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冲刺试卷
历 史(第一模拟)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国古代曾经长期处于专制主义的统治之下,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了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和努力,据此回答1—6题
1.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断,“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那一学派有关
A.道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儒家学派 D.墨家学派
1.C儒家“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是有意识的,通过灾异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2.(06年山东济南二中期中)历史上很多事件具有标志性意义,影响着历史的发展方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意义是?
A.标志着全国统一的完成
B.标志着中国古代相权和皇权矛盾的基本解决
C.标志着地方分裂势力被最终消灭
D.标志着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
2.D 解答本题可采用否定法,北宋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A错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相权和皇权矛盾才基本解决,B错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分裂割据,但是它不可能最终消灭割据势力,D错误,因此只有C是正确的。
3.(06年山东崂山一中高三月考)蔡元培曾撰写过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他悼念的是
A.孙中山 B.宋教仁 C.陈独秀 D.鲁迅
3.A “三民五权”是对孙中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概括性表述,所以答案应该是A.
4. 右图是在延安召开的党的一次代表大会会场,在这次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设中国民主政治的主张是
A.提出三民主义的主张 B. 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C. 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 D.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C在延安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只有中共“七大”,在七大上党提出了“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5. 云南省富保村的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以上村官任务的变化与那一制度的实行有关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5.D “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是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显然是指我国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6.(06年山东临沂一中高三月考)新中国的民主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其间经历了很大的挫折,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最大的挫折是
A.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三反”、“五反”运动 D.“文化大革命”
6.D B主要是党在经济上所犯的“左”倾错误,不属于民主建设上的挫折;C是正确的做法,不是曲折;A、D虽然都是民主建设上的挫折,但D的影响更大。
社会生活虽然琐碎,但是它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折射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据此回答7—12题。
7.(06年山东青岛三中高三月考)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
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人
C.西方殖民者涌人中国,实行同化政策
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
7.B 本题可以采用否定法,吃西餐显然并不是资产阶级的特权;A错误;西餐代表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同化”政策,C错误;D的表述与事实不符,直到现在,大部分中国人仍然更喜欢中餐,所以只有B是正确的。
8.民国之初,跪拜、作揖等被鞠躬、握手取代,“大人”、“老爷”等被“先生”、“君”取代,造成这种礼仪变化的历史背景包括
①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 ②教育制度的改革 ③五四运动的洗礼 ④民国政府的大力提倡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8.A本题的关键词是“民国之初”, ②③显然与这一时间限制不符,可以排除。
9.(06年山东寿光一中期中)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女子服饰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社会根源是
A.工业化使大量妇女参加工作 B.民主运动的推动
C.社会审美观的改变 D.妇女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9.A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动力,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性时间——19世纪中期,那时欧洲工业革命正方兴未艾。
10.(06年山东北镇中学高三月考)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末,一个小孩找出父亲用的包着铁皮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应该发生在
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B.三大改造运动中
C.“大跃进”运动中 D.人民公社运动时期
10.C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20世纪50年代末”,联系教材内容可知以大炼钢铁为主的“大跃进”发生在1958年,符合题干的要求。
11.右图我国近代典型居住建筑——大杂院,他的特点是:
①主要分布在北方城市 ②为富家大户所居住 ③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④是在四合院的基础上扩大而成的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11.D 大杂院有多家杂居,不是富家大户所居住,它是由中国北方的四合院发展而来的,与西方建筑没有关系,因此可以排除②③。
12.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1977年是一个改变人生轨迹的一年,主要是因为这一年
A. “四人帮”被粉碎了 B. 恢复了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C. 中国正式实行义务教育 D. 高校大规模扩招
12.B 本题可以从时间上选择,A、C、D都不是发生在1977年,只有B发生在1977年。
西方国家的民主传统较为悠久,对近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此回答13—16题。
13.(06年山东东营一中高三月考)伯利克理说:“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其中的“公民”是
