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江苏省《考试说明》化学知识点过关
一、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 了解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含义;初步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例题1]:下列广告用语在科学性上没有错误的是 ( )
A、这种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这种蒸馏水绝对纯净,其中不含任何离子
C、这种口服液含丰富的氮、磷、锌等微量元素
D、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例题2]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水在发生化学变化时, 发生变化,但 不改变。在金刚石、铜、高锰酸钾、足球烯(C60)、硫酸中,
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是由分子构成的, 是由离子构成的, 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
(2) 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例题3]我国科学家在1993年首次利用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在一块晶体硅(由硅原子构成)的表面通过探针拨动硅原子写下了“中国”两字。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上述操作中没有任何变化
B.在上述操作中发生了物理变化
C.在上述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D.此技术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以再分
[例题4]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A、NaCl饱和溶液的蒸发结晶,胶体的渗析 B、石油的分馏,煤的干馏
C、工业合成氨,蛋白质的盐析 D、氨的液化,碘的升华
(3) 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例题5]下列各组物质中前一种是混合物,后两种是纯净物的是
A、蓝矾 玻璃 无色的刚玉 B、汽油 液氯 醋酸
C、石蜡 纯盐酸 王水 D、干冰 铝热剂 铁触媒
[例题6]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一组是
①明矾 ②过磷酸钙 ③漂白粉 ④水煤气 ⑤玻璃 ⑥水晶⑦聚氯乙烯 ⑧汽油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⑧C.②③④⑤⑦⑧ D.③④⑤⑥⑦⑧
(4) 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例题7]O3和O2是
A、 同分异构体 B、 同系物 C、 氧的同素异形体 D、 氧的同位素
(5) 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例题8]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
分类 组合 | 碱 | 酸 | 盐 | 碱性氧化物 | 酸性氧化物 |
A | 纯 碱 | 盐酸 | 烧碱 | 氧化铝 | 二氧化碳 |
B | 烧 碱 | 硫酸 | 食盐 | 氧化镁 | 一氧化碳 |
C | 苛性钾 | 醋酸 | 萤石 | 过氧化钠 | 二氧化硫 |
D | 苛性钠 | 油酸 | 苏打 | 氧化钠 | 三氧化硫 |
2. 化学用语
(1) 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例题9]
名称 | 硅 | 磷 | 氯离子 | 氖 | 钾 | 氮 | 铍 | 锂 |
符号 | ||||||||
结构示意图 |
(2) 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例题10]高温下,超氧化钾晶体呈立方体结构,右图是它的基本结构单元。其中,氧的化合价部分为0价,部分为-2价。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氧化钾的化学式为KO2,每个基本结构单元中含有4个K+和4个O2-
B.基本结构单元中,每个K+周围有8个O2-,每个O2-周围有8个K+
C.基本结构单元中,与每个K+距离最近的K+有8个
D.晶体中,0价氧原子与-2价氧原子的数目比为3:1
[例题11]金属氧化物的化学式为MxOy(y>1),则该金属氯化物的化学式是
A、MxCly B、MxCl2y C、MCly/x D、MCl2y/x
[例题12]某元素的醋酸盐的分子量为m,相同价态该元素的硝酸盐的分子量为n。则该元素的此种化合价的数值为:
A、n-m/3 B、n-m/m+n C、m-n/6 D、m-n/3
(3) 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提醒:
江苏省考试说明:只要求1—20号元素的结构示意图
[例题13]
|
示意图为 ,b与c形成化合物的电子式为 ,下列比较
中正确的是 ( )
A.原子半径:a>c>d B.原子的氧化性a>c>d
C.原子序数:a>d>b>c D.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c>d>a
[例题14]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
A.F—的结构示意图: B.CO2的分子模型示意图:
C.NaCl的电子式: D.N2的结构式: :N≡N:
(4)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电极反应式。
提醒:江苏省考试说明:不要求书写复杂的电极反应式
[例题15]下列用来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中,不正确的是 ( )
A.钢铁腐蚀时可能发生的正极反应:2H2O+ O2+ 4e-=4OH一
B. 明矾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Al3++3 H2O===Al(OH)3 ↓+3H+
C. Mg(HCO3)2 溶液 与盐酸溶液反应 HCO3-+ H+ == CO2 ↑+H2O
D.常温常压下,1g氢气充分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 kJ热量。则表示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2H2(g)+O2(g)=2H2O(l);△H=+571.6kJ·mol-1
3. 化学中常用计量
(1) 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
提醒:
江苏省考试说明:混合气体的相对密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不作要求
[例题16]已知一个12C原子的质量为a kg,一个NO2分子的质量为b kg,一个N2O5分子的质量为c kg,(两分子中的氮原子和氧原子均相同)则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 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相应单位为g·mol-1、L·mol-1)的涵义。理解物质的量浓度(mol·L-1)、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 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醒:
江苏省考试说明:非标准状态下气体体积的相关计算不作要求
[例题17]如果我们规定12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且0.024kg12C中所含的原子个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NA),那么下列几种物理量会有变化吗?若有,请说明变化结果。
(1)一个12C原子的质量 (2)阿伏加德罗常数(NA) (3)摩尔质量
(4)O2的相对分子质量 (5)气体摩尔体积 (6)g G2H5OH的物质的量
(7)98%()的物质的量浓度 (8)44gCO2所含的分子个数
[例题18]用NA表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铜与硫的反应中,1mol铜失去2 NA个电子
B、通常状况下,8g CH4中电子数不等于5NA
C、1molH3O+含10NA个电子
D、1mol SiO2中,形成4NA个共价键
[例题19]用NA表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00mL 0.2mol/L乙酸溶液中,乙酸分子数目为0.02 N A
B.1mol O2在反应中作氧化剂时,所得电子数一定为4NA
C.标准状况下,2.24L苯中约含有3.612×1024个碳原子
D.1molC10H22分子中共价键总数为31 NA
4. 化学反应与能量
(1) 掌握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例题20]离子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可用集合关系表示,其正确的是 ( )
(2) 理解氧化还应反应,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掌握重要氧化剂、还原剂之间的常 见反应。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
[例题21]:R2O8n-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把Mn2+氧化为MnO4-,本身转化为RO42-。又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2,则n的值是 ( )
A、1 B、2 C、3 D、4
[例题22]现有Fe、Cu组成的合金,其中Cu、Fe的总物质的量为amol,Cu的物质的量分数为x 。研磨成粉末后,全部投入含bmol硝酸的稀溶液中,微热使其充分反应,还原产物只得到NO。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用微粒符号填写下列空白(列举出全部可能的情况)。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
残留固体成分 | ||||||
溶液中的金属离子 |
(2)当溶液中金属离子只有Fe2+、Cu2+时,则b的取值范围是(用a、x表示)________。
(3)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及新能源的开发等概念 。
[例题23]热化学方程式:S(g)+O2(g)=SO2(g);△H=-297.3kJ/mol,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S(g)+O2(g)=SO2(l); △H>297. 3kJ/mol
B.S(g)+O2(g)=SO2(l); △H<297. 3kJ/mol
C.1mol SO2的键能总和大于1mol S和1mol O2键能之和
D.1mol SO2的键能总和小于1mol S和1mol O2键能之和
5. 溶液
(1) 了解溶液的涵义。
[例题2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是无色透明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C、酒精和水以任意比例互相溶解时,均称为酒精的水溶液
D、植物油溶入汽油中形成不稳定的乳浊液
(2) 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例题25]某结晶水合物的化学式为R·nH2O,其式量为M,在25℃时,ag晶体溶于bg水中即达饱和,形成密度为ρg/mL的溶液,下列表达式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00a(M-18n)/M(a+b)mol/L
B、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a(M-18n)/M(a+b)%
C、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00ρa/M(a+b)mol/L
D、25℃时,R的溶解度为:a(M-18n)/(bM+18an)g
(3) 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及溶解度曲线。
[例题26]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时,一定有溶质析出
B、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时,不一定都变成为不饱和溶液
C、任何物质在水中溶解时都有一定溶解度
D、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的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最大值
[例题27]某温度下100 g澄清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5.6 g生石灰,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沉淀物的质量为5.6g B、沉淀物的质量为7.4 g
C、饱和石灰水的质量大于98.2 g D、饱和石灰水的质量小于98.2 g
(4) 初步了解结晶、结晶水、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的概念。
[例题28]:选择合适的化学用语的代号,填写在各小题的横线上。
A、分解 B、潮解 C、溶解 D、蒸发 E、干馏 F、蒸馏
G、结晶 H、化合 I、挥发 J、升华 K、风化
(1)食盐放入水中逐渐消失
(2)碘加热逐渐消失
(3)不盖灯帽的酒精灯,灯内的酒精会逐渐减少
(4)烧碱固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5)生石灰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6)胆矾受热后变成白色粉末
(7)碳酸钠晶体在空气中变成白色粉末
(8)氢氧化铜加热后变成黑色粉末
(9)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后生成黑色固体
(10)饱和KNO3溶液降温,出现晶体
(5) 了解胶体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和应用。
提醒:江苏省考试说明——不要求掌握胶体电泳的性质
[例题29]:将某溶液逐滴加入Fe(OH)3溶胶内,开始时产生沉淀,继续滴加时沉淀又溶解,该溶液是
A、 2 mol·L-1H2SO4溶液 B、2 mol·L-1NaOH溶液
C、2 mol·L-1MgSO4溶液 D、硅酸溶胶
[例题30]已知AgI胶体微粒能吸附I-离子。在10mL 0.01mol/L KI溶液中,滴入8—10(1滴是1/20mL)0.01mol/L AgNO3溶液后,将溶液装入半透膜袋中,并浸没在蒸馏滴水里。隔一段时间后,水中含有的离子最多的是( )
A、 K+、NO3- B、K+ C、I- D、Ag+、NO3-
[例题31]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是胶体微粒特有的运动方式,可以据此把胶体和溶液、悬浊液区别开来
B.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发生丁达尔现象
C.用渗析的方法净化胶体时,使用的半透膜只能让较小的分子、离子通过
D.胶体微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故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
6. 物质结构
(1) 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 电子数,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题32]人类探测月球发现,在月球的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质量数为3的氦,它可以作为未来核聚变的重要原料之一。氦的该种同位素应表示为 ( )
A .He B. He C . He D . He
(2) 以第1,2,3周期的元素为例,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例题33]x、y、z为短周期元素,这些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1、4、6.则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不可能是( )
A.XYZ B.X2YZ C.X2YZ2 D.X2YZ3
(3) 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含义。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初步了解氢键。
提醒:江苏省考试说明——分子内氢键及相关性质暂不作要求
[例题34]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例题35]下列各组物质的晶体中,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A、SO2和SiO2 B、CO2和H2O C、NaCl和HCl D、CCl4和KCl
(4) 了解几种晶体类型(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及其性质。
提醒:江苏省考试说明——晶体内部空隙的识别、与晶胞的边长等晶体结构相关的计算不作要求
[例题36]关于晶体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晶体中只要有阴离子就一定有阳离子
B.在晶体中只要有阳离子就一定有阴离子
C.原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高
D.分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低
[例题37]下列晶体中,不属于原子晶体的是
A、干冰 B、水晶 C、晶体硅 D、金刚石
[例题38]下列每组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所克服的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属于同类型的是( )
A.食盐和蔗糖熔化 B.钠和硫熔化
C.碘和干冰升华 D.二氧化硅和氧化钠熔化
[例题39]2004年7月德俄两国化学家共同宣布,在高压下氮气会聚合生成高聚氮,这种高聚氮的晶体中每个氮原子都通过三个单键与其它氮原子结合并向空间发展构成立体网状结构。已知晶体中N-N键的键能为160 kJ·mol-1,而N≡N键的键能为942
kJ·mol-1(键能表示形成化学键释放的能量或者破坏化学键消耗的能量)。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键能越大说明化学键越牢固,所构成物质越稳定
B.高聚氮晶体属于原子晶体
C.高聚氮晶体中n(N)∶n(N-N)=1∶3
D.用作炸药或高能材料可能是高聚氮潜在的应用
7. 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1)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例题40]请分析周期数与元素数的关系,然后预言第8周期最多可能含有的元素种数为
A、18 B、32 C、50 D、64
(2) 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ⅠA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例题41]A、B、C、D、E、F六种常见的主族元素。A、E同主族,D、E同周期。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B与A可形成分子X,也可形成阳离子Y,而且X、Y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正好相反;E、F的简单阳离子与X、Y具有相同电子数。D、E、F三种原子的最外层共有11个电子,且这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之间两两皆能反应,均生成盐和水。
(1)按要求填空: B的元素符号________ C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
X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
(2)F在周期表中位于 _ ___________;
(3)E和C形成的化合物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阳离子Y使水溶液显__________(填“酸”、“碱”)性,其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42]有A、B、C、D、E、F六种短周期主族元素。0.015 mol C元素的单质与足量盐酸完全反应时,有1.806×1022个电子发生转移。E、F两元素间可形成FE2和FE3两种化合物,两者相对分子质量相差16.A、D均能与E原子按1:1和1:2形成两种化合物,其中含A的在通常情况下为液态,含D的在通常情况下为固态。又知A、B、D三种元素原子序数之和是C、E、F三种元素原子序数之和的1/2。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化学用语:B的电子式 E的元素名称 ;
(2)C位于周期表的第 周期,第 纵行;
(3)用电子式表示C与E反应生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
(4)B在E中完全燃烧生成的化合物微粒的空间构型是 ,此物质在固态时属于 晶体;
(5)A2E与A2F的沸点A2E A2F;(填“高于”、“低于”)其原因是
___。
[例题43]A→J均为中学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已知A、C、H、I、J含有同一种元素,B、D、E、F、G含有同一种元素。
请填写下列空白:
(1) E中阳离子的符号是 ,H的化学式是 ;
(2)A生成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3)A和B的混合物叫做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⑷工业上冶炼A和D的方法分别是:A 、D 。
8.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例题44]反应4NH3(气)+5O2(气) 4NO(气)+6H2O(气)在2升的密闭容器中进行,1 分钟后,NH3减少了0.12摩尔,则平均每秒钟浓度变化正确的是
A、NO:0.001摩/升 B、H2O:0.002摩/升
C、NH3:0.002摩/升 D、O2:0.00125摩/升
[例题45]一定量的盐酸跟过量的铁粉反应时,为了减缓反应速度,且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适量的
A、NaOH(固体) B、H2O C、NH4Cl(固体) D、CH3COONa(固体)
[例题46]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N
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例题47]某温度时,在一个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试填写下列空白: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从开始至2min,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3)若X、Y、Z均为气体,反应达平衡时:
①此时体系的压强是开始时的 倍;
②若此时只将容器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2倍,达新平衡时,容器内温度将降低(容器不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则该反应为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达新平衡时,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比原平衡时 (填增大、减小或相等)。
(4)此反应达平衡后,若只加大体系压强,Z的物质的量减少,若Y是气体,则X的聚集状态是 。
