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关中学高二地理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2014-5-11 0:34:46 下载本试卷

东关中学高二地理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 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再生产,从总体上看处于( )

A.“现代型”  B.“传统型”  C.“原始型”  D.“过渡型”

2.产业革命以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受到控制  B.没有战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D.农业的发展

3.决定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是( )

A. 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B.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C.人口自然增长率         D.医疗水平和控制人口的政策

4.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自然资源   B.科技水平    C.人类的文化水平    D.人类的生活水平

5.我国人口承载量的极限一般认为是( )

A.14亿     B.16亿      C.18亿         D.20亿

6.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因素                 B.自身的生理变化的因素

C.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反过来作用于人体的结果   D.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7.形成克山病和大骨节病是因为环境中缺乏( )

A.硒      B.碘      C.锌       D.钙

8.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9.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所表现的主要特点是( )

A.国家有计划地迁移           B.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

C.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支援西部建设  D.四川人口支援南部沿海经济特区的建设

10.影响一个地区环境质量好坏的最重要因素是()

A.人口数量  B.人口科学文化素质   C.自然资源   D.大气降水

11.右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印度某地区生产、生活的污染物在进入高温多雨季节后,容易使蚊子大量繁殖,并引起疟疾等疾病的广泛流行,该地污染物可能是( )

A.生物性污染物  B.化学性污染物  C.物理性污染物  D.放射性污染物

13.早期人口迁移的基本形式是逐水草而居,决定其迁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矿产资源   C.淡水分布    D.地形

读右图,完成14、15题

14.右图中显示了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中,阶段(2)最有可能的是( )

A.原始农业B.种植业C.工业化阶段D.后工业化阶段

15.影响(3)(4)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国家政策  C.社会经济 D.战争

16.我国地理学胡焕庸教授认为:“安史之乱”引起的人口大迁移的结果是( )

A.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北方人 B. 人口地区分布中心首次由长江流域迁移到黄河流域

C.人口地区分布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迁移到珠江流D. 使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南方人口

17.商业区多位于①市中心 ②城市的外缘 ③街角路口处 ④交通干线的两侧( )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       D.②④

18.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区位从总体上看有哪两个特点?          ( )

①不断向市区中心和街道两侧迁移      ②不断向市区边缘移动

③不断向城市主导方向的上方移动   ④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A.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19.右图是某城市交通线路分布图,图中各点城市区位按其地租由高到低的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20.北京的市中心是天安门广场,交通便捷,但却看不到摩天大厦的原因是( )

①天安门广场在市中心,地价太高②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应保留历史风貌③天安门广场是商业中心④天安门广场是中国的象征,为了保证其安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②④

21.城市合理规划的最主要目的是()

A.为了保证城市居住更加方便      B.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C.为节省城市建设的投资         D.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

22.读下面城市平面图。根据工业布局原理,各工业区的布局相对合理的是( )

A.①微电子工业②纺织工业③食品工业④化学工业

B.①纺织工业②化学工业③食品工业④微电子工业

C.①食品工业②化学工业③微电子工业④纺织工业

D.①食品工业②纺织工业③化学工业④微电子工业

23.在市场经济和竞争条件下,城市土地的利用主要取决于( )

A.付出租金的高低  B.土地利用价值的大小 C.各种经济活动的需求 D.政府的政策

24.在工业社会中,能够决定城市地域结构特征的主要条件是(  )

A.政府的决策     B.历史的演变    C.资本和市场    D.城市环境状况

25.集聚性很强的工业是(  )

A.重工业    B.轻工业     C.服务性行业      D.零售业

26.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

A.商业用地    B.工业用地    C.住宅用地       D.公共用地

27.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影响最大的功能区是(  )
A.工业     B.商业    C.住宅          D.公用地

28.放射状城市形态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平坦集中    B.气候暖湿    C.工业生产    D.辐射状交通线

29.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特大城市中,低级住宅区与高级住宅区的分布规律是(  )

A.互不交错、相间排列         B.彼此咬合、交叉分布

C.背向发展、相互远离        D.相互为邻、融为一体

30.城市中心商务区的特征有  (  )

A.只是大型商场和购物中心的集中地  B.交通便捷,经济活动繁忙

C.居住人口密度最大         D.中心地区的商业活动以货物批发业务为主

31.下列有关城市布局形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中小城市只要有条件,大多采用集中紧凑式

B.分散疏松式布局不易污染,环境质量好是城市布局的发展方向

C.集中紧凑式布局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D.城市布局形式是城市总体布局时首先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32.城市功能区是指(   )

A.不同的城市功能活动集中的地区       B.相同功能活动集中的地区

C.城市中由交通线路分割开的地区      D.城市人口的统计区

33.决定我国很多城市新兴工业园区的建设的因素是(   )

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因素      D.行政因素

34.下面文化现象,与当地自然环境关系密切的是(   )

A.教堂    B.龙王庙    C.傣家高脚楼      D.唐装

35.下列属于文化景观的事物是(   )

A.黄山云海   B.火车     C.敦煌石窟        D.泰山

36.下列文化景观违背了自然规律的是(   )