A.全体国民 B.全体成年国民
C.所有的成年男子 D.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的成年男性
13.D 在罗马有大量的奴隶和外来移民,他们都没有公民的权利,妇女也没有政治权利,所以大案为D。
14.之所以说《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
A.这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B.规定了极为严厉的债务奴隶制
C.法律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D.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
14.D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再也不能和以前那样随便解释习惯法。
15.(06年山东阳信一中高三月考)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根据《王位继承法》,汉诺威选帝侯即英国王位,由于乔治一世来自德意志汉诺威,对英语和政务不熟悉,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甚至不出席内阁会议而让大臣料理国事,乔治一世的以上特点
A. 有利于内阁制的形成 B. 造成了英国统治的极端腐败
C. 有利于改善德意志和英国的关系 D. 标志着内阁制的形成
15.A 英国国王不理政务,使内阁大臣的权力逐渐加强,从而逐渐形成了内阁,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6.2005年10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国会发表演说解释2006年庞大的军费开支,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A.总统对议会负责 B. 议会掌握立法权
C. 军费数量太大,引起整个世界的不满。 D. 议会掌握联邦财政
16.D 因为美国议会掌握着的联邦财政,布什到国会演讲解释2006年的军费开支有利于美国议会通过该预案。
工业化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长期为之奋斗的强国之梦,从洋务运动到“实业救国”再到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其中有辛酸也有骄傲,据此回答17—20题
17.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 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带有爱国的性质
B. 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 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17.A 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将兴办实业与收回利权相结合,带有明显的爱国性,1904—1907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执行奖励实业的政策,所以B不正确;C、D从时间上看都发生在1904—1907年之后,不可能是形成这一浪潮的原因。
18.(06年山东实验中学高三月考)苏联、新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而采取的相同举措是
A.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B.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 D.将大企业收归国有.
18.B A、C是中国的措施,苏联没有实行,D是苏联的措施,中国没有实行,因此只有B是两者的相同点。
19.26年前的山东邹平县还是一个全国性的贫困县,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发展成全国的百强县,2005年工业产值达到303亿元,利税28.7亿元,这些成绩主要得益于国家
A.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 对大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B 我国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A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业方面;C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大城市里;D发挥作用是从2001年开始的,因此A、C、D都是错误的
20.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
A. 标志着中国开始对外开放
B. 标志着中国与世界经济实行全面接轨
C. 消除了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贸易摩擦
D. 整体上对中国经济起消极作用
20.B 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A时间上显然不正确;C、D表述错误。
起源于希腊罗马的西方人文思想是西方文明的结晶,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相比较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据此回答21—25题
21.(06年广东深圳南头中学高三月考)所有合法公民均可参加的公民大会是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具体体现,它每年要召开40次。他能运行的最重要的前提是
A. 雅典是城邦小国 B. 雅典高涨的参政热情
C. 国家发放参政津贴 D. 必须参政的法律强制
21.A 对于疆域辽阔的大国来说,召开所有公民参加的大会是不可能的,一是路途遥远;二是太多的参会人员使会议举行及其困难。
22.右图是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它的最主要特点是
A. 以宗教故事为题材
B. 反映了圣母的神圣和伟大
C. 表现了人的感情、歌颂了人的美
D. 其风格体现了浪漫主义特色,是写意作品的代表
22.C 达·芬奇是人文主义的代表,他的作品反映人的感情、描写人的美,所以A、B
错误,古典主义绘画是以“写实”为特点的,D是错误的。
23.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处死了查理一世、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处死了路易十六,这些做法最符合
A. 伏尔泰的观点 B. 卢梭的主张 C.康德的理论 D. 孟德斯鸠的思想
23.B 卢梭提出“以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为目的暴动”是天经地义的“合法的行为”。
24.(06年广州佛山三中高三月考) 加尔文的“先定论”是指
A. 人的荣辱富贵都是上帝安排好的,人的意识是无法改变的
B. 只要通过个人努力,人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C. 人能够发财致富主要是依靠他的先天智慧
D. 主张等级制度,反对教皇的专制权力
24.A加尔文的“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指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是上帝的恩赐,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是无法改变的。
25. 巴尔扎克自称是法国社会的“书记员”这主要是指它的作品
A. 描写了法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战争场景
B. 表达了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人民的失望
C. 体现了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
D. 用小说的形式展示了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
