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四册期中复习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4-5-11 0:10:20 下载本试卷

初中语文第四册期中复习检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选词填空

1. A.____指可数       ____时光       如数家____  振____人心

B.____意行猎      祸国____民  乱砍____伐  遮天____日

C.痛心____首      跨越____洋  色彩____纷  忠心____ ___

D.____弱多病      ____害子孙  ____万里    ____ ___ 可____秀色

2.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多子、饥荒、苛税、兵、匪、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B.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C.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D.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乡》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B.《有的人》一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从人生观的高度平价鲁迅以及像鲁迅那样的人,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C.《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充分表达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以及作者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本文采用了以记叙为主,叙议结合的方法。

D.《读一位共产党员的遗嘱》中,这位共产党员就是任以沛同志。

4.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解释。

(1)弱(  )①瘦弱 ②软弱   ③薄弱

(2)身(  )①挤进 ②登,上升 ③进入

(3)减   (  )①锐利 ②锐气   ③急剧

(4)勋(  )①为首的  ②开始的    ③主要,根本

(5)乱砍代(  )①任意,随便  ②过度,没有限制  ③没有秩序

(6)亲示范(  )①恭敬   ②亲自 ③弯曲身体

(7)大声呼(  )①疾病   ②痛恨 ③急速,猛烈

(8)可秀色(  )①观赏,享受  ②饭食 ③吃

(9)害后人(  )①危害   ②遗留 ③赠送

(10)不知底(  )①包藏  ②包括 ③包含

5.判断正误

(1)《什么是生态系统》是一篇科学小品,就体裁而言,属说明文。(  )

(2)《什么是生态系统》第一、二段合起来为第一部分,从正反两面说明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必要性,第一段是反说,第二段是正说。(  )

(3)《大自然警号长鸣》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而言,属议论文;从文学形式的角度而言,属杂文,杂文属于散文的范畴。(  )

(4)议论文中常常要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因为有的议论文需要对所论的对象作充分说明,在此基础上才论断是非。(   )

(5)在议论文中,说明从属于议论,为议论服务。(  )

(6)凡议论文,作者必须提出自己的主张。《大自然警号长鸣》一文提出的主张是:人们必须跟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势力作斗争。(  )

(7)《大自然警号长鸣》一文通过列举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以后产生的种种恶果,指出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

6.选出译文正确的一项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A.一次吃的粮食或者要将近一石。   B.吃一餐也许要吃象一石那么多的粮食。

C.一次吃掉的粮食有的要吃完一石。  D.吃一顿有时候能吃下一石粮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

A.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B.怎能平安地日行千里呢?

C.他如何日行千里都平安呢?     D.他平安地请求日行千里吗?

③子何恃而往?(  )

A.你凭什么往返?   B.你凭什么去?    C.儿子凭什么去?   D.孔子凭什么往返?

7.下面词语中音、义均无误的一组是(  )

①千里迢迢(zhāo):形容路途非常遥远锲 

(qiè)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②不无卑(bì)益:没有什么益处。

恹恹( yān )欲睡:精神不好,困倦得将要入睡。

③不折(zhē)不挠:不折断不弯曲,比喻意志坚强。

赴汤蹈(tăo)火:比喻不怕危险,不怕牺牲。

④触(chù)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挑拨离间(jiàn):搬弄是非,引起纠纷,使别人不团结。

8.加点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①偃旗息鼓:放倒   怨天尤人:痛恨。    ②笔耕不辍:休息 名胜古迹:优美的

③鞠躬尽瘁:劳累  贻害后人:遗留    ④永垂不朽:流传 至死不渝:屈服

9.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方框里的字正确的一组是(  )

A.想和做是紧□地联结在一起的。   B.巴尔扎克如痴如狂地拼命奋笔□书。

C.在挫折面前应做到气不馁,心不□。 D.周总理的英名和业□将永垂不朽。

①蜜 疾 灰 迹    ②密 即 恢 及    ③秘 急 辉 积    ④密 疾 灰 绩

10.下列句子的主干已用符号标出,选出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①在人类进步的历程中,每一代青年,有人生之舟起锚开航之际,总要探索人生永存的秘密

②人类的史册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

我们也有大批目光远大,对人民事业忠心耿耿的人,老早注意到这种情况

④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

11.指出与下面句子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她站在那里,仿佛石像一样沉默不语。

①他的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②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③正如那个富翁的儿子一样,他以为从此不必要请老师了。

④错误同真理,失败同成功,像睡梦同清醒,黑夜同黎明一样紧密相联。

12.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句(  )

①司马迁著“史记”,从二十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

②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③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占——跟牛马一样。

④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13.下列作品、体裁、作者、国别(朝代)对应有错的一项(  )