[例题48]在一个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A和1molB,发生反应:
2A(g)+B(g) 2C(g),达到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浓度为K mol/L。若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配比作为起始物质:A.4 molA+2 molB B.2 molC
C.2 molC+1 molB D.2 molA+1 molB+2 molC E.1 molA+0.5 molB+1 molC
⑴达到平衡后,C的物质的量浓度仍是K mol/L的是 ( );
⑵ A项平衡时,c(C)与2K mol/L的关系为:c(C) 2K mol/L;
⑶平衡时各选项中C的平衡浓度c(C)的大小顺序为: ;
⑷若令a、b、c分别代表初始加入的A、B、C的物质的量,如果a、b、c取不同的数值,它们必须满足一定的相互关系,才能保证达到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三种气体的百分含量仍跟上述平衡时完全相同,填写:
①若a=0,b=0,则c=_____; ②若a=0.5,则b=__ __,c=__ __;
③a、b、c的取值必须满足的一般条件是(用两个方程式表示,一个只含a、c,另一个只含b、c):_ ___;___ ____。
(2) 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及其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题49]在一定温度下,向a L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 X气体和2 mol Y气体,发生如下反应:X(g)+2Y(g)2Z(g)
此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C、容器内X、Y、Z的浓度之比为1︰2︰2
D、单位时间消耗0.1mol X同时生成0.2mol Z
(3) 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含义。掌握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提醒:江苏省考试说明——两种或两种以上条件同时改变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不作要求
[例题50]对于达平衡的可逆反应X+Y W+Z,增大压强则正、逆反应速度(v)的变化如下图,分析可知X,Y,Z,W的聚集状态可能是 ( )
(A)Z,W为气体,X,Y中之一为气体
(B)Z,W中之一为气体,X,Y为非气体
(C)X,Y,Z皆为气体,W为非气体
(D)X,Y为气体,Z,W中之一为气体
[例题51]如右下图,向A、B中均充入1molX、1molY,起始时A、B的体积相等都等于a L。在相同温度、外界压强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关闭活塞K,使两容器中各自发生下述反应:X (g)+ Y(g) 2 Z(g)+W(g);△H<0 。达平衡时,A的体积为1.4 a L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反应速率:v(B)>v(A)
B. A容器中X的转化率为 80%
C.平衡时的压强:PB=PA
D.平衡时Y体积分数:A>B
[例题52]:右图表示温度和压强对可逆反应:
2K(g)+Q(g)2Y(g) ;△H<0的影响。
下列有关说法可能正确的是( )
A.x轴表示Y的体积分数
B.x轴表示气体混合物的质量
C.其他条件相同时,P2下先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D.P1>P2
[例题53]在容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
A2(g)+ B2(g) x C(g)符合下列图Ⅰ所示关系。由此推断,对图Ⅱ的说法正确的是
A. P3<P4,Y轴表示A2的转化率
B.P3<P4,Y轴表示A2的浓度
C.P3>P4,Y轴表示混合气体的密度
D.P3>P4,Y轴表示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9. 电解质溶液
(1) 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例题54]能正确表示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
A.碳酸钠溶液加入CH3COOH
中 CO32-+2CH3COOH 2CH3COO-+CO2+ H2O
B.金属铝加入冷的浓硝酸中 2Al
+ 6H+ 2Al3++3H2↑
C.铁加入硫酸铜溶液中 Cu2+
+ Fe Fe2+
+ Cu
|
D.用铂电极电解氯化镁溶液 2Cl– + 2H2O ═══Cl2↑+H2↑+2OH-
(2) 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例题55]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10-13 mol·L-1,则下列各组离子在该溶液中肯定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 )
A.Al3+、HCO32-、Cl-、NO3- B. K+、NO3-、Cl-、Na+
C.Na+、K+、NO3-、HCO3- D.Na+、Mg2+、SO42-、Cl-
[例题56]某溶液中加入铝片有氢气产生,则该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Cl― NO3― Ba2+ Na+ B.SO42― AlO2- Al3+ Mg2+
C.Na+ K+ SO42― Cl― D. NH4+ Ba2+ Cl― SO42―
(3) 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
[例题57]用水稀释0.1摩/升氨水时,溶液中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的是
A、 B、
C、[H+]和[OH-]的乘积 D、OH-的物质的量
[例题58]已知酸式盐NaHB在水溶液中存在下列反应:①NaHB==Na++HB-,
②HB-H++B2-,③HB-+H2OH2B+OH-。将NaHB加入水中,测得溶液显酸性,则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
A.NaHB为强电解质 B.H2B为强酸
C.H2B为弱电解质 D.HB-的电离程度小于HB-的水解程度
[例题59]在甲烧杯中放入盐酸,乙烧杯中放入醋酸,两种溶液的体积和pH都相等,向两烧杯中同时加入质量不等的锌粒,反应结束后得到等物质的量的氢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烧杯中放入锌的质量比乙烧杯中放入锌的质量大
B.甲烧杯中的酸过量
C.两烧杯中参加反应的锌等量
D.反应开始后乙烧杯中的c(H+)始终比甲烧杯中的c(H+)小
(4) 了解水的电离、溶液pH等概念。
[例题60]在pH等于1的酸溶液和pH等于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铝粉,酸溶液放出的氢气多。其可能的原因是( )
A.两溶液体积相同,酸是多元强酸
B. 两溶液体积相同,酸是弱酸
C. 酸是强酸,且酸溶液的浓度是碱溶液浓度的3倍以上
D.酸是强酸,且酸溶液的体积是碱溶液体积的3倍以上
(5) 了解强酸强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例题61]实验室有一瓶混有氯化钠的氢氧化钠固体试剂,经测定NaOH的质量分数约为82.0%,为了验证其纯度,用浓度为0.2mol/L的盐酸进行滴定,试回答下列问题:
(1)托盘天平称量5.0g固体试剂,用蒸馏水溶解于烧杯中,并振荡,然后立即直接转入 500mL容量瓶中,恰好至刻度线,配成待测液备用。请改正以上操作中出现的五处错误。
(2)将标准盐酸装在25.00mL 滴定管中,调节液面位置在 处,并记下刻度。
(3)取20.00mL待测液,待测定。该项实验操作的主要仪器 有。用 试剂作指示剂时,滴定到溶液颜色由 刚好至 色时为止。
(4)滴定达终点后,记下盐酸用去20.00mL,计算NaOH的质量分数为 。
(5)试分析滚蛋定误差可能由下列哪些实验操作引起的 。
A、转移待测液至容量瓶时,末洗涤烧杯
B、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装盐酸
C、滴定时,反应容器摇动太激烈,有少量液体溅出
D、滴定到终点时,滴定管尖嘴悬有液滴
E、读滴定管开始时仰视,读终点时俯视
(6)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
[例题62]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N离子的浓度最大的是 ( )
A.NH4Cl B.NH4HCO3 C.NH4HSO4 D.NH4NO3
[例题63]实验测得常温下0.1mol/L某一元酸(HA)溶液的pH值等于1,0.1mol/L某一元碱(BOH)溶液里c(H+)/c(OH-)=10-12。将此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呈的各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 ( )
A.c(B+)>c(A-)>c(OH-)>c(H+) B.c(A-)>c(B+)>c(H+)>c(OH-)
C.c(B+)=c(A-)>c(H+)=c(OH-) D.c(B+)>c(A-)>c(H+)>c(OH-)
[例题64]已知某溶液中只存在OH—、H+、CH3COO—、Na+四种离子,某同学推测其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有如下四种关系:
①c(Na+)>c(CH3COO—)>c(OH—)>c(H+) ②c(Na+)>c(CH3COO—)>c(H+)>c(OH—)
③c(CH3COO—)>c(Na+)>c(H+)>c(OH—) ④c(Na+)>c(OH—)>c(CH3COO—)>c(H+)
(1)若溶液中只溶解了一种溶质,则该溶质是_____________,上述四种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填编号)。
(2)若上述关系中③是正确的,则溶液中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溶液是由体积相等的氢氧化钠溶液和醋酸溶液混合而成,且恰好呈中性,则混合前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大小关系为c(NaOH)________c(CH3COOH)(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混合前酸中c(H+)和碱中c(OH—)的关系是c(H+)__c(OH—)
[例题65]室温下,向一定量的稀氨水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直至盐酸过量。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⑵在实验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的变化趋势是先 后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⑶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完成下表:
序号 | 离子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 | 溶质(化学式) | PH |
① | c(NH4+)>c(OH-)>c(Cl-)>c(H+) | 7 | |
② | = 7 | ||
③ | NH4Cl | 7 | |
④ | c(Cl-)>c(H+)>c(NH4+)>c(OH-) | 7 |
(7)理解原电池原理。初步了解化学电源。了解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及一般防腐蚀方法 。
[例题66]某活动小组在研究中,将剪下的一块镀锌铁片放入锥形瓶,并滴入少量食盐
水将其浸湿,再加数滴酚酞试液, 按图装置进行实验,数分钟后观察,
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烧杯中导气管口产生气泡 B.锌被腐蚀
C.烧杯中导气管里形成一段水柱 D.金属片剪口处变红
[例题67]微型钮扣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有一种银锌电池,其电极分别是Ag2O和Zn,电解质溶液为KOH,电极反应为:
①Zn + 2OH―-2eˉ == ZnO + H2O;②Ag2O + H2O + 2eˉ== 2Ag + 2OH-
总反应为:Ag2O + Zn == 2Ag + ZnO。根据上述反应式,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使用过程中,电池负极区溶液pH增大
B.在使用过程中,电流由Ag2O极经外电路流向Zn极
C.在使用过程中,Zn电极发生还原反应,Ag2O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D.外电路中每通过0.2mol电子,正极的质量理论上减小1.6g
(8)理解电解原理。了解铜的电解精炼、镀铜、氯碱工业反应原理。
[例题68]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上所发生的反应,同属氧化反应或同属还原反应的是
A、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B、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C、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D、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例题69]用惰性电极实现电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解稀硫酸溶液,实质上是电解水,故溶液p H不变
B、电解稀氢氧化钠溶液,要消耗OH-,故溶液pH减小
C、电解硫酸钠溶液,在阴极上和阳极上析出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D、电解氯化铜溶液,在阴极上和阳极上析出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例题70]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金属镁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⑴甲同学根据所学知识认为镁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就是氧化镁。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甲的观点: ;
⑵乙同学认为,空气中存在大量的氮气,镁也可能和氮气反应。他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
镁条燃烧完后取出蒸发皿观察,发现蒸发皿中除有白色固体外还有少量的淡黄色固体。能支持乙同学观点的实验现象除生成淡黄色固体外还有 ;
⑶丙同学对上述实验中的淡黄色固体进行了研究:向蒸发皿中的固体上滴加少量水,发现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淡黄色固体转变成白色。请你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⑷丁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Al4C3也象淡黄色固体一样,遇水发生类似反应。请你写出Al4C3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 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ⅠA、ⅡA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例题71]已知锂及其化合物的许多性质与碱金属差异较大,却与镁相似。下面有关锂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锂在过量氧气中燃烧主要产物是氧化锂而不是过氧化锂B.碳酸锂受强热很难分解C.碳酸锂的溶解度比碳酸氢锂的大 D.锂可以与氮气化合生成氮化锂(Li3N)
(3) 以氢氧化钠为例,了解重要的碱的性质和用途。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如Na2CO3和NaHCO3)。
[例题72]我国化学侯德榜(右图)改革国外的纯碱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可简要表示如下:
(1) 上述生产纯碱的方法称 ,副产品的一种用途为 。
(2) 沉淀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3) 写出上述流程中X物质的分子式 。
(4) 使原料氯化钠的利用率从70%提高到90%以上,主要是设计了 (填上述流程中的编号)的循环。从沉淀池中取出沉淀的操作是 。
(5)为检验产品碳酸钠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可取少量试样溶于水后,再滴加 。
(6) 向母液中通氨气,加入细小食盐颗粒,冷却析出副产品,通氨气的作用有 。
(a) 增大NH4+的浓度,使NH4Cl更多地析出 (b) 使NaHCO3更多地析出
(c) 使NaHCO3转化为Na2CO3,提高析出的NH4Cl纯度
2. 卤族元素——典型的非金属
(1) 以氯为例,了解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例题73]碘跟氧可以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一种称为碘酸碘,在该化合物中,碘元素呈+3和+5两种价态,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A、 I2O3 B、 I 2O4 C、 I4O7 D、 I4O9
(2) 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卤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例题74]:根据卤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推测原子半径最大的卤素—砹(At)及其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砹单质为有色固体,易溶于有机溶剂; B、HAt十分稳定;
C、AgAt为有色的、难溶于水的盐; D、NaAt易溶于水
[例题75]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卤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①单质颜色加深 ②单质沸点升高 ③单质氧化性增强 ④原子半径增大 ⑤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增强 ⑥离子的还原性增强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3) 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了解几种重要的含卤素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例题76]在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分别做以下实验:
(1)把燃着的氢气慢慢伸入集气瓶中,现象是____ 。
(2)把一束细铜丝灼热后,立刻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现象是_____ ,反应后,把少量水注入集气瓶中,盖好玻璃片后振荡,所得溶液呈___ 色。
3. 其他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如:H,O,S,N,P,C,Si)
(1) 了解这些元素的单质及某些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
提醒:江苏省省说明——除水、氨、甲烷外,只要求根据递变规律了解其他非金属元素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性质。
[例题77]关于非金属元素N、O、Cl、S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通常情况下其单质均为气体 B.其单质均由双原子分子构成
C.都属于主族元素 D.每种元素仅生成一种氢化物
(2) 以Na2O2为例,了解过氧化物的性质。
[例题78]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加入过量的Na2O2粉末,振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褪色 B.溶液变蓝 C.有气泡产生 D.溶液仍为紫色
(3) 掌握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
[例题79]关于浓硫酸的叙述当中,错误的是( )
A、是难挥发的粘稠液体,溶于水并大量放出热
B、在遇某些有机物时可起脱水作用
C、常温下,能使某些金属钝化
D、加热时可与木炭作用,还原产物CO2、SO2
[例题80]在装有固体A的试管中加入无色溶液B,A未溶解。接着加入一定量的水,A逐渐溶解,并有气体C生成,溶液变为浅绿色。将C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再通入该试管溶液,溶液颜色很快加深。请填写下列空白:
(1) B的化学式是_____ 。
(2) A加水后才溶解,其理由是______ 。
(3) A溶于B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4) 以硫酸为例,了解化工生产化学反应原理的确定。初步了解原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三废处理”与环境保护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综合经济效益问题。
[例题81]采用循环操作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下列工业生产中,没有采用循环操作的是
A.硫酸工业 B.合成氨工业 C.硝酸工业 D.氯碱工业
(5) 了解常见盐类的性质和用途。
[例题82]硫酸铁和硫酸亚铁的混合物中含硫的质量分数为a%,则该混合物中含铁
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2a% B.3a% C.1 - a% D.1 - 3a%
(6) 了解常见化肥的基本性质。
(7) 了解硫、氮、碳的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及其防治。
[例题83]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禁止汽车使用含铅汽油,其主要原因是:
A.提高汽油燃烧效率 B.降低汽油成本 C.避免铅污染大气 D.铅资源短缺
(8) 初步了解氟氯烃、含磷洗涤剂及二氧化硅粉尘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
(9)初步了解一些生活用水的净化及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
[例题84]水体污染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少水污染的是
A.控制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和城市污水的排放 B.合理施用化肥农药
C.水生动植物的大量繁殖 D.减少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排放
4. 其他常见的金属(如:Fe、Al)
(1) 了解金属的通性,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初步了解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
[例题85]:工业上从铝土矿(含氧化铝、氧化铁等)制取铝的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 )
经分析,生产原料(铝土矿)和提取Al2O3后的残渣(赤泥)的部分成分见下表(以氧化物表示)且已知铝土矿中的Fe2O3全部转入赤泥。
(1)生产中每消耗1t铝土矿将产生 吨赤泥;
(2)试计算出每炼1t铝,理论上需要 吨铝土矿,应补充 吨NaOH。
(2) 掌握Fe和Al的化学性质。
[例题8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如何制取较纯的Fe(OH)2白色沉淀”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