25.D 巴尔扎克希望用小说再现法国社会的现实,所以他自称是法国社会的“书记员”,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待戈多》表达了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人民的失望;所以A、B、C都是错误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日常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6—30题
26. “足球出线了!申奥成功了!终于入世了!……”,这是中国某一年春节文艺联欢晚会上的几句台词,台词中描述的应该是
A. 1998年 B. 2001年 C. 2004年 D. 2006年
26.B “入世”、“出线”、“成功”,都是在2001年,所以选B
27 (06年广州高三月考)“作为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它最早成为中国开放的特区,与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共舞,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它已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上述材料是某一文学作品中对某一个城市的描述,这个城市应该是
A. 广州 B. 上海 C. 深圳 D. 珠海
27.C 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是“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 “最早成为中国开放的特区”符合这些条件的只有C。
28.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小城镇迅速崛起成为我国城市化的一大特色,推动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因素是
A. 国家将大型国有企业向小城镇转移 B.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政府鼓励小城镇的发展
28.B 小城镇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化的一大特色,支撑小城镇的经济基础是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A表述错误;C主要作用在于农业;D不是经济因素。
29.“粉丝”是现在年轻人中的时尚语言,它来源于英语的fans, 追随者、崇拜者的意思,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的原因是
A. 为适应新事物而创造的词语 B.受外来语言的影响
C. 受港台和地方语言的影响 D. 受生活水平的影响
29.B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流行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外来语言的影响是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30.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袁隆平的主要科研成果是
A. 参与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B. 研制长征系列火箭
C. 在水稻杂交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D. 参与我国“银河—Ⅲ”号研制
30.C 袁隆平主要研究领域在杂交水稻技术方面,他的“超级杂交稻”大大增加了水稻的产量,被称为“东方魔稻”,并因此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5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31题9分,第32题9分,第33题10分,第34题12分,共计4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福泽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对日本近代的发展作出贡献,但其弱肉强食的“脱亚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最直接的是将日本国民的精神“移向西洋的文明”,对日本来说,所谓的“唇齿相依,邻国相助”已无意义。只有“禽兽相斗相食”的生存对于日本这个岛国才有意义。
为此,福泽要求日本必须加入“食者”行列,与“西洋的文明国”共觅“良饵”,成为“亚洲东陲一新的西洋国”及“支配东亚的‘大英’帝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明治维新的那些内容?(6分)
(2)结合材料一、二,你如何评价明治维新运动?(3分)
31.【解题探究】 本题以日本的明治维新为切入点,属于高考的热点问题,第(1)问要求回答材料一反映的内容,并非明治维新的全部内容,第(2)问,要注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既要指出明治维新的积极意义也要看到它的问题所在。
【参考答案】 (1)内容:第一、废除封建领主制,承认土地私有。(2分)第二、文明开化,引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努力改造落后的社会习俗。(2分)第三、殖产兴业,大力促进工业化(2分)
(2)评价: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逐渐摆脱了民族危机,实现了国家的富强,但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膨胀也给亚洲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3分)
【误区警示】“问什么答什么”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基本要求,本题的第一问要求回答“材料一反映了”,而不是回答明治维新的内容,解答本题时很多学生误把明治维新的全部措施都罗列出来,形成“知道什么答什么”的不良习惯。
32.(9分)(06年山东安丘一中月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瑞典大科学家、发明家和实验家诺贝尔生前曾这样写道:“唯一正确的解决办法就是一个条约,所有国家的政府都签约保证,任何一个国家一旦被攻击,它们就共同来保护它。这将逐渐导致部分地解除军备。”带着这样的理念,他死后将所有财产的五分之一“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诺贝尔1896年临终遗嘱)。
材料二:当得知美国在日本投放了刚刚研制成功的原子弹时,爱因斯坦曾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人们将用什么武器,但我能确认,第四次世界大战将会用石头和棍子来打。”
请回答:
(1)与诺贝尔设想的“解决办法”相类似的国际组织有哪些?(4分)他的“理念”是否落实了?为什么?(2分)
(2)分析爱因斯坦作出这番“预言”的原因,(3分)
32.【解题探究】战争与和平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本题以这一热门话题切入,第(1)问首先要明确诺贝尔“解决办法”的实质是建立多边保障机制,与国联和联合国的建设理念是一致的;第(2)问,要认真阅读材料,“用石头和棍子来打”说明人类出现了严重的倒退,那肯定是第三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爱因斯坦以此来形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破坏力。
【参考答案】(1)一战后,成立了国际联盟;(2分)二战后,成立了联合国。(2分)
没有。因为霸权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存在。(3分)
(2)核武器拥有足以毁灭世界的杀伤力和破坏力,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摧毁整个世界(3分)
【技巧点拨】材料解析题的某些答案有很多带有“翻译”的性质,比如:政治家隐含实质目的而含蓄表达的话语,历史人物的比喻和幽默等等,在理解他们的真实含义时要注意和当时的背景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3.(10分)(06年江苏东海高中月考)某中学组织夏令营时,同学们对河南登封少林寺 “三教合一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碑刻三人共一鼻子,一人正面,另两人均侧面(如图)。同学们就此议论:
甲:“三教”应是指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世界三大宗教吧?
