天可汗”;③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④大漠南北开辟“参天可汗道”。
(2)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西海郡王
(3)唐中宗:金城公主入藏
(4)唐穆宗:唐蕃会盟
(5)唐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

9.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事件

身份

目的地

经过

影  响

遣唐使

政府使者

中国(唐)

13次

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鉴真东渡

民间使者

日本

6次

对日本经济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玄奘西行

民间使者

印度(天竺)

17年

他是介绍印度第一人

10.  以大运河、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大运河:一个中心(洛阳)
       两个端点(涿郡、余杭)
       四个河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六年时间完成
(2)赵州桥:李春(隋朝)设计,是目前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11.   隋唐时期在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文学艺术

代表人(地)

代表作品

唐  诗

李白(诗仙)

《上阳台》

杜甫(诗圣)

“三吏”“三别”(诗史)

白居易

绘画、雕塑

甘肃敦煌

莫高窟

音乐、舞蹈

唐太宗

《秦王破阵乐》

唐玄宗

《霓裳羽衣舞》

12.   《基础训练》
P2 6、7、8
P5 6、7
P7 6、8
P9 5
P11 8
P13 7、8、10
P16 9


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L10——L17)

知识体系

一、多元文化碰撞交融

1.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2.   宋金对峙

3.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业

二、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1.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2.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3.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4.   繁荣的宋元文化

阶段特征

10-14世纪,中国进入北方少数民族勃兴、政权并立、对峙到大一统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在对立中碰撞,在交流中认同,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的再度发展。

这一时期的欧洲处在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中国的文明继续领先世界。中国的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火药三项发明传播到欧洲,对欧洲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海外贸易的兴盛,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活力。

专题知识归纳和总结

一、图片

1.   人物:
 宋太祖(P54)、岳飞坐像(P60)、成吉思汗(P75)、忽必烈(P76)、文天祥(P77)、毕昇(P81)、黄道婆(P83)、司马光(P86)、关汉卿(P89)、

2.   地图:
 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P56),宋、南宋对峙形势图(P61),宋代经济分布图(P65),元疆域图(P76)

3.   工艺品:
契丹矛(P54)、辽代汉人火葬琉璃棺(P57)、金代彩绘砖雕武士(P59)、金“正隆元宝”钱(P62)、宋砖雕推磨图(P64)、宋定窑白瓷童子诵经壶(P67)、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及铜版(P67)、宋“丁都赛”戏曲砖雕(P72)、宋蹴鞠纹铜镜(P73)、成吉思汗陵收藏的马鞍具(P75)、元磁州窑白釉黑花婴戏图窑罐(P78)、南宋持罗盘陶俑(P82)、元吹笛击节陶俑(P90)

4.   事件:
宋人科举考试图(P70)

5.   建筑:
 西夏王陵(P55)、杭州岳王庙(P63)、杭州岳飞墓(P63)、

6.   其他图片:
 契丹文字(P54)、传岳飞手书( P61)、南宋《耕织图》元代摹本(P64)、秧马(P66)、北宋“交子”纸币铜版印本(P67)、南宋“会子”纸币(P67)、泉州出土的南宋船(P68)、宋卖眼药图(P71)、宋岁朝图(P72)、宋男女伎乐图(P73)、《农桑辑要》书影(P77)、泥活字模型(P81)、木棉搅车(P83)、木棉纺车(P84)、《资治通鉴》书影(P86)、元代戏曲演出(P89)、《窦娥冤》插图(P89)

二、引言

1. (L10)(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

2. (L11)撼山易,憾岳家军难!(岳珂《金佗续编》)

3. (L12)都城汴京,“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燃薪者。”(庄绰《鸡肋编》)

4. (L12)闻得商旅往来贸易,竞用会子,一为免商锐,两为省脚乘,三为不复折阅(亏损),以此观之,会子可谓通流。(吴泳《鹤林集》)

5. (L13)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魏泰《东轩笔录》

6. (L1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7. (L13)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陆游《小舟游近村舍步归》)

8. (L13)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数里。(吴自牧《梦粱录》)

9. (L14)(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

10.  (L14)(忽必烈劝课农桑)行之五六年,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农桑辑要·序》)

