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第一单元过关检测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4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是( )(2分)
A.湍急(tuān) 迁徙(xǐ) 谦逊(xǜn) 瓶塞(sē)
B.豁亮(huò) 吼叫(hǒu) 坚韧(rèn) 迄今(qì)
C. 踹开门(chuài) 引擎(qíng) 开拓(tuò) 什物(shén)
D.歼灭(qiān) 犁耙(bā) 阡陌(qiān) 迸裂(bèng)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对的是( )(2分)
A. 意气风发 并行不悖 锐不可挡 签署协定
B.势如破竹 挑拨离间 溃不成军 故弄玄虚
C. 汗流浃背 金榜提名 记忆犹新 声名狼藉
D.变本加利 投机取巧 不记其数 错落有致
3.下列各句没有浯病的一句是( )(2分)
A.当我和小明走进教室时,看到张华的滑稽相,都忍不住笑了。
B.我们沿着陡峭的石梯小路,再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山顶了。
C.像这种不文明的行为,无疑不是应该遭到严厉批评的。
D.这是一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
4.“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对句
中加点部分的感情色彩理解正确的是( )(2分)
A.满心的不耻 B.满含惋惜之情
C.充满讽刺之意 D.无任何感情意识,只是为了交代时间
5.新闻语言准确鲜明,下列加点词语不能很好体现这—特点的是( )
(2分)
A.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B.据研究了录像带的专家说,问题可能出现在发动机上。
C.美国共有四架航天飞机,大约共进行了24次飞行。
D.这架耗资l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上下极为震动,人们几乎中断了一切活动。
6.请选择分析有误的一项( )(2分)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有简要的议论,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议的反动本质及士气败落、不堪一击的军情。
B.《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运用了反问和设问这两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前者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后者是为了加强语气。
C.《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在组织材料时出现了一些时间顺序上的颠倒,这违背新闻的写作原则,因而不太合适。
D.《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导语明确,主体部分具体、确切,围绕中心事件报道了大量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7.根据句意,依次填空,最恰当的是哪一组( )(2分)
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 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进裂, 了一地。另一个战士,嘴里还 着敌人的半块耳朵。……由于他们两手 着,……以致把有些战士的手指都 断了。
A.涂 沾 咬 扣 掰 B.沾 洒 衔 抢 朋
C.沾 涂 衔 扣 掰 D.溅 涂 咬 扣 掰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句的作者是( )(2分)
A、郝名鉴 B、孔子 C、屈原 D、苏轼
9、根据下面的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4分)
(1)牢固,有韧性,比喻坚强不屈。 ( )
(2)光辉事迹或伟大精神永远流传,不可磨灭。 ( )
(3)形容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 )
(4)形容奋勇直前,不顾个人安危。 ( )
10、原文填空(4分)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 ,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 ,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 ,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 !
二、阅读理解(共41分)
(一)(13分)
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眼看就要从汽车路上开过去。这支部队的先头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阻住敌人,一场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蜂拥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下 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 ,向敌人 去,身上帽子呼呼地 着火苗,把敌人
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1、把“冒、扑、抱、摔”这四个动词分别填到文中横线上。(2分)
2、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军隅( ) 掷下( )
3、句中加点词语,哪—项说法不当( )(2分)
A.“恰恰”说明敌军先我一步赶到书堂站
B.“匆匆”是急急忙忙的样子。
C.”汽车路边”写出了小山冈所在的位置
D.“很低的”“光光的”写出无险可守
4、把这段文字中划线的“把字句”改成”被字句”。(3分)
答:
5、这一文字中,主要运用了 、 的表达方式。(2分)
6、这篇文章的体裁属于 ,作者是 。(2分)
(二)(16分)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1时电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
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3)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
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4)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
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5)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
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6)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
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7)和中
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
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8)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
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
很大关系。(9)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
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10)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
用。 (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
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
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本文导语是 句。(填句子序号) (2分)
2、用“//”在下面序号间,隔开导浯和主体两个部分,然后用”/”画出主体部分的层次。(3分)
(1)(2)(3)(4)(5)(6)(7)(8)(9)(10)(11)(12)(13)(14)(15)
(16)(17)
3、结合主体部分来看,第②句“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能否改为“东起江阴,西到九江(不含)”,请说明原因。 (3分)
4、文中第 句最能反映国民党广大士兵的厌战情绪。(2分)
5、文中的议论语句是 (填句子序号)(2分)
6、解释词语。(2分)
溃退:
泄气:
7、新闻最基本的特征是 。(2分)
(三)(12分)
风不能把阳光打败
毕淑敏
①“但是”这个词,好似能把皮坎肩缀在一起的丝线,多用在一句话的后半截,表示转折。比方说:你这次的考试成绩不借.但是——强中自有强中手。比方说:这女孩身材不错。但是——皮肤黑了些。
②我想,“但是”这个词刚发明的时候,它前后意思的分量,应是大致相等的。也就是说,它只是一个单纯纽带,并不偏谁向谁。后来在长期的使用磨损中,悄悄变了。无论在它之前,堆积了多少褒词,“但是”一出,便像洒了盐酸似的,优点就冒着泡沫没了踪影。记住的总是贬意,好似爬上高坡,没来得及喘口气,“但是”就不由分说把你推下了谷底。“但是”成了把人心捆成炸药包的细麻绳,成了马上有冷水泼面的前奏曲。让你把前面的温暖和光明淡忘,只有振起精神,迎击扑面而来的顿挫。
③其实,所有的光明都有暗影,“但是”的本意,不过是强调事物的两面;可惜日积月累的负面暗示,“但是”这个预报一出,就抹去了喜色,忽略了成绩,轻慢了进步.贬斥了攀升。
④一位心理学家主张大家从此废弃“但是”,改用“同时”。比如我们形容天气的时候,早先说:“今天的太阳很好,但是风很大。”今后说:“今天的太阳很好,同时风很大。”
⑤最初看这两句话的时候,好像没有多大差别。可是,你不要急,轻声地多念几遍,那不同的分量和语气就体会出来了。“但是风很大”——会把人的注意力凝固在不利的因素上:尽管太阳好不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风大才是关键;借助了“但是”的威力,风把阳光打败。“同时风很大”——它更中性和客观,前言余音袅袅,后语也言之凿凿,不偏不倚,公道而平整,它使我们的心神安定,目光精准.两侧都观察得到,头脑中自有安排。
⑥一词背后,潜藏着的是如何看待世界和自身的目光。
⑦花和虫子,一并存在。我们的视线降落在哪里?“但是”,是一副偏光镜,让我们聚焦在虫子上,把它的影子放得浓黑硕大。“同时”,是一个通明的水晶球,均衡地透视整体:既看见虫于,也看见无数摇曳的鲜花、
⑧尝试着用“同时”代替“但是”吧。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自己多了勇气。因为情绪得到保养和呵护;你会发现拥有了宽容和慈悲,因为更细致地发现了他人的优点;你能较为敏捷地从地上爬起来,因为看到沟坎的同时也看到了远方的灯火……
1、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袅袅( ) 凿凿( )
2、“但是”一词的词性是 (2分)
3、本文作者花了大量笔墨论述了“用‘同时’代替‘但是’”的主张,其
意图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回答)(3分)
答:
4、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是 、 (2分)
5、文末一句话中加点的“沟坎”与“灯火”各指什么?(3分)
三、作文:(35分)
题目:班里的新鲜事
要求:
1、选择班上新近发生的真人真事来写,最好写出自己所在班级的某一侧面。
2、写成记叙文,要有适当的议论和抒情,不少于500字。
3、文中的姓名一律用字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