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测练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一、积累运用(18分)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6分)
参天 ( ) 消耗 ( ) 贮藏( ) 赫赫有名( )
供给 ( ) 粗糙 ( ) 龟裂( ) 忧心忡忡( )
琥珀 ( ) 糠麸 ( ) 褶皱( ) 孜孜不倦( )
蟾蜍( ) 咆哮( ) 追溯( ) 杳无音讯( )
2、填出下列词语的空缺字(4分)
变 莫测 夕祸福 防不 防 谈 色变
喜出 外 洞百出 丝马迹 天 无缝
3、指出下面句子使用了何种说明方法(4分)
① 如何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 )
②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 )
③ 食物就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 )
④ 有时候,一个气孔在一秒钟内能吸进25000亿。 ( )
4、仿照下面例句用“虽然”“而且”“但是”,三个关联词语造一个句子。(2分)
水和矿物质盐类,虽然也是生物体所必需的,而且也参与躯体的组成,但是它们不能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造句
5、调整下列一段说明文字,正确的序号是( )(2分)
① 有的在地下穴居,如蚯蚓;有的生活在冰天雪地的两极,如白熊、企鹅;有的生活在干旱的热带,如非洲的龟甲草和光棍树。
② 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共有200多万种,这些生物就大小而说,有的很大,如巨杉,最高达142米;海洋的鲸,最大的体重32万斤。
③ 自然界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两类,有生命现象的叫生物,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无生命现象的叫非生物,如空气、水和岩石。
④ 就生活环境来说,有的生活在水里,如莲、海带;有的生活在荒漠,如仙人掌;有的在天空翱翔,如老鹰。
⑤ 有的很小,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到,如结核杆菌,2000到4000个排列起来能同时穿过一个针眼。
A。② ④ ③ ⑤ ① B。③ ② ⑤ ④ ① C.③ ② ① ④ ⑤ D。② ③ ④ ① ⑤
二、现代文阅读(42分)
(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每小题3分)
① 另一种叫异养。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它们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
② 例如,野兔靠吃野草来生活。狼一旦碰到了老虎,也就成了牺牲品。老虎死后,又成了细菌的乐园;不用多久,尸体就分解得精光,变成了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回到大自然中,又成了植物制造食物的原料。
③ 所以兔、狼、虎、细菌,归根结底都是靠植物来生活。
④ 人,每天除了要吃进一定分量的水和盐以外,还要吃淀粉、蛋白质、脂肪。我们皮肤上不会长出叶绿素,当然是属于异养型。吃荤也好,吃素也好,反正都是靠植物而生活。不过人是靠劳动获得食物的,能够用各种方式改造植物,使它更好地为人服务。很久以前,人们就懂得了农业,办起了绿色工厂,让庄稼来把二氧化碳和水边成食物。人们把其中营养最丰富的部分如种子、果实、块根、块茎等拿来做食物;剩下的茎秆、糠麸也是有机物质,就再来办加工厂:养猪,养牛,养鸡。那些不好吃的东西经过猪、牛、鸡的消化吸收和转化,就变成了猪肉、牛奶、鸡蛋等高级食物。
6、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答:
7、第②段文字为说明什么叫异养,列举了一段生物链。请你用图表的方法将其表示出来。
答:
8、“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一句中的“所有”和“大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
9、 用“∥”把第④段分成两层,并写出每层的层意。
层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空气和水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空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于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 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的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积下来的结果。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堆得厚了,对下层的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了许多,颗粒与颗粒之间压得很紧,甚至可以有分子间的引力。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10、 将A.河谷、B.沟壑、C.湖泊、D.山麓、E. 海洋,按顺序填到横线上。
11、本语段谈到的对岩石的破坏都有那些因素?
答:
12、本语段都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答:
13、为什么我们的肉眼不能立刻看到岩石的改变?
答:
(三)、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①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② 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③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④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经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渑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⑤ 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⑥ 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4、第①段划线的语句,说明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答:
15、读②段,回答,黄河流域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答:
16、第④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答:
17、第③段开头的“相传”和第④段第一句“之一”能否省略?为什么?
答:
18、本文为什么用“摇篮”比喻黄河?请用一句话回答。
答:
19、“中华”这个名称是怎样来的?
答:
初中语文四册第三单元测试卷答案
一、
1、(略)2、(略)3、(分类别)(打比方)(下定义)(列数据)4(略)
5、(B)
二、6、什么是异养以及异养的特点。
7、野草 →野兔
↗ ↘
细菌 ← 老虎 ← 狼 (意思对即可,形式不拘)
8、不能去掉。“所有”包括一切动物。因为事实上,所有动物都离不开植物,所以都是“异养”;“大部分”用来限制微生物,说明微生中又的确有个别细菌能不依赖阳光而靠化学能来合成食物。它们准确概括了各自不同的范围。如果去掉,表达就不准确了。
9、在第③句和第④句之间。第一层,说明人属于异养型;第二层,说明人如何通过劳动获得食物。
10、D、B、A、C、E(或E、C、A、B、D)
11、①空气与水的酸类的腐蚀。
②地面与地下的生物的破坏。
③人为的作用与力量。
12、举例子、作诠释、打比方
13、因为大约要经过3000----10000年的时间才能形成1米厚的岩石。而岩石的改变也是长时间外力侵蚀的结果。
14、说明黄河流域漫长(或说明“流域广大”、“气势雄伟”均可)
15、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人类生存。
16、“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17、不能省略。因为“相传”表示所述内容来源于传说,不是确实有据;“之一”表示还有别的发源地,黄河流域不是唯一的。
18、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
19、因为“华”族聚居于被认为是四方之中的中原,故称“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