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2014-5-11 0:32:57 下载本试卷

初三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6课 多样的地形

1.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幔的上层有一软流层,岩浆就是从这里沿着地壳的裂隙喷出地表的,于是形成火山喷发。)

2.  陆地地形的五种形态: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海拔较低。

             高原——海拔很高,但也比较平坦或起伏不大。

             山地——海拔很高,地表起伏很大。

             丘陵——地表起伏不大,海拔不高。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山地、丘陵和较崎岖的高原合称为山区。我国的山区面积占到三分之二以上)

3.  海拔是指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海底地形种类:大陆架 ; 大陆坡;洋盆;海沟(地球上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海岭。          

4.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1)、每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同。  (2)、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一般不会相交。

(3)、两条相邻的等高线的高度差相同。 (4)、等高线密集表明地形陡峭。

(5)、等高线稀疏表明地形平缓

第7课  地形的变化

1.  地形是不断变化的,动力来源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是根本原因。

2.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A. 褶皱——地球内部的巨大力量,使原先水平的岩层渐渐发生弯曲的现象。

B.  断层—地层有时受到强烈的挤压或扭曲,会发生断裂。沿着断裂面两侧的岩层发生上下或左右的移动。

   褶皱和断层都会形成高低起伏的山地。

C.火山    海底的火山喷发后露出海面形成海岛,

    火山的类型: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D.地震——由于地球内部的力量积聚到一定程度,使岩层发生突然断裂而形成的。

震级—某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1~2级无感地震,3~4级会有一定的感觉,5~6级有明显的震感,7级以上为严重的破环性地震。

烈度—地震时地面和建筑物受到的破坏程度。见书中列举。

两大地震火山带: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

3.  外力作用的来源为:阳光、风、河流、海洋、生物等。

4.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地形的能力越来越大,但在改造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例:填平洼地、削低高地、开梯田、开矿山等等。

第8课海陆变迁

1.海洋与陆地是会相互变化的。(沧海桑田)

2.海底的扩张的证据:

海岭两侧的岩石年龄是对称的:越靠近海岭的岩层年龄越轻,离海岭越远的岩层年龄越大。这就表明海岭两侧的地壳正在缓慢的向大陆方向推移扩张。

移动的大洋板块在碰到大陆板块时,会俯冲入大陆板块底下,这样在海洋里就形成海沟和岛屿,在陆地上形成高原和山脉。

3.板块构造学说:           

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4.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的分布:  板块与板块的交接处,是火山与地震的多发地带。

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第一课 海洋水与陆地水

1.水圈——地球上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等各种水体,在地球表层相互沟通,形成一个厚薄不一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组成: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冰雪水、生物体内的水分。

2.咸水和淡水: 全球咸水占97.47% ,淡水占2.53%

3.海洋的深度和储水总量:

  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800米    储水总量13.38亿立方米,占总储量的96.5%

4.  海水的盐度——每千克海水中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

5.  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洋是一个广阔的水体,它储存热量的本领大,增温速度慢,降温速度也慢。这就使沿海地区的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比较温和;夏季气温低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比较凉快。

6.陆地水的分类:地表水、地下水    地表水包括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

7.河流水的功能: 河流水在灌溉、航运、水产养殖、水能发电和旅游等方面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8.湖泊水——天然的蓄水池,因为它可调节河流水量,减轻洪涝灾害,还可影响附近地区的气候。此外,湖泊在灌溉、航运、发展水产和旅游业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9.冰川——固体水库:是分布在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天然冰体,是陆地表面重要水体之一。

  冰川的水质优良,是很有潜力的淡水资源。

  冰川可以导致冰雪崩、冰川泥石流等灾害,如果全球气候大幅度转暖,部分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严重危害沿海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海拔低的沿海城市将受水淹。

10.地下水——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土壤中的水。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

  大量开采地下水而补给不足,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会造成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局部地下水资源枯竭等恶果。

11.大气水——数量极小,只占地球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一,但大气中的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生物水——数量更少,只占地球总水量的百万分之一,是生命存在不可缺少的条件。

