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测试
班别: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 成绩: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读“某国示意图”,回答1~4题:
1.下列关于该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形北高南低
B. 气候北干南湿
C. 北部以畜牧业为主,南部以种植业为主
D. 新兴工业区分布在北部
2.以下不属于该国传统工业区发展条件的是( )
A. 煤炭资源丰富 B. 水陆交通便利
C. 靠近消费市场 D. 铁矿石储量丰富
3.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国传统工业区迅速衰落,其原因是( )
A.煤炭资源耗尽 B.军事订单减少
C.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新兴工业部门涌现 D.国家对国土的开发和整治
4.关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一个在飞机或卫星上对地物进行感知,获取信息的系统
B.是地图的延伸
C.能随时确定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
D.具有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读“东部沿海地区图”,并回答5~6问题。
5.A地区在工业发展的条件上,比F地区优越的是( )
A.高校林立,技术水平高
B.交通运输便利
C.矿产资源丰富
D.消费市场广大
6.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农业发展的共同条件是( )
A.高温期和多雨期相同
B.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河网密布
D.热量充足,无霜期长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7~9题。
7.“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8.“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9.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工作应当先做好的工作是( )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阅读下列文字资料,回答10~12题。
10.造成南加利福尼亚沙漠广布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副热带大陆西岸,受副高的影响降水少
B.落基山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山间盆地干旱少雨
C.沿岸加利福尼亚寒流是形成沙漠的最主要原因
D.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破坏了原来的生态系统,使土地沙化
11.使南加利福尼亚成为美国的著名农业区是解决了当地自然条件中最不利的( )
A.光照条件 B.灌溉水源 C.恶劣气候 D.地形高耸
12.在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灌溉水源中,最容易衍生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地下水位下降 B.土地盐碱化 C.土地荒漠化 D.生物种群灭绝
读德国鲁尔区在20世纪50年代、90年代的工业分布与工业部门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下面13—15小题:
20世纪50年代的鲁尔区 20世纪90年代的鲁尔区
13.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成为德国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其形成的能源条件叙述是( )
A.本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多样 B.本地区有便利水运交通条件
C.发展成为发达的重工业基地 D.能源利用和工业技术先进
14.20世纪90年代与50年代比较,新增的工业部门具有特点是( )
A.仍以钢铁、煤炭等重工业部门为主
B.新能源工业处于大幅度衰落的状态
C.形成以汽车、电子等高技术工业为主
D.能源工业的发展仍以当地能源资源为主
15.鲁尔区中电子、汽车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是( )
A.大量煤炭工业的减少促进电子、汽车工业发展
B.政府大量增加对农业、轻工业和旅游业的投入
C.大量发展和更新工业生产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D.政府的政策大力鼓励电子、汽车等工业的发展
读下面长江流域示意图,分析回答16—18小题。
16.长江自发源地向下游入海口依次出现的地形、地貌类型一般是( )
A.河谷、湖盆、三角洲、河曲 B.盆地、峡谷、河曲、三角洲
C.V字形河谷、冲积平原、三角洲 D.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
17.南京市以下河段中,较符合下列四幅河床横剖面示意图的图形是( )
18.长江流域中宜昌—城陵矶河段属于荆江河段,容易发生洪水灾害。相关的因素主要是( )
①荆江河段流域面积广 ② 荆江河段所处的气候特征
③荆江河段河道弯曲 ④长江上游的人类活动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
江苏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较快的省区之一,请根据下图,回答19~21题。
19.在江苏省内,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是( )
A.北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南部地区 D.北部和中部地区
20.下图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其中代表江苏省的是( )
|
21.近年来,外商的投资逐步从珠三角地区转移到江苏省。对比珠三角地区,江苏省具有的优势条件是( )
A.丰富的矿产资源 B.较高的科技水平
C.国家对外开放政策 D.海外华侨的大规模投资
下图为我国某土地利用的结构图。根据学过的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结合自然地理知识,回答22~24题。
|
|
|
|
22.该地区可能位于( )
A.两广丘陵 B.山东丘陵 C.辽东丘陵 D.太行山区
