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蜡烛》

2014-5-11 0:10:23 下载本试卷

《芦花荡》《蜡烛》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能力

3、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学步骤:

1、导入:

战争,总是伴随着血雨腥风,可是,孙犁让我们来到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感受的却是芦花荡里的诗情画意。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在敌人重重封锁下的芦花荡里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也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进入芦花荡,你会更深刻地理解抗日军民的勇敢与机智。

学法指导:

阅读小说,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情节,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请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简洁的复述故事情节,提高语言的概括能力。然后要重点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了解各种人物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进而仔细揣摩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及其对于表现主题的作用。

 

积累与运用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 )疾  ( ) 蹿( ) 泅( )着  ( ) 荷花( )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уōu)   闲   丝(rónɡ)____   (zè)____歪

3. 解释词语

①发高烧和打寒噤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

寒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

仄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

张皇失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月明风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拓展:

4. “月明风清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这段景物描写优美如画,请你仿照这个句子来一段景物描写。

5. 请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合理想象,把下列词语连成一段有意义的话。(次序可打乱;字数不少于60字)

  月明风清   张皇失措   转弯抹角

 

相关答案:

1. nüè jìn cuān qiú sà diàn 

2. 悠 绒 仄 

3. ①因寒冷而哆嗦。这里指疟疾发作时的症状。 

  ②倾斜、歪斜。 ③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④指月色皎洁,清风宜人。 

4. 示例:宁静的夜晚,月儿皎洁,洒照在芦花荡上,微风轻拂,清爽宜人,苇子在娇柔地摇曳着,给淀子里平添了几分风姿,一切仿佛进入了梦乡。这时,从苇子深处悠然荡出一只小船,只见它轻灵如苇叶,向着东南方向飘然而去。啊!美丽的白洋淀之夜!(应努力张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联想)

5. 示例: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我悠然地漫步在湖边,感受着荷塘月色的意境。突然,一个人张皇失措地向我跑来,我急忙问他怎么回事,可他却吞吞吐吐,转弯抹角,令我好不着急。

 

课内阅读

芦花荡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6.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的芦花荡处于怎样的社会环境中?

7. 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8.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9. 划“﹏”线的语句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10. “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11. 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请加以分析。

12. “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相关答案:

6. 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不断扫荡、严密的监视与封锁中。 

7. 妄想严密封锁芦花荡,断绝我们的粮草,断绝我们的里外交通。

8. 努力长高的苇子生动展现了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白洋淀人民威武不屈、顽强生存的姿态,代表着白洋淀人的意志和力量。 “狠狠”一词形象地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9. 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自信、自尊,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10. 坚守芦花荡的我抗日军民,以自己的顽强意志和聪明才智使敌人的封锁毒计归于彻底失败,发愁反映出日寇的无能与恐慌。 

11. 懊丧、内疚、深深自责的心理。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对小姐妹的喜爱和对敌人的痛恨,奠定了下文向敌人复仇的思想基础。 

12. 不是鲁莽。因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凭着对白洋淀地理环境的熟悉,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是出于高度的自信。 

 

 

《蜡烛》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要深入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其对表现南斯拉夫母亲英雄行为的作用;赏析细节描写,可以充分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品味生动、形象而充满感情的语言,感受人物更丰富的精神世界。

 

积累与运用

1. 给加点字注音

( )晓   地( )   颤巍( )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ɡ)___立   (yǎo)___水   (jū)  

3. 解释词语

①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永垂不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老夫人还没有满意,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

名副其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拓展:

4. 请仿照此例句“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再另选角度,赞美蜡烛,揭示其象征意义。

 

5. 请运用下列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段语言流畅、中心明确的话,词语的位置可以调换,相信你能行!

  拂晓  肃穆  鞠躬

 

相关答案:

1. fú jiào wēi 

2. 耸 舀 鞠 

3. ①永远流传,不磨灭  ②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4. 示例: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位园丁的双手,正像一位老师的奉献,那样感人至深。

5. 拂晓时分,祭扫烈士陵园的人们已经聚集在大厅中,瞻仰烈士遗容,缅怀烈士精神,整个大厅一片肃穆。临走时,每个人又再一次鞠躬,表达对烈士的敬意。

 

课内阅读

蜡烛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6. 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在坟前都做了哪些事情?表现了她怎样的情感?

7. 选文第三自然段写到“士兵们小声地谈论着”,请根据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战士们之间的谈话。

8. 选文再三提到围巾的黑颜色,你能说出其中的特殊含义吗?

9. 文中划“_”线的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

10. 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11. 说说选文中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对她的行为,你作何感想?

