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基本能力测试题

2014-5-11 0:33:02 下载本试卷

高考历史基本能力测试题
“基本能力测试”(即“1”)是我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而在普通高考中首次增设的考试科目。 在高考中进行基本能力测试,在全国也是第一次。参加会议的专家普遍认为,“基本能力”试卷充分体现了考试说明所提出的测试目标和考查要求,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试题的整体设计上,科学地、成功地综合了对不同学科基本知识与能力的考核,突出了基础性和整合性;第二,在试题的设计思路与题目内容上,鲜明体现了基本能力测试与学科课程标准及山东省新课程实施进程相协调、相促进的导向性;第三,在考题设计与不同考点的有机组合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有效落实了重点考查考生多元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本定位,凸显了内容的时代性和答案的开放性;第四,在试题的难度设计、分值分配等方面,较好地切合了考试说明及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省考生的实际;第五,试题选材思路开阔,在试卷整体设计、立意等方面力求创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总之,整个试卷以高中新课程的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人文与社会、科学六个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为依据,着眼于学习领域的整合,着眼于知识、能力、素养、情感与价值观的有机联系,着眼于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结,努力做到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基于单个学习领域而高于单个学习领域,联系生产生活而高于生产生活的直接经验,体现知识、能力、素养、情感与价值观等要素的综合性运用,重点考察考生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表达与应用能力、艺术鉴赏能力等人文科技综合素质,使试题的导向有利于我省各科的全面素质教育。
 一、体现增设基本能力测试科目,增强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新课改的目标要求,对于中学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正面导向作用。
专家们认为,“基本能力”试题的这种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引导中学按照高中课程方案要求开齐开好课程;二是有利于纠正文理偏科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关注与热爱生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与社会实际问题;四是有利于引导学生注重知识、能力、素养、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等。
2007年的“基本能力”试卷共设有11道大题、54道小题,兼顾了六个学习领域,兼顾了文理科考生,兼顾了知识、能力、素养、情感与价值观等各要素的综合考查,面向生活和社会实践,注重综合知识与能力考查,凸现能力导向。在第Ⅰ卷的15道小题中,人文艺术领域的有4道小题,安全、健康与体育类的有6道小题,科学、技术类的有5道小题。第Ⅱ卷共有8道大题,各大题都力求整合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习领域,并兼及知识、能力、素养、情感与价值观等不同考查目标。其中,第九大题重点考查情感态度,涉及了亲情、友情、乡情、爱国情等不同层面的情感;第十大题重点考查价值观,涉及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荣辱观、面对挫折的态度等;第十一大题重点考查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二、试卷在总体布局上立意较高,视野开阔,具有比较周密的整体考虑和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
第Ⅰ卷分人文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生活中的科技三大版块。第Ⅱ卷的8道大题涉及了科学发展、创新、和谐、多样性、科学与艺术、情感、价值观及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在每道大题的设计上,均强调题干与主题的关联、小题与大题主题的关联及每道大题之下各小题之间的关联等逻辑关系,确保了试题的良好结构,没有“拼凑”之感。例如,第四大题题干为“2006年12月7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方针,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科学发展的主题之下,第16题涉及“绿色GDP”,第17、18题涉及山东产业结构,第19题涉及节能,第20题涉及统筹城乡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大题围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展开,其中的第21题涉及理论创新,第22题涉及文化创新,第23、24、25、26题涉及科技创新。第六大题题干是胡锦涛主席2006年4月21日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的演讲片段:“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于是相关的第27、28题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第29题涉及人与自然和谐,第30、31题涉及艺术的和谐。第七大题题干是多样性问题:“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多样性是自然与文明的客观现实,理应受到保护与尊重。”第32、33、34题涉及文化、文明多样性,第35、36题涉及生物多样性。第八大题谈到:李政道先生认为 “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钱学森先生更强调“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 。第37、38题涉及艺术,第39、40题涉及科技,第41题涉及体现了科技与艺术的结合。第九大题涉及的是情感:“爱是自然界的第二个太阳。”亲情,友情,乡情,爱国情……共同组成了一个温暖而灿烂的世界。其中相关的小题分别涉及了亲情,乡情与爱国情。第十大题考查的是价值观问题:第45题涉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第49题涉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第50题涉及网络道德,第46、51题涉及个人成才与面对挫折时的态度。
 三、 试题选材注重时代性、科学性、经典性、多源性、生活性与审美性,并凸显齐鲁文化特色。
2007年山东省高考“基本能力”试题选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整个试卷都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创新体系等新理念渗透到了试题的设计中,奥运会等活动与内容成为试题的背景材料。材料多来自经典性文献和权威性书刊,保证了试题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可以看出,试题设计还充分重视材料的人文内涵与审美观感,展示传统文化的活力与魅力。如第29题引用的“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第46题引用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唯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第46题引用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等材料,都有很强的审美性。
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尤其是密切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实际,是增设“基本能力”考试科目的用意。许多题目都注意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尽量选用生活气息浓厚的材料,如关于“全国爱牙日”、天气预报符号等方面的题目。试题的设计还关注材料的地方特色。如第17题考察了关于山东省1991-2005年产业结构变化的情况,第18题考察了关于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的情况,第17题考察了孔子的人本思想,等。
四、准确定位基本能力,突出对人文与科技素养和能力的考查。
2007年山东省“基本能力”试题注重从知识与能力统一的角度考查考生的人文科技素养与基本能力,尽最大可能避免将学生引导到死记硬背的路子上去,不额外增加学生负担。 试题以考生所学过的基本知识体系为依托,以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基本能力为考查重点,既重视考察以所学知识为依托进行知识创新、信息处理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回避体现人的基本素养的最基本知识,对知识与能力作统一的把握与理解。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基本能力试题既实现了对考生进行应知应会基本能力考查的目标,同时也摒弃了对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查,不给学生增加额外负担,反而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总之,基本能力试题是成功的,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它无论对高校选拔优秀学生,还是对于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总体来看,2007年山东省高考试题既实现了平稳过渡,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得到了考生、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肯定。

