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阅读能力训练专辑

2014-5-11 0:10:06 下载本试卷

八年级语文阅读能力训练专辑

【阅读训练一】把握叙事作品中的人和事 体验评价语言、情境和形象

“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在这方面的阅读与考察要求。

由此,八年级阅读应该注意的是:

一、在浏览全文时会提取关于事件的信息,运用信息筛选法,抓住要素,构思网络,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二、会通过提取关于人物描写的语句,根据正面和侧面描写之分,抓住人物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判断、揣摩人物的精神性格。

三、能够准确理解,体验和评价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方法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①从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入手,一般说来应从词语的褒贬、句式的表达效果、文中的抒情和议论、文章的构思、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富于表现力的描写中去品。②从分析人物的形象入手,对此,我们可以用感悟理解、联想想象的方法去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感悟理解,就是推敲揣摩作品的描写;联想和想象,一是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察、充实艺术形象,从而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效果。二是根据作品的系列描写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沟通事物间的联系,再造出形象,以感受词句的作用和作品的情感、意味。

四、品味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方法可用四个字概括:“删”“换”“增”“调”。“删”即去掉后和原句比较效果。“换”即用换词比较法。“增”即增加词语,看表达效果。“调”即调换语序。此外,还应关注修辞,看语言风格。

(一)梯 子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抓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爸爸看了看他九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也好,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迟疑着问:“怎么了?”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了,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是不好听的。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接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就像游泳时跳进水里一样,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抱里的前一秒,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旁,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开花。儿子在哭,质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可随便就信。’”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会接住你,不会让你受伤的。”

但是,儿子显然开始怀疑爸爸的话,他迟疑着,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能消退。然而,平日里习惯于听从父亲安排的他还是不敢违抗命令,他站在那儿,动也不动。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接住你的手缩回来——”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粒还没有熟透的橘子。

“一——二——三!”爸爸喊了。

咬紧了牙关,忍住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噗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有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有移开。他还是稳稳地站在原来的地方。他把掉在他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复杂,他张大了眼睛问:“爸爸,你为什么要我跳?”

爸爸笑出声来,说:“我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又回到了儿子的脸上。

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1、文中儿子的情绪发生了怎么的变化?

2、文中的爸爸为什么要照着故事中的父子做一次?

3、文中两位父亲所讲述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辩证关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4、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的爸爸是怎样教给你人生经验的?

5、怎么理解文中加点的“玫瑰花”一词的含义?

(二)失群的红叶

该有两个多月了,那时霜华初降,梧桐还未落净。一个孩子到我房里,手里握着一束红叶,临走时送了我两片,还告诉我这是从龙山上五中师范的后园里采来的。

我欣然,把红叶托在手心,细细地鉴赏。这是一种枫类植物,叶子像玲珑的手掌,分成七瓣。纤细的叶茎,匀称的脉络,叶缘有整齐的叶龄,精致得像最细致的工笔画。颜色似殷似赭,红得惹人怜爱。我把玩许久,珍重地放在书桌上的白瓷小盘里,聊当案头清供。

过不了几天,红叶褪了色,不经意地萎谢了。我怅然,这么美的东西,不想生命这样短促,真的是“世间好物不坚牢,琉璃易破彩云散”?我若有所失,心里虚飘飘地没能着落。于是我爬上龙山,跑到五中师范后园。园在半山,视野宽旷,园里百卉零落,秋意沁人。在山坡高处,找到了那棵红树,只见它独立擎天,满树离离,喷朱喧赤,似要烧起漫山的野火,在满眼萧索中,特别引人注目。但树根四周,也落了不少叶子。我徘徊树下,流连忘返,最后拾了许多落叶回来,仔细地夹在书本里。

三天以后,我翻书检点,叶子还是枯了,失去了光泽,但不曾皱缩,比那白瓷盘里憔悴支离的一双好得多。我忽发遐想,试图以人力挽回自然,找来水彩颜料,在失色的红叶上涂抹了一层浓浓的胭脂。乍一看去,居然红艳如生,能够以假乱真了。我索性妄想巧夺天工,在玻璃窗上贴上淡青透明的绸纹纸,再把落叶参差错落地粘在纸上,构成一幅当窗迎风纷披的幻境。我怡然,坐在窗前,不觉一时莞尔自得。

从此窗上的红叶,成了我朝夕相亲的伴侣。每天清晨,醒来撩开帐子,只见晨光熹微,这些红叶的剪影,就会投入我惺松的双眼,向我道早安。有时深夜凄清,从外面奔波回来,满屋静悄无声,却有那昏黄的灯光,把红叶的素影投射窗外,似对我含笑相迎。我亲切地进了屋,如倦鸟归林,打叠起浮浪的心情,怡然上床寻梦。

而今风雪连天,早到了凛冽的严冬。有一天黄昏,我兀坐窗前,面对伴我岑寂的红叶,忽然想起那后园的红树,便信步走去,作即兴的拜访。谁知那如火如荼、盛极一时的树冠,已经凋零殆尽,只剩得空枝濯濯,横斜地对着沉闷的寒空。树根四周,都是萎黄的枯草,落叶已片影无存。只是近处有一堆雪白的寒灰,其中留着残红点点,是些未烬的碎叶。想是园丁把落叶扫到一处,点把火烧了,好待来年化作春泥,给那峥嵘的老红树添点肥料。

回到屋里,依然在窗前兀坐,对着窗上的红叶,我怅然,如果红叶有知,听到同伴的消息,想到自己的遭遇,它们对我是抱怨,还是感激?它们既从土里来,自应回到土里去,它们偶然的失群,装饰了我这陋室的小窗,该是它们的不幸,至少是委屈。——我终于感到歉然。

1、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标题中的“失群”作何解?

2、整体感知全文,请用简明的语言概述本文的内容。

3、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从文中选出关键词语填空,理清作者情感变化的轨迹。

欣然——(    )——(   )——(    )——歉然

4、第6段中的画线句会使你联想到哪朝诗人的谁的哪两句诗?

5、本文语言精致,情感深邃,立意高远,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三)留守寸土

  那是一天深夜,电话铃响。拿起听筒,是一个女人的声音:“老师,我是您班学生郑亮的妈妈——这么晚了打搅您,真不好意思——有件事想问问您:郑亮这两天没出什么事吧?”我吓了一跳,忙问:“郑亮没有回家吗?”郑亮妈妈说:“回了,只是着了魔似地,反反复复地说:‘这是不公平的。’现在,他睡下了,我放心不下,想问问您这孩子的情况。”

——不公平?有什么不公平的呢?这几天我忙于跑自己调动的事,班里的工作有些放手,难道说就在我不在的时候,郑亮跟同学发生过龃龉(注:jú yú 比喻意见不合)?

我心里没底,可嘴上却故作轻松地劝慰了郑亮妈妈一番。

第二天一早,我到班里组织晨读。按照头一天分配好的角色,大家开始兴致勃勃地朗读新课文——《雷雨》第二幕。我却无心听取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精彩对白,只是思量着晨读后如何“提审”郑亮,再如何编织一个新理由请假出去,到那个我梦寐以求的单位去拜访一下据说对我颇感兴趣的老总。

突然,同学们哄笑起来,抬眼看时,见郑亮脸孔红红地从座位上起身——该他读了。他分到的是周冲这个角色。只听他大声读道:“爸爸,这是不公平的。”读罢,带着成功的欣悦坐下了。

我忙埋头看书——可不是么,周冲就只有这一句台词。

猛有间,我彻底明白了昨天晚上发生在郑家的一幕。原来,这男孩领到自己的角色之后,一直在“着了魔”般诵读那仅有的一句台词。他没有因为自己角色的卑微而放弃,却是那么执着地揣摩着,玩味着,惦量着,把握着,他要给这至短的台词注入无比丰沛的情感啊!

我听不清周朴园和鲁大海在争执些什么,只管用激赏的目光直视着那个只分到一句台词的男孩,我想对他说:“谢谢你,谢谢你教会了我如何把哪怕仅有一寸的灵魂圣土也侍弄得美艳芳香。”

“雷雨”远去了,至今仍留守在三尺讲台的,是我一颗颗暖暖的心。

1、结合文章说说题目“留守寸土”有何含义?

2、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

3、在男孩的感动下,“我”做出了怎样的决定?

4、男孩身上渗透着一种怎样的品质?

5、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并说明理由。

(四)智慧的美丽

那天晚上看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我流了泪。

这不是一个煽情的节目,却在那一次,那一个人深深感动了我。他的家庭梦想都是为家人,没有自己的一件东西。他有个妹妹在加拿大,妹妹有电脑没有打印机,于是他想得到一台打印机给远在加拿大的妹妹。王小丫问,那你怎么给妹妹送去?他说,我再要两张去加拿大的机票啊,让我的父母去送,他们想女儿了。听到这,我就有些感动,作为儿子,他是孝顺的;作为兄长,他是体贴的。

小丫也很感动,她问,那你为什么还要一台电脑给你父母?他说,因为父母很想念远在万里之外的妹妹,他要给他们一台电脑,让他们在网上经常和妹妹联系。

这就是他的家庭梦想,全为了家人。小丫又问,有把握吧?他笑着,当然。要回答12道题,而每一道题都机关重重,要达到顶点谈何容易?答到第六题时,他显得很茫然,这时他使用了第一条热线,让现场观众帮助他。结果他幸运地通过了,但他却很平静,甚至有些沮丧,小丫很奇怪,因为要是别的选手早就欢呼雀跃了,为什么他这样平静?他答,他觉得不好意思,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会这道题而他不会。

答题依然在继续,悬念也越来越大了,人们也越来越紧张。到最后一道题时,我手心里的汗都出来了,好像我是那个盼着得到一台打印机、两张往返加拿大机票和一台电脑的人。仅仅为了他的孝顺和对妹妹的疼爱,也应该让他答对吧?

最后一题出来了,六选一,是有关水资源的。

他静静地看着这道题,好久没有说话,他的父母也在台下,紧张地看着他,而小丫也恨不得生出特异功能把答案告诉他一样。

这时他求助了最后一条热线,把电话给远在加拿大的妹妹。电话接通了,他却久久不说话,对面的妹妹着急了,“哥,快说呀,要不就来不及了。”因为只有30秒时间。

王小丫着急了,“快说呀,不要浪费时间了,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他沉默了一会,说:“妹妹,你想念咱爸咱妈吗?”“当然想。”妹妹说。——天啊!这是什么时候了,怎么还慢悠悠的,难道他要放弃最后的冲刺吗?——电视机前的我已经坐立不安了。

只听他又说了:“那让咱爸妈去看你好吗?”“太好了!真的吗?”他点头,很自信的说:“是的,你的愿望马上就能实现了。”然后时间到,电话断了。

天啊,我一下子明白了,这道题他根本就会,答案早就胸有成竹!他只是想给妹妹打个电话,只是想把成功的喜悦让妹妹早点分享!

我的眼泪一下流了下来,为他的智慧,为他超乎常人的冷静和美丽。

果然他轻松地说出了答案,我看出了王小丫的感动和难言,王小丫说,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样的选手。

是的,从来没有像他一样的冷静的智慧,在最后的关头,在久久的沉默之后,给大家带来了满怀的喜悦。而坐在台下的父母,眼角也悄悄地湿了。

我从来没有想到,智慧也会如此美丽。它让我们慢慢麻木的心灵,在这个美好而机智的晚上,轻舞飞扬。

1、从全文看文章开头写:“我流了泪”的原因是什么?

2、纵观全文,说说题目中“智慧的美丽”表现在何处。

3、请任意找出文中对“答题者”的一处描写进行赏析。

4、你喜欢文中“答题者”的形象吗?说说你的理解。

(五)教师是一只“青蛙”

①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同往常一样,我们又该学习新课文了。不同的是今天是许多教师来听课。

②这次学习的课文是《坐井观天》,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以前,每学完一课,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我都要让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效果非常好。这次,我要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我让同学们想象青蛙要是跳出井口,将会怎样呢?果然,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一次被激发出来,有的同桌互说, 有的前后位凑在一起争论,还有的仰起小脸在思考。

③待平静下来,我开始点名。李梦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涛声吓得它忙向小鸟求救;王佳说,青蛙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一眼看不到边际的田野,田野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上面飞舞着蝴蝶和蜜蜂,青蛙陶醉了,它觉得以前的日子都白过了。孙艳蔷同学竟然让青蛙坐上了飞机去环球旅行,青蛙一下飞机就对小鸟说:“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大啊!”听课老师都被她的话逗笑了,我也没有想到她会把正大综艺的广告词“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改用得这么恰当。

④张雨是新转到我班的学生,我看到她把手举得高高的,便点了她的名。她站起来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回了井里。”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我也笑了。我打断了她的话,问大家:“是井里好,还是井外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井外好。”我示意张雨坐下,随口说道:“我看你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之后,我又让大家把自己的想的说的写下来。

⑤在批阅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时,我看到了张雨续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它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上漂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已经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真是太可怕了!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井里安全啊!

⑥读到这里,我的心被震撼了。河水里常漂有死鱼,菜市上也常常有卖青蛙的,这都是有目共睹的,让青蛙跳回又有什么不好?可我却没有给她一个发表观点的机会,倘若让她把话说完,不仅是同学不再笑她,而且也将给我的课堂教学增添一抹亮色。可我竟然说她是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孩子的心灵就像井外那多彩的世界,需要出来的恰恰是自以为是的我!

⑦提起笔,我在张雨作业的空格里工工整整地写下一句话:“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述本文的大意。

2、仔细观察画线的句子,并仿写。

3、张雨同学认为青蛙还会跳回井中的理由是什么?

4、想象张雨同学课堂的发言被老师打断后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5、文章结尾老师为什么说自己是一只青蛙?

【阅读训练二】

揣摩记叙类文章语言特点 了解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

在记叙文阅读中,本阶段应把握叙事作品中的人和事,并体味、鉴赏记叙文的语言,主要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六要素即通常所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时间有直接用时间词表现的,也有的间接表示事件的发生时间,前者如某年某月,后者如用自然界的景物描写来体现的;地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地点不变换,一种是随事件的情节发展地点也发生转换的;人物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应区别对待;事件的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事件的前面;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应是关键;结果是事件的结尾。把握六要素就把握住了记叙文的脉络。

2、把握作品的人物。人与事是密不可分的。在叙事的同时,就渗透了对人物的描写,要把握作品中的人物特点并加以品评,就应从对人物的描写入手,常见的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以上都属于正面描写,还可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

3、品味记叙文的语言。要做到这一点,应做到几个结合:结合语言环境、结合上下语句、结合人物的性格、结合环境描写,结合文章的主旨、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态度。在分析具体的词语和句子时,既要遵循规律,又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机动。

(六)传 递

①矿工下井刨煤时,一镐刨在哑炮上,矿工当场被炸死。因为矿工是临时工,所以矿上只发放了一笔抚恤金,不再过问矿工妻子和儿子以后的生活。

②悲痛的妻子在丧夫之痛之后因来自生活上的压力,她又无一技之长,只好收拾行装准备回到那个闭塞的小山村去。这时矿工的队长找到了她,告诉她说矿工们都不爱吃矿上食堂做的早饭,建议她在矿上支个摊儿,卖些早点,一定可以维持生计。矿工妻子想了想,便点头答应了。

③于是一辆平板车往矿上一支,馄饨摊就开张了。8毛钱一碗的馄饨热气腾腾,开张第一天就下来了12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吃馄饨的人越来越多。最多可达二三十人,而最少时从未少过12个人,而且风霜雨雪从不间断。

④时间一长,许多矿工的妻子都发现自己的丈夫养成了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下井之前必须吃上一碗馄饨。妻子们百般猜疑,甚至采用跟踪、质问等种种方法来探求究竟,结果均一无所获。甚至有的妻子故意做好早饭送给丈夫吃,却又发现丈夫仍然去馄饨摊吃上一碗馄饨。妻子们百思不得其解。

⑤直到有一天,队长刨煤时被哑炮炸成重伤。弥留之际,他对妻子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接替我每天去吃一碗馄饨。这是我们队12兄弟的约定,自己的兄弟死了,他的老婆孩子咱们不帮谁帮。”

⑥从此以后每天早晨,在众多吃馄饨的人群中,又多了一位女人的身影。来去匆匆的人流不断,而时光变幻之间唯一不变的是不多不少的12个人。

⑦时间飞逝之间,当年矿工的儿子又长大成人,而他饱受苦难的母亲两鬓花白,却依然用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前来吃馄饨的人,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善良。

⑧更重要的是,前来光临馄饨摊的人,尽管年轻的代替了年老的,女人代替了男人,却从未少过12人,穿透十几年的岁月的沧桑,依然闪亮的是12颗金灿灿的爱心。

1、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本文的故事梗概(不超过40个字)。

2、第⑦段采用了两种描写方法,其中的      描写体现了人物的    心理。

3、你认为本文中的哪个(些)人是主要人物,为什么?

