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2014-5-11 0:33:12 下载本试卷

七年级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将选择题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第三页的选择题答题格内。
 3.交卷时只交第Ⅱ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
  A.扬州        B.余杭        C.镇江       D.江都

 2.下列关于唐代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饮茶之风风靡全国             B.人们可以用上青瓷碗白瓷壶
   C.农民可以用曲辕犁犁耕,筒车灌溉      D.除夕夜,百姓挂年画,贴“桃符”

 3.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
   A.唐玄宗时      B.武则天时      C.唐太宗时       D.隋炀帝时

 4.自称是唐朝外甥的少数民族是
  A.吐蕃        B.回鹘        C.突厥         D.南诏

 5.吴承恩笔下描写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师傅,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他就是唐代西游天竺,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的》
    A.玄奘        B.怀素        C.鉴真    D.戒日王

 6.唐朝时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的城市是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7.“诗圣”指的是
 A.李白        B.杜甫         C.王维        D 白居易

 8.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A.大批宝物劫掠到国外            B.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C.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D.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9.澶渊之盟的签订双方是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10.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A.开封        B.临安         C.广州        D.泉州

  11.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A.士大夫的提倡   B.达官贵人的需要    C.农民的需要     D.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12.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是
   A.灭亡西夏      B.统一蒙古       C.建立元朝      D.定都大都

  13.我国四大发明中在北宋时候发明的是
   A.造纸术和火药   B.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C.火药和指南针    D.指南针和造纸术

 14.元朝时,我国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
  A.回纥       B.回族          C.藏族        D.蒙古族

 15.下列哪一项不利于明太祖、明成祖君权的加强
  A.废除丞相     B.设立东厂       C.分封藩王       D.迁都北京

 16.郑和下西洋最远达到
  A. 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榜葛剌和红海沿岸

 17.军机处创设于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18.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A.盛京将军     B.伊犁将军       C.乌理雅苏台      D驻藏大臣

 19.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对外贸易,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
  A.广州       B.漳州         C.宁波         D.云台山

 20.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两项都属于同一个领域的一组是
  A.《千金方》和《本草纲目》         B.《水经注》和《农政全书》
  C.《缀术》和《天工开物》          D.《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
二、识图题(20分)

21.请你仔细观察《隋朝大运河》图,按数字和英文字母所在位置填写相应地名。
运河的中心点是①               
运河的起止点(从南至北):
②            
③          
运河的四段(从北至南):
A          
B         
C         
D     
     
22.阅读下图
回答:

图一 唐朝农民创制的一种新型灌溉工具    图二 北宋大画家    的不朽之作《  

图一中的工具名称是:

图二的作者是谁?此图的名称是什么?


三、材料解析题

23.阅读材料

“天宝二年(743年)12月,他率弟子、工匠等,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涨腹。在海上漂流14天,饥渴交加,暑热难熬,漂流至海南岛南部,他双目失明,弟子荣睿病势   天宝十二年,他以66岁高龄,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留居奈良”

(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2)上述材料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四、问答题(20分)

24.简述清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进行的重大斗争,采取的得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