理科综合
理科综合试题很好地体现了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有利于考试科学、公正、安全、规范的原则。全卷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在充分地考虑了中学教学实际的基础上,突出了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特征,对于“减轻学生负担、纠正文理偏科、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素质和能力考核”的课改意图,做出了鲜明、具体、生动的诠释和展现。
一、物理
试卷全面考查了五种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层次清晰,情境设计新颖巧妙,能力考查要求与题型的功能有机统一。全卷考查的知识内容覆盖了《考试说明》划分的24个主题中的21个主题,各部分内容所占分数比例合理,考查重点突出,全卷无偏题、怪题和超纲题,新试题与常规试题搭配比例适当,试题立意鲜明,设计科学,观念创新,语言简洁流畅、表述严谨,题意清晰明确,试卷的测试长度适中,难度与区分度的梯度层次平稳,相信对中学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试卷主要有以下特点:
1.立足基础 回归课本
今年的山东物理试题特别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例如选择题第19题,区域内电场的分布,就是两个正电荷形成的电场空间的一部分,是课本图示中所涉及的电场分布的运用和延伸;选择题第17题对于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分析,都选择了教材中涉及到的、并为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现象和情境,要求学生在不同的运动背景下把握物体受力的情况,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本质;第 24题以转动的水平圆盘连接倾斜轨道上滑块运动为情境,考查共同必修部分的力学知识,将运动、力、能量三个力学研究中的基本观点作了完整的考查,基础性强,主干知识考查全面,设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思维常规;选做题第38题考查了近代物理中主要的历史事件(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玻尔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并把物理学史的知识考查与物理知识考查相结合,所涉及的三种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来自课本。
2.注重实际 体现创新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它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凸显STS精神,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相联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在今年的高考试题中得到了较好体现。例如,选做题36题,以压力锅这一日常生活用品的使用为背景,考查热力学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选择题22题则以今年4月刚刚发现的Gliese恒星系中运行的类地行星为研究对象,考查万有引力定律、圆周运动等知识内容,并指出这一星球有可能适合人类居住,凸现时代性和创新性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情感,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对新课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崭新的考查方式。
3.突出实验 注重方法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三大研究方法之一,伽利略因为开创性地将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引入物理学研究领域而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不仅如此,实验方法还被广泛地迁移到其他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成为自然科学区别于人文学科的核心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可以说,对于实验思想、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的考查是高考的重要内容。选择题20题巧妙地运用了伽利略理想实验对惯性现象研究这一情境,将速度、位移、加速度、动能在这一运动中的变化规律与图象结合起来;选做题37题以中学物理的水波实验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运动及图象特征的理解,选取的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理现象,从侧面考查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物理思维的习惯,体现了科学态度的考查。23题要求测量滑动变阻器的全电阻值,探究其电阻丝的电阻率。题目立足于常规实验,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动手做过实验及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题目以常规情境设计问题,选取全新的角度进行设问,考查方向则是电阻测量的器材选取、电路设计、实物图连接等常规内容,充分体现了高起低落的特点。第25大题则以科学实验中先进的实验仪器——飞行时间质谱仪的工作原理为背景,考查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规律,突出了物理学科的实验性、应用性、精密性、理论性和方法论性的总体特征。全卷紧紧把握实验这个主题情境,很好的考查了考生对于实验这一研究方法的价值判断和把握能力。
4.着眼能力 引导探究
为了全面体现新课改的探究理念,整卷以能力考查为着眼点,关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努力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运用发散性、开放性试题形式,考查学生的自组织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题23题第二问以学生分组实验为背景,以进一步测量待测滑动变阻器电阻丝的电阻率为主题要求学生深入探究,选取实验设计、操作、数据分析三个环节设问,学生作答过程需要经历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等环节。合理延伸、另辟蹊径、开放作答体现了新课改的思想和方向。选做题37题第2问考查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充分体现了对问题解决策略的诊断功能。38题第1问也有类似的特征。
二、化学
今年的高考化学试题遵循《考试大纲》,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立足基础,注重能力,引领课改。在注重对化学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重要方法考查的同时,突出了对信息整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试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试题平和新颖,难度适中
(1)平和新颖。试题形式与样题一致,改变了过去多年Ⅱ卷以物质(元素)推断题、填空题、实验题等为主打题型的形式,采用以实际情景为依托、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融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理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等于一体的综合考查方式。在内容选择上,积极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选材新颖而又贴近学生实际。总体上给人以平和新颖的感觉,适合山东省课改和考生实际,也是高考改革的有益尝试。
(2)难度适中。试卷在三类试题中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必做试题中的选择题基础、新颖,知识覆盖面大,侧重于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相对比较容易;必做试题中的填空解答题侧重于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难度相对较大,有利于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突出了试题的选拔功能;选做试题模块特点鲜明、重点突出、难度适中,对高中化学选修课的开设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2.强调主干知识,兼顾覆盖面
试题十分注重考查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化学必做题仅10题,但却涉及了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与离子共存、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热化学、电化学、化学平衡、常见金属元素及化合物、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化学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化学基本计算、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等内容,基本涵盖了高中化学的主干知识。特别是选择题,所设置的选项有较为广泛的情景,一个题目中涉及到不同知识内容或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角度,有效地检查了学生对主干知识与核心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思维的敏捷性。