(七)

下午,方老师正津津有味地给中学生们讲课时,他那5岁半的孩子跌跌撞撞地从外面冲进教室里来。

“你,快——妈叫你回去收谷,要下雨了。”方老师突然愣住了,望了望窗外,这才发觉天变得黑沉沉的,他脸色沉下来。“你先回去帮你妈收,我——”离下课还有二十多分钟,他心里道:谷子被淋了也罢,可不能耽误这么多孩子的课。

方老师打发了儿子后说:“同学们,咱们继续上课,刚才讲到雷锋帮助……”“老师——”方老师话未讲完,班长就站了起来,“我家也晒谷了,我得赶回去……”“好,你——你走吧。”方老师眉一皱,很不高兴地同意了。他明白这些农村孩子的家庭情况。班长走后,又有不少学生提出要走,方老师的话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断,他满脸不高兴,却又显得无可奈何,索性说:“好吧,同学们,天要下雨了,你们谁需回家帮忙的,可以回去,剩下的继续上课。”谁知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冲出教室,一会儿就消失在远处。方老师被眼前的景象呆住了——教室里,他的面前只剩下空空的座位。窗外,一片阴沉沉的天。“哎,农村的孩子……”良久,方老师自言自语地说,心里感到不是滋味。

刮风了,几个豆大的雨点开始砸在窗子上,方老师也顾不得什么,急忙冲出教室,朝自家的晒谷场跑去。

跑到自家晒谷场,方老师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数十个同学在班长的带领下,扫的扫,搬的搬,忙忙碌碌。方老师顿时涌出两行热泪。

1、文中的两个加点的词“呆住”和“惊呆”分别表现了方老师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3、短文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形象?

(八)送报少年

①放暑假时,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②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时起床,为200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18000级台阶。

③骄阳似火,送报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大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④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送报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忙说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⑤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少爷作派很不满意。八点钟还穿着睡衣,每天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喝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

⑥我说:“你看看人家送报的少年,每天5时就起床。”

⑦儿子笑得更干脆:“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⑧一个大雨滂沱的早晨,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上午9时30分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湿透,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伤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不能骑,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

⑨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⑩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这天8时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送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11我随口问:“那你呢?”少年说:“                。”

12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若迟了,请您多包涵!”

13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文中第②段画线部分列举了很多数字,这有何作用?

2、下面两个句子是否都运用了比喻?为什么?

A、上午9时30分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湿透,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伤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

B、他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不能骑,连报纸也弄湿了……”

3、第③段写“骄阳似火”,第⑧段写“大雨滂沱”,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根据具体语境,完成文中第11段空白部分。

(九)平分生命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②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

③作为妹妹唯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和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忍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④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一丝声响,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⑤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是付出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⑥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握紧了男孩的手说:“放手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⑧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俩个每人活50年!”

⑨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的纯真的诺言。

1、从全文看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的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请概括回答。

2、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男孩眼中为什么会“放出光彩”?

3、文中的男孩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

(十)儿子的礼物

①今年春节,我生平第一次收到儿子用自己劳动报酬买的礼物——一块德芙巧克力,就是我平时最喜欢却舍不得买的那种。把那块东西放在我手心里,儿子的表现显现出从未有过的辉煌。

②儿子20岁了,在一个自修大专班读书,钱是他业余打工挣来的。他在一家卡拉OK厅当服务员,晚上6点干到午夜12点,第二天一早,赶两趟车去学校上课。打工期间,他每晚要打扫三间包房,洗很多茶杯,给客人倒茶送水、递吃、递喝直到深夜。他学会了简单的英语日常用语,能识别和说出各种洋酒的英语名称,还学会了做水果盘。两个月来,他没有向我透一点风,我唯一的感受是,他瘦了。

③儿子读中学时,用眼下父母们的标准衡量,他要属“不及格”系列;一看电视就来劲,一翻书本就打呵欠,一碰上考试就发抖。我对他嚷得最多的是:“看看人家的孩子!父母这辈子不指望享你的福,你总要自立于社会吧!”每听到这样的话,儿子便垂头不语。现在回想,在这“激将”的后面实际是在发泄做父母的心理的不平衡。捧着儿子的礼物,心不由地轻轻发痛,那么多冷言冷语,他全以宽容和理解消化了,没有怨怪,没有疏远,只是悄悄地给了我一份证明。

④对母亲来说,儿子送一块巧克力抑或一幢房子,在意义上没有区别。他的爸爸、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都分别收到了一份小小的惊喜。每位亲人的爱好他都点点滴滴想到了,真是难为了他的细心和周到,儿子从小性格宽厚,待人真诚,做事勤快,动手能力强……这些优点过去我都忽略了,或者说漠视了,因为学校的成绩单上不记分数。

⑤我感谢社会在他第一次迈出脚时就给予他一个成功,并肯定他立足社会的能力,这对一个成绩单上留下许多失败记录的年轻人来说,足以撑起他一生的自信。

⑥也许,这才是他给我的最好的礼物。

1、对文中第①段中画线句子中“辉煌”的“表情”描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闪亮的眼神   B、灿烂的笑容  C、炫耀的模样  D、自豪的神情

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中“悄悄地”照应了第②段中的“            ”;“证明”指的是“                 ”。

3、读了本文,你觉得应如何评价一个人。

【阅读训练三】

学习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  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语言

1、抓住特征介绍事物,使读者了解说明的对象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其说明的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无论说明什么,都必须抓住对象的特征——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标志来介绍,这样才能使读者认识说明的对象,获得说明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阅读说明文,要学会从说明对象的形态、性质、制作、用途、发展变化等方面去领会课文是怎样具体说明事物特征的。阅读时可从文中的语句找出事物的特征,也可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

2、理清说明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产生、运动、变化、发展情况大多采用这种方法)、空间顺序(说明静止的事物、介绍实体事物的组织结构及内部联系的说明文大多采用这种方法)、逻辑顺序(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等这些逻辑顺序,说明抽象的事理一般采用这种方法)等。

阅读说明文应该先理清说明的顺序。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首先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再结合说明对象逐段概括内容要点,然后按内容要点联系紧密与否将全文划分成若干部分。这样,不仅理清了说明的顺序,梳理了文章的层次,还把握了文章的结构。

3、体会说明语言

说明文语言首先须准确,就是选用恰当的词语、句式反映事物的特征。其次应该浅显,要深入浅出。在此基础上可平实可生动,语言朴素平实是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但看似平实,其实讲究准确、周密地反映事物的特征。生动是指穿插一些必要的描写和抒情,用说明方法避免行文枯燥、呆板。

(十一)为什么火箭底部像喇叭

张国权 于清祥

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为什么要做成喇叭形状的呢?这要从火箭发动机的特殊构造谈起。

火箭发动机之所以能够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是因为火箭发动机有着特殊的构造。

推力室是火箭发动机的核心部分,一般由头部、燃烧室和喷管组成。其中头部和燃烧室的作用是使燃烧剂流经燃烧室和喷管的内套,冷却燃烧室和喷管,再将燃烧剂由喷管和燃烧室外套流经喷嘴喷入燃烧室,并在同时由另一些喷嘴喷入氧化剂的作用下充分燃烧,将推进剂的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在燃烧室内产生2200℃~3500℃的高温高压燃气;喷管的作用是将燃烧室的高温高压燃气进行加速,由几十米/秒增加至几公里/秒,从而将燃气的热能转化为燃气的动能,获得直接的反作用力,推动火箭飞行。燃气喷射的速度愈高,火箭获得的推力也就越大。

那么,火箭发动机是怎样获得这样高喷速的燃气流呢?这是设计上的科学,就是把推力室的喷管部分在其结构上做成先收敛后扩散的喇叭形状,收敛段的上端同燃烧室的下端是平滑相连的。这一结构可使燃气流的速度因喷管横截面积的变化而变化,使气流从亚音速度到音速,直到加速至超音速。所以,人们把这种喇叭形喷管叫超音速喷管。由于它是瑞典人拉瓦尔发明的,因此也称为“拉瓦尔喷管”。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拉瓦尔喷管的原理。火箭发动机中的燃气流在燃烧室压力作用下,经过喷管向后运动,进入喷管的收缩段。在这一阶段,燃气运动遵循“流体在管中运动时,截面小处流速大,截面大处流速小”的原理,因而,燃气流的速度不断加速。当到达喷喉时,流速已经超过了音速。而超音速的流体在运动中却不再遵循“截面小处流速大,截面大处流速小”的原理,而是恰恰相反,截面积越大,流速越快。在扩张段,燃气流的速度被进一步加速,为2~3公里/秒,相当于音速的7~8倍,这样就产生了巨大的推力。

现在你应该明白了吧,拉瓦尔喷管实际上起到了一个“流速增大器”的作用。其实,不仅仅是火箭发动机,导弹的喷管也是这样像喇叭形状的,因此说拉瓦尔喷管在武器上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选自2002年7月16日《中国国防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作者采用了          说明顺序。

2、全文以            结构说明事物的特征,其中一、二两段是            ,三、四、五段是          

3、选文介绍的是我们所不常见的事物,你能读懂吗?试从一个角度说说文章语言的特点。

4、春节期间放花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联系本文的介绍和你已有的知识,说说花炮能升空爆炸的原理是什么?

(十二)狗的智商

陶 颖

多年来,人们针对狗的智商问题进行过不少的实验。早在80多年前,俄罗斯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就通过相关的实验证实,狗具有一种极其准确地感知某种日常规律的能力。然而,这种能力是否能被视为狗具有高智商的证据,还值得商榷。比如,狗会在每天早上按时叫主人起床,不管这天是不是主人的休息日。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狗虽然能预见某种日常规律,但却不能区分今天是星期几。

在20世纪40年代,在一项有关血堤犬与比高犬的嗅觉比较实验中,人们发现,虽然比高犬的表现不如血堤犬,但这并不是因为两者智力上有所差别,而是由于比高犬的身材比血堤犬矮小,使得它难以对位置较高的气味进行追踪。

20世纪50年代的一项遗传学与狗的行为方面的研究对狗的智商进行了更加科学的观察。研究人员通过对纯种的比高犬、可卡犬、贝生吉犬、雪蒂犬、猎孤梗以及它们的杂交后代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后发现,这些犬种彼此间的智商都差不多,但由于遗传上的原因,它们在完成不同的任务时表现有所差异。比如,比高犬和贝生吉犬在走迷宫实验中技高一筹,而猎狐梗和雪蒂犬的优势体现在学习重复的连续性动作上。

与判断一条狗是否漂亮一样,如何认定狗的智商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同的侧重点也许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即使你的爱犬在一些智商测试中表现得不那么理想,你也不必灰心失望。由于狗的品种数不胜数,每条狗的个性又千差万别,因而,还没有哪项测试能相当准确地鉴定出狗的智商。

按照加拿大神经心理学家斯坦利·科伦的说法,狗的智商有三种类型,分别为适应性智商(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能性智商以及工作/服从性智商。前两种智商要视每条狗的具体情况而定,要通过相关的犬类智商测试进行判断;而第三种智商则取决于狗的品种。

1942年出生于美国费城的科伦——现在是加拿大温哥华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该校人类神经心理学和认知能力实验室主任。除了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外,科伦的生活几乎都被与狗相关的事务填满了。他不仅自己养狗,还潜心研究狗的行为,著有包括《狗的智商》《狗知道些什么》《如何说“狗语”》等一系列有关狗的畅销书。此外,他还在驯犬机构中担任讲师,指导人们如何训练狗。科伦养的一些狗参与过许多由加拿大犬类协会主办的关于狗的服从性方面的试验和比赛,也取得过很好的成绩。

令人惊奇的是,科伦指出,按照常人的生活方式,人们与较聪明的狗相处也许要比与较笨的狗来得更加困难。

为了说明问题,他举了这样两个例子:一条名叫“阿诺德”的迷你型狮子狗老是在它的单身女主人在家中接待男性客人时把尿撒在女主人的床上。它的女主人将它的这一行为归咎为“嫉妒心”在作怪。但真正的问题只是这条狗太聪明了。女主人在独处时对“阿诺德”倾注了大量的注意力,而每当她的男朋友来时,她对“阿诺德”的关注就大为减少。聪明的“阿诺德”发现,通过在床上撒尿这一行为可以有效地将女主人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自己的身上,因而每当家中男性客人出现时,它就屡屡上演这样的“恶作剧”,以引起女主人对自己的重视。

又比如一条名叫“王子”的博德牧羊犬。它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在户外奔跑嬉戏。因此,每当有人要离开屋子时,“王子”就会在后面紧追,试图跟到户外去玩。为达到外出玩耍的目的,“王子”屡次“奋不顾身”地破门而出。“王子”的主人们为了防止它再次把门撞坏而对门进行了加固。但“被困”的“王子”注意到底楼的许多窗户都开着,这条聪明的狗轻而易举地就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窗户也可以作为离开房屋的出口。很快,每扇开着的窗户就成了“王子”义无反顾冲撞的新目标。它的主人们对此既惊愕又恼火。

当然,聪明的狗也并不是总给人们带来麻烦和困扰。

一条名为“翠西娅”的喜乐蒂牧羊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向女主人发出患病的警告。“翠西娅”不知什么时候养成了这样一种坏毛病,就是每当女主人坐下时,它就对她的后背又嗅又蹭。女主人的丈夫发现,“翠西娅”感兴趣的是女主人后背上一颗深色的痣。“翠西娅”对这颗痣并没有给女主人引起什么不适,女主人也没有在意。不料,有一天,当女主人正俯卧在阳台上的椅子上晒太阳时,突然感到有什么东西在咬自己的后背,原来是“翠西娅”,它显然是想把长在女主人后背上的那颗痣除去。在丈夫的建议下,女主人怀着好奇去医院就诊。谁知诊断发现,这颗痣竟然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致命性癌。多亏“翠西娅”及时提醒,才换救了女主人的性命。

1、本文围绕“狗的智商”问题,从两方面加以说明:

                           

                          

2、选文在局部上采用      顺序来说明,在整体上则采用了    顺序,两种顺序结合起来将“狗的智商”及相关问题说得清楚明白。

3、此文是篇科普作品,语言活泼、风趣。请从文中举出两例,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①例:                                 

效果:                              

②例:                              

效果:                              

(十三)蓝天白云话风筝

谢  础

风筝是一种极受孩子们喜爱的玩具。从历史上看,除布娃娃外,没有哪一种玩具,在世界各地流行的时间有它那么长。在中国,人们又叫它纸鸢(yuān)。

风筝的起源现在还不清楚。世界上大多数航空史学家们都承认,风筝最早诞生于中国,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据古书记载,最早发现的风筝是作战工具。大约于公元前200年,韩信曾用风筝测量敌方营寨的距离。公元549年,当时梁武帝被侯景的兵围困在健康(今南京)的台城中,他命人在城里放风筝,想用风筝送出诏书,搬救兵。可惜他的风筝飞不高,被敌兵射下,求救行动失败了。公元728年,即唐朝时期,田悦率兵围攻临浼(míng)。守将张亻丕 用风筝传信求救。他的风筝能飞得很高很远,敌人射不着,结果得到马燧的救援,救兵打退了田悦,为临浼解了围。

飞机发明以前,载人的大风筝曾在东方流行。1906年日本有人放起来的一具风筝重达2720千克,尾长146米。载人风筝曾用于各种目的,包括到敌区上空侦察和向被围困的城中运兵。

欧洲第一具风筝是在1326年或1327年出现的。正像古代中国的风筝一样,这具风筝显然是作为武器而设计的。一份欧洲古代资料上画有用风筝向敌区投放火焰炸弹的情形。正像人们对东方风筝的起源不甚了了一样,欧洲风筝是怎么开始搞起来的,大家也不清楚。它们可能是从东方传过去的,也可能是西方人自己独立发明的。中国风筝通常是长方形的,尾部有飘穗,看来已传播到太平洋和东西南地区,但是中世纪欧洲风筝的形状则与此不同。

从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的风筝曾是细长的三角形物体,做得像条龙。这些风筝比较大,具有形状呈长方形的头部,尺寸约60厘米×90厘米,还有用布做的尾巴,长约4.5米以上,飘荡在风筝的后下方。到16世纪末,由于受英国、荷兰和葡萄牙水手们从东印度群岛带回来的那些风筝的影响,欧洲风筝的尺寸变得像现在小孩玩的那么小。

历史上首次成功的风筝载人飞行,也是出于中国。公元559年,南北朝时代北齐天保十年,文宣帝高洋要杀尽姓元的,命元姓死囚都抓住风筝从金凤台上跳下去,结果除一人外,其余都摔死了。这一名侥幸活着的人叫元黄头,他抓住风筝从金凤台飞到紫陌,安然着陆。不过残暴的高洋最后还是将他杀害了。这段历史,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陈纪一》中有记载。明代陈眉公的《白石樵真稿·辨风筝》中也有叙述。元黄头虽然只是出于求生的本能,才完成这一动作,但他作为世界上乘风筝成功飞越一段距离的第一人,将永载史册。

在19世纪以前,欧洲没有人想用风筝载人。后来,英国一位教师,名叫乔治·波科克,他制造了一个大型风筝,用一辆马车拖着,快速驶过乡村。风筝载着他的女儿飞上天空。1804年,英国科学家乔治·凯利爵用风筝做他的小滑翔机的机翼。

澳大利亚人劳伦斯·哈格雷夫曾做过许多种风筝。1893年,他制作了一种简单的箱式风筝。这种风筝具有较大的升力,稳定性也比较好。从1905年水上滑翔机开始,欧洲早期的许多飞机和滑翔机都采用了哈格雷夫设计的箱式风筝作为机翼,用以产生升力。

飞机出现后风筝的发展并未停止。风筝继续在为各种目的而使用着。气象学把箱式风筝作为一种比较便宜而有效的运载工具,把仪器送上千米的高空。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潜艇曾用风筝载人升到相当高的空中,侦察敌方舰船的动向。

近20年来,风筝已发展成为软式翼伞。美国研制出来的非硬式风筝,是非常好的翼伞,呈弧线翼形,其上下两层伞面都是尼龙布做的,前缘和后缘都有洞口,能在风压作用下鼓胀起来,伞弦使两层伞面保持平行。这种箱式翼伞型的风筝的效能非常好,几乎可垂直升空,所以它已被用来在山顶上空进行气象观测。

作为业余文娱活动的器具,仍广泛流行。例如,用风筝钓鱼,从前只见于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而现在却广泛地传播开来。钓鱼的人把钓鱼绳系在风筝上,然后把风筝放起来,这样既可使他能钓到难以接近的水域里的鱼,又能使垂钓人的影子远离鱼钩。利用风筝滑水也是世界许多地方人们喜好的娱乐项目之一。

1、用波浪线画出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

2、选文以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采用这种顺序说明有什么好处?