方法一:向试管中倒入适量的久置FeSO4溶液,用胶头滴管吸取NaOH 溶液加入其中。非但没有观察到白色沉淀,反而看到大量的红褐设沉淀。
⑴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方法二:在试管里注入少量用铁与稀硫酸完全反应新制得的FeSO4溶液,用胶头滴管吸取NaOH 溶液加入其中。这次,该组成员观察到了白色的沉淀,但是很快就变成灰绿色,最终还是变成了红褐色。
⑵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⑶要观察到大量的白色的沉淀,加入NaOH的操作可以改为: 。
⑷要使该方法能得到的白色能保持一段时间,简要说明该实验还需要作哪些改进,以及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 。
方法三: 向右图试管Ⅰ里加入稀H2SO4和铁屑,向试管Ⅱ里加入处理过的NaOH溶液。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⑸ 。
然后夹上止水夹,试管Ⅱ中出现了大量的白色沉淀,并且长时间不变色。
⑹这样生成的Fe(OH)2能长时间保持白色,其原因是 。
方法四:先在U型管中电解液c,再在液面上覆盖一层苯,最后分别用导线将石墨和铁与电源的两极连接起来。这样也能观察到大量的白色沉淀,并且长时间不变色。
⑺ a电极材料应为___ _,电极反应式为______ __。
⑻电解液c可以是_________(填编号)。
A.纯水 B.Na2SO4 溶液 C.NaOH溶液 D.CuCl2溶液
⑼电解一段时间后,若电极材料都换为石墨,则U型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 ___。
[例题87]把铝粉和Fe3O4配成铝热剂并分成两等份,前一份在高温下恰好反应,并将生成物和足量的盐酸充分反应。后一份直接加入足量NaOH溶液使之充分反应,前后两种情况下生成的气体在同温同压下的体积比是
A.1∶3 B.9∶8 C.3∶4 D.4∶3
(3)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4) 以Fe(Ⅱ)、Fe(Ⅲ)的相互转化为例,理解变价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性。
[例题88]向FeCl3溶液中加入ag铜粉,搅拌使之全部溶解,再向其中加入 bg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渣 cg,若已知 a>b>c,则 c克滤渣是______ 。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是______ 。(已知下列反应能发生:2Fe3++Cu=2Fe2++Cu2+)
(5) 了解铝的重要化合物。
[例题89]解释明矾净水的原理。
(6)初步了解合金的概念。
[例题90]所谓合金,就是不同种金属(也包括一些非金属)在熔化状态下形成的一种熔合物,根据下列四种金属的熔沸点:
Na | Cu | Al | Fe | |
熔点 | 97.5℃ | 1083℃ | 660℃ | 1535℃ |
沸点 | 883℃ | 2595℃ | 2200℃ | 3000℃ |
其中不能形成合金的是
A.Cu和Na B.Fe与Cu C.Cu与Al D.Al与Na
5. 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例题91]医疗上作X射线透视肠胃的内服药,俗称“钡餐”的物质是:
A.BaCO3 B.BaSO4 C.BaCl2 D.BaO
[例题92]亚硫酸钠因长期存放已有部分变质。某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步骤来测定其纯度:
(1)称取样品m g。完成此过程所需的的仪器主要有: ;
(2)将样品溶解。完成此过程所需仪器主要有: ;
(3)在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
①BaCl2溶液用盐酸酸化的原因是: ,
②BaCl2溶液要过量的原因是: ,
③检验BaCl2是否过量的方法是: ;
(4)过滤和洗涤沉涤。
①过滤的主要仪器有: ,
②洗涤沉淀的原因是: ,
③洗涤沉淀的方法是: ;
(5)烘干沉淀并计算:如果烘干后的沉淀为m g,则亚硫酸钠纯度的计算公式为:
6. 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例题93]居室装修用石材的放射性常用作为标准,居里夫人(Marie Curie)因对Ra元素的研究两度获得诺贝尔奖。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一个原子中含有138个中子
B.Ra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六周期ⅡA族
C.RaCl2的熔点比CaCl2高
D.Ra(OH)2是一种两性氢氧化物
三、 有机化学基础
1. 了解有机化合物数目众多和异构现象普遍存在的本质原因。删除:了解碳原子彼此连接的可能形式。
2. 理解基团、官能团、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概念。能够识别结构式(结构简式)中各原子的连接次序和方式、基团和官能团。能够辨认同系物和列举异构体。了解烷烃的命名原则。
提醒:江苏省省说明—— 烷烃命名限于5个碳原子以内
[例题94]下列各组表达式意义相同的是 ( )
A.—NO2、 NO2 B. —OH
C.—COOH、HCOO- D.HCOOCH3、HOOCCH3
[例题95]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右图,其命名正确的是 ( )
A.1,1一二甲基丙烷 B.2一乙基丙烷
C.3一甲基丁烷 D.2一甲基丁烷
[例题96]已知化合物A()与立方烷()的分子结构相似,如下图:
则的一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 ( )
A.1 B.2 C.3 D.4
3. 以一些典型的烃类化合物为例,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碳架结构。掌握各类烃(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中各种碳碳键、碳氢键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并能结合同系物原理加以应用。
[例题97]已知某炔烃与卤素按物质的量为1:2发生加成反应,反应后,生成的有机物至
少需6mol的卤素单质才能把生成的有机物中的氢全部取代,则该炔烃可能是( )
A、丙炔 B、1-丁炔 C、3-己炔 D、2-庚炔
[例题98]在下列有机物中,能跟溴水发生加成反应,又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的是
A、乙炔 B、苯 C、甲苯 D、乙烷
[例题99]苯环结构中不存在C-C单键与C=C双键的交替结构,可以作为证据的是 ( )
①苯不能使溴水褪色 ②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③苯在一定条件下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发生加成反应 ④经测定,邻二甲苯只有一种结构 ⑤经测定,苯环上碳碳键的键长相等,都是1.40×10-10m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 D、①②
[例题100]能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的一组物质是 ( )
A、乙烯、乙炔 B、苯、己烷
C、苯、甲苯 D、己烷、环己烷
[例题101]某烃与氢气发生反应后能生成(CH3)2CHCH2CH3,则该烃不可能是 ( )
A、2-甲基-2-丁烯 B、3-甲基-1-丁烯
C、2,3-二甲基-1-丁烯 D、3-甲基-1丁炔
4. 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乙醇、溴乙烷、苯酚、乙醛、乙酸、乙酸乙酯、脂肪酸、甘油酯、多羟基醛酮、氨基酸等)为例,了解官能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并能结合同系物原理加以应用。
[例题102]对复杂的有机物结构可用“键线式”表示。如苯丙烯酸1—丙烯酯:
|
|
杀虫剂“阿乐丹”的结构表示为: ,它在稀酸作用下能发
生水解反应生成两种有机物。下列关于这两种有机物的共同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
A.遇FeCl3溶液均显紫色 B.均能发生银镜反应
C.均能与溴水发生反应 D.均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例题103]某酯完全燃烧生成等物质的量的CO2和H2O,把该酯水解可得羧酸B和醇C,把醇C氧化可得羧酸D,且B与D互为同分异构体,则此酯为 ( )
A. CH3COOCH2CH3 B. CH3COOCH(CH3)2
C. CH3COOCH2CH2OOCCH3 D. CH3CH2CH2COOCH2CH(CH3)2
[例题104]在一定条件下,下列药物的主要成分都能发生①取代反应 ②加成反应 ③水解反应 ④中和反应四种反应的是 ( )
A.维生素 B.胆固醇
C.芬必得 D.阿斯匹林
5.了解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及污染和环保的概念。
[例题105]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石油主要是烷烃、环烷烃和烯烃组成的混合物
B、煤的干馏、液化和气化都是化学变化过程
C、石油分馏的各种馏分仍是混合物
D、石油工业采用裂化的方法,既可提高汽油的质量又可提高汽油的产量
6. 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例题106]2004年3月11日杭甬高速公路萧山路段一辆运送化学物品的槽罐车侧翻,罐内15t苯泄入路边300m长的水渠,造成严重险情,许多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连续报道。以下报道中有科学性错误的是 ( )
A.由于大量苯溶入水中渗入土壤,会对周边农田、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B.由于苯是一种易挥发、易燃的物质,周围地区如果有一个火星就可能引起爆炸
C.可以采取抽吸水渠中上层液体的办法,达到清除泄漏物的目的
D.处理事故时,由于事故发生地周围比较空旷,有人提出用点火焚烧的办法来清除泄漏物,但由于苯燃烧会产生大量的黑烟扩大污染,所以该办法未被采纳
7. 以葡萄糖为例,了解糖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例题107]在某些酶的催化下,人体内葡萄糖的代谢有如下过程:
葡萄糖→……→
A B C D E
请填空:
(1)过程①反应条件是 __ _____ ,过程②反应类型是_________ ;
(2)过程③的反应方程式为: ;
(3)过程④的另一种生成物是 _____________(填写化学式);
(4)上述物质中 _______和___ ___ 互为同分异构体(填写字母代号)。
8. 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例题108]棉花和羊毛都具有的特点是
A.都溶于水 B.燃烧后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C.燃烧产物只有CO2和H2O D.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
[例题109]下列物质:①丙氨酸②纤维素③蛋白质④小苏打⑤Al(OH)3⑥苯酚钠⑦(NH4)2SO3。其中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反应的是
A.①④⑤⑥ B.全部 C.①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⑦
[例题110]对牛奶中的蛋白质进行下列实验,取30.0mL牛奶,用盖达尔法分解蛋白质,把氮完全转化成氨,用25mL0.500mol/L H2SO4吸收后,剩余的酸用1.00mol/L NaOH溶液中和,需37.0mL(均转化为正盐)。求:
(1)30.0mL牛奶中共含有多少克氮?
(2)已知牛奶的密度是1.03g/cm3,蛋白质中含有氮16.0%(质量分数),求此牛奶中蛋白质的质量分数。
9. 初步了解重要合成材料的主要品种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理解由单体进行加聚和缩聚合成树脂的简单原理。
[例题111]下列物质不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 )
A、 人造纤维 B、 顺丁橡胶 C 、 有机玻璃 D、 锦纶纤维
[例题112]在粘胶纤维、棉花、尼龙、涤纶、腈纶、羊毛中,属于天然纤维的是 ;属于人造纤维的是 ;属于合成纤维的是
[例题113]写出反应方程式并判断下列反应是属于加聚反应,还是缩聚反应。
(1)丙烯生成聚丙烯:
(2)1,3-丁二烯生成高聚物:
(3)乙二醇与乙二酸生成高聚物:
(4)苯酚与甲醛生成酚醛树脂:
10. 通过上述各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
[例题114]请自行列举能发生下列反应的各类有机物的主要反应:
取代反应:
加成反应:
消去反应: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11. 综合应用各类化合物的不同性质,进行区别、鉴定、分离、提纯或推导未知物的结构简式。组合多个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四、化学实验
1. 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例题115]实验室需用480mL 1.0mol/L的NaOH溶液。下图是该学生在实验室配制该NaOH溶液的过程示意图,请据此回答有关问题。
⑴在上述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容量瓶的规格是 。
⑵用已知质量为y g的表面皿,准确称取 g NaOH固体。当他将托盘天平的砝码和游码调整好之后,在左盘的表面皿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固体,这时指针在不停的晃动,且偏向右边。下面他的操作应该是: 。
⑶观察配制NaOH溶液的过程示意图,指出其中有错误的是(填操作序号) 。在①~⑥中,没有体现出来的一个重要步骤是: 。
[例题116]某烧碱溶液中含有少量杂质(不与盐酸反应),现用中和滴定测定其浓度。
⑴滴定
①用 式滴定管盛装c mol/L盐酸标准液。右图表示某次滴定时50 mL滴定管中前后液面的位置。请将用去的标准盐酸的体积填入③表空格中,此时滴定管中液体的体积 mL。
②下表是4种常见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该实验应选用 作指示剂;
③有关数据记录如下:
滴定序号 | 待测液体积(mL) | 所消耗盐酸标准液的体积(mL) | ||
滴定前 | 滴定后 | 消耗的体积 | ||
1 | V | 0.50 | 25.80 | 25.30 |
2 | V | |||
3 | V | 6.00 | 31.35 | 25.35 |
⑵根据所给数据,写出计算烧碱样品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不必化简)
c = 。
⑶对下列几种假定情况进行讨论:(填“无影响”、“偏高”、“偏低”)
a.若滴定前用蒸馏水冲洗锥形瓶,则会使测定结果 ;
b.读数时,若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则会使测定结果 ;
c.若在滴定过程中不慎将数滴酸液滴在锥形瓶外,则会使测定结果 ;
d.滴加盐酸速度过快,未充分振荡,刚看到溶液变色,立刻停止滴定,则会使测定结果 。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例题117]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
A. 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 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靠近蒸烧瓶的支管口
C.中和滴定时,左手控制活塞,右手握持锥形瓶,眼睛注视滴定管中液面的变化
D.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例题118](1)指出下列实验用品或仪器(已经洗涤干净)使用时的第—步操作:
①石蕊试纸(检验气体)______ ___________;
②容量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有关化学实验操作中“先”与“后”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代号)。
A、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后,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
B、给试管加热时,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C、碱液流到桌子上,先用稀醋酸溶液中和,后用水洗;
D、浓硫酸不慎洒到皮肤上,先迅速用水冲洗,后涂上3%-5%的NaHCO3溶液;
E、点燃可燃性气体时,都要先检验气体纯度,后点燃。
3. 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例题119]无水氯化铝是白色晶体,易潮解、易升华。装有无水氯化铝的容器,露置于潮湿空气中会产生大量白雾,甚至发生爆炸。工业上,用金属铝与氯气反应制取无水氯化铝。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实验室内通过下列装置(如下图)制取少量纯净的无水氯化铝。
(1)开始实验时,不能先点燃A装置的酒精灯后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浓盐酸注入烧瓶内,其理由是 。
(2)A装置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在D中的反应开始前,需要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其方法是:
。
(4)若无B、C装置,使A产生的气体直接进入D,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是 。
(5)F装置的作用是 。
⑹该组成员在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很快发现收集部分存在一个重要的安全隐患,需要对此进行改进。你认为他们的改进措施是: 。
4. 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的物质(包括气体物质、无机离子)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别。[例题120](1)鉴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是
。
(2)60℃左右时,在淀粉胶体中加入淀粉酶,充分反应。然后把反应后的全部液体装入半透膜袋里,系紧袋口,并把它悬挂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里。足够长时间后,半透膜袋里的物质是 ,该操作的名称是 。
5. 掌握化学实验的记录方法和运用化学知识设计一些基本实验。
(1) 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例题121]用下图装置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方法是分别测定通氢气前后玻璃管的质量差和U型管的质量差,实验测得m(H)∶m(O)>1∶8。下列对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的分析中,一定错误的是 ( )
A.Ⅰ、Ⅱ装置之间缺少干燥装置 B.Ⅲ装置后缺少干燥装置
C.Ⅱ装置中玻璃管内有水冷凝 D.CuO没有全部被还原
(2) 根据实验试题要求,设计或评价实验方案。
[例题122]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 )
A.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某盐溶液的pH
B.用稀硫酸清洗长期存放氯化铁溶液的试剂瓶内壁所附着的不溶物
C.用加热法分离I2 和NH4Cl 的混合物
D.为了加快得到氢气,可以用纯锌代替粗锌
【说明】《考试大纲》要求:能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基本实验方案。
PH试纸测溶液的pH时不能湿润,因为湿润会将溶液稀释;存放氯化铁溶液的试剂瓶内壁附着的不溶物是氢氧化铁,可以用酸洗;粗锌中由于含有其他杂质构成原电池,与酸反应的速度比纯锌快。虽然I2易升华,但是 NH4Cl受热易分解,所以不能用加热法分离它们的混合物。
[例题123]现有一瓶0.1mol/L NH3·H2O溶液,选用下列试剂:酚酞、pH试纸、锌粒、蒸馏水、盐酸、醋酸铵晶体和必要的常见仪器,设计实验证明:
⑴氨水是弱碱 ;
⑵0.1mol/L NH3·H2O溶液中,NH3·H2O存在电离平衡
。
(3) 能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例题124]请你绘出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实验装置图及石油分馏的装置图。
6. 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例题125]常温下,取两片质量相等、外形和组成相同表面经过砂纸打磨(完全除掉了氧化物)的铝片,分别加入到盛有体积相同、c(H+)相同的稀硫酸和稀盐酸溶液的两支试管(相同体积)中制取H2。实验现象如下表:
时间 酸 | 1 min | 2 min | 5 min | 15 min | 20 min |
3mol/L HCl | 少量气泡 | 较多气泡 | 大量气泡 | 反应剧烈 | 铝片耗尽 |
1.5mol/L H2S04 | 均无明显现象(无气泡) |
(1)写出以上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析上表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 。
(3)你认为出现以上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假设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
(4)请设计实验对以上的假设进行验证: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上述假设都成立,要使以上稀硫酸与铝反应产生的氢气速率加快,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化学计算
1. 掌握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
[例题126]科学家最近制造出第112号新元素,其原子的质量数为277,这是迄今已知元素中最重的原子.关于该新元素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其原子核内中子数和质子数都是112
(B)其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65,核外电子数为112
(C)其原子质量是12C原子质量的277倍
(D)其原子质量与12C原子质量之比约为277:12
2. 掌握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例题127]两气态烃以任意比混合,在110℃时,1L该混合烃与7L氧气混合,充分燃烧后,恢复到原状况,所得水蒸气体积一定比CO2体积大。下列各组烃符合此条件的是( )
A.C3H4、C2H6 B.C2H2、C3H6 C.C2H6、C3H8 D.C2H4、C2H6
[例题128]现有一包铝热剂是铝粉和氧化铁粉末的混合物,在高温下使之充分反应,将反应后的固体分为两等份,进行如下实验(假定溶液体积没有变化):
①向其中一份固体中加入100 mL 2.0 mol·L—1的NaOH溶液,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测得滤液的pH=14(只考虑NaOH对溶液pH的影响);
②向另一份固体中加入140 mL 4.0 mol·L—1的HCl溶液,使固体全部溶解,测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只有H+、Fe2+和Al3+三种阳离子且pH=0。
⑴计算这包铝热剂中铝的质量和氧化铁的质量。
⑵计算实验②产生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
[例题129]:现有含0.04mol的AlCl3和0.06mol的FeCl3的混合溶液110mL,向其中加入4mol/L的NaOH溶液90mL,使其充分反应(假设反应后溶液的体积为两者体积之和)。
(1)所得沉淀物质的量为多少?
