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复习模拟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为实现“绿色奥运”,下列环保建议中你认为可以采纳的是
①用天然气代替汽油和柴油作为发动机燃料
②开发生产无汞电池
③提倡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袋
④分类回收垃圾
⑤开发利用无磷洗涤剂
A.①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全部
1.答案:C
解析: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袋,没能对原料回收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2.查阅资料发现,金属钠不仅能跟氧气和水反应,还能跟多种其它物质发生反应,其中包括与酒精在常温下反应。要研究金属钠跟酒精反应的性质以及它与水反应的异同点,下列的研究方法中没有用到的是
A.实验法 B.观察法 C.分类法 D.比较法
2.答案:C
解析:研究金属钠跟酒精反应的性质以及它与水反应的异同点,用到了实验法、观察法和比较法,没有用到分类法。
3.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
A.Si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B.聚乙烯的结构简式
C.NH3的电子式: D.HCl的电子式:
3.答案:A
解析:聚乙烯的结构简式中漏掉了右下角的n,NH3的电子式中漏掉了N原子的孤对电子,HCl为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中不应写电荷符号,B、C、D错误。
4.C、N、S元素都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元素,它们在自然界的平衡已受到较大的破坏。C、N、S元素在地球大气圈、岩石圈、水系、生物圈的循环过程中会产生的物质是
①HNO3 ②CO2 ③糖类 ④CH4 ⑤SO2
A.②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4.答案:D
解析:C、N、S元素在地球大气圈、岩石圈、水系、生物圈的循环过程中会产生的物质为CO2、CH4、糖类、HNO3、SO2等。
5.下列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①白色的硫酸铜粉末久置于空气中变成蓝色
②同素异形体之间的互变
③福尔马林用来浸制标本
④同分异构体之间的互变
⑤乳酸聚合成的纤维降解
⑥氯化钠溶液通电后导电
A.只有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只有③④⑤ D.只有①④⑤
5.答案:B
解析:上述过程均发生了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
6.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可用下图形象地表示:
其中“●”表示质子或电子,“○”表示中子,则下列有关①②③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互为同素异形体 B.①②③互为同位素
C.①②③是三种化学性质不同的粒子 D.①②③具有相同的质量数
6.答案:B
解析:上述表示氢的三种同位素。
7.表示下列变化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过量氯气:2Fe2++2Br-+3Cl2==2Fe3++Br2+6Cl-
B.实验室用MnO2和浓盐酸制取Cl2:MnO2+4HCl(浓)Mn2++Cl2↑+2Cl-+2H2O C.用FeS除去工业废水中含有的Cu2+:S2-(aq)+Cu2+(aq)=CuS(s)↓
D.1L0.5mol·L-1稀硫酸与1L 1mol·L-1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出57.3kJ的热量:
H2SO4(aq)+2NaOH(aq)=Na2SO4(aq)+2H2O(1);△H=-114.6 kJ·mol-1
7.答案:D
解析:因A项电荷不守恒,B项HCl应写成离子形式;C项用FeS除去工业废水中的Cu2+反应为:FeS (s)+Cu2+(aq)=CuS(s)+Fe2+(aq),发生了沉淀转化。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8.将SO2通入BaCl2溶液至饱和未见沉淀,继续通入另一种气体仍无沉淀,通入的气体可能是
A.NO2 B.NH3 C.CO2 D.SO3
8.答案:C
解析:A项NO2溶于水产生的HNO3的氧化性能氧化SO2而生成H2SO4得到BaSO4沉淀;B项NH3溶于水使溶液呈碱性得到BaSO3沉淀;D项显然得到BaSO4沉淀。C项CO2不与BaCl2溶液反应,故无沉淀。
9.下列各选项中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时加入试剂的顺序是先加入浓硫酸,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乙醇,再加冰醋酸。
B.常温下将稀NaOH溶液和稀CH3COOH溶液混合,pH=11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C.无色试液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出现红色沉淀,说明该试液中含有醛。
D.用石墨电极电解CuSO4溶液,电解过程中溶液的pH不断减小。
9.答案:D
解析: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时加入试剂的顺序是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再加冰醋酸,A错误;根据电荷守恒:[Na+]+[H+]=[OH-]+[CH3COO-],又溶液为中性知:[H+]=[OH-],所以[Na+]=[CH3COO-],而恰好完全反应时,得CH3COONa溶液,由于CH3COO- 水解,使[Na+]>[CH3COO-],B错误;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出现红色沉淀的试液中可能含有醛类物质也可能含有糖类物质等,C错误;用石墨电极电解CuSO4溶液,电解过程中生成硫酸,[H+]增大,pH不断减小,D正确。
10.
|
A.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3H7O2N
B.该有机物名称为甘氨酸
C.该有机物能发生取代反应
D.该有机物能发生酯化反应
10.答案:B
解析:由信息知,该有机物为丙氨酸:CH 3CH(NH2)COOH,分子式为C3H7O2N,能发生取代反应和酯化反应,故B、C错误。
11.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多功能水处理剂,是比Cl2、O3、ClO2、KMnO4氧化性更强,无二次污染的绿色处理剂。工业是先制得高铁酸钠,然后在低温下,在高铁酸钠溶液中加入KOH至饱和就可析出高铁酸钾(K2FeO4)。
湿法制备的主要反应方程为:
2Fe(OH)3+3ClO-+4OH-===2FeO42-+3Cl-+5H2O
干法制备的主要反应为:2FeSO4+6Na2O2===2Na2FeO4+2Na2O+2Na2SO4+O2↑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高铁酸钾中铁显+6价
B.湿法中每生成1 mol Na2FeO4转移3 mol电子
C.干法中每生成1 mol Na2FeO4转移4 mol电子
D.K2FeO4处理水时,不仅能消毒杀菌,还能除去水体中的H2S、NH3等,生成的Fe(OH)3还能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
11.答案:C
解析:湿法制备和干法制备均是+3价铁变为+6价铁,每生成1 mol Na2FeO4均转移3 mol电子,K2FeO4中铁显+6价,具有强氧化性,还原产物为+3价铁化合物,能除去水体中的H2S、NH3等,生成的Fe(OH)3胶体还能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净水。故A、B、D说法正确,C说法错误。
