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期中复习(课内阅读)附答案

2014-5-11 0:09:55 下载本试卷

七年级语文(上)期中复习(课内阅读)

(一)

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实际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儿把小艇都弄翻了。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工头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能不叫人失魂落魄!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

“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

“到。”

船长问道:

“还有多少分钟?”

“二十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立刻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玛丽”号也放下救生艇,赶来搭救由于它肇祸而遇险的人员。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已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已救人。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诺曼底”号遇难记》)

1、解释文中的词语:

  猝然(         )       肇祸(         )

  巍然(         )       镇定自若(         )

2、“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工头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对于刻画主人公“哈尔威船长”  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详细描写了船长和船员的对话,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借此表达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说说“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①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②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③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④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⑤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⑥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⑦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⑧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⑨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像的。⑩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⑾这并不是危言耸听。⑿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⒀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憧憬:       ②裨益:

③潜移默化:

④高智商的野蛮人:

7、本段文字共13句话,简要地阐述了文学的特征、内涵、功能以及文学与现代人的发展的关系,按四点内容用“”划分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⑾ ⑿ ⒀

8、联系作者的写作目的,写出全文的中心句。

9、作者说:“一个时代的优秀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感情的结晶。”请从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举出一两个实例。

(三)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沈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10、解释下列词语:

⑴半明半昧:            ⑵霎眼:

11、用一句话概括节选文字的内容。

12、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节选部分采用点面结合方法写繁星,第一段是从点上写海上看星空,第二段是从面上写海上看星座。

B.第一段文字按照“仰望——欲睡——沉睡”的思路渐次展开,抒发作者在美的环境中观看繁星所产生的种种美的感受。

C.“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对我小声说话。”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既把繁星写得活泼可爱,又将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D.“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这句话中的“觉得”一词用得十分恰当,因为作者此时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只是感觉上仿佛回到了童年。

13、如果把“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改成“那个巨人在跑。”好不好?

14、揣摩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根据你的观察和感受,仿照例句造一个句子。

例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造句:秋天的雨是                            

(四)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15、诗人为什么要“留着”“纸”?

16、“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诗人要“纸船”到什么地方去?

17、“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诗人为什么“含着泪”?

18、诗人借“纸船”寄托了什么样的感情?

19、对“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句诗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是想象,造成一种悬念 B、这是对母亲的安慰,担心破坏了母亲的好梦

C、这是诗人奇特的想象,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

D、显示了诗人奇特的设想,用拟人化的手法将祖国形象化

20、该诗抒发感情的方式是(  )

A、象征法  B、托物寓情法 C、比喻法  D、拟人法

21、全诗的抒情线索是              。

22、揭示全诗主题的诗句是:                     

(五)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教师朗读着,进入了角色,那探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23、能概括语段内容的中心句是:                 。

24、作者所写的两位国文老师在讲课上有何异同?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25、文中加点的“这种感情”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26、如何理解“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27、用“”给选文划分层次。

28、“观察”是写作的必要条件,于漪老师就很善于观察,她写两位老师,一位抓住了“左右摇晃的身子”,一位抓住了“注满情思的眼睛”。你的老师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请用一句话刻画。

(六)

才进校门,高年级同学就带着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当时,好像还看了一个介绍图书馆的纪录片。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400多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像。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学的最小的零头都不到吧!不知怎么,我回忆起了1983年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记得那时灯已熄了,我们在黑暗里躺在床上,随意聊着天儿。我和领队的那个女老师正说得津津有味,我上铺的女孩子却忽然哭了起来。我们惊讶地问她怎么了,她呜咽着答道:你们知道那么多,可我什么也不懂……”如今,我和女老师的谈话早忘得一干二净了,可那个女孩子的呜咽反倒长久而清晰地留存在心中。当我随着面孔尚未记熟的新同学一起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子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假如一生可以划分咸许多阶段,那么与北大的际遇,便是又一个新的开始。

可不,是开始——做得荚得有点迷离的梦,开始对从未涉足过的世界进行探寻。当我在图书馆里一排一排落上了些许灰尘的书架间徜徉,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有时,并不急着翻检借阅,只在书垛给我留出的窄窄小径上慢慢地走来走去,以目光抚爱每册图书。中文的、英文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语言,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渐渐地,我的心情也变得和它们一样:沉静,愉悦,安详。

就这样,简单而又美好地,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子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里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我眼前,我开始思索,开始怀疑,开始摒弃,开始相信。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29、用一句话简要的概括选文的内容。

30、“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两句雄壮“誓言”的意思是                  。

31、“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如何理解“涌”字的含义?