(2)溶液中除Na+,Cl-外,其它主要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各为多少?
3. 掌握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例题130]在某密闭容器中通入5molH2和8molN2,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测得生成2molNH3。则相同温度下反应后容器内的压强是反应前的压强的
A. 0.25倍 B. 0.85倍 C. 1.75倍 D. 4.0倍
[例题131]在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盛有等物质的量的SO2、O2、SO3的混合气,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比反应前减少了,则平衡混合气中SO2占总体积的
A. B. C. D.
4. 掌握有关溶液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例题132]5 mL Ag+浓度为0.1 mol·L-1的某溶液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某种碱金属盐,有沉淀生成。待卤化物完全沉淀后,经过滤、干燥,称得质量为0.013 g,则此沉淀是( )
A.LiF B.LiCl C.AgF D.AgCl
[例题133]将溶质质量分数为a%,物质的量浓度为C1mol/L的H2SO4溶液蒸发掉一定量的水,使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a%,此时物质的量浓度为C2mol/L.则C1和C2的关系是 ( )
A.C2=2C1 B.C2<2C1 C.C2>2C1 D.C1=2C2
5. 掌握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例题134]Ⅰ、往2mlNaOH溶液中通入CO2,充分反应后,在减压和低温度下,小心将溶液蒸干,得白色固体M。标准状况下,通入CO2的体积与M的质量的关系如右下图。
(1)B点时,白色固体M的化学式 __________,通入CO2的体积为 L。
(2)D点时,白色固体M的化学式为 ____ _,
通入CO2的体积为 L。
(3)推算C点时通入CO2气的体积。
Ⅱ. 向Ba(OH)2和NaOH的混合稀溶液中通入足量的
CO2气体,生成的沉淀的物质的量(n)和通入CO2气体体
积(V)的关系如右下图,试回答:
a点之前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a点到b点之间的反应离子方程式是 ;
(3)c点的二氧化碳体积是 L
⑷混合稀溶液中Ba(OH)2和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例题135]将镁和铝的混合物0.1mol溶于100mL2 rnol·L-1的硫酸中,然后再滴加1mol·L-1的NaOH溶液。请回答:
⑴在滴加NaOH溶液的过程中,沉淀质量随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右图所示。当从V1=160 mL时,n(Mg)= mol,V2= mL。
⑵若使溶液中的Mg2+、Al3+刚好完全沉淀,则加入的NaOH溶液的体积为 mL。
⑶若混合物仍为0.1mol,其中Mg的物质的量分数为a,用100mL 2 mol·L-1的硫酸溶解此混合物后再加入450mL1mol·L-1的NaOH溶液,所得沉淀中无Al(OH)3。满足此条件的a的取值范围是 。
6. 掌握有关物质溶解度的简单计算。
[例题136]t℃时,将100 g某物质A的溶液蒸发掉10 g水,恢复至t℃,析出2.5 g晶体;再蒸发掉10 g水,恢复至t℃,析出7.5 g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时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若A是CuSO4,则7.5 g晶体中含水2.7 g
C.t℃时A的溶解度为75 g D.原溶液中A的质量分数为40%
7. 掌握有关溶液pH与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简单计算。
[例题137]将pH= l的盐酸平均分成两份,一份中加入的适量水,另一份加入浓度相同的适量NaOH溶液后,pH都升高了1,则加入的水与NaOH溶液的体积比为 ( )
A.9 B.10 C.11 D.12
[例题138]若pH=3的酸溶液和pH=11的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其原因可能是:
A.生成了一种强酸弱碱盐 B.弱酸溶液和强碱溶液反应
C.强酸溶液和弱碱溶液反应 D.强酸溶液和强碱溶液反应
[例题139]某温度(t℃)时,水的离子积常数Kw == 1×10ˉ12。
Ⅰ⑴此时,纯水的pH == ,显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Ⅱ⑵将此温度下pH==11的NaOH溶液取出1mL,加水稀释至100mL,则稀释后溶液的PH == ;
⑶将此温度下pH==11的NaOH溶液aL与pH==1的H2SO4溶液bL混合(近似认为混合后溶液体积为两者之和)。若所得混合溶液的pH==2,则a︰b== 。
⑷t℃时,向v ml pH == a的盐酸中滴加pH = b的氢氧化钠溶液10v ml时,溶液中恰好有c(Clˉ)==c(Na+),此时(a+b)的值为 ( )
A、11 B、12 C、13 D、14
8.掌握有关燃烧热的简单计算。
[例题140]0.3mol的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2H6在O2中燃烧,生成固态B2O3和液态H2O, 放出649.5kJ的热量。又知H2O(l) == H2O(g),ΔH=+44kJ/mol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B2H6(g)+3O2(g)==B2O3(s)+3H2O(g),ΔH= —2165kJ /mol
(B)B2H6(g)+3O2(g)==B2O3(s)+3H2O(g),ΔH= —2033kJ /mol
(C)B2H6(g)+3O2(g)==B2O3+3H2O,ΔH= —2165kJ /mol
(D)B2H6(g)+O2(g)==B2O3(s)+H2O,ΔH= —2165kJ /mol
[例题141]已知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C(s)+O2(g)==CO2(g),ΔH= —393.5kJ /mol
2H2(g)+O2(g)==2H2O(g),ΔH= —483.6 kJ /mol
现有0.2mol炭粉和H2组成悬浮气,使其在O2中完全燃烧,共放出63.53kJ的热量,则炭粉与H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1:1 (B)1:2 (C)2:3 (D)3:2
9. 以上各类化学计算的综合应用。
[例题142]化合物FeO具有NaCl型结构。在天然样品中,往往由于部分Fe2+被Fe3+代替,晶体存在缺陷,使n(Fe):n(O)<1。用Fe2+和Fe3+可以将组成为Fe 0.95O的某天然FeO样品表示为 ( )
A.Fe0.452+Fe0.53+O B.Fe0.852+Fe 0.103+O
C.Fe0.152+Fe0.803+O D.Fe0.22+Fe 0.753+O
[例题143]在标准状况下进行甲、乙、丙三组实验。三组实验各取同浓度的盐酸30mL,加入同一种镁铝合金粉末,产生气体。有关数据列表如下(气体体积均为标准状况下测得):
实验序号 | 甲 | 乙 | 丙 |
合金质量/mg | 255 | 385 | 459 |
气体体积/mL | 280 | 336 | 336 |
(1)乙组实验中,盐酸 (填“过量”、“适量”或“不足”),理由是
。
(2)要计算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题中可做计算依据的是 。
(3)合金中Mg、A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4)在丙组实验后,向容器中加入1mol/L的NaOH溶液,能使合金中的铝恰好溶解,不形成铝的沉淀,并使Mg2+刚好沉淀完全,求所加NaOH溶液的体积。(写出计算过程)
2006年江苏省《考试说明》(化学)知识点过关题
参考答案与分析说明
[例题1] D
[例题2] 氮分子 分子 原子 金刚石 足球烯和硫酸 高锰酸钾 铜
[例题3]
【说明】《考试大纲》要求: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能正确判断一个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本题取材于中学化学课本,将新科技与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机的融合起来,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认识。本题在解答时,关键是要从微观上紧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答案】B
[例题4] B
[例题5] B
[例题6] C
[例题7] C
[例题8] D
[例题9]略
[例题10]
【说明】《考试大纲》要求: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
化合价;了解四类晶体的分类标准和性质;对粒子在晶
体中的分布初步形成平均占有的思想。
超氧化钾晶体呈立方体结构,与NaCl晶体的结构相似。在超氧化钾 晶体中,每个K+周围有6个距离最近且相等的O2-,每个O2-周围有6个距离最近且相等的K+;每个K+周围有12个距离最近且相等的K+,每个O2-周围有12个距离最近且相等的O2-。
在超氧化钾晶体的基本结构单元中,基本粒子不只为该单元独立占有,而是为多个单元共用。对立方体结构单元,每个顶点的粒子被8个单元共有;每条棱中心的粒子被4个单元共有;每个面心的粒子被2个单元共有;每个体心的粒子只被1个单元共有。所以,每个基本结构单元中,含有8×1/8+6×1/2===4个K+;含有12×1/4+1===4个O2-,即超氧化钾的化学式为KO2。 由于“超氧化钾中氧的化合价部分为0价、部分为-2价”,我们可以把超氧化钾的化学式为KO2改写成2K2O·3O2,从而清晰发现0价氧原子与-2价氧原子的数目比为3:1。 [答案]AD
[例题11] D
[例题12] A
[例题13]【说明】《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等常见的化学用语;以第1、2、3周期的元素为例,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步规律;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ⅠA、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从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出发,结合“第一层最多排2个 电子”排步规律,可知x=2。所以,a为第3周期 ⅣA族的Si ,b、d也位于第3周期,c位于第2周期。从b与c形成化合物的电子式出发,结合主族元素离子所带电荷与最外层电子的关系,可知b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是Na;c和d最外层都有5个电子,分别是N和P。再根据同一周期元素性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变化规律,即可得到答案。 [答案] D
[例题14] A
[例题15]【说明】《考试大纲》要求: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电极方程式和热化学方程式;理解原电池原理,了解钢铁的腐蚀;了解反应热、燃烧热等概念。
本题是组合性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掌握情况。
钢铁腐蚀时,如果是较强酸性,则正极产生氢气:2H++ 2e- H2↑;如果是中性或碱性,则正极反应为:2H2O+ O2+ 4e-=4OH一。所以,A正确。
盐类的水解具有可逆、程度小的特点,一般不会生产气体或形成沉淀,所以B错误。正确的写法为:Al3++3 H2OAl(OH)3 + 3H+。
HCO3-属于弱酸的酸式根离子,不会电离出大量的H+和CO32—,所以C正确。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要注意以下几点:⑴注明各物质的状态;⑵化学计量数与反应热成正比;⑶放热△H为“-”,吸热△H为“+”。该选项有两处错误,一是△H应为“-”,二是表示燃烧热时H2的化学计量数应为1。 【答案】BD
[例题16]12(c-2b)/a;12(5b-2c)/a
[例题17](1)不变(2)变为原来的2倍(3)变为原来的2倍(4)变为原来的2倍(5)变为原来的2倍(6)变为原来的0.5倍(7)变为原来的0.5倍(8)不变
[例题18]【说明】《考试大纲》要求: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理解物质的量浓度、阿佛加德罗常数的含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换算。
1mol 铜与硫反应生成0.5 mol Cu2S,应转移0.5 NA个电子;气体的质量与温度压强无关,8g CH4的物质的量为0.5 mol,含有0.5 mol×10==5mol电子,即电子数等于0.5NA;1molH3O+含有1mol ×10==10mol电子,故含有10 NA个电子;1mol SiO2中含有1mol Si原子,形成1mol×4==4 mol Si—O键,即含有 4NA个共价键。[答案]CD
[例题19] 【说明】《考试大纲》要求:同上
乙酸是弱电解质,部分电离,所以溶液中乙酸分子<0.100 L ×0.2mol/L=0.02 mol ,即乙酸分子的数目<0.02 N A;O2在反应中作氧化剂时,不一定被还原成–2价,例如Na与O2点燃就生成了–1价Na2O2,故1mol O2作氧化剂得到的电子不一定为4NA;标准状况下苯是液体,不能用气体摩尔体积;每个C10H22分子中含9个C—C键和22个C—H键,故1molC10H22分子含有1mol×31==31 mol共价键,即31 NA个共价键。[答案]D
[例题20]【说明】《考试大纲》要求:掌握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理解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明确相互间的关系。
本题取材于课本,经过适当变形后重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有效的考查学生对中学阶段几种重要反应关系的真实掌握情况,避免死记硬背。【答案】A
[例题21]【说明】《考试大纲》要求: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
题目要求的n表示的是离子R2O8n-所带电荷数,直接影响着其中R的化合价。本题又处于氧化还原反应背景中,所以要用到化合价升降相等。
设R2O8n-中R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价升降相等有,
5×2×(x-6)==2×(7-2)
解得x == +7
所以R2O8n-中n == 8×2-2×7 == 2 【答案】B
[例题22]【说明】《考试大纲》要求: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掌握重要的氧化剂、还原剂之间的常见反应,能正确配平氧化还原反应;具备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和推理(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Fe、Cu与硝酸反应为载体,主要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重点考查思维能力(特别是思维的整体性、逻辑性、有序性),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确定Fe、Cu与硝酸反应的先后顺序和产物。
反应中涉及到的三种还原剂的还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Fe>Cu>Fe2+,所以按硝酸的量从少到多的顺序,依次发生的总反应为:
①3Fe + 8HNO3 = 3Fe(NO3)2 + 2NO + 4H2O
②Cu + 8HNO3 = 3Cu(NO3)2 + 2NO + 4H2O
③3Fe(NO3)2 + 4HNO3 = 3Fe(NO3)3 + NO + 2H2O
【答案】⑴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
残留固体成份 | Fe、Cu | Cu | Cu | — | — | — |
溶液中的金属离子 | Fe2+ | Fe2+ | Fe2+、Cu2+ | Fe2+、Cu2+ | Fe2+、Fe3+、Cu2+ | Cu2+、Fe3+ |
(2) 当溶液中金属离子只有Fe2+、Cu2+时,由于还有Fe2+,所以硝酸已经完全反应。①当Cu恰好反应时
3Cu + 8HNO3 = 3Cu(NO3)2 + 2NO + 4H2O
ax
②当Cu没有反应时
3Fe + 8HNO3 = 3Fe(HO3)2 + 2NO + 4H2O
a(1-x)
总耗用硝酸量:n(HNO3)=
所以,
[例题23] AC
[例题24] BC
[例题25] BC
[例题26] AC
[例题27] D
[例题28](1)C(2)J(3)I(4)B(5)H(6)A(7)K(8)A(9)E(10)G
[例题29] A
[例题30] B
[例题31] A
[例题32]【说明】《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电子式等常见的化学用语;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等概念;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种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位素原子中,各部分符号和数子的含义如右图所示。其中,质量数 == 质子数 + 中子数。
【答案】B
[例题33]【说明】《考试大纲》要求:以第1、2、3周期的元素为例,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步规律;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一些典型的烃的衍生物;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
本题虽然难度不是太大,但是对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知识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容易遗漏。最好采用演绎法,将x、y、z分别看成H、C、O三种元素,再进行判断。B是甲醛,C是甲酸,D是碳酸。 【答案】A