A.黄土高原的人工林   B.新疆的坎儿井 C.红壤丘陵和茶园 D.草原开垦为农田

37.现在的长城烽火台具有的文化景观功能有(  )

A.美学功能   B.军事信息传递功能   C.宗教信仰功能    D.旅游观赏功能

38.下列概念由小到大的排列是(   )

A.文化事物、文化综合体、文化体系      B.文化综合体、文化事物、文化体系

C.文化体系、文化综合体、文化事物      D.文化体系、文化事物、文化综合体

39.七世纪中期,日本天皇下令仿效中国唐朝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国学,这种文化扩散过程属于(  )

A.传染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40.企业在另一个地方设厂的同时,也将企业文化传到该地,这种现象属于(  )

A.传染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41.下列文化区有明确边界的是(   )

A.巴蜀文化区   B.政治文化区    C.西部游牧文化区    D.原文化区

42.关于文化和文化景观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清真寺是物质文化,也是文化景观

B.庐山瀑布是文化景观,古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精神文化

C.文化和文化经管都受自然环境影响深刻

D.文化是景观的一面镜子

43.下列各组文化景观中,完全属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景观的是(    )

A.农田、道路、学校、古岩画           B.城市、村落、农田、道路

C.纪念碑、古岩画、城市、村落          D.学校、法庭、纪念碑、古岩画

44.下列文化景观属物质文化景观的是(    )

A.东方明珠塔    B.苏伊士运河     C.音乐的风格      D.地名

45.下列文化源地属于文化系统源地的是(   )

A.中国新石器文化发源地            B.1848年欧洲革命发源地

C.以象形文字为代表的古埃及文明发源地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源地

46.北疆文化区属于(  )

①东部农业文化区②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区③西部游牧文化地区④蒙新—沙漠游牧文化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7.关于下列文化源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造纸术起源于中国②中国东北是栽培大豆的源地③基督教起源于欧洲④茶文化起源于日本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8.下列景观不属于文化景观的是(   )

A.荒漠中的绿洲   B.森林采伐基地的果园  C.温带草原牧场 D.草甸和沼泽地

49.四大文明古国也常 被称为“大河文明“,说明这些文明的产生与一种自然因素密切相关,这种自然因素是(   )

A.高原     B.气候       C.水源       D.森林

50.中国水稻生产区并不与湿润区完全重合,这说明了(   )

A.文化区的范围大小不一         B.文化区的边界虚实不一

C.文化区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       D.文化区不完全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Ⅱ卷 (综合题 5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51.(9分)读“污染对寿命的影响图”,分析回答:

(1)从图中看出,污染程度与人类寿命的关系是   ▲  

(2)目前工业污染主要有  污染、  ▲  污染、  ▲  污染和 ▲ 污染。相对而言,北半球污染比南半球  ▲  

(3)城市噪声污染以  ▲    ▲ 噪声为主。噪声污染可能使人的哪些器官受损?   ▲  

52.(12分)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A为  ▲ 区,对应地租水平  ▲ (字母)线,原因是  ,对商业影响最大的因素 ▲ 

(2)B为 ▲ 区,对应 ▲ (字母)线,原因是 ▲ 

(3)C为 ▲ 区,对应 ▲ (字母)线,原因是 ▲ 

(4)示意图表明 ▲ 直接影响地租的高低,在竞争的环境下,每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 ▲ 

53.(18分)回顾世界和中国古代文明史,并结合下面地图分析:

(1)世界(东半球)四大文明发源地各是: ▲ 洲的A ▲ 、B ▲ 、C ▲ 

 ▲ 洲的D ▲ 

(2)这些文明发源地共同的特点是 ▲ 文明。从文化源地的类型说,反映的是 ▲ 源地的情况。它们的兴起的共同自然条件有: ▲  ▲  ▲ 

(3)四大文明发源地从空间范围覆盖上又可以说是四大 ▲ ,其共同的物质景观有 ▲  ▲ 

(4)以文字要素为例,创造拼音文字的是 ▲ 文明,创造锲形文字的是 ▲ 文明,创造象形文字的是 ▲  ▲ 文明。

54.(11分)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未来人口发展计划的具体目标是:2010年全国大陆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200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到10‰以下。21世纪中期人口达16亿,之后开始下降。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大陆)为12.95亿。

(1)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政府在人口问题上正在积极实施 ▲ 战略。

(2)当前,我国面临着哪些严峻的人口形势?

答:             ▲                   

(3)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我们必须继续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答:            ▲                  


文本框: 班级: 学号: 姓名: 

装 订 线 
东关中学高二地理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 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第Ⅱ卷 (综合题 5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51.(9分)读“污染对寿命的影响图”,分析回答:

(1)       

(2)                               

(3)                               


52.(12分)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                                     

(2)                                    

(3)                                     

(4)                        

 53.(18分)回顾世界和中国古代文明史,并结合下面地图分析:

   

  (1)                                

 (2)                                 

 (3)                                  

 (4)                                 

54.(11分)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