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高一优化训练地理期中测试B卷

2014-5-11 0:34:29 下载本试卷

高中同步测控优化训练(六)

期中测试(B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地球生物出现、进化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存在大气,地球上必然存在生物

B.日地距离对地球表面温度高低没有必然的影响

C.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对地球大气圈的形成没有作用

D.比较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为生命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时空条件

解析:考查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地球上适宜生物呼吸的是含氧的大气,有大气不一定有生命物质,因为生物存在离不开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是形成大气圈的主要原因,日地距离适中是地球表面保持15 ℃气温的重要条件。

答案:D

2.共同含有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和最低一级分别是(  )

A.总星系和太阳系                         B.银河系和太阳系

C.太阳系和地月系                         D.总星系和地月系

解析:考查对天体系统层次的理解,灵活把握天体系统层次框图是轻松解题的捷径。

框图如下:

审题要注意两点:①共同含有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②最高一级和最低一级。总星系是目前包含太阳和地球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虽是最低一级天体系统但不包含太阳,故太阳系是既包含太阳又包含地球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

答案:A

读下图(图中圆心是极点,圆周为赤道,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据此回答3~4题。

3.若图中OB为晨线,则北京时间是(  )

A.3时          B.6时             C.8时          D.18时

4.若图中OB是两个日期的分界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B逆地球自转方向到A为今日

B.从B顺地球自转方向到A为昨日

C.若从B顺地球自转方向到A为9月22日,则从B逆地球自转方向到A为9月23日

D.若从B顺地球自转方向到A为6月22日,则从B逆地球自转方向到A为6月21日

解析:根据题干中已知条件,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确定O为北极点。(1)若OB为晨线,说明晨线与经线重合。晨线上是6时,OB为90°E经线,120°E经线地方时即北京时间为8时。(2)若OB为两个日期界线,根据图中信息推知OA为180°经线,则OB应为0时(或24时)所在经线。因此,由OB顺地球自转方向向东到OA应为今日;由OB逆地球自转方向向西到OA应为昨日。

答案:3.C  4.D

某学校(110°E)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竿测影的方法,逐日测算正午太阳高度。如下图,垂直竖立一根2米长的竿OP,正午时测得竿影长OP′,通过tanα=OP/OP′算出正午太阳高度α。据此回答5~8题。

5.该小组每天测量影长时,北京时间应为(  )

A.12:00             B.12:40           C.11:20          D.11:00

6.3月21日,当该小组进行观测时,下列城市中即将迎来旭日东升的是(  )

A.英国伦敦                           B.匈牙利布达佩斯(约19°E)

C.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约29°E)          D.夏威夷檀香山(约158°W)

7.下图是该小组绘制的连续一年多的竿影长度变化图。图中反映3月21日竿影长度的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该学校大约位于(  )

A.21.5°N          B.21.5°S          C.45°N           D.45°S

解析:第5题,某学校位于110°E,当地理兴趣小组测量正午太阳高度时,其地方时为12时。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120°E的地方时。当110°E的地方时为12时的时候,120°E的地方时一定大于12时,所以B选项正确。另一种方法也可以通过计算得出B选项正确,但浪费了时间。第6题,3月21日是春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即各地日出时间为地方时6时。3月21日,当该兴趣小组进行观测时,即110°E为12时,通过计算得出,即将迎来旭日东升的经度是20°E,所以B选项正确。第7题是一幅坐标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竿影长度,并标有南北方向,表现的内容是兴趣小组测量一年多的竿影长度变化。从图中的竿影长度南北分布情况分析得知,该地应位于北半球。③处的竿影最长,此时为冬至日;①处的竿影向南,故为夏至日。因此,表示3月21日竿影长度的点应该是④。第8题判断学校的纬度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太阳高度计算公式进行计算,首先通过冬至日竿影长度和竹竿实际长度的比值为1,推断出冬至日当地的太阳高度为45°,再通过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纬度大约是21.5°N,此种方法比较麻烦;另一种方法是直接从图中判断,图中显示有两次太阳直射,又位于北半球,因而A选项正确。

答案:5.B  6.B 7.D 8.A

下图为“某卫星M绕地球运行轨道及方向示意图”,M第一次到达P点时,地球、卫星、太阳正好在同一直线上,且北京时间是2004年6月22日8时20分,卫星运行的周期为6小时。据此回答9~11题。