[例题34] AD
[例题35] B
[例题36]A
[例题37]A
[例题38]【说明】《考试大纲》要求: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含义;了解四类晶体的分类标准和性质。
物质状态的变化涉及到物质微粒间作用力的变化。如,食盐和氧化钠属于离子晶体,熔化时必须破坏离子键;蔗糖、硫、碘和干冰属于分子晶体,熔化时必须破坏分子间作用力;钠属于金属晶体,熔化时必须破坏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二氧化硅属于原子晶体,熔化时必须破坏共价键。 【答案】C
[例题39]【说明】《考试大纲》要求:学生具有敏捷地接受试题所给出的新信息的能力,能将所给新信息与已有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解答这类试题,关键是要认真研读试题所给的新信息。根据信息“高聚氮的晶体中每个氮原子都通过三个单键与其它氮原子结合并向空间发展构成立体网状结构”,可知高聚氮晶体属于原子晶体;根据信息“键能表示者破坏化学键消耗的能量”,可知N≡N的键能比N-N键的键能大,说明破坏N≡N键比N-N键需要的能量更大,即N≡N键比N-N键牢固,所构成物质更稳定;根据信息“键能形成化学键释放的能量或表示者破坏化学键消耗的能量”,可知形成N≡N键放出的能量远大于破坏N-N键吸收的能量,即高聚氮属高能物质;根据信息“每个氮原子都通过三个单键与其它氮原子结合”,可知平均每个N形成3/2个键, 即n(N)∶n(N-N)=2∶3。【答案】C
[例题40] C
[例题41]【说明】本题属于典型的有关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推断题,通常会同时考查化学用语的掌握情况。
由于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而次外层电子数除第1周期外,其余的为8或18,故C只有2层电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应为氧元素。由于题目告诉我们“B与A可形成分子X,也可形成阳离子Y,而且X、Y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正好相反”,可以推知B是氮元素、A为氢元素,X为NH3、Y为 NH4+。又因为“E、F的简单阳离子中也含10个电子”以及“A、E同主族,D、E同周期”,所以D、E、F均为第三周期的元素,而且E为钠元素,F属金属元素。 根据题设条件“D、E、F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之间两两皆能反应,均生成盐和水”,可以推断其中必有铝元素形成的两性氢氧化物。再结合F属金属元素,可知铝就是F。根据“D、E、F三种原子的最外层共有11个电子”,进一步推出D是氯元素。
在具体答题时,要审清题意。例如,对C元素的要求是写出原子结构示意图,而不是元素符号。
另外,⑶中考虑问题要特别小心。否则,容易忽略Na2O或Na2O2与水的反应。
【答案】
⑴N
⑵ 第三周期ⅢA族
⑶Na2O+H2O=2NaOH 和2Na2O2+2H2O=4NaOH+O2↑
⑷酸 NH4+ + H2ONH3·H2O+H+
[例题42]【说明】本题属于典型的有关物质结构和元素及其化合物相结合的推断题,考点往往比较分散。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由于0.015mol C单质与足量盐酸反应失去0.03 mol电子,即1 个C原子与足量盐酸反应失去2个电子,所以C的最外层为2个电子,可能是Be或Mg。由于FE2和FE3组成上相差一个E原子,而相对分子质量相差16,所以E是氧元素.进一步分析FE2和FE3,发现F是有+4、+6两种主要化合价的短周期主族元素,所以它是S。氧能与氢、钠两种元素分别按1:1和1:2形成X2O2和X2O两种类型的化合物,而且与氢形成的是液态、与钠形成的是固态,所以A是氢元素、D是钠元素。
设B和C的原子序数分别为x和y,有:2(1 +x +11)====y +8 +16。化简,得
y===2x。当C为时Be,y==4,x==2,B为氦,不符合题意;当C为Mg时,y==12,x==6,B为碳,符合题意。
推出元素,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1) :C: E:氧
(2)C是第3周期, 第2纵行
(4)直线型 分子晶体
(5)> 水分子间存在较强的氢键,使分子间作用力明显比硫化氢大,沸点高。
[例题43]【说明】本题属于典型的框图式推断题,考点虽然比较分散,但是还是以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特别是典型的金属和非金属)还设计题目。解答这类试题,关键是要熟练掌握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及时、准确的找到“题眼”。
本题的关键在于A和D的确定。从框图中,我们可以发现A不但能与O2反应,而且能同时与酸(H+)和碱(OH-)反应,所以A应该是A l。A l肯定是在高温下还原制取了D。E盐与OH-反应生成碱F ,F在空气中能继续被氧化成G,这说明D元素是具有可变价态的金属元素,所以是铁元素。推出A和D,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1)Fe2+ Al(OH)3 (2)2Al+2OH-+2H2O=2AlO2-+3H2↑
(3)铝热剂 2Al+Fe2O32Fe+Al2O3 (4)电解法 热还原法
[例题44] AD
[例题45] BD
[例题46]【说明】《考试大纲》要求: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掌握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能正确解读图表,获得相关信息,解决化学问题。
本题虽然难度不大,但是具有较强的迷惑性。第一,t2时交叉点的意义问题。有些学生认为它表示M、N的速率相等,是因为他没区分清楚“物质的量”和“变化的物质的量”两个概念的差异;也有些学生认为它表示M、N处于平衡状态,是因为他没有掌握化学平衡“各成分的百分含量不再变化”的特征。第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 还是用“”的问题。从图象可知,经过足够长的时间之后(t3时),体系中M和N依然共存,即N不能完全转化成M,所以该反应是可逆反应;t3时体系中M和N不再变化,说明M、N处于平衡状态,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在解答图象题时,首先要看清两个坐标,然后把握整条曲线的变化趋势,最后分析起点、终点和转折点的含义。【答案】D
[例题47]【说明】《考试大纲》要求: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含义,掌握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在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及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一问中容易发现X、Y的物质的量在减少,应该是反应物;Z的物质的量在增大,应该是生成物。由于2min后,X、Y、Z的物质的量均不再变化,即它们不会完全转化,所以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又因为△n(X):△n(Y):△n(Z)==0.3mol:0.1mol:0.2mol==3:1:2,所以X、Y、Z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3、1、2。
压强是原平衡的多少倍,就是指前后的压强之比。根据气体阿佛加得罗定律的推论——恒温恒容时,气体的压强比就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所以前后的压强比为10:9。
将容器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2倍,相当于减小体系压强,平衡向气体化学计量数增大的逆方向移动,使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大。此时容器的温度降低,说明平衡是向吸热方向移动。所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据上分析可知,平衡移动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大,而气体的质量不变,所以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变小,相对分子质量也变小。
平衡后,加大体系压强,平衡向气体化学计量数减小的方向移动。此时,Z的物质的量减少,平衡向消耗Z的方向移动,即消耗Z的反应方向就是气体化学计量数减小的方向。根据上述分析和Y的状态,推知X的聚集状态应该是固态或液态。
【答案】⑴3X + Y 2Z ⑵0.05mol/(min·L)
⑶①0.9 ②放热 减小 ⑷固态或液态
[例题48]【说明】《考试大纲》要求: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化学平衡原理的含义,掌握温度、浓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浓度、温度等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影响,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解决平衡问题的基本方法、思维的比较灵活,难度较大。解答有关化学平衡的试题,关键是掌握和灵活运用“平衡的建立只与条件有关,而与途径无关”的结论。
第一问是考查考查浓度对平衡的影响。由于平衡的建立与途径无关,所以我们可以用极端假设法将起始物质的配比转化成A和B的物质的量,然后再作比较。各组转化后的情况如下:B组相当于2molA和1molB ,C组相当于2molA和2molB, D组相当于4molA和2molB, E组相当于2molA和1molB。在恒温恒容时,A、C、D都相当于在原平衡的基础上,继续加入一定量的反应物A或B,所以平衡向右移动,生成更多的C,使其浓度变大。
第二问是定量考查反应物浓度成倍增加对生成物浓度的影响。我们容易看出,A组中A和B的浓度均变为原平衡的2倍,平衡肯定向右移动,使C的浓度增大。但是,无法判断是否比原来的2倍大。运用“平衡的建立只与条件有关,而与途径无关”的规律,我们将4molA和2molB分成2等份,每份都是2molA和1molB,在分别在原条件下反应。这样,建立的2个平衡都与原平衡完全相同,C的物质的量浓度为K mol/L。把这两个容器合起来,并且加压使容积与变成题设平衡一样大。如果在此过程中平衡不移动,则C的浓度也变成原来的两倍,即2K mol/L。但是,结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我们可知压强增大,平衡向正方向移动,C的物质的量也增大。所以,A项平衡时,c(C) c(C)>2K mol/L。
第三问是定量考查反应物浓度增加对生成物浓度增大幅度的影响。由以上分析可知,C组相当于2molA和2molB。它既可以看成是在原平衡的基础上增加了1molB,所以平衡正向移动,C的物质的量也增大, c(C)>K mol/L;也可以看成是在A组平衡的基础上减少了2molA,所以平衡逆向移动,C的物质的量也减少, c(C)<2K mol/L。
第四题的关键条件是“达到平衡后,反应混合物中三种气体的百分含量仍跟上述平衡时完全相同”,它说明在题设条件下,要使A为2mol、B为1mol、C为0。对此,我们用极端假设法假设C完全转化成A和B。
2A(g) + B(g) 2C(g)
n初 a b c
△n c c/2 c
n终 a+c b+c/2 0
所以,有 a+c===2mol,2b+c===2mol
另两小问题,可以上述关系式进行代入求解。
【答案】⑴BE ⑵> ⑶A==D>C>B==E
⑷①2 mol ②0.25 mol 1.5 mol ③a+c===2mol,2b+c===2mol
[例题49] AB
[例题50]【说明】《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及其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含义,掌握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能够通过对图表的观察,获得有关信息,解决化学问题。
本题旨在考查化学平衡移动方向与反应速率大的小关系和压强对平衡的影响。 仔细分析图象可知,增大压强后,v正、v逆均变大,这说明反应物和生成物两边都有气体物质;重新达到平衡前,v正>v逆,说明平衡正向移动,即反应物的气体计量数大于生成物的气体计量数。所以,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例题51]【说明】《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含义,掌握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本题考查的是不同条件(恒压和恒容)对化学平衡移动程度的影响,属于常规题。认真分析图形可知,A是恒温恒压下建立的平衡,B恒温恒容下建立的平衡。由于反应向正方向进行,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增。
假设A、B都是恒温恒容下反应,则平衡时A、B中各项数据完全相同。而事实上A保持恒温恒压,平衡时容积增大(a L →1.4 a L)。所以,A平衡可以看成是在B平衡的基础上,经减小压强或增大容积平衡正向移动演变而来的。这样,我们就可得出平衡时v(B)>v(A)、PB>PA和B中Y的体积分数>A的结论。
求A容器中X的转化率可用三态法:
设A容器中X的转化率为 x, 则
X (g) + Y(g) 2 Z(g) + W(g)
n初 1mol 1mol 0 0
△n 1mol×x 1mol×x 1mol×2×x 1mol×x
n终 1mol×(1-x) 1mol×(1-x) 1mol×2x 1mol×x
1mol×(2+x):2 mol== 1.4 a L: a L
解得x==80%
求A容器中X的转化率也可用差量法,大家自己试一试。【答案】CD
[例题52]【说明】《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含义,掌握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能够通过对图表的观察,获得有关信息,解决化学问题。
结合图Ⅱ可知,T2 <T1、X1<X2,即维持压强不变,升
高温度(T2 →T1),纵坐标变小(X2 <X1=。结合反
应方程式可知,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Y的浓度减小,
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所以B一定不正确。
结合图Ⅲ可知, X1>X2。如果x轴表示Y的体积分数,
即从P2→P1,Y的体积分数增大,平衡向气体化学计量数小的
正方向移动,所以应该是增大压强。
其他条件相同时,压强P1>P2,对应的化学反应速率v(1)>v(2)。所
以,P1下先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答案】AD
[例题53]【说明】《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外在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及其与反应速率的关系;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含义,掌握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能够通过对图表的观察,获得有关信息,解决化学问题。
本题整合了上述几个因素,难度较大,是一道综合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好题。观察图Ⅰ,我们可以发现它表示的是不同温度和压强下,反应时间与C的体积分数之间的关系。结合化学平衡的特征——各成分的百分含量不再变化,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⑴斜线表示趋向平衡的过程中,C的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⑵横线部分表示的是达保持该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不在随时间的延续而改变;⑶转折点则表示刚好达到平衡时,所需的时间和C的体积分数。对比ab两条曲线转折点的横坐标可以发现,b达到平衡的时间短,说明b的反应速率快;再结合各因素对速率的影响特点,可知压强P2>P1;对比ab两条曲线转折点的纵坐标可
以发现,b达到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比a大,说明从 a → b
增大压强,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即向气体化学计量数减小的方
向移动,所以x=1。同理比较bc两条曲线可知,T1>T2,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结合图III可知,T3 <T4、Y4<Y3,即维持压强不变,
升高温度(T3 →T4),纵坐标变小(Y3 <Y4=。结合
反应方程式可知,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A2的浓度增大,
混合气体的质量和密度均不变。所以B、C不正确。
结合图Ⅳ可知, Y1>Y2。如果P3<P4,即维持温度
不变,增大压强(P3 →P4),纵坐标变小(Y1 <Y2);
如果P3>P4,即维持温度不变,减小压强(P3 →P4),纵坐标变小(Y1 <Y2)。结结合反应方程式可知,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A2的转化率增大,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也增大;反之,两者均减小。所以,A错误。
【答案】D
[例题54]【说明】《考试大纲》要求: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能准确判断物质在溶液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能综合运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本题是组合性选择题,考查电解质电离及离子方程式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技能。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一直是高考的热点,几乎属必考题!