12.水体和固体增温速度的快慢  参照“第5点”

第2课 水循环

1.  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周而复始的运动。1

水循环包括:海陆间循环;陆上循环;海上循环。

  海陆间循环:海洋水和陆地水之间相互转换的运动。

   陆上循环:陆地上的水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气流将水汽带到上空,经冷却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形成陆上循环。陆上循环主要发生在内陆地区。

海上循环:海洋表面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回归海洋,即海洋与海洋上空范围内进行的水循环。 

2.  水循环的意义:影响气候的变化;改变地表形态;形成再生资源。

第3课 水资源

1.河流与城市的诞生

  世界上早期的城市,大多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诞生发展,这是因为河水为农业提供灌溉水源,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在现代还能为城市提供方便的水上交通运输,提供需求量很大的工业用水。

3.  水资源的含义:

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对人类有实用意义的淡水资源,特别是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大气降水、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淡水等。

通常所说的淡水资源是指每年可更新的淡水量。

4.  世界水资源的分布特征:

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赤道附近的南美洲北部、亚州东南部和非洲中西部;

    贫乏的地区: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大陆、非洲的大部分和亚洲的中部和西部。

5.  水资源最丰富和最贫乏的大洲:

亚洲的水资源总量最多,但按平均每平方千米土地的径流量而言,南美洲的水资源最丰富;非洲最贫乏。

6.  中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特点:

(1)地区分布特点: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

(2)时间分配特点: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具有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的特点。

7.  人类面临水危机:

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近20亿人口,面临淡水资源不足。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倍加爱护和十分珍惜有限的水资源,并防治水质的恶化。

8.  我国华北地区缺水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本地区降水不多,且降水集中夏季,河流径流量较小,水资源较贫乏。

人为原因:工农业生产发达,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量大,人口稠密,生活用水量大。

第4课 天气和气象观测

1.  天气的概念:

是指一地短时间内大气的冷热干湿、晴阴、风雨等状态及其变化。天气是不断变化的。

2.  什么是天气预报:

天气虽然千变万化,但还是有规律可循。利用历史上积累的丰富经验,再加上现代科学技术,人们不断的研究并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天气预报。

3.  气温:

大气的温度叫气温,表示大气冷热的程度。地面大气温度一般是指地面以上1.5米左右的大气温度。

气温的观测:通常是用温度表在通风的百叶箱内测量。

*怎样正确观测器温度数?

 1、观测气温表时距离不要太近,时间不要太长。

 2、观测温度表读数时眼睛应平视而不是斜视,先读小数,再读整数。

4.  湿度:

空气湿度简称湿度,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或潮湿程度,通常用相对湿度表示。空气湿度是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形成和消散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对湿度的测量主要用干湿球温度表。

5.  降水:

指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各种形态的水。降水量的测定通常用量雨器测定。

6.  风和风向:

风是空气相对于地面的运动。风总是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风力的大小主要通过风杯风速计等来策来测量。

7.  云和卫星云图:

云有小水滴和冰晶组成。云的高度和外形特征,不仅能反映当时大气的运动状况,而且可预测未来天气的变化。

卫星云图:是由气象卫星观测到的地球上空云层和地表特征的图像。在卫星云图中,通常用蓝色表示海洋,绿色、黄色表示陆地,白色和灰白色表示云层。颜色愈白,云层愈厚,下雨的可能性愈大。

第5课 多样的气候

1.  气候的概念:是指一地多年大气的一般状况。

气候与天气的比较:天气是指某地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往往瞬息多变;气候是指某地较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比较稳定。

2.  中国的气候特征:

    东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西北干旱气候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日照充足,冬寒夏热,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都大。

           “早穿皮袄午穿纱”,反映的就是这一地区的气候特征。

    青藏高寒气候区:日照强烈,降水稀少,气温低而变化大。(同上)

 