①《故乡》——小说——鲁迅——现代   ②《有的人》——诗歌——臧克家——现代

③《马说》——小说——韩愈——唐代   ④《从三到万》——议论文——秦牧——当代

14.填空题。

(1)在句中横线上填写关联词语,在句后注明句间的关系。

①我们______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______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   )

②______造福子孙后代的势力战胜呢,______贻害后人的势力战胜?    (  )

③骄傲的人______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______必然夸大个人的主观。(  )

④有些青年______有理想,______刻苦勤奋不足。 (  )

⑤______你想把一切错误都关在门外,______你也必将永远被关在真理的门外。(  )

(2)根据课文填空。

①有的人活着,____________;有的人死了,____________。

②世有伯乐,____________。千里马常有,____________。

③鸣呼!____________?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

④我想: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句子是单句的一句是(  )

A.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

B.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

C.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D.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

16.找出下列句子中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

A.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B.如果狗大于鸡,鸡大于鼠,那么狗大于鼠。

C.因为有病,他没有去上调配。   D.太阳升起来了,五星红旗也升起来了。

17.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号。

①议论文有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如:毛泽东主席写的《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有的题目是文章的论题,如:《想和做》。(  )

②议论文的论据,有时为了证明论点,可以做些适当的夸张。(  )

③《从三到万》选自邓拓的《燕山夜话》。邓拓,笔名马南 ,他和吴晗、廖沫沙合写过杂文《三家村札记》。(  )

④“回想起来那只哨子带来的悔恨远远超过给我的快乐”这句话的主干是“哨子带来快乐”。(  )

⑤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可分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率)——解决问题(结论)。(  )

⑥写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关键要议要,要议得好,一要观点鲜明;二要找准论点;三要叙议结合。(  )

⑦“经不起家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突出了帝国主义者进攻手段的狡猾、恶毒、表面甜蜜,内里凶险。(  )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可否去掉?为什么?

①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

一般地说,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

③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

二、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一)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化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了

(二)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三)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这几段文字节选自《    》,作者    ,体裁   

2.(一)段文字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

A.对比    B.象征     C.夸张

3.(一)段文字中加点的“这”指代            。

4.(一)段文字中加点的“我”指            

5.(一)段文字从     、            、五个方面对闰土的肖像作了细致的描写。

6.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把序号写进(  )。

A.旧中国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摧残的贫苦农民的形象。

B.在旧中国穷困潦倒,生活无法维持的农民形象。

C.由于多子,饥荒,苛税……等原因,致使贫困潦倒的农民形象。

7.闰土发生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  )。

A.岁月流逝打的印记。      B.饥寒交迫,过度操劳所致。

C.腐朽的反动统治阶级,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

8.划波浪线的两句用的修辞方法是(  )

A.两句都是比喻句          B.后句是比喻句,前句不是比喻句。 

C.前句是比喻句,后句不是比喻句。

9.“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是个动宾短语,其宾语是       

10.“我想:”这个冒号表示(  )

A.总结上文    B.提示下文

C.表示强调    D.既总结上文,又提示下文

11.(二)段文字中加点的“一气”,此处正确的答案是(  )

A.不间断的,如:一气呵成;  B.声气相同,如:同一伙;  C.一阵,如:瞎闹一气。

12.(二)段文字中“隔膜”一词,正确答案是(  )

A.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B.彼此不接触,断绝往来。  C.彼此不了解,接触少。

13.(二)段文字中省略号表达的意思是(  )

A.表示列举的省略  B.表示断断续续  C.表示沉默或正在思考  D.表示话未说完

14.(二)段文字中三次用到辛苦一词,其辛苦的原因是不同的。里面倾注着作者不同的感情,请用线把相应的答案连接起来:

A.辛苦展转    挖空心思损害别人           同情

B.辛苦麻木     为寻找正义而艰苦奔波       愤恨

C.辛苦恣睢    为生活奔波而辛苦           愤怒

15.(二)段文字中“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答:

16.(三)段文字中“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A.这里的路语义双关,一指________ ;二指________。

B.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正确的序号是(  )

a.对未来前途的怅惘     b.对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

c.对美好前景的热切向往  d.对见到光明前途的喜和忧

(四)1有的人着他已经了;有的人了他还着。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3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4有的人________;有的人________。

1.凭记忆在文中横线上填空。

2.依次写出第1句中两个“活”和“死”的不同含义:

活:          死:           死:           活:

3.第1句中第一个“他”指________,第二个“他”指________。

4.第2句中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第3句中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

5.“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是由鲁迅的从《自嘲》诗中“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化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它的上句是“________________”。

6.“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7.第1句和234句的关系是(  )