12.从下列事实所列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实 验 事 实 | 结 论 | |
① | Cl2的水溶液可以导电 | Cl2是电解质 |
② | 将燃烧的镁条放入CO2中能继续燃烧 | 还原性:Mg>C |
③ | NaHCO3溶液与Na[Al(OH)4]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 | 酸性:HCO3->Al(OH)3 |
④ | 常温下白磷可自燃而氮气须在放电时才与氧气反应 | 非金属性:P>N |
⑤ | 某无色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 该溶液一定有NH4+ |
A.③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③ D.全部
12.答案:B
解析:①中Cl2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溶液中可以导电,但单质Cl2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而电解质是化合物。故该结论不正确;②中镁条在CO2中能燃烧生成了C和MgO,故还原性:Mg>C结论正确;③中HCO3-电离出的H+与[Al(OH)4]-结合产生Al(OH)3白色沉淀,说明酸性:HCO3->Al(OH)3,故该结论正确;④中说明白磷分子比氮气分子活泼,但不能说明非金属性P比N强,恰相反,根据元素周期律,非金属性:N>P,故该结论不正确;⑤为NH4+的检验方法,该结论正确。
13.燃料电池是目前电池研究的热点之一。现有某课外小组自制的氢氧燃料电池,如右图所示,a、b均为惰性电极,电解液为KOH溶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极是负极,该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b极反应是O2+4OH-→2H2O+4e-
C.总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
D.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
13.答案:B
解析: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其中通氢气的一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2H2+4OH-→4H2O+4e-;通氧气的一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O2+2H2O+4e-→4OH-;总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故A、C、D正确,B错误。
1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索镁粉与溴水反应的机理,做了如下四组实验:
①将镁粉投入冷水中,未见任何现象;
②将镁粉放入溴水中,观察到只是开始时产生极少量的气泡,但溴水的颜色逐渐褪去;
③将镁粉放入液溴中,未观察到任何明显现象;
④向含足量镁粉的液溴中滴加几滴水,观察到溴的红棕色很快褪去。
则下列关于镁与溴水的反应机理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A.镁粉只直接与溴水中的溴反应
B.镁粉只与溴水中的酸反应
C.产生极少量的气泡是由于镁粉与水反应得到
D.镁粉在水的催化下与溴发生反应
14.答案:D
解析:由信息知: 镁粉与溴水的反应机理是镁在水的催化作用下与溴发生反应。
15.下图所示对实验仪器名称的标注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15.答案:C
解析:A中滴定管是碱式滴定管,错误;B中NH4Cl受热分解产生的NH3与HCl在冷却后会重新反应生成NH4Cl,得不到NH3,错误;D中量筒不是配制溶液的仪器,且浓硫酸的稀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不能在量筒中进行,错误;C中避免了二价铁道氧化,正确。
16.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①无色溶液中:K+,Cl-,Ca2+,CO33-,SO42-,NO3-
②pH=11的溶液中:CO32-,Na+,[Al(OH)4]-,NO3-,S2-,SO32-
③水电离的H+浓度c(H+)=10-12mol·L-1的溶液中:Cl-,CO32-,NO3-,NH4+,SO32-
④加入Mg能放出H2的溶液中:Mg2+,NH4+,Cl-,K+,SO42-
⑤使石蕊变红的溶液中:Fe2+,MnO4-,NO3-,Na+,SO42-
⑥中性溶液中:Fe3+,Al3+,NO3-,I-,Cl-,S2-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 D.①②④
16.答案:C
解析:①中Ca2+与CO33-、SO42-不能大量共存,②中为碱性条件,各离子能大量共存,③中水电离的H+浓度为10-12mol·L-1的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CO32-、SO32-与H+反应,NH4+与OH-反应,不能大量共存,④中为酸性溶液,各离子能大量共存,⑤中为酸性溶液,Fe2+被MnO4-和NO3-氧化,不能大量共存,⑥中Fe3+、Al3+ 和S2-双水解,不能大量共存。
17.已知NaHSO3溶液呈酸性、NaHCO3溶液呈碱性。现有浓度均为0.1 mol·L-1的NaHSO3溶液和NaHCO3溶液,溶液中各粒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存在下列关系(R表示S或C)。其中正确的是
A.c(Na+)>c(HRO3-)>c(H+)>c(RO32-)>c(OH-)
B.c(Na+)+c(H+)=c(HRO3-)+c(RO32-)+c(OH-)
C.c(H+)+c(H2RO3)=c(RO32-)+c(OH-)
D.两溶液中c(Na+)、c(HRO3-)、c(RO32-)分别相等
17.答案:C
解析:由题中信息NaHSO3溶液呈酸性(电离为主)、NaHCO3溶液呈碱性(水解为主),可知A项和D项错误;B项应为电荷守恒关系式,但c(RO32-)前应乘2,故B项错;由电离守恒与物料守恒得:
① c(Na+)+c(H+)=c(HRO3-)+2c(RO32-)+c(OH-),
② c(HRO3-)+c(RO32-)+c(H2RO3)=c(Na+),
①式+②式可得c(H+)+c(H2RO3)=c(RO32-)+c(OH-),所以C项正确。
18.化学与数学有密切的联系,将某些化学知识用数轴表示,可以受到直观形象、简明易记的良好效果。下列用数轴表示的化学知识中错误的是
A.分散系的分类
分散系微粒直径(nm)
B.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Al元素的存在形式
C.铁与稀硝酸反应后溶液中铁元素的存在形式
D.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反应的产物
18.答案:D
解析:A中,分散系微粒粒度在1~100 nm之间的为胶体,小于1 nm的为溶液,大于100 nm的为浊液;B中,在溶液中n(OH-)/n(Al3+)=3:1时恰好生成Al(OH)3沉淀,n(OH-)/n(Al3+)=4:1时恰好生成Na[Al(OH)4],故n(OH-)/n(Al3+)<3时,反应后Al元素的存在形式为Al3+和Al(OH)3,3<n(OH-)/n(Al3+)<4时,Al元素的存在形式为[Al(OH)4]-和Al(OH)3,n(OH-)/n(Al3+)>4时,Al元素的存在形式为[Al(OH)4]-;C中,铁与稀硝酸反应按n(Fe)/ n(HNO3)≤1:4时,生成Fe3+,n(Fe)/ n(HNO3)≥3:8时,生成Fe2+,在1:4~3:8之间既有Fe3+,又有Fe2+,故A、B、C正确。D中,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反应:n(CO2)/ n[Ca(OH)2] ≤1:1时生成CaCO3,n(CO2)/ n[Ca(OH)2]≥2:1时生成Ca(HCO3)2,在1:1~2:1之间既有CaCO3,又有Ca(HCO3)2。故D错误。