23.关于该区农业资源的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地类型多样,生物品种多样 B.光、热、水资源丰富,且没有气象灾害
C.红壤广布,有机质含量高 D.水流湍急,地表侵蚀切割强烈
24.本区经济发展,可以考虑 ( )
A.大量出售木材 B.大力发展一次性木筷子生产
C.大力发展立体生态农业 D.全部改为梯田种稻
“西气东输”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回答25~26题。
25.“西气东输”的运输方式是( )
A.公路 B.水路 C.铁路 D.管道
26.“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下列哪个环境问题没有显著改善( )
A.粉尘污染 B.地面下沉 C.酸雨 D.煤烟污染
27.西部地区的工业部门中,受“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强有力拉动的是( )
A.纺织 B.食品 C.飞机制造 D.钢铁
下表为我国三种产业生产布局的变化,根据所学的地理原理回答28~30题。
甲产业 | 乙产业 | 丙产业 | |
1990年主要生产省份 | 上海、广东、北京、天津、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四川 | ||
2001年主要生产省份 | 广东、山东、安徽、 河南、江苏、四川 | 北京39% 广东26% | 上海35%、广东28%江苏20% |
28.影响甲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材料的供应 B.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C.交通的便利程度 D.市场的开放程度
29.决定乙、丙产业集中分布在京、沪、粤三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交通因素 B.环境因素 C.技术因素 D.劳动力因素
30.有关甲、乙、丙产业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产业因生产条件在地区优势方面的变化,有从沿海向内地迁移的趋势
B.乙、丙产业布局的集聚效应明显,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C.甲、乙、丙产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D.三种产业布局的变化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读我国某河流三角洲示意图,回答31~32题。
31.从降水和气温特点看,该地区位于我国的( )
A.湿润区 B.半湿润区
C.暖温带 D.亚热带
32.该区是我国重要出口加工工业基地,其发展有赖于( )
A.丰富的矿产资源 B.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C.先进的技术水平 D.低廉的土地价格
读我国城市数量分布图,回答33~34题。
33.关于我国城市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城市分布受的地形影响形成东多西少的特点
B.我国城市分布受的气候影响形成南多北少的特点
C.我国城市分布受交通的影响形成东多西少的特点
D.我国城市分布受经济的影响形成南多北少的特点
34.我国最东部(东经130度以东)和最西部(东经90度以西)城市数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最东部面积范围小 B.最东部冬天太冷
C.最西部为少数民族聚居区 D.最西部自然条件差
读“西电东送示意图“,回答35—36小题:
35.下列有关输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北线输出的既有火电,又有水电
B.南线输出地势第二、第三阶梯交界处的 水电
C.中线输出区的水能蕴藏量居全国第一
D.输出电能的省区均位于我国西部地区
36.有关输入地区的正确说法有( )
A.输入地区均位于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B.输入地区均有发达的钢铁工业基地和优良的海港
C.输入地区主要能源不足,发展工业所必须的其他资源配套较好
D.输入地区已初步形成我国的城市群(带)
珠江三角洲历史上以桑基鱼塘闻名全国,并且是我国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三大蚕桑基地之一、最大蔗糖基地。近年来,农业生产结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甚至出现大片出租、出售土地的现象。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37~38题。
37.珠江三角洲形成“桑基”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
A.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水网稠密稠密 B.气候高温多雨
C.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D.具有肥沃的红壤
38.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粮食需求量的大幅减少 B.全球气候变暖
C.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提高 D.农业土地价格的不断提高
39.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管线东西跨度大,沿管线自然景观大致呈经度地带性变化
B.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将东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C.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使天然气成为最主要的能源
D.有利于减轻能源运输对交通造成的的压力
40.广东省北部山区及粤东、粤西等地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现将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在当地划出专用土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下列生产模式中,适宜当地发展的是( )
A.发展天然橡胶、花卉、水果等高产值农产品生产
B.发展杉木—果树—稻田—鱼塘的立体农业生产
C.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发挥当地的人才优势
D.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发挥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三、综合题(共25分)