A.并列关系    B.总分关系     C.递进关系

8.《有的人》一诗在写法上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同时还在全诗中多次运用“有的人”,形成________的修辞,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

(五)在这一温带湿润气候下的针阔混交林内,森林植物利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吸取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在叶绿素内不断地把太阳能________为化学贮藏能,即________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森林植物靠着日光,把水、土壤矿物质________有机物。动物吃草植物,食肉动物吃食草动物;动植物残体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又________土壤矿物质,供植物吸收和利用。同时森林既需要水分生长,又能保持水分。因此。森林中各种物质是不断循环的

1.将“转变”、“变为”、“转化”三个词分别填入文中四处空缺处。

2.用“‖”将文段划分为三层。

3.这三层大意分别是

4.文段各层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关系。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用“√”“×”表示)

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可以转变为有机物。(  )

②文段中有机物指的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  )

③没有二氧化碳、水分、土壤矿物质,植物就不能生存。(  )

④没有植物,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都不能生存。(  )

⑤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分解后又可以变为土壤矿物质。(  )

6.文段中划线句子的主干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照文段,研读下面诗句,然后回答问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①这句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朝的___________。

②文段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话可以包含这句诗的意思。

③这句话中,包含“落红”一词意思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含“春泥”一词意思的词语是___________,包含“更护花”意思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诗句包含的科学道理是(  )。

A.相互制约   B.生态平衡   C.物质循环

⑤从表达效果看,说明性的句子和诗歌的句子不同,它要求(  )

A.生动     B.形象     C.准确

⑥请你透过诗句的字面意思,理解诗句深刻含义。

(六)一纺线,劳动量并不太小,纺久了会腰酸胳 膊疼;不过在刻苦学习和紧张工作的间隙里纺线,除了经济上对敌斗争的意义而外,也是一种很有兴趣的生活。纺线的时候,眼看着匀净的毛线或者棉纱从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卷里或者棉条里抽出来,又细又长,连绵不断,简直有艺术创作的快感。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    ,像演奏    ,像轻轻地唱歌。那有节奏的乐音和歌声是和谐的,优美的。

二……初学纺线,往往不知道劲往哪儿使。一会儿毛卷拧成绳了,一会儿棉纱打成结了,急得人满头大汗。性子躁一些的甚至为断头接不好而生纺车的气。可是关纺车什么事呢?尽管人急得站起来,坐下去,一点也没有用,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等待。直等到纺线的人心平气和了,左右手动作协调,用力适当,快慢均匀了,左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线或者棉纱就会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线绕在锭子上,线穗子一层一层加大,直到大得沉甸甸的,像成熟了的肥桃。从锭子上取下穗子,也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那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比拟的。这个时候,就连起初生过纺车的气的人也对纺车发生了感情。那咱感情,是凯旋的骑士对战马的感情,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射手对良弓的感情。

三①为了交流经验,共同提高,纺线也开展竞赛。……②举行竞赛,有的时候在礼堂,有的时候在窑洞前边,有的时候在山根河边的坪坝上。③在坪坝上竞赛的场面最壮阔,“沙场秋点兵“或者能有那种气派。④不,阵容相似,热闹不够。⑤那是盛大的节日赛会的场面。⑥只要想想,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拱,世界上哪个地方纺织厂有那样的规模呢?⑦你看,整齐的纺车行列,精神饱满的竞赛者队伍,一声号令,百车齐鸣,别的不说,只那嗡嗡的响声就有飞机场上机群起飞的气势。⑧那哪里是竞赛,那是万马奔腾,在共同完成一项战斗任务。⑨因此竞赛结束的时候,无论纺得多的还是纺得比较少的,得奖的还是没有得奖的,大家都感到胜利的快乐

四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起旅途的旅伴和战场的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那个时候,物质生活曾经是艰苦的、困难的吧,但是,比起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来,那算得了什么!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五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

1.第一段    里应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声音 音乐    B.声音 弦乐    C.声响 弦乐    D.声响 音乐

2.第一段中“简直有艺术创作的快感”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自豪感     B.纺线有演奏和唱歌似的轻松感

C.人们对毛线或者棉纱的热爱之情   D.人们看到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之情

3.第二段把初学纺线的人急躁的情态写得很具体,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段中作者用“骑士对战马”、“射手对良弓”的感情来比喻延安军民对纺车的感情,这两个比喻说明纺车是延安军民的(每项答案不超过5个字)

(1)              (2)  

5.第三段共9句话,在下面句子序号之间用“”划分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6.对第三段划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说明人们参加竞赛是为了交流经验,共同提高