19.化学反应可视为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化学键的键能是形成(或拆开)1 mol化学键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已知白磷和P4O6的分子结构如图1所示。现提供以下化学键的键能:P—P:198 kJ·mol-1,P—O:360 kJ·mol-1,O==O:498 kJ·mol-1。则反应:P4(白磷)+3O2====P4O6的反应热ΔH为
图1
A.-1638kJ·mol-1 B.+1638kJ·mol-1
C.-126kJ·mol-1 D.+126kJ·mol-1
19.答案:A
解析:白磷燃烧生成P4O6的反应热取决于断开P—P键和O==O键所吸收的能量与形成P—O键所放出的能量。断键需吸热,成键要放热。
ΔH=-(12×360-6×198-3×498)kJ·mol-1=-1638kJ·mol-1。
20.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放在甲、乙两个烧杯中,各加等物质的量的铝,生成氢气的体积比为5∶6,则甲、乙两烧杯中的反应情况可能分别是
A.甲、乙中都是铝过量
B.甲中铝过量、乙中碱过量
C.甲中酸过量、乙中铝过量
D.甲中酸过量、乙中碱过量
20.答案:B
解析:若铝对于硫酸和氢氧化钠均不足,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应为1∶1,此与事实不符;若铝对于硫酸和氢氧化钠均过量,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应为2∶3,此与事实也不符;若铝对氢氧化钠于不足,对于硫酸过量,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应介于1∶1与2∶3之间,此与事实相符。B正确。
第II卷(非选择题,共90分)
必做题部分(本部分包括6小题,共60分)
二、(本题包括2小题,共18分)
21.(5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整理实验室化学试剂时,发现一盛有无色溶液的试剂瓶,标签破损,如右图。某同学根据中学化学知识,对该试剂可能是什么物质的溶液进行了如下猜想和验证,选择你认为完全正确(包括猜想物质的化学式、检验需要的试剂、操作、现象及结论)的选项 (多选倒扣分)。
序号 | 猜想物质的化学式 | 检验需要的试剂 | 操作、现象及结论 |
A | Na2SO4 | 稀盐酸、 氯化钡溶液 |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稀盐酸,若无明显现象,再滴入氯化钡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则原溶液是Na2SO4。 |
B | Na2CO3 | 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品红溶液 |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稀盐酸,如果产生的气体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而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原溶液是 Na2CO3。 |
C | Na2SO3 | 稀盐酸、 澄清的石灰水 |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稀盐酸,如果产生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原溶液一定是Na2SO3。 |
D | Na2SiO3 | 过量稀盐酸 |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稀盐酸,产生白色胶状沉淀,盐酸过量时沉淀溶解,则原溶液是Na2SiO3溶液。 |
E | Na2S2O3 | 稀盐酸 |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稀盐酸,如果溶液变浑浊(或产生淡黄色沉淀),并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原溶液是Na2S2O3溶液。 |
除上述五种可能之外,写出你认为还有可能物质的化学式(1种): 。
21.答案:ABE Na2ZnO2、Na2C2O4、 NaOOCCH2COONa等从中任选1个或其它合理答案均可得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探究试题。向该溶液中,滴入稀盐酸,产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则原溶液可能是Na2CO3,也可能是Na2SO3,故C错误;向该溶液中,滴入稀盐酸,产生白色胶状沉淀,盐酸过量时沉淀溶解,则原溶液不是Na2SiO3溶液,因为白色胶状沉淀硅酸不溶于盐酸,所以D错误。从标签破损处,可猜测该试剂还可能是Na2ZnO2、Na2C2O4或 NaOOCCH2COONa等。
22.(13分)(1)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NaHCO3和Na2CO3的有关知识后,进行如下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L、4 mol·L-1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0.3g NaHCO3或 Na2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支试管口。将气球内的NaHCO3或Na2CO3同时倒入试管中,观察到现象如下:
①试管中(填产生沉淀或气体及反应速率等相关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盛______________的试管中气球变得更大,大小气球(包含试管)体积之比约为(填最简单整数比)____________;
③甲同学用手触摸试管,发现盛NaHCO3粉末的试管变冷,而盛Na2CO3的试管温度有升高。由此他得出:不管其状态如何,NaHCO3和HCl反应为吸热反应,而Na2CO3和HCl反应为放热反应。类似如中和热,甲同学写出了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HCO3-(aq)+H+(aq)=H2O(l)+CO2(g); △H>0
CO32-(aq)+2H+(aq)=H2O(l)+CO2(g); △H<0
甲下结论的方法是否正确___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2)为研究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继续进行了下列实验(每次实验各做3次平行实验,取平均值):
序号 | 试剂1 | 试剂2 | 混合前温度 | 混合后最高或最低温度 |
① | 35mL水 | 2.5g NaHCO3固体 | 20℃ | 18.5℃ |
② | 35mL水 | 3.2g Na2CO3固体 | 20℃ | 24.3℃ |
③ | 35mL稀盐酸 | 含2.5g NaHCO3的饱和溶液32.5mL | 20℃ | 19℃ |
④ | 35mL稀盐酸 | 含3.2g Na2CO3的饱和溶液23.1 mL+10ml水 | 20℃ | 24.2℃ |
⑤ | 35mL稀盐酸 | 2.5gNaHCO3固体 | 20℃ | 16.2℃ |
⑥ | 35mL稀盐酸 | 3.2g Na2CO3固体 | 20℃ | 25.1℃ |
请你帮助填写相关内容:
①该研究报告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实验中所用的仪器除试管、药匙(或V型纸槽)、气球、玻璃棒、烧杯、量筒、保温瓶外,还需要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五条结论:
a:NaHCO3的溶解是_______(“吸热”或“放热”)过程;
b:Na2CO3的溶解是_______(“吸热”或“放热”)过程;
c:NaHCO3的饱和溶液和盐酸的反应是____________(“吸热”或“放热”)反应;
d:Na2CO3的饱和溶液和盐酸的反应是____________(“吸热”或“放热”反应;
e:NaH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反应热是______(填a→d的字母)的热效应之和。
