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第一次周考试题
(组题成员:刘洪江、王梓莘、于国荣)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24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必做,共100分)
注意事项:
1.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2. 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某类工业的收益与费用随距市中心距离变化曲线图”回答1~2题
1.图中适宜该类工业布局的位置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下列工业部门属于该类工业的是
A.服装工业 B.钢铁工业
C.电力工业 D.印染工业
右图是相对高度为3000米的某山峰,该山的一侧水汽较充足,山顶有永久性冰川,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读图回答3~4题
3.有关该山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北半球,南坡水汽较充足
B.北坡雪线的海拔较低,为阴坡
C.垂直自然带的发育与山体的纬度位置有关
D.各垂直自然带的划分,以水热组合状况为依据
4.下列现象不能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A.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B.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引起全球气温升高
C.某地区降水量多少与太阳活动周期有一定关联性
D.长江中上游山区大量砍伐林木,下游地区洪水频发
5.关于图中等温线分布特点及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 .A处等温线闭合:山地地形的影响
B .B处等温线闭合:该地为一高温区
C .C处等温线向南凸:位于河谷地带,地势低,气温高
D .等温线数值大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受夏季风和地势高低的影响
右图以北极为中心,虚线ABC表示晨昏线,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其中阴影部分为某月6日。回到7~8题
7.图示时刻,北京时间为
A. 6日4时 B.6日12时
C. 5日4时 D.7日12时
8.图示季节,下列地理现象可能的是
A.科伦坡去科威特的油轮逆水而行
B.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C.墨累――达令盆地农民正忙收割小麦
D.天山北麓牧民适宜在云杉林带以上牧场放牧
总法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两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回答9—10题。
9.著名史学家王国维:“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
A.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10.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虽有相职,实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则。”这种制度是指
A.汉朝中外朝制度 B.唐代三省制
C.元代行省制度 D.明代的内阁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最终都选择了君主立宪制或共和制,这两种政体的核心特征是代议制民主。回答11—12题。
11.“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欧洲文化史》)它说明
A.当时英国还没有建立民主政治 B.当时英国由封建贵族统治
C.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还没有掌权 D.大部分英国人没有选举权
12.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但它不同于1689年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因为它实际上
A.废除了国王称谓 B.实行三权分立
C.不以国王为元首 D.不给国王行政权
13.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14.右图70周年纪念金条的根据是
A.建立井冈山根据地
B.粉碎国民党四次反革命围剿
C.遵义会议召开
D.会宁会师
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回答15—16题。
15.到山东旅游,导游会带我们去亚圣庙,“亚圣”的政治主张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仁爱待民,以德服人”
C.“天道自然,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16.一个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英国人可以
①去德国欣赏由贝多芬出演的音乐会
②去法国欣赏印象派画展
③去电影院观看由卓别林出演的默片电影
④通过电视观看第14届奥运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2006年我国广告经营额超过1800亿元,国内广告从业人员达百万人左右,我国已成为世
界第五大广告市场。我国广告业的迅速发展有利于
①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②激活市场,加快商品流通 ③缓解就业压力 ④降低企业成
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右边漫画《贫不择妻》启示我们,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应当
①统筹城乡发展
②优化资源配置
③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④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A. 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 ③④
19.2006年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公开的若干规定》和《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若干期限的规定》。这说明最高人民法院
①加强了对执行工作的监督,确保执行公正 ②加强了依法行政的力度 ③代表全国人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 ④重视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0.全国政协在过去50多年中,通过视察和建议,推动了包括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青藏铁路建设等一系列工程在内的经济建设,促进了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这体现了
①政治协商是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②人民政协是我国的政权机关 ③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的职能 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有利于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及其实施
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
①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②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③
22.中国艺术有许多独到之处。以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和笔迹的律动,表现出书写者的情绪和审美的追求,从而使文字的书写升华为一种艺术方式,这就是中国书法的精髓。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的人生写照。这说明
①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3.2006年我国股票市场走出了长达5年之久的泥潭。有关权威机构和研究者乐观地指出,2007年的股市将呈现“涨中走稳”的态势。这一预测表明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C.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4.收入分配的问题,实际上是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公平和效率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必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必须重视整体的统率作用
