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温家宝总理今年两会的答记者问中,对着全世界聚焦的目光,从容有力地谈起了社会主义的民主价值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民主是什么?我可以明确地说,社会主义民主归根结底是让人民当家作主,这就需要保证人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就是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和批评政府;就是要在平等、公正和自由的环境下,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创造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在谈到民生问题的时候,他说,“解决民生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在社会推进公平与正义。记者也许问,什么叫快乐?我可以借用艾青诗人的一句话:‘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 ’”。
发生在近几个世纪的现代化是一个多侧面、全方位的社会转型过程。它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等内涵,而它们之间又交融互摄、彼此渗透,呈现出一种多元一体的共生互动状态。19世纪中叶以降的百余年间,中国演绎着“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坎坷历程,经历了现代转型从迂回迟缓期到快速急进期的变化。(冯天瑜:中国早期现代化特征。)
就中国而言,近代以来的政治现代化,是指政治生活及其结构从传统的君主专制集权形态向现代的民主形态转换的历史过程,其基本目标是政治制度与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的基本线索: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早期维新派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起,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后提出并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民主共和制;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也提出并逐渐形成了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政治纲领,为实现这一纲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各进步阶层,以武装斗争为方式,以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内容,以建立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和国为主要目标,最终取得民主革命胜利,为实现政治现代化奠定的基础。
如果把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现代化历程看作是早期的中国现代化历程,那么真正政治现代化的实现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从政权、制度、民主与法制等多方面入手,中国民主政治全面发展,进展迅速。
重点关注:
(1)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历程及其历史影响;政治现代化与经济、思想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全面认识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
(2)孙中山为建立民主共和国、捍卫和重建民主政治、促成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所作的努力。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正义力量,在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国后,为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作的努力。
(3)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袁世凯、蒋介石等历史人物促进或阻碍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史实,并对他们作出正确的评价。
(4)我国政治现代化历程的特点,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增强民主意识和公民的参政意识;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
热点关注:
从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政治现代化的推进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大力推动法治社会的进程,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国策;
二是逐步完善民主政治化的各种制度,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的保证;
三是建立健全平等社会的机制,缩短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基础。
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与此相关的有:法制建设史、中共党史以及近代社会民主平等而奋斗的过程或成果的内容。
考点知识的整合:
一.纵向:两个阶段:
(一)资产阶级领导和无产阶级领导相继领导的政治近代化进程:线索
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现代化进程: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维护民主共和斗争
资产阶级民主派继续参加民主革命斗争
官僚资产阶级统治时期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坚持独裁统治,一党专政
抗战结束后,一度存在政治协商会议
中华民国宪法(还是独裁统治)
无产阶级领导的政治现代化历程: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维护民主共和斗争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独立领导民主革命
建国后的政治现代化
(二)具体情况:
1.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立宪派):
19世纪60、70年代——20世纪初
理论观点:政治上学习西方民主政治,要求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启蒙思想、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
实践斗争:
(1)早期维新派没有实践活动,洋务运动只在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有现代化的起步,没有政治上改变封建专制制度。
(2)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运动(由理论到实践)宣传、上书、论战、变法、失败。
(3)20世纪初,保皇、立宪。(阅)
影响评价
(1)19世纪末期,符合潮流;20世纪初违背潮流,
(2)实践没有成功
2.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派)(20世纪初——1927年)
20世纪初—1912年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核心是民主共国)
实践斗争:辛亥革命前夕的思想宣传、武装斗争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
结果影响:清朝结束、政体变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资本主义发展、社会性质不变
1912年—1922年
指导思想:民主共和、实业救国
实践斗争:反对北洋军阀斗争(前期:反对君主制复辟、恢复约法与国会)
兴办实业高潮
斗争结果:维护共和政体、没有真正民主
1924—1927年(工、农、小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党领导)
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
实践斗争:国民党改组、国共合作、国民革命
结果影响:北洋军阀统治基本结束、国民政府建立、中共影响扩大、社会性质不变
3.无产阶级(中共)参加、领导(1919年—1949—1997年)
1919年——1927年
指导思想: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斗争实践:五四运动、中共诞生、国共合作、工农运动
结果影响:放弃领导权,大革命失败,革命起点
1927年——1949年
指导思想: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毛泽东思想
斗争实践: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
结果影响:民主革命任务完成,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立,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年——1997年
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工作实践: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政协、人大、民族区域自治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结果影响:
二.横向归纳小专题
1.社会制度的变化
2.政体的变化
3.政权的演变
4.宪法与宪法性文件
5.民权
6.中共民主政治建设
7.建国后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8.中国政治现代化中的指导思想演变
9.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10.近代以来的国内民族关系
11.政党历史
12.历史人物在中国政治现代化中的地位
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宋教仁;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
袁世凯;蒋介石
1.社会制度的演变
封建制度 半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体系下) 社会主义制度
2.政体变化
君主专制政体结束
君主立宪政体(晚清新政)
民主共和政体: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中华民国)
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3.政权的演变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袁世凯北洋政府
国民政府(1924—1927)
国民政府(1927—1949)
中共领导民主革命时期政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抗日民主政权
解放区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4.宪法与宪法性文献
《钦定宪法大纲》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约法》