22.答案:(1)①碳酸氢钠放出气泡快
②碳酸氢钠、53:42
③不正确
(2)①关于碳酸氢钠与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热效应的研究
②温度计、托盘天平
吸热 放热 吸热、放热 a、c
解析:(1)NaHCO3和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前者反应速率块,故反应开始时,盛碳酸氢钠的试管中放出气泡快,产生的CO2气体多,气球体积先变大。由关系式NaHCO3~HCl~CO2,Na2CO3~2HCl~CO2可知,NaHCO3、Na2CO3分别与3mL4mol·L-1盐酸完全反应时,需二者的质量分别为:1.008g、0.636g,故均为0.3 g 的NaHCO3、Na2CO3不足,二者全反应掉。产生CO2的体积比约为(0.3/84):(0.3/106)=53:42。
同学仅通过感官的冷、热得出“不管其状态如何,NaHCO3和HCl反应为吸热反应,而Na2CO3和HCl反应为放热反应”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因为NaHCO3、Na2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反应热是通过NaHCO3、Na2CO3固体溶解的热效应和其饱和溶液与盐酸反的应热效应之和来计算的。
(2)该实验是研究物质反应的热量变化的,所以该研究报告的题目是《关于碳酸氢钠与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热效应的研究》。该实验中所用的仪器有试管、药匙、气球、玻璃棒、烧杯、量筒、保温瓶、温度计、托盘天平等。通过分析上述表中的数据,知:NaHCO3的溶解是吸热过程;Na2CO3的溶解是放热过程;NaHCO3的饱和溶液和盐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Na2CO3的饱和溶液和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NaH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反应热是NaHCO3的溶解和NaHCO3的饱与溶液和盐酸的反应二者的热效应之和。
三、(本题包括2小题,共20分)
23.(10分)一定温度下,在一固定体积的容器中,通人一定量的CO和H2O,发生如下反应:CO(g)十H2O(g)CO2(g)十H2 (g);△H<0
(1)在850℃时,CO和H2O浓度变化如下左图,则 0~4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CO)=_ _mol·L-1·min-1
(2)t1℃时,在相同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变化如右上表。
①计算t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t1℃ 850℃(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判断依据是________ _______。
②t1℃时,反应在4min—5min间,平衡 移动(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a.增加CO的浓度 b.增加H2的浓度
c.加压 d.使用催化剂
(3)t2℃时,反应CO2(g)十H2 (g)CO(g)十H2O(g)的平衡浓度符合[CO2]·[H2]=2[CO]·[H2O],则t2℃ 850℃(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3.答案:(1)0.03
(2)①0.5 大于 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化学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② 向左 b
(3)小于
解析:(1)0—4min CO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v(CO)=(0.20-0.08) mol·L-1/4 min=0.03 mol·L-1·min-1
(2)t1℃时3min—4min为平衡状态,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K(t1℃)={[CO2]·[H2]}/{[CO]·[H2O]}=(0.100×0.100)/( 0.100×0.200)=0.5
由左图知:850℃时,CO、H2O、CO2、H2的平衡浓度分别为:0.08 mol·L-1、0.18 mol·L-1=0.12 mol·L-1、(0.20-0.08) mol·L-1=0.12 mol·L-1、0.12 mol·L-1,平衡常数为K(850℃)= (0.12×0.12)/( 0.18×0.08)=1。K(t1℃)<K(850℃),故t1℃大于850℃,因为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化学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由右上表知:反应在4min—5min间,CO(g)和H2O(g)的浓度增大,CO2的浓度减小,只能是增加了H2的浓度,平衡向左移动。
(3)850℃时,CO2(g)十H2 (g)CO(g)十H2O(g)与原反应互为可逆反应,其平衡常数为K(850℃)也为1。t2℃时,由[CO2]·[H2]=2[CO]·[H2O]得,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K(t2℃)={[CO]·[H2O]}/{[CO2]·[H2]}=1/2<1,故t2℃<850℃。
24.(10分)A—J是中学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产物已略去)。已知A是一种高熔点物质,D是一种红棕色固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物质的名称为___________,H与I反应所得难溶物化学式为 。
(2)C与D在高温下的反应在冶金工业上称为 反应,引发该反应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 ______。
(3)G→J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
(4)A→H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____ _______。
(5)用离子方程式表示I物质能用于净水的原理_________ _______。
24.答案:(1)氧化铝 Al(OH)3
(2)铝热 加少量KClO3,插上Mg条并将其点燃
(3)4Fe(OH)2 + O2 + 2H2O=4Fe(OH)3
(4)Al2O3 + 2OH-+ 3H2O=2[Al(OH)4]-
(5)Al3++ 3H2OAl(OH)3(胶体)+ 3H+
解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无机框图推断题。不仅考查对元素化合物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主要考查学科内知识间的综合推理能力。由D是一种红棕色固体可知D为Fe2O3,则J:Fe(OH)3,G:Fe(OH)2,F:FeCl2,E:Fe,结合框图信息和已知条件,其它物质分别为:A:Al2O3。B:O2,C:Al,H:Na[Al(OH)4],I:AlCl3。知道了每种物质,问题即可做答。
四、(本题包括1小题,共12分)
25.(12分)发射航天火箭常用氮的氢化物肼(N2H4)作燃料。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写出N2的电子式
(2)液态NH3类似H2O,也能微弱电离且产生电子数相同的两种离子,则液态NH3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5℃时,0.1 mol·L-1 NH4NO3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__________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0.1 mol·L-l NaOH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若将0.1mol·L-1NaOH和0.2mol·L-1 NH4NO3两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