3.加强学科综合,突出学科能力
今年高考化学试题的设计可谓取材考究,立意独到,交叉渗透,融合自然,设问简明,充分体现了“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以及“能力立意”的原则。试题突出考查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突出考查了从化学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考查了实验探究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考查探究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主要表现在增加化学实验试题的分值和改进实验试题,这成为化学试题的亮点之一。以上三种能力属于主要的、重要的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较好地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试题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特点,重视化学与STS的联系,内容涉及环保、材料、医药、能源等,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易使学生形成认同化学、喜爱化学的真切感受。
5.稳中求新,引领课改
今年高考试题对今后的高中化学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1)试卷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使中学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方向。
试卷形式与样题一致,给人以熟悉的感觉,保证了教学秩序的稳定性;试题背景都是新素材,回避不同版本教材问题情景,消除了使用不同版本教材的地区教师的疑虑;试题不超纲,无偏题、难题、怪题,特别是对于原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而新的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没有出现的知识一律没有涉及,给中学教师吃了一粒“定心丸”,使他们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方向。
2)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试题特点鲜明
必考内容试题突出化学主干知识的同时,着力于化学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的全面考查;选考内容试题不偏、不难、基础、灵活,充分体现模块课程特点,加强了主干知识的考查,三个选考模块试题难度、区分度、答题耗时等基本等值,对高中教师和学生如何选择化学选修课程提供了参考。试卷顺应了课改对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3)试题突出考查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种能力
今年化学试题的情景新、灵活性强,加大了对能力水平的考查。全面考查了能力要求中“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的探究能力”;注重了化学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了实践性和应用性;重视了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以上这些,正是新课程理念所积极倡导的。
三、生物
今年的理综试题生物科目具有以下的特点:
1.推陈出新,平稳过渡
首先,纵览整个试卷结构基本与样卷相同,这使得学生们看着熟悉做起来不慌,很好的发挥了应有的水平;其次,生物的题型与样卷及平时训练的题目差别不大,具有很好的继承性,无偏题怪题和超纲题;再次,试题内容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突破,生物各题内容学生见到后似曾相识而又有所不同,但只要仔细斟酌便可完成,下场后感觉良好。如选择题第1题有关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观察;第2题血糖含量变化曲线分析题;第8题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题,是平时复习过程中经常训练的题目,甚至有些坐标曲线也都相似,但选择项的设置却与以往做过的题目不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错,可谓推陈出新,平稳中求突破。
2.考查双基,突出能力
全卷以高中新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重要方法为重点,体现新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要求,注重试题的前瞻性和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培养。理综中生物试题既全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突出了主干知识,题目既考虑到了目前学生的基础,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全卷有限的题量中,既突出了重点又兼顾到考查点的覆盖面,试题突出考查了学生的生物学实验设计与探究能力,如26题和27题都涉及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而且试题材料及设置的情境不偏不怪,但设问却很新颖巧妙。26题涉及的小麦材料极其常见,性状高、矮秆并不陌生,以此为背景探究矮秆性状出现的原因,且涉及的内容是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27题涉及人类健康的社会问题,全面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最后设置了以治疗癌症为背景的科学探究题,并给予一定的图表信息,综合地考查了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考试说明》中能力与要求。同时试题的设置还注重开放性、探究性和时代性,适当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如“35题膀胱生物反应器”,让学生接触生物科技前沿的同时,问题答案却落脚在《考试说明》要求的基础知识范围内,真可谓“高起点,低落点”,在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又突出对能力的考查,有效地区分了考生的层次,使考试具有较高的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
3.层层递进,化解难度
理综试题学生容易失分之处在第Ⅱ卷,而第Ⅱ卷生物内容学生最易失分的地方在实验题。以往高考理综题涉及生物实验内容的设问往往过于集中,学生只要一步出错,就会导致步步出错,使得一个题做完之后得分却微乎其微,既浪费了时间又严重影响了理综的成绩。而今年的高考理综试题第Ⅱ卷一改过去的做法,独具匠心,每一个大题入口题较易,层层设问,有效控制了试题的区分度,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跳一跳”便可“摘到桃子”。如生物26、27题尽管都涉及到实验的考查,但都放到了后面,而前面的几问设置都是分步设问,分步给分,难度梯度设置,而且每个解答题中的第一个小问难度均较低,对全题的求解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做过此题都能得到一定的分值,试题设置考虑的较为全面,达到了“全面开花”的目的。
4.关注社会,体现创新
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如选择题第6题以世界结核病防治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为背景,重点考查了结核杆菌的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非选择题第27题以关系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癌症为情景材料设置一系列问题,全面考查了细胞癌变、免疫学等基础知识,同时还考查了学生实验与探究、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能力;最后让学生根据上述内容,提出一种治疗癌症的新思路,体现实用性和创新性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情感,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对新课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崭新的考查方式。
总之,作为新课程实施以来的第一次高考,2007年的理科综合试卷(山东卷)是很成功的,凸显出稳定、新颖、基础、能力等特点,实现了在平稳过渡中的新突破,科学、公正地检验了新课改的结果,必将对今后的中学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文科综合
2007年山东省文综试题认真贯彻了各科课程标准、国家考试大纲和我省考试说明的要求,体现了能力立意,与以往教育部试题相比,在保持了试卷形式和内容的稳定性的同时,又兼顾了多样选择性和地方特色。试题选材典型、立意新颖、视野开阔、思路畅达、设问灵巧、逻辑严谨,既能较好地测试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能有效地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认知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
一、政治