 

相关答案:

6. 那位南斯拉夫母亲在坟前插上了她珍藏了45年的那支结婚喜烛,并点了起来。这表现了她敬仰正义之师,热爱红军的思想感情 。

⒎ 示例:“原来契柯拉耶夫是这位老妇人埋葬的,她能在敌人的炮火中做这么多事,真不简单。”“契柯拉耶夫可以安息了。”“这里的人们这样勇敢、可敬,我们应该消灭更多的敌人,尽快地使这里得到解放。”

⒏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对死者的深切哀悼之情 。

⒐不能去掉。 因为这些描写勾画了战火造成的破坏,勾画了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也更衬托出老妇人对战士无比热爱和敬仰之情,一旦去掉,就减弱了表现力,不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 。

⒑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超越了国界,情同母子。是建立在反法西斯的正义事业之上的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  

⒒老妇人是一位心地善良、爱憎鲜明的人。对红军战士怀有深深的敬意。她的这种英勇无畏、热爱红军战士的精神,实际上也表现出对和平的渴望,表现出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模拟试题】

课外阅读:

(一)荷花淀(节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就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队长,党的负责人。今天到区上开会来着。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象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边吮了一下。水生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如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着吧,等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1、文中划“___”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认真揣摩划“﹏”线的语段,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3、女人的手指为什么震动了一下,请你说说她当时的心理状态。

4、你怎样理解“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

5、“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这句话揭示了水生女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6、请结合选文内容评价一下水生媳妇在送水生参军问题上的表现。

 

 

(二)百合花(节选)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站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紧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惟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

“是呀!也许她在做姑娘时,起早熬夜,不知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还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线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脚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

“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线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开给我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里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准备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势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的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年轻人的脸。

 

1、文中加点的词表现了小通讯员的什么性格?

2、新媳妇一开始为什么不肯借被子?最后又怎么舍得给小通讯员铺上?

3、在包扎所里,新媳妇起初是怎样表现的?后来又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4、请你说说她为什么“异样地瞟了我一眼”?

5、盛殓通讯员时,新媳妇有什么表情和动作?她为什么这样做?

6、结尾划“﹏”线的语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试题答案】

(一)

1、景物描写。以此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使我们看到一位勤劳,善良,热爱生活的妇女的形象。 

2、这一处描写,以诗化的语言、优美的比喻,展现了一幅富有舞蹈美和色彩美的动人画卷。使辛苦的劳动者与其作品变得极富诗意而美丽迷人,反映了女主角对劳动,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也由这对美丽家乡的热爱,更激发了人们对破坏这幸福生活的日寇的仇恨,为后面展开情节,作了铺垫。 

3、反映出她的感情在瞬间的震动,细腻刻画了她乍一听到水生报名参军,夫妻就要离别时内心的激荡,因这意外的一惊而失手,以致划破了手指的细小变化,表现了她对丈夫的依依深情。 

4、这句话像表扬,又带怨艾,表现了对丈夫做出参军决定的理解与宽容。 

5、“你走,我不拦你”,说明大敌当前之际,她深明大义,支持丈夫参军。“家里怎么办?”这是她希望丈夫在出发前能够考虑一下的问题。这是一种含有深情的“启发”却并不要求他来解决。 

6、在送水生参军的问题上,水生媳妇感情上是有矛盾的,她深深地依恋着自己的丈夫,也很关心他的安危,但在民族利益与家庭利益产生矛盾的时候,她能正确地处理两者关系,毅然决然承担起家庭的全部重担,让丈夫安心去打仗。表现了在党的领导教育下,根据地劳动妇女思想意识的觉醒。

 

(二)

1、表现了他善解人意,为自己错怪他人,拿了人家的新婚被子而感到内疚。 

2、因为这条被子是她惟一的嫁妆,是寄托着她最美好感情的珍品,刚过门三天就要被借走,怎么舍得给伤员用呢? 尽管不舍得,但是,想到战士们是为人民的解放而流血牺牲,加之先前借被子时小通讯员那淳朴可爱的表现,所以她毫不犹豫地为小通讯员铺上了这条凝聚着她最纯洁、最美好感情的被子,表现了她对人民子弟兵纯洁高尚的爱,军民鱼水情就在这情景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

3、起初又羞又怕,十分忸怩,放不开手脚,只肯为别人打下手。后来她“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变得非常大方,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自然。 这种变化可信,因为先前与小通讯员的接触,是一个新媳妇初次与一个陌生男子打交道,自然生分,而这次再见小通讯员,了解了小通讯员勇救战友的壮举,使她从心底里敬佩他,出于对小战士的敬意,使她不再忸怩,羞涩,因而情节是可信的 。

4、她这是以这眼神表达对我的不满和对小通讯员的怜惜与敬爱,此时她觉得惟有这样做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 

5、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她觉得其他人这样做是对小通讯员的大不敬,是不能容忍的,因而“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表示极大的不满。 

6、这段话以光艳照人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新媳妇高尚、圣洁、美丽的心灵,由此使主题得以升华。

 

【励志故事】

纸篓和墙

有两个爱画画的孩子,一个孩子的母亲给了他一捆笔,一叠纸和一面墙,对他说:“把你觉得满意的画贴在墙上,让每一个来我们家的客人欣赏。”另一个孩子的母亲也给了他一捆笔,一叠纸,并给他一个纸篓,说:“把你觉得不满意的画仍进纸篓里去。”三年后,第一个孩子成为著名画家。三十年后,另一个孩子的画横空出世,震惊世界。

提示: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自信只是车轮上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