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精选
一、完成练习。
1.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
①策勋十二转( ) A.次 B.回 C.转动
②赏赐百千强( ) A.多 B.大 C.有余
③愿为市鞍马( ) A.市场 B.买 C.集市
④愿驰千里足( ) A.希望 B.愿意 C.能够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4.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6.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7.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
(一)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段意。
2.填出相应的动词:
(1)描写爷娘:
(2)阿姊:
(3)描写小弟:
(4)描写木兰:
3.选段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选出正确的一项( )
A.表现了木兰立功受赏、骄傲自豪的心情。
B.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C.表现了木兰不图荣华富贵的朴素心理。
4.选段运用了( )修辞方法。
A.比喻;B.排比;C.拟人;D.对偶;E.反问
(二)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②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③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⑤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为画线字注音。
(1)溅溅( )(2)胡骑( )(3)燕山( )
2.解释下列诗句中画线的字词。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朔气传金柝
3.对句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按东西南北的顺序逐一去买
B.操办急切而井然有序
C.家人和木兰分头去买
D.出征前的急切心情和紧张操办
4.①句照应前面的“___”;②~③句可用后面的“____”来概括。
5.对句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木兰想早日到达战场的急切心情
B.描写征途遥远,表现不畏艰难的决心
C.描写征途遥远,表现出跃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英雄气概
D.像飞一样渡过千山万水,表现了木兰欢快的心情
6.对句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北方苦寒,用战场的艰苦环境来衬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B.以写景来表现北方战场的环境气氛
C.描写边塞阴森、凄凉的战场环境
D.运用对偶写环境,衬托出战地生活的艰辛
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
答:
8.写木兰的征途和战地生活时,诗中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跟表现木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
答:
9.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 )
A.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B.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
D.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
三、课外语段阅读题
阅读《诗经》中的《无衣》,完成后面的练习。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对这首诗的词语理解及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袍:长衣,即战袍。于:语气助词,不译。兴师:出兵。同仇:你的仇人就是我的仇人,引申为共同对敌。
B.泽:同襗,即内衣。偕作:一起行动。裳:下身的衣服,即战裙。偕行:一同出发。
C.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D.“同仇”、偕作”、“偕行”,正好显示出战前动员,整理行装,一同出发这一过程。表现了战士们不断高涨的斗志。
2.对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第一、二节诗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第三节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慷慨从军一同出发这一中心。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3.“岂曰无衣”改成“岂曰无衣”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1.A C B A 2.A 3.C 4.B 5.B 6.C 7.A
二、(一)1.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及对木兰的赞颂。 2.(1)扶将;(2)理;(3)磨;(4)开、脱、著、理、帖 3.B 4.ABDE
(二)、1.(l)jiān (2)jì(3)yān 2.(1)水流声(2)过(3)北方 3.B 4.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万里赴戎机,关山庭若飞 5.C 6.A 7.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8.写征途,渲染悲凉气氛,借以烘托木兰思念亲人的感情;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 9.A
三、1.C 2.A 3.不好。“岂曰无衣”体现了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而且反映了时局的危急,如改成“岂曰无衣”就只剩下“关心”一层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