(4)在结构上N2H4和NH3的关系有如H2O2和H2O的关系。N2H4能发生下列反应:
N2H4+H3O+==N2H5++H2O N2H4+H2ON2H5++OH-
N2H5++H2ON2H62++OH- N2H5++ H2ON2H4+H3O+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肼水解显酸性 B.肼在水中电离出H+离子
C.肼是二元弱碱 D.肼是二元弱酸
(5)发射火箭时肼(N2H4)为燃料,双氧水作氧化剂,两者反应生成氮气和气态水。已知3.2gN2H4(l)在上述反应中放出64.22kJ的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
因此肼可以作为火箭推进剂。根据该反应,你认为是否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由N2和水来制取N2H4,若能,指出可能的反应条件;若不能,请指出原因。
。
25答案:(1)
(2)2NH3NH4++NH2-
(3)大于;[NO3-]>[NH4+]>[Na+]>[OH-] >[H+]
(4)C
(5)N2H4(l)+2H2O2(l)=N2(g)+4H2O(g);△H=-642.2 kJ·mol-1,
不能;由于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其逆反应需要吸收大量的热,即逆反应的△H是很大的正值,且由N2和水蒸气生成肼和双氧水是熵减小的,因此反应:N2(g)+4H2O(g)=N2H4(l)+2H2O2(l)的△H-T△S总是大于零,说明该反应不能自发进行,故不能用N2和水来制取N2H4。
解析:(1)N2的电子式为:
(2)由于液态NH3类似H2O,故可由水的电离:2H2OH3O++OH-写出液态NH3电离方程式:2NH3NH4++NH2-。
(3)NH4+水解,促进水的电离,NaOH溶液中OH-抑制水的电离,故:0.1mol·L-1 NH4NO3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于0.1mol·L-lNaOH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将0.1mol·L-1NaOH和0.2mol·L-1 NH4NO3两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得等物质的量NH4NO3、NaNO3和NH3·H2O,所得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O3-]>[NH4+]>[Na+]>[OH-] >[H+]。
(4)由信息知肼水解显弱性,肼在水中电离出OH-离子,且为肼是二元弱碱。
(5)3.2gN2H4(l)为0.1 mol,在上述反应中放出64.22kJ的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N2H4(l)+2H2O2(l)=N2(g)+4H2O(g);△H=-642.2 kJ·mol-1。
不能通过改变反应条件由N2和水来制取N2H4,原因是:由于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其逆反应需要吸收大量的热,即逆反应的△H是很大的正值,且由N2和水蒸气生成肼和双氧水是熵减小的,因此反应:N2(g)+4H2O(g)=N2H4(l)+2H2O2(l)的△H-T△S总是大于零,说明该反应不能自发进行,故不能用N2和水来制取N2H4。
五、(本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6.(10分)铜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现有Cu、Cu2O和CuO组成的混合物,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其组成情况,向混合物中加入10mL 6mol·L-1HNO3溶液刚好使其溶解,同时收集到224mLNO气体(标准状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u2O跟稀硝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 __ 。(不必配平)
(2)产物中硝酸铜的物质的量______________mol;
(3)如混合物中含0.01molCu,则其中Cu2O、CuO的物质的量分别是________mol、__________mol
(4)如混合物中Cu的物质的量为x,求x的取值范围________________。
26.答案:(1)Cu2O+HNO3→Cu(NO3)2+NO↑+H2O
(2)0.025
(3)0.005 0.005
(4)0.005<x<0.015
解析:(1)Cu2O跟稀硝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u2O+HNO3→Cu(NO3)2+NO↑+H2O
(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当硝酸的物质的量与NO的物质的量相等,即:
0.224L/22.4L·mol-1=0.01 mol,溶液中NO3-的物质的量为:
0.010L×6mol·L-1-0.01 mol=0.05mol,则硝酸铜的物质的量为:
1/2×0.05mol=0.025mol
(3)根据铜元素守恒和电子守恒得:
n(Cu)+ n(CuO) + 2n(Cu2O)=0.025 mol (铜元素守恒)…①
2n(Cu)+2n(Cu2O)=3n(NO) (电子守恒) …②
联立①、②两式,代入数据解得n(Cu2O)=n(CuO)=0.005 mol
(4)由②式得n(Cu)< 3/2n(NO)=0.015;
②式-①式得n(Cu)-n(CuO)=3n(NO)-0.025=0.005
n(Cu)> 0.005
故0.005< n(Cu)< 0.015
选做题部分(本部分包括4小题,共30分。考生可从中选做3个题目,多选多做不计分)
六、(共30分)
27.(化学与生活模块10分)下面是关于药物华素片(西地碘片)使用说明中的部分内容:
华素片(西地碘片)使用说明书 [品名和组成] 品名:西地碘片 商品名:华素片 英文名:Cydiodine Tablets 华素片(西地碘片)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分子碘,含量1.5 mg/片。将碘利用分子分散技术制成分子态西地碘,并含适量薄荷脑等。 [贮藏]遮光、密闭、在凉处保存。 [有效期]二年 |
(1)请根据这段文字判断,华素片中含有的活性成分是 (写分子式);请推断该华素片 (“是”或“不是”)白色。说出说明书中的贮藏注意点的主要原因是 。
(2)某同学欲证实华素片中确实含有上述成分,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请填空:
①将该药片放入研钵中研碎后,装入小试管中并加入约2 mL蒸馏水,再加入约2 mL
(填选项字母)后用力振荡;
A.酒精 B.热裂汽油 C.四氯化碳 D.甘油
②选用该液体做实验的理由是 。
在下图中标出试管中加入该液体后可能所观察到的液体颜色(只选填其中一空)。
(3)请再设计另一种方法验证华素片中的成分(注意叙述操作方法、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
(4)比较上述两种验证华素片中的成分的方法哪一种更适合于家庭小实验 。
27.(1)I2 ;不是;碘易升华
(2)①C
②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小而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大且四氯化碳与水互不相溶。
(3)把华素片在水中研碎后,滴入淀粉溶液,若显蓝色,可验证华素片中含有碘分子
(4)用淀粉验证更合适
解析:(1)由信息知华素片中含碘单质(紫黑色),显然它不是白色的。由于碘易升华,故在遮光、密闭、凉处保存。