B.说明人们参加竞赛的目的不在于得到什么,而在于团结战斗

C.说明纺线竞赛充分体现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

D.说明延安军民对劳动竞赛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

7.按照简明的要求,第四段中“旅途的旅伴和战场的战友”应改为

8.“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这句话为什么独立成段?请简要回答。

晕——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七)一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去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划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二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三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四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五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六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七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用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一段从哪两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每项答案不超过5个字)

答:(1)              (2)

2.第三段中与“它们”相照应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中的“这一发现”指的是(  )

A.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    B.对晕的成因做出科学解释的实验

C.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D.折射角不同,它们才显出各自的本色

4.下面是对第四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晕是光线经过高空中空气的反射而形成的  B.晕是阳光经过空气的反向而形成的。

C.晕是光线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D.晕是阳光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5.第五段举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

A.人们对晕有浓厚的兴趣        B.晕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C.晕可以分为“短晕”和“长晕”    D.并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

6.第六段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依次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晕的?下面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描摹色彩    解说概念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

B.解说概念     追潮历史       记述实验       划分种类

C.描摹色彩    记述实验       解释成因       划分种类

D.解说概念    追潮历史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

(八)一蚂蚁虽小,但力大无比。一只小小的蚂蚁能把一颗米粒拖进蚁穴,如按体重比例计算,蚂蚁的力气相当于大象的60倍。

二蚂蚁为何有如此惊人的大力气?昆虫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与肌肉的构造有直接的关系,肌肉产生力气与肌肉的粗细成正比,而与肌肉的长度无关。一只非洲大象的体重要比一只蚂蚁重一百多亿倍,而它的肌肉只比蚂蚁粗几百万倍,所以按体重比例计算,蚂蚁的力气当然要比大象大得多。

三蚂蚁不仅是大力士,而且还是赫赫有名的“外科医生”和杰出的“药剂师”。在南美洲圭亚那的印第安人部落里,当地的大夫做外科手术时,常用一种割叶蚁来进行伤口缝合,大夫先将病人的伤口对合,让割叶蚁咬住缝合口,再剪下蚁身,留下的蚁头就成了最好的羊肠线。它把伤口缝合得紧密无缝,伤口愈合后还不必拆线,可减少病人的痛苦。

四生物学家在对蚁穴的调查中发现,有一种红蚁能把采集到的肥马车、鸢尾花、紫罗兰、报春花的种子混合在一起,“配制”出一种奇效药品,经过尝试,能使人的舌尖麻木二三小时,就像是打麻药针似的。

五①白蚁虽食木毁房,给人类带来灾难,但它又是出色的“地质勘探家”,可以帮助人类寻找矿产。②现代科学家对白蚁聚居的土堆进行光谱分析,发现土堆里有三十多种元素,其中最高的是硅和铝。③在沙漠里,科学家还发现,白蚁常常挖洞,找水源,经过化验,发现这种水中含有金属盐溶液。④因此,只要观察沙漠中的白蚁洞,就可以了解矿物的储量及其分布情况。⑤可见白蚁虽然对人类有害,但也有益。

1.本文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蚂蚁的特异功能的:(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2.第二段采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3.第三段中“外科医生”和“药剂师”两处引号的作用是(  )

A.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B.标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C.标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4.第四段中加点的“有一种”三个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5.把第五段划分成三个层次。用“”在句子序号间标出。

       ① ② ③ ④ ⑤

(九)①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②倘若你想把一切错误都关在门外,那你也必将永远被关在真理的门外;倘若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你也必定永远得不到成功。③有人说:“若不让错误出生,便不会有真理降世。”④这是有道理的。⑤奠定电磁学实验基础的法拉第,正是由于不怕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经过近十年的艰辛努力,才终于使磁铁产生了电流,开拓了电磁学的新领域。⑥欧立希也以惊人的毅力,在失败了数百次之后,才成功地制成了药品刊凡纳明。⑦无怪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获取诺贝尔奖金时深有感受地说:“回顾……,最后通向发现(量子论)的漫长曲折的道理,我对歌德的话记忆犹新。⑧他说,人们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⑨当为惧怕错误而畏首畏尾,缩手缩脚。⑩这也怕那也怕是成就不了事业的。

1.全段共10句话,可分为三个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⑧/⑨⑩   B.①②/③—⑨/⑩

C.①②/③—⑧/⑨⑩    D.①/②—⑦/⑧—⑩

2.本语段作者要证明的论点的(  )

A.首句   B.末句   C.第②句

3.本语段证明论点时,即摆事实,又讲道理。其中

①事实论据有:

②道理论据有:

4.“这也怕那也怕是成就不了事业的”一句的主语是(  )

A.这、那    B.这也怕  C.那也怕  D.这也怕那也怕

5.对“若不让错误出生,便不会有真理降世”理解正确的是(  )

A.为了让真理降世,必须让错误出生      B.为了获得真理,对错误满不在乎。

C.若想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

6.对“人们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解释正确的是(  )

A.告诉人们不要努力去防止和减少错误    B.可以对错误持满不在乎的态度。

C.不要因为惧怕错误而畏首畏尾

7.文段第⑨句如果不用,上下文句也通顺,作者为什么却还要加上这一句呢?

