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试卷(二)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25分)
㈠背诵积累:(13分)
⒈ 完成上下句(6分)
① ,化作春泥更护花。
②采菊东篱下, 。
③ ,铁马冰河入梦来。
④气蒸云梦泽, 。
⑤ ,将登太行雪满山。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 。
⒉ 按提示填空:(7分)
①美国在联全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原句回答)
②李登辉搞“台独”遭到全国人民包括台湾民众强烈反对,这叫做 “ , 。”(用《〈孟子〉二章》中的语句)
③我国古今诗文中有许多关于“读书”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两句:
A
B
㈡语言运用(12+2分)
⒊补写句子(6分)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是没有_____________,是没有___________。
⒋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任选一题,两题全做另加2分)(2分+2分)
①忆昨日同学情深,
②书声朗朗诵春花,
⒌运用名著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任选两题,三题全做对另加2分)(4%+2%)
(1)《西游记》中最能表现孙悟空反抗精神的情节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是指 刘备;_________; _________。
(3) “林黛玉”和 “林冲”分别是我国古典名著_________和_______中的主人公。
二、阅读(65分)
㈠阅读下面文言文:(21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
(1)则:① ;②
(2)而:① ;②
2.甲段中“前人之述备矣”其中“前人之述”是指上一节的“ ”一句。(用课文中原话回答)(1%)
3.选出与乙段中的“野芳发而幽香”所描写的季节景色不同的一项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
4.甲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联系下文,这个“异”字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3%)
(1)
。
(2)
。
5.有一个成语出自乙段,请用这个成语造句。 (3%)
成语:
造句:
6.甲、乙两段均为写景语段,甲描写了 景,乙描写了 景,两者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的呢?(4%)
7.乙段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中的“乐”与甲段作者的“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乐”内涵有什么不同? (4%)
㈡阅读下面短文:(24分)
①有了书,才将古今距离的时间拉近了。②“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从这几句话我们看见了两千四百一十九年前一个名叫孔丘的老头子的形象和疲惫倒霉的样子(读《孔子世家》)。③有了书,才将地域的远近缩短了。在黄土高原上我们能望见驶向冰岛的渔船和大海里汹涌的波涛(读《冰岛渔夫》)。读但丁的《神曲》,一个在尘世的人可以认识天堂和地狱。读吴承恩的《西游记》,一个最现实的人也能像孙猴子一样可以入地腾空。书,什么不给你呢?足不出户,而卧游千山万水:④素不相识,可以促膝谈心。给城市的人以乡村的风光,给乡村的人以城市的豪华。年老的无妨读血气刚盛的人的冒险故事,年轻的也可以学饱经世故的长者的经验。
书籍是会提高人的 ⑤ 从( ⑥ )到文明,从( ⑦ )到崇高。高尔基曾这样说过:“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小的梯子,我向这上面爬着,从兽类到人类,走到更好的理想境地,到那种生活的憧憬的路上来了。”真是这样,读书愈多,应当愈富于睿智,愈具有眼光。因为⑧那样,可以经验得多,见闻得广啊!小气的人该会大方一点,狭隘的人该会开旷一些。“学问就是力量!”有人这样强调说过。自然,也还是有俗不可耐的读书人的,正像有博雅的文盲一样。但原有博雅的人再多读上一些好书呢,我想他会像纯钢之出于生铁,更近乎炉火炖青了。因而有了黄庭坚“⑨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和梁高祖“⑩三日不读谢玄晖(南朝齐著名作家)诗,便觉口臭”那样的话。
读书吧,从书里找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东西吧!富有真理的书是万能的钥匙,什么幸福的门用它都可以打开。
1、简答。(11%)
⑴第一段中②句与①句的内容关系是:②句是①句的
;①句与③句的层次关系是
。(4%)
⑵第一段中④“素不相识,可以促膝谈心”,“促膝谈心”的双方指的是 和 (各限两字);第二段中⑧“那样”指的是 。(用原文四字短语)(4%)
⑶第二段⑤处的标点符号应该是 (A,B:C——D!);为⑥⑦处划横词语补出两个反义词:⑥ ; ⑦ 。(3%)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
3、按要求补充论据。(4%)
⑴给分论点“有了书,才将地域的远近缩短了”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仿原文“读……,一个……”形式。) 。
⑵给分论点“书,什么不给你呢?”补充一个道理论据。(仿原文此论点后的表达方式)
。
4、从总体上看,最符合文段思路的一项是( )(2%)
A.逐步深入 B.分别介绍
C.由分到总 D.正反比较
5、古人形容事物的“多少”,爱用“三”字,如选文中的⑨⑩二处,另外还有如“绕梁三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请你也举出四个含“三”字的成语、俗语或典故。(4%)
举例:① ② ③ ④
㈢比较阅读甲、乙两文:(20分)
【甲】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 “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的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乙】记得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思考一切”。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索。
翻开中外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下不解之缘。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牛顿提出了天体运动方面的定律之后,经过自己反复思索和实验,终于创立了震惊世界科坛的“狭义相对论”。爱迪生在试制电灯的过程中,经受了上千次的失败,终于,他成功了。他的成功就是思索的结晶。很难想象,他在每一次失败之后,停止了思索,而最终还能发明电灯来造福人类。《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索是何等的重要。
1.甲文论证的论点是
;乙文论证的论点是
,两文论点都含有
的意思;乙文论点还含有 之意。(6%)
2.甲、乙两段文字都采用了 、 的论证方法;甲文第二段还先从 面,再从 面进行论证。 (4%)
3.甲文中加点的“它”指的是 ,“这”指的是 。(2%)
4.甲文第二段中,“怀疑”“思索”“辨别”三个词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答:
5.请你从自己的生活或读书实践中举一个例子,表明你对“尽信书不如无书”一语的理解。 (3%)
答:
三、作文(60分)
读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之后,一般人都有很深的感受。请以“逆境与成才”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2002秋初三期中考试卷参考答案
一、㈠⒈①落红不是无情物 ②悠然见南山 ③夜阑卧听风吹雨
④波撼岳阳城 ⑤欲渡黄河冰塞川 ⑥多少楼台风雨中
⒉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③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B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读
万卷书,行万里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
㈡⒊一颗星的夜空 一片叶子的树木(意思正确,衔接通顺即可)
⒋①望未来朋友义重 ②歌韵缕缕唱友情(意思正确,符合对偶要求即可)
⒌①大闹天宫 ②关羽 张飞 ③《红楼梦》《水浒传》
二、(一)1.略 2. 唐贤今人诗赋 3.C 4.(1)外界 景物好,自己因得而喜;
(2)外界环境坏,自己因失而悲。 5.水落石出 造句略 6.洞庭湖雄伟景色、醉 翁亭周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两者不同表现在:甲概括描写,乙紧扣朝暮、四季 特征具体描写。 7.乙段中的“乐”既抒发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又暗含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甲段中的“乐”不只表示与民同乐的思想,而且 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
(二)1、⑴ 举例(或论据),并列 ⑵读者。作者,读书愈多 ⑶ B 野蛮 庸俗
2、最后一段(读书吧……可以打开)3、⑴⑵略 4、A 5、三寸不烂之舌 三顾茅庐
三教九流 三言两语 三头六臂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 三)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生活中需要思索;不盲从、不迷信(书
本知识或前人的成就);努力探求新知,不断创新。2.举例论证(摆事实)、道理论证(讲道
理);正(面);反(面) 3.传说的话;怀疑的精神 4.不能调换,因为这三个词是按
人们认识的过程(先后顺序)来安排的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