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习题

2014-5-11 0:27:28 下载本试卷

第六章 欧姆定律练习题(060225LV

姓名         班别        学号        

 

一、填空题:

1.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的电流强度跟这段导体________成________。

2.一段导体两端电压是4伏特,导体中的电流强度是1安培,若导体两端电压是2伏特,则导体中的电流强度是________安培。

3.某电路两端电压一定,电路两端接入10欧姆的电阻时,通过这导体的电流强度是1.2安培,若改接24欧姆电阻时,则通过电路的电流强度是________安培。

4.欧姆定律的内容是: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________跟_______。数学表达式为________。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的符号:________表示________,表示________,________表示________。

5.安培表的电阻很小,从欧姆定律分析:在电学实验中绝不允许把安培表直接与电源两极相连的道理是______                             __。

6.铭牌上标有“6V 10Ω”的电铃,要串联一个______欧姆的电阻,才能使它在9伏特的电压下正常工作。

7.有两只电阻,R1=3欧姆,R2=6欧姆,若把它们串联后接到电压为6伏特的电源上,这两只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为U1:U2=______,若将它们并联后接到同一电源上,则通过它们的电流强度之比为I1:I2______。

8.导体甲的电阻比导体乙的电阻大。若把它们串联在电路里,则甲两端的电压比乙两端的电压______;若把它们并联在电路里,则通过的电流强度甲比乙______。

二、选择题:

1.对于金属导体,还必须满足下列哪一个条件才能在导体中产生恒定的电流? [    ]

  A.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B.导体两端有电压

  C.导体内存在电场

D.导体两端加有恒定的电压

2.有四个金属导体,它们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1所示,电阻最大的导 体是 [    ]

  A.a   B.b   C.c   D.d

3.图2所示的电路接通时,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由a滑到b的过程

中[    ]

图2

 

b

 

a

 
  A.安培表和伏特表的示数都变小
  B.安培表和伏特表的示数都变大
  C.安培表的示数变大,伏特表的示数变小
  D.安培表的示数变小,伏特表的示数变大

4.小明准备在前后门安装两只声音不同的电铃,希望能从铃声分辨出是前门来客还是后门来人,设计的电路图正确的是         [    ]

三、计算题:

1.装有4节干电池的手电筒,小灯泡灯丝电阻是10欧姆,求:手电筒工作时通过灯丝的电流强度是多少安培?

2.某导体两端电压是12伏特,通过它的电流强度是0.9安培,欲使通过它的电流强度为0.6安培,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应是多大?

R1   R2    R3

 
3. 如图3所示,R1,R2,R3串联在电源电压U=12V的电路中,R1=30,电流表的示数为0.2A,电压表的示数为4V,求R2,R3的阻值。

                       图3

四、实验题:

1.要研究电流强度和电压的关系,用导体AB为研究对象,用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来使导体AB两端电压成整数倍的变化,由伏特表和安培表中读出相应的电压值和电流强度的数值。
1)请画出实验电路图
2)测得数据记录如下:

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在_____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________成________。
3)将上述实验中的电源改变为三节蓄电池,则通过导体AB的电流强度是_____安培。

2.1)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
2)利用图2所给器材,画出测量小灯泡电阻的电路图,并在图2上依电路图连接电路。(要求用滑动变阻器接线柱C)电路图:
       
  3)在接通电路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放在________端。
  4)若要使灯泡两端电压升高,P应当向________端移动。

参考答案:

一、1.两端的电压,正比
  2.0.5
  3.0.5
  4.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I,这段导体中的电流强度,U,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R,这段导体的电阻
  5.通过安培表的电流很大,电流强度越大,发热越多,安培表会被烧坏。

6.5

7.1:2,2:1

8.大,小
 二、 1.D  2. A  3 .A  4.A
 三、
 =       

      
   
          =8伏        

  3.解:因为串联,所以

 


 四、(12分)
 1.1)电路图(2分)
   
  2)电阻;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正比;
  3)1.2
   
  2)实物图
    
   电路图
    
  3)B;
  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