1、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紧紧把握时代脉搏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2007年我省高考政治试题从各方面很好地坚持了这一特点。试题用明确的语言表达思想政治的要求,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正确处理好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关系,做到了知识点的选择要为思想政治目标服务。旗帜鲜明地坚持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注意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坚持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紧紧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从试题的选材上看,从“倡导绿色消费,抵制过度包装”,到春节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从北京奥运会奖牌的设计与创新,到经典的古训名言;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感言,到青岛“微尘”的事迹……选择的都是学生身边的生活,可以说整个试卷是一幅生活的画卷,这样就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就是知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引导学生通过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设问上看,从让学生阅读图片找出揭示的共同主题,到让学生以消费者的身份,写一份“倡导绿色消费,抵制过度包装”的倡议书;从让学生以图提示的内容概括山东境外投资的特点,到“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中国2006年度外交活动的年终专稿,确定一组体现中国外交主张的关键词”;从让学生概括说明这一哲学依据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指导意义,到让学生对山东企业如何实现境外投资的新突破提出合理化建议……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特别是第18题、第20题、第29题第5问,采用研究性试题的形式,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3、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导,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凸现综合能力的考查
2007年的思想政治高考试题,进一步坚持了能力立意这一指导思想。 第一,所有试题都是以新材料新情境新设问考查考点知识,没有一道是直接考查基础知识性的试题,这非常有利于克服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第二,重视对考点主干知识的考查。 第三,试题突出对学生不同的思维能力的考查。试卷既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考查学生的聚合思维,如第29题中的第5问,先让学生概括主题,再让学生结合材料提供的情境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四,试题凸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四种能力目标在试卷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第28题综合考查了考试说明要求的“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等能力。
4、坚持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体现开放性原则,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今年的试卷在承袭往年高考试题经验的基础上,追求高考改革意识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趋向一致,无论在考试内容的要求上、还是在试题的选材上,无论在考试设问形式上,还是在答案的设置上,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创新。例如,政治试题不仅全面考查了四门必修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还增强了2个选修模块的考查,这在全国首批实行新课改的四个省份中是唯一的。
5、坚持开发地方考试资源,体现山东地方特色,营造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
突出齐鲁文化魅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今年山东省高考思想政治试卷的一大特色。山东是孔孟之乡,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考试资源。试题在选材上注意开发和挖掘我省的考试资源,紧密结合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和成绩,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关心本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关心山东、热爱山东,也有利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地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第23题选取孔子、孟子的名言,第24题李振声的感悟、第29题的山东省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第37题的青岛“微尘”爱心群体和济南“雨点”爱心行动等,都能为考生营造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
二、历史
1、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努力反映时代热点
为社会发展提供借鉴是历史学的重要功能,历史试题较好地反映了这一功能,整个卷面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2007年是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的特殊年份,为此,试卷设计了第12小题“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以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谐发展不仅为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关注,而且为中国政府所高度重视。针对这一问题,试卷设计了27题“罗斯福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既能反映当今世界的发展主题,又可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借鉴。民族问题是当代国际关系和各国国内关系的重要而敏感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试卷14题以1953年版人民币设计为主题,围绕民族关系设问,以考查考生对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相关知识的了解。
2、增加乡土气息,体现地方特色
体现地方特色是近年高考试题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的出现与历史研究的发展息息相通,反映着健康向上、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为体现这一特征,第29题将山东置于世界范围内,突出其在先秦时期的历史地位,并以在中国近代教育界开风气之先的登州文会馆、山东大学堂对山东经济发展的影响设题,为考生营造了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
3、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2007年历史试题以教材主干知识为主导,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同时又注意避免脱离实际,反映考生的不同水平或具体情况。在题量和难度方面,与去年的国家卷大致相当。同时,试卷也呈现出了较多创新:(1)构架新。例如,选择题打破了依次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的排序模式,而注重文化的内在联系或逻辑关系。(2)情景新。 注重情景设置,尤其注重区别于教材的情景设置,这在绝大多数题目中均有体现。(3) 材料新。注重原始、稀见材料的引用。例如,第29题引用了登州文会馆和山东大学堂的课程表;第34题选用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征婚广告。这些材料鲜活可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4)立意新。立意有层次之分,小至图片选用、材料采择,大至论述题甚至整个试卷思想的创设、框架的建构,可说处处都有立意。(5)视野新。试题注重对学生世界意识、世界眼光的测验,如第9题和第10题,第15题和第16题,把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考察,以培养学生的世界史观。
4、注重对基本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
第27题中关于罗斯福新政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题目则让学生选择其中之一并给予简要说明,允许考生各抒己见。这就增大了考生自主答题的空间,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
三、地理
.注重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凸现综合性特点地理试题不偏不怪,不回避重点,着意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第1-8题较为全面地考查了自然地理中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地理意义,自然地理要素(大气、地貌、水文、植被等)时空演变的基本规律,人文地理中有关工业区位因素、城市空间结构、人口增长和迁移等基本理论,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基本的读图能力和计算技能等。