答:

(十)①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②马克思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③他不断在图书馆钻研,数十年如一日,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层。④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⑤废寝忘食,四年进而做了几百次试验。⑥最后一次试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燃延的导火线。⑦一声巨响,在旁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⑧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身上还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⑨那些杰出的人物正是被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精神。⑩是理想的浪涛激励着他们去刻苦奋斗。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废寝忘食:       聚精会神:

2.这段文字的论点是_______

A.第①句    B.第⑨句    C.第⑩句

3.本段所用的论据属_______论据。

4.第⑧句中,“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跳”字表现了_______。

A.诺贝尔身手敏捷              B.实验成功,诺贝尔欣喜若狂

C.诺贝尔实验成功又得以死里逃生,欣喜若狂  D.诺贝尔逃离危险区,动作引人注目

5.第⑨句中“那些杰出的人物”是指_______

A.马克思    B.诺贝尔  C.马克思和诺贝尔

D.马克思、诺贝尔以及像他们那样为人类进步发展做出了贡献的人。

6.在文段中给文段划分层次。

7.有关马克思和诺贝尔的事例论据可否颠倒一下位置?为什么?

答:

(十一)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节俭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事,而且牵联到思想品质。是故作惊人之谈吗?答曰:不是!

一个人的脑子,容量总是有限的,这方面想得多,那方面就想得少了。脑子里过多地想着一顿佳肴、一件漂亮衣服、一架好无线电收音机之类,就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考虑工作和劳动的问题。

鲁迅的一条裤子穿了好几十年了。孙伏园受周老太太之托劝他换一条新棉裤。鲁迅说:“我岂但不穿棉裤而己,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我不愿意换。你再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藤棚或棕棚,我也从来不愿意换厚褥子。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是鲁迅连一条棉裤也穿不起吗?当然不是;是鲁迅太吝啬吗?当然更不是。鲁迅对革命、对青年、向来的十分大方、慷慨的。鲁迅深刻地领悟到这一真理:物质的追求和安逸的生活可以分散人们在工作、劳动、学习上的精力;还可以养成人们拖拉懒散的作风。

1.从论证的方式看,以上选段属_______。选段中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2至4段紧紧围绕中心论点阐述了_______的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

2.第2段主要用了_______论证。第3段引用鲁迅的例子其目的是要引出“_______”这句话。对鲁迅的话不简略转述而直接引用,可使材料更加_______。

3.在论证时,是正反相结合,_______相结合,即道理从_______面去说,例子从_______面去举。

4.文中列举鲁迅的事例后连用了两个_______问句,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_______。

(十二)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1.这段文字的论点是_______。

2.文中运用反面论证的句子是第_______、_______两句。

3.第⑦⑧句直接论证的论点是第_______句。

4.第⑦句中的“便”字的意义和用法是_______,第⑧句“便”字意义和用法是_______。

九十九分的苦恼

(十三)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越来越像我的小尖鼻子和玲珑的小嘴,我的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更好的气质,将来会比我更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比,那妈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

在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寓了很高的期望,这期望近乎成为信仰。可是,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最关键的是考试成绩,虽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的妈妈满意。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应该门门都100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96分97分,她感到不可理解。孩子每次拿了94分95分回来,她脸上都没有笑容。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八十几分,于是就有(1) (引发 引起 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被她妈妈拿出来数落一顿。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马上相救。可是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

夹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装傻。

孩子自然拿我没办法,但她妈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原来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你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久就变成“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成了“你们两个人:”如何如何。这时,我如果分辩两句,其结果“你们”会立即变成“你”。孩子解放了,批判的矛头便立即转移到我头上,指责我懒散,不爱整洁,待人大大咧咧,买东西又责又次,等等。怎么办好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于是,我开始亲自辅导孩子做作业。

皇天不负苦心人。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 (2) (走 冲 迈)进门来了:“爸—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了。

果然带回来一个99分。

我大喜。待她妈妈下班回来,我努努嘴暗示孩子把考卷奉上。

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有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瘫:“我就是弄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那最后1分!”

我大为震惊,本想顶回去:“你上小学考过几个100分?我看连90分都难得。”但是我知道,这样意气用事是绝对愚蠢的,只能破坏孩子成绩有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气氛。这时我想起有种幽默理论说,幽默的要义是缓解冲突,把自己的进攻变成对方的顿悟甚至享受。

我灵机一动,叹了一口气说:“都是我不好。”

妻子奇怪了:“平时骄傲得不得了,这回怎么谦虚起来了?”