(2)由于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小而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大且四氯化碳与水互不相溶,故四氯化碳可把碘萃取,从而在下层(四氯化碳)观察到紫色。由于酒精、甘油与水混溶,故无法萃取碘单质,而热裂汽油中含有不饱和烃,与碘发生加成反应,故不能选酒精、甘油、热裂汽油做萃取剂。
(3)由于碘与淀粉发生显色反应(蓝色),故把华素片在水中研碎后,滴入淀粉溶液,若显蓝色,可验证华素片中含有碘分子。
(4)在家庭小实验中要验证华素片的活性成分,其试剂显然是淀粉更方便,故此法更适合于家庭小实验。
28.(化学与技术模块10分)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提出了“预防污染”的根本手段,它的目标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材料,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在化工生产各环节能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途径。
(1)下列各项属于“绿色化学”的是 。
A.处理废弃物 B.治理污染点 C.减少有毒物 D.杜绝污染源
(2)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某省为筹建一大型化工基地,征集到下列方案,其中你认为可行的是 。
A.建在西部干旱区可以脱贫致富
B.应建在水资源丰富和交通方便的远离城市的郊区
C.企业有权自主选择厂址
D.不宜建在人口稠密的居民区
(3)坐落在山东沿海地区的潍坊纯碱厂是我国重点大型企业,其生产工艺沿用我国化学侯德榜改革国外的纯碱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可简要表示如下:
①上述生产纯碱的方法称 ,副产品的一种用途为 。
②沉淀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③写出上述流程中X物质的分子式 。
④使原料氯化钠的利用率从70%提高到90%以上,主要是设计了 (填上述流程中的编号)的循环。从沉淀池中取出沉淀的操作是 。
⑤母液中含有 ,(以化学式表示)。有向母液中通氨气,加入细小食盐颗粒,冷却析出副产品,通氨气的作用有 。
(a)增大NH4+的浓度,使NH4Cl更多地析出
(b)使NaHCO3更多地析出
(c)使NaHCO3转化为Na2CO3,提高析出的NH4Cl纯度
28.答案:(1)D;(2)B,D。
(3)①联合制碱法或侯德榜制碱法 化肥或电解液或焊药等
②NH3+CO2+H2O+NaCl→NH4Cl+NaHCO3↓
或NH3+CO2+H2O→NH4HCO3, NH4HCO3+NaCl→NaHCO3↓+NH4Cl
③CO2
④I; 过滤
⑤ NaCl、NH4Cl、NH4HCO3 a、c
解析:(1)由信息知:杜绝污染源符合“绿色化学”观念。
(2)化工厂应建在水资源丰富和交通方便的远离城市的郊区,不宜建在人口稠密的居民区。
(3)侯德榜制碱法的原理是利用一定条件下NaHCO3溶解度相对较小的特点,在饱和食盐水中先后通入NH3、CO2,获得NaHCO3后再煅烧生成Na2CO3。
①上述生产纯碱的方法称联合制碱法或侯德榜制碱法,其副产品NH4Cl可做化肥或电解液或焊药等
②沉淀池中发生的反应是:
NH3+CO2+H2O→NH4HCO3,NH4HCO3+NaCl→NaHCO3↓+NH4Cl
③上述流程中煅烧炉内的NaHCO3分解产生的CO2可循环使用,故X物质是CO2。
④母液中含有氯化钠通过I循环使用,提高氯化钠的利用率;从沉淀池中得到NaHCO3沉淀需过滤。
⑤ NaHCO3大部分析出后,母液中仍溶有部分Na+、HCO3-、NH4+和Cl-,向母液中通氨气时发生反应HCO3-+NH3→NH4++CO32-,增大了NH4+的浓度,使NaHCO3转化为Na2CO3,NH4Cl更多地析出,也提高了其纯度。
29.(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10分)X、Y、Z、W为按原子序数由小到大排列的四种短周期元素,已知:
①X元素原子价电子排布式为ns2np2,且原子半径是同族元素中最小的。
②Y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W元素的电负性略小于Y元素,在W原子的电子排布中,p轨道上只有1个未成对电子。
③Z元素的电离能数据见下表(kJ·mol-1):
I1 | I2 | I3 | I4 | … |
496 | 4562 | 6912 | 9540 | … |
请回答:
(1)Z2Y2的电子式为 ,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 ,Z2Y2为 晶体。
(2)X、Y、Z三种元素所形成的常见化合物的名称为 ;XY2的结构式为 ,分子空间构型为 。
(3)X、Y、Z、W四种元素所形成的单质中,熔点最高、硬度最大的是 (填“名称”);晶体ZW的熔点比晶体XW4明显高的原因是 。
(4)ZW晶体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已知:ρ(ZW)=2.2 g·cm-3,NA=6.02×1023 mol-1,则ZW晶体中两个最近的Z离子中心间的距离为 。
29.答案:(1) 离子键、非极性键 离子
(2)碳酸钠 O=C=O 直线型
(3)金刚石 NaCl为离子晶体而CCl4为分子晶体
(4)4.0×10-8 cm
解析:由题意知X、Y、Z、W分别为:C、O、Na、Cl。
(1)Na2O2的电子式为:,含有离子键、非极性键,为离子晶体。
(2)C、O、Na三种元素所形成的常见化合物为碳酸钠;CO2的结构式为:O=C=O,直线型分子。
(3)C、O、Na、Cl四种元素所形成的单质中,原子晶体金刚石熔点最高、硬度最大;由于NaCl为离子晶体而CCl4为分子晶体,故NaCl晶体的熔点比CCl4晶体明显的高。
(4)ZW晶体为NaCl晶体,可选定题干图示的一个晶胞来进行计算。
利用“均摊法”可知一个晶胞含有的Na+—Cl-离子对数为4。
一个晶胞的质量:m(晶胞)=×4=3.887×10-22 g
一个晶胞的体积:V(晶胞)===1.767×10-22 cm3
设晶胞中两个最近的Na+中心间的距离为a,则:
(a)3=V(晶胞),解得a=4.0×10-8 cm
故两个最近的Na+中心间的距离4.0×10-8 cm
30.(有机化学基础模块10分)仔细体会下列有机合成过程中碳骨架的构建及官能团的引入和转化,完成下题:
肉桂醛F(分子式为C9H8O)在自然界存在于桂油中,是一种常用的植物调味油,工业上主要是按如下路线合成的:
已知:反应⑤为羟醛缩合反应。请回答:
(1)肉桂醛F的结构简式为: 。E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 。
(2)反应①~⑥中符合原子经济性的是 。
(3)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② ,
③ 。
写出有关反应的类型:② ⑥ 。
(4)符合下列要求的E物质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其中有一个甲基在对位且属于酯类)。
30.答案:(1)-CH=CHCHO 羟基、醛基
(2)① ⑤
(3)2C2H5OH+O22CH3CHO+2H2O
-CH2Cl+H2O-CH2OH+HCl 氧化反应,消去反应
(4)3
解析:本题为有机框图、信息推断题。解这类题目的关键是看懂信息,明确各类有机物的基本反应类型和相互转化关系。通过反应的条件和信息可知:
A为C2H5OH,B为CH3CHO,
C为—CH2OH,D为—CHO,
E为—CH(OH)-CH2CHO,F为—CH=CHCHO。知道了上述物质,题目即可做答。对于(4)符合条件的—CH(OH)-CH2CHO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
CH3——OOCCH3、CH3——COOCH3、CH3——CH2OCHO。
备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饮用水就是纯水,是纯净物
B.有机食品,就是有机合成的食品
C.将化工厂的烟囱建高,不能缓解大气污染
D.燃煤时,鼓入过量的空气可以减少酸雨的产生
1.答案:C
解析:饮用水中溶解了许多离子,不是纯净物A错;有机食品,有天然有机食品等,B错;燃煤时,鼓入过量的空气可以使硫充分转化为SO2,但不能减少酸雨的产生,D错。
|
A.a为负极,b为正极
B.a为阳极,b为阴极
C.电解过程中,d电极质量增加
D.电解过程中,氯离子浓度不变
2.答案:C
