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综合练习试卷

2014-5-11 0:33:00 下载本试卷

高考历史综合练习试卷
(中国历史综合)

一.选择题:

△.民族之间的交流能够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回答1~5题:

1. 古代西域地区曾经是世界几大文明的汇集之地。促成华夏文明向这一地区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不包括:             ( )
A.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    B.张骞的“凿空”之行
C.班超经营西域         D.丝绸之路的开通

2. 西汉时期除对匈奴采用和亲政策以外,还对以下哪一少数民族采用过这一政策:                       ( )
A.北匈奴  B.西南夷  c西域的乌孙  D南越

3. 唐朝时期,西迁到今新疆并丰富了当地经济文化生活的民族是:( )
A.突厥    B.回鹘    C.党项    D. 南诏

4. 立于新疆和静县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反映了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带领下,历尽艰辛、回到祖国的过程。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原因有: ( )
①受到沙俄的压迫与控制②强烈的民族意识的驱使
③清政府正确的民族政策④清朝国力的强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发展新疆地区经济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新修了 :( )
A.青藏公路 B.新藏公路 C.康藏公路 D.兰新铁路

△.历史上,我国经济重心有一个自北向南转移的过程。回答6~10题:

6.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特点与前一历史阶段的明显不同之处是( )
A.先进生产力方式向边疆传播 B.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D.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交流加强

7.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宋元时完成,以下史实最能说明这一情况的是 ( )
A.元朝开通了规模巨大的漕运和海运
B.宋元时期外交活跃,对外贸易比较频繁
C.湘江地区成为重要的棉纺织业中心
D.边疆各族人民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地区

8. 北方战乱曾经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自元至清,南北社会基本稳定,而经济重心并未北返,其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条件的差异  B. 人口密度的差异
C. 交通条件的差异  D. 人口素质的差异

9.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和民众衣食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
A.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开始形成
B.商品经济繁荣,社会上广泛使用纸币
C.经济作物广泛种植,麻布成为民众主要服装和被褥原料
D.玉米、甘薯逐渐成为米、面之外新的主食品种

10.  近代我国的经济重心偏移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是因为:  ( )
A.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 B. 东南地区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C. 沿海地区易进行对外贸易 D. 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货币制度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回答11~14题:

11.  下列古币中,你认为哪些是假币            (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2.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秦朝统一币制客观上加重了政府对农民盘剥
B.西汉时地方上铸造货币助长了分裂割据势力
C.纸币的流通是北宋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D.一条鞭法的实行使白银成为明朝的主要货币

13.  清朝中后期的鸦片贸易导致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严重冲击中国当时的货币体系。白银外流前,约1000文铜钱兑换一两白银。鸦片战争后,约1600文铜钱兑换一两白银。农民必须以白银向国家缴纳赋税。以下对其影响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造成银贵钱(铜钱)贱的现象 B.便利西方殖民者控制中国海关
C.农民赋税负担加重,政府收入并没有增多
D.削弱中国经济实力,殖民者从中获取暴利

14.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整顿经济秩序、结束多年物价连续暴涨局面的措施是:                    ( )
A.粮食、棉花等商品的统购统销 B.“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C.国民经济建设的“一五”计划 D.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改造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据此回答15~17题:

15.  吕不韦本为大商人,后做了秦国的丞相;孔子学生子贡也“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这种现象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商人的社会地位崇高  B.商人政治上非常活跃
C.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D.政府采取抑商政策

16.  明朝时期江浙地区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这些市镇与战国时期的城市相比,其主要特点有 :          ( )
①多为工商业城市②有些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
③呈现专业化特色④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
①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体制 ②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实行生产改革,以实现厂矿经营管理的企业化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 ④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年代是历史的航标。回答18~22题:

18.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于:( )
A.公元前3世纪后期   B.公元前3世纪前期
C.公元前2世纪后期   D.公元前2世纪前期

19.   西域都护的设置和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间距多少年?:  ( )
A.157年 B.156年 C.285年 D.170年

20.   某电视剧剧组拍摄《中国崛起》时有一组“中国20世纪第二个十年间大事回放”场景,我们可断定入选的是  A
A.中华民国成立、五四运动 B.武昌起义、中共诞生
C.五四运动、长征胜利 D.中国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成立