3、文中加点的两个词(第9段中的“比较”与第10段中的“非常”)可不可以互换?为什么?

(十四)巍巍中山陵

刘叙杰

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在秀丽的江南水乡之间,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南京。其中位于东郊钟山南麓的中山陵园,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

钟山的本源出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它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称为宁镇山脉。钟山是后者的最高峰,海拔约四百六十米,东西走向,长约七公里,南北宽度仅三公里,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连绵。在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的蓝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相传孙中山先生在一九一二年三月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以后,曾到钟山来打猎,看到周围的风景优美,地势也很开阔,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愿望。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孙中山先生因肝癌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决定将陵园建筑在南京的钟山南麓。

陵园的设计是通过方案竞赛选定的,对送选的四十余份图纸,采取了密封评议的方式。当时有许多中外建筑师参加,但入选的前三名都是中国建筑师。首奖是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由于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并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工程于一九二六年一月动工,三月二十六日奠基,至一九二九年基本完成。同年六月一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由北京香山碧云寺运来安葬,但末期工程直到一九三一年十月才全部竣工。陵园用地面积四万六千亩,先后施工六年,使用的经费按当时的币值计算,共达四百余万元。

陵园的总体依南北中轴线,布置在钟山南麓的缓坡上,东、西距灵谷寺与明孝陵各约一公里(其间有道路相连)。这样就将三区著名的名胜联为一体,从而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在区域规划上是值得称道的。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六公里,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荫大道。道外的丘岗坡坨之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陵园的总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包括入口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北部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循此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所,为过去守陵门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十五米,宽二十四米,深八米,蓝琉璃单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循陵门后石阶即至碑亭,亭内在龟趺上立八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嵌金楷书:“中国国民党葬总统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自碑亭再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八段,每段三十余步至五十余步不等,共二百九十级。石阶尽处,就是宽一百三十五米、深三十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七十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视,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陷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祭堂是一座宽二十七米、深二十二米、高二十六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堂内立有十二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则采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着中山先生的《告诫党员演说词》全文。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革命家的白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墓室直径约十六米,高十米,地面中部砌圆形凹穴,安放中山先生的大理石棺及卧像,周围有环形走道及石栏以供瞻仰。室顶为半球形穹窿,对外不开窗,用电气照明及机械通风。中山先生的灵柩在一九二九年奉安时,即安葬于地下五米深处,外用钢筋混凝土加固,以策安全。室外砌有环形围墙,外铺草地,并植以梅、玉兰等花木。

解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陵园十分关注,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外,还对整个陵区进行了维修和整修,使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着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

1、本文主要是向读者介绍中山陵的建筑及其布局特征的,可开篇为什么却先写了陵园的地理环境、中山先生的遗愿和陵园的设计经过呢?请分条说明你的分析。

2、介绍陵园建筑采用     顺序,由        ,从    

     ,条理清楚。

3、选文语言准确简洁而不乏生动,因为作者除运用叙述说明这两种表达方式外,还适时运用了              这种表达方式。

(十五)园中之园——愉园

   愉园坐落在中山公园五色土的东侧这是一个刚刚落成不久的园中之园。我想,很多朋友还没有观赏过它那奇巧、玲珑、秀丽的容姿吧。如果说颐和园中的谐趣园,是一池碧水、游廊环岸的话,这里则是彩廊连三亭、鱼戏乐泉中的另一番景色了。

愉园正面的围墙是一排塔松,通过这挺拔别致的“围墙”,便进了愉园。这里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小”,但不乏秀美、别致。它综合了中国园林建筑的风格特点——彩亭、清泉、绿树、假山、草坪……融为一体。人们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了幽静、欢乐的“世外桃源”。

园北面的三座彩亭,览粹亭居中。它的亭檐分为两层,呈八角形;亭顶饰蓝色琉璃瓦,与亭中金漆彩绘雕廊相配,真是灿烂辉煌。览粹亭左边有流云亭,右边有倚霞亭;亭顶全是灰色的,亭中也有彩绘。三个亭子由画廊相连,如果能远观,我想会使人联想到是彩虹落入园中啊!

彩廊上绘的花草、鸟兽、人物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呀,那画廊北侧画中的鱼儿怎么游动起来了?啊,这画儿原来是一方方“鱼橱”呀。只见这橱中有水,水中有河卵石,有绿色水草;名贵的各种金鱼悠然嬉戏于其间。见此情景,禁不住游人与游鱼同乐了。见到那鱼橱中的各种热带鱼,便会使你神往那神秘的大海。而览粹、流云、倚霞三亭,真像那“海市蜃楼”了。此番情景,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啊!

走出览粹亭,在它的南面正前方,一方形大水池,名曰“乐泉”。扶着汉白玉的雕栏俯视泉中,只见微波荡漾,成群的红、黑色鲤鱼正自在地游来游去。池北面泉壁的正中,雕有一圆瞪双目的龙头,它好像是池中鱼群的卫士——谁敢向鱼儿“寻衅”,它似乎会张牙舞爪、腾空而起。也许正是有了这个“卫士”,鱼儿们才游得这样怡然自乐。嘿,有条小鲤鱼竟跳出了水面,莫不是练习跳龙门吧。

乐泉的南面是一片草坪,几棵松柏错落其间;树旁有假山石,石呈熊猫状,旁种翠竹。微风徐来,竹叶摆动,是哪只熊猫宝宝在美餐呢?

兴未尽,园已游完。这小巧别致的园中园,真使人留连忘返。这里花香、鸟跃、人乐、鱼欢,把它名为“愉园”,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1、用一句话概括愉园的特征。

2、选文作者移步换景,用的是          说明顺序。

3、全文读完,你要感觉到文中许多段结尾句都用         的表达方式。

4、本文语言表达突出了“愉园”的“愉”字,试举例说说作者的语言特色。

【阅读训练四】

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能够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逐段概括内容要点→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归纳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进行分析判断,得出全文的说明顺序。

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资料等。阅读中对“说明方法”的考查分三个层级。1、基础题:指出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2、难度适中题:指出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举例说明。这不仅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还考查语言概括能力。3、难度偏高题:指出特定句子的说明方法并分析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这要求同学们具有较强的概括、理解能力,准确的表达能力。解题要领:1、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即熟练掌握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理解其作用。2、说明方法的作用应从两方面考虑:①说明方法自身的作用(共性),即只要运用这种说明方法,就具有这种作用。③在文中的具体作用(个性),联系说明的内容来考虑。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筛选信息的方法:1、通读全文,初步了解主要信息。2、留意每段的首尾句,在短时间内获得重要的信息。3、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题目相对应的句段,从这些句段中提取有效信息。

(十六)

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简明的话说明什么是“返祖现象”。(不超过40个字)

什么是“返祖现象”?生物在绵长的历史进程中,因为客观条件的影响,身上的器官逐渐发生了进化或退化的现象,这种变化也一代一代遗传下去,但是,在千千万万次生育中,也可能有一次,本来退化的器官却突然重新出现;仿佛某种长期被抑制了的微弱遗传因素,突然又强化起来。这时,某个生物体就出现了一部分不同于一般状态的现象,这就叫“返祖现象”。

(十七)

阅读下面文章选段,分别指出第二、第三自然段的说明顺序。

记者从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获悉,曲江新区正投资5亿元,打造一个占地998亩,集体验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唐文化主题博物苑——大唐芙蓉园。

西安曲江是中国古代园林及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先河之一。秦时曲江就建有著名的离宫“宜春下苑”,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其名篇《上林赋》中,曾对曲江的自然风光作过生动描述。至隋时又广植芙蓉于池中,改名“芙蓉池”。唐时,曲江建构了皇家禁苑“芙蓉苑”,专供皇帝及宫廷使用,并修建了紫云楼、彩霞亭等重要建筑。自古以来,曲江就拥有深厚的历史园林文化背景。

大唐芙蓉园是曲江项目带动战略的亮点之一,也是继大雁塔北广场之后,曲江新区推出的又一引人注目的大型精品工程。谈起大唐芙蓉园的“卖点”,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段先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自豪地扳起了指头:首先园子充满了唐文化特色,里面的雕塑、诗词都是盛唐时期的代表,还有唐时期文物的复制品都体现了“唐”的特点;其二是近8万平方米的仿唐建筑,是世界上最大仿唐建筑群落,全部依照原建筑进行恢复,而且集中了唐时期的所有建筑形式,简直就是一本完整的唐代建筑教科书;其三是投资6000万的湖面喷泉,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幕电影;其四是环湖广场演出——《梦回大唐》,作品由著名作曲家赵季平作曲,集歌舞、音乐、诗歌朗诵于一体。

(十八)

目前世界上第一台光脑已由欧共体研制成功,这是一台全光数字计算机,其运算速度比电脑快一千倍。

 光脑和电脑的工作原理基本一样,所不同的是光子代替了电子;光互连代替了电子导线互连;光开关、光三极管、光储存器、反馈装置和集成光路等部件,代替了电脑中的电子硬件;用光运算代替了电运算,用非冯·诺依曼结构代替了冯·诺依曼结构;从而使光脑中的功能为电脑所望尘莫及。

光脑具有超并行性;。目前最新的并行处理电子计算机通常具有NXI的并行性,其结构和运算极其复杂,速度和精度也相当低。光脑则不同,它具有NXN的并行性,其并行通信和并行处理能力强可用简单的运算去处理大阵列。

光脑可在接近室温条件下具有超运算速度。电子的传播速度每秒只能达到593公里,而光子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因此利用光在光缆中互连通信,要比利用电子在互连的导线中通信减少大量的时间,提高了运算速度。同时超高速电脑的计算器件只能在极低的温度下工作,而光脑则可以在接近室温下进行超高速运算。光脑的超高速运算也在于光的频带宽远远大于无线电波,具有极大的信息储存量,储存信息量可达108倍。

光脑的抗干扰能力强,容错性好。光脑靠光子传播信息,光子没有带电荷,对其他邻近的光子和电子毫无影响。所以光信号不仅不互相干扰,而且还可以与电子控制信号交叉。光脑的容错性好,具有与人脑类似的容错性,系统中某一元件损坏或出差错时,并不影响到最后计算结果。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短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十九)

  ①在浮冰成群的南大洋栖息着南极鳕鱼、松浮鱼、蛇龄鱼、南极多斑等100多种鱼类。这些鱼鱼体小,一般体长只有25厘米,生长速度缓慢,多数系底栖性鱼类。

②人的血液在-0.56℃就会冻结,一般鱼类也大致相同。但是,冬天生活在南大洋中的鱼类却能经受-2℃左右的低温而安然无恙。海水的冰点约为-1.85℃,为什么南极鱼的血液在这一温度下却不会冻结呢?原来,在这些鱼的血液中存在着一种抗冻糖蛋白。有趣的是,一到夏天,随着海水温度的上升,这类鱼的脑垂体将会自己调节,使血液中不再产生抗冻糖蛋白。

③上世纪7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费尔教授从南极的一种鳕鱼的血液中,分离出8种分子量不同的抗冻糖蛋白,发现它们不同程度地具有使水难以冻结的本领。科学家经过实验表明,如果将抗冻糖蛋白从南极鱼的血液中除去,那么它的血液与一般血液没有多大区别,也会在同样的温度下结冰。

④抗冻糖蛋白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非常大的物质,即使溶解的质量稍多些,摩尔浓度也是非常低的,而血液基本上仍保持着相同的张力。那么,为什么抗冻糖蛋白的浓度如此之小,却能使血液的凝固点发生这样大幅度的下降呢?显然,这一事实用传统的“溶液的凝固点降低理论”是无法解释的。费尔教授认为,这是因为抗冻糖蛋白分子能挤入互相靠近的两个细微冰晶体的间隙中,从而阻止了冰晶体的生长。即抗冻糖蛋白分子吸附于界面,阻止了水分子向冰晶体方向移动,使凝固点大幅底降低。

因此,南极鱼不怕冻。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用波浪线在原文中画出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

3、本文第②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二十)最大的园林桥——颐和园十七孔桥

①颐和园,原是作为帝王的行宫与游赏花园,面积达290公顷(4350亩),整座园林,以万寿山上的佛香阁为中心,依不同的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等,精致而优美。

②园林中殿堂厅室、亭台楼阁、廊馆轩榭、塔舫桥关,各种建筑共有3000多间,几乎所有古代建筑的形式应有尽有。除了木建筑以外,还有铜铸、石砌、琉璃镶嵌等不同的建造方式。整个园林艺术及配置构思极其巧妙,为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

③园林依山面水,园中昆明湖约占全园面积的3/4。除了湖的四周点缀着各种建筑物,在湖的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也修造六座造形优美的桥。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系由一座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

④坐落在宽阔的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整体桥长150米,宽8米,因由17个桥洞组成而得名,是园内最大的一座石桥梁。它西连西湖岛,东接廊如亭,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造型优美的十七孔桥,将昆明湖的水面分出层次,千亩碧波尽收眼底的空旷观感,被此桥的参与,将空旷的孤寂感消弭无踪,这些都是造园设计者神工巧匠的神来之笔。石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44只。比起北京石狮子最多的卢沟桥,还多上59只。观赏石狮的奇趣造型,别有一番游兴。

⑤“廊如亭”坐落于十七孔桥东桥头南侧,是中国现存古亭类建筑中最大的亭子。因此是一座“八角型重檐”的建筑,所以也称之为“八方亭”。

⑥十七孔桥上所有匾联,均为清乾隆皇帝所撰写。在桥的南端横联上刻有“修虫柬 凌波”四个字,形容十七孔桥如同一道彩虹,飞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桥的北端横联则有“灵鼍偃月”几个大字,又把十七孔桥比喻成水中神兽,横卧水中如半月状。桥北端的另一副对联写着:“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此桥的风景,在优雅宁静之夜游赏更加怡人。

1、速读文章,写出文章主要的说明内容。

2、这篇文章在介绍“廊如亭”时,它的位置介于“十七孔桥”和“十七孔桥上所有匾联”两段之中,你觉得这样安排说明顺序合理吗?请谈谈你的看法理由。

3、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举例说一说。

(二十一)鸟类的语言

  ①为了揭开鸟类语言的秘密,科学家向大自然的鸟巢派出了不少“间谍”,这是一些袖珍电子仪器,包括能自动录音的微型窃听器。与此同时,科学家又用望远镜或录像机仔细观察巢中鸟的一举一动,把叫声和活动对照起来研究,并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所获得的大量数据。应用这些方法,弄清了不少“鸟语”的含义。

②1977年英国巴思大学生物学家哈维博士别出心裁地设计制造了一枚“电子岛蛋”。它可以测出鸟孵卵时的声音等多方面的情况。

③鸟类的语言有哪些特点呢?

④“鸟语”的含义极为丰富,有寻找配偶的鸣唱,也有互相联络的歌声,还有报警、示威、恫吓敌害的叫声等等。

⑤鸟类“语言”中也有“方言”“土语”。例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鸟类学家佛令斯博士发现,正像美国人讲英语、法国人讲法语一样,美国乌鸦的“语言”和法国乌鸦的“语言”也不相同。佛令斯用高质量的录音带,录下美国宾夕法尼亚地方乌鸦的报警声,然后设法放给当地乌鸦听,它们会立刻飞走。可是放给法国的乌鸦听,它们却无动于衷。反过来,播放法国乌鸦的报警声,宾夕法尼亚乌鸦也没有反应。看来,它们彼此“语言”不通。除了报警,其他像求偶、召唤、觅食等“语言”,法国和宾夕法尼亚乌鸦的“词汇”也不相同。

⑥除乌鸦外,佛令斯在研究了海鸥以后,也发现有这种情况

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鸟类专家,对鸟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编成了一本《鸟类语言学辞典》。他们统计了二三千种的“语言”。

⑧人类掌握了鸟语的秘密后,就有可能有目的地利用鸟语,定向地管理鸟类,使之为人类服务。在法国,有人把乌鸦挣扎时的痛苦凄厉的叫声用录音机录下,再拿到田间播放,临近的乌鸦听到这种声音就惊慌而逃。10天内,这群乌鸦再也不敢飞到这个地方来。若用此法驱散群集飞机场的鸟类,避免飞机和他们相撞而失事,应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利用益鸟求偶或合群的召唤声的录音,可引来益鸟,使它们啄食害虫,保护森林和庄稼。

1、请用“”在下面的段落序号中标出文章的层次,并说出文章的说明顺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2、第⑥段画横线的“这种情况”,指的是什么?

3、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用它有什么好处?

4、文章最后一段说明的是什么?从哪几方面说明的?