9.卫星M第二次到达P点的位置时,全球是6月22日的地区面积约占全球的(  )

A.1/2            B.3/4              C.1/4            D.3/5

解析:结合题干条件做该题,学生应首先明确两点:一是卫星M第二次到达P点的位置时正好围绕地球一周,根据卫星运行周期为6小时,此时北京时间应是6月22日14时20分;二是地球上日期界线有两条,即0时刻(或0时)所在的经线和180°经线。

根据时间计算方法,已知北京(120°E)时间为6月22日14时20分,就可以求出0时所在经线为95°W,0时所在经线以东至180°经线之间为6月22日,0时所在经线以西为6月21日。故(95°W+180)/360°约等于3/4。

答案:B

10.卫星从P点出发后,第一次过Q点时卫星位于某观测点的天顶,该观测点在(  )

A.巴西             B.智利             C.南非             D.澳大利亚

解析:由图中卫星运行轨道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26′可知,Q点对应的地球上观测点的纬度应是23°26′S;又根据题干条件M第一次到达P点时,地球、卫星、太阳正好在同一直线上,说明此时P点为12时,Q点为24时,北京时间为8时20分,可推算出Q点的经度为50°W,由此判断出该观测点位于南半球的西半球,且南回归线穿过该点。

答案:A

11.三个月以后,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

A.长江流域正值梅雨时期

B.我国体育健儿正在积极备战28届雅典奥运会

C.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农场的人们正忙于给绵羊剪毛

D.华北平原上人们正忙于收割小麦

解析:三个月后的时间是9月22日左右,北半球为秋分,南半球为春分。A、D明显不可信,28届雅典奥运会在夏季举行,故选C。

答案:C

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月均降水量变化图”,回答12~13题。

12.该地纬度可能为(  )

A.90°~23°30′N                     B.90°~23°30′S

C.22°N或22°S                      D.40°30′N或40°30′S

13.该地气温及降水的特征是(  )

A.终年高温多雨                       B.夏热少雨,冬温多雨

C.冬温少雨,夏热多雨                      D.夏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解析:第12题,从放大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可以看出,该地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说明此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两次最大值之间的正午太阳高度为88.5°,说明此地为距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1.5°的22°N或22°S。第13题,正午太阳高度与降水量的峰值一致,说明该地雨热同期。由于该地所处纬度较低(22°N或22°S),因此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答案:12.C  13.C

读下图,回答14~16题。

14.秋分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约为(  )

A.23°28′N,116°E                  B.0°,171°15′W

C.0°,68°45′E                     D.23°26′N,180°

15.这一天的月相(  )

A.为新月                                B.为半圆,且圆面朝西

C.黎明时在西边地平线附近看到              D.日、地、月近乎在一条直线上

16.此时关于我国北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锋面雨带正在北方徘徊                B.河流进入封冻期

C.冬小麦开始播种                         D.漠河镇开始出现“白夜”现象

解析:第14题,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即0°纬线;太阳直射的经线的地方时应为正午12时,此时北京时间为7时25分,且为东八区,通过计算,地方时为12时的应在171°15′W。第15题,月相类型主要看农历日期,初七、八应为上弦月,这时日、地、月三者位置成直角,月相为半圆,月面朝西,上半夜在西半部天空可见。第16题,秋季锋面雨带南撤到华南地区,全国大部分地区秋高气爽,且此时昼夜等长,河流还未进入封冻期,华北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正所谓“秋分种麦正当时”。

答案:14.B  15.B 16.C

17.下列四幅比例尺相同的等压线分布图中,按风力大小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解析: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气压梯度是指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由四幅等压线分布图可看出,距离差别不大,气压差③最大,④最小,因此风力按由大到小排序为③>①>②>④。

答案:C

18.我国某地(21.5°N)一住户欲在距大门一米的上方修一雨棚(见下图)。为使冬至日阳光能最大限度地照进房间,该雨棚的宽度最大不应超过(  )

A.1米        B.2米             C.1.4米            D.1.5米

解析:要使阳光最大限度地照进房间,必须让正午阳光能从大门顶部照射下来(如下图)。此时正午太阳高度H=90°-(21.5°+23.5°)=45°,那么雨棚的宽度=1米×cot45°=1米。

答案:A

一架在北半球飞行的飞机,飞越晨昏线上空时,当地时间为8日19时。据此回答19~20题。

19.在下图所示的四个地区中,它飞越的是(  )