21.   2007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从英国割占香港岛到香港回归大约经历了:( )
A.100年  B.150年  C.155年  D.165年

22.   近日,台湾当局想废除“民国纪年”,正在评估“民国改西元”的可行性。那么,“民国纪年”开始于 :            ( )
A. 1911年  B. 1912年  C. 1913年  D. 1914年

△ 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地位不同,据此回答23~26题:

23.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 )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24.  戊戌变法时,维新派把传统儒家学说与西方的政治学说相结合,表明其对儒家的态度是:                 ( )
A.利用 B.吸收 C.继承 D.反对

25.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主要取决于: ( )
A.思想内容变化 B.社会环境变化
C.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 D.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

26.  17世纪上半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吴虞提出要“打倒孔家店”。这三种观点:             ( )
A.是自相矛盾的    B.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C.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D.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吴虞偏激

△.农村、农民、农业在历史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回答27~31题:

27.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不包括:                          ( )
A、维护农民阶级利益       B、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C、消灭封建土地制度       D、适应当时社会条件

28.  《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指出:“……实行减租减息之后,又实行交租交息,于保障农民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之后,又需保障地主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借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对这一政策的最恰当评价是:        ( )
A、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B、合理调整抗日各阶级内部关系
C、保障地主的基本利益 
D、把巩固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很好的结合起来

29.《天朝田亩制度》与《中国土地法大纲》相比较,不同之处在于: ( )
A、没收地主土地       B、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C、废除土地私有制        D、不具备可行性

30.  1978年,我国农村生产单位从人民公社转到实行家庭承包的根本原因是:                         ( )
A、农业生产的分散性 B、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对“左”倾错误的彻底纠正 D、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3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1953年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比,最主要的共同点是:                   ( )
A.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的错误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D.坚持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但最终未能完成向近代科学质的突破.据此回答32~35题:

32.  明清以前,我国传统科技领先于世界的主要条件是 :   (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中华民族勤劳勇敢
C.先进的生产方式      D.科举制度的推行

33.  中国古代下列科技成就深刻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有: ( )
①僧一行实测子午线  ②蔡抡改进造纸术
③毕舁发明活字印刷  ④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4.  阻碍近代科学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
A.封建自然经济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C.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35.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最严重的是: ( )
A、农业  B、工业  C、教育   D、军事

△.中国历来重视对外交往,兼收并蓄,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回答36~39题。

36.  下列唐代图片最能共同说明唐文化怎样的特征:   ( )
A.全面繁荣   B.兼容并蓄 C.世界领先   D.影响深远

文本框: 莫高窟的唐代彩塑文本框: 敦煌壁画《胡旋舞》文本框: 胡装女俑

37.  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家有关部门建立了筹备组,准备隆重纪念这一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我们现在之所以纪念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因为其:                 (  )
A.宣扬了明朝的国威,显示实力  B.发展了古代的对外贸易
C.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D.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38.  南京国民政府虽然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但其对外政策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也能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南京国民政府在对外政策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              ( )
A.没有承认《西姆拉条约》B.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C.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D.宣布英美等国攫取的治外法权被废除

39.  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
A.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
C.建国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 
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 人民军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答40~44题:

40.  南昌起义最深远的历史意义是:                 ( )
A.创建了人民军队   B.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41.  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的过程中,对中国革命影响最大的决策是:  ( )
A.决定放弃夺取长沙的计划  B.建立了一支人民革命军队
C.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42.  200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下列名称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
①工农革命军  ②中国工农红军  ③八路军  ④解放军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43.  毛泽东在《长征》中写道:“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该诗说明红军长征: ( )
①冲破了国民党的围堵 ②战胜了险恶的自然环境
③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④体现了北上抗日的决心和意志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4.  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是:         ( )

△.理论的创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回答45~50题:

45.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论述,其主要的不同是:( )
A、社会背景 B、根本目的 C、途径手段 D、阶级属性

46.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在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是:           ( )
A、“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D、社会主义条件下两类矛盾的理论

47.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革命精神。下列革命精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①“五四精神” ②延安精神 ③井冈山精神
④长征精神 ⑤西柏坡精神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 D、①③④⑤②

