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L10——L17)
知识体系
一、繁荣与开放社会的基础
1.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开凿
2.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二、繁荣与开放社会的表现
1.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2.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3. “和同为一家”
4. 开放与交流
5.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6. 璀璨的文学艺术
阶段特征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达四百来年的分裂状态,国家进入了统一发展的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历史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繁荣”、“开放”,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顶峰时期,具体表现如下:
1.国家统一,政治开明,经济文化发达,国力强盛,疆域辽阔。
2.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影响深远。
3.我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阶段。
这一时期的世界发展,在亚洲存在两个大的封建帝国。一是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建立的地跨亚、非、欧的大食帝国,二是隋唐时期的中国。这一时期的欧洲处于分裂、混乱的中古时期,其发展远远不及亚洲。亚洲文明以中国唐代文明为代表,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专题知识归纳和总结
一、图片
1.人物:
隋文帝(P2)、唐太宗(P9)、武则天(P13)、魏征(P9)、松赞干布(P28)、文成公主(P28)、鉴真(P33)、玄奘(P34)、李春(P42)、李白(P45)、杜甫(P46)
2.地图:
隋疆域图(P3)、隋大运河示意图(P5)、唐疆域图(P17)、唐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P27)、鉴真东渡示意图(P34)、玄奘西行路线图(P35)、唐长安城示意图(P37)
3.工艺品:
隋陶甲马武士俑(P3)、乾陵翼马(P14)、蒲津渡开元铁牛铁人(P16)、唐三彩文官俑(P21)、唐戴帷帽骑马女俑(P22)、唐鸵鸟石刻(P24)、唐昭陵六骏(P24)、唐代驯马图(P24)、唐代大食旅行者陶俑(P37)、唐骑驼乐舞三彩俑(P37)、唐奏乐俑(P47)
4.事件:
步辇图(P28)、拉萨大昭寺文成公主入藏壁画(P29)、玄奘取经回长安图(P36)
5.建筑:
杭州拱辰桥(P4)、唐蕃会盟碑(P29)、云南大理南诏崇圣寺三塔(P30)、日本唐招提寺(P33)、大雁塔外景(P36)、唐长安城下水道铁阐门(P37)、赵州桥(P42)、赵州桥雕刻(P42)
6.其他图片:
唐律残片(P11)、唐“开元通宝”钱(P15)、雨中耕作图(P16)、日本“和同开王尔 ”钱(P32)、《大唐西域记》书影、唐刻本《金刚经》拓片(P41)、李白《上阳台》手迹(P46)、唐敦煌壁画(P47)、飞天(P48)、《百家姓》书影(P51)
二、引言
1. (L1)古今称国计之富有者莫如隋。(马端临《文献通考》)
2. (L1)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3. (L2)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太宗)
4. (L3)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旧唐书》
5. (L3)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王谠《唐语林》)
6. (L3)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成为鲜明对照。(韦尔斯《世界史纲》)
7. (L4)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王定保《唐摭言》)
8. (L4)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韦尔斯《世界史纲》)
9. (L5)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柳宗元)
10. (L5)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陈陶《陇西行》)
11. (L6)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李太白集》)
三、学习目标
1. 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2)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3)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
2.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1)政治上:沿袭、完善“三省六部制”;
(2)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轻徭薄赋;
(3)法律上: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颁布《唐律疏议》。
3. 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时期,亲睹隋朝的覆亡,这使唐太宗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因此他在政治、经济、法律、民族、外交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革新措施。
(1)政治方面:继续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任用敢于直言,并进谏200多次的魏征为相;他知人善任,尽量做到惟才是举,兼收并用。沿用并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
(2)经济方面:改革赋役制度,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轻徭薄赋;