11.  (L15)(毕昇的活字印刷)若止印三、两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沈括《梦溪笔谈》)

12.  (L15)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朱彧《萍洲可谈》)

13.  (L16)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三、学习目标

1. 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1)南方社会的相对安定;
(2)南方人口大量增加,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4)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2. 列举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表现(即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1)农业:水稻种植普遍推广,逐渐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占城稻的引进)
(2)手工业:①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②铜、铁等金属冶炼不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③瓷器畅销世界,宋代时的中国被誉为“瓷之国”。
(3)商业:①城镇的出现;②城市的繁荣(汴京);③纸币的出现(“交子”)
(4)海外贸易:①“蕃客”“蕃坊”“蕃市”“蕃学”的出现;
        ②重要外贸港口(广州、泉州、明州)的出现;
        ③外贸范围广。

3. 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1)乡村生活(重要节日):元旦、寒食、冬至
(2)城市特点:①规模大,人口多;
        ②城市格局打破了市和坊的界限;
        ③商业活动没有时间的限制,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有了夜市和早市。
(3)社会主体:士(读书人)、农(农民)、工(手工业者)、商(商人)

4. 比较唐都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的相同与不同
(1)相同:①城市建设规模大、雄伟;②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 ③有繁华的商业区
(2)不同:①唐都长安布局整齐;
      ②唐都长安贸易限制在东市和西市,而宋都东京贸易区域不受限制;
      ③宋都东京出现夜市,贸易没有时间的限制;
      ④宋都东京有娱乐场所——瓦舍

5. 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政权

民族

建立者

时间

都 城

被哪个政权所灭

契丹→辽

契丹

阿保机

916年

上京

北宋

赵匡胤

960年

汴京(东京)

西夏

党项

元昊

1038年

兴庆

蒙古

女真

阿骨打

1115年

会宁、中都(北京)

蒙古

南宋

赵构

1127年

临安

蒙古

6. 评价铁木真(成吉思汗)
(1)铁木真所生活的时代,是蒙古族的发展和受金朝统治压迫时期,人民生活艰苦不堪。蒙古各部落之间,为了掠夺财富,还经常进行残酷的战争。铁木真就是在这种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使自己的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并统一蒙古各部。在当时条件下,铁木真的活动,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
(2)其功绩:①统一蒙古;②建立蒙古政权,建立军政合一的国家体制;③创制蒙古文字;④蒙古的壮大。
(3)对后来他所进行的战争,要区别战争的性质,有的是为反抗金朝的统治和民族压迫,是正义的,有的是蒙古贵族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掠夺战争,是非正义的。

7. 简述忽必烈改制
(1)前提:①元的建立;②忽必烈对汉文化的了解
(2)内容:
 ①政治上: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进行有效管辖;
 ②经济上:A.推行重农政策,将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禁止人口为奴;
      B.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
      C.诏令编写《农桑辑要》刊行四方
(3)影响: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8. 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代表

人物

特 点

代表作

李白

想像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早发白帝城》

诗仙

杜甫

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忧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三吏”、“三别”

诗圣

苏轼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豪迈奔放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豪放派

李清照(女)

委婉含蓄,清新淡雅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声声慢·寻寻觅觅》

婉约派

辛弃疾

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元杂剧

关汉卿

将诗歌、音乐、舞蹈等相结合,贴近百姓生活,以叙事为主

《窦娥冤》

世界文化名人

9. 说出《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等

著作

时期

作者

体例

内  容

《史  记》

西汉

司马迁

纪传体

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资治通鉴》

北宋

司马光

编年体

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10. 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发明

发明时间

革新时间

革新者

意  义

造纸术

西汉

东汉

蔡伦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印刷术

(雕版印刷)

北宋

(活字印刷)

毕昇

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指南针

北宋

为欧洲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 药

宋代

广泛应用于军事战争,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11.《基础训练》
P21 7、8
P23 9、10
P26 6、
P27 5、6
P30 8
P32 6、7
P34 6


第三单元 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L18——L25)

知识体系

一、明清帝国的繁盛

1.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2.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5.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二、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1.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2.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阶段特征

14世纪中期19世纪前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明清两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大大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仍保持领先地位。