乙:可能不是。你看这幅图,三人共一个鼻子出气,加之碑名为“三教合一”,世界三大宗教何时“合一”过啊?。
丙:我认为这里的“三教”是在中国影响较大的释、道、儒。
问题:你对三位同学的观点分别有何看法?请简述理由。(10分)
33.【解题探究】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注意关键的限制词“分别”,对甲的看法,最重要的是指出他的观点是错误的,对乙的评价要基本肯定,不需要展开论述,第三位同学是完全正确的,理由要结合文化史教材内容回答。
【参考答案】
甲所言世界三大宗教不错,但此处“三教”并非甲所言之三教。(3分)
乙的猜测是有道理的,他所言世界三大宗教确实没有“合一”过。(3分)
丙的判断是正确的,释(佛)、道、儒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三种宗教或思想,儒家思想不是宗教,但由于其对中国的影响巨大,近人也将其称作“儒教”或“孔教”。三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相互借鉴,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4分)
【技巧点拨】判断论证型试题是上海高考的常见题目,对实行新课标后的高考命题改革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此类试题的判断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判断错误,论证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在判断不是很有把握的情况下,应该采取模糊表达的办法,争取不被判零分。比如,对于在不能判断是正确的情况下,可以用“基本是正确的,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来表达。
34.(12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成为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共同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开始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的19世纪50-60年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的20世纪初,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成型。到今天,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它已变成包括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真正的世界大市场,其代表性组织就是世界贸易组织。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间:(3分)
第一 开始形成:
第二 初步形成:
第三 最终形成: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几个因素. (4分)
材料二 八国集团峰会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市的格伦伊格尔斯庄园召开,迎接他们的除了格伦伊格尔斯美丽的风景之外,还有逐渐升级的抗议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和暴力事件,全球化的反对者用树干堵塞了该镇的一座桥梁,还有人竖起了“G8无民主”的标语。反全球化者还声称要破坏这次峰会。
(3)结合教材知识思考,为什么出现了众多的全球化反对者?(3分)
(4)你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如何认识?(2分)
34.【解题探究】本题以热点问题——经济全球化为切入点,第(1)问较为简单,无论根据材料还是结合教材知识都能回答;第(2)问,要注意限制词——“结合教材知识”,不能局限于材料的表述;第(3)问要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着手,难度不大,第(4)问要坚持辩证的观点来回答问题,既要看到全球化的积极一面,也要看到它带来的问题。
【参考答案】(1)新航路开辟、19世纪50-60年代、20世纪初(3分)
(2)第一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1分)
第二 产业和技术革命的发展(答工业革命或生产力的进步也可得分)(1分)
第三 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1分)
第四 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1分)
(3)第一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1分)
第二 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经济联为一体,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进一步增前(1分)
第三 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导权,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源掠夺,造成环境的破坏(1分)
(4)世界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可阻挡;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该趋利避害。(2分)
【拓展提升】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全球化是指人类活动突破国界和地域的限制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一种趋势。目前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即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以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运作为载体,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一次深刻的产业调整。由于各地区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一定区域内的国家组成经济集团就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
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存在一定的保护倾向,具有排他性,在一定时间内对全球化产生不利的影响,起着阻碍的作用。另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迅猛发展,使世界社会生产力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各区域组织通过谈判、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使各国逐步参与并融入世界经济中,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经济的进一步联系和融合,对经济全球化起到推动的作用。
总之,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5题13分,第36题10分,第37题12分,共计35分。
35.(13分)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全会于2006年10月8号在北京召开,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成为会议的主题,请回答:
(1)孔子为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提出了什么样的主张?(4分)
(2)战后,发达国家实行的福利制度是保障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3分)
(3)民主法制建设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4分)