41.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填图:填出图中英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自然区:A ; B ;
(2)图中A与B之间大致以 为界。
(3)C流域的中游经常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形成该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是 。
42.分析下表,回答问题。
某地各项项目 | 森林覆盖率 | 耕地面积 | 近三年平均降水量 | 近三年平均气温年较差 | 河流含沙量 | 当年水旱灾害次数 | 粮食总产量 |
1956年 | 30% | 3.33万公顷 | 850毫米 | 23摄氏度 | 2% | 0 | 1亿吨 |
1975年 | 5% | 4.47万公顷 | 680毫米 | 30摄氏度 | 12% | 3 | 0.875亿吨 |
(1)根据上表,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把以下的四项填入图中适当的空格中,使之完成一个循环过程。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暴雨增多; ③进一步毁林开荒; ④洪水灾害增多
(2)结合上表和框图,解释该地耕地面积扩大,而粮食总产量却降低的原因。
43.读下图和文字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长江三峡河段,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力资源库之一。三峡工程于1997年大江截流成功,计划2003年开始通航,首期发电,2009年全部竣工,总工期长12年。
(1)长江三峡工程坝址位于西陵峡的三斗坪处,即图上字母_____________处。
(2)三峡地区最丰富的两种资源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三峡工程带来的巨大综合效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峡工程建设,带动第二、第三产业应运而生,试列举其名称。(至少二种)
44.读我国甲、乙、丙三地区位置、海拔、气候、土地利用、农作物等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
|
|
(1)根据表内已提供的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的知识,将下列各项目资料中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表内相应的空格中。
地区 | 甲 | 乙 | 丙 |
海拔(米) | 3658 | 505 | 7 |
年太阳总辐射量 (千卡/厘米2·年) | 202.4 | 88.5 | 112.3 |
年日照时数(小时) | |||
年平均气温(℃) | 7.5 | 16.3 | 16.1 |
七月平均气温(℃) | 14.9 | 25.8 | 28.7 |
一月平均气温(℃) | |||
干湿地区 | 半干旱区 | 湿润区 | 湿润区 |
年均降水量(mm) | 453.9 | 976 | 1400.7 |
所在农业区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 草地 | 水田为主的耕地(地势较高) | 水田为主的耕地(地势较低) |
所在农业区 主要农作物 |
(年日照时数): A.1239.2 B.1970.6 C.3005.3
(一月平均气温):A.-2.3 B.3.6 C.5.6
(所在农业区主要农作物):A.水稻、甘蔗等 B.青稞、油菜等 C.水稻、茶叶等
(2)甲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图1和图2的箭头表示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趋向。图3表明单位产品的污染控制费用与污染排放量的关系(污染控制费用包括污染赔罚款和治理污染的设备费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 。
(2)在图2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 。
(3)根据图3分析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原因
。
(4)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我国在引进外资企业时要注意重视环境保护走___________
的道路。
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测试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C.2.D. 3.C.4.B.5.C.6.A.7.C.8.A.9.B.10.A.
11.B.12.B.13.A.14.C.15.C.16.C.17.D.18.D.19.C.
20.C.21.B.22.A.23.A.24.C.25.D.26.B.27.D.28.B.29.C.
30.A.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31.A D.32.B D.33.A B.34.A D.35.CD.36.AD.37.AB.38.CD.39.AD.40.BD
三、综合题(共25分)
41.(1)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1分) 青藏高原区(1分)
(2)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1分)
(3)水土流失(1分) 土质疏松,暴雨集中(1分)
42.(1)(每空0.5分,共2分)
(2)由于毁林开荒,导致气候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单产减少,因此粮食总产量降低。(3分)
43.(1);A;(1分)
(2)水能;旅游;(2分)
(3)发电、防洪、航运、灌溉、旅游等(1分);
(4)水产品加工业;果品加工业;旅游业等(1分)。
44.(1)自上而下依次为:CAB(1分) ACB(1分) BAC(1分)
(2)甲:海拔高,热量不足(或高寒),不利于谷类作物生长。(1分)
(3)丙:地势低平,水热资源丰富(或气候暖热湿润),有利于农业发展。(1分)
45.(1)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1分)
(2)由城市向农村转移(1分)
(3)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2分)
(4)可持续发展(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