(二十二)

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重任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小时。

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2004年杭州市中考题)

1、文章多处运用比喻说明的方法。下列比喻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①(病毒)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

②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把病毒和细菌作比较?请分点概括回答。

3、根据病毒的特征,给病毒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5个字)

4、本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阅读训练五】

结合生活体验感悟思想内涵 品味文章中语句的丰富含义

   “新课标”的大语文观重视培养同学们的人文关怀,同学们通过学习语文应当学会关爱家人,关注社会,关心我们生活的地球。对于家庭,要懂得感受生活的底蕴及蕴藉的情意,体会平日被忽视的关爱,理解爱心,体验爱心,生发爱心;对于社会,要关注社会上某种现象的变化,学会思考变化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思考怎样才能与社会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培养融洽的人际关系。总之,要学会从平凡人、普通事中品尝真情,体味真爱,从而真实、真诚、真切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知、感受和感悟。

思想内涵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中心,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文章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思想。是理性认知,这是在感性认知基础上的思维方式的层进。所以,要感悟思想内涵,必须首先要把握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有何相关,将自己放入作品中,将自己当作作品中的主人公,换位思考,多思多想,就会很容易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例如林海音(台湾)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有这样一个细节:小英子因起晚,不想去学校了,爸爸非常生气,将英子狠狠地打了一顿。过后,爸爸又去学校给英子送花夹袄及两个铜板。思考一下,作者在作品中放入这一情节,她想表现什么思想内涵?要回答这一问题,一定要把平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类似的事联系在一起,体会父母对自己的感情,就不难理解林海音这一情节是要表现父亲对自己的亲情。另外还可从关键性词语、作者写作的背景等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文章中的语句、词语,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段话:“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段话里,“无限趣味”这一短语就具有高度概括的作用。这些具有概括作用的词语有的概括一层,有的概括一段或全篇,阅读中抓住这样的词语就抓住了读懂一层、一段、一篇的“龙头”。又如“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里,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这里叙述鲁迅初到仙台,见到藤野之前的心境,用对比的手法,强调“物以稀为贵”,即是比较含蓄委婉地说明“我”在仙台受到的“优待”。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弱国的国民,身处异国他的凄苦心境。

(二十三)

我曾经因为有几个大学生登山迷途丧生而采访了某位登山专家。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我们在半山腰,突然遇到大雨,应该怎么办?”登山专家说:“你应该往山顶走。”“为什么不往山下跑?山顶风雨不是更大吗?” 我怀疑地问。“往山顶走,固然可能风雨更大,却不足以威胁你的生命。至于向山下跑,看来风雨小些,似乎比较安全,但却可能遇到爆发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登山专家严肃地说,“对于风雨,逃避它,你只有被卷入洪流;迎向它,你却能获得生存。”

上面这则材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不超过20字)

(二十四)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有那么一只猫,它总是把自己吹嘘得了不起,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

它捕捉老鼠,不小心老鼠逃掉了,它说:“我看它太瘦,只好放走它,等以后养肥了再说。”

它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劈脸打了一下,它装出笑容:“我不是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刚才到阁楼上去玩,我的脸弄得多脏啊!”

一次,它掉进泥坑里,浑身糊满了污泥。看到同伴们惊异的眼光,它解释道:“身上跳蚤多,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

后来,它掉进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们认为我遇到危险了吗?我在游泳……”话没说完,它就沉了。

“走吧!”同伴们说,“现在,它大概又在表演潜水了。”

(二十五)

①我读高一时的英文课本,是奥尔珂德的《小妇人》,其中马区夫人对女儿们说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全班同学都读了又读,感到有无限启示。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忧患,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②又有一次,读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不知愁的少女,总是写泪与愁的诗。看到白居易新乐府中的诗句“莫染红素丝,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大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老师说:“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很巧妙,却不及杜甫的四句诗,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着,境界尤高,那就是‘莫自使泪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总无情’”。

③他又问我们:“眼泪是滚滚而下的,怎么会横流呢?”我抢先地回答:“因为老人的脸上布满皱纹,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也领首微笑说:“你懂得就好。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

④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⑤说起“眼枯”,一半也是老年人的生理现象,我丈夫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现在也得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

⑥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要为他的冥顽不灵掉眼泪,儿子还在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没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孩子傻愣愣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第一粒沙子呀!

⑦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坷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⑧记得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睛吗?”想象真美。然而我还记得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

⑨最近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一张名画,是一尊流泪的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他解说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⑩基督徒在虔诚祈祷时,想一想子酥为背负人间罪恶,钉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那时,他们满怀感恩的心,是最纯洁真挚的。这也是奥尔珂德说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原因吧!

1、作者在第②段中引用冰心的文句“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并说当时只“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其实,这句话在本体与喻体的关系上更有妙处。请你针对这一点作简要的说明。(不超过30字)

2、第④段中说“探亲文学中”“有那么多眼泪”,这反映出人们怎样的感情?(不超过35字)作者借此意在说明什么?

3、通观第⑤—⑦段的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泪水”的?

②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笔下的泪水所蕴含的意义。

(二十六)太阳永不落

[挪威]史蒂根

我从北极区移居首都奥斯陆已有多年,但对那极地岁月仍然魂牵梦萦。童年时在极地的生活教我甘于寂寞,勿急功近利;教我勤于思索,勿浅尝辄止;教我以自己的心灵而不是仅仅以自己的五官去感受自然,感受生活。

最难忘的是极地的一位盲人。他只身蜇居在海滨的一间小屋里,在常人看来他实在是极其可怜的——惟有一根拐杖可以相依为命,甚至连一条做伴的狗也没有。而他最大的不幸当然是他的失明了。这样他就不能够亲身去体味光阴的变幻和季节的交替。

然而,这恐怕只是人们好心的揣想。说到人与自然的交契,我还不曾发现有哪位明眼人能够超越他的。当极夜将尽,太阳快要在地平线上重新绽开笑脸的日子里,人们都会看到他的身影;信步经过大街旁的人行道,而后径直走上小山,再沿着山脊,在赤杨林中找到一条通往山脊的小路。然后,他找到一处四际一无遮蔽的所在,面向南方凝神而望,浑然忘情于对初阳的等待;个把小时之后,他又会准确地循原路归来。

要是在一场新雪之后,人们就更容易判定他是否到过山上了。因为这位盲人尽管在这个人的生活享受上十分节俭,但他穿的胶皮套鞋总是新的。所以,只要一发现他的套鞋印在雪地上的足迹,人们就完全可以相信:暖人心海的太阳即将来临。

当时,还没有什么人像今天这样侈谈什么“默契”,什么“沟通”,在这位老人的时候,“默契”之说尚未流行,他自然也决非在追求时髦以沽名钓誉——他只是个深深地渴望着能体味那初阳灵趣的人,虽然在他的脑海中那也许只是一抹紫红的闪耀。

这两件事的紧密相联:新雪上波纹的痕迹和太阳的新生——使得这位盲人在一些和他具有同样渴求的人们心目中占据了永生不灭的位置。我们这些人虽然双目炯炯(也许这正是障碍之一),却反而看不透极夜之后的辉煌,而难以摆脱漫长的不安的折磨,全然没有盲人那种沉着坚定的自信之情。

——心里有了这位盲人,在生活的跋涉中,太阳永远是不落的。

1、第2自然段写旁人认为盲人十分可怜,“唯有一根拐仗可以相依为命”,删去这句有何影响?

2、文章结尾暗含了什么言外之意?

3、“新雪上波纹的痕迹”和“太阳的新生”之间有何关联?

4、“暖人心海的太阳即将来临”这句话有何深意?

(二十七)父亲的驼背

①父亲的驼背使我产生崇高的敬意,是今年夏天的事。

②那是一个极标准的夏日。将晚的日头仍吞吐着炽烈的火焰。我正坐在办公室里受用空调的温馨,冷眼看晚霞燃烧,父亲突然出现在办公室门前。父亲佝偻着身子,汗水从苍白的脸上滚落在两脚之间,几乎连缀成一条直线;背上稳稳地负着一个半旧的布袋,布袋里满盛着家乡的温馨和亲情。“今天天气真热。”父亲咂巴着汗水说,将布袋吃力地放了下来。就在这时,父亲那高高隆起的驼背刚毅而明快地裸露在我的面前,且正好与天边的云霞构成一幅动人心魄的写意。转瞬间,一种错觉神奇地将落日和晚霞隐去,父亲的驼背顿时放射出灿烂金光。我的情感和理智在燃烧中抽象成一条条传统的誓言,继而又幻化成一幅幅多维的图像。我确信我亲见到一拱溢彩流光的长虹,虹的那头是遥远,虹的这头是现实,我正从这长虹的辉煌中走过来;我也确信我亲聆到一阵阵清悦的驼铃声,有一峰骆驼正迎着哄哄作响的热流前行在人生的旷漠荒原,这驼峰上驮着我……我猛然领悟到父亲的驼背像伊索寓言和格林童话一般神圣地吸引了我,我自此便执著地爱上了父亲的那尊驼背。

③父亲就这样无言地用嶙峋的驼背将生活的重负扛着,就像一张弓无言地坚韧着,积攒着,为一支支响箭,预备着生命的涌动和波澜。我们做儿女的就是这弓上的箭。有两件事是永生永世都捡拾不尽的碎金,撒落在时间的长河里,第一件事发生在我读小学六年级那年。这一年对我说来是一个灾难之年,我的两条腿上大大小小长满了十三个毒疮,淋漓的脓血像山泉一般汩汩地朝外涌着,上学成了一种负担。父亲向来家教甚严,生几个脓疮自然是不能辍学的,走不动时父亲背也得背到学校去。于是,父亲的驼背就成了一架马鞍。每天清晨,父亲总会准时地蹲在屋檐边,就像一匹温驯的老马迎候着它的主人;掌灯时分,父亲也一定会慷慨地亮出他的驼背站在教室的门前,我在父亲的背上度过了一个秋天,一个冬天,又一个春天,秋天里我没有觉出父亲的背有什么异样。冬天里父亲的背很暖和,我的心口总像有一盆火烧烤着;到了春天,厚重的棉衣褪去了,我突然发现父亲的背驼得更加厉害了,简直就像洪水冲击过后留下的一道塄坎,我附贴在父亲的背上,父亲只能蜗牛一般将头艰难地向前伸着,这情形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一些生命现象。在浩瀚的沙漠里,驼峰为绿洲而高耸着,肥活的田里,牛背为犁铧而坚韧着。那么,父亲的背也一定是为我而驼着!我的心魄被震撼了,我的灵魂被震撼了,我的爱憎也就和父亲的驼背紧紧维系在一起了。记得有个星期六中午放学回家,我用手摩婆着父亲汗涔涔的驼背,对父亲说,这背就可以做我的课桌呢。就这样,我在父亲的驼背上读着历史的烟云,读着未来的梦幻……

④在我那封闭而落后的家乡,穷人的孩子一般是不读书的,即使为认几个工分识几张毛票儿被迫混上一两年,那也得捱到八九岁,但我六岁那年就被父亲送进了学校,而且一读就是整整六年。这对父亲来说,供我读书显然是比供我饭吃更大的负担,这负担自然又得那它背无言地驮着。父亲是一个好的脚夫,鸡叫头遍启程,夜半时分回家,往返九十里山路,两百斤山货,从山里驮到镇上,百十斤油盐又从镇上驮进山里。这虽然是一种低廉的劳动力交换,甚至有些卑贱,但毕竟可以换回几个子儿买回几支铅笔几个写字本,父亲可说乐此不疲。而每当这时,我心中总有几簇火苗燃着,学业上哪怕是碰到天大的困难,也只是蜡烛般化为光明。我的学业是一天天拔节向上,父亲双肩上的茧巴则结了一层又一层,背间的肉瘦也添了一圈又一圈。我至今还保存着父亲当年用过的一个背篓。篓口用铁丝扎着,在背篓与人体接触的地方,厚实的帆布套硬是磨破了一个大洞,麻线缝过的谷草多已脱落,裸露出魔鬼一般狰狞的竹篾。这是多么不平凡的一个背篓啊!

⑤我推想,爷爷的爷爷的爷爷说不准也是驼背。驼背本不是生成于母腹之中,父亲不就曾经是祖母引以骄傲的骨架儿像旗杆那样竖着么?驼背应该是历史塑造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从母腹中跌落某个驿站时,即使拥有过紫檀一般的脊骨、刺槐一般的腰杆,但是,历史与生活的重荷死死压在父亲、爷爷的肩上,这脊骨这腰杆又如何能舒展其活力,张扬其生命?由此我想到一个更深刻更重大的历史命题,鲁迅先生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在这里所说的“中国的脊梁”,除了那些顶天立地的钢筋铁骨之外,是不是还涵盖了如我父亲、如我爷爷及爷爷的爷爷们那样的弓腰驼背呢?是的,肯定是的。

1、第③段中“有两件事是我永生永世都捡拾不尽的碎金”的含义是什么?

2、写出“这背就可以做我的课桌呢……读着未来的梦幻……”的含义。

3、文章结尾“鲁迅在这里所说的中国脊梁……肯定是的”用了什么修辞?表达效果如何?

(二十八)

①热爱生活的人,对待春天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般真挚而执著。一丝毫不起眼的绿,一抹微不足道的青,都会使他的眸子闪亮,盈满青春的光彩;心湖生辉,荡漾幸福的涟漪。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散着股股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

②春在田畴,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湿润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渠水欢唱,如母爱的乳汁,与土地和麦苗的血液水乳交融。春在河畔,碧波轻荡,鱼虾畅游,蛙鼓抑扬弄喉嗓,柳丝婆娑舞倩影,阳光水波交相辉映,洒落捧捧金和银。春在天空,燕语呢喃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洁白的云间,甜脆笑声穿梭浩渺九天。春天果园,红杏流水,桃花漫霞,梨树飞雪,蜂蝶追逐喧嚷,酝酿生活的甘甜和芬芳……

③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片片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的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的希望、梦幻和理想。

④热爱春天,播种春天,采撷春天吧!用我们的言传身教去呵护春天、关心春天,用我们的心血精力去纺织春天、灌溉春天,呵护关心春天的风吟鸟啼柳绿花红,纺织灌溉春天的田园风光妖娆风情,让春天常驻我们身边,永驻我们心灵深处的爱心家园……

1、此篇文章中,一定有你喜欢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理由。

2、“纺织春天、灌溉春天、呵护关心春天”的三个短语如何理解?

3、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六】

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了解抒情性语言并学习运用

抒情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思想感情、主观感受,是文学写作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在诗歌和抒情散文中更为常用。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即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直接倾吐自己的情怀,它往往以“我”作为抒情主人公。当感情强烈奔迸,不直抒不足以表达之时,常用此法。这种抒发是坦露的,能使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交感,有很强的感染力。在叙事类作品中,它是作者表露对所描述对象的感情倾向和美学见解的一种方法;在抒情类作品中,它还是传神造境的重要手段。直接抒情可以运用呼告、复叠咏叹、内心独白等形式。运用直接抒情切忌空洞干嚎、虚张声势、突兀做作。抒发的浓度、时机要掌握得当。

间接抒情就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作者的感情表达有所凭借,具体表现为即事缘情、融情入景、寄情于理等几种方式。即事缘情就是在叙事中流露感情,把感情融化于叙事过程之中,使叙事更生动,更富情采。运用此法的先决条件是作者对事有情,因事动情,情由事发。融情入景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露感情,景物染上作者的感情色彩,景语情语自然交融,使景物心灵化、感情具象化。它是创意造境的重要手段,可使作品形神俱出,形象更有艺术感染力。运用此法常借助比兴、象征、映衬等手段,运用时必须注意情景和谐。寄情于理就是借说理方式寄托感情。它的议论说理不仅充溢着感情,而且不像议论文那样用逻辑推理方式来表达见解,只需要用富有感情的文字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即可。这种方法可使情与理紧密结合,理随情发,情随理显,对于作品思想含义的揭示,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运用时要力求精要,做到情浓意深,语言要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间接抒情比直接抒情更普遍地被运用,它虽不像直接抒情那样强烈直呼,但它把作者的感情渗透在事、景、理中,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形象化,能更自然地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十九)剪不断的乡愁

琼 瑶

去年年底,“开放大陆探亲”的消息公布了。

这消息像一股温泉,乍然间从我心深处涌现,然后蹿升到我四肢百脉,蹿升到我的眼眶。我简直无法描述那一瞬间的感动。我心底有个声音在喊着:

“三十九年!三十九年有多少月?多少天?三十九年积压了多少乡愁。如今,可以把这些乡愁勾销了吗?”

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但是,陆陆续续有人回乡探亲了!这居然成了事实!我太兴奋了,和鑫涛计划着,我们也该去大陆探亲了,鑫涛去红十字会办手续,回来说:

“需要填三等亲的亲人名字和地址!”

一时间,我们两个都弄不清“三等亲”包括哪些人,以及我们是否有这项“资格”。激动中,我冲口而出:

“故国的山,故国的水,故国的大地泥土,和我们算是几等亲?我们要探的亲,不止是‘人’呀!”

不过,我毕竟不需担忧,因为我和丈夫鑫涛分别都有舅舅姨妈在大陆,所以,我们很顺利地办好了探亲护照。拿到护照的那一晚,我就失眠了。脑子里奔流着黄河,奔流着长江。不止长江黄河,还耸立着五岳和长城!鑫涛见我如此兴奋,忍不住提醒我说:“大家都说大陆的生活很苦,旅行也不像想象中那么方便,至于亲人,经过三十九年的隔阂,可能已经相见不相识,这些,你都考虑过吗?”考虑?我实在没有认真去考虑过。我只觉得乡愁像一张大网,已把我牢牢地网住。而且,当行期越来越近,我的乡愁就越来越深。我想,我这个人和别人是不大相同的。我有个朋友告诉我:“我也离开大陆三十九年,但是,我不觉得我有什么乡愁!”这句话使我太惊奇了,我总认为,乡愁对于游子,就像一切人类的基本感情一样,是与生俱来的。不过,有的人来得强烈,有的人比较淡然。我,大概生来就属于感情强烈的一型。连我的“乡愁”,也比别人多几分!

计划回大陆的行程时,鑫涛问我:

“你到底要去哪些地方啊?第一站,是不是你的故乡湖南呢?”我祖籍湖南,生在四川。童年,是个多灾多难的时代,是个颠沛流离的时代,童年的足迹,曾跋涉过大陆许多的省份。如今,再整理我这份千头万绪的乡愁时,竟不知那愁绪的顶端究竟在何处?是湖南?是四川?是长江?是黄河?是丝绸之路,还是故宫北海?沉吟中,这才明白,我的乡愁不在大陆的任何一点上,而在大陆那整片的土地上!

