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中国能源问题

2014-5-11 0:33:03 下载本试卷

高考热点专题:历史视角下的中国能源问题

厦门市和宁路50号:厦门六中高三年级

一、热点成因:2005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节节攀升,屡破历史高位。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也先后出现“电荒”“油荒”和发电用煤告急现象。目前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存在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特点。能源问题是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能源。能源领域也是中国同其他国家交往和合作的重要领域。能源问题对已高速行进多年的中国经济列车的瓶颈作用日益凸显。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2004年,中国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2亿吨,新增发电装机容量5055万千瓦。尽管能源生产已是高速增长,但仍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实际上,从能源消费总量来看,中国现在在全球已经是消费第二。二十一世纪中国面临的能源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应将建立节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能源问题是多年来一直被广泛关注的高考持续性热点。

二、专题考点指要:

中国古代史:(1)古代对生物能的利用情况,如体力、畜力、木材等。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将畜力用于农业生产开始于春秋时期的牛耕,这也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对非生物能的利用:利用水力解放人力的两个史例,东汉时期杜诗利用水力发明了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唐朝时期利用水力发明了农用灌溉工具筒车。(2)从春秋后期,人们就会用木炭做冶铁燃料。(3)西汉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4)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已经利用石油、天然气。人们详细地记录了酒泉、龟兹等地石油利用的情况,用石油照明、治病、润滑甚至打仗时用于火攻。(5)宋元时期煤大量开采,成为民间普遍使用的燃料,并广泛应用于冶铁炼钢。(6)明代冶炼金属,已经采用焦炭作燃料,提高了冶炼质量。

中国近代史:(7)19世纪中期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西方的蒸汽机,19世纪后期洋务运动引进蒸汽机器生产,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起来,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与军舰出现,促进了交通和军事的近代化;洋务派官僚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认识到煤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清政府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著名的开平煤矿与汉阳铁厂,允许民族资本家投资采煤业,且资本额较大,发展较快,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方便了人民生活,又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国近代史上,煤矿开采业被列强控制,中国民族工业只在轻工业方面有所发展,重工业无从发展。(8)1890年,中国人开始创办自已的电厂,直到1911年,全国的电厂数量极少,规模较小,只能供照明用电。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电力工业仍然较落后。

中国现代史:(9)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探索时期,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建成投产,石油工业发展迅速,1965年我国石油全部自给;电力工业也增长很快,农村用电量增长了70培。(10)1958年,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核能用于军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改革开放后建成了山西安太堡露天煤矿、中国煤产量世界第一,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11)现在我国注意对清洁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三、备考角度提示:

A.从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紧密结合的角度,梳理和掌握中外历史上煤炭、石油、电力等主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概况、条件、特点、作用和影响。

从结合所学史实来分析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两次能源的重大突破对中国历史产生的积极作用。

从自然科学研究取得的重大成就角度说明开发和利用主要能源的条件:①电力,条件:科学理论的进步,如奥斯特、法拉第等科学家发现电磁感应原理。②石油,条件:近代化学的进步,如拉瓦锡的燃烧与氧化原理,原子论、分子论、无机化学等。③原子能(核能),条件:物理学的革命,如爱因斯坦的质量与能量转化理论。

从结合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明成果来分析动力的变化造成人类交通运输业的面貌变化情况: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时,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和军舰、火车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汽车、机车、船舶提供了动力,并导致飞机的发明,使人类交通运输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更促进了机械制造业的巨大发展;

联系19世纪中期木材使用呈下降趋势,煤的使用呈上升趋势。19世纪后期石油的使用呈上升趋势。20世纪中后期以煤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使用下降,核能开始使用并呈上升趋势的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比例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别说明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变化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改良,推动了煤的开采和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的开采和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原子能技术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加快了核能的使用。

B.用所学地理学科知识分析能源分布和运输路线情况,对周围环境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已经过去14年,但它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依然不可忽视。能源的分类:一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等,二是非再生能源,如煤、石油等。对生物能(体力、畜力、木材等)的利用情况,对非生物能(水力)的利用情况;具体研究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中能源浪费现象,研究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开发利用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加快水电建设,大力发展核电。

C.用所学政治学科知识分析在能源问题上“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实行对外开放,能够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石油等能源问题上,我们应该有—定的进口量,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建没快速发展。在对外开放的同时,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这样才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四、专题训练:

1.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使用石油的记载。《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公元578年)“石脂水燃之极明……,突厥围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攻具,酒泉赖以获济”。《梦溪笔谈》称“酈、延境内(今陕西)有石油,……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颇似淳漆,然(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石油在中国古代的主要用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以后石油“大行于世”的原因。指出石油的广泛使用对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建设,在核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核能建设成就主要有哪些?简要分析中国政府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建设的原因。

(3)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能源消费开始超过能源生产。从历史角度简要分析中国能源消费超过能源生产的原因。

2.旧中国石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原油产量只有12万吨,石油消费基本依靠进口。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石油工业,我国石油工业得到发展。一五计划期间,原油产量平均每年递增27.1%,1957年达146万吨。二五计划期间,在东北、华北、西南等几个大盆地进行区域勘探,1960年原油产量增至520万吨。1960年大庆油田投入开发,1964年又相继发现山东胜利油田和天津大港油田。1965年我国原油产量达1131.5万吨,原油和原油产品全部自给,结束了我国依赖“洋油”的历史。

(1) 从世界范围看,石油何时开始成为人类的重要能源?简述其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概括从1949年到1965年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3)简述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石油工业取得的成就及原因。这些油田的开发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什么意义?

(4)结合史实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两次能源的重大突破对中国历史产生的积极作用。 

五、参考答案:

1.(1)主要用途:照明和军事。 原因: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石油成为重要的能源。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石油的争夺日趋激烈;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石油相关的工业部门产生,造成工业结构变化;人造纤维、塑料等的使用,使人们的生活发生变化。

(2)核能建设成就: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原因:利用清洁能源可以保护环境;可以缓解中国能源短缺的问题。

(3)原因: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工农业基本建设和科技取得重大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因此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

2.(1)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2)基本情况:旧中国石油工业基础薄弱,依靠进口;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到1965年石油全部自给。

 (3)成就:建成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原因:①我国石油资源丰富;②党和政府对石油工业的高度重视;③广大石油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④顶住了国际上反华势力的压力。意义: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摆脱了依靠进口石油发展经济的窘境,提供了工业发展所必需的能源。

(4) ①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加速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近代化的进程。如:蒸汽机传人中国,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②推动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如轮船、铁路的出现。③和平利用原子能,如大亚湾核电站建成,④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如近代海军的出现,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⑤推动了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