《宪法大纲》
《中华民国宪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5.民权
民权概念的引入
君主立宪派与民主革命派关于民权的区别
新中国人民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
6.中共民主政治建设
(1)农村革命根据地:工农民主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2)抗日根据地政权以“三三制”原则建设
(3)抗日战争即将胜利时,中共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4)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
(5)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6)北平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参与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地进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政权机构,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使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7)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8)与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9)新时期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粉碎“四人帮”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1978年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强调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
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任务。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并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其政治纲领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7.建国后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三大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中国政治现代化中的指导思想演变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民主共和、民主科学)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上述理论的形成背景;阶级实质;思想内容;实践结果;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9.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
思想建设: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组织建设:“一大”——建党;
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十四大——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党风建设
⑴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注意、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通过整风,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⑵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还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⑶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国家高级干部刘青山、张子善堕落成大贪污犯被处决。
⑷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通过整风,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⑸新时期的党风建设就是要发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就是要把反腐倡廉放在突出位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10.近代以来的国内各民族关系
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强调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与少数民族处理关系的原则;制度;少数民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措施。
11.政党历史
保国会:资产阶级维新派建立,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雏形。
中国国民党: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
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性质变化)
中国共产党:1921年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
中国民主同盟:1941年,民族资产阶级政党。
上述政党的政治主张;阶级实质;革命(救国)或建设实践;实践结果及其原因。
12.历史人物在中国政治现代化中的地位
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宋教仁;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
袁世凯;蒋介石
规律总结:
1.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特点(中西方政治现代化比较)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原因、目标、方式、依靠力量与阻碍力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从原因和进程来看,欧美国家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幅度发展的基础上,用了几百年时间才完成了从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民主政治的过渡;而中国是在经济落后的基础上只用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跨越,呈现出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对称、跳跃式的政治发展走势。
从方式来看,欧美国家的革命与改良同时并行;而中国是通过20世纪前半期持续的革命斗争完成的。
从依靠力量来看,欧美的政治现代化主要依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中国,农民阶级成为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国民革命运动和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而又不同的政治角色。
从进程中的障碍来看,欧美国家主要是封建势力;而中国则是封建势力与外国殖民主义势力同时并存。
此外,在中国近代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民主政治的目标始终与独立、统一和富强的目标相伴随,民主政治的斗争往往与民族救亡运动相联系。
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独特之处,我们应从华夏文明在政治领域显示出来的相对停滞状态的历史、国民的国家观念极为薄弱的国情以及中国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所处的地位和自身的发展阶段等方面去理解。
2.中国民主政治政治与西方民主政治的比较
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基本上是西方民主政治的翻版,是先进的中国人为寻求救国之路,向西方学习的重大成果。因此具有共同性质,即资产阶级性质。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并没有真正实现。伴随着近代社会性质和相应的国际地位,西方式的民主政治不可能在中国实现。
中国现代民主政治与西方民主政治具有根本区别:
(1)民主的阶级本质不同。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制度和国家制度。西方民主主要是资本家、个人和利益集团的民主。
(2)民主的基础不同,服务的目的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并为巩固这个制度服务。西方民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并为此服务。
(3)民主的具体体制和形式不同。社会主义民主体现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集中体现在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议会制度等。
可借鉴的有:权力监督机制,选举制度,法律制度等。
3.政治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思想、教育、文化等现代化之间关系
政治现代化一般是以经济现代化为基础,是在思想理论指导下的政治实践活动,与教育文化等现代化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但政治现代化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建国初期,我国经济落后,但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却先行一步。
试题例举:
例1:开放性试题有学者认为,从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的转变标志,最基本的有三个方面: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公民取代臣民。某校的学生在讨论1901—2000年的100年间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具有标志性年代时产生了分歧,提出了四个年代,分别是1912年、1919年、1949年、1956年。请问你选择哪一个年代,说明理由;如果不同意上述年代,那请你另行选择一个合适的年代,说明理由。
解题思路:本题属于观点论证题,具有开放性。作答时,必须对上述几个年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予以相应的认识;从近代化角度阐释这些年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例2;在近代中国,有许多向国外学习的思想和实践活动;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开辟了道路。
请回答:(1)中国人学习西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重大实践活动各有哪些?
