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精选
1.下列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与她家乡一河之隔的包头市她只去过两次,至今连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她都没去过,何况出国呢?
B.理想和现实像梦境一样叠映在脑际,绵延悠长。
C.爷爷给他们起的名都和植树联系了起来,哥哥叫果绿,姐姐叫果梨,她叫果香。
D.夜里旷野寂静,上百米远站一人,有的妇女吓得大吼大叫,声音传出很远很远。
2.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①王果香要去联合国了!( )
②“万国宫”是联合国驻日内瓦机构召开重要会议的场所,典雅别致,富丽堂皇。( )
③要生存就必须改造自然环境。( )
④村民们盖起了新房,过去搬走的又陆续搬了回来。( )
⑤耕地也由过去的5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3万亩。( )
答案:
1.D 2.①抒情 ②描写 ③议论 ④记叙 ⑤说明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种 树 老 人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中间二十年种的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最后二十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那片九百亩的大沙丘,在上面盖了个土棚子,喂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有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碗口粗的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才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的小楼,要买汽车,要娶东村五十多岁的寡妇……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草棚子里,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下面不能表现种树老人精神品质的是(不只一项)( )
A.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
B.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C.“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D.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
E.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
F.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G.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
2.文章写道: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
这些记叙采用了 的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3.“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这句话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照应的句子:
深刻含义:
4.“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联系全文看,加点部分表现了什么?
答案:
1.B D 2.对比 老人孑然一身,穷其一生,却留下浓荫一片。不求利己的付出、不求享受的奉献,映衬出老人崇高无私的精神品质。 3.“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生长,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这是老人奉献一生的真实写照,他以顽强的生命力,执著的信念种树育树,付出极多,所求甚少。 4.老人种树,不为享乐,只为种树。树胜过老人的生命,老人在用生命来保护树木,这片片荫庇后世的树木是老人的精魂所化,他的精神将随绿树繁茂而生生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