CH3COOH是弱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应用化学式表示,A正确。
浓硝酸除了具有酸的通性之外,还有强氧化性等特性,与Al在通常状况下发生钝化。忽略了这一点,就会错选B。
铁能与Cu2+ 发生置换反应,本身转化成Fe2+,所以C正确。对于金属铁参加的置换反应,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认为生成Fe3+或忽略电荷守恒。
不少学生在思考该选项时,考虑到Mg2+和Na+均难被还原,应是在电解Cl- 和H2O,误选D。究其原因,是大家忽略了Mg2+和Na+性质的差别,即Mg2+与OHˉ会结合生成Mg(OH)2沉淀,而Na+和OHˉ不会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答案】AC
[例题55]【说明】《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会判断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了解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掌握有关溶液PH与c(H+)、c(OH-)的简单计算。离子大量共存问题一直是高考的热点,属必考题!
本题主要是考查限制条件的离子共存问题,难点在于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有些学生习惯断章取义,看到c(H+)=1×10-13 mol·L-1就认为溶液PH==13,显碱性。其实不然,题目所给的信息是“水电离出的c(H+)=1×10-13 mol·L-1”,它不同于“溶液中c(H+)=1×10-13 mol·L-1”。根据信息,我们知道水的电离受到抑制,但是具体是酸抑制还是碱抑制不得而知。正确的解法是:
⑴如果是酸抑制,则溶液中的H+主要由酸产生,而OH-全部由水产生。根据水的电离特点,有溶液中OH-的浓度 === c(OH-)水== c(H+) 水==1×10-13 mol·L-1。根据水的离子积常数,有溶液中c(H+) ==1×10-1mol·L-1,即溶液PH==1。
⑵如果是碱抑制,则溶液中的H+全部由水产生,而OH-主要由碱产生,也就是说,溶液中H+的浓度 === c(H+) 水==1×10-13 mol·L-1,溶液PH==1(与“溶液中c(H+)=1×10-13 mol·L-1”意义相同)。
另外,还要仔细审题,弄清“一定能共存”、“可能共存”和“一定不能共存”等说法的异同。 【答案】A
[例题56]【说明】《考试大纲》要求:《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会判断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掌握Al的化学性质。
本题除了考查离子共存问题之外,还考查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严密性。有些学生没有意识到“Al与H NO3反应没有氢气产生”的性质,多选了A;还有些学生没有意识到“Al能与强碱反应”的性质,多选D。 【答案】C
[例题57] B
[例题58]【说明】《考试大纲》要求: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概念;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了解溶液酸碱性与c(H+)、c(OH-)的关系。
由①式可知NaHB完全电离,所以它是强电解质;由③式可知HB-要水解生成弱电解质H2B,所以H2B为弱酸。又因为“溶液显酸性”,说明HB-电离产生的c(H+)>HB-水解产生的c(OH-),所以HB-的电离程度大于它的水解程度。【答案】AC
[例题59]【说明】《考试大纲》要求:了解pH等概念;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
本题考查的是强酸和弱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的区别,有一定的难度。由于盐酸和醋酸的体积和pH都相等,所以两溶液中已经电离出的n(H+)相等。又因为醋酸是弱酸,溶液中还存在大量未电离的醋酸分子,所以反应中醋酸分子不断继续电离,c(H+)始终比盐酸中大,而且最终所能产生n(H+)也比盐酸多。根据“得到等物质的量的氢气”,可以推断参加反应的锌相等。如果醋酸中锌较多,那么过量的锌还会继续与醋酸反应,两个烧杯中产生的H2不会相等;如果盐酸中锌较多,那么盐酸不足,两个烧杯中产生的H2才会相等。 【答案】AC
[例题60]【说明】《考试大纲》要求:了解溶液PH的概念;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概念;掌握Al的化学性质;掌握有关溶液PH与c(H+)、c(OH-)的简单计算。
本题中,pH=1的酸溶液c(H+)==0.1mol/L,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c(OH-)==0.1mol/L。Al 与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Al + 6H+
2Al3++3H2↑,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 + 2 H2O +2OH- === 2 AlO2-+3 H2↑。从离子方程式大家可以发现,产生等量的H2时,消耗H+的物质的量应为消耗OH-的3倍。A项中n(H+)=n(OH-),产生的H2一样多;B项中虽然n(H+)=n(OH-),但是还有大量的弱酸分子未电离,所以产生的H2比氢氧化钠多;C项中缺少体积的数据,无法比较产生H2的多少;D项中n(H+)>3n(OH-),所以产生的H2比氢氧化钠多。【答案】BD
[例题61](1)①末搅拌 ②末冷却即转移 ③末用玻璃棒引流 ④末用胶头滴管加水定容 ⑤末振荡、摇匀 (2)酸式 “0”刻度或“0” 以下刻度 (3)碱式滴定管,锥形瓶 甲基橙 黄色 橙色 (4)80% (5)A、B、C、D、E
[例题62]【说明】《考试大纲》要求:理解酸碱盐的概念;理解盐类的水解原理和影响因素。
本题考查的是其他离子对水解平衡的影响。仅有N水解时,四个选项中c(N)相等。A、D中Clˉ和NO3ˉ都是强酸的阴离子,对水解没有影响,c(N)不变;B中HCO3ˉ是弱酸的阴离子,能中和N水解产生的H+,促进N水解,故c(N)变小;C中HSO4ˉ能电离出大量的H+,抑制N水解,故c(N)变大。【答案】C
[例题63]【说明】《考试大纲》要求:掌握有关溶液PH与c(H+)、c(OH-)的简单计算;理解盐类的水解原理,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掌握常见的判断强酸与弱酸、强碱与弱碱的方法。
本题考查的是强酸与弱酸、强碱与弱碱的判断和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难度较大。根据“0.1mol/L某一元酸溶液的pH值等于1”可知,溶液中c(H+)=0.1mol/L-1,HA为强酸;根据“0.1mol/L某一元碱(BOH)溶液里c(H+)/c(OH-)=10-12”可以列出下列
方程组: 解得:
所以,一元碱(BOH)中OH-完全电离,属于强碱。
将0.1mol/L一元酸(HA)溶液与0.1mol/L一元碱(BOH)溶液等体积混合,恰好转化成强酸强碱盐BA。所以,溶液显中性,即c(B+)=c(A-)、c(H+)=c(OH-)。【答案】C
[例题64]【说明】本题主要考查电解质溶液的相关知识,综合性强,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第一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溶质和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的判断。由于溶液中除了OH—、H+之外,同时含有阴离子CH3COO—和阳离子Na+,所以溶质为CH3COONa。又因为CH3COO—要水解(当然,程度很小),使溶液显碱性,所以c(Na+)>c(CH3COO—)>c(OH—)>c(H+)。
第二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由于在CH3COONa中c(Na+)>c(CH3COO—)>c(OH—)>c(H+),所以要满足关系式③,就必须再增加CH3COO—和H+,即加入CH3COOH。
第三问还是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当氢氧化钠和醋酸的物质的量相等时,即反应恰好生成CH3COONa时,c(OH—)>c(H+),溶液显碱性。要使溶液显中性,必须再增大c(H+)或减小c(OH—)。在题设条件下,只有继续加入醋酸。所以,等体积混合时,c(NaOH)< c(CH3COOH)。
假设混合前酸中c(H+)和碱中c(OH—)的关系是c(H+)>c(OH—),则等体积混合时 n(H+)>n(OH—), 溶液应该显酸性;假设混合前酸中c(H+)和碱中c(OH—)的关系是c(H+)==c(OH—),则等体积混合时 n(H+)==n(OH—),但是醋酸会继续电离,所以溶液还是显酸性。综上所述,混合前酸中c(H+)和碱中c(OH—)的关系只能是c(H+)<c(OH—)。
【答案】(1) CH3COONa 1 (2) CH3COONa 和 CH3COOH (3)小于、小于
[例题65]⑴ NH3·H2O + H+ === NH4+ + H2O ⑵增大 减小
⑶①NH4 Cl和NH3·H2O >
②c(NH4+)==c(Cl-) >c(OH-)==c(H+) NH4 Cl和NH3·H2O
③c(Cl-)>c(NH4+) >c(H+)>c(OH-) <
④NH4 Cl和HCl <
[例题66]【说明】《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原电池原理;以钢铁为例,了解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能够运用自己存储的知识,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迁移转换、重组,找到解答问题的关键。
本题具有一定难度。首先,学生要能从题设条件意识到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原电池的知识。第二,电极反应如何进行的问题。联系原电池原理,可知活泼金属锌作负极,先被腐蚀。但是,锌不能与体系中的任何物质发生置换反应,这就是该题的难点。正极是哪个在反应呢?如何反应的呢?联想到与此类似的、最具典型性的钢铁吸氧腐蚀,我们发现正极的反应为: O2 + 2H2O + 4eˉ=== 4OHˉ 。由于装置中氧气被消耗,气压减小,所以会在导气管口形成一段水柱。 【答案】A
[例题67]【说明】《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原电池原理,初步了解化学电源;学生能够自觉运用自己存储的知识,将实际问题分解、迁移转换、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
本题借助新型电池作背景,考查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的掌握情况。根据“负极被氧化、正极被还原”的原理,大家可以判断出:①是负极反应、②是正极反应,即Zn极被氧化、Ag2O电极被还原。从①可以看出负极反应消耗OH―,电池负极区溶液pH应减小;原电池中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动方向相反,从正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
正极质量的计算如下:设正极质量减小x
2eˉ ~ Ag2O ~ 2Ag ~ △m
2mol 232g 216g 16g
0.2mol x
解得 x== 1.6g 【答案】BD
[例题68] BC
[例题69] D
[例题70]【说明】《考试大纲》要求:以钠、镁为例,了解典型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O、S、N等常见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某些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对中学化学应该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能迁移转换,加以应用。
本题以学生熟悉的金属镁在空气中燃烧为背景,考查学生对镁与氧气、二氧化碳反应的掌握情况;并且对镁与氮气的反应进行了探究,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不少学生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在⑴中容易忽略二氧化碳与镁的反应。
在课本中,我们曾经做过白磷在钟罩中反应检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观察到钟罩中的水面大约上升1/5的现象,得出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约为1/5、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4/5的结论。如果不光O2、 CO2与镁反应,N2也与镁反应,那么钟罩中水面上升就会大大超过钟罩容积的1/5。
⑶实际上是一道小的推断题。根据题设“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可知氮结合了水中的氢生成了氨气,镁应该结合剩下的氢氧根生成氢氧化镁。
⑷是一道小的信息题。题目已经告诉我们,“Al4C3也象氮化镁一样,遇水发生类似反应”,由此可以推断镁应该结合氢氧根生成氢氧化镁,C4—结合水产生的H+生成CH4。其实,这一问我们也可以从CaC2与水的反应推测出来。
【答案】⑴2Mg+O22MgO,2Mg+CO22MgO+C
⑵钟罩中的水面上升大大超过钟罩容积的1/5 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约为1/5,CO2的体积分数很小,只有和N2反应钟罩中的水面上升才能大大超过钟罩容积的1/5
⑶Mg3N2+6H2O=3Mg(OH)2↓+2NH3↑
⑷Al4C3+12H2O=4Al(OH)3↓+3CH4↑
[例题71] BC
[例题72](1)联合制碱法或侯德榜制碱法;化肥或电解液或焊药等(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2)NH3 + CO2 + H2O + NaCl → NH4Cl + NaHCO3↓
或 NH3 + CO2 + H2O → NH4HCO3 NH4HCO3 + NaCl → NaHCO3↓ + NH4Cl
(3)CO2
(4)I 过滤(5)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6)a、c
[例题73] D
[例题74] B
[例题75] C
[例题76](1)氢气在氯气中安静地燃烧,并发出苍白色火焰。
(2)红热的铜丝在集气瓶中剧烈燃烧,使集气瓶中充满棕黄色的烟。蓝绿色
[例题77]【说明】《考试大纲》要求:掌握典型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与性质的关系;了解其他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
本题是考查学生对N、O、Cl、S等常见非金属元素位置、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掌握情况,属容易题。A项S是固体;B项中氧元素还有一种单质O3;D项中至少还要知道H2O2。
从该题我们可以看出,高考题不会简单地就知识考知识,而是把它置于一定的背景下或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后再加以呈现。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总结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答案】C
[例题78] AC
[例题79] D
[例题80](1)浓硝酸(2)浓硝酸在常温下使铁钝化,加水后成为稀硝酸,而稀硝酸与铁能反应溶解。(3)3Fe+8HNO3=3Fe(NO3)2+2NO↑+4H2O
[例题81]【说明】《考试大纲》要求:以硫酸为例,了解化工生产化学反应原理的确定;初步了解原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三废处理”与环境保护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综合经济效益问题。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硫酸等几个典型化工生产过程的了解程度和原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三废处理”与环境保护意识,难度不大。建议大家课后从原料、原理和主要设备以及特殊做法等方面对典型化工生产进行整理。【答案】D
[例题82] D
[例题83] C
[例题84] C
[例题85](1)1/3(2)3.78;0.129
[例题86](1)久置的FeSO4 已经被氧化成Fe2(SO4)3 。
(2)生成的Fe(OH)2接触O2被氧化成Fe(OH)3。
(3)将胶头滴管的尖端插入试管底部,慢慢挤出NaOH溶液。
(4)制取FeSO4 溶液时,溶液中要留有少量铁屑,防止Fe2+ 被氧化为Fe3+ ;NaOH溶液要煮沸,除去其中溶解的O2。
(5)检验试管Ⅱ出口处的氢气是否已经纯净。
(6)试管Ⅰ中反应生成的H2充满了试管Ⅰ和试管Ⅱ,且外界空气不容易进入。
(7)Fe Fe -2e-=Fe2+ (8)B C
(9)白色沉淀逐渐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棕色沉淀
[例题87] C
[例题88] Cu;Fe2+、Cu2+
[例题89]解释明矾净水的原理。
[例题90]A
[例题91] B
[例题92](1)天平、质量相同的两片纸、药匙; (2)烧杯、玻棒;
(3)①排除CO32-、SO32-等离子对BaSO4沉淀的干扰,②使SO42-离子充分沉淀,
③取滤液少许,滴入稀H2SO4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所加的BaCl2已过量;
(4)①漏斗、滤纸、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棒、烧杯,
②除去附在沉淀上的Na+、Ba2+、Cl-、H+等离子,
③用少量蒸馏水冲洗沉淀2~3次;
(5)
[例题93]【说明】《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电子式等常见的化学用语;了解原子的组成;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种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ⅠA、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能通过元素周期表进行比较、归纳、推理等思维活动,判断未知物的性质。
原子的中子数==226-88==138。
根据原子序数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H或由位置推断原子序数,前提必须熟记每周期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2,10,18,36,54,86,118)。用原子序数减去比它小而相近的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即的该元素所在纵行数。第1、2纵行为ⅠA、ⅡA族,第13~17纵行为ⅢA~ⅦA族,第18纵行为零族,其他为过渡金属所在族。该元素的周期数比相近的原子序数小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周期数大1。所以,Ra应位于周期表中第七周期ⅡA族。
判断RaCl2与CaCl2熔点的高低,主要是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的能力。RaCl2与CaCl2属于同主族元素形成的同类化合物,和NaCl与CsCl相似, 所以性质变化趋势应该相同,即CaCl2的熔点比RaCl2高。
根据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只有处于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的元素才既有一定的金属性,又有一定的非金属性,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才显两性。而Ra位于周期表中第七周期ⅡA族,所以Ra(OH)2只显碱性。【答案】A
[例题94]【说明】《考试大纲》要求:能识别结构式中各原子的连接次序和方式、基团和官能团。