“可是,你没有时间走遍大陆整片的土地啊!”鑫涛说,“我们排来排去,只可能去四十天!”

将近四十年的乡愁,却要用四十天来弥补,可能吗?不可能的!人们必须放弃许多地方。湖南,湖南的亲人多已离散,家园中可能全目全非,不知怎的,我最怕面对的,竟是故乡湖南,这才了解古人“近乡情怯”的感觉。当我把这感觉告诉鑫涛时,他脱口而出地说:

“这也是我不敢回上海的原因!”

于是,我们把行程的第一站定在北京。北京,那儿是我父母相识相恋和结婚的地方,那儿是我的祖母和外祖父母居住及去世的地方,那儿,是我历史课本上一再重复的地方,那儿,也是我在小说中、故事中所熟读的地方!那儿有“故都春梦”,有“京华烟云”!还有我那不成熟的——“六个梦”!

于是,我们动身;经香港,去北京。

(琼瑶作于1988年11月)

1、欣赏琼瑶的这篇散文,我们能感觉到充盈全文的情感是          

2、“这也是我不敢回上海的原因!”鑫涛的这个原因具体是哪些?

3、琼瑶夫妇为何把行程首站定在北京?根据文中所述,概述其原因。

4、“我的乡愁不在大陆的任何一点上,而在大陆那整片的土地上!”这名话的含义是什么?

5、作者不用“乡思”“乡恋”而用“乡愁”作标题,更深切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剪不断”一词很形象,作者巧借李煜词句来表明什么?

(三十)想北平

老 舍

倘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觉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二十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么爱?我说不了。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的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我让“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论说马上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了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他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有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一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梨,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他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他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1、本文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达作者对北京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达对北京的评价,它们分别是(    )(    )。

2、作者把欧洲四大历史名城与北京作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3、文中用比喻来表现巴黎的气氛和北京的气氛,这两个比喻分别是什么?

4、“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三十一)我的童年

颜一烟

假如我有过童年,那么,她便是一朵未曾开过的花。随她是玫瑰也好,蔷薇也好,郊外的野丁香也好……总之,我明明白白地知道:在她还没有开开时,便已经凋谢了!

这一朵童年之花,我看见过,我遥遥地把玩过;并且,我还用我的泪泉灌溉过——在她含苞待放的时候,是鲜艳艳地、幸福地生长在一个妇人的心园内,枝柯是壮健而美丽,土地是丰饶而肥沃。然而,不久,她的心园枯瘠了,她被狂风暴雨摧毁了!于是,曾在她的心园里幸福生长过的这朵丰艳美丽的童花,在她将开的时候,便凋谢了——据说,这个妇人是我的母亲。

假如我有过童年,那么,她曾几度地欢跃,试着激起她那纯洁的浪花。但是,她禁不起这妇人胸腔的冷酷。这一股新鲜活泼的清泉,在她刚一涌出时,便冻结了——据说,这个妇人是我的祖母。

假如我有过童年,那么,她便是一株坚强的树干。无论她将是斗妍的桃李,随风的杨柳,或是孤傲的松柏……总之,确实的,在她高未盈尺的时候,便已经破碎了。

她破碎在一个妇人手里的斧头下。在那里,她曾挣扎,曾奋斗,曾努力地想放出新的枝叶,长出坚实的蓓蕾,再开出灿烂的新的童花。然而,这妇人是那样的心毒手辣,她手里的斧头是那样的锋利!于是一株坚强的枝干,终于是遍体鳞伤地,在她刚出地面时,便在恶斧下破碎了——据说,这个妇人是我的继母。

我有童年,我的童年是复活了的花,溶化了的泉,新生的树干。

灿烂的鲜花,活跃的清泉,坚强的树干,她们,她们是复活、溶化、新生在一个人的巨掌里。花一天比一天灿烂,泉一天比一天活跃,树干一天比一天坚强。我的童年啊!便是这样一天天地越发灿烂,活跃而坚强——这个人,这个人,是我亲爱的“T”(中国共产党)。

1、“假如我有过童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表达出怎样的情感!

2、“我的童年是复活了的花,溶化了的泉,新生的树干。”句中为什么用“复活”“溶化”“新生”这几个词?有怎样的含义?

3、文章结尾两段采用排比句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全文可分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感情基调一致吗?请简要谈谈。

5、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三十二) 对 岸

泰戈尔

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

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

在那边牧人使他们鸣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

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剩下豺狼在这长满野草的岛上哀叫。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据说有好些古怪的池塘在这个高岸之后。

雨过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骛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周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

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

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

太阳升到中午,早晨变为正午了,我将跑到你那里去,说道:“妈妈,我饿了!”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树底下,我便要在黄昏中回家来。

我将永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做事。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1、“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的原因是什么?

2、“对岸”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3、本文在抒情方面有何特点?

4、“我将永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做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作者在描绘乡土田园时,用每个段落的自然停顿,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三十三)雷雨前

茅 盾

清早起来,就走到那座小石桥上。摸一摸桥石,竟然还带点热。昨天整天里没有一丝儿风。快晚边响了一阵子干雷,也没有风,这一夜就闷得比白天还厉害。天快亮的时候,这桥上还有两三个人躺着,也许就是他们把这些石头又困得热烘烘。

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看不见太阳。然而太阳的威力好像透过了那灰色的幔,直逼你头顶。

河里连一滴水也没有了,河中心的泥土也裂成乌龟壳似的。田里呢,早就像开了无数的小沟,——有两尺多阔的,你能说不像沟么?那些苍白色的泥土,干硬得就跟水门汀差不多。好像她们过了一夜工夫还不曾把白天吸下去的热气吐完,这时它们那些扁长的嘴巴里似乎有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

站在桥上的人就同浑身的毛孔全都闭住,心口泛淘淘,像要呕出什么来。

这一天上午,天空老张着那灰色的幔,没有一点点漏洞,也没有动一动。也许幔外边有的是风,但我们罩在这幔里的,把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没见它飘飘扬扬踱方步。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气的大筒里似的,人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吸进来的只是热辣的一股闷气。

汗呢,只管钻出来,钻出来,可是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像结了一层壳。

午后三点钟光景,人像快要干死的鱼,张开了一张嘴,忽然天空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条缝!不折不扣的一条缝!像明晃晃的刀口在这幔上划过。然而划过了,幔又合拢,跟没有划过的时候一样,透不进一丝儿风。一会儿,长空一闪,又是那灰色的幔裂开了一次缝。然而有什么用?

像有一只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色的幔,像是这巨人已在咆哮发怒越来越紧了,一闪一闪满天空瞥过那大刀的光亮,隆隆隆,幔外边来了巨人的愤怒的吼声!

猛可地闪光和吼声都没有了,还是一张密不通风的灰色的幔!

空气比以前加倍闷!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

你会猜想这时那幔外边的巨人在揩着汗,歇一口气;你断得定他还要进攻。你焦躁地等着,等着那挑破灰色幔的大刀的一闪电光,那隆隆隆的怒吼声。

可是你等着,等着,却等来了苍蝇。它们从龌龊的地方飞出来,嗡嗡嗡的,绕住你,钉你的涂一层胶似的皮肤。戴红顶子像个大员模样的金苍蝇刚从粪坑里吃饱了来,专拣你的鼻子尖上蹲。

也等来了蚊子。哼哼哼地,像老和尚念经,或者老秀才读古文。苍蝇给你传染病,蚊子却老是要喝你的血呢!

你跳起来拿着蒲扇乱扑,可是赶走了这一边的,那一边又是一大群乘隙进攻。你大声叫喊,它们只回答你个哼哼哼,嗡嗡嗡!

外边树梢头的蝉儿却在那里唱高调:“要死哟!要死哟!”

你汗也流尽了,嘴里干得像烧,你手里也软了,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

然而猛可地电光一闪,照得屋角里都雪亮。幔外边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轰隆隆,轰隆隆,他胜利地叫着。胡——胡——挡在幔外边整整两天的风开足了超高速度扑来了!蝉儿噤声,苍蝇逃走,蚊子躲起来,人身上像剥落了一层壳那么一爽。

霍!霍!霍!巨人的刀光在长空飞舞。

轰隆隆,轰隆隆,再急些!再响些吧!

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写于1934年

1、文章通过哪些事物描写天气的热、干、闷?

2、依据以下三点提示,写出象征斗争双方的事物是怎样随着矛盾冲突的发展而变化的:

①清早到午后三点钟光景

②三点以后

③最后

3、文中三次写“灰色的幔”,语气一次比一次重,有什么作用?

4、第二部分开始的“你焦急地等着,等着那挑破灰色幔的大刀的一闪电光,那隆隆隆地怒吼声”。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实例谈谈。

(三十四)“送你一座昆仑山”

叶文玲

西行归来上车前,我给家里发电报,末尾特地注上:请来两人接。

儿子和女儿都手舞足蹈:妈妈是从敦煌回来的,一定带回来好多好多哈密瓜。接站的同志刚提下纸箱子就满头大汗:亏你这劲头,你想回来当水果店老板还是怎么的?我只能赔笑。到家后一解绳子,“秘密”全揭了:纸箱中装着的,是一块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在大家失望而又惊异的啧啧声中,我却忍不住得意;我带回来的这些石头,可比哈密瓜贵重多了,要知道,它是整整一座昆仑山啊!

这次西行青藏线,我有许许多多收获,这座“山”,便是高原给我的馈赠之一。

我是个“石头迷”。我对石头的喜好,是自小就有的,是故乡的山水牵动起来的爱癖。这些年,天南地北地走了许多地方,我总要带回几颗该地的石子儿。于是,我案头,书架前的小盘子里,有了各种各样的小石头。工作之余赏看时,总觉得它们在以多姿多彩的姿态,在低咏浅唱,吟诵着一首首令我情思飞动的诗篇。

此去青藏线,我原以为只会见到荒凉的沙漠,单调而冷峻的雪山。谁知道,就是这雪山沙漠却埋藏着许许多多的“奇迹”。

一到格尔木,我便被兵站中的一座“假山”惊呆了,这山好奇崛!说它是假的,它分明是一座真山,它峭拔、巍峨,完全是昆仑山的“雏型”;说它“真”,这实在又是一块块怪石堆砌而成的。哦,怪就怪在这些石头一块块都是天生“丽”质,奇妙无比,且能够立成“形”,很多各种名样的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总而言之,你看着是什么就像什么,真是千姿百态,极呈天趣。战士们看我痴痴的样子,都笑了:好石头有的是,回头带你去转转,我们送你一座昆仑山。

好大的口气!但不久,我就服了:绵延几千里的青藏线上,在各个兵站的大院,都耸立着一座座这样的昆仑山。

西行千里青藏线,我听到了许许多多令我敬叹不已的故事。我听说青藏线最早的开拓者——慕生忠将军带领的一支骆驼队,怎样走了廿个月又四天,才勘踏出这条世界上最高的穿越高原的路线。我还听说了,在1956年,我们总后部队的汽车兵,怎样被特大暴风雪围困在唐古拉整整二十五个昼夜,要知道那是零下47度断粮断炊的二十五个昼夜,大家靠喝雪水充饥,人人口鼻下挂着几寸长的冰凌柱……我还听说了:高原风雪暴虐,车流被堵是家常便饭,那儿的风速,通常都是四十秒米,围墙、树,一夜就被摧毁不见。就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我们的高原汽车兵,年年复年年,以绕地球十多圈的路程,把十几万吨物资,源源运送到西藏……

行行复行行,来从千山万山里,归向千山万山去。一路上,我听到的、看到的,还有许多许多……

战士们是说话算话的,临别前,他们果然给我装上这一箱由各处捡拾的大石头,真沉啊!我汗涔涔,也喜盈盈,我知道:这是非同寻常的礼物,这里头不单单有山的分量!

我的书架上,果真又立起了一座“昆仑山”,它是这样壮美,不能不教我原先捡拾的那些小石子儿黯然失色。这“山”的姿颜是这样冷峻,风骨是这样峻嶒,威势是这样峭拔,啊,它给了我这样多难以言喻的力的启示和美的享受……

1、这篇散文中,不少词语都具有双重意义。如第五自然段中,“这雪山沙漠却埋藏着许许多多的‘奇迹’”中“奇迹”一词就是如此,请综观文意,概括出“奇迹”的双重含义。

“奇迹”一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四自然段,作者写对家乡和天南地北石头的喜爱,综观全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第六自然段的横线上,原文对“怪石”有一段描写文字。请你展开想象,以“有的像”开头,写四句与上文衔接得当的比喻,构成一组排比句,描写出你心目中“怪石”的形象。

4、全文的脉络非常清晰,在文章的开头设置悬念后,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脉络来组织全文的?

5、这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咏志的散文。综观全文,作者所“咏”之“志”是什么?

(三十五)北方的雪

高 深

下雪了。

这是北方的雪,下得很大,寿命很长,长得像长白山的梦,长得让兴安岭的大森林开几个月的梨花。

铺天盖地的大雪,瞬间便染白了北方的一切,给南方人的口头文学丰富了许多传说、许多神话,北方成了寒冷和洁白的代名词。

雪无声无息的飘落着……给小河捎来一面光滑透亮的镜子,给橡树林围起了一条温暖似棉花似羊毛织成的大头巾。森林里的音乐家远走高飞了。几个猎人从雪地上走过,悄手悄脚,只留下两行沉默的脚印。雪是天公送给北方冬季不可缺的礼物。雪本来并不是粉饰这世界这生活的,可雪毕竟掩藏了许多陷阱许多沟壑许多垃圾,好似这世界并不存在任何暗算、任何污浊、任何朽败。

雪的出身洁白无暇,白得耀眼,洁得令人陶醉。生活的辩证法既是相辅相成又是相反相成,越是洁白的东西越容易显现出被沾染的黑污,越是容易被黑污沾染。

雪是诚实的,却也充满着欺骗,或许是由于人们受现象蒙蔽而自欺欺人。你看雪多像鹅毛多像棉絮,给人们目光的感觉是无比温暖的。可是你不能去触摸,它欺骗不了手感,雪给手指的信号是寒冷是冰冻是战栗。

雪的形象和生命往往存在于瞬间,当三月的阳光投射到北方的大地,雪渐渐地化为一池一池的春水。可是雪对自己的死亡一点也不遗憾,它用灵魂和另一种生命去灌溉土地,去滋润五谷,去换取丰收。所以,雪也是无私的,雪是奉献者。

1、文章开头从哪几方面来写北方的雪?

2、写雪“铺天盖地”“洁白”“似棉花似羊毛”有何作用?

3、雪“用灵魂和另一种生命去灌溉土地”,这“灵魂”、这“另一种生命”指的是什么?

4、本文紧扣“雪”字,写雪,议雪,以雪寄情,寄托了怎样的情?谈谈自己的理解。

5、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三十六)三个小女孩

季羡林

我生平有一桩往事:一些孩子无缘无故地喜欢我,爱我;我也无缘无故地喜欢这些孩子,爱这些孩子。

大约在50年代,当时老祖和德华还没有搬到北京来。我暑假回济南探亲。我的家在南关佛山街。我们家住西屋和北屋,南屋住的是一家姓田的木匠。他有一儿两女,小女儿名叫华子,我们把这个小名又进一步变为爱称“华华儿”。她大概只有两岁,路走不稳,走起来晃晃荡荡,两条小腿十分吃力,话也说不全。按辈分,她应该叫我“大爷”;但是华华还发不出两个字的音,她把“大爷”简化为“爷”。一见了我,就摇摇晃晃跑过来,满嘴“爷”“爷”不停地喊着。走到我跟前,一下子抱住我的腿,仿佛有无限的乐趣。妈妈喊她,她置之不理。勉强抱走,她就哭着奋力挣脱。有时候,我在北屋睡午觉,只觉得周围雅雀无声,恬静幽雅。“北堂夏睡足”,一枕黄梁,猛一睁眼:一个小东西站在我的身边,大气不出,一见我醒来,立即“爷”“爷”叫个不停。不知道她已经等了多久了。我此时真是万感集心,连忙抱起小东西,连声叫着“华华儿”。有一次我出门办事,回来走到大门口,华华妈正把她抱在怀里。她说,她想试一试华华,看她怎么办。然而奇迹出现了:华华一看到我,立即用惊人的力量,从妈妈怀里挣脱出来,举起小手,要我抱她。她妈妈说,她早就想到有这种可能,但却没有想到华华挣脱的力量竟是这样惊人地大。大家都大笑不止,然而我却在笑中想流泪。有一年老祖和德华来京小住时提起,听同院的人说,在上着锁的西屋门前,天天有两个“小动物”在那里蹲守:一个是一只猫,一个是已经长到三四岁的华华。“可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华华大概还不知道什么北京,不知道什么别离,天天去蹲守。她那天真稚嫩的心灵里,不知是什么滋味,望眼欲穿而不见伊人。她的失望,她的寂寞,大概她自己也说不出,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了。

到了今天,华华已经超过40岁。按正常的生活秩序,她早应该“绿叶成荫”了,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我这“爷”?

1、“妈妈喊她,她置之不理。勉强抱走,她就哭着奋力挣脱。”和“从妈妈怀里挣脱出来,举起小手,要我抱她。”这两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2、“大家都大笑不止,”为什么“我却在笑中想流泪”?

3、作者化用杜甫诗句“可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用意是什么?