这一时期,社会也发生着缓慢的变化。一是专制主义制度统治极度膨胀,封建制度在各方面的活力逐渐衰退。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

这一时期世界的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进入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时代。近代西方兴起的工业文明显示出比传统农耕文明的巨大生命力。中国与西方不同的发展趋向,造成了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中国坠入近代社会前夜的危机中。

专题知识归纳和总结

一、图片

1.   人物:
明太祖(P98)、努尔哈赤(P98)、戚继光(P104)、郑成功(P105)、郑和(P128)、康熙皇帝(P132)、

2.   地图:
雅克萨反击战形势图(P107)、清疆域图(P113)、明长城示意图(P117)、郑和下西洋航线图(P127)、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P135)

3.   工艺品:
 明宦官彩塑(P99)、明“锦衣卫印”(P99)、清“神威无敌大将军”炮(P106)、五世达赖金印(P111)、金奔巴瓶(P111)、康熙手书“避暑山庄”(P112)、

4.   事件:
 举子看榜图(P101)、明军抗倭图(P105)、平定准噶尔图卷(P109)、五世达赖觐见顺治皇帝(P111)

5.   建筑:
乾清宫内景(P100)、军机处(P100)、普陀宗乘之庙外景(P112)、太和门(P116)、慕田峪明长城(P118)、

6.   其他图片:
荷兰殖民军投降书(P106)、《本草纲目》插图(P121)、南方挖煤图(P122)、制瓷图(P122)、《水浒传》故事图(P124)、《西游记》故事画(P124)、明货郎图(P125)、泉州灵山郑和行香碑(P128)、明《榜葛剌进麒麟图》(P129)、明《南都繁会卷》(P132)、清《盛世滋生图》(P133)、清代民间市井生活画(P134)

二、引言

1. (L18)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裨史汇编》)

2. (L18)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绌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廖燕《明太祖论》)

3. (L19)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4. (L19)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之,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台湾通志》)

5. (L20)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文献通考》)

6. (L21)(长城的)坚固几乎可以同鞑靼区和中国之间的岩石山脉相提并论。(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7. (L21)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陈仁埸《无梦圆集》)

8. (L22)盖传奇风韵,明末实弥漫天下,至易代不改也。(鲁迅)

9. (L23)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马克思)

10.  (L24)诸欧治定成功,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康有为《进呈突劂削弱记序》)

11.  (L24)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宝刀不老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马克思)

三、学习目标

1. 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方 面

政治上

(1)废除宰相制度(胡惟庸案)

(2)设立厂卫制度(东厂、锦衣卫)

(3)设立廷杖制度

加强皇权的措施

 

设立军机处

思想上

八股取士

文字狱

民族关系上

(1)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2)设立将军、参赞大臣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3)多伦会盟

(4)建造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

对外交往上

(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1)郑成功收复台湾

(2)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5、1686)

(3)闭关政策

2. 用史实来说明台湾、西藏自古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可分割
(1)台湾:①三国时称为“夷洲”,吴国曾派卫温出使台湾;
      ②隋朝时称为“流求”,也曾派人出使过台湾;
      ③元代时称为“琉球”,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
      ④明末清初正式称“台湾”,1662年由郑成功收复,1683年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2)西藏:①唐朝时称“吐蕃”,吐蕃与唐曾保持着长期联姻、经济文化交流、“和同为一家”的友好关系,如文成公主入藏、立甥舅会盟碑等;
      ②元朝时称“宣政院辖地”,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
      ③清朝时,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西藏作为办事大臣辖区,是全国25个省级行政区之一。

3. 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军民在反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主权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项 目

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

雅克萨之战

时间

明朝中期(1561-1565年)

明末清初(1661-1662年)

清朝初期(1685、1686年)

侵略者

倭寇

荷兰

沙俄

侵略地区

东南沿海

台湾

东北(雅克萨、尼布楚)

组织反击者

戚继光

郑成功

康熙

结果

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双方谈判签订《尼布楚条约》

意义

(1)戚继光的抗倭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保证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安定;

(2)戚继光是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1)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2)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

(1)第一个边界条约(平等条约、1689年);

(2)使中俄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两国人民和平往来,贸易得到很大发展。

4.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至今已600周年)