本题考查的是各种分子、基团和官能团写法的区别。它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将易混淆的事物多进行对比,弄清楚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例如,A中前者表示硝基,后者表示二氧化氮;C中前者表示羧基,后者表示甲酸根;D中前者表示甲酸甲酯,后者表示乙酸。【答案】B
[例题95]【说明】本题属基本题,难度不大,但有一定迷惑性。有些学生易受外界因素,把写在主链上的链就直接看成主链,把写在支链上的部分就直接看成支链。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假设端点法来准确确定主链和支链的位置。ab链有3个碳原子,bc链有4个碳原子,ac链与bc链完全相同。在ac链上,从a 端开始,甲基位于2号位;从 c 端开始,甲基位于3号位。
此外,大家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注意总结规律。例如,在烷烃的名称中,1号位没有基团,2号位没有乙基、丙基等。
【答案】B
[例题96]【说明】《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同分异构体的概念;能够列举同分异构体。
该题中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可以借助于等效氢来判断。在立方烷中只有一种氢,所以一氯代物只有一种;在化合物A中有两种氢(一种与C相连,另一种与Si相连),所以一氯代物有两种。【答案】B
[例题97]B
[例题98] A
[例题99] A
[例题100] C
[例题101] C
[例题102]【说明】《考试大纲》要求: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乙醇、溴乙烷、苯酚、乙醛、乙酸、乙酸乙酯、脂肪酸、甘油酯、多羟基醛酮、氨基酸等)为例,了解官能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并能结合同系列原理加以应用。
对比苯丙烯酸1—丙烯酯的结构式和键线式,我们发现它们的不同有两点:①键线式中将C、H省略,改用顶点和转折点表示C原子,其他原子予以保留;②键线式中将
C—H键省略,其他单双键予以保留。由此,阿乐丹的结构式为:
CH3—CH=CH2—C—O— —NO2
它在稀酸中的水解产物为:CH3—CH=CH2—C—OH 和HO— —NO2 。前者含有C=C和—COOH,能发生加成反应、酯化反应和酸的通性;后者含有酚羟基和硝基,能与遇FeCl3溶液、溴水、NaOH溶液发生反应。【答案】CD
[例题103]【说明】《考试大纲》要求:了解有机物的碳架结构;能够识别结构式(结构简式)中各原子的连接次序和方式、基团和官能团。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乙醇、溴乙烷、苯酚、乙醛、乙酸、乙酸乙酯、脂肪酸、甘油酯、多羟基醛酮、氨基酸等)为例,了解官能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并能结合同系列原理加以应用。能够综合应用各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推导未知物的结构简式。
本题主要考查的醇、醛、酸、酯等典型烃类衍生物间的转换和思维的灵活性。根据信息“完全燃烧生成等物质的量的CO2和H2O”可知,该酯分子中H原子数目是C原子的两倍,C错误。A项中水解产物为乙醇和乙酸,乙醇氧化得到的还是乙酸,不满足两种酸互为同分异构体的要求。B项中水解产物为2—丙醇和乙酸,2—丙醇氧化得不到羧酸;D项中水解产物为2—甲基丙醇和CH3CH2CH2COOH,2—甲基丙醇氧化得到的酸的结构式为CH3CHCOOH,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答案】D
[例题104]【说明】《考试大纲》要求:了解有机物的碳架结构;能够识别结构式(结构简式)中的基团和官能团。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乙醇、溴乙烷、苯酚、乙醛、乙酸、乙酸乙酯、脂肪酸、甘油酯、多羟基醛酮、氨基酸等)为例,了解官能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并能结合同系列原理加以应用。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官能团的性质,属常规试题,难度不大。【答案】D
[例题105] A
[例题106]【说明】《考试大纲》要求:了解生产生活中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能够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推理、分析、讨论社会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从而培养观察、推理、思维和自学及创新的能力。
本题从日常生活中取材,以苯的泄漏为背景,考查了它的不溶性、可燃性等基本性质,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学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人文理念,树立学以至用的观念。这类题初次接触时好象无从下手,但只要结合已有的化学知识认真去思考每个选项,答案就会不言自明。 【答案】A
[例题107]【说明】《考试大纲》要求:能够识别结构式中各原子的连接次序和方式、基团和官能团;能够识别同分异构体。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乙醇、溴乙烷、苯酚、乙醛、乙酸、乙酸乙酯、脂肪酸、甘油酯、多羟基醛酮、氨基酸等)为例,了解官能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并能结合同系列原理加以应用;通过各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能综合运用各类化合物的不同性质,进行区别、鉴定或推导未知物的结构简式;能组合多个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本题以葡萄糖在人体的代谢过程为素材,考查它与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和反应类型,是典型的有机框图题或有机合成题。在过程①中,对比反应物与生成物可以发现,反应物中相连两个碳原子上,一个失去H原子,一个失去—OH,再在两者之间生成C==C键。所以该反应应该是消去反应,条件是浓硫酸和适当温度。在过程②中,对比反应物与生成物可以发现,反应物中C==C键断裂,在相连的两个碳原子上一个加H原子,一个加—OH(但是与连接的C原子正好相反)。所以该反应应该是加成反应。
在过程③中,对比反应物与生成物可以发现,反应物中连接—OH的碳原子上失去一个H原子和一个加—OH,同时生成了C==O双键。所以,该反应属于醇类的氧化,反应方程式为:
2 + O2 2 + 2H2O。
在过程④中,对比反应物与生成物可以发现,反应物中的一个碳原子上失去了一个—COOH,同时增加了一个H原子。所以,该反应应该还有CO2生成。
根据同分异构体的概念,互为同分异构体的物质要满足三个条件: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和属于化合物。对比上述化合物,分子式相同的化合物只有C和E,而它们的结构有不同,所以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1)浓硫酸和适当温度 Cu或Ag作催化剂和加热
(2)
2 + O2 2 + 2H2O
(3)CO2 ⑷C和E
[例题108] D
[例题109] D
[例题110](1)0.182g(2)3.7%
[例题111]略
[例题112]略
[例题113]略
[例题114]略
[例题115]【说明】《考试大纲》要求:了解化学实验常见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用正确的化学试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
本题主要以图示的形式考查学生对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掌握情况,设计新颖,颇具创意。⑴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容量瓶规格的认识,不能想配多少溶液就配多少溶液。⑵的第二问主要的关键是对NaOH的质量是略微过量还是不足的判断。大家要知道,天平是哪边的质量大指针就偏向哪边。⑶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认识和误差分析。特别要提到步骤③中玻璃棒的下端应在刻度线以下,这样才不会有液体沾在刻度线以上的瓶壁上,导致定容不准确。
【答案】(1) 500mL ⑵20.0g 右手持药匙,左手轻轻拍打右手手腕,让掉下来的少量NaOH加到左盘使天平平衡 ⑶①③⑤ 将②得到的溶液冷却到室温再转移
[例题116](1)①酸 24.60 大于25.10 ②酚酞
(2)
(3)无影响 偏低 偏高 偏低
[例题117]【说明】《考试大纲》要求: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几乎属必考题,难度不大。中和滴定时,眼睛应注视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变化,而不是滴定管中液面的变化。【答案】C
[例题118]【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
气体本身不存在H+或OH—,只有在水作用才能电离出H+或OH—,进而检验出气体。所以用石蕊试纸检验气体,首先是要用水润湿试纸。
容量瓶在配置溶液时有规定的体积,如果漏液就不准确,所以使用容量瓶的第一步就是检查它的气密性。
由于浓硫酸的稀释是一个剧烈的放热过程,所以不慎洒到皮肤上时,不能先用水冲洗,而应该先用布檫去,再用水冲洗,最后涂上3%-5%的NaHCO3溶液。
【答案】(1)①将石蕊试纸润湿 ②检验容量是否漏水 (2)A、B、C、E
[例题119]【说明】《考试大纲》要求: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具备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能将试题所给的新信息,与课内已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的能力。
本实验是以2000年新课程卷24题为蓝本,经过精心设计而成,是一道综合测试实验各个环节的信息型应用题。该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实验室制氯气的掌握程度,和学生学习、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由题设“无水氯化铝易潮解” 和“工业用金属铝与氯气反应制取无水氯化铝”,可知A、B、C应该是制取干燥、纯净Cl2的装置,分液漏斗中是浓盐酸,圆底烧瓶中一般是二氧化锰,D管中是铝。
A中不能先点燃酒精灯再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一方面是因为盐酸会大量挥发,另一方面是因为灼热的烧瓶遇到冷的盐酸会炸裂。
要使D管中的空气排出,最方便的方法就是用产生的Cl2将它驱除,此时D管不要加热。待空气驱除干净、Cl2充满D管时才对D管加热,保证铝与纯Cl2反应。
由于题干中已经告诉我们,无水氯化铝易升华,因此D管中的无水氯化铝容易升华而出,而且也特别容易重新冷凝,堵塞D管的出口。
由于题干中已经告诉我们,无水氯化铝易潮解,因此整个装置中无水氯化铝应与水和水蒸气隔绝。F管中的碱石灰不但可以Cl2吸收,防止污染环境,而且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防止无水氯化铝在冷却时被潮解。
【答案】(1)盐酸会大量挥发,且盐酸倒入灼热的烧瓶会使烧瓶炸裂
(2)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3)A中反应一段时间后,看到黄绿色气体充满装置,再开始对D加热。
(4)AlCl3与H2O反应而发生爆炸
(5)吸收多余的Cl2且冷却时吸收回流空气中的水汽
⑹增大收集部位的导管,防止导管被产物堵塞
[例题120]【说明】《考试大纲》要求:了解胶体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别。
本题考查与胶体相关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⑴关键是要注意电解质溶液也有“电泳”现象,⑵关键是认识到酶也是一种蛋白质,属于胶体。
【答案】(1)用可见光照射,观察有无“丁达尔现象”。有就是胶体,否则就是溶液。
(2)淀粉酶 渗析
[例题121]【说明】《考试大纲》要求: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测得m(H)∶m(O)>1∶8,就是说测得△m(U型管) :△m(玻璃管) >9∶8。究其原因,可能是U型管另外吸收了一部分水,或者是玻璃管在反应中接受了另外的固体或液体杂质。具体的讲,Ⅰ、Ⅱ装置之间缺少干燥装置,氢气带出来的水汽会被U型管吸收,导致△m(U型管)增大;Ⅲ装置后缺少干燥装置,空气中的水蒸气气会被U型管吸收,导致△m(U型管)增大;也可能是Ⅱ装置中玻璃管内有水冷凝,导致△m(玻璃管)减小。【答案】D
[例题122]【说明】《考试大纲》要求:能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基本实验方案。
PH试纸测溶液的pH时不能湿润,因为湿润会将溶液稀释;存放氯化铁溶液的试剂瓶内壁附着的不溶物是氢氧化铁,可以用酸洗;粗锌中由于含有其他杂质构成原电池,与酸反应的速度比纯锌快。虽然I2易升华,但是 NH4Cl受热易分解,所以不能用加热法分离它们的混合物。【答案】B
[例题123]【说明】《考试大纲》要求: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能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基本实验方案。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弱电解质电离及其平衡的理解,难度适中。⑴关键是不能选用测醋酸铵溶液pH的方法,因为二元水解使溶液显中性。
【答案】⑴用玻璃棒蘸取0.1 mol/LNH3·H2O于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若pH小于13,证明NH3·H2O为弱碱。
⑵取一定量0.1 mol/LNH3·H2O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剂呈红色。再向溶液中加入醋酸铵晶体振荡,若溶液红色变浅,证明NH3·H2O存在电离平衡。
[例题124]略
[例题125]【说明】《考试大纲》要求:具备通过对图表的观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能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基本实验方案;能够将实际问题(或题设情景)分解,找出解答的关键;能够运用自己存储的知识,将它们分解、迁移转换、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应用能力。
本题主要是以Al在盐酸和硫酸中反应速率的不同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和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一道好题。Al与盐酸、硫酸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反应,大家都认为反应速率主要取决于c(H+)。但是,题目给我们的信息却是“Al在c(H+)相同的盐酸中反应比在硫酸中快得多”。为什么呢?考虑到本题是与化学反应速率有关,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逐个的对照,发现没什么不同。再分析溶液中的成分,发现盐酸中的阴离子主要是Cl-,而硫酸中的阳离子主要是SO42-。至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猜测:Cl-对铝与H+反应有促进作用,或SO42-对铝与H+反应有抑制作用。
另外,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时,方案要紧扣你的猜测。
【答案】(1)2Al+6H+==2Al3++3H2↑
(2)Al在c(H+)相同的盐酸中反应比在硫酸中快得多。
(3)①Cl-对铝与H+反应有促进作用;②SO42-对铝与H+反应有抑制作用。
(4)①向以上稀硫酸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钠或氯化钾(或其他可溶性氯化物)固体,如果都能使反应速率加快,则假设①成立;②向以上稀盐酸中加入少量的硫酸钠或硫酸铵(或其他可溶性硫酸盐)固体,如果都能使反应速率减慢,则假设②成立。
(5)①加入含有Cl-的可溶性氯化物;②增加H+浓度;③加热;④将铝片改换成铝丝⑤利用不活泼金属或不活泼金属可溶性盐形成原电池等。
[例题126] B、D
[例题127]【说明】《考试大纲》要求:能将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中具有计算因素的各类问题进行综合应用。
本题以烃类的燃烧为载体,考查物质的平均组成。从烃类的燃烧通式:
CxHy + (x+y/4)O2 xCO2 + y/2H2O,可知各种组合均能充分燃烧。本题的关键在于“水蒸气体积一定比CO2体积大”的含义。由于水中的氢和二氧化碳的碳均来自于烃,所以在平均式中H原子的数目一定要比C原子数目的两倍大。又因为是任意比混合,所以要求两种烃中H原子的数目都要比C原子数目的两倍大;或者一种烃中H原子的数目比C原子数目的两倍大,另一种烃中H原子的数目正好等于C原子数目的两倍。
本题的另一种解法是,任意取几组体积比,再将各选项代入其中,符合题意的就是答案。【答案】CD
[例题128]【说明】本题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主要考查了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电荷守恒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解答该类试题,关键是熟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弄清反应原理。
【答案】⑴实验①中用去n(NaOH)=100 mL×(2.0 mol·L—1-1.0 mol·L—1)=0.1 mol
无论是Al还是Al2O3,与NaOH溶液反应后都生成NaAlO2,铝热剂中
n(Al)=n(NaOH)×2=0.1 mol ×2==0.2 mol, m(Al)=5.4 g
实验②所得溶液中,根据“电荷守恒”有n(H+)+2×n(Fe2+)+3×n(Al3+)=n(Cl-)
则n(Fe2+)==0.06 mol
铝热剂中n(Fe2O3)=n(Fe2+)××2=0.06 mol,m(Fe2O3)=9.6 g
⑵
解法一: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反应2Al+Fe2O32Fe+Al2O3充分进行后所得固体混合物中含0.08 mol Al和0.12 mol Fe。
实验②中所得H2的物质的量为:
n(H2)=n(Al)××+n(Fe)×=0.08 mol ×× + 0.12 mol ×=0.12 mol
实验②中所得H2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
V(H2)=n(H2)×22.4 L·mol-1=0.12 mol×22.4 L·mol-1=2.688 L
解法二:
取铝热剂的一半用“电子守恒”计算:
0.1 mol Al→0.1 mol Al3+ 失电子0.3 mol
0.03 mol Fe2O3→0.06 mol Fe2+ 得电子0.06 mol
2n mol H+→n mol H2 得电子0.3 mol-0.06 mol=0.24 mol
算出n(H2)=0.12 mol V(H2)=2.688 L
[例题129](1)假设NaOH过量,AlCl3和FeCl3都完全反应。
根据题意,n(NaOH)=0.09L×4mol/L=0.36mol
Al3+ + 4OHˉ == AlO2ˉ + 2H2O
0.04mol 0.16mol 0.04mol
Fe3+ + 3OH- == Fe(OH)3 ↓
0.06mol 0.18mol 0.06mol
因为0.16mol + 0.18mol=0.34mol<0.36mol,所以假设成立。
所以,沉淀为Fe(OH)3,物质的量为0.06mol
(2)多余OH- 物质的量:n(OH-)= 0.36mol—0.34mol=0.02mol
c(OH-)=0.02mol/(0.11L+0.09L)=0.1mol/L
c(AlO2-)= 0.04mol/(0.11L+0.09L)=0.2mol/L
[例题130] B.