4、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对华华的称呼由“华子”“华华儿”到“小东西”“小动物”的变化是作者感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七】

体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产生的艺术效果

表达方式,即说话写作中为了表情达意而使用的或转述事实,或抒发感情,或说明介绍等方式。一般说,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说明 、议论、抒情。记叙和描写是写人记事的基本表现手法。记叙是通过一般的述说和交代,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的片断贯串起来,使读者对事件的全貌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具体的语言,对人物、景物等进行细致刻画、生动描摹,使读者获得具体深刻的印象。从描写对象上分,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景物)描写,而对人物描写又包括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景物描写则包括了风景描写、静物动物描写等。从描写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文章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可以使行文富有变化,语言丰富多彩。

(三十七)济南的秋天

老 舍

南的秋天是诗境的。……

②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的。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  )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  ),而立刻随着(  )。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和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为绿了,可又没有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也更低了些,山的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

③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sweet heart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金黄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④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山,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1、为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南(  )   (  ) 

和(  )   角(  )

2、从下面一组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在段②画线处的括号内。

变换 变动 流动 变幻 变化

3、文中写山,主要写山的颜色,突出秋色的______特点;写济南的水,主要写水的_________,突出秋水__________的特点。

4、作者写山的颜色,先写__________的松树和树旁黄草的颜色,再写________ 的黄、灰、绿、藕荷色和山顶的颜色,然后重点写 _______,突出山腰颜色_______的特点。其中,________是略写,_________是详写。

5、文章标题是《济南的秋天》,为什么只写济南秋天的山和水?文中山和水突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6、《济南的秋天》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读完全文后,你感受到了老舍先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举例简要说明。

7、从文中找出一句你认为精彩的语句,作简要的批注。

(三十八)历练后的飞翔

明飞龙

辽阔的亚马逊平原上,生活着一种叫雕鹰的雄鹰,它有“飞行之王”的称号。它的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被它发现的小动物,一般都难逃脱它的捕捉。

但谁能想到那壮丽的飞翔后面却蕴含着滴血的悲壮?

当一只幻鹰出生后,没享受几天舒服的日子,就要经受母亲近似残酷的训练,在母鹰的帮助下,幼鹰没多久就能独自飞翔,但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这种飞翔只比爬行好一点。幼鹰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训练,否则,就不能获得母亲口中的食物。第二步,母鹰把幼鹰带到高处,或树边或悬崖上,然后把它们摔下去,有的幼鹰因胆怯而被母亲活活摔死。但母鹰不会因此而停止对它们的训练,母鹰深知:不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就不能飞上高远的蓝天,即使能,也难以捕捉到食物进而被饿死。第三步则充满着残酷和恐怖,那些被母亲推下悬崖而能胜利飞翔的幼鹰将面临着最后的,也是最关键、最艰难的考验,因为它们那正在成长的翅膀会被母鹰残忍地折断大部分骨骼,然后再次从高处推下,有很多幼鹰就是在这时成为飞翔悲壮的祭品,但母鹰同样不会停止这“血淋淋”的训练,因为它眼中虽然有痛苦的泪水,但同时也在构筑着孩子们生命的蓝天。

有的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偷偷地把一些还没来得及被母鹰折断翅膀的幼鹰带回家里喂养。但后来猎人发现那被喂养长大的雕鹰至多飞到房屋那么高便要落下来。那两米多长的翅膀已成为累赘。

原来,母鹰“残忍”地折断幼鹰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是决定幼鹰未来能否在广袤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关键所在。雕鹰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很强,只要在被折断后仍能忍着剧痛不停地振翅飞翔,使翅膀不断地充血,不久便能痊愈,而痊愈后翅膀则似神话中的凤凰一样死后重生,将能长得更加强健有力。如果不这样,雕鹰也就失去了这仅有的一个机会,它也就永远与蓝天无缘。

没有谁能帮助雕鹰飞翔,除了它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辽阔而美丽的蓝天,也都拥有一双为蓝天作准备的翅膀,那就是激情、意志、勇气和希望,但我们的翅膀也同样常会被折断,也同样会变得疲软无力,如果这样,我们能忍受剧痛拒绝怜悯,永不坠落地飞翔吗?

1、雕鹰为什么被称为“飞行之王”?

2、文中那“壮丽的飞翔”后面蕴含着的“滴血的悲壮”指的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各指什么?

①如果不这样,雕鹰也就失去了这仅有的一个机会,它也就永远与蓝天无缘。

②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辽阔而美丽的蓝天,也都拥有一双为蓝天作准备的翅膀

4、联系全文,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它眼中虽然有痛苦的泪水,但同时也在构筑着孩子们生命的蓝天。

②没有谁能帮助雕鹰飞翔,除了它自己。

5、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联系本文,写出你探究的结果。(答出三点即可)

材料一 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吃。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几天,幼虎饿得不受不了,就离天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材料二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优患,死于安乐》)

材料三 曾有这样的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漫画题为“如此爱心”。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十九)换个角度看问题

王充闾

(1)日本畅销书《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中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可是,出乎意料,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而是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那些大路货。店老板请来一位中小企业咨询员帮助分析原因。这位咨询员四周巡视一番,便坐在地板上把视线降低到小孩子所能看到的高度,这回发现了问题: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却是一个死角。于是他同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此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

(2)由此可见,观察事物的角度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长沙女子郭六芳写过这样一首七言绝句:“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陈帘夕阳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家在自己眼中,朝夕晤对,原也平淡无奇;可是,当换个角度从江上去望,却发现它宛在画图之中,融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

(3)事物本来是复杂的、多向的,因此应该从多种角度去考察;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探索。我们考察、审视思维客体时,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可是,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人坚持直线式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①有些人坚持习惯性思维,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凡是过去的存在过的,或曾被证实过的东西,就认为绝对正确,万无一失,而对现实中与传统相抵触的新事物,则往往不予承认。②

(4)作战有正攻、反攻和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进攻的迂回战术;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式。在中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涓,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道。思维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方向受阻了,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姿,日常生活中“推推不成拉拉看”的俗语,对我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都有直接的启示。听说巴黎有一家旅馆,住客乘电梯上下,抱怨速度太慢,老板发愁,想重新设计、安装,这要花一笔大钱。一位心理学家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在电梯室里装上几面镜子。老板依法行事果然奏效。原来,住客走进电梯室都要整装、梳里一番,这样不但不嫌速度慢,反而觉得电梯太快了。

(5)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1、文中第二自然段提到的《红楼梦》你阅读过吗?从以下三题中任选一题介绍:

A、写出与它并称为“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

B、写出书中的人物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写出书中的小故事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写出苏轼《题西林壁》的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与此两句包含哲理一致的一个成语或名句__________。

3、阅读第三自然段,解释下列概念。(30字内)

A、直线式思维

B、习惯性思维

4、下列两个事例是从第三自然段的①②处抽出来的,请你将它们填回合适的位置: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比如,一谈到防治害虫,人们便想到各种化学农药。实际上,这是囿于一种旧框框。如果换个角度考虑,就会发现治虫也可以不用农药。如果我们在农作物区选择适合的农业生态体系,利用某些植物的毒性和避虫作用,不施农药,同样可以防治害虫。

B、比如,以前发生过的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拦海造田的失误,就同这种思维有很大关系。

5、读了第四自然段,你肯定对这位心理学家大为佩服吧!来试试你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本领,用反向思考、侧面思考解决下面其中一个难题。

A、一个小女孩,常爱在地上打滚,害得妈妈不敢给她穿新衣,大家束手无策。

B、学校的木门经常被淘气的同学踢破,屡换屡破,校方无计可施。

6、读罢此文,相信你对看问题有了新的启示吧,用原文中的句子写出你得到的启示。

7、相信你已经明白了“换角度看问题”的内涵,那么,请仿照下句,给自己也给朋友写一句吧。

玫瑰虽美,但花下荆棘丛生;其实,换个角度也可以看作:荆棘虽多,但刺上却盛开着美丽的玫瑰!_____________             ____。

(四十)雨落心头

王之京

①雨,来自天国,是有灵性的。

②“山色空濛雨亦奇”,那只是属于西湖的;“小楼一夜听春雨”,那只是属于江南的;“渭城朝雨邑轻尘”,那只是属于关中的。可我生在北国,有雨的日子并不多,因此一下雨就有一种窃喜的感觉。

③春天的雨是(  )的,也是吝啬的。“像牛毛、像细丝……”,那是艺术家的感悟,我没有这种感觉,但我很欣赏无声润物的轻柔,它好像怕搅扰甜睡中的人一帘春梦,好像怕抹淡了粉红色春花的娇容。风也识趣,斜牵丝雨潜入大地而不动其形,听它轻叩小窗而静止于耳,若有若无,似隐还现。竖耳潜听,莫非是仙女抚动了她的瑶琴?“此曲只应天上有”,如杜少陵闻之,怕也会这么说。

④夏天的雨是(  )的,虽无“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霸气,却如安塞腰鼓,动则声势喧天。看火蛇裂破长空,漫天爬行;屋檐挂一壁明晃晃的水幕,洁白清亮。雨落尘埃,只感觉地下的水往四下里挤,向上翻卷的水花让人有些悚,正如老舍所说“成了一个灰暗昏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收则一滴也无,很有些北方汉子的豪爽和干脆。

⑤秋天的雨是(  )的,它没有“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的隐晦,却耐性十足。迷茫茫的雨包裹着白茫茫的花,宛如祁连山上的皑皑白雪,但有了风,“雪”便舞起来,前浪刚起后浪便压过去,宛如仙女踏云飘然而至。有人说:秋雨是冬天的哭泣。可我说:秋雨是醉人的,你不见老农额头的皱纹正是因为经雨而展平吗?

⑥冬天的雨是(  )的,虽稀少却耐人寻味。虽说只有皑皑白雪才能展现出北国的雄浑与沉稳——因为那是北方独有的精蕴,可大自然就是这么奇怪,有时的晴空丽日,忽一片风裹云而至,雨中夹杂着雪粒,顷刻间为大地铺上一层银装,然而就在你一眨眼间,又化为乌有。

⑦雨,来自天国,洒落心头,它是有灵性的……

(选自2004年1月20日《语文报》)

1、将“狂放”“迷人”“冷峻”“喜悦”归位于文中括号,其顺序是:

2、品读第③段,简答(注意加点的词语)。

①具体写春雨“轻柔”的句子是:

②“风也识趣”的实际意义是:

3、细读第④段,用文中的两个双音节的词语概括夏雨的特点。

4、第⑤段中的“雪”打引号的作用是什么?它实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在语言表达上有许多美点,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6、你发现这篇文章在艺术手法上的鲜明特色了吗?试作简要分析。

(四十一)老船

①今年春天回故乡,看见我熟悉的那艘老船了,搁浅在港湾滩头。它那粘附着水锈的船板已经朽黑、龟裂,帆破桅折,歪斜着身子,趴伏在泥泞中。如今它对潮汐、风向已不发生关系了。

②当它作为新船,浑身散发着松桐油的芳香,洋溢着辉煌的光彩,气昂昂出现在这里时,我仰视着它,羡慕那高大结实的船体。我曾和人们一起在锣鼓、鞭炮声中,齐心协力给滩头泼上水,把它推入港湾里——船头便激起万千朵水花。人们扬手欢呼,雀跃蹦跳,并在港岸上就着咸菜畅饮掉数十坛祝福的黄酒。而我,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曾于月夜坐在新船旁,赤脚搅动着流水,朦胧地想象着自己以及新船未来的岁月……

③记得翌年春天,我曾乘着它绕过崇明岛西南角,颠碎了无数风波,向长江口入海处对岸的大都市进发。我们深夜停泊在吴淞口石港外。出于好奇,我掀开乌黑的蓬角,窥探远处岸上明亮的灯光。我第一次知道世上还有不怕风吹雨淋的灯——那种不需要加油的电灯。对一个充满向往,没什么阅历的少年来说,他永远睁大眼睛,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世界。

④50年后回到故乡江边。看见这艘搁浅的老船,我感慨万千:天地间谁能经得起时间的磨练和考验呢?我觉得江水没有童年时清澈了,江云、江月也没有从前那么洁白了,连江天也不像昔日般湛蓝了。我感到怅惘——

⑤老船曾有过自己的风光。它在众多渔舟中追捕黄花鱼、凤尾鱼的英姿,令伙伴们钦慕不已。它曾把岛上的鱼米、棉麻、鸡鸭运到上海去,又把申城的日用杂货、五金器材载回岛上。它曾多次用它坚固的船头,劈波冲浪,穿越暴风雨,把乘客平安送进港湾。在江边芦苇里,它载着抗日健儿,视出鬼没地与敌人反复周旋……但是,当年的叱咤风云只剩下一堆朽木。它仅在我的回忆里还保存着昔日雄健的风采。

⑥如今船老朽了。老是个时间概念。过去的新,变成今天的老;今天的新,也会变成明天的老。历史就是这样在新陈代谢、新旧嬗变中不断延伸的。任何生存都是一个过程,包括太阳和伟人、小草和平民,只是过程有长有短而已。日出接日落,花开必花谢,生存本身就包含着死亡。重要的是不能怠慢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怠慢了时间,也就怠慢了生命。明乎此,就要珍惜现在,把时间当作宗教和上帝一样崇拜。

⑦今天,我头发已花白,皱纹爬满额头,皮肤开始失去了弹性,身已老迈,却仍想抓紧分分秒秒奋力前行。我想,这是我和泥淖中不能也不再航行的老船之间的差异所在。

1、对全文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第①段采用倒叙手法,其目的是( )

A、空出重点,加强表现力。

B、由眼前的事联想到以前的事,以便前后对照。

C、形成悬念,引人入胜。

D、把动人的结局提到前面,增强表达效果。

3、按下面要求概括第②段的内容:

新船建成时,“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船下水时,“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船下水后,“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读第⑤段,回答4-6题。

4、这一段加点的“伙伴们”指的是(  )

A、众多的渔船中的其他渔船

B、其他渔船上的渔民

C、“我”少年时的小朋友

D、渔民和“我”的小朋友

5、这一段主要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6、这一段写了老船昔日四个方面的贡献。“捕鱼”是对第一方面的贡献的概括,请再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其他三方面的贡献:

7、第⑥⑦两段所用的表达方式和作用是( )

A、通过记叙和议论,表达了作者要珍惜时间、奋力前行的情怀。

B、通过议论和抒情,表达了作者要珍惜时间、奋力前行的情怀。

C、通过记叙和议论,表达了作者留恋生命、珍惜时间的情怀。

D、通过议论和抒情,表达了作者留恋生命、珍惜时间的情怀。

8、下面四句话是对文章的总体性概括,其中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我”对老船的感情为线索,按所见、所忆、所感、所思的顺序来构思全文。

B、这篇文章借物抒情,主要抒发了一种怀旧和伤感的情绪。

C、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叙述了老船和“我”的经历。

D、本文采用了象征手法,用老船象征“我”,表达了两者共同的命运。

【阅读训练八】

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

游记散文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历来广受喜爱的部分,也有许多佳作传世,游记散文中有优美的山水风光、丰富的人文景观,给人以知识,能陶冶人的情操。它又不是纯客观的描与山水,而是在刻画奇妙景象的同时,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寄托于游山探奇的感受之中,使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契合无间的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古代游记散文,融合主观与客观,知性、情感与景物和谐统一,使游记散文蕴涵着韵味和力量。

游记中显示出作者的个性、经历、地位、素养与人格。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贬官文化”,许多富有才情的官员仕途不顺时所作游记散文也风格迥异,抒发着不同的情感。如柳宗元念念不忘他的政治遭遇,为解愁而到自然中排遣,他的《永州八记》中的山水不是清冽冷凛,就是寂寞凄寒。欧阳修圆通练达,研究过哲学并有所省悟,他的《醉翁亭记》虽有超脱,但毕竟难舍尘世的羁绊,呈现出矛盾的综合,具有长久不衰的魅力。苏轼豁达豪迈,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皓月之美,融情入景,情景俱佳。读古人游记总有一种经过自然熏陶和净化的情感。

现当代人比古人缺少的也许正是那种与自然相通的感悟,也就少了一点真正的热爱山水、热爱自然的真情。我们应尽量地投身自然,领略山水之风光,参悟人文景观之丰富博大,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素养,并在自己的游记散文中表达出来。

(四十二)

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形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亭”,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解释下面短语中加点的词。

①石笋参差

②石桥俨然

2、扬州“个园”得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_           

3、下面最能概括个园特点的一句话是(  )

A、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

B、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

C、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D、个园四季的景色各具特点。

4、本文介绍个园,是按______顺序写的,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可以看出个园的建造所追求的是春之___  夏之_  __、秋之___ __、冬之_ ____。(各填一字)

6、本文的结构形式是(  )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并列

7、说明语言有平实和生动之分。本文多用________  _____的语言来说明。试以“个园春景”一段为例谈谈其语言运用的妙处。

(四十三)记鸟语

林语堂

到了日月潭,每一个毛孔都舒服起来了。毛孔可以泄汗,泄汗就可以使汗化气,汗化气即减少热度,所以这是一副天然冷气机。人身有三万六千毛孔,就有三万六千架的小型冷气机。所以出得汗,就爽快。避暑要诀,倒不一定在不出汗,是必要出汗时,汗得出来。你穿上洋服,挂领带就有十一层布封在脖颈上,把冷气机堵住,汗出不来,气泄不得,非造物之罪也。(外衣领处必是夹的,故两层,再翻领是四层;衬衫此处又翻领又为四,合为八,领带二,又加当中铺垫一层为三,故为十一,即十一道封条,不许泄气)假定不被封锁,清风徐来,轻轻吹过毛孔上小毛,就非常适意。若是不居山上而居城市,山风吹不到,是人为的,又非造物之罪也。领带之为物,乃此欧寒带演化出来的服装,与热带最不相宜。有时入乡随俗,不得不戴,真是无可奈何。这且表过不提,单说日月潭的鸟语。