项 目

内   容

条件

(1)社会安定,国力雄厚;(2)政府的支持

目的

宣扬国威,下西洋取宝

时间和次数

1405-1433年,航海7次

规模和出发地

(1)船数多、人数多、设备先进(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

(2)从刘家港出发

到达地点

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越南、马来西亚、印度、波斯湾等地),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意义(影响)

(1)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2)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3)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4)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废止原因

(1)成本过高;(2)目的狭隘;(3)国力衰退

5. 列举南京、北京在我国历史上曾有的名称
(1)南京:建业、建康、建邺、应天
(2)北京:幽州、涿郡、燕京、南京、中都、大都、京师、北京、北平

6. 清朝的疆域


7. 明清皇帝的主要事迹
(1)明太祖(朱元璋):①建立明朝,定都应天;②废除宰相制度;③设立锦衣卫;④设立廷杖制度;⑤八股取士
(2)明成祖(朱棣):①设立特务机构东厂;②迁都北京;③郑和下西洋
(3)顺治:①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②实行闭关政策
(4)康熙:①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②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1685、1686);③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乌兰布通战役);④多伦会盟;⑤修筑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河北承德)
(5)雍正:①设立军机处;②设置驻藏大臣
(6)乾隆:①大兴文字狱;③平定回部贵族叛乱;②制定“金瓶挈签”制度

8. 编制中国古代主要朝代顺序表

朝代

起止年代

创建人

都 城(今地)

夏朝

前2070-前1600

阳城

商朝

前1600-前1046

亳(河南商丘)→殷(河南安阳)

西周

前1046-前771

武王

镐京(陕西西安)

东周

春秋

前770-前476

周平王

洛邑(河南洛阳)

战国

前475-前221

秦朝

前221-前207

嬴政(秦始皇)

咸阳(陕西咸阳)

西汉

前202-公元8年

刘邦(汉高祖)

长安(陕西西安)

9-23

王莽

长安(陕西西安)

东汉

25-220

刘秀(光武帝)

洛阳(河南洛阳)



220-265

曹丕

洛阳(河南洛阳)

221-263

刘备

成都(河南洛阳)

222-280

孙权

建业(江苏南京)

西晋

266-316

司马炎

洛阳(河南洛阳)

东晋

317-420

司马睿

建康(江苏南京)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

420-581

隋朝

581-618

杨坚(隋文帝)

长安(陕西西安)

唐朝

618-907

李渊(唐高祖)

长安(陕西西安)

五代十国

907-960

宋朝

北宋

960-1127

赵匡胤(宋太祖)

汴京、东京(河南开封)

南宋

1127-1276

赵构(宋高宗)

临安(浙江临安)

916-1125

耶律阿保机

上京(辽宁巴林右旗)

西夏

1038-1227

元昊

兴庆(宁夏银川)

金朝

1115-1234

完颜阿骨打

中都(北京)

元朝

1271-1368

忽必烈(元世祖)

大都(北京)

明朝

1368-1644

朱元璋(明太祖)

应天(南京)→京师(北京)

清朝

1636-1911

皇太极(清太宗)

京师(北京)

9. 明清科技成就表

姓 名

类 别

著 作

价值和影响

李时珍

医学家、药物学家

《本草纲目》

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宋应星

科学家

《天工开物》

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10.   明清小说成就表

著 作

作者

社会价值

《三国演义》

罗贯中

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内容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

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红楼梦》

曹雪芹

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

11.   明长城与秦长城异同点

起止点

修筑材料

修筑目的

修筑基础

秦长城

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泥石

为了抵御匈奴南下

在战国时期各国长城基础上修建的

明长城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砖石

为了防范蒙古骑兵侵扰

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建,全长六千多公里,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

12.   列举明清时期我国近代化因素萌发趋向的表现
(1)社会方面:农业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农业社会开始变化;
(2)经济方面:手工业出现了雇佣劳动方式和带有现代股份制特征的经营方式;
(3)思想观念方面: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士、商、农、工)

13.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
(1)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经济上:传统的农耕经济受到冲击,但封建统治者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3)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实行“文字狱”;
(4)外交政策上:实施闭关锁国政策

14.   《基础训练》
P36 8、9
P38 7
P40 6
P40 7、8
P47 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