32、作者在北大图书馆面前为什么会想起过夏令营时的小女孩来?

33、同在北大图书馆,为什么作者一开始感觉“几乎绝望”后来又感觉“沉静、愉悦、安详”?

34、作者怎样评价自己与北大朝夕相处的整整两年的时光的?从选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

35、选文的第四自然段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36、“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请你仿写一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期盼。

我渴望……,渴望……,渴望……

(七)

我敢说自己很有伟人素质: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总之,可以同每个褒义的成语都拐弯抹角地挂上钩。痛苦的是,外人对此毫不察觉,连我最好的朋友鲁智胜也说:“你既不是伟人,也不是庸人。”唉,这种不负责任的评价何时能停止呢?

                           ——摘自贾里日记

……

临放寒假的前一天,班里每人发一套寒假课外读物。查老师在发书前告诉大家,有一套书是破损的,他不知该把那套书分给谁。

一时间,班内沸沸扬扬,有的建议摸彩;有的建议每人补贴5分钱给受损失的人;那个善于运算的陈应达还计算什么概率;有的女生则大喊:上帝保佑。贾里听烦了,霍地一下站起来:“分给我吧。”

其实,那套书只是书脊上擦破一点,属于轻伤,用个纸一包就解决了——这值得大惊小怪地出谋划策吗?贾里没想到区区小事却引起大轰动,先是学校广播站立刻广播了这则小故事,紧接着,下午的全校师生联谊会上他被大家选为“今日明星”。贾里弄不懂,为什么平日他那些可歌可泣的行为不被人重视,而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被当成了不起的大事。

“看来,我是个普通人,只配做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贾里对爸爸说。

爸爸哈哈一笑:“不做小事的人,怎么干得成大事!”

不过,父亲又说贾里长大了。至于长大或是不长大贾里不在意,反正,他尝到一种很特别的滋味,甜酸苦辣全有。

初一算是结束了,不论它是好是差还是不好不差,贾里都得对那一年道一声:拜拜!

37、在贾里的心里,伟人的标准是什么?

38、画线的句子反映了这些同学怎样的心理?

39、有上面这种想法的人,在班里占多数还是少数?有何为证?

40、写贾里主动要领破损的书之前,为什么写其他同学的表现?

41、文中加点“那些可歌可泣的行为”是指哪些行为?请结合全文说一说。

42、如何理解爸爸的“不做小事的人,怎么干得成大事”这句话的含义。

43、贾里认为的“区区小事”却得到了学校的表扬和宣传,你认为学校做得对吗?为什么?

44、你对贾里在日记中的自我评价有什么看法?请谈谈你的理由。

(八)

(A)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B)船只的形式,和平常的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上朱红颜色长线。(C)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D)桨手每人  ①  (a.握 b.拿 c.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E)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  ②  (a.握 b.拿 c.持)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选退。(F)擅鼓打锣的,多  ③  (a.蹲 b.坐 c.站)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  ④  (a.指挥 b.调节 c.调理)下桨节拍。(G)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45、给文中①②③④处选上合适的动词。(4分)

①(  ) ②(  ) ③(  ) ④(  )

46、“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这句话应放在文中      句之前。(3分)

47、给上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48、文中加点的“划”能否换成“撑”,“挥动”能否换成“摇动”?

49、作者为什么要详细介绍船上赛手的配置及他们的分工情况?

(九)

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至年根下。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全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掺儿、红豆、红薯、红枣、粟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

50、选文第一段中说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从选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一点?

51、你怎样理解课文中所说的“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这一复杂的思想感情?

52、下面对“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这一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奶奶在新年到来前表达的美好的愿望。

B.这是当地人民淳朴、善良个性的体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奶奶的心情是愉快轻松的,因为能为亲人祝福是幸福的。

D.奶奶这是无知的表现,迷信思想过重。

53你的家乡,是否有类似的习俗,能否比较一下异同?