解析:根据电流的方向可判断出a是电源的正极,b是电源的负极,c是电解池的阳极,d是电解池的阴极,因此A、B错误。电解过程中,Cu2+在作为阴极的d上析出,Cl-在作为阳极的c上析出,C正确,D错误。
3.在铁和铜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硝酸,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m1 g(m10),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充分振荡后,剩余金属m2 g,则m1与m2的关系是
A.m1一定大于m2 B.m1可能等于m2
C.m1一定等于m2 D.m1可能大于m2
3.答案:A
解析:再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时,硝酸盐能表现出强氧化性,又有一部分剩余金属溶解,因而m1一定大于m2。
|
A.U形管内红水褪色
B.试管内溶液变红
C.气球a被吹大
D.U形管水位不变
4.答案:C
解析:Na2O2抖落到试管b的水中后发生以下反应:2Na2O2+2H2O=4NaOH+O2↑,该反应产生的O2使气球a被吹大,放出的热量使集气瓶中气体膨胀,导致U形管c端的水位下降,d端水位上升。
5.将固体MnC2O4·2H2O放在坩埚里加热,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数据如下表:
温度/℃ | 25 | 50 | 75 | 100 | 214 | 280 |
固体质量/g | 17.9 | 17.9 | 16.1 | 14.3 | 14.3 | 7.15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25℃~50℃时,MnC2O4·2H2O未发生变化
B.75℃时,MnC2O4·2H2O失去部分结晶水
C.100℃时,坩埚内固体均为MnC2O4
D.200℃时,坩埚内固体为混合物
5.答案:D
解析:温度由25℃升高到50℃时,固体的质量没有变化,说明在25℃~50℃时MnC2O4·2H2O未发生变化,A说法正确;温度升高到75℃时,固体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MnC2O4·2H2O可能是按如下化学方程式反应的:MnC2O4·2H2OMnC2O4+2H2O↑,据此可算出17.9 g MnC2O4·2H2O完全分解应得到残渣14.3 g,与表中实验数据正好相符,说明上述假设成立,进而可判断B、C两说法正确,D说法错误。
6.在课堂上,老师演示了金属Na与CuSO4溶液反应的实验,同学们观察到该反应中生成了蓝色的Cu(OH)2沉淀而没有发现Cu单质生成。但某同学心中在想,会不会是因为生成的Cu较少而被蓝色沉淀所覆盖从而没有被发现呢?于是想课后到实验室继续研究,希望进一步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假如该同学是你,请你写一份实验准备单交给老师,要求老师提供必需的用品。
(1)实验探究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所依据的化学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必需的用品:小刀、玻璃片、滤纸、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金属Na、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该同学在探究实验中意外地发现生成的蓝色的沉淀中混有少量的黑色沉淀,而所使用的药品均没有问题。你认为该黑色难溶物是_____________,生成该黑色难溶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答案:(1)验证Na与CuSO4溶液反应是否有Cu生成
(2)Cu(OH)2可溶于盐酸而Cu不溶
(3)镊子 烧杯 CuSO4溶液 盐酸或稀硫酸 CuO Na与水反应放出的热使生成的Cu(OH)2部分分解
解析:(1)该学生怀疑Na也与CuSO4发生了置换反应而生成了Cu,因而他实验探究的目的是验证Na与CuSO4溶液反应是否有Cu生成。(2)当Na不与CuSO4发生置换反应时,沉淀只含有Cu(OH)2;当Na与CuSO4发生置换反应时,沉淀中既有Cu(OH)2,又有Cu。根据Cu(OH)2可溶于盐酸而Cu不溶,只要是加入过量的盐酸观察沉淀是否全部溶解即可。(3)这个实验需要首先完成Na和CuSO4溶液的反应,然后再进行沉淀与盐酸的反应。完成Na与CuSO4溶液的反应,需要的试剂是Na和CuSO4溶液,还需要的用品是镊子、烧杯。完成沉淀与盐酸的反应,需要的试剂是稀盐酸或稀硫酸,不再需要别的用品。Na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量,而Cu(OH)2受热易分解,因此,实验中意外发现的黑色沉淀应该是CuO。
7.某同学用右图所示实验装置制取乙酸乙酯。回答以下问题:
(1)在大试管中先加入3mL ,然后一边摇动一边慢慢地加入2 mL 和2 mL乙酸,混合均匀,然后加入几粒碎瓷片。按上图连好装置,用酒精灯对大试管小心均匀加热,当观察到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
(2)加入浓硫酸的目的是: 。
(3)加热前,大试管中加入几粒碎瓷片的作用是 ,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 。
(4)乙酸乙酯的密度比水 (填“大”或“小”),有 气味。
(5)与书中采用的实验装置的不同之处是:这位同学采用了球形干燥管代替了长导管,并将干燥管的末端插入了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在此处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有:
① ,② 。
(6)有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将乙酸与乙醇反应得到的酯(未用饱和Na2CO3溶液承接)提纯,在未用指示剂的情况下,他们都是先加NaOH中和过量的酸,然后用蒸馏法将酯分离出来。但他们的结果却不同:
①甲得到了不溶于水的中性酯;
②乙得到显酸性的酯的混合物;
③丙得到大量水溶性物质。
试分析产生上述各种现象的原因。
(7)下图是某同学探究“分离乙酸乙酯、乙醇、乙酸混合物”实验操作步骤流程图。
请在图中圆括号内填入适当的试剂,在方括号内填入适当的分离方法,在方框内填入所分离的有关物质的名称。
7.答案:(1)乙醇,浓H2SO4
(2)①作催化剂②作吸水剂,有利于反应向生成酯的方向进行。
(3)防止暴沸 中和乙酸、溶解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提纯乙酸乙酯。
(4)小,水果香
(5)①防止倒吸 ②使乙酸乙酯充分冷凝
(6)①甲同学加入的碱正好将过量的酸中和,所以蒸馏后得到中性酯;②乙同学加入碱量不足,所以蒸馏出来的有过量的酸,得到显酸性的酯的混合物;③丙同学加入的碱过量使生成的酯已经水解为可溶性的醇和钠盐。
(7)
解析:向容器中加液体的方法是先加密度小的,再加密度大的。对加热液体易暴沸的应加碎瓷片。制备乙酸乙酯的反应是:
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该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作催化剂和吸水剂,有利于反应向生成酯的方向进行。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中和乙酸、溶解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以提纯乙酸乙酯,所得乙酸乙酯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且有水果香气味的液体。
上述装置中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防止倒吸,使乙酸乙酯充分冷凝。
甲、乙、丙三位同学的结果不同的原因是:甲同学加入的碱正好将过量的酸中和,所以蒸馏后得到中性酯;乙同学加入碱量不足,所以蒸馏出来的有过量的酸,得到显酸性的酯的混合物;丙同学加入的碱过量,使生成的酯已经水解为可溶性的醇和钠盐。
由“分离乙酸乙酯、乙醇、乙酸混合物”的实验流程图知:试剂a是饱和碳酸钠溶液,b是稀硫酸;分离方法①、②、③分别是分液、蒸馏、蒸馏;A、B、C、D、E的名称分别是:乙酸乙酯、乙醇和乙酸钠、乙酸钠、乙酸钠和乙酸、乙醇。
