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五)

2014-5-11 0:33:04 下载本试卷

试卷类型:A

2003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

MAM: M-March A-April M-May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4至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7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完成把我国确切的历史纪年由原来的“共和行政”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向前提前了

A.2900多年     B.1200多年     C.800多年     D.400多年

2.古人对秦朝短命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所有殄天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代)也”

D.“内兴功作,外攘狄夷,以秦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3.“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上述言论反映作者对儒法思想的基本态度是

A.儒法并用                       B.尊儒抑法

C.尊法抑儒                       D.去法尊儒

4.佛教在我国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都曾兴盛发展,其共同原因是

A.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寻求精神寄托

B.统治者对外来宗教态度比较开明

C.佛教寺院在政治上、经济上有很大势力

D.统治者重视宗教对麻痹人民思想的作用

5.在战国时期显赫一时的法家后来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的理论

A.不利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不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C.没有反映地主阶级的利益

D.不借鉴古代方式的统治方式

6.中国古代史上兵民合一的制度有

①府兵制  ②均田制 ③猛安谋克制度 ④八旗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我们不能希望贸易会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引文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的“条约”指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基础是

A.外交活动的需要                     B.清政府巩固统治的需要

C.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D.共同的经济利益

9.鸦片战争以后出现的一部介绍西藏地方情况、揭露英国侵略西藏野心的著作是

A.《康纪行》       B.《海国图志》      C.《瀛环志略》      D.《四洲志》   

10.奕说:“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他在这里主张

A.要自强必先求富                     B.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C.练兵增强国力                    D.举办近代军事工业

11.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没有遭到列强的公然反对,主要是因为

A.美国的经济实力上升到世界第一位

B.帝国主义建立了瓜分中国的同盟

C.充分利用了列强在瓜分中国问题上的矛盾

D.该政策基本上维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

12.下列条约中,涉及外国公使驻京问题的是

①中英《南京条约》  ②《天津条约》 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④《辛丑条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13.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B.受到“门户开放”政策的约束

C.革命形势的发展超出列强的预料

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足以应付局面

14.“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这两次反袁斗争一败一胜,造成这种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孙中山是否直接参与领导              B.帝国主义是否支持袁世凯

C.人民群众是否广泛参与             D.革命党人是否武力讨袁

15.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形成的根源有

①中共“三大”对统一战线领导权问题的忽视 ②中共在思想理论方面的不成熟 ③中共缺乏领导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 ④革命没有在群众中产生充分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1927~1930年夏,红军创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有四块跨及同一省份,这个省是

A.江西         B.福建             C.湖北             D.湖南

17.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蒋介石集团仍不敢与中共彻底决裂的主要原因在于

A.日本改变对国民党政府的政策           B.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

C.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压力              D.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

18.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基础的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

C.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D.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国营经济

19.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探索所取得的成就是

A.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      B.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           D.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

2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是对土地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符合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

C.与当时农村生产力状况适应         D.是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表现

21.以下关于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共同原因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B.封建专制制度腐朽的结果

C.君权神授学说同资本主义制度矛盾的结果

D.殖民压迫使民族独立的愿望增强

22.下列关于工业革命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珍妮纺纱机的创制标志工业革命开始

B.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C.交通工具的突破首先发生在美国

D.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确立和巩固

23.19世纪初英国曾多次组织反法同盟,20世纪初却又同法国结盟,这一变化突出说明了

A.英国外交政策反复无常

B.英国对法国实行绥靖政策

C.英法关系从冲突走向缓和

D.英国对欧洲大陆奉行“势力均衡”政策

24.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使德意法西斯在地域上连成一片的军事行动是

A.德军开进莱茵不设防区                B.意军开进法国南部

C.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德国吞并奥地利

25.美国公开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文件有

①开罗宣言  ②雅尔塔协议 ③波茨坦公告 ④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  ⑤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五)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5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5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题号

26

27

28

29

30

31

Ⅱ卷总分

得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0分,第27、28题各13分,共36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一日,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 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2  普独相凡四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常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也,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

材料3  癸酉。帝又谓宰相日:“霖雨不止,朕日夜焦劳,得非是政府有阙邪?”赵普对曰:“陛下临御以来,忧勤蔗务,有弊必去,闻善必行,至于苦雨为灾,乃是臣等失职。”

材料4  普尝以隙地(空闲地)私易尚食蔬圃广第宅,营邸店夺民利。……普强人宅第,聚敛财。

依据以上材料对赵普从不同方面进行简要评述。要求表述成文,字数不超过150字。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烟毒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 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摘自《海国图志》

材料2  “扫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诛绝五百万有奇披毛戴角之满洲种,洗净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使中国大陆成干净土,黄帝之孙皆华盛顿,则有起死回生,还魂还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论之一目的。”                      ——摘自《革命军》

材料3  “年来当道讲求洋务,亦尝造枪炮、设电线、建铁路、开矿、织布以起而应之矣。唯所用机器,所聘工师,皆来自外洋,上下因循,不知通变。德相俾斯麦谓我国只知选购船炮,不重艺学,不兴商务,尚未知富强之本,非虚言也。”       ——摘自《盛世危言》

材料4  “臣等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腑之忧也;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主,肢体之患也。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摘自《奕等奏折》

请回答:

(1)以上四个材料分别是哪些派别的主张或看法?(4分)

(2)材料2主张是什么?“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又指何事?(3分)

(3)材料4中,“发捻”是指什么?作者以“灭发捻为先”,“治俄”“治英次之”又说明什么?类似的情况在中国近代史上又出现过,请举出实例。(6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停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 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引自《苏联史》

材料2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3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4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引自《列宁全集》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苏联(俄)实行的经济政策的变化及其实施目的,并就材料中“必须退”“必须再退”“再后退”谈谈你的理解。

要求:写一篇短文。限制在150字左右,超过180字要扣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9题15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2分,共计39分。

29.明清时期对外关系有何特点?(4分)对外政策的最大变化是什么?(2分)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6分)应如何看待这一变化?(3分)

30.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制订过哪三条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每一条基本路线制订的主要背景、核心内容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订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31.丘吉尔1952年曾说:“曾经是伟大辉煌而今仍然可观的英帝国,以它的威力、尊严、统治地位和权力,竟然不得不担心我们是否能支付每月的开支,这种现象确实悲惨。”话中可以看到英国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试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从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