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的脑子不好,天生的笨 。”

妻子有点不解,我继续说:“天生的笨,是遗传的原因。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你笨。”

“这不可能。”

“那就是第二种可能:我笨。”

“我看这样说,还比较恰当。”

“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拣瓜,拣得眼花;拣了半天,拣了个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

女儿捂着嘴巴笑。她妈妈也忍不住笑了。

1.理清文章思路,把下面概括各部分内容的几句话分别填入相应的方框内(只填序号)。

A.妈妈不满意孩子的考试成绩   B.父母对女儿寄寓了很高的期望

C.矛盾暂时得到化解     D.99分所引起的风波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2.文中划线部分一连用了五个“比”字,目的是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在下面两句话的横线上分别填入最恰当的词语(从括号内选择)。

(1)于是就有_______(引发 引起 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2)老远就喊着_______(走 冲 迈)进门来了。

4.文中划    的句子形象地写出了她妈妈当时的心理变化,开始是_______,继而是_______,接下来有一个很能体现后一种心态的动词是:“_______”。

5.面对99分,全家人都陷入了苦恼之中。他们各自苦恼的是什么?分别用一两句话简要回答。

孩子苦恼的是:

她妈妈苦恼的是:

“我”苦恼的是:

6.下面对本文结尾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全家皆大欢喜。 B.矛盾没有彻底解决,“笑”的背后仍有苦恼。

C.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发出苦涩欢笑。 D.言尽而意未尽,留有让人思考的余地。

7.作者写这篇文章有其深刻的用意,谈谈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体会。

(十四)一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节俭、不怕艰苦著称于世。……我们的古人早就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古人的格言,今天读起来仍然使人深受教育。对我们的同志,要进行这个教育。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实践者,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在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斗争当中,我们党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历尽艰险,饱受磨难而不坠革命之志,这是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原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都是艰苦奋斗的光辉典范。方志敏同志在敌人牢狱里面写下的《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中有这么一段话:“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剌口的 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kē ,鸟兽昆虫的窝)似的住所!……一切难于忍受的物理学,我都能忍受下去!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地,是更加磨炼我的意志!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舒畅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这是何等坚定的革命信念!何等高尚的精神情操!我讲这一段话,决不是说要大家去过方志敏所说的那样一种生活,而是说我们每个同志都要有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浩然正气

二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现在,就是在西文国家,有些政治家和有识之士对享乐主义泛滥、思想堕落、精神颓废之类的“西文社会病”也深感忧虑。有一个美国人写了一本书,叫《西文社会病》。书中指出,西文自由的理论基础就是享乐主义思想,即生活的目的就是追求感官上的享受。西方社会日益糜烂的享乐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已造成无数的社会罪恶和大量的经济损失。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先进;一个国家在精神上挨饿,那么,迟早在物质上也经挨饿。日本一个教授写的《清贫的思想》一书认为,被金钱欲、物欲、占有欲所支配是很危险的,现在需要重新宣传清贫思想,以消除人们的精神上的贫困。……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在对外开放中,我们要积极借鉴西文发达国家对我国有用的东西,但又要注意防止把腐朽当神奇,把痈疽( yōng jū ,毒疮)当宝贝。……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提倡高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

                                   (节选自江泽民《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1.根据上下文推断下面词语的含义,错误的一项是(  )

A.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B.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C.忧劳兴国:忧患辛劳能使国家强盛          D.逸豫亡身:安逸享乐会影响身体健康

2.第一段中“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地,是更加磨炼我的意志!”方志敏烈士说的“这些”指的是什么?(每项答案不超过3个字)

答:(1)    2  (2)      (3)

3.第一段“我们每个同志都要有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浩然正气”中的“精神”“浩然正气”分别指的是什么?请摘引原文回答。

(1)精神:

(2)浩然正气:

4.根据上下文解释第二段“现在需要重新宣传清贫思想,以消除人们在精神上的贫困”中“清贫思想”和“精神上的贫困”的含义。

(1)清贫思想:

(2)精神上的贫困:

5.对第(  )段引述《西文社会病》和《清贫的思想》的观点所要阐明的道理,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B.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

C.西文国家享乐主义泛滥、思想堕落、精神颓废等社会问题十分严重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6.第二段“要注意防止把腐朽当神奇,把痈疽当宝贝”中的“腐朽”和“痈疽”在本文中比喻什么?

