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的凝结历程测试

2014-5-11 0:32:59 下载本试卷

科学精神的凝结历程测试

 

1860年“英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发生一场著名的辩论,牛津主教威尔伯福斯问赫胥黎:“你那类人猿的血统,是来自祖父一方,还是祖母的一方呢?”赫胥黎回答说,他宁可认一只类人猿做祖父,也不愿与一位滥用才能和影响“只为把谬误引进庄严的科学辩论”中的人扯上关连。据此完成1-3题。


1、通过赫胥黎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是谁的坚定支持者?

A.伏尔泰B.牛顿C.达尔文D.爱因斯坦

2、将赫胥黎的著作《天演论》译述到中国的启蒙思想家是

A.魏源B.严复C.李大钊D.陈独秀

3、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和解放的史实包括

①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②瓦特改进蒸汽机③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观点在中国传播④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


科学巨匠们用充满智慧的探索与发现,共同构成了改变人类命运的科学殿堂。据此完成4-5题。

4、根据以下几个片段推断这位科学巨匠是

①观察苹果落地  ②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  ③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A.爱因斯坦     B.爱迪生      C.牛顿       D.达尔文

5、爱因斯坦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一生中最主要的贡献是

A.发表《物种起源》  B.提出相对论

C.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D.发现电磁感应原理

6、“苹果落地”“沸水顶壶盖”这种常人司空见惯的自然想象却引发了两位科学家的思考,并促成了两项科学发现和发明。这两位科学家及其成果分别是

A.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

B.毕升――活字印刷术;莱特兄弟――飞机

C.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爱迪生――电灯泡

D.牛顿――万有引力;瓦特――蒸汽机


中国铁路在今年4月进行第六次大提速时,京沪铁路的乘客将有望乘坐“子弹头”火车(下图:新型“子弹头”高速列车停靠在上海机务段)。据此完成7-9题。

 

7、追根溯源。火车机车的发明者是:

A.瓦特B.史蒂芬孙C.莱特兄弟D.爱迪生

8、继往开来。火车机车在“电气时代”中有了新的动力机器,它们是

①蒸汽机②发电机③电动机④内燃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在中国铁路史上,国人自行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是

A.詹天佑B.冯如 C.茅以升D.侯德榜

10、瓦特吸取前人的旧式蒸汽机成果,成功研制了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根据有人利用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制成“装有轮子的蒸汽锅炉”代替马车运输煤炭而得到启发,将这种装置加以改进,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客货蒸汽机车“旅行者”号。分析上述史实,不正确的分析是:

A.瓦特、史蒂芬孙投机取巧、剽窃前人研究成果

B.科学技术取得的科学成果都是相对的、暂时的

C.生产技术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而得到改进和更新

D.瓦特、史蒂芬孙成功的一个原因是善于创新

11、在飞机的发明和研制过程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发明家包括

①莱特兄弟②本茨③冯如④詹天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12、下列公司的诞生代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特征的是

①英特尔公司②美孚石油公司③微软公司④联想集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集中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快速、便捷、高智能和全球化的特点的图片新闻是

 

A.首个人类基因图公布

 

B.互联网融入校园生活


C.国产太空机器人揭开面纱

 

D.江苏田湾核电站并网发电

14、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起源于美国

B.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C.具有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

D.给人类日常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15、下列叙述在历史上不可能发生的是

A.18世纪末,瓦特坐在电灯下研究蒸汽机图纸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人可以开汽车上班
C.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间,美国人可以坐飞机去旅游
D.2007年春节,人们可以通过发电子邮件拜年

16、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其相同之处是

A.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  

B.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C.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D.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

17、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科学家以满腔的爱国热忱发愤工作,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臂如

A.“侯氏制碱法”发明B.灿型杂交水稻培育C.第一条铁路建成D.第一颗原子弹研制

18、下图是我国1970年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是


A.东方红一号  

B.神州一号  

C.神州六号   

D.长征一号

19、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袁隆平的主要成就是
A.培育籼型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  B.研制导弹、原子弹获得成功
C.提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业救国

20、当今世界各国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进入21世纪的决定性因素,纷纷制定计划。我国发展高新技术的计划是

A.“星球大战”计划           

B.“尤里卡”计划

C.“科学技术发展纲要”   

D.“863计划”

21、下列成就在《863计划纲要》制定之后取得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神州六号”发射成功

22、“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列宁B.孙中山C.毛泽东D.邓小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有科学理论为基础。据此完成据此完成23-24题。

23、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理论基础是力学理论,其创立者是

A.英国人B.法国人C.美国人D.德国人

24、为原子能的应用提供的理论基础是

A.万有引力学说B.进化论C.相对论D.信息理论

25、环保运动逐渐在全球兴起。环境污染现象的出现,与哪一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的完成  C、文艺复兴运动 D、启蒙运动

二、非选择题

26、某班同学为了探究科学技术(发明)发展的原因,收集了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英国手工工场的生产无法满足海外市场越来越大的商品需求,为了提高产量,人们想方设法改进生产技术,珍妮机、蒸汽机应运而生。

――摘自方明《话说科技发明的需要》

材料二  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借供了制造发电机的基本原理,到70年代,发电机进入实际生产领域,电力开始成为新能源,随后,电车、电话、电灯、电报等新发明大量涌现。

――摘自人教版新课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124页。

材料三  

图一:原子弹在广岛爆炸

 

图二:1954年苏联建成的第一座核电站

 

材料四  在经历了数百次失败后,他在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他正式注册的发明就有一千三百种之多,被誉为“发明大王”。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125页

(1)材料一中,珍妮机的发明者是谁?材料三中图一拍摄于哪一年?

答案:哈格里斯夫;1945年

(2)依照范例,填写下表:

论据

结论:科学技术发明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答案:采意不采点。

 

 

 

科学理论做指导或者新的科学理论和发现能够促进一系列新发明的产生

 

世界大战客观上促进了科技发展

 

科学家的艰辛努力

 

 

 

 

 

 

 

 

 

(3)材料四中的“他”是谁?结合课内外知识,分析“他”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爱迪生;个人爱好(热爱发明事业)、努力学习知识、社会生活对电器的需要、注重实验、不怕失败等个人品质等,均可。

27、读名人名言,回答问题。

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牛顿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达尔文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爱因斯坦

一不为名、二不图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

(1)达尔文的突出贡献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2)邓稼先的突出贡献是什么?他的成就与上述哪一位科学家的理论有最密切的联系?

(3)牛顿的名言,一方面表现了科学家谦虚的高尚品德,另一方面说明了什么道理?试举一例进行证明。

(4)综合上述名人名言,总结从中你得到哪些方面的启示?(三条以上。)

参考答案

(1)《物种起源》,近代生物科学的奠基、推翻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

(2)为中国两弹研制做出贡献;爱因斯坦。

(3)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取得,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采意不采点。)

(4)谦虚、求实、勤奋、爱国、探究精神等角度均可。

 

2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政史综合)

材料一: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与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科技和人才,以求在国际竞争中取胜。

材料二: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自推广种植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材料三:只有初中学历的许振超,是一名普通桥吊队长,30年来,他不断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成为一流的桥吊专家。他创造世界一流的装卸效率,连续刷新集装箱单船装卸作业效率的世界纪录,为我国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 举出二战以来,两个国家或地区充分利用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典型事例。

(2) 材料二、三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上述材料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3)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为适应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好准备?

答案:(1)西欧各地如德国,日本等。(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也可。(3)围绕要求回答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