(3)法律方面: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4)少数民族关系方面:在唐太宗的开明政策下,他被西北各部尊称为“天可汗”。为了加强同吐蕃的关系,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汉藏两族之间的关系;
(5)对外关系方面:他在位时,玄奘西游天竺,并著有《大唐西域记》对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的历史及佛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等等。
总之,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融洽,被誉为“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4. 武则天的统治政策
(1)重用酷吏,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
(2)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提高下级官兵的政治地位;
(3)大力发展科举制度,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4)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5. 评价武则天
武则天从皇后到皇帝以及皇位的巩固,是一个不断斗争的需要,在打击旧官僚大贵族集团的政策中,虽有滥杀无辜之实,统治后期也有不妥之处,但总体说来,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统治期间,她抓住了农业生产、人才使用两大问题,使唐朝社会进一步走向辉煌,人称其统治颇有“贞观遗风”。
6.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看其行为或政策是否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2)可分为功绩和过失两大方面进行评价,做到一分为二;
(3)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寻找答题的切入点;
(4)做到有史有论,史论结合。
7. “开元盛世”
(1)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因其年号为“开元”,故称为“开元盛世”;
(2)原因:①社会安定;②贞观之治为基础;③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④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8. 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1)唐太宗:①灭东突厥,设都督府;②各族拥戴其为“天可汗”;③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④大漠南北开辟“参天可汗道”。
(2)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西海郡王
(3)唐中宗:金城公主入藏
(4)唐穆宗:唐蕃会盟
(5)唐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
9.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事件 | 身份 | 目的地 | 经过 | 影 响 |
遣唐使 | 政府使者 | 中国(唐) | 13次 | 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鉴真东渡 | 民间使者 | 日本 | 6次 | 对日本经济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
玄奘西行 | 民间使者 | 印度(天竺) | 17年 | 他是介绍印度第一人 |
10. 以大运河、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大运河:一个中心(洛阳)
两个端点(涿郡、余杭)
四个河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六年时间完成
(2)赵州桥:李春(隋朝)设计,是目前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11. 隋唐时期在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文学艺术 | 代表人(地) | 代表作品 |
唐 诗 | 李白(诗仙) | 《上阳台》 |
杜甫(诗圣) | “三吏”“三别”(诗史) | |
白居易 | ||
绘画、雕塑 | 甘肃敦煌 | 莫高窟 |
音乐、舞蹈 | 唐太宗 | 《秦王破阵乐》 |
唐玄宗 | 《霓裳羽衣舞》 |
12.
《基础训练》
P2 6、7、8
P5 6、7
P7 6、8
P9 5
P11 8
P13 7、8、10
P16 9
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L10——L17)
知识体系
一、多元文化碰撞交融
1.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2. 宋金对峙
3.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业
二、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1.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2.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3.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4. 繁荣的宋元文化
阶段特征
10-14世纪,中国进入北方少数民族勃兴、政权并立、对峙到大一统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在对立中碰撞,在交流中认同,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的再度发展。
这一时期的欧洲处在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中国的文明继续领先世界。中国的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火药三项发明传播到欧洲,对欧洲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海外贸易的兴盛,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活力。