48.  下列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表述正确的是:       ( )
①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②总结了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教训③继承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④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落后国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9.  遵义会议、延安整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相同任务是 :( )
A.确定新的党的领导集体  B.纠正党内“左”的错误
C.确定党的指导思想    D.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新道路

5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本质特征是:                          ( )
A、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   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C、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非选择题:

5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宋)赵汝适《诸蕃志》流求国条谓:“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公元171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那里建造了房屋两百间,派水军长期驻守。……公元1290年前,元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检司,以周岁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另无科差。”——陈碧蓝《台湾地方史》
 材料二 (1661年)四月二十六日,(郑)成功命使者以书告曰:“……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珍宝)不怠之物,悉听而归。执事(荷兰殖民军统帅)不听,可揭红旗请战,余亦立马以观,毋游而不决也。生死之权,在余掌握中,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唯执事图之。”
——连横《台湾通史》卷1《开辟纪》
 材料三 台湾人民听说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写了声讨卖国贼李鸿章的檄文,贴于彰化县署前:“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兵)部尚书孙毓汶也,吏部侍郎徐用仪也。……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一,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下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我台民父妻子,田庐坟墓,生理家产,身家性命,非丧于倭奴之手。是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中日战争》第6册
 材料四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五 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结合材料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大陆与台湾的什么关系?
(2)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二,指出反映了什么共同的现象?
(3)材料四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
(4)依据材料四、五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5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是一幅最早反映汉、藏民族团结的历史画卷,真实地记录了松赞干布派遣禄东赞到长安向唐太宗提出联姻要求的场面。

 

   材料二: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家庭中来;西藏地方人民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西藏军区逐步改编为人民解放军;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材料三:在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有藏族代表三十五名;在西藏自治区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超过80%。
  中央和其他省市都有无偿的“援藏工程”;各地都派选一些优秀人才,支援西藏建设;内地一些学校还开设了“西藏班”,为来自高原的藏族孩子提供优质教育。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事实,国家投入巨资兴建青藏铁路,将为西藏经济腾飞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1)唐朝时,称藏族为________。641年,唐太宗把________嫁给松赞干布。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元朝设置了________。
  (2)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3)从材料二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决定在西藏问题上采取什么重大决策?
  (4)材料三是如何体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

5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1)为求得“民族独立”,洪秀全、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分别提出了什么奋斗目标?
(2)为求得“人民共同富裕”,洪秀全、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分别提出了什么方案?
(3)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设计的富民之路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54.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中心。南京是六朝古都,杭州是南宋的都城;苏州、杭州、南京也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今天,这一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起飞。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隋唐时期,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2)明朝中后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等镇居民“尽逐丝绸之利”、“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松江地区男女均以棉织为业等现象;综合这些经济现象,分析其特点,进而说明它的影响。
(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上海可以说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缩影。
①1842年上海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近代中国开辟的首批通商口岸之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通过什么条约将上海辟为通商口岸的?
②五四运动中,为支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在上海等城市发生的罢工斗争标志着中国哪个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③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中国共产党是哪一年在此成立的?
④1925年,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什么惨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向高潮?
⑤上海是新中国外交活动的重要舞台之—。1972年中美两国在此签订的什么文件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55.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7月,毛泽东和他老师(徐特立)的老师黄炎培在延安对话论天下。68岁的黄炎培直言相问: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其兴也浡(旺盛)焉,其亡也忽(迅速)焉”的周期律。希望中共诸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53岁的毛肃然相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材料二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2005年10月19日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认为:“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据此回答:
(1)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以往的政权无一能跳出“兴浡亡忽”的历史周期律,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明清之际,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潜滋暗长。简要说明黄宗羲的政治思想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中国近代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注:分别指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和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试结合有关史实,简要说明每次机遇出现的过程及其最终命运。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关于政权建设的主张或实践有哪些?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哪些制度?与以往政权相比根本区别是什么?

56.  下列四条曲线反映了中国近代四种经济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


材料二 1949~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


材料三 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

集体经济

国有经济

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

40%

29%

7%

24%


请回答:
(1)判断图中代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曲线是哪一条?并指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结合史实分别指出五四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发展是怎样为当时中国的社会进步创造条件的。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把③、④两种经济形态转变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不同政策是什么?各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与材料二中1956年的图示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请指出原因。
(4)据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共产党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