(十)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春节是现在通行的官称,我却跟我的运河乡亲父老一般,守旧地尊称为过年,或曰大年。

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54、“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歌,指出诗歌中加点的词的含义。(3分)

惊(   ) 清(   ) 芒(   )

处(   ) 露(   ) 小(   )

55、“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3分)

56、这里介绍了过年的哪些风俗?你家乡过年时还有哪些不同风俗?请选择一两例来说说。(3分)

57想一想,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的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哪些期盼?(3分)

58、“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为什么“舍不得吃”?(2分)

七年级语文(上)期中复习(课内阅读)参考答案

(一)

1、突然;出乎意外; 闯祸; 形容高大;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忙,神色不改变。2、环境描写 烘托出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沉着镇定,和忠于职守,敢于牺牲的精神。3、主要是为了询问设备被破坏的情况、询问船沉没的时限以及维持救援秩序。4、拟人、夸张 衬托出哈尔威船长在灾难面前的沉着镇定和威严气势。5、船长镇定自若,处理果断,忠于职守,舍己救人。

(二)

6、①向往②益处③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受其他方面的影响、感化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④“智商”即表示人的智力发展水平的智力商数。“野蛮人”是与上文“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相对的。“高智商的野蛮人”在文中指虽然有“硕士”、“博士”或更高的学位,但因为不阅读文学作品以致文化、修养欠缺的人。 7、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 8、“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9、略 

(三)

10、⑴不十分清晰,也不十分昏暗。⑵眨眼。 11、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12、A(第一段是从面上写海上看星空,第二段是从点上写海上看星座。)13、不好。前一句生动、形象、引人注意。 14、略 

(四)

15.因为要将纸叠成纸船,用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 16、到日夜思念的母亲的心田中。 17、诗人在漫长的旅途中,而对茫茫的大海,她孤独,是思念之泪。 18、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19、C 20、B 21、纸船 22、第三节

(五)

23、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24、相同之处: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诗词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理。不同之处:所讲的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态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摆,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25、教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26、这句话再次强调当年两位老师讲课情态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之深,对“我”的影响之深。 27、老师入情入理……兴趣。国文老师……更加贴近了。如今……眼睛。 28、略 

(六)

29、北大图书馆给“我”的巨大影响。 30、“我”所向往热爱的北大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都著名的大学,“我”为之感到骄傲,“我”要在北大学有所成并做出成绩,为北大增光添彩,让北大因为有“我”这样的学生而自豪。 31、“涌”写出作者此时感慨之多之快,自责、愧疚和渴望学习等各种复杂的感情一齐涌上心头。 32、当年那个小姑娘的感觉也正是“我”此时的感觉。由理解那位因无知而抽泣的小姑娘而表现出“我”的渴望学习。 33、开始时感到“绝望”是因为400多万册近似天文数字的藏书,展示了知识海洋的浩瀚,“我”觉得自己的“誓言”难以实现。后来变得“沉静、愉悦、安详”是因为随着学习的深入,作者觉得北大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同时也感到了“誓言”的可行性。 34、如: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之光。 35、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由衷的热爱和赞美。 36、略 

(七)

45、预测一下20年后,贾里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说说你的根据是什么?(4分)

37、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 38、他们都不希望那套书落到自己手里。 39、占多数,只有很多人才能构成“沸沸扬扬”;另外,排比句“有的……有的……有的……”也说明类似的有许多人。 40、反衬,显示贾里主动要书的可贵性格。 41、指贾里为实现“伟人计划”而经历的三次失败。即:“仇人变朋友”、“矮个风度”的失败、“打工计划”的破产。 42、要想成为伟人,就必须从小事做起,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意思对即可) 43、对,贾里这种行为看似小事,实质上反映出他身上的一种可贵的品质,尤其是在目前尚有不少学生缺乏这种意识的环境中,更要大加表扬。 44、略 45、略 

(八)

45、①c②b③b④c 46、D 47、第一层(“划船的事……才拖下水去”):写划船前的准备。第二层(“每只船可坐……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介绍船上赛手的配置。第三层(“一船快慢……种种情形):写龙舟竞赛盛况。 48、“划”不能换成“撑”,因为“划”速度快,“撑”速度慢,且“撑”的动作发出者应是站在船上的,而龙舟竞赛选手是坐在船上的,所以用“划”更确切。“挥动”不能换成“摇动”,“挥动”这个动词更有节奏感,符合带头人的身份,而“摇动”缺乏节奏感,所以不恰当,不能互换。 49、说明龙舟竞赛需要集体的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九)

50、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等 51、“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珍惜心理、节约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吃起来又没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怎么也吃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这样写真实又富有情趣。(意近即可) 52、A 53、略 

(十)

54、惊蛰、清明、芒种、处暑、白露、小寒 55、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的特点。 56、炒年货、吃腊八粥,其他略 57、人们希望来年的生活更加美好。 58、“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令人赏心悦目”。(意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