公治长懂鸟语,这不是不可能,只是常人不大理会而已。语言发源于诗歌,先有感叹吟唱,然后有文字语言。这是语言学上的Sing-tong Theory。世界文学史,都是先有诗歌,才有散文,所谓“诗亡然后春秋(散文)作”,本来是应当如此的。所谓语言,只是传达意思的方法。蜜蜂觅到好花盛开处,回来巢中向他蜂传达并作特别跳舞,报道消息,并指示花园方向,是一种语言。两蚁相遇于途中,交须一会,亦是传达的意思。所以中文说鸟语,不说鸟歌,是对的,是能特别体会鸟类的生活。

新近我家买几只鸡来养。有一早晨一小雄鸡忽然学唱,负起他司晨的责任了。其声音嘶而促,绝不像大雄鸡的响澈。你绝对想不到,这一唱,把笼中的小姐都发昏了,个个心里乱跳,发出温柔缱绻的声音,说“我在此地”。其声音,有母鸡呼小鸡的温柔,而却没有老母鸡的粗鄙。

日月潭有各种野鸟。在晨光熹微、宇宙沉寂,可恶的人类尚在梦寐中之时,众鸟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开他们的交响乐会。大概日月潭的鸟语可分四五种,而最特别的是一种我所谓时哉鸟,唱的主调是“时哉——时哉!”重叠的唱,而加以啁啾的啭喉音。那天我没听见子规鸟的“思归!思归!”不知有没有。我想春天应该有的。江浙人说子规的叫是弟弟哭他被继母迫死的哥哥。泣血而死,化为杜鹃,因为江浙音呼“哥哥”为“孤孤”。众鸟的语式不同,其中也有:

“快起来!快起来!”这是早眠早起很勤谨的一种小鸟,呼其同类觅好虫吃。

“臊!臊!害臊”声间非常粗暴。这是一种厌世的岩栖高士,以为举世沉浊,不足与庄语,无疑的,他是黄老派的。

“莫踌躇!莫要踌躇!可别胡涂!”——声音非常轻细而婉约动人。

其余还有仅发唧唧咄咄的短音。时哉鸟,唱的啭音特别多,夹杂别的话,再以“时哉!时哉!”主题为结束。这样此唱彼和,隔山相应,鸟音渡水而来,以湖山为背景,以林木为响声,透过破晓的蓝天,传到我的耳朵里,自然成一部天然的交响曲。这是在庭院内以鸟笼养鸟所领略不到的气象,其自然节奏及安插,连他们的静寂停顿而后再来,都是有生气的,百鸟齐鸣的情形,大概如此。

1、文章第一自然段说明日月潭的气候是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与鸟语的关系是 _________,作者写领带的目的是________,获得__________的艺术效果。

2、第二自然段文字不长,但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体裁有__________,涉及的语言有__________,涉及的时空有________,涉及的动物________有,写这些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从第四自然段开始才真正进入写鸟语层次,一共写了_________种鸟语,重点写__________鸟语,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听到过哪些鸟的叫声?能否摹拟出它们的语言来?可不可以举出两三个例子?

(四十四)最壮丽的瀑布群——雁荡山群瀑

①自古以来,人们赞叹:雁荡之美在于瀑,素有“万条流泉千条瀑”之誉。雁荡瀑布与黄山奇石、庐山云雾齐名,为我国名山风景中的“三绝”。

②雁荡山是苍山的余脉 ,位于浙江东南乐清县境内,以山奇水秀闻名,号称东南第一山。山上瀑布数量众多,仅记载于“志书”有名称的便有18条。群瀑当中要数大龙湫、小龙湫、三折瀑布、散水岩、西石梁大瀑和梅雨瀑最为有名。

③大龙湫高达192米,且瀑布终年不断,四季景色各异。[甲],水量骤减,瀑布上端只有少量水流下跌,玉带飘垂;落下几丈后,便化成一片白如雪、细如粉的水雾了。在山风吹拂下,水雾上下翻腾,宛如一条银龙在水中滚动,煞是奇妙;在灿烂阳光照耀下,于瀑布散成的烟雾之中,闪出一条巨大的彩色长虹。[乙],大龙湫水量陡增,尤以雷雨初晴时,水流像万匹野马,从百丈崖壁上狂奔而下,惊天动地,在深潭激起丈许水柱,卷起万朵浪花,气势恢宏,使人难以近观。[丙],江南多绵雨,大龙湫则显得无比妩媚。

④小龙湫不像大龙湫那般潇洒,腾空飘扬,而是紧贴崖壁,倾泻而下。瀑布直落瀑下的潭中,激起数米高的水柱,旋即形成漩涡湍流,在潭中回荡。潭的四周,巨石嶙峋,瀑布落入潭内,又从这些乱石缝中溢出来,汇合成卧龙溪。溪内滚石累累,两岸山崖突兀,水草肥美。若大雨初晴,小龙湫又变成一条发怒的银龙在潭中翻腾,发出阵阵巨响,气势雄壮。

⑤三折瀑则是由上折、中折和下折三折组成。上折瀑布从崖壁上倾泻下来,落入石坑,发出泼勒勒的声响,卷起堆堆水花向下流去,景色秀丽妩媚。中折瀑布从崖后翻越而下,夹带无数水珠,从容落入潭中。当山风回旋时,千万水珠烟雾亦随风飞转;遇丽日当空时,水云烟雾会显出一个五彩缤纷的霓虹。游人若沿潭边小径绕到瀑布后面观看,瀑布似百龙从天而降,尤为神奇。下折瀑布景色较一般,但游人来到下折瀑前,抬头仰望四周天空,竟是葫芦状,故人称“葫芦天”。

⑥散水岩瀑布水量不大,但其姿态却飘逸潇洒……

⑦西石梁大瀑则是个瀑洞奇美的景点……

⑧梅雨瀑从崖口坠落,离瀑顶不远就遇到一块横空突兀的崖石,瀑布触石而四散,顿时化作阵阵雨雾,随风飘扬,降落时似细雨绵绵,宛如梅雨一般,极富诗情画意。

⑨这些风采迥异的瀑布,组成一幅壮丽多姿的画卷。游人到雁荡山游览,大多是久慕大龙湫等瀑布之美景才踏上旅途的。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作者是从(  )和(  )两个方面来说明其特征的。(从原文中找短语回答)

2、下面三个短语应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填入[甲]处的是(  ),填入[乙]处的是(  ),填入[丙]处的是(  )。(只填序号)

A、阳春时节  B、盛夏季节  C、秋冬之际

3、文中第⑨段“这些风采迥异的瀑布”一句中,“这些”指代哪些内容?请具体说明。

4、为了对事物进行具体、生动的介绍,本文主要运用了(  )和(  )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5、若把本文第③段“大龙湫水量增”中的“陡”字,换面“大”这,表达效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四十五)云南抒情之二

曹靖华

大理美,美得好比一幅风景画。

洱海,这面光洁的梳妆镜,南北长百里,东西宽十余里,就放在它面前。苍山,这扇彩色锦屏,高达八里,宽百余里,就竖在它背后。苍山十九峰,自北而南,宛如十九位仙女,比肩并坐,相偎相依,好像在对镜理妆,凝视洱海;又好像在顾盼着苍山下、洱海边终年盛开的繁花,默默地欣赏。

大理美,美得别致,有情趣。

我早听说“下关风,上关花”是大理两大景色。下关风确实了不起,我一到这儿就领略到了。住在楼上,窗子又正对风口,每夜狂风大作,龙吟虎啸,屋瓦齐鸣,耸人听闻。原来下关地当洱海入漾濞江的出口,江水由山谷夺峡而出,直奔下游的澜沧江。这又深又窄的峡谷,是个大风口,正对着下关。所以,劲风阵阵,呼啸而来,如钱塘怒潮,万马奔腾,地动天摇。多少弱不禁风的人,都会闻风色变呢!

浮动,水面被它偎着,也柔和地让它搓揉。随着早晚的温凉、四季的寒暖,一阵微风,像那悠远轻淡的情感,使天地浮现出忧喜不同的颜色。有时候一阵风是这般轻快,这般高兴,顽皮似地一路拍打拨弄。有时候淡淡的带些清愁,有时候润润的带些温柔;有时候亢爽,有进候凄凉。谁说天地无情?它只微微地笑,轻轻地叹息,只许抑制着的风拂拂吹动,因为一放松,天地便主持不住。

假如一股流水,嫌两岸缚束太紧,它只流、流、流,直流到海,便没了边界,便自由了,风呢,除非把它紧紧收束起来,却没法儿解脱它。放松些,让它吹重些吧;树枝儿便拦住不放,脚下一块石子一棵小草都横着身子伸着臂膀来阻挡。窗嫌小,门嫌狭,都挤不过去。墙把它遮住,房子把它罩住。但是风顾得这些么?沙石不妨带着走,树叶儿可以卷个光,墙可以推倒,房子可以掀翻。再吹重些,树木可以拨掉,山石可以吹塌,可以卷起大浪,把大块土地吞没,可以把房屋城堡一股脑儿扫个干净。听它狂嗥狞笑怒吼哀号一般,愈是挡住它,愈是发狂一般推撞过去。谁还能管它么?地理的泥沙吹在半天,天上的云压近了地,太阳没了光辉,地上没了颜色,直要把天地捣毁,恢复那不分天地的混沌。

不过风究竟不能掀翻一角青天,撞将出去。不管怎样猛烈,毕竟闷在小小一个天地中间。吹吧,只能像海底起伏鼓动着的那股力量,掀起一浪,又被压伏下去。风就是这般压在天底下,吹着吹着,只把地面吹成一片凌乱,自己照旧是不得自由。末了,像盛怒到极点,不能再怒,化成恹恹的烦闷懊恼;像悲哀到极点,转成绵绵幽恨;狂欢到极点,变为凄凉;失望到极点,变成淡漠。风尽情闹到极点,也乏了。不论是严冷的风,蒸热的风,不论是哀号的风,怒叫的风,到末了,渐渐儿微弱下去,剩几声悠长的叹气,便没了声音,好像风都吹完了。

但是风哪晨就吹完了呢。只要是平静的时候,夜晚黄昏,往往有几声低吁,像安命的老人无可奈何的叹息。风究竟还不肯驯服。或者就为此吧,天地把风这般紧紧的束着。

1、根据第二段文字的内容,概括出洱海、苍山的特点。“洱海,这面光洁的梳妆镜”“苍山,这扇彩色锦屏”这两句话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2、结合本文具体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下关的风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

(四十六)乡韵自多情

①河南,是一块戏曲浸润的厚土,戏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乡亲们热爱戏,居家过日子,想哭想乐就一定想着戏。戏,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②日常生活中,乡亲们要找到看戏的理由很多。逢年过节,赶会赶场,庆祝丰收,翻盖新房,婚丧嫁娶,都会搭台唱戏。听说哪个村子“玩戏”,周围的一些村庄也像过节一样,人们不请自到,早早去争取占个好位儿,看得清楚,听得真切,过“瘾”。戏演完了,曲终人散,有的人还非要到后台看看自己喜欢的“角儿”

③有些戏迷,每年农闲的腊月正月二月,都要张罗着请各地有名的戏班到本地来唱戏。戏有了名,角儿一出名,就要“拿堂”。有时那张罗家儿不仅白掏力,还得往里赔本,为请一台好戏不知要跑多少趟,赔笑脸说话送钱物,把好戏名角儿请来可是老不容易。能看到家乡排排场场唱起了大戏,父老乡亲美美地听戏看戏,请戏的人心里别提多得劲儿了!

④戏曲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在音乐舞蹈不发达的地区,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要精神文化生活,用什么办法呢?那就唱戏。平时,田间地头,锅台边,猪圈旁,常有人或轻吟浅唱,或放声高吼,那声音或婉转或豪放,或悲凄或明亮,都直接地、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心声。

⑤社会大舞台,人生一台戏。人谁知晓,浩如烟海的剧目里,唱出了多少波澜壮阔,表达了多少情意绵绵,演出了多少慷慨悲歌。多少年来,乡亲们在戏曲的芳香里沉醉着。在戏里,他们认识了杨家将,结交了黑老包,知道了抓不到奸人不煞戏……正是这戏曲琼浆的滋养,使父老乡亲质朴善良,爱憎分明,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

⑥唱戏,唱跑了忧愁,唱来了欢愉,激发了善良正直,唤起了浓浓乡情。一个台湾老兵讲,他大半辈子没学会哭,可是近来一听豫剧就掉泪,光想哭,想娘,想家。在美国,我遇到了一位已经是上流社会人物的河南老乡,他郑重地托我办一件事——把家乡戏的录音带寄一些来。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甚至还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细细看他时,发现他眼里分明有泪花在闪……

⑦乡亲乡韵自多情。广袤的中原大地,不仅能够长出金色的小麦和稻谷,而且也成就了豫剧、曲剧和越调。那悠悠的拖腔,那粗犷的大本嗓,能把人的思想拉回遥远的故乡。故乡情,亲人爱,亲和力,凝聚力,都在戏里……

1、根据第③段内容,解释“拿堂”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2、第⑤段写到了“戏曲琼浆的滋养”,从文中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第⑥段讲述台湾老兵和在美国的河南老乡的故事,作用是什么?

4、从全文看,“乡韵自多情”的“情”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四十七)

①真没有想到,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

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班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得不成形状的通道随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的建筑,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市区的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是的,比起完整的建筑来,残缺的废墟更能给人以振撼,更能给人以深思,更能给人以力量,更能给人以启迪。

③(a)于是,我不由地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b)他们不愧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c)因为他们深深的懂得,废墟是历史的遗物和文明的见证,毁掉了废墟也就毁掉了历史的文明。(d)这无异于民族精神的自杀。(e)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f)正因为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罗马也就成了全世界人都向往的地方,每天从四面八方来废墟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g)罗马人把废墟变成了宝贝,变成了无与伦比的财富。

④罗马废墟,一个千古流传之绝响,一个万世不灭之辉煌。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间。

①倾(   )  ②亘(   )

2、文中第②段有两个错别字,用横线在字下标出,将正确的书写在下面字格中。

3、下面的句子是从第③段中抽出来的,它的位置应在___  _处。

面对古罗马文明的废墟,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推倒和铲平,也没有在废墟上去恢复重现古罗马的壮丽辉煌,而是独具匠心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

4、文中加“  ”线的部分是对偶句,也叫对仗。根据其特点,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之对仗工整。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入眠五更就忙着起来。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改后:上联____________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5、罗马是座古城,在其历史上有许多优美传说、重大事件、著名人物,请任选一个作答(只需写出传说、事件的名称,人物的名字)。

(四十八)

修(指欧阳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wěng)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室上思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1、读文后,请回答此文是作者来滁州后的哪一年写的?

2、文段的哪几句与《醉翁亭记》中描写四时之景有相通之处?

3、解释加点的词语。

问诸滁人,于州南百步之近:

乐其地僻而事简

4、翻译句子。

①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

②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5、本文段表达了欧阳修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民“喜与予游”的原因是________,作者“与民同乐”体现了作者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7、作者认为“刺史之事也”指的是什么?是怎么样做的?从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十九)右溪记

(唐)元  结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两岸,悉皆怪石,欹(qi)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悬激注,修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石上,彰示来者。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抵:______嵌:______洄:______

秽:______裨:______铭: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悉皆:______②名状:______

③怅然:______④徘徊______

3、翻译句子。

①修木异竹,垂阴相荫。

②可为都邑之胜境。

③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④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4、本文尽管着墨不多,却抓住了景物的基本特征,既有具体的描绘,又传示空间布局整体性的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整个环境以“________”为中心物象,兼以“________” “________”,三者各具风格自成一趣。文中写三者的典型语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罢全文,你若进入“右溪”游览,会有怎样的感受?

