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家2006年高考应试能力诊断卷(4)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第Ⅰ卷 | 第Ⅱ卷 | 总分 | |
分值 | 44分 | 56分 | 100分 |
得分 |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4分。在每小题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图4-1,回答1、2题。
图4-1
1.图4—1中,甲和乙中分别反映纬度较低的两条曲线是 (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下列城市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曲线①最接近的是 ( )
A.北京 B.上海 C.汕头 D.海口
图4—2是北京城、郊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读图回答3~5题。
图4-2
3.北京前门与通州相比,年平均气温的差值T最大可达 ( )
A.1.8℃<T<1.9℃ B.2.0℃<T<2.1℃ C.1.9℃<T<2.O℃ D.2.9℃<T<3.O℃
4.城区气温比郊区气温高,主要原因有 ( )
①人口集中 ②工业发达 ③汽车数量多 ④建筑物密集
A.②④ &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城区气温比郊区气温高,会引起 ( )
A.城区空气上升,降水减少 B.城区空气下沉,云、雾增多
C.近地面空气由郊区流向城区 D.高空空气由郊区流向城区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 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图4—3所示的9个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据此回答6~8题。
图4-3
6.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的省区是 ( )
A.内蒙古 B.新疆 C.青海 D.甘肃
7.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 )
A.甘肃、河北 B.新疆、内蒙古 C.陕西、宁夏 D.青海、西藏
8.荒漠化防治的核心是 ( )
A.恢复自然植被 B.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潜力
C.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D.建立荒漠化预警系统
生活在西南山区的一些少数民族,过去往往“燎荒辟地”,即将一片原始森林放火烧掉,在烧后的空地上种植植物。当这片土地的自然肥力消耗尽后,人们便会放弃,弃耕后的这片土地会逐渐长出新的植被。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关于新辟的耕地和新长的次生植被,叙述正确的是 ( )
A.新辟的耕地和新长的次生植被都是文化景观
B.新辟的耕地和新长的次生植被都是自然景观
C.新辟的耕地是文化景观,新长的次生植被是自然景观
D.新辟的耕地是自然景观,新长的次生植被是文化景观
10.下列反映西南地区自然环境的文化景观是 ( )
A.窑洞 B.蒙古包 C.龙门石窟 D.梯田
11.下列违背了自然发展规律的文化景观是 ( )
A.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B.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围湖造田
C.江南丘陵地区的茶园 D.岷江上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 6分)
二、综合题(共2个大题,共计56分)
1 2.读“中美两国地形剖面图”(图4—4),完成下列要求。(32分)
图4-4
(1)在美国地形剖面图上注明太平洋的位置。(4分)
(2)概括中、美两国地势特征。(8分)
(3)中、美两国西部地区地理位置的差异表现为: 。 请分析造成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系统脆弱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10分)
(4)中、美两国在西部开发过程中都有过惨痛的教训,现在我国为保护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是: 。 请分析这项措施的主要目的。(10分)
13.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新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年份 | 出生率(%) | 死亡率(%) | 年份 | 出生率(%) | 死亡率(%) |
1949 | 3.60 | 2.00 | 1975 | 2.30 | 0.73 |
1952 | 3.70 | 1.70 | 1980 | 1.82 | O.63 |
1957 | 3.40 | 1.08 | 1985 | 2.10 | O.68 |
1962 | 3.70 | 1.OO | 1990 | 2.10 | 0.67 |
1965 | 3.79 | O.95 | 1995 | 1.71 | 0.66 |
1970 | 3.34 | 0.76 | 2001 | 1.34 | 0.64 |
(1)在图4—5中绘出①②③三点,分别表示我国1949年、1970年、2001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情况。(9分)
图4-5
(2)1949年以来,我国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是 (选择填空)。(3分)
A.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B.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
C.自然增长率经历了上升——下降的过程
D.自然增长率经历了下降——上升的过程
(3)1970年以后,我国人口死亡率稳定在较低水平上,而出生率却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是
。(3分)
(4)图4—5中①②③三点的变化,反映了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选择填空)。 (3分)
A.①——原始型,②——过渡型,③——传统型
B.①——过渡型,②——传统型,③——现代型
C.①——传统型,②——现代型,③——过渡型
D.①——传统型,②——过渡型,③——现代型
(5)与图4—5中③的出生率、死亡率相接近的国家,可能有 (选择填空)。(6分)
A.古巴 B.尼日利亚 C.韩国 D.埃及
高考专家2006年高考应试能力诊断卷(4) 地理参考答案及点拨
一、1.A 点拨:纬度较低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较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较小。曲线①②相比,正午太阳高度角较高的是①;曲线③④相比,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较小的是③。因此答案为A。
2.C 点拨:曲线①在夏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0,可知该曲线表示的是北回归线上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情况。汕头位于北回归线上,C为正确答案
3.D 点拨:图中等温线的间距是O.5℃。北京前门与通州相比,年平均气温的差值T“最大可达”多少?读图可知,前门最大可达近14℃,通州最小可达近11℃。其差值接近3℃。
4.D 点拨:城区气温比郊区气温高,与人日集中、工业发达、汽车数量多、建筑物密集等都有关系。
5.C 点拨:城区气温比郊区气温高,会引起城区空气上升,郊区空气下沉,从而导致高空空气由城区流向郊区,近地面空气由郊区流向城区。
6.B 点拨:读图可知,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的省区是新疆。
7.D 点拨: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青藏高原有冻土层。
8.C 点拨:荒漠化防治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9.C 点拨:新辟的耕地是文化景观,新长的次生植被是自然景观。
10.D点拨:ABC三个选项分别是黄土高原、内蒙古、河南典型的文化景观,不能反映西南地区的自然环境。正确答案是D。
11.B点拨: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江南丘陵地区的茶园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是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文化景观。正确答案是B。
二、12.【解题思路】解题时注意读图,观察和比较中、美两国地势起伏状况的差异,两国西部地区地理位置的差异,进而分析我国西部地区生态脆弱的原因和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本题共32分)
(1)图略(4分)
(2)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美国地势东西高、中间低(8分)
(3)中国西部地处内陆,美国西部濒临海洋(太平洋)(5分)主要原因:气候干燥、水源缺乏(5分)
(4)植树造林或退耕还林还草(5分)主要目的:防止土地沙化、退化和水土流失,从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5分,合理即可得分)
13.【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有关知识,以及绘制人口统计图的基本技能。绘图时要看清横坐标、纵坐标各自表示的内容及数值,做到准确规范。
【参考答案】(本题共24分)
(1)(9分,每点3分)图略。要求画的点准确,要注明①②③;只画出点,没标出①②③的,不得分
(2)(3分)C
(3)(3分)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控制人口发展的有利措施
(4)(3分)D
(5)(6分)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