答:

7.这两段文字阐述的中心论点是(  )

A.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节俭,不怕艰苦著称于世

B.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实践者,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

C.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都是艰苦奋斗的光辉典范

D.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

小鸟你飞向何方(节选)

(十五)1我喜欢泰戈尔的诗,还在读中学的时候,泰戈尔就把我迷住了,一本薄薄的《飞鸟集》,竟被我纤嫩的手指翻得稀烂。那些充满着光彩和幻想的诗句,曾多少次拨动我少年的心弦……

2《飞鸟集》破损了,我  a (希望 渴望 盼望)再得到一本。然而,“文化大革命”一开始,这个小小的愿望,竟成了梦想。我的那本破烂的《飞鸟集》,也被人拿去的投入街头烧书的熊熊烈火中,……

3我还是喜欢泰戈尔。在动乱的岁月里,我默默地背诵着他的诗,以求得几分心灵的安宁。

4有一天,我忽然  b (想入非非 胡思乱想 异想天开)了:到旧书店去走走,看能不能找到几本好书。我抱着几分侥幸,三天两头往旧书店跑。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又走进冷冷清清的旧书店。我的目光,久久地在一排排大红的书脊中扫动,突然,我的眼睛发亮了:一条翠绿色的书脊,赫然跻身在一片红色之间,呵,竟是《飞鸟集》!

5该不会有另一种《飞鸟集》吧?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仔细一看,果真有泰戈尔的名字。随即,我又紧张了,是的,这年头,得而复失的太多了。挤压着《飞鸟集》的一片红色,又使我想起街头那一堆堆焚书的烈火,那漫天飞舞的纸灰……我赶紧向书架伸出手去。

6几乎是同时,旁边也伸出一只手来,两只手都紧紧地捏住了《飞鸟集》。这是一只瘦小白皙(xī)的手,一只小姑娘的手。我转过脸来,正迎上两道清亮的目光—— 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小姑娘站在我身旁,抬起脸看着我,白圆的脸上,一双清秀的眼睛眨巴眨巴地闪动着,像一潭清澈见底的泉水,微波起伏,平静中略带点惊讶。

7我愣住了,手捏着书脊,不知如何是好。还是她开了口:“你也要它吗?那就给你吧。”声音,清脆得像小鸟在唱歌。

8我的脑海里忽然旋起个念头,在这样的时候,她还会喜欢泰戈尔?莫非,她根本不知道这是怎样一本书?于是,我轻轻问道:“你知道,这是谁的书?”

9“谁的书!”小姑娘抬起头来,颇有些惊奇地看着我,秀美的眼睛睁得滚圆,转而,开心地笑起来,一边笑,一边做了个鬼脸:“这是一个老爷爷的书,一个满脸白胡子的鳊老爷爷。我喜欢他。”说罢,用手做着捋 ( lǜ ) 胡子的样子,又格格地笑了。如同平静的池塘进而投进了一颗石子,笑声,在静静的店堂里荡漾……

10啊,还真是个熟悉泰戈尔的!我多么想和她谈谈泰戈尔,谈谈找所喜欢的那些作家,谈谈几乎已被人们遗忘了的世界啊!然而,这样的年头,这样的场合,这样的谈话肯定是不合时宜的,即使年轻,我还是懂得这一点。小姑娘见我呆呆地不吭声,刷地一下把《飞鸟集》丛书架上抽下来,塞到我手中:“给你吧,我家里还  c (藏着 放着 留着)一本呢!”没等我做出任何反应,她已经转身去了。我只看见她的背影:一件淡紫色的衬衫,上面开满了白色的小花;两根垂到腰间的长辫,随着她轻快的脚步摆动……

11 她走了,像一缕轻盈的风,像一阵清凉的雨,像一曲优美的歌……

1.文中  a    b    c  三处的方框中各自选用括号内的哪个词最恰当,分别写在下面。

  a  处:_______  b  处:______   c  处:_______

2.下面四个动宾短语是对本文事件发展过程的概括,请按事件发展的顺序,将短语的序号分别填入下面的方框中。

a . 找书     b . 得书     c . 失收     d . 争书

             

3.文章第9自然段集中表现了小姑娘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从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两个正确的将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中。(  )

A.天真活泼     B.骄傲自满     C.圆滑世故 

D.聪明可爱   E.顽皮做作     F.故弄玄虚

三、作文训练:题目众人拾柴火焰高

要求:1.结合生活实际,用事例论证的方法谈一谈团结互助的重要性。

2.写成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初四册语文期中复习检测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