专题知识归纳和总结
一、图片
1. 人物:
宋太祖(P54)、岳飞坐像(P60)、成吉思汗(P75)、忽必烈(P76)、文天祥(P77)、毕昇(P81)、黄道婆(P83)、司马光(P86)、关汉卿(P89)、
2. 地图:
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P56),宋、南宋对峙形势图(P61),宋代经济分布图(P65),元疆域图(P76)
3. 工艺品:
契丹矛(P54)、辽代汉人火葬琉璃棺(P57)、金代彩绘砖雕武士(P59)、金“正隆元宝”钱(P62)、宋砖雕推磨图(P64)、宋定窑白瓷童子诵经壶(P67)、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及铜版(P67)、宋“丁都赛”戏曲砖雕(P72)、宋蹴鞠纹铜镜(P73)、成吉思汗陵收藏的马鞍具(P75)、元磁州窑白釉黑花婴戏图窑罐(P78)、南宋持罗盘陶俑(P82)、元吹笛击节陶俑(P90)
4. 事件:
宋人科举考试图(P70)
5. 建筑:
西夏王陵(P55)、杭州岳王庙(P63)、杭州岳飞墓(P63)、
6. 其他图片:
契丹文字(P54)、传岳飞手书( P61)、南宋《耕织图》元代摹本(P64)、秧马(P66)、北宋“交子”纸币铜版印本(P67)、南宋“会子”纸币(P67)、泉州出土的南宋船(P68)、宋卖眼药图(P71)、宋岁朝图(P72)、宋男女伎乐图(P73)、《农桑辑要》书影(P77)、泥活字模型(P81)、木棉搅车(P83)、木棉纺车(P84)、《资治通鉴》书影(P86)、元代戏曲演出(P89)、《窦娥冤》插图(P89)
二、引言
1. (L10)(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
2. (L11)撼山易,憾岳家军难!(岳珂《金佗续编》)
3. (L12)都城汴京,“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燃薪者。”(庄绰《鸡肋编》)
4. (L12)闻得商旅往来贸易,竞用会子,一为免商锐,两为省脚乘,三为不复折阅(亏损),以此观之,会子可谓通流。(吴泳《鹤林集》)
5. (L13)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魏泰《东轩笔录》
6. (L1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7. (L13)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陆游《小舟游近村舍步归》)
8. (L13)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数里。(吴自牧《梦粱录》)
9. (L14)(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
10. (L14)(忽必烈劝课农桑)行之五六年,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农桑辑要·序》)
11. (L15)(毕昇的活字印刷)若止印三、两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沈括《梦溪笔谈》)
12. (L15)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朱彧《萍洲可谈》)
13. (L16)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三、学习目标
1. 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1)南方社会的相对安定;
(2)南方人口大量增加,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4)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2. 列举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表现(即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1)农业:水稻种植普遍推广,逐渐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占城稻的引进)
(2)手工业:①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②铜、铁等金属冶炼不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③瓷器畅销世界,宋代时的中国被誉为“瓷之国”。
(3)商业:①城镇的出现;②城市的繁荣(汴京);③纸币的出现(“交子”)
(4)海外贸易:①“蕃客”“蕃坊”“蕃市”“蕃学”的出现;
②重要外贸港口(广州、泉州、明州)的出现;
③外贸范围广。
3. 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1)乡村生活(重要节日):元旦、寒食、冬至
(2)城市特点:①规模大,人口多;
②城市格局打破了市和坊的界限;
③商业活动没有时间的限制,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有了夜市和早市。
(3)社会主体:士(读书人)、农(农民)、工(手工业者)、商(商人)
4. 比较唐都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的相同与不同
(1)相同:①城市建设规模大、雄伟;②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 ③有繁华的商业区
(2)不同:①唐都长安布局整齐;
②唐都长安贸易限制在东市和西市,而宋都东京贸易区域不受限制;
③宋都东京出现夜市,贸易没有时间的限制;
④宋都东京有娱乐场所——瓦舍
5. 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政权 | 民族 | 建立者 | 时间 | 都 城 | 被哪个政权所灭 |
契丹→辽 | 契丹 | 阿保机 | 916年 | 上京 | 金 |
北宋 | 汉 | 赵匡胤 | 960年 | 汴京(东京) | 金 |
西夏 | 党项 | 元昊 | 1038年 | 兴庆 | 蒙古 |
金 | 女真 | 阿骨打 | 1115年 | 会宁、中都(北京) | 蒙古 |
南宋 | 汉 | 赵构 | 1127年 | 临安 | 蒙古 |
6. 评价铁木真(成吉思汗)
(1)铁木真所生活的时代,是蒙古族的发展和受金朝统治压迫时期,人民生活艰苦不堪。蒙古各部落之间,为了掠夺财富,还经常进行残酷的战争。铁木真就是在这种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使自己的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并统一蒙古各部。在当时条件下,铁木真的活动,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