8.一位同学配制的如下四瓶溶液忘记了贴标签:NaCl(0.1 mol·L-1)、HCl(0.1 mol·L-1)、NaOH(0.1 mol·L-1)、酚酞溶液(0.1%)。这位同学将四瓶溶液编号为A、B、C、D,他不用其他试剂进行鉴别的实验步骤和现象记录如下。请帮助他进行推断。
(1)各取溶液少许两两混合反应,反应现象如表所示:
A | B | C | D | |
A | — | — | — | |
B | — | — | — | |
C | — | — | 溶液变红 | |
D | — | — | 溶液变红 |
推断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红色混合溶液少许,不断滴入A溶液,溶液的红色褪去;另取红色混合溶液少许,不断滴入B溶液,溶液颜色无变化。
推断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A溶液2 mL,滴入3滴C溶液,再加入D溶液4 mL,在这个过程中无明显颜色变化。
推断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1)A、B各属于NaCl、HCl中的某种物质,C、D各属于NaOH、酚酞中的某种物质
(2)A为HCl,B是NaCl
(3)C是NaOH,D是酚酞
解析:(1)两两反应的预期现象如下表所示,与A、B、C、D两两反应的现象表对照,可推断出:A、B各属于NaCl、HCl中的某种物质,C、D各属于NaOH、酚酞中的某种物质。
NaOH | NaCl | HCl | 酚酞 | |
NaOH | — | — | 溶液变红 | |
NaCl | — | — | — | |
HCl | — | — | — | |
酚酞 | 溶液变红 | — | — |
(2)红色溶液中含有NaOH和酚酞,加入NaCl时,预期出现的现象是红色溶液的颜色不发生变化;加入HCl时,预期出现的现象是红色溶液的颜色褪去。B滴入红色溶液中出现的现象与NaCl滴入红色溶液中预期出现的现象一致,A滴入红色溶液中出现的现象与HCl滴入红色溶液中预期出现的现象一致,可推断出:A为HCl,B是NaCl。
(3)取A(HCl)溶液2 mL,若滴入3滴NaOH和4 mL酚酞,预期出现的现象是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滴入3滴酚酞和4 mL NaOH,预期出现的现象是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成红色。滴入3滴C溶液和4 mL D溶液时,出现的现象与滴入3滴NaOH和4 mL酚酞时预期出现的现象一致。可推断出:C是NaOH,D是酚酞。
9.在10 ℃和2×105 Pa的条件下,反应aA(g) dD(g)+eE(g)建立平衡后,再逐步增大体系的压强(温度维持不变)。下表列出了不同压强下反应建立平衡时物质D的浓度。
压强/Pa | 2×105 | 5×105 | 1×106 |
D的浓度/mol·L-1 | 0.085 | 0.20 | 0.44 |
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压强从2×105 Pa增加到5×105 Pa时,平衡向_________(填“正”“逆”)反应方向移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压强从5×105 Pa增加到1×106 Pa时,平衡向_______(填“正”“逆”)反应方向移动,理由是______。平衡之所以向该反应方向移动,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
9.答案:(1)逆 D的浓度增大倍数(2.4倍)小于压强增大倍数(2.5倍)
(2)正 D的浓度增大倍数(2.2倍)大于压强增大倍数(2倍) 在该温度下,压强大于1×106 Pa时,A物质仍为气态,而D与E物质至少有一种变成了液态
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当D的浓度增大2.4倍时,压强增大倍数为2.5倍,可推知平衡随压强增大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即a<d+e;当压强进一步增大时,分析数据可知D、E中至少有一种变成了液态。
10.在m mL b mol·L-1 AlCl3溶液中,加入等体积a mol·L-1的NaOH溶液。
(1)当a≤3b时,生成Al(OH)3沉淀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mol。
(2)当a、b满足________条件时,无沉淀生成。
(3)当a、b分别满足______________条件时,有沉淀生成且溶液中无Al3+存在,生成Al(OH)3沉淀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
10.答案:(1) (2)a≥4b (3)3b<a<4b (4mb-ma)×10-3 mol
解析:(1)当a≤3b时,AlCl3足量,生成Al(OH)3的量由NaOH溶液确定。
Al3+ + 3OH- ==== Al(OH)3↓
3 1
m×10-3×a mol x
x= mol
(2)Al3+ + 4OH-====AlO+2H2O
1 4
mb×10-3 mol ma×10-3 mol
所以4mb≤1ma a≥4b
(3)当3b<a<4b,Al(OH)3沉淀达到最大值后,又溶解,溶液中无Al3+存在。
n〔Al(OH)3〕=[mb-(ma-3mb)]×10-3 mol=(4mb-ma)×10-3 mol
11.(化学与技术)(1)某化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含有Mg2+、Fe3+、Cu2+、Hg2+四种离子。甲、乙、丙三位学生分别设计了从该污水中回收纯净的金属铜的方案。
①甲、乙、丙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能得到纯净的金属铜?
甲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
②在能制得铜的方案中,哪一步操作会导致环境污染?_________________。应增加哪些措施防止污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MgCl2·6H2O晶体在空气中加热时,释放部分结晶水,同时生成Mg(OH)Cl(碱式氯化镁)或生成MgO。下列是关于MgCl2·6H2O的综合利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图中的括号内填写适当的反应条件。
②Mg(OH)2固体存在如下溶解平衡:
Mg(OH)2(s)Mg2++2OH-。向体系中加入(至少填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______________,有利于Mg(OH)2溶解。
③依据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的概念(即化学反应的原料中每个原子都参与反应并全部转化为产物),203 kg MgCl2·6H2O原料,可以获得29.8 kg MgO、________kg 36.5%的盐酸和________kg MgCl2。
11.答案:(1)①不能 不能 能
②丙方案的③步 增加冷凝回收装置
(2)①在干燥的氯化氢气流中加热
②酸类:HCl、H2SO4、HNO3等;强酸弱碱盐:CuSO4、FeCl3等;铵盐类:CH3COONH4、NH4Cl等
③149 24.2
解析:(1)①甲实验方案中的滤渣的成分是Mg(OH)2、Fe(OH)3、Cu(OH)2、Hg(OH)2,加热后的残渣为MgO、Fe2O3、CuO、HgO,经H2还原得到的铜含有MgO、Fe、Hg。乙实验方案中的滤渣的成分是Cu、Fe、Hg,加热后的残渣为CuO、Fe3O4、HgO,经H2还原得到的铜含有Fe、Hg。丙实验方案中加入过量铁粉后的滤渣成分是Cu、Fe、Hg,加入盐酸后的滤渣为Cu、Hg,加热后的残渣为CuO,经H2还原得到的铜不含杂质。
②丙实验方案能得到纯净的金属铜,其步骤③中产生有毒的汞蒸气,应增加冷凝回收装置。
(2)n(MgO)==745 mol
n(MgCl2)=-745=255 mol
即m(MgCl2)=255×95=24225 g=24.225 kg
据质量守恒:36.5%的盐酸质量=203-29.8-24.2=149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