第二部分 我们生活的区域和环境

一、   我的祖国

1、中国的疆域

我们的祖国坐落在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拥有辽阔的疆域:领土是主权国家管辖下的区域,包括一国的领陆、领水和领空。领陆是领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领水包括改国的河流、湖泊、领海等水域及其下方的底土。领陆和领水的上方空域称为领空。             领土是国家主权的象征,神圣不可侵犯。

中国幅员辽阔,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世界排名第三,第一是俄罗斯,第二是加拿大。

我国的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上。

中国有6500多个岛屿,面积最大的是台湾岛,其次是海南岛、第三是崇明岛。

中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2000多千米,周边有15个陆上领国: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蒙古国。

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沿海有许多优良海港。有6个国家与中国隔海相望,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我国的临海,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被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是中国的内海。

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我国的领海加上海洋专属经济面积共约300万平方千米,这部分被称为中国的“蓝色国土”。

五岳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地势:从西到东,中国的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

青藏高原第一阶梯。它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第二级阶梯在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主要分布着宽广的高原和盆地。

第三级阶梯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以东,这里由肥沃的平原和丘陵相间组成,是中国的主要“粮仓”。

中国河流众多,其中长江和黄河是中国两条主要的河流,他们的长度分列世界大河的第三位和第五位。长江和黄河都发源于青藏高原,两大河流哺育着两岸的人民,他们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 行政区划:一个国家为了便于管理而划分的分级区域系统称为行政区划。

我国的三级行政区:省级、县级和乡级。目前我国省级行政区有34个,即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中央直辖市、还有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我国省级行政区简表

名称

简称

省级行政中心

名称

简称

省级行政中心

北京市

湖南省

长沙

天津市

广东省

广州

河北省

石家庄

海南省

海口

山西省

太原

四川省

成都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

呼和浩特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

辽宁省

沈阳

重庆市

吉林省

长春

贵州省

贵或黔

贵阳

黑龙江省

哈尔滨

云南省

云或滇

昆明

上海市

西藏自治区

拉萨

江苏省

南京

陕西省

陕或秦

西安

浙江省

杭州

甘肃省

甘或陇

兰州

安徽省

合肥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

福建省

福州

新疆维吾而族自治区

乌鲁木齐

江西省

南昌

台湾省

山东省

济南

青海省

西宁

河南省

郑州

香港特别行政区

湖北省

武汉

澳门特别行政区

二、生我养我的地方

1、各地民居

  中国的地域辽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传统民居。之所以各地民居千差万别,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a、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主要受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坏境影响。比如,地处东部季风气候区的江南,由于夏季高温多雨,所以房子顶部成人字形,而像地处西北干旱气候区的新疆,降水少,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比较大,所以那里的房子顶部是平顶的。

b、传统民居的特点与建造时期的社会环境有关。比如在治安环境恶劣的地方。民居的结构要有利于防御,如福建的圆楼。c、传统民居的结构和装饰还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有关。比如,蒙古草原的蒙古包就与游牧经济活动有关。而上海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所以它的民居建筑中西结合的。

2、中国人饮食的特点:A、饮食以饭食为主,辅以蔬菜,再加少量的热食。

           B、以热食、熟食为主。

           C、使用筷子

  “东酸西辣,南甜北咸”,它反映出不同地方饮食习俗的差别。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不同地方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饮食。中国菜肴在烹饪方法上有许多流派,每个流派有独特的烹饪特色,同时也受到它所在的地区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的影响。例如,海边地区多海鲜,草原牧区多牛羊肉。

汉族的八大菜系:鲁、川、闽、粤、苏、浙、湘、徽菜。例:狮子头(素菜)、宫宝鸡丁(川菜)、糖醋鲤鱼(鲁菜)、红煨鱼翅(湘菜)

少数民族的饮食,比较有名的是清蒸菜。

中国各地的饮食是不断变化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对饮食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人口的迁移,传媒的播报都会促进各地饮食的变化。