(2)其功绩:①统一蒙古;②建立蒙古政权,建立军政合一的国家体制;③创制蒙古文字;④蒙古的壮大。
(3)对后来他所进行的战争,要区别战争的性质,有的是为反抗金朝的统治和民族压迫,是正义的,有的是蒙古贵族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掠夺战争,是非正义的。
7. 简述忽必烈改制
(1)前提:①元的建立;②忽必烈对汉文化的了解
(2)内容:
①政治上: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进行有效管辖;
②经济上:A.推行重农政策,将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禁止人口为奴;
B.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
C.诏令编写《农桑辑要》刊行四方
(3)影响: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8. 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代表 人物 | 特 点 | 代表作 | ||
唐 诗 | 李白 | 想像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 《早发白帝城》 | 诗仙 |
杜甫 | 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忧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 “三吏”、“三别” | 诗圣 | |
宋 词 | 苏轼 |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豪迈奔放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豪放派 |
李清照(女) | 委婉含蓄,清新淡雅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婉约派 | |
辛弃疾 | 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
元杂剧 | 关汉卿 | 将诗歌、音乐、舞蹈等相结合,贴近百姓生活,以叙事为主 | 《窦娥冤》 | 世界文化名人 |
9. 说出《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等
著作 | 时期 | 作者 | 体例 | 内 容 |
《史 记》 | 西汉 | 司马迁 | 纪传体 | 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
《资治通鉴》 | 北宋 | 司马光 | 编年体 | 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
10. 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发明 | 发明时间 | 革新时间 | 革新者 | 意 义 |
造纸术 | 西汉 | 东汉 | 蔡伦 |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
印刷术 | 唐 (雕版印刷) | 北宋 (活字印刷) | 毕昇 | 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指南针 | 北宋 | 为欧洲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 ||
火 药 | 唐 | 宋代 | 广泛应用于军事战争,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
11.《基础训练》
P21 7、8
P23 9、10
P26 6、
P27 5、6
P30 8
P32 6、7
P34 6
第三单元 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L18——L25)
知识体系
一、明清帝国的繁盛
1.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2.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5.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二、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1.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2.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阶段特征
14世纪中期19世纪前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明清两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大大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仍保持领先地位。
这一时期,社会也发生着缓慢的变化。一是专制主义制度统治极度膨胀,封建制度在各方面的活力逐渐衰退。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
这一时期世界的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进入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时代。近代西方兴起的工业文明显示出比传统农耕文明的巨大生命力。中国与西方不同的发展趋向,造成了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中国坠入近代社会前夜的危机中。
专题知识归纳和总结
一、图片
1. 人物:
明太祖(P98)、努尔哈赤(P98)、戚继光(P104)、郑成功(P105)、郑和(P128)、康熙皇帝(P132)、
2. 地图:
雅克萨反击战形势图(P107)、清疆域图(P113)、明长城示意图(P117)、郑和下西洋航线图(P127)、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P135)
3. 工艺品:
明宦官彩塑(P99)、明“锦衣卫印”(P99)、清“神威无敌大将军”炮(P106)、五世达赖金印(P111)、金奔巴瓶(P111)、康熙手书“避暑山庄”(P112)、
4. 事件:
举子看榜图(P101)、明军抗倭图(P105)、平定准噶尔图卷(P109)、五世达赖觐见顺治皇帝(P111)
5. 建筑:
乾清宫内景(P100)、军机处(P100)、普陀宗乘之庙外景(P112)、太和门(P116)、慕田峪明长城(P118)、
6.