第26题通过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等不同角度的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整合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相关的地图知识,突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线,体现出综合性强的学科特点。
2.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突出了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
试题强调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基本取向,充分体现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即注重考查考生在“双基”掌握基础之上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量避免死记硬背式的试题。如第26题,重在考查图文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基础知识的联系和迁移能力、思维品质的综合和发散能力、书面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等。
3.贴近社会现实,关注热点问题,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运用与创设
地理试题注意体现时代性,着力反映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以反映现实和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并体现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为此,地理试题取材广泛,涉及了我国铁路干线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循环经济、人口问题、区域环境问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青藏地区的旅游业、我国的干旱灾害、长江三峡水库的环境问题等等。以这样的素材为考生搭建考试平台,不仅增加了试题的可读性,而且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4、彰显地方特色,兼顾试题的公平性
试题关注乡土地理,体现地方特色,注意培养考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观念和热情。为了避免出现地域不公平,试题借助外商投资这一新的问题情境,从区域整体发展切入,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英语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山东卷以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及《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考试说明》为依据,试题和参考答案科学、规范、严谨,题意表达清楚,语言准确、简洁,符合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指导思想,能够较好地完成为高等学校选拔优秀人才和促进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任务。
一、试卷难度适中,符合新课改要求
2007年是实行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新课标试行以来,教材难度有所增加,词汇量、阅读量有较大提高,更加强调语言运用能力。2007年试卷难度适中,符合新课改要求。
二、强调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从英语试卷的考查内容看,“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仍然是2007年高考英语试卷所考查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中各小题均考查考生在理解题干内容基础上对词汇或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完形填空打破了以往夹叙夹议的文体模式,选用了一篇议论文,更加强调考查在语篇理解的基础上对词汇知识的掌握情况;阅读理解部分则从不同的角度考查考生对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写作部分则直接考查考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新增加的阅读表达题重视语言的综合性与语境化因素,把语言知识放在实际的语境中考查,注重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和应用性,使学生能够展示个性发展和思维的多样性与开放性。该题型既考查考生的语言输入能力,也考查语言的输出能力,更是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考查,符合交际教学的特点,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三、试卷内容贴近生活,时代感强
从语法和词汇知识、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到阅读表达和写作,各部分的选材都与考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时代感强。尤其是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阅读表达的选材,题材多样,主要有生活感悟、人物报道、教育动向和科技发明等。如果考生知识面较广,对这些内容的背景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就会在阅读中受益。这样的选材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良好的反拨作用。
四、 阅读部分继续保持较大的阅读量
由于今年题型有了一定变化,阅读理解部分由往年的5篇短文改为4篇短文,同时取消了短文改错题,增加了阅读表达题,但总体来说,今年高考英语试题继续保持了较大的阅读量。保持较大的阅读量对于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提取和处理信息能力都是有益的,符合英语课程改革的要求。

数 学
数学试卷包含文、理科试卷各1份.两份考卷都以新的课程标准、全国考试大纲和2007年山东省考试说明为依据,充分考虑对我省各地使用各种不同版本教材的实际,紧密贴近中学教学,结合中学数学在知识、思想方法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贯彻新课程理念。此外,这些试题立意朴实但又不失新颖,选材寓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两份试卷科学地考查了考生继续学习所应具备的数学素养和潜能,着重考查了考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宽角度、多视点、有层次地考查数学理性思维,特别是通过解题过程对思维能力进行了深入的考查;试卷结构稳定,知识覆盖面广,重点突出,稳中有新,稳中有变。尤其是对课程中新增内容和传统内容有机结合,考查也更加科学、规范和深化。两份试卷难、中、易比例恰当,均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有效的区分度。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学生. 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对中学教学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考潜能的考试目标.
一、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发挥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
2007年我省高考数学试题在“相对稳定、适度创新”的原则下,体现了数学新课程的理念,关注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关注了必修和选修的比例和文理试卷的差异,以达到支持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和正确导向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例如:理科试卷中有背景的题目包括:第(8)、(12)、(18)、(20)题,共计34分占总分22.7%。尤其是理科的第(20)题,大胆地改革了传统三角函数的考试模式,给解三角形问题赋予实际背景,在不过分追求形式翻新的同时,用古朴典雅的题目考察应用意识。又如,对新课程中增加的内容:函数的零点、三视图、算法框图、条件概率及文科的直方图等进行了系统的考查。
二、全面、综合地考查基础知识
2007年的山东高考数学卷全面考查了2007年山东省考试说明中各部分的内容,可以说教材中各章的内容都有所涉及,如复数、旋转体、简易逻辑、概率等教学课时较少的内容,在试卷中也都有所考查.在全面考查的前提下,重点考查了高中数学知识的主干内容,如函数、三角函数、不等式、数列、直线与平面、圆锥曲线等仍是支撑整份试卷的主体内容.尤其是在每份试卷的6个解答题中,每题所涉及的具体内容都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层次恰当,试题淡化特殊的技巧,大多数试题既有常规解法,同时在知识的应用上又有一定的灵活性。一些试题在考查的题型、情景设置、设问方式等方面也体现了稳中有变的设计思路。
1、遵循了2007年山东省考试说明的各项要求,坚持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立足基础,使知识考查切实服务于能力考查,保障了高考突出能力与学习潜能考查的要求. 例如文科试卷(11)、(12)题,理科试卷(11)、(12),考查概率、向量、零点的基础知识,但只有在较强的转化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发现问题的实质,突出了能力考查的要求.