3、语言与方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语言文字的地域差异比较大,语音的差异非常明显。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正是反映了乡音在人生成长中留下的文化印记。汉语是我国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汉语分为若干方言区,,不同的方言在发音和词汇上有很大的差异,即便是在同一个方言区也有很大的差异,人们的口音也有差异。就我们常熟来说,海虞的和杨园、辛庄的发音就不一样。

各地方言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地方戏曲之所以为当地人喜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使用了当地的方言。

东北的二人传,透出当地方言的诙谐;陕西秦腔高亢的唱腔反映了西北人豪放的性格;

吴侬软语唱出的评弹、越剧,流淌着江南人的柔情。

三、我的民族魂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在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不同的少数民族人口差异也比较大,人口最多的壮族有1600多万,人口少的民族只有几千人,如珞巴族、高山族、赫哲族等。

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壮族、朝鲜族、高山族、傣族、土家族、黎族、满族等等。

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护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自由,维护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疆地区,与汉族居住在一起。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内涵主要是古人概括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还具体表现为进取、重德、尚义、宽容、互助、友爱等。

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A、热爱家乡的情感;B、为祖国竭诚奉献的精神;C、可以化作救国兴邦的宏伟抱负;D、浸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当中国体育健儿在世界比赛中获得胜利的时候,爱国主义就会激荡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第1课  我们生活的世界

1.  天圆地方的由来:

这是中国古代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的传说,照字面意思理解即可。

2.  世界地图的变化: 

从几幅地图的演变来看:1、公元前550年前后,古希腊地理学家绘制一幅世界地图,对地中海周围海路轮廓的描绘基本正确;2、公元2世纪,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绘制的世界地图,首次展示了大地不是一个平面,并且使用了经纬线;3、阿拉伯学者伊德里西以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为基础,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已经非常精确了。

3.  中国古代先进的制图理论和技术: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所创立的“制图六体”,代表了中国古代先进的制图理论和技术。

4.  世界地图的制作技术的进步:参见第二点热世界地图的变化。

5.  人类活动与地图:

地图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事物的空间联系;还能反映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另外它还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好帮手。

第二课  世界的划分

1.  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这是按照面积由大到小排列的),他们的分布情况必须借助地图来进行记忆,切记。

2.  大洲之间的分界线:记住以下的部分:

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分界线一定要从地图上一一找到)

3.  大洲内部的划分:

比如,亚洲内部可以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等。其他大洲依此类推。

4.  海洋包括洋、海和海峡,其中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具有浩瀚的水域。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1%,陆地面积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9%。

5.  四大洋的位置及面积比较:

借助地图确定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面积由大到小来排列的)的位置。注意记忆的时候,要联想每个大洋周围的大洲。

6.  最早出现国家的地区:

最早的国家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距今五千多年。

7.  国家和地区的概念:

国家是拥有被国际社会承认的主权;地区是不具有被国际社会承认的主权。

8.  国家最根本的特征:拥有主权。国家的职能:对内职能:处理国家内部事务;对外职能: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以及抵御外敌入侵。

9.  国家数量的变化:

二战是一个分水岭。战前独立的国家不到70个,战后,一大批被殖民统治的地区纷纷独立。

10.非洲政治地图的变化:

  20世纪前只有两个独立的国家,二战后大批地区获得独立。

11.世界上不同类型的国家:

  根据标准不同,可以有以下几种划分:

从面积上看:梵蒂冈面积最小,面积最大的为俄罗斯;

从宗教上来看,北非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为阿拉伯国家,信仰伊斯兰教;

  从形状上来看,领土狭长的,如智利,领土集中紧凑的,如波兰,领土比较分散的,如马来西亚;

   从海陆位置来看,可以分为岛国、沿海国、内陆国,印度尼西亚为世界上最大的岛国,哈萨克斯坦为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

12.国与国交往的原则:

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

第三课  自然环境与人口分布

1.  什么是自然环境:

由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

2.  在不同地形的分布区内,道路形式、社区规模和类型、农业生产方式等方面都有差别。

3.  气候是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

4.  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要借助地图来记忆)。

5.  世界干湿地区的分布:借助七年级下册第三课中的世界干湿地区分布图来确认。

6.  土壤对发展农业的重要意义:它是发展农业的必要条件,主要表现在土壤肥力上。

7.  水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主要的和不可替代的资源。

8.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一直在努力的营建舒适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尽量的利用自然资源,建设美好的家园。

9.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环境的制约,社会因素的影响。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不均衡。

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带:

    第一为南亚、东南亚、中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

    第二为西欧;

    第三为北美洲的美国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周围;

    第四为北非的尼罗河下游和地中海沿岸,以及美国西海岸的部分地区。

人口稠密地区形成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不同地区侧重因素不同。

世界人口稀少的地带:南极大陆、北极圈以内的陆地、撒哈拉沙漠、亚洲中部和澳大利亚西部沙漠等地区。这些地区主要是人类生存的环境非常恶劣,并且目前没有力量去开发。

10.中国人口分布的特征:不均衡。中国人口主要分布在黑河——腾冲连线的东南。

第四课 中国的国土

1、自然资源的特征:

(1)自然资源总量大。这是我国的优势。

(2)种类齐全,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另一个优势。 

(3)人均占有量少,是中国自然资源的另一个不足。

(4)中国后备自然普遍不足。

2、 矿产资源的优势: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中国矿藏资源种类繁多,与中国疆域辽阔有关。根据目前勘探的情况,在40种重要矿藏中,中国储量丰富,自给有余的有19种,如煤、钨、稀土等,可以基本满足需要的有铁、锰等11种,有一定资源潜力的有15种,如石油,天然气。

3、 矿产资源的不足:优质资源比重偏小。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

中国低质和劣势的土壤比重较大,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第五课 农业与自然资源

1.  农业生产的不同部门:

农业分为耕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部门。

2、植物的驯化:

  人们在采集活动中,逐渐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按期采集他们的果实,并摸索出了栽培的方法。

3.  动物的驯化:

人们对野生动物的活动加以限制,并修圈进行饲养,从而选育出对人类有用的品种。

4.  驯化产生了原始农业,农业为人类获得较为充足、稳定的食物来源,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上了一个台阶。今天对动植物的驯化仍然在进行,形式为杂交技术和基因工程。

5.  世界粮食作物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地区,特别是中纬度地区,即亚洲东部和南部,北美洲中部、南美洲东南部。

6.  世界主要生产谷物的国家:中国、美国、印度、法国、俄罗斯、印尼、加拿大、巴西(2000年数据,按产量由大到小来排列的)。

7.  中国耕作业区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平原地区。

8.  中国主要农作物品种: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

9.  世界的草场和天然牧场:

世界的草场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它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草场资源丰富的国家:中国、阿根廷、美国、和澳大利亚。

世界上大面积的天然牧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半干旱的草原区。

10.中国的草场资源和畜牧业:

  中国的草场面积约为4亿公顷,主要集中在西部、北部的高原和山地。主要牲畜有羊、牛、马。

11.合理的利用草场资源:

   在草原地区过度放牧、恣意开垦土地,乱采滥挖药材等,都是对草原的破环,所以应合理的利用草原。

12.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

  由于农牧业和工业的发展,以及战争和自然灾害的破坏。

  世界森林覆盖率:27%;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13.我国森林资源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西南的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14.森林的功能:减弱噪音、美化环境、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提供木材、提供果品药材、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

15.中国的沿海渔业:

  海洋渔业是渔业生产的主要部分。为了保护渔业资源,中国沿海普遍实行休渔制度,即在夏季的一段时间里停止捕鱼。

世界的主要渔场: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

第六课 工业与自然资源

工业生产的原料一些来源于农业,绝大部分来源于自然界。工业每一次较大的进步往往都表现为新资源的开发、新技术的应用与新产品的出现。新资源、新技术、新产品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个国家是否拥有重要的矿产资源,是该国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

