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物理期中检测与评分标准

2014-5-11 0:27:32 下载本试卷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质量检测

物 理 试 卷

 

 

 

亲爱的同学们,这里是对我们刚接触两个月的新学科——《物理》的第一次检测,短短两个月里,物理使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的许多道理,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通过物理这一窗口,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使我们对未来产生了无尽的遐想。这些日子里我们一起奋斗,一起努力,一起欢笑,老师的心中充满了对你的期待,希望你今天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同学们,细心哟!愿你这叶追求知识的小舟从此扬帆,驶向广阔的科学海洋!

一、选择题(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用标准的金属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如果直尺遇冷后,长度减少,那么

A.测量结果比实际长度长了一些    B.测量结果比实际长度短了一些

C.测量结果与实际长度相同      D.上述说法均不正确

2.一个人对误差的判断有如下方法,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A.测量时总是要出现误差的   B.误差是由于测量时操作不规范造成的

C.改进实验方法可以消除误差 D.用精密工具测量长度,就不会有误差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源振动停止,就不会听到声音      B.振动的物体一定会发声

C.声音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D.空气比水传声快

4.小华在听讲座时,想把银幕上用投影仪投影的彩色幻灯片图像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由于会场比较暗,他使用了闪光灯。这样拍出来的照片

A.反而看不清投影到银幕上的图像,倒是把银幕上的一些污渍拍出来了

B.色彩鲜艳,比不用闪光灯清楚多了

C.色彩被“闪”掉了,拍到的仅有黑色的字和线条

D.与不用闪光灯时效果一样,因为拍摄的是银幕上的像,而不是实际的景物

5.在电视机的遥控器上,有以下几个按钮(图标),其中控制音量(响度)大小的是:

A.      B.       C.       D.

6.下列日常用语中所讲的“高”指的是音调的是:

A.“喂,我听不到,你的声音再高一些” B.“你的声音很高,我听得很清楚”

C.“请勿高声喧哗”         D.“这音太高,我唱不上去”

7.小小同学测一桌子高度时,四次测量结果分别为85.5cm、85.4cm、85.8cm、85.6cm,则桌子的高度应记为

A.85.575cm    B.85.58cm    C.85.6cm      D.85.5cm

8.摄影大师对黑白照片进行暗室加工时,所用温度计的液柱是蓝色的而不是红色的,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暗室安全灯是红灯,因而温度计的红色液柱在这种环璄中不易看清

B.温度计的蓝色液柱在红光照射下是黑色的

C.蓝色液柱在红光照射下是无色的

D.红色液柱在红灯照射下反射红光

9.一束阳光照射到平面镜上,与镜面夹角是20°,保持入射光线不变,使平面镜转动10°,则反射光线转过的角度是

A.10°       B. 20°    C. 30°      D. 40°

10.秋高气爽的夜里,我们仰望天空时,会觉得星光闪烁不定,这主要是因为

A.星星在运动   B.地球在绕太阳公转       C.地球在自转

D.星光经过大气层时,折射光的方向随大气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11.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积水   B.背着月光走,地上明亮处是积水

C.迎着月光走,地上明亮处是积水

D.迎着月光走,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都是积水

12.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A.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的到来   B.比赛场上发令员的枪声

C.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断疾病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4分)

13.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是    ㎝=    m

14.如图所示甲、乙两图都是时钟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它们的实际时间是甲   ;乙     

15.古诗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的三“人”其中的另两“人”分别是由于光的               而形成的。“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      现象。

16.夜间人们已入睡,附近的歌厅仍在营业,歌声吵醒了一些人。甲起身关上了窗户,乙索性用被子把头蒙住睡,丙到歌厅去要求将音量放小,他们减弱噪声采取的途径分别为甲是     ,乙是     ,丙是    

17.冬冬同学站在镜前2m处照镜子,她的像离镜面的距离为   ,当她向镜面走近0.5m,则她到像的距离为     m,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8.如图中a、b、c是从空气射向水中的三条光线,OA是其中一条的折射光线。则    是OA的入射光线。

19.如图所示的是小明在课余时间制作的一个竹笛,在竹管开口处①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音调可以改变,吹奏歌曲.

(1)吹奏竹笛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________.

(2)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是_____,音调最低的位置是_______.

三、实验题与探究(第20题12分,第21题10分,共22分)

20.利用你文具盒中的笔和塑料尺等文具分别设计一个声学和一个光学实验

声学实验

光学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小明的探究

一天晚上,小明在房间里看书,突然,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熄灭了,电灯为什么会熄灭呢?

根据自己已有的一些知识和经验,小明提出了许多引起电灯熄灭的原因:可能是整个小区停电了;可能是自己家的保险丝烧断了;可能是灯丝断了……究竟是那一种原因引起电灯熄灭的呢?需要寻找有关的证据,小明首先打开自己的窗户观察外面的情况,发现邻居家里的仍然亮着,路灯也亮着,于是他判断小区没有停电,问题出在自己家里。

他走到另一个房间,打开开关,电灯亮了,于是断定家里的保险丝没有熔断,问题可能就出在灯泡上。他拿了一只手电筒,爬上椅子取下灯泡,发现灯丝已经断了,原因终于找到了。他给电灯换了一只新的灯泡,再打开开关时,电灯亮了。

事后,小明还在思考,这个灯头原来好好的,也没有人动过它,为什么灯丝会断呢?

问题:

刚开始小明提出了什么问题?

小明提出了哪几种假设?

小明收集了哪些检验假设的证据?

小明最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小明后来又提出了什么新问题?

四、阅读与作图(第22题6分,第23题2分,共8分)

22.阅读下列短文,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短文】⑴ 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 ① 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⑵ 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 ② 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简单的乐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道理。

⑶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迷”,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震坏而丧生。

【问题】⑴ 请你将上面短文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

⑵ 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_____________。

⑶ 从短文⑶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是________左右。

⑷ 通过学习,你认为短文⑵中所填的物理量②与声源的_______有关,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如图所示,电工要从房A点拉线到河岸安装一盏路灯O后再到房B点,路灯O选在岸上何处导线最短?小莉将河岸当做平面镜,用光学作图很简单地确定了路灯O的位置,请画出小莉的作图。(请保留作图痕迹)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质量检测

物 理 试 卷

一、选择题(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A

B

A

B

D

C

C

B

D

C

D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4分)

13.2.80(±0.02);0.0280。  14.3∶40;12∶05。   15.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16.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7.2m,3,不变。

18.c(或co)。

19.(1)空气;(2)a,c。

三、实验题与探究(第20题12分,第21题10分,第22题6分,第23题2分,共22分)

20.利用你文具盒中的笔和塑料尺等文具分别设计一个声学和一个光学实验12

声学实验

光学实验

实验内容

声音的产生;音调的高低与振动频率的关系;固体可以传声等

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21.(10分)(1)可能是整个小区停电了 

(2)可能是自己家的保险丝烧断了,可能是灯丝断了

 (3)发现邻居家里的灯仍然亮着,路灯也亮着,另一个房间的灯亮了 

(4)小区没有停电,保险丝没有熔断

(5)这个灯头原来是好好的,也没有人动过它,为什么灯丝会断呢?

四、阅读与作图(第22题6分,第23题2分,共8分)

22.(6分)⑴ 超声波;音调。⑵ 次声波。⑶ 20Hz;⑷频率;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23.(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