2、考查重点立足基础. 试题特别注重考查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但并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率,着重考查了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知识主干,以重点知识为主线组织全卷的内容,首先设定考查重点和要求层次,以此为基调,展开考查的网络,拓展考查的空间,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力求深入和综合。代数重点考查了函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图象等,如理科第(2)、(4)、(6)、(16)、(22)题;解析几何重点考查了直线和二次曲线的位置关系,如理科第(13)、(15) 、 (21)题;立体几何仍以多面体的有关线面关系和角为考查重点.如理科第(3)、(19)题. 试卷还考查到了向量、概率统计、导数、线性规划、简易逻辑和算法框图等新增内容.
3、教材丰富的内涵仍然是2007年山东编拟高考数学试题的源泉. 比如,理科第(4)、(7)、(9)、(l5)题,直接考查数学概念和有关定理. 试题改造了外在的设问形式,并未改变原来的思想意图,减少了运算量,着重考查思维能力,体现了试卷的整体设计思想.
4、2007年的山东试卷中,综合考查基础知识,还体现在新旧内容的结合上,体现在使用新观点、新方法来解决传统问题上,体现在函数与导数的综合、用导数的方法研究解决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大值及最小值等问题,如理科(22)题、文科(21)题。立体几何解答题的命制,在试卷中采用了“一题两法”的命制办法,即同一个试题可以使用传统的和空间向量的两种方法来解决.
5、综合性试题以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作为设计的起点和着力点,力图实现全面考查数学基础和数学素质的目标. 如理科(22)题函数的解答题,以对数函数为载体考查导数有关的概念、计算和应用.利用导数工具研究函数的有关性质,不仅体现教材改革的一种理念,也是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一个很好的衔接点.该题解法中应用到了函数与方程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都是考试大纲要求较高的思想方法. 该题达到了知识内容考查与思想方法考查相结合的目的. 文科第(22)题解析几何的解答题,综合、全面地考查了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通过用代数的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深入考查,使函数、方程和不等式与解析几何的内容有机结合。该题具备了较强的综合性,有效地考查了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性思维的能力。
三、试题难度适中,层次分明
2007年山东高考两份试卷难度适中,充分体现文、理科考生的特点,层次分明,适合山东省考生的实际情况。在控制难度上有以下特点。
1、层次分明
试卷在三种题型中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性,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层层递进. 例如理科试卷的选择题(1)~(11)题,着重考查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12)题考查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填空题的(16)是函数、方程、不等式、定点和最值问题,覆盖面大,要求较高. 解答题基本上是一题多问,入口容易. 第(21)(22)题是把关题,对思维能力,尤其是理性思维有较高要求.
2、试卷的入口题和每种题型入口题较好把握了难度
文科、理科试卷的前5个小题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运算和识别能力。作为整份试卷入口题的选择填空前5个小题较容易,这对稳定考生的心态也有较好的作用。不仅如此,填空题的前2个小题,解答题中的前2个小题也相对容易。
3、较难的解答题采用分步设问、分步给分的设计方法

试卷中后面的几个解答题较难,采用分步设问的办法使其逐步深入,在化解试题难度的同时,又合理区分了不同层次的考生.减少了答题用时,增加了思考深度.从文、理两科试卷共12道解答题上看,除理科(20)题外都设计了两问或者三问,文、理解答题都设计了13个问题. 在引导学生正确思维的同时,也给每一个层面的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4、 控制新题型的比例
无论是设问方式新颖的试题、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还是应用型试题,对考生来说都要比常规试题难,这类题的多少与难易会直接影响整份试卷的难度.在文、理两份试卷中,新题型和应用题所占比例适中.如概率、统计、直方图等有实际背景的问题也采用了最常见的背景,叙述也采用课本上的方式,较好的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又如理科(20)题,文科(19)题是两道分别以航海中的测量和社会经济活动为背景的应用问题,背景平和朴实,这种处理方式对试卷总体难度的稳定起到了保障作用.
5、控制较难题的比例
为了充分体现试卷的选拔功能,设置适量的较难试题是必要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其数量和难度.2007年的山东试卷处理得比较适度,较难试题基本集中在每种题型的最后两题,而选择题、填空题中较少出现过难的试题. 解答题的第(22)题是整份试卷的难题,但是设计了第(Ⅰ)问后,使入口较易且分值得到了分散. 全卷较难试题分散在选择题、填空题的最后一题和(21)题的最后一问及(22)题的最后两问,共计30分,占全卷的20%,达到了预期目的. 这种多题把关的处理方法,既很好保证了试卷的总体难度不会过难,又正常发挥了考试的选拔功能。
四、突出理性思维和思想方法的考查,倡导通性通法,有效区分不同思维层次的考生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的最高层次的概括与提炼,是适用于中学数学全部内容的通法,是高考考查的核心.在2007年山东省试卷中能体现出突出重点,重在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的特点.