矿产资源可分为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大类。金属矿分为黑色金属(铁、铬、锰等)和有色金属(铜、铝、铅、锌等)。非金属矿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磷灰石等。中国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为世界第三矿业大国。

世界主要钢铁基地分布在中国的上海、鞍山,欧洲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克里沃罗格、塔兰托等地,北美洲的芝加哥和匹兹堡。世界铁矿主要分布在钢铁基地附近。

海洋矿物资源主要有盐、石油、天然气和海底锰结核等。

在过去的200年间,人类经历了四次工业革命,他们分别以蒸汽机的发明、电的应用、核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标志。其中前三次工业革命都是与能源利用变革相伴随的。

煤和石油在世界上的分布很不平衡。西亚石油探明储量最多。其次是拉丁美洲、非洲、亚洲东部和中部、北美洲、西欧、俄罗斯等。

中国是最早使用石油的国家。中国现在探明的石油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和近海地区。中国煤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山西是中国煤的主要产地。

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以天然形式存在的、未经加工或转换的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石油,天然气等。

二次能源是指一次能源经加工转换而形成的其他形式和种类的能源。包括煤气、汽油、柴油等。

中国水资源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西南、中南(长江三峡、西江中上游)和西北(黄河上游)地区。

中国水电站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参照七年级下册的”中国主要水电站分布图”.

不同类型的水电站:风力发电、水利发电、火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地热发电、核能发电。

第7课 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的特征:发达国家的工业起步比较早,生产力发展水平高,大多数人生活在城市,物质生活条件优越。

美国

美国原为英国的殖民地,1776年独立,位于北美洲,美国的领土面积为937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四位,全国人口2·8亿,仅次于中国和印度。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美国的信息、航天、生物技术和环保等产业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太平洋沿岸的硅谷,是世界著名的高科技术工业园,“硅谷”已成为高科技的象征。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美国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技术广泛渗透于各个领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过程中。

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它以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名字命名。纽约市美国第一大城市,也是联合国总部的所在地。

港口城市洛杉矶西北郊的城市好莱坞是世界著名的电影、电视工业中心   。

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美国华人最集中的地方。

德国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35.7万平方千米,人口8000多万,除了俄罗斯外,它是欧洲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国家。

德国,19世纪下半叶,以普鲁士为中心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德国分裂成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90年10月3日,两德重心统一,以柏林为中心。

德国工业区分布比较均衡,西部的鲁尔区向有“德国工业的心脏”之称。它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了煤炭、钢铁、机械等为主的传统工业,德国的化学工业居世界前列。二战后,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和慕尼黑,发展了以电子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

            日本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和我国隔海相望。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面积约37.8万平方千米。人口为1.27亿,地狭人稠,矿产资源贫乏。日本的工业部门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日本的机床、工业机器人、照相机、手表、汽车等产品的生产主要集中在这一带,这里成为世界工业生产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这里也是世界造船工业的中心之一,日本有“造船王国”之称。

日本大量进口工业原料和燃料,产品大部分出口到国际市场。日本工业发展对国际市场的强烈依赖,与俄罗斯等国形成鲜明对照。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面积768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六位,人口1900万,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从沿海到内陆自然环境有明显的差异:东南沿海地区受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气候温暖;其他大部分地区炎热干旱,又大片的沙漠和草原。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被人们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它还是世界上主要的矿产品出口国,因而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称号。煤、铁、铝土和铀都是澳大利亚的优势矿产,储量名列世界前茅,澳大利亚还有世界少有的富铁矿。

悉尼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和港口。

第8课 发展中国家

海湾国家:指的是西亚的波斯湾沿岸国家。如: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曼、联合酋长国等。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海湾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所以石油工业和石油输出成为海湾国家的经济命脉。霍尔木兹海峡是海湾国家输出石油的主要通道,所以被形象地称为“世界油阀”。