(4)“睦邻”外交是中国实现“和谐世界”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后,为促进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国采取的最重要举措是什么?(2分)
35.【解题探究】本题以热点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为切入点,第(1)问,要求回答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的主张,不能将孔子的主张全部罗列上;第(2)问,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影响是很复杂的,要注意辩证地看待;第(3)问,实际上提出了两个问题,即“民主”和“法制”,解答时注意不能缺漏;第(4)问,注意地域限制“中亚地区”。
【参考答案】(1) A提出了“仁”学,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2分)
B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分)
(2)首先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但是,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也是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了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3分)
(3)第一 拨乱反正(1分)
第二 逐步建立比较健全的法律体系(1分)
第三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分)
第四 加强完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村委会和居委会直接选举(1分)
(4)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分)
【高考预测】本题与时政热点紧密结合,是政治和历史的综合,体现了文科综合的特点,2007年高考要注意以下国内热点:(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十六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议;(3)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和弘扬长征精神;(4)医疗体制改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5)住房制度改革。
36.(10分)(06年深圳南头中学9月月考)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夫妻双双把家还》歌词: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请回答:
(1)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3分)。
(2)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有何特点(3分)?
(3)试分析自耕农经济的利与弊(4分)?
36.【解题探究】本题以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作为切入点,全面分析了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和影响,第一问一定要结合材料,从《犁耕图》和《五谷六畜》图归纳出“种植业为主,家禽饲养业为辅”的特征,从《夫妻双双把家还》归纳出“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和“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第二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三问一定要注意从“利”和“弊”两方面去回答。
【参考答案】(1)A、种植业为主,家禽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1分)
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1分)
C.农业技术的主流是精耕细作(1分)
(2)①生产规模小,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 ②分工简单,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较少商贸交流。(3分)
(3)利:较稳定,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2分)
弊:①比较脆弱,具有封闭性,脆弱性,难以应付天灾、战乱及苛捐杂税; ②自给自足较少商品交流,不利于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的交流,特别到了近代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2分)
【拓展提升】
自耕农经济在中国存在了很长时间,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整个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受到冲击并逐渐解体,但是这一过程极其缓慢;新中国建立后,实行了三大改造,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自耕农经济才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37.(12分)(06年曲阜师大附中9月月考)20世纪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台阶:孙中山的救国道路,毛泽东的建国道路,邓小平的强国道路。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孙中山的主要救国理论和主要贡献分别是什么?(4分)
(2)毛泽东思想中包含的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是指什么?简要中国为什么必须走这条路?(4分)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内在的一致性是什么?它们分别指导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历史巨变?(4分)
37.【解题探究】本题以二十世纪中国的先进思想为切入点,全面分析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在探索救国、强国理论上的贡献,第一问,要抓住两个“主要”,主要理论和主要贡献,要高度概括;第二问一定要注意问题是“民主革命道路”,不能将建国以后的活动也罗列出来;第三问与政治知识相结合,注意运用政治知识回答。
【参考答案】(1)救国思想:“三民主义”。(2分)
主要贡献:创建民国,维护共和,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2分)
(2)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分)
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敌人强大,农村相对薄弱,革命的主力军在农村。(2分)
(3)都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2分)
毛泽东思想指导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理论开创和引导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2分)
【拓展提升】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中国人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思想结晶,都是西方先进思想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而邓小平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是它们的共同点,都有一个中国化的问题,这是理解这三个理论体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