其他图片:
荷兰殖民军投降书(P106)、《本草纲目》插图(P121)、南方挖煤图(P122)、制瓷图(P122)、《水浒传》故事图(P124)、《西游记》故事画(P124)、明货郎图(P125)、泉州灵山郑和行香碑(P128)、明《榜葛剌进麒麟图》(P129)、明《南都繁会卷》(P132)、清《盛世滋生图》(P133)、清代民间市井生活画(P134)
二、引言
1. (L18)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裨史汇编》)
2. (L18)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绌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廖燕《明太祖论》)
3. (L19)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4. (L19)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之,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台湾通志》)
5. (L20)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文献通考》)
6. (L21)(长城的)坚固几乎可以同鞑靼区和中国之间的岩石山脉相提并论。(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7. (L21)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陈仁埸《无梦圆集》)
8. (L22)盖传奇风韵,明末实弥漫天下,至易代不改也。(鲁迅)
9. (L23)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马克思)
10. (L24)诸欧治定成功,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康有为《进呈突劂削弱记序》)
11. (L24)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宝刀不老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马克思)
三、学习目标
1. 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方 面 | 明 | 清 | ||
政治上 | (1)废除宰相制度(胡惟庸案) (2)设立厂卫制度(东厂、锦衣卫) (3)设立廷杖制度 |
设立军机处 | ||
思想上 | 八股取士 | 文字狱 | ||
民族关系上 | (1)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2)设立将军、参赞大臣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3)多伦会盟 (4)建造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 | |||
对外交往上 | (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 (1)郑成功收复台湾 (2)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5、1686) (3)闭关政策 |
2. 用史实来说明台湾、西藏自古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可分割
(1)台湾:①三国时称为“夷洲”,吴国曾派卫温出使台湾;
②隋朝时称为“流求”,也曾派人出使过台湾;
③元代时称为“琉球”,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
④明末清初正式称“台湾”,1662年由郑成功收复,1683年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2)西藏:①唐朝时称“吐蕃”,吐蕃与唐曾保持着长期联姻、经济文化交流、“和同为一家”的友好关系,如文成公主入藏、立甥舅会盟碑等;
②元朝时称“宣政院辖地”,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
③清朝时,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西藏作为办事大臣辖区,是全国25个省级行政区之一。
3. 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军民在反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主权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项 目 | 戚继光抗倭 | 郑成功收复台湾 | 雅克萨之战 |
时间 | 明朝中期(1561-1565年) | 明末清初(1661-1662年) | 清朝初期(1685、1686年) |
侵略者 | 倭寇 | 荷兰 | 沙俄 |
侵略地区 | 东南沿海 | 台湾 | 东北(雅克萨、尼布楚) |
组织反击者 | 戚继光 | 郑成功 | 康熙 |
结果 | 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 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 双方谈判签订《尼布楚条约》 |
意义 | (1)戚继光的抗倭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保证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安定; (2)戚继光是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 (1)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2)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 | (1)第一个边界条约(平等条约、1689年); (2)使中俄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两国人民和平往来,贸易得到很大发展。 |
4.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至今已600周年)
项 目 | 内 容 |
条件 | (1)社会安定,国力雄厚;(2)政府的支持 |
目的 | 宣扬国威,下西洋取宝 |
时间和次数 | 1405-1433年,航海7次 |
规模和出发地 | (1)船数多、人数多、设备先进(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 (2)从刘家港出发 |
到达地点 | 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越南、马来西亚、印度、波斯湾等地),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