海湾地区气候干旱,制约着农业的发展,过去海湾国家的粮食主要依靠进口,连市场上出售的禽蛋类也几乎依赖进口。现在海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发展农业,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高福利的海湾国家:他们凭借石油的收入,积极提高社会福利,积极推行义务教育,例如:科威特的小学、初中实行免费教育。沙特阿拉伯不仅中、小学实行免费教育,而且免费为大学生提供食宿,并发放学生津贴。派往国外的留学生,费用也由国家提供。

新兴工业国家—新加坡,是一个岛国,也是一个城市国家,面积647平方千米,人口400万,地狭人稠,自然资源贫乏。但扼守马六甲海峡(世界石油运输的一条重要通道),地理位置重要。新加坡利用有利的交通位置发展起炼油业。如今,炼油业已成为新加坡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工业部门,炼油能力居世界前列。

新加坡的三大经济支柱:工业、贸易、旅游。

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伦敦、纽约、东京、新加坡。

印度

印度位于南亚,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面积297万平方千米。人口超过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印度是一个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印度发展农业的条件相当优越,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国之一,特别是北部的恒河平原和南部的德干高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大,是印度主要的农业区。
  印度具有发展工业的良好条件,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近几年,印度的核工业、航天工业和电子工业发展较快,其软件制造业已居居世界领先地位。(印度的工业城市—班加罗尔软件制造业最发达,被誉为印度的“硅谷”。)

印度教育取得了相当大成就,高校数目和入学人数、科技人员及熟练劳动力人数均居世界第三位。

            肯尼亚

非洲国家除个别国家外,均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地区性冲突和战乱,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非洲整体经济发展落后。但肯尼亚是其中发展比较快的国家。肯尼亚位于东非高原东北部,赤道横贯中部。全国大部分为高原,北半部是沙漠和半沙漠,沿海为平原。广大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沿海地区湿热,高原气候温和。

肯尼亚有“东非十字架”和“茶叶之乡”之称。肯尼亚是典型的农业国,其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稻、高原、木薯等。经济作物有咖啡、茶叶、剑麻、除虫菊、棉花等,而咖啡是肯尼亚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也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茶叶也是另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所以,经济作物依然是肯尼亚农业的支柱。

肯尼亚人口3000多万,只有接近1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别。城市是高楼大厦,广大的乡村多为低矮简陋的房屋。

在非洲国家中,肯尼亚的工业发展比较快。工业分布在贯穿西南部的肯尼亚—乌干达铁路沿线。旅游业也是肯尼亚国家经济的重要财源之一。肯尼亚野生动物园闻名世界。

第9课 国际联系与国际合作

1、  国际联系的纽带

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联系很早就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互交往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交通和通讯方式是区域之间联系的主要纽带。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交通和信息传递的条件;交通运输技术不断改善,大大提高了运输的速度和效率;现代通讯技术手段为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开通了更为便捷的通道。(古代的丝绸之路,将中原与西域联系起来。位于丝绸之路上敦煌文化,就是多种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原产于中美洲的玉米传到中国后,成为中国的主要谷物之一;原产于中国的大豆传到美洲,成为那里的一种重要作物)

一个地区交通线路的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发达地区与外界的联系方式多样,联系强度大。经济不发达地区与外界的联系方式比较单一。

英国是西欧的岛国,英吉利海峡把英国和欧洲大陆隔开。过去,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运输方式主要靠海上轮渡和飞机。(现已开通海底隧道)

在世界贸易中,大宗货物的运输主要依赖海运。(单人们为了缩短海上航行,人们开凿了一些沟通不同海域的运河,如著名的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

在石油和天然气的国际贸易中,管道运输也是一种重要的运输方式。

 “地球村”形象地说明了当代世界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为了共同发展,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国际合作,形成了一些全球性区域性的国际合作组织。其中,欧盟就是比较引人注目的

2001年1月1日,欧盟采取统一货币的举措,欧元进入大多数成员国的流通领域。自2001年7月1日起,使用欧元的国家停止使用本国货币。

欧盟成员国的公民进出其他成员国,无须签证,并可以在各成员国内自由居住和工作。

其他区域性国际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和阿拉伯国际联盟(Arab League)、WTO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