(2)1918年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苏俄学习。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选择社会发展道路的角度看,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3)在建国初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请指出当时建立的最重要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其建立的标志。
例3:“法治”与“人治”都是管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中国,“人治”的历史非常久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言出法随”等都是“人治”的典型代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经济法制建设,逐步告别“人治”走向“法治”。1996年召开的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列入“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第三次宪法修正案,又把这一观点载入宪法。根据有关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时期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2)世界近代史上,最早提出法治概念的是哪些人?最早确认“法治”原则的是哪个国家?是以怎样形式确认的?
(3)“法治”是从何时起在中国开始实践的?在中国近代为什么没有真正实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设法制化国家走过了怎样的曲折历程?
(4)我国实行的依法治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依法治国有何本质区别?
例4:健全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要坚持实事求是,抓住社会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中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政治民主化是我国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20世纪以来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指出20世纪初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事件。
(2)概括指出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主政治所作的努力。
(3)“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如何从思想观念和方针政策上扫除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障碍?
例5:民主政治建设与思想认识的提高息息相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受到欧洲启蒙思想影响的政治变革有哪些?欧洲启蒙思想在这些变革中有哪些成功的体现?
(2)17-18世纪,东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了两种启蒙思想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并分析造成这些不同的主要原因。
(3)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相比,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政治主张有哪些重大发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发展的主要原因。
(4)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出现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有关内容分析这一思想解放运动的实质以及它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高考试题例举:
(06天津文综卷)制度变迁反映了政治文明的演变。回答12~15题
12.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13.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
14.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月,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5.议会是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有关议会的正确叙述是
A.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的权威,并形成两党制B.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向国会负责
C.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制定议会成为最高行政和立法机关
D.孟德斯鸠主张议会和君主共同享有立法权
两次国共合作都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回答18~19题。
18.面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几经挫折的国民党和共产党都认识到,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对付武装的反革命。为此,国民党在1924年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与共产党合作建立国民革命军 B.与共产党合作建立北伐军
C.与共产党合作改组中国国民党 D.与共产党合作建立军事学校
19.关于平型关战役属性的正确表述是
A.防御阶段配合正面战场的战役 B.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战役
C.相持阶段配合正面战场的战役 D.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的战役
(06重庆文综) 政党在近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回答15-18题。
15、康有为等人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团体是
A、强学会 B、保国会
C、共进会 D、兴中会
16、1912年成立的国民党,其实际主持人是
A、孙中山 B、李烈钧
C、黄兴 D、宋教仁
17、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确定工作重心转移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七届二中全会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18、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举行的和平谈判有
1重庆谈判 2北平谈判 3南北议和 4西安谈判
A、12 B、34 C、13 D、24
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救国思想与方案给近现代中国社会以重大影响。回答19-21题。
19、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魏源 B、张之洞 C、王韬 D、梁启超
20、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根本目标的共同特点是
A、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C、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21、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06北京文综)制度创新对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完成16-18题。
16.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确立于
A.中共“二大” B。南昌起义 C.三湾改编 D。遵义会议
17.第一届全国人大如开以前,人发政协具有代行人大职权的功能,人民政协诞生的背景是
A.反对内战的舆论不断高涨B.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
C.〈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8.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理解是
A.接纳了英国“主权与治权分开”的提议
B.给予特别行政区包括处交和国防在内的自治权
C.在主权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策略
D.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
(06全国文综1)政治机构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回答12~15题
12.从总理衙门的设立到其改为外务部,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A.清政府中央权力的削弱过程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C.洋务运动的兴衰过程
D.维新变法运动兴败的过程
1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规定是
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C.实行总统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14.国民革命运动中,政府机构几经变化,1927年初国民革命高潮时的政府机构是
A.陆海军大元帅副府 B.广州国民政府
C.武汉国民政府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D.南京国民政府
15.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的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
(05全国文综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立国之本。回答16一18题。
16.1791年宪法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成果,该宪法
A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B规定法国为共和制国家
c确立了无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 D是各革命派别一直严格遵循的纲领
17.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标志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D标志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18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