八年级语文阅读能力训练专辑

参 考 答 案

(一)

  1、开心——惊恐——好奇——幸福。 2、为了让儿子在亲身体验中深刻地感受生活中的道理。 3、能围绕“诚信”来谈看法即可。 4、略。 5、借用玫瑰花的美丽,形象地写出儿子脸上又浮现的幸福的笑容。

(二)

  1、指被“我”人为美化来装饰小窗的落叶永远无法像其他落叶一样回归自然。 2、面对失色红叶,我试图挽回它的美丽,却以失败告终。 3、怅然、怡然、惘然 4、清朝,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只要紧扣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三)

  1、指一位年轻的教师被自己的学生感动继续留守在三尺讲台,从事着教师的职业。 2、能扣住设置悬念答题即可。 3、继续留守在三尺讲台上。 4、热情、自信、充满责任感。 5、略。

(四)

  1、为答题者的智慧、为答题者超乎常人的冷静和对家人的美好的情感而流泪。 2、他的家庭梦想全是为了家人;冷静地对待依靠别人帮助而取得的胜利;他凭借智慧把胜利的喜悦先让妹妹分享。 3、略  4、略

(五)

  1、公开课上,老师打断张雨的发言,事后老师发现自己错了,向张雨认错。 2、略。 3、水里有毒,水上漂着死鱼;钢叉刺穿老青蛙的身子,感到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 4、老师为什么不让我说完呢,我有我的理由啊。或:难道只有说“井外好”才是正确答案吗? 5、老师意识到自己自以为是、目光短浅,没有理解孩子多彩的心灵世界,像一只井底之蛙。

(六)

  1、矿工们帮助了死去丈夫的矿工妻子,并将这种爱心传递下去。 2、神态 真诚和善良 3、帮助卖馄饨的妇女的矿工及他们的家属,因为正是他们把这种爱心发扬并保持下去的,这种默默的、无私的、持久的帮助让人感动。

(七)

  1、失望和遗憾之情 惊异和感动之情 2、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3、刻画了一个敬业奉献、忠于职守、热爱学生并愿为学生做出自我牺牲的教师的形象。

(八)

  1、 形象地突出了送报少年的辛苦。 2、A句运用了比喻;B句不构成比喻,因为句中“他”和“孩子”属同类事物。 3、目的是为了说明少年送报不畏辛苦,不管天气如何恶劣,他都坚持把报送到。 4、“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九)

  1、给妹妹输血 和妹妹平分生命 2、神态描写 因为男孩听到医生的话后十分惊讶,觉得抽血后不但不会死,而且妹妹也有救了。 3、勇敢、无私,富有爱心和献身精神。

(十)

  1、C 2、他没有向我透一点风 儿子能自立于社会 3、略

(十一)

1、火箭发动机的特殊构造 逻辑 2、总分 总说 分说 3、通俗简洁 4、与火箭发动机能产生强大推动力的原理有相似之处。

(十二)

1、①引用科学实验的成果,介绍了多年来人们对狗的智商的研究情况。②着重介绍了斯坦利、科伦的理论。 2、时间 逻辑 3、狗有“嫉妒心” “王子”冲出动时“奋不顾身” 拟人化手法使文章免去了枯燥乏味之感。

(十三)

  1、如4、5段中的语句。  2、时间  显示风筝发展的阶段性及演变的轨迹,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 3、不可。两词使用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比较”做“便宜”的修饰语,表明箱式风筝与同类运载工具相比还算便宜,所以可用;而“非常”修饰“好”表明这种箱式翼伞型的风筝效能已达到理想程度,是首选观测仪器。

(十四)

  1、①写环境是要点明孙中山先生喜爱钟山的原因,且以广阔、雄伟的背景来展现中山陵的形象。②写遗愿、设计建造经过是要表现人民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 2、空间 南北 山下  山上 3、描写

(十五)

  1、花香、鸟跃、人乐、鱼欢,真是“愉园”。 2、空间 3、抒情议论 4、多用善用描写。如对三座彩亭、对鱼的描写从色彩、动态中流露愉悦之情。

(十六)

  本来已经退化的器官又重新出现在某个生物体上的现象叫做返祖现象。或:返祖现象是本来已经退化的器官又重新出现在某个生物体上的现象。

(十七)

  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八)

  1、头脑 2、作比较:文章多处运用了作比较的方法。例如文章第④自然段,将光脑与电脑的传播速度进行了比较,使人们对光脑的优越性有了清晰的了解。列数字:例如文章第④自然段,“电子的传播速度每秒只能达到593公里,而光子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因此利用光在光缆中互连通信,要比利用电子在互连的导线中通信减少大量的时间,提高了运算速度。”在数据的比较中,使人对光脑的超运算速度一目了然。

(十九)

  1、南极鱼不怕冻的原因。 2、抗冻糖蛋白分子能挤入互相靠近的两个细微冰晶体的间隙中,从而阻止了冰晶体的生长。 3、作比较、列数字,说明南极鱼的血液具有抗冻结特点。

(二十)

  1、最大的园林桥——颐和园十七孔桥 2、合适。本文是空间顺序与逻辑(主次)关系的结合。 3、列数字:例如:“坐落在宽阔的昆明湖的十七孔桥,整体桥长150米,宽8米,因由17个桥洞组成而得名,是园内最大的一座石桥染。”用数字清晰明白的地说明了桥的基本特征。作比较:“石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44只。比起北京石狮子最多的卢沟桥,还多上59只。”在数字的比较中表明桥上石狮的大小不同、形态各异,数量众多。

(二十一)

  1、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鸟,语言不通。 3、举例子。举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鸟语言不通的情况作了详细准确的说明,读者读后清楚明白。 4、有目的地利用鸟语。从意义相对的(驱散、召唤)两方面来说的。(利用鸟痛苦凄厉的叫声驱散机场附近的鸟群,避免飞机和它们相撞而失事;利用益鸟求偶或合群的召唤声,引来益鸟啄食害虫,保护森林和庄稼。)

(二十二)

  1、①说明病毒没有完整的生命结构。(或“说明病毒没有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②说明病毒不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越来越大。 2、四方面作比较:①体积大小 ②生命结构 ( 或“生存的配套设施”) ③生存能力 ④对抗菌素的反应 3、病毒是没有完整生命结构的毫无独立生存能力的可以致病的微生物。 4、说明病毒并不可怕。(或:病毒具有致命的弱点,对人类的威胁是很小的。)

(二十三)

  面对困难(挫折)要勇往直前或者迎难而上才能生存。

(二十四)

  要谦虚好学,不要文过饰非。

(二十五)

  1、是摸不着、看不见的,用抽象的良心比喻具体的青山,别出心裁。 2、人们对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能得骨肉团圆,感慨不已,悲喜交加。说明“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 3、①作者是从对亲人的体恤、爱怜这一角度来写泪水的。 ②略。

(二十六)

  1、这句话极言盲人的孤寂无助,生活冷清凄苦,为下文展示盲人对生命对光明的坚定执著的追求打下伏笔。 2、从盲人的坚定执著的信念中我们受到了鼓舞激励,我们向着理想的目标勇往直前,只要信念还在,希望与美好的前景将永远与我同行。 3、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于盲人为了能亲身体味光阴的变幻,体味初阳的灵趣,克服艰难困苦,坚定执著地去追寻,那新雪上波纹的痕迹正是盲人坚定的足迹。 4、这句话表面指冬日里即将升起的太阳将会把温暖洒遍人间,同时暗示人们如果能像盲人那样执著去追寻,无限美好的希望终会实现。

(二十七)

  1、这两件事在我的生命历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永远不能忘记且获益无穷。 2、说明父亲背驼得严重;正是驼背的父亲驼我上下学,给了我读书的机会,给了我实现理想的机会。 3、设问,抓住读者心理,引起读者思考。 反复,起强调作用。

(二十八)

  1、此题可以从修辞、句式、词语入手,品味它们的思想内涵即可。 2、三个词语之间是层递的关系,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向往。 3、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和生活的热爱、赞美的思想感情。

(二十九)

  1、对祖国大陆的浓浓思念之情。 2、亲人离散,家园面目全非或“近乡情怯”。 3、因为“我”和“我”的爱人都与北京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 4、这句话是表明作者的乡愁洒遍祖国大陆的每一寸土地。 5、“乡愁”作标题更深切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而不得回归的愁思。“剪不断”表明离开祖国的“乡愁”是无法剪断的。

(三十)

  1、第1题的阅读区间是第二、三段。可以用“爱”字来表达作者对北京的感情,可以用“好”字来表达对北京的评价。 2、第2题的阅读区间是第四、五段。作者把欧洲四大历史名城与北京作比较的目的是突出表现北京的完美。 3、第3题的阅读区间是第四段。表现巴黎气氛的比喻是“咖啡、酒”。表现北京气氛的比喻是“温和的香片茶”。 4、“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这句话写出了作者自豪得意之情。 5、本文直抒胸臆,情感的宣泄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作者以强烈的情感,热情地称赞了自己的故乡——北平(北京),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对故土的赤诚之爱和眷念。在文章的第三段里,作者直接抒写了对北平的爱。“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特别是“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这些真挚的、具有震撼人心的赞语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北平的爱。接下来的四段文字写出了北平值得我爱的原因,首先把欧洲四大历史名城与北平作比较,从气氛、空间感上,四大历史名城都不及北平。然后从物质上抬高北平的地位,因为这些花花草草、蔬菜水果“使人更接近了自然”。结尾一句“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使爱北平的感情达到高潮。

( 三十一)

1、“假如我有过童年”这句话的含义是自己从未享受过童年应有的幸福。字里行间饱含着痛楚和愤懑的感情。 2、“我的童年是复活了的花,溶化了的泉,新生的树干。”句中用“复活”“溶化”“新生”这几个词分别照应上文的“凋谢”“冻结”“破碎”。用这三个词是指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茁壮成长。 3、文章结尾两段采用排比句式,加强了文章的语气,写出自己在党的关怀上获得新生,表达自己欢愉的心情。 4、全文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借助比喻,形象地写出“我”童年生活的磨难。我的童年是一朵未曾开过的花,正当含苞待放的时候,便凋谢了,这是我母亲的去世。我的童年是初出峰峦的泉,正当暴发的时候,便冻结了,这是我祖母的嫌弃。我的童年是坚强的树,在高未盈尺的时候,便破碎了,这是我继母的虐待。虽然没有具体的事例和情节,但读者能通过文中的叙述,想象出我的不幸遭遇及心灵所受的创伤。后一部分笔锋一转,采用排比的形式,处处与上文照应对比,热情地歌颂了使我获得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本文在叙述、描写中饱含作者的感情,前者深沉愤懑,后者轻快欢愉。 5、文章的主题是:通过倾诉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磨难,歌颂使之获得新生的中国共产党。

(三十二)

1、①是帮助,方便别人渡河;②是可以饱览渡口周围的野趣;③是赢得小伙伴的羡慕钦佩 2、这“对岸”的含义就是作者是倾心渴望、神往着的童心和乡土田园社会。 3、文章模拟儿童口吻,写一个稚气的孩子向妈妈述说自己在渡口两岸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母子间的依依深情和对妈妈的一颗拳拳的爱心。 4、这是一句对妈妈的安慰的话,显示了孩子对妈妈的一颗拳拳的爱心,也有对爸爸的指责和对人情浅薄的都市的拒斥。 5、造成画面的停顿、定格,给读者留观赏、玩味的余地和时间,强化了读者对画面的视觉印象。

(三十三)

1、用桥石热;河中心和田里的泥土干裂、冒烟;鸡毛“飘飘扬扬踱方步”;人的感受:要呕吐,汗像胶水,汗尽嘴干等等来描写天气的热、干、闷。 2、①乌云笼罩整个世界;②天外巨人挥刀怒吼,电闪雷鸣。雷电停歇,苍蝇、蚊子、蝉儿出现。巨人扯碎灰色的幔,电闪、雷鸣、风扑、蝉儿、苍蝇、蚊子逃匿;③雷电交加,大雷雨即将来临。 3、灰色的幔象征国民党反动统治,三次写强调统治的黑暗更深刻。 4、这是作者对于革命的暴风雨的期待,是对于旧世界的毁灭和新世界的诞生的期待。 5、作者用象征的手法,以身在其中的切实感受,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专制统治高压下面的痛苦生活和打碎旧世界、建立新天地的强烈愿望。文中满天里张着灰色的幔,是当时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象征,那些苍蝇、蚊子、蝉儿们是反动官僚、帮闲文人的象征;天外巨人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闪电、风、雷象征着社会上的一切革命力量,而作为全文结局的大雷雨的降临则象征革命高潮的到来。

(三十四)

1、“奇迹”一是指昆仑山石之怪是大自然的奇迹;二是指昆仑山战士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奇迹。 2、衬托出对昆仑山石的喜爱之情。 3、有的像山林虎、入江龙,有的像仰天长啸的猛狮,有的像雍容闲步的企鹅…… 4、“爱石”—“爱昆仑山石”—“爱昆仑山人”(或“昆仑山上的战士”)5、作者所咏之志是对昆仑山战士的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或乐观主义精神)的颂扬。

(三十五)

1、从两方面来写,即:雪下得大,寿命长;洁白。 2、为下文议论“掩藏陷阱”“被黑污沾染”“欺骗”作铺垫。 3、灵魂是指雪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另一种生命是指雪融化后的另一种形态“水”。 4、本文紧扣“雪”字,写雪,以雪寄情。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以优美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北方冬天美丽的雪景,雪下得大,“铺天盖地”,雪中的小河、树林是那样的洁白,飞鸟、猎人是那样的沉静。接着围绕着“雪”展开议论;洁白的雪容易被黑污沾染,诚实的背后也有欺骗。作者由“雪”悟出了社会和人生的哲理。最后以雪寄情,表现出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在文中作者写雪是为了写人,在写雪中寄托着对人的思考,对人的分析和对人的评价。5、本文的主旨是:雪是无私的,雪是奉献者。

(三十六)

1、文章通过这样的对比反衬,突出地表现了孩子喜欢我、爱我,我喜欢这个孩子、爱孩子。2、“我却在笑中想流泪”,表明“我”被华华的天真举动深深感动。3、作者化用杜甫诗句,用此来说明华华天真幼稚还不谙世事,不知道什么是别离,天天去蹲守。4、贯穿全文的应该是“爱”。作者对华华的称呼由“华子”“华华儿”到“小东西”“小动物”的变化,也就是作者感情的深化。

(三十七)

1、jǐ xiāng  tiáo léng 2、依次为:变动 变化 变换  3、灵动、多彩、淡雅、柔美;质;清澄、甜美和蕴涵活力 4、山腰中 山脚 山脚的颜色 变 山脚的颜色 山腰中的不同颜色  5、因为山和水具有鲜明的济南的秋天的特点;山和水的共同特点是:充满了诗意  6、略  7、略

(三十八)

1、它的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 2、①雕鹰出生后不久,就要经受千百次残酷的训练,否则,就不能获得食物。 ②母鹰把幼鹰从高处摔下,胆怯的幼鹰便被摔死。 ③母鹰折断幼鹰翅膀中大部分骨骼,并将幼鹰再次从高处摔下,有很多幼鹰成为飞翔悲壮的祭品。 3、①折翅训练 ②激情、意志、勇气和希望 4、①写出了母鹰内心的矛盾和最终的选择。母鹰用近乎残忍的训练为孩子未来的生存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本句充满了哲理,不管外界条件如何,成功最终靠自己。 5、①为了孩子的生存,动物对子女的训练是残酷的。 ②磨难成就了一批成功之士。 ③溺爱令人担忧。 ④“残忍”的爱比溺爱更有价值。(联系全文,扣住材料从不同的角度答出三点即可)

(三十九)

1、A《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B、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C、刘姥姥游赏大观园、黛玉葬花等。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等。 3、A、直线式思维就是遇事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一条道跑到黑”的思维方式。 B、习惯性思维就是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旧路上徘徊的思维方式。 4、①B ②A  5、建议:A、如给小女孩穿上洁白的衣裙等。B、如给学校装上玻璃门等。 6、主体考察、审视思维客体时,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7、如:彩虹虽灿烂,但其前总有暴风雨肆虐,其实换个角度也可看作:虽有暴风雨肆虐,但风雨之后,就有彩虹的灿烂!

(四十)

1、迷人 狂放 喜悦 冷峻 2、①它好像怕搅扰甜睡中的人的一帘春梦,好像怕抹淡了粉红色春花的娇容。②指微风轻拂、温馨柔和。 3、豪爽、干脆 4、表特殊含义 5、从修辞和句式答题即可 6、可从境界、结构、语言、主题等方面答题

(四十一)

1、B  2、B 3、羡慕它高大结实的船体和人们欢庆它的下水 想象着自己和它的未来 4、A  5、拟人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船昔日的风采。 6、运输 载客 抗敌 7、B 8、A

(四十二)

1、①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②形容齐整。 2、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  3、C  4、空间 步入 绕过 转过 步下 5、趣 凉 爽 寒 6、A 7、生动 运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及“生肖”“相映成趣”等词句,具体生动地说明了个园“春景”的妙趣横生,给人以真切感。

(四十三)

1、温暖偏热 为写鸟语作了铺垫准备 为写鸟语作注脚 富有情趣、可读性强 2、诗歌、散文 口语和书面语 古代和世界 蜜蜂和蚂蚁 为写鸟语提供科学依据 3、五 时哉鸟 一是因为这种鸟的叫声特别,二是作者有惜时感悟 4、略

(四十四)

1、雁荡山群瀑 数量众多 风采迥异 2、CBA  3、大龙湫、小龙湫 、三折瀑布、散水岩瀑布、西石梁大瀑、梅雨瀑 4、说明、描写 5、不一样,“陡”有突然之意,准确说明大龙湫的水在盛夏季节突然增多,程度大,用词准确,有强烈的感染力。“大”的表现力大大削弱了。

(四十五)

1、洱海的特点是“明亮清澈”,苍山的特点是“色彩缤纷”,比喻,使洱海、苍山更生动形象。 2、从两方面对下关的风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声响如“屋瓦齐鸣”等,声势如“地动山摇”等。

(四十六)

1、摆谱或拿架子。 2、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 3、说明戏曲可以唤起浓浓的乡情。 4、着重从“乡亲们热爱戏,戏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和“戏曲也给乡亲们无尽的滋养和影响”两方面回答即可。

(四十七)

1、①qīng ②gèn  2、斑 震 3、(b)句和(c)句之间  4、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5、传说:罗马城的起源与狼有关。事件:斯巴达克领导的奴隶起义(或斯巴达克起义)。人物:凯撒(或屋大维)。

(四十八)

1、第二年 2、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3、发现水源  公事简少  4、①它的上面是丰山,高峻挺拔地矗立着。 ②又恰好那儿的百姓为一年的收成丰收而快乐,喜欢和我一起游乐。 5、与民同乐  6、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热爱劳动人民  7、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记下“与民同乐”的情景,把“丰乐”作为亭子的名字。 只有祖国统一,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生活。

(四十九)

1、dǐ qiàn huí huì bì míng 2、①全是 ②说出样子 ③心情不愉快,有遗憾 ④来回地走 3、①高大的树木,奇特的翠竹,枝影下垂,互相遮蔽。 ②可以成为都市中的名胜区域。 ③因为溪水在道州的右边,就命名为右溪。④把文字刻在石头上,明白地告诉后来的人。 4、小溪 岸石 竹木 (水)洄悬激注 (石)欹嵌盘屈 (木)垂阴相荫 5、感受到大自然的清幽奇巧,宁静而有生气,和美又觉幽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