20.该季节能够看到的景色是 (  )

A.长江流域寒梅绽放                    B.巴黎盆地小麦黄熟

C.南极中山站终日斜阳                     D.赞比西河流域草木葱茏

解析:该组题立意考查学生运用晨昏线、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的回归运动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9题,“当地时间为8日19时”时,飞机应该飞行在昏线上,昏线以东为夜晚,可排除A、C两图。再根据日落时间是19时,可知该地昼长大于夜长,此时飞机飞行在北半球,说明太阳直射在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据此可判断B图正确。第20题,根据上述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可知此时处于北半球的夏半年,该季节看到的景色应该是巴黎盆地小麦黄熟。

答案:19.B  20.B

(2004年闽浙豫鲁冀文综,9~10)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下图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回答21~22题。

21.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

A.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B.3000~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

C.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D.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解析:据图可知,①图中3000 m以下递减率大约为10 ℃/1000 m远大于6 ℃/1000 m的垂直递减率,3000~6000 m的递减率约为8 ℃/1000 m,也高于垂直递减率,故选B。

答案:B

22.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从①~④图可计算出,①~③图表示的递减率都远大于垂直递减率,则这三处的大气对流运动显著,而④图0~6000 m温差,只有35 ℃左右,递减率低于6 ℃/1000 m的垂直递减率,对流运动不明显,故飞机在此处5000 m高空可平稳飞行。

答案:D

(2004年湘鄂川渝文综,1~3)下表是三个城市的气候资料,据此回答23~25题。

城市

平均气温(℃)

1月

5

11

21

7月

29

27

26

平均降水量(mm)

1月

47

75

1

7月

150

5

610

23.城市①②③可能分别是(  )

A.上海  莫斯科 孟买                     B.上海  罗马 孟买

C.北京  罗马 雅加达                     D.北京  莫斯科 雅加达

24.城市②所属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  )

A.大陆西岸         B.大陆东岸         C.大陆内部         D.赤道地区

25.城市①所处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

A.热带雨林                           B.亚寒带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析:据表中气温和降水资料,可判断出①是亚热带季风气候,②是地中海气候,③是热带季风气候。而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莫斯科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故可用排除法推出①②③分别是上海、罗马、孟买。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形成的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答案:23.B  24.A 25.D

第Ⅱ卷(综合题 共5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满分50分)

26.(9分)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该图表示的是每年________(节气)日的情况,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

(2)图中,甲、乙两地位于晨昏线中的________线上,乙地日出时刻是________时。

(3)按图中所示情况,北京时间是________时,我国南极中山考察站的黑夜长________小时。

(4)在图中所示的这一天,下列地点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

A.北京             B.广州             C.甲地             D.乙地

(5)按图中所示,如果是晴天,过40小时后下列地点中能看到北极星的有(  )

A.北京             B.纽约             C.悉尼             D.莫斯科

解析:认真观察此图,北极圈内为极昼,所以是北半球的夏至日;180°经线是昼半球的正中间,因此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23°26′N,180°;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甲、乙位于晨线上;由于180°上为12时,所以北京时间是8时;南极圈内为极夜,所以中山站夜长为24小时;广州位于北回归线附近;40小时后北京是24时。

答案:(1)北半球夏至 23°26′N,180°

(2)晨 4

(3)8 24

(4)B

(5)A

27.(12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图为________锋锋面示意图,当冬季时在我国北方常表现为________(灾害性天气),地球位于甲图中________点位置附近。

(2)若将乙图锋面移到丙图中,相当于哪条地面锋线?

(3)按上述条件,地中海沿岸正处于________季,在________(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东亚盛行________风,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

(4)乙图中D点未来天气变化如何?