1.A 屈  鼠 珍 奋  B 肆 殃 滥 蔽

 C 疾 重 缤 耿耿 D 孱 贻 迢迢 餐

2.B 3.C 4.(1)①  (2)② (3)③ (4)①  (5)②

 (6)② (7)③  (8)① (9)② (10) ①

5.(1)√ (2)√ (3)√ (4)√ (5)√ (6)√ (7)√

6.① D ② A  ③ B

7.④    8.① 9.④ 10.③ 11.④ 12.① 13.① 14.(1)①不但 还 递进 ②是 还是 选择 ③因为 因果 ④虽 但 转折 ⑤倘若 那 假设 (2)①他已经死了 他还活着 ②然后有千里马 而伯乐不常有 ③其真无马邪 ④略 15.A 16.D 17.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18.①不能去掉。表估计,用词准确,很有分寸,若去掉则变得太肯定。②不排除个别情况,若去掉,变得太绝对。 ③不包括全部,若去掉,不合实际情况。

 二、阅读部分

(一) 至(三) 1.《故乡》鲁迅 小说 2.A 3.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4.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我”是作者的代言人。 5.身材、脸色、眼睛、衣着、手 6.A 7.C 8.B 9.我在走我的路 10.D 11.B 12.A 13.C 14.略15.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生活。16.A 地上的路,人生之路 B b

(四)  1.④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⑤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2.活:生命存在 死:行尸走肉 死:生命消失 活:精神永存。 3.反动统治者,像鲁迅那样的人。 4.强调指出 讽刺否定 5.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横眉冷对于夫指。 6.比喻 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革命事业。 7.B 8.对比 反复

(五) 1.略  2.土壤矿物质变为有机物‖…… 又能保持水分。‖ 因此…… 3.①说明植物怎样将土壤中无机物变为有机物,供动物食用。 ②说明动物以有机物为食料,其残体以及植物残体又变为无机物,供植物吸收。 ③总括全段大意,提出“循环”这一概念。4.一、二层是分说 ,三层是总括。 5.①× ②√ ③√ ④√ ⑤× 6.物质是循环的 7.①清朝 龚自珍 ②动植物残体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变为土壤矿物质,供植物吸收和利用。  ③动植物残体,土壤矿物质,供植物吸收和利用。 ④ C ⑤ C  ⑥赞颂那些不计名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们。

(六) 1.B  2.D  3.(1)急得满头大汗。(2)急得站起来,坐下去。 4.(1)旅途的旅伴  (2)战场的战友 5.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6.D 7.旅伴和战友。 8.突出强调,点明文章中心。

(七) 1.(1)外紫内红 (2)内紫外红 2.七色彩条 3.C 4.D 5.B 6.分类别 引数字 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 7.D

(八) 1.(1)大力士 (2)会缝合伤口和配制药剂 (3)能帮助人类找矿 2.列数字 作比较 3.C 4.不能删,这三个字限制了红蚁的范围,使表达准确,删去就成了所有的红蚁与事实不符。 5.① ② ③ ④ ⑤

(九) 1.A  2.A  3.①法拉第开拓电磁学的新领域,欧立希制成药品的坤凡纳明。 ②无名氏的话,普朗克转述歌德的话。 4.D 5.C 6.C 7.补说一层意思,使论述更加周密,避免误解。

(十) 1.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精力很集中。 2.A 3.事实 4.C 5.D 6. ① ‖ ②—⑧ ⑨⑩  7.不可以颠倒。因为马克思为全人类解放作出贡献影响深远,而诺贝尔只在化学领域作出贡献,两则是按照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来安排的。

(十一)1.立论  节俭不仅仅……思想品质。 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 2.比喻“生活太安逸……所累”。真实可信。 3.道理与事实 反 正  4.设问 注意和思考。

(十二)1.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② ③ 3.⑥ 4.表示时间早,就,表示时间快或短接着。

(十三)1.B→AD—C 2.下文中对孩子寄寓的更高的期望。 3.(1)引发  (2)冲 4.高兴 失望 瘫 5.不被妈妈理解,总受到指责。女儿不争气,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女儿受委曲,自己左右为难。 6.A  7.(1)不能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 (2)针砭应试教育的社会弊端,说明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3)家长不要对孩子不切实际的苛求;(4)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注意教育方法;(5)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渴望得到尊重;(6)希望家庭和社会能为孩子成才营造宽松的环境等。

(十四)1.D  2.(1)居陋室 (2)嚼菜根 (3)睡狗窠  3.(1)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2)历尽艰险,饱受磨难而不坠革命之志。 4.(1)艰苦奋斗,不刻意追求物质享受。(不被金欲物欲占有欲所支配而精神充实。) (2)被金钱欲物欲占有欲所支配而精神空虚。 5.C 6.比喻享乐主义泛滥,思想堕落,精神颓废之类的西文社会病。 7.D

(十五)1.a 渴望 b 异想天开  c 藏着 2.c a d  b  3.A D

三、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