1、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试卷考查的一大重点.如理科第(18)题,就是以“给图考图”的形式考查数形结合的思想. 又如理科第(4) (9) (14)题是以无图考图的形式考数形结合的思想。
2、方程的思想是试卷重点考查的对象,例如理科解析几何题中的曲线方程及韦达定理的应用都是方程思想最佳体现. 又例如文、理两科的函数题在求导后判断单调性和极值点时都用到了方程的理论和思想、
3、分类讨论的思想在高考中常考不衰.在2007年的山东省试卷中,尤为突出。如理科第(22)题,针对参数的取值对函数单调区间及对函数的极值产生影响的讨论;理科第(18)题,需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个数进行讨论。又例如文科第(12)题的概率最值需对点与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
4、数学解题过程是个体的思维能力作用于数学活动的心理过程,是思维活动. 考生解题的切入点不同,运用的思想方法不同,体现出不同的思维水平. 2007年的山东试题很好地注意研究题目信息的配置,考虑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思想方法,创设多条解题路径,使不同思维层次的考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区分出考生不同的数学能力. 例如理科第(3)题,可以正面判断,也可以用排除法判断。
五、对能力的考查突出重点,避免繁琐的计算
2007年的山东省试题较为科学地处理了考查数学能力与难度稳定的关系,重视了对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和应用能力等核心数学能力的考查,倡导理性思维,将创新意识的考查融于数学的基本问题之中,建立在核心能力考查的基础之上,控制了创新题的数量.如理科试卷中(22)题第(Ⅲ)问,把导数应用于单调性、极值等传统、常规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升华到处理与自然数 有关的不等式的证明。这一切对考查考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大有益处。
六、坚持科学的数学教育观,辩证考查数学应用,体现了数学应用的现实性和时代性,创设了考查数学实践能力的新颖环境
例如概率统计中的掷骰子问题,和理科第(20)题的航海问题,文科的(19)题线性规划中的电视广告背景对应用问题都以平实的背景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 这些应用题展示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体现出数学与传统的、现代的文化的交融,反映出数学来源于社会现实又为社会实践服务的基本事实. 这些应用题的设计和考查,提高了考生学好应用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对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有效的检测。 
七、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
2007年的山东省高考数学解答题的设计可谓取材考究,立意独到,交叉渗透,融合自然,设问简明,充分体现了“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以及“能力立意”的原则。
注意知识网络、设问内容、思想方法、各科能力的交叉与融合. 如理科的第(22)题内容是函数知识和不等式知识的一个结合体,它的解题却融合了转化、分类讨论、函数、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与方法,不但突出了能力的考查,同时也注意了对高考重点与热点的考查. 又如理科(18)题,概率统计解答题将古典概型、条件概率、数学期望、二次方程的判别式等数学知识融合在一起,体现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应用。
八、贴紧中学实际,平衡文理试卷难度
由于考生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情况,数学科考试分为文、理两卷. 保证了数学成绩在文科考试中的权重,有利于选拔人才,在能力考查中注意文理科考生的实际情况. 在2007年山东省的试卷中,进一步降低文科试卷的难度,突出共性,反映个性,文理两卷分合明显,体现层次差别,这样的处理方法比较切合中学教学的实际。总之,今年文、理两份试卷,实现了较理想的难度、信度、区分度和效度,是一份既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又利于高中数学教学的好试卷.

语 文

今年的语文试题切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符合我省考生的实际,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理念。试题从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入手,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突出语文的实践性、时代性、综合性和人文性,在继续体现对汉语的应用性考查、突出语言的规范性要求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和突出山东地方特色,而且能够进行大胆探索和调整,突出了能力考查,注重分析探究。在试卷结构上,增加了选做题,给予学生自主答题以更大的空间和自由,题目的设计也更具灵活性、开放性。在选材上,视野开阔,角度新颖,比去年更具内在的统一性和审美性。在总体把握上,适当地控制难度,并且注意把更多空间留给主观试题,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在完成主观性试题的过程中进行探究性思维,展示能力。整套试卷设计严谨,整体性强,特点鲜明,整体质量高于2006年,较为充分地显示了山东省作为教育大省的水平和特色。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

   一、严格遵循《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体现新课程理念,适当调整考试内容和题型结构,试题难度不高于去年
试题没有超出2007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从设题形式、试题难度以及题量等方面来看与往年保持相对的稳定,但在考试内容的要求、题型结构的设计上体现了新课改的选择性要求,更注重考查能力,在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较好地实现了既保证平稳过渡又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目标。
今年的试卷与去年相比,第Ⅰ卷以语音考查替代了标点符号考查;第Ⅱ卷的文言文翻译分值增长至10分;取消了对文学常识的考查,名篇名句填空题增加到6分;选做题要求考生从文学类和实用类两个阅读文本中任选一个文本,按照要求作答,共18分。这样调整的结果是,试卷的区分度和层次感更加突出,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等新课程特征,贯彻了《考试说明》“坚持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考查的原则,尤其注重对考生思维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考查”的精神,同时可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我省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健康推进。
考虑到今年是我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后的第一次高考,语文试卷一方面按照《考试说明》要求,进行适度探索,适当调整考试内容和题型结构;另一方面,难度设计总体控制在去年的水平上,比去年略有降低。较好地呈现出易、较易、较难、难等若干梯度层次,比较适应不同层次考生水平的发挥。

二、试题设计科学、严谨,试卷各项指标均符合教育部规定的标准,达到了全国卷的水平
语文试卷题目的设计严肃规范,科学性检测准确严密,技术性处理细致规范。试卷的阅读量适中,绝大多数考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全部试题。题目的表达方式合理明确,没有含糊不清之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也做得比较周详,没有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之处。

三、选材注重人文性、审美性,体现时代性,突出语文学科特点,适当彰显地方特色。既关注文体特征,又注意不同领域知识的互相渗透