解析:(1)乙图中锋面坡度较大,且暖气流被迫爬升,应为冷锋示意图。我国北方冬季时的寒潮就是一种冷锋天气。根据图甲中地轴倾斜方向,B点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应表示冬至日。

(2)根据丙图气流逆时针流入中心这一现象判断,丙图表示的是北半球的气旋,若将乙图中冷锋移到丙图中,地面锋线相当于FG,因为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气旋,西侧偏北气流应为冷气团,图中南侧西南风应为暖气团。FG处形成冷锋,FH处形成暖锋。

(3)按上述条件,地中海沿岸正处于冬季,在西风带控制下,形成温和多雨的特征。东亚此时盛行西北季风,北半球昼短夜长。

(4)乙图中D点将经历冷锋过境。

答案:(1)冷 寒潮 B

(2)FG。

(3)冬 西风带 西北季 昼短夜长

(4)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过境后,冷气团取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晴。

28.(8分)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A是________气压中心,B是________气压中心。

(2)图中气压分布形势形成的原因是                     

                                        

(3)此时,东亚应盛行风,南亚应盛行风。

解析:北纬30°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从而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这是因为7月份是北半球的夏季,海陆热力性质导致夏季陆地形成低气压;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形成显著的季风环流。因海陆热力差异,夏季风从海洋高气压区吹向大陆低气压区,东亚形成东南季风;南亚因气压带、风带的北移,南半球信风移过赤道,偏转成西南季风。

答案:(1)低 高

(2)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夏季陆地增温强烈,形成热低压,使原来的副热带高压在陆地上被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

(3)东南季 西南季

29.(5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①②两点太阳高度均为0°时,北京时间为________;当①③两点同时日出时,该日③点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

(2)比较④⑤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解析:(1)若①②两点太阳高度均为0°,说明两点均在晨昏线上,且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即两点的时间应为6时或18时,而两地的经度为0°,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即可推出答案。

(2)④⑤两地分别位于大西洋的西岸和东岸,④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夏季多雨,温差大。⑤地深受暖流和海洋的影响,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不冷夏不热,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答案:(1)14时或次日2时 昼短夜长

(2)降水量,降水季节分配,温差。

30.(8分)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作者北顾的是________高原的深秋景色。

(2)描述图中10 ℃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解析:这是一道较为复杂的地理学科内综合题,题目文字简练,但能力要求却很高。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有比较扎实的文字和图像阅读能力。其次要有比较完整的空间概念。答题时必须知道太行山位于黄土高原的东部边缘,其东侧是华北平原,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以古长城为界。第三,要系统掌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地理原理和规律。(1)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分析,该地是北京市和河北省的局部地区图,位于40°N~41°N、115°E~117°E之间;从等高线和河流流向看,该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图中北部西段有古长城。所以图中6个经纬线交点,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应该是115°E,41°N。作者北顾的高原是内蒙古高原。(2)从图中三条等温线的分布情况看,10 ℃等温线的走向应分为两段,其中东半段比较接近东西方向(或大致与纬线平行);西半段则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我们知道,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等,其中太阳辐射导致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图中10 ℃、8 ℃、6 ℃等温线的变化就说明这一道理,但是这三条等温线与纬线并不完全平行,看来还与地面状况有关。同一纬度,海拔低的地方气温高,海拔高的地方气温低。图中小五台山(2882米)等太行诸山海拔高,所以10 ℃等温线西半段的走向大致与太行山的走向是一致的。

答案:(1)115°E,41°N  内蒙古(张北、坝上亦可)

(2)10 ℃等温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影响;该等温线西半段因受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土高原东缘)影响,呈东北—西南走向。

31.(8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要求盟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兵力不足和气象条件对渡海作战影响较大为由一再推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英吉利海峡常年受__________(风带)的影响。

(2)不同季节英吉利海峡气象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对渡海作战有什么影响?(提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过程中,风与气压的强弱也发生变化)

解析:此题以“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为切入点,将地理、历史问题联系在一起,地理部分〔特别是第(2)题〕难度较大。第(1)题由纬度可以判断出:英吉利海峡常年受西风带的影响。解答第(2)题可用分析法。学生们在历史课中学过,渡海作战发生在夏季,所以夏季应该海浪较小(利于渡海作战),海浪较小说明风力较小,风力较小说明气压梯度力较小,气压梯度力较小说明温差较小。对于50°N附近的英吉利海峡而言,夏季尽管有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异,但是纬度较高的地方白昼长,接受太阳辐射的时间长,因此南北温差比较小;冬季南北正午太阳高度差异较大,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所以南北温差较大。然后组织整理答案。

答案:(1)西风带

(2)夏季半年南北温差小,气压梯度力变小,西风强度减弱,海上风浪变小,较利于渡海作战。冬季半年情况恰好相反导致风浪大,不利于渡海作战。

或答:冬季半年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变大,西风强度增强,海上风浪变大,不利于渡海作战。夏季半年情况恰好相反导致风浪小,较利于渡海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