意义(影响) | (1)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2)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3)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4)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
废止原因 | (1)成本过高;(2)目的狭隘;(3)国力衰退 |
5. 列举南京、北京在我国历史上曾有的名称
(1)南京:建业、建康、建邺、应天
(2)北京:幽州、涿郡、燕京、南京、中都、大都、京师、北京、北平
6. 清朝的疆域
7. 明清皇帝的主要事迹
(1)明太祖(朱元璋):①建立明朝,定都应天;②废除宰相制度;③设立锦衣卫;④设立廷杖制度;⑤八股取士
(2)明成祖(朱棣):①设立特务机构东厂;②迁都北京;③郑和下西洋
(3)顺治:①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②实行闭关政策
(4)康熙:①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②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1685、1686);③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乌兰布通战役);④多伦会盟;⑤修筑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河北承德)
(5)雍正:①设立军机处;②设置驻藏大臣
(6)乾隆:①大兴文字狱;③平定回部贵族叛乱;②制定“金瓶挈签”制度
8. 编制中国古代主要朝代顺序表
朝代 | 起止年代 | 创建人 | 都 城(今地) | |
夏朝 | 前2070-前1600 | 启 | 阳城 | |
商朝 | 前1600-前1046 | 汤 | 亳(河南商丘)→殷(河南安阳) | |
西周 | 前1046-前771 | 武王 | 镐京(陕西西安) | |
东周 | 春秋 | 前770-前476 | 周平王 | 洛邑(河南洛阳) |
战国 | 前475-前221 | |||
秦朝 | 前221-前207 | 嬴政(秦始皇) | 咸阳(陕西咸阳) | |
西汉 | 前202-公元8年 | 刘邦(汉高祖) | 长安(陕西西安) | |
新 | 9-23 | 王莽 | 长安(陕西西安) | |
东汉 | 25-220 | 刘秀(光武帝) | 洛阳(河南洛阳) | |
三 | 魏 | 220-265 | 曹丕 | 洛阳(河南洛阳) |
蜀 | 221-263 | 刘备 | 成都(河南洛阳) | |
吴 | 222-280 | 孙权 | 建业(江苏南京) | |
西晋 | 266-316 | 司马炎 | 洛阳(河南洛阳) | |
东晋 | 317-420 | 司马睿 | 建康(江苏南京) | |
十六国 | 304-439 | / | / | |
南北朝 | 420-581 | / | / | |
隋朝 | 581-618 | 杨坚(隋文帝) | 长安(陕西西安) | |
唐朝 | 618-907 | 李渊(唐高祖) | 长安(陕西西安) | |
五代十国 | 907-960 | / | / | |
宋朝 | 北宋 | 960-1127 | 赵匡胤(宋太祖) | 汴京、东京(河南开封) |
南宋 | 1127-1276 | 赵构(宋高宗) | 临安(浙江临安) | |
辽 | 916-1125 | 耶律阿保机 | 上京(辽宁巴林右旗) | |
西夏 | 1038-1227 | 元昊 | 兴庆(宁夏银川) | |
金朝 | 1115-1234 | 完颜阿骨打 | 中都(北京) | |
元朝 | 1271-1368 | 忽必烈(元世祖) | 大都(北京) | |
明朝 | 1368-1644 | 朱元璋(明太祖) | 应天(南京)→京师(北京) | |
清朝 | 1636-1911 | 皇太极(清太宗) | 京师(北京) |
9. 明清科技成就表
姓 名 | 类 别 | 著 作 | 价值和影响 |
李时珍 | 医学家、药物学家 | 《本草纲目》 | 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
宋应星 | 科学家 | 《天工开物》 | 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
10. 明清小说成就表
著 作 | 作者 | 社会价值 |
《三国演义》 | 罗贯中 | 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
《水浒传》 | 施耐庵 | 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内容的长篇小说 |
《西游记》 | 吴承恩 | 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
《红楼梦》 | 曹雪芹 | 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 |
11. 明长城与秦长城异同点
起止点 | 修筑材料 | 修筑目的 | 修筑基础 | |
秦长城 | 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 泥石 | 为了抵御匈奴南下 | 在战国时期各国长城基础上修建的 |
明长城 |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 砖石 | 为了防范蒙古骑兵侵扰 | 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建,全长六千多公里,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 |
12.
列举明清时期我国近代化因素萌发趋向的表现
(1)社会方面:农业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农业社会开始变化;
(2)经济方面:手工业出现了雇佣劳动方式和带有现代股份制特征的经营方式;
(3)思想观念方面: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士、商、农、工)
13.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
(1)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经济上:传统的农耕经济受到冲击,但封建统治者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3)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实行“文字狱”;
(4)外交政策上:实施闭关锁国政策
14.
《基础训练》
P36 8、9
P38 7
P40 6
P40 7、8
P47 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