语文试卷在保持去年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人文性和审美性,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在材料的选择上,注重材料本身的人文性,凸显中华文化精神与当代现实生活的结合,尽量拓展材料包含的知识领域,适当关注材料的地方特色。比如现代文阅读的《“龙城”还是“卢城”》由王昌龄名作《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引起,内容有考古探索的因素,也有诗歌构思立意方面的揣摩与思考,同时将文学与历史学、地理学结合在一起,既有知识性,又具审美性。文言文阅读的《晋书?王戎列传》选择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王戎的传记,可以使考生了解到魏晋时期的文化思想和名士的性格特点,有助于考生的文化积累。古代诗歌鉴赏的《出关》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语句凝炼而意味深永,继承盛唐边塞诗的豪迈风格,而又能以奇警横绝出之,是一首格调明快、具有很强艺术表现力的出塞名作。选做题中,文学类阅读文本的《灯火的温情》是一篇文学性和思辨色彩都很强的抒情散文,不仅具备良好的测试功能,而且体现了语文学科的鲜明特性。作文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本身就富有诗意。就连语序排列题使用的短文,也引用了古典诗句,具有很强的美感。同时,试卷整体呈现出比较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材料涉及的内容包括文教、体育、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如第18题通过图文转换,引导考生关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向,凸显了时代特色。而地方特色的适当彰显,也是试卷选材上的一个突出特点。例如第一大题中有关济南惨案纪念钟及济南惨案纪念园、“五一”期间济南植物园系列游园活动的材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部分选择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山东临沂人王戎的传记,都能为考生营造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上述选材互相呼应、勾连,在整体上呈现出比较开阔的时代视野和比较丰厚的文化含量,在文质兼美中增强了试题的可读性,有利于考生产生阅读兴趣而发挥好自己的水平。

 四、突出对考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考查,主观题的设置适度创新,给考生以充分自主发挥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考试说明》也把“探究”增加为新的能力层级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7年山东省语文试卷坚持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考查的原则,尤其注重对考生思维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考查,并为考生发挥个性思维和展示自我想象力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
在语言知识与表达运用部分,增大了对考生实际运用汉语能力的考查,并引导考生关注当前社会生活及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状况。今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第17题要求考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写出劝阻游客在景区文物上刻字留言的句子,实质是要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即针对不同对象,语言运用得体、简洁,并且易于为对象接受,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注意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口头交流的能力,能根据谈话的目的,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的要求。中国动画产业是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动画产业备受文化产业界的关注。第18题紧扣这一主题,通过图文转换,要求考生针对我国少儿电视节目有关情况的抽查结果概括结论和提出建议,考查考生语言综合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跨学科学习和语文应用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加强整合,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显示出今年的试卷更加关注语言的实际运用,并将能力考查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增加选做题的同时,今年的语文试卷在主观题的设置上,继续体现开放性和探究性,为考生发挥个性思维和展示自我想象力提供更为充分的发挥空间。古代诗歌鉴赏题共设为2问。第1问考查考生通过比较对诗歌情感内容和艺术水平的总体认识,第2问则要求考生对诗中“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的艺术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前一问以评价为主,后一问以鉴赏为主,两个问题均允许考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样就使问题的设置具有明显的梯度感,增大了考生自主答题的空间。选做题部分,两个阅读文本分别设置了4道试题,前3道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综合能力,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品味语言和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能力,对文学作品艺术魅力的鉴赏评价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蕴涵的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探究能力,都要求考生在独立思考中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其答案允许有不同表述,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第22题则把问题的设置作了适当延伸,文学类阅读文本《灯火的温情》要求考生就人在孤绝环境中所采取的人生态度谈看法。考生可以结合全文,联系自己的实际加以综合发挥。由于此题的答案不具有确定性,因而对考生有较大的挑战性,对素质好的考生有极大的鼓舞作用。考生只要能扣住身处逆境,也要“保持自我,勇于进取”这个要点,言之成理即可。实用类阅读文本《梦碎雅典》要求考生就世界短跑名将奥蒂屡败屡战、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与执着,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自己的认识。考生只要能扣住“贵在参与”这一奥林匹克精神,把握不向命运屈服、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这个要点,言之成理即可。这些都有利于考生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从而能够更准确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个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作文题历来在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能力上占据重要位置。2007年的高考作文题作为新高考的重要窗口,应当最能体现新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没有为考生提供任何材料,直接要求考生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进行写作,这样就避免了以往高考作文情境设置繁琐复杂的弊端,大大降低了对考生思维的限制,为考生提供了更为自由、更为开放的写作空间,从而更有利于展示考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提高试题的区分度,充分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对考生而言,“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这个话题并不难把握,只要能够扣住话题所规定的“时间”和“记忆”的关系布局谋篇,就不会出现偏离题意的现象。“记忆”是每个人的正常思维活动,考生决不会因为涉世未深、阅历尚浅而无话可说,所以这个话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但要写出好文章,立意就显得非常重要,而文章立意的高下,主要取决于对“记忆”内涵的理解。这里的“记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记忆,而是那些在自己的人生阅历中,心灵受到撞击后留下的深深烙印。这些“记忆”,留给我们的内心感觉或宏大,或涓细;有的喜悦,有的痛苦;有时是一种强烈的震撼,有时是美的陶冶,有时则是深深的启迪。对任何人来说,这种在内心深处引发的丰富情感和震撼,不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反而会历久弥新,永不磨灭。在选材和立意方面,这么多的角度,这样大的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多种类型考生的写作需要,对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写作水平非常有利。它不仅可以考查考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多方面的材料积累,能够较充分地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目标要求,而且还涉及到审美、智慧、情操、人格、价值体系建构等诸多方面,对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有较高的要求。这既是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充分体现,也必将对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情操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