[例题131] D
[例题132]【说明】《考试大纲》要求:掌握溶液中与物质的量有关的计算;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推理、讨论各种实际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由题意知,沉淀的物质的量==0.1 mol·L-1×0.005 L== 0.0005 mol,沉淀的摩尔质量==0.013 g/0.0005 mol == 26 g/mol。
对照答案,只有A合适。【答案】A
[例题133]【说明】《考试大纲》要求:掌握有关溶液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能进行相互换算。
本题主要考查H2SO4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假设用V1 L和V2 L分别表示蒸发前后H2SO4溶液的体积,用1 g/cm3和2 g/cm3分别表示蒸发前后H2SO4溶液的密度。根据蒸发前后H2SO4的质量和物质的量不变的规律,有:
V1 L×1 g/cm3×a% == V1 L×C1mol/L×98 g/ mol ①
V2 L×C2 mol/L×98 g/ mol== V2L×1 g/cm3×2a% ②
V1 L×C1mol/L == V2 L×C2 mol/L ③
处理后,有C2 :C1 == 22 :1 。又因为题目隐含有2 >1的条件,所以C2 :C1 > 2,即C2>2C1。 【答案】C
[例题134]【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化学计算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特别是将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的能力),区分度大。
识别图象主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弄清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意义;②曲线(或线段)的变化趋势及其所揭示的含义;③特殊点(包括起点、转折点和终点等)所代表的含义。例如Ⅰ中A点表示溶液中含有4g NaOH;Ⅱ中从a点到b点,表示此段通入的1.12L二氧化碳既不与沉淀反应,也没有生成沉淀。再结合oa和bc两段线段,可以发现 a点的二氧化碳一少,沉淀也随之减少; b点二氧化碳一多,沉淀也随之减少。所以从a点到b点的反应方程式为:CO2+2OH—=CO32—+ H2O,CO32—+ CO2+ H2O== 2HCO3—,总反应方程式为CO2+OH—=HCO3—。
【答案】Ⅰ由A点知,溶液中含4g NaOH。NaOH与适量的CO2反应会转化成Na2CO3;继续通入CO2会继续反应转化成NaHCO3。所以B点处的白色固体是Na2CO3,D点处的白色固体是NaHCO3。
(1) 设NaOH 完全转化成Na2CO3时,得到固体的质量为y,消耗CO2 的体积为x。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80g 22.4 106g
4g x y
解得:x= 1.12L 、y=5.3 g , 推测正确。
(2) 设NaOH 完全转化成NaHCO3时,得到固体的质量为y,消耗CO2 的体积为x。
NaOH + CO2 = NaHCO3 + H2O
40g 22.4 84g
4g x y
解得:x= 2.24L 、y=8.4 g , 推测正确。
(3)C点为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设它们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和y,有:
( 2 x + y )×40 g/mol === 4 g x==0.02 mol
解得:
x×106 g/mol + y×84 g/mol === 7.16 g y==0.06 mol
通入CO2的体积为:(0.02mol+0.06mol)× 22.4L/mol === 1.792 L
本小题也可以从过程出发,先计算NaOH 完全转化成Na2CO3时,得到固体的质量和消耗CO2的体积;再计算Na2CO3部分转化成NaHCO3时,固体增加的质量和继续消耗的CO2 的体积。
Ⅱ(1)Ba2++2OH-+CO2=BaCO3↓+H2O
(2) CO2+OH—=HCO3—(或CO2+2OH—=CO32—+ H2O,CO32—+ CO2+ H2O== 2HCO3—)
(3) 3.36L (4)1:1
[例题135]⑴0.06 440 ⑵400 ⑶0.5≤a<1
[例题136]【说明】《考试大纲》要求: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有关物质溶解度的计算。
本题综合考查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和有关物质溶解度和质量分数的计算,有一定难度。相同温度下,前后两次蒸发掉10 g水,分别析出晶体的质量不同,所以原溶液不饱和。如果A是CuSO4,那么析出的7.5 g晶体就是CuSO4·5H2O,可以算出其中含2.7 g结晶水。由于无法确定析出晶体与A是否为同一物质(B选项已经提示),所以不能根据7.5 g进行计算。 【答案】AB
[例题137]【说明】《考试大纲》要求:了解溶液PH的概念;掌握有关溶液PH与c(H+)、c(OH-)的简单计算;掌握有关溶液浓度的计算。
假设两份盐酸的体积分别为1L,加入的水与NaOH溶液的体积分别为V1 和V2。根据题意,有: 0.1mol/L ×1L==0. 01mol/L ×(1L+V1),①
0. 1mol/L ×1L-0.1mol/L ×V2 ==0. 01mol/L ×(1L+V2)②
解①②得:V1 ==9L,V2==9/11 L
即V1 :V2==11:1 【答案】C
[例题138]【说明】《考试大纲》要求:了解溶液PH的概念;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概念;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和盐溶液的酸碱性;掌握有关溶液PH与c(H+)、c(OH-)的简单计算;掌握有关溶液浓度的计算。
本题以电解质的电离和盐类的水解为背景,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和整体性。本题中,pH=3的酸溶液c(H+)==0.001mol/L,pH=11的碱溶液c(OH-)==0.001mol/L。如果是强酸和强碱,则刚好中和,溶液显中性。如果是弱酸和强碱,则除了已电离的部分刚好中和之外,溶液中还有大量未电离的弱酸,溶液应显酸性。如果是强酸和弱碱,则除了已电离的部分刚好中和之外,溶液中还有大量未电离的弱碱,溶液应显碱性。有些学生由于缺少具体分析,看到酸碱中和后溶液显酸性,就下意识的认为是强酸弱碱盐水解造成,从而误选A项。究其原因,是由于思维不够严密,忽略了溶液中还有大量未电离的弱碱。
【答案】B
[例题139]【说明】本题考查的是与溶液pH有关的内容,涉及到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溶液稀释后pH的计算、强酸和强碱混合后溶液pH的计算。
⑴在纯水中c(H+) ==c(OH-),所以显中性。又因为c(H+).c(OH-)==1×10ˉ12,所以c(H+) === 1×10ˉ6 mol/L,pH ==6。特别要注意,溶液显什么性本质上取决于c(H+) 与c(OH-)的大小关系,而不是c(H+) 与1×10ˉ7 mol/L的大小关系。
⑵在稀释过程中,关键是两点:①抓住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这个规律;②无论是酸性还是碱性溶液,计算pH关键是抓住主要离子,而不能一味的求c(H+)。
在pH==11的NaOH溶液中c(H+)1 === 1×10ˉ11 mol/L,c(OH-)1==1×10ˉ1 mol/L。根据稀释中n(OH-)不变,有 1×10ˉ1 mol/L×1mL === 100mL×c(OH-)2,解得c(OH-)2=1×10ˉ3 mol/L。再根据水的离子积常数,c(H+)2== Kw÷c(OH-)2 == 1×10ˉ12÷1×10ˉ3 ==1×10ˉ9 mol/L ,所以pH== 9。
⑶在酸碱混合求溶液时,关键是要判断H+和OH-哪个过量,然后再用多余的H+或OH-进行计算。
根据题意,有:1×10ˉ1 mol/L×bL-1×10ˉ1 mol/L×aL==1×10ˉ2 mol/L×(bL+ aL),所以b:a ==11:9。
⑷在该题中,关键是对“溶液中恰好有c(Clˉ)==c(Na+)”的理解。该溶液中存在Clˉ、Na+、H+、OH-,而且c(Clˉ)+ c(OHˉ) == c(H+) + c(Na+)。又因为c(Clˉ)==c(Na+),所以c(OHˉ) == c(H+),溶液显中性,即盐酸中n(H+)等于氢氧化钠中n(OH-)。
1×10ˉa mol/L×v mL === 10 vmL×1×10ˉ12+bmol/L,化简得a+b=11
【答案】⑴c(H+) === 1×10ˉ6 mol/L 中性 ⑵9 ⑶11:9 ⑷A
[例题140]B
[例题141] A
[例题142]【说明】《考试大纲》要求:对原子、分子等微观结构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能灵活运用各部分的知识解决化学问题。
本题看似与晶体结构有关,实则是一道考查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计算题,解法很多。
解法一、电荷守恒法
设1 mol 样品中Fe2+的物质的量为 x,则Fe3+的物质的量为 (1 mol -x)。根据电荷守恒,有:
(+2)×x + (+2)×(1 mol -x)+ (-2)×1 mol ==0
解得x ==0.85 mol
也可扣住“电荷守恒”,将各选项带入判断。
解法二、等效替换法
将Fe 0.95O和FeO比较发现,O原子的个数不变,负电荷总量不变,所以正电荷总量也不变。要保持正电荷总量不变,就应该每有2个Fe3+代替3个Fe2+,减少1个Fe。现在Fe 0.95O中少0.05个Fe,说明有0.10个Fe3+代替0.15个Fe2+,即Fe 0.95O中含有0.10个Fe3+和0.85个Fe2+。
解法三、十字交叉法
Fe2+形成的氧化物为FeO,Fe3+形成的氧化物为Fe2O3,即FeO3/2;Fe 0.95O可以写成FeO20/19。从平均含氧量来看,
即n(Fe2+):n(Fe3+) ==17:2。
所以,Fe 0.95O中含有0.10个Fe3+和0.85个Fe2+。 【答案】B
[例题143]【说明】《考试大纲》要求:掌握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知识中,具有计算因素的各类计算;能通过观察图表获得感性认识;《教学大纲》要求:掌握过量计算的方法。
乙组可以看成是在甲组的基础上,继续加入金属的情况。由于乙组能继续产生氢气,所以甲组中酸过量、金属不足。
假设乙组中金属完全反应,则产生的氢气体积为:385mg÷255mg×280mL,大于336mL。这说明假设不成立,即乙组中酸不足、金属过量。
用来计算盐酸浓度的数据,必须是反应消耗盐酸的数据,所以应该是30 mL和336 mL,而不能是30 mL和288 mL。同理,计算合金中Mg、Al的物质的量之比只能用 255 mg和288 mL。
设合金中Mg、Al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和Y,有:
Mg ~ H2↑① 2Al ~ 3 H2↑ ②
1mol 22.4L 2mol 67.2L
X × 24g/ mol + Y × 27g/ mol ====0.255 g X == 0.005 mol
解得:
( X + 3Y/2 ) × 22.4L / mol ==== 0.280L Y === 0.005 mol
所以,Mg、A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第四小问如果采用常规方法,会特别烦琐。通过仔细分析,发现了钠元素的守恒就很方便。
【答案】(1)不足量 若乙组实验中金属耗尽,应生成385mg÷255mg×280mL== 422.7 mL H2,大于336mL,所以盐酸不足。
(2)30 mL和336 mL
(3)1∶1
(4)反应后Mg转化成Mg(OH)2,Al转化成NaAlO2,HC l转化成NaCl 。
①计算盐酸的浓度
设盐酸的浓度为c,
2HC l ~ H2↑
2 mol 22.4L
0.03 L×c 0.280L
列式,解得c==5/6 mol/L
根据Na元素的守恒,有1mol/L × V == 5/6 mol/L×0.03 L+ 0.005 mol
解得,V== 0.03 L
上传人backfantasy转载于高中理科在线网http://www.gzlk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