B.做事情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
D.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5.新世纪连续出台的四个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表现出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越来越清晰的思路。着眼点从增加农民收入上升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中央文件主题的变化表明
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深化发展的过程 ②人们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是由不正确到正确的过程 ③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④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A. ①③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④
第Ⅱ卷(必做110 分+选做30分,共14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11大题。其中26—29题为必做部分,30—36题为选做部分,考生在选做部分的试题中必须从政治、历史、地理三科中各选择1道试题作答。不按规定选做者,阅卷时将根据所选科目题号的先后顺序只判最前面的一道试题,其他作答的题目答案无效。
2.第Ⅱ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黑色签字笔、钢笔或圆珠笔答在第Ⅱ卷上。
【必做部分】
26.(25分)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环境与发展是双方共同的课题。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B、C两国所面临的相同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试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1)土地荒漠化(2分)
自然原因:(4分)
①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属于热带沙漠与草原的过度带,地理环境脆弱
②气温高,降水少,蒸发量大
人为原因:(2分)
经济落后,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过度垦殖和过度放牧,植被破坏严重
(2)人们的食物结构可以反映出各地气候和作物种类不同。右上图是A、B、D三国人们每天食物供给的种类,甲、乙、丙各是A、B、D哪国的食物构成?为什么?(9分)
甲――D,乙――B,丙――A(3分)
原因:(6分)
A位于北非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可以发展灌溉农业,因此食物中谷类的比重高
B国位于撒哈拉地区,靠近沙漠,为热带草原气候,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高,食物中乳制品的比重高
D位于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畜牧业的比重较低,薯类种植多,产量高
(3)E为________国家,与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较,该地经济发展更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哪些?它可以借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哪些做法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8分)
尼日利亚(2分)
优越条件:(2分)
①矿产(石油)资源丰富
②气候为热带雨林气候,水热资源丰富
借鉴经验:(答对2项得4分)
①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引进外资、技术,发展经济
②充分利用水热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③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④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27.(25分)2006年11月,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12集大型电视纪绿片《大国崛起》,引起广泛关注和思考。阅读下列选自《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国之崛起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1)在16——17世纪,推动英国崛起的文化成就有哪些?(6分)
莎士比亚宣扬人文主义、洛克倡导民主思想、牛顿进行科学探索(6分)
材料二 “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产,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2)根据材料指出荷兰、英国、美国在经济体制创新方面的贡献。这些创新的共同特征、共同作用各是什么?(10分)
贡献:荷兰——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2分)英国——推行自由贸易,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2分)美国——推行新政,政府大力干预经济(2分)共同特征:对市场经济进行创新和发展(2分)共同作用:建议世界霸权,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文明进程等(2分)
材料三 “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皮这种秩序,因为他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历史的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
(3)20世纪后期哪个国家的兴衰最能说明“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而且“一意逞雄的国家……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结合该国史实具体加以说明。(5分)
国家:苏联(1分)建立世界秩序方面:成立华约、建立经互会、展开苏美争霸(3分)最后结果方面:苏联解体(1分)
材料四 “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大国之谜,无疑是一个多解的答案。”“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
(4)某学校一学生研究小组欲对大国崛起的历史进行进一步探究,请你为其确定个探究主题,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主题:大国崛起的经验(2分)。途径、教训等)理由:符合所选主题要求,并言之成理的理由即可得分。(2分)
28.(25分)阅读下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网络文化通常是指网络中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态表现出来的精神性的文化成果,主要包括各种网络新闻、动漫、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文学以及网络论坛等等。它具有网络文化载体的开放性、网络文化主体的自由性、网络文化内容的共享性三个特点。
材料二 互联网自上世纪90年代后进入中国后发展势头迅猛,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获得了快速普及和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到2006年底,中国内地网民已达1.37亿,其中24岁以下年龄段占全部网民的52.4%。人们在享受便捷的信息传递、丰富的娱乐内容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色情暴力等不良网络信息泛滥、博客披露他人隐私、“恶搞”“红色经典”、网络音乐和视频侵犯知识产权……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担忧。
材料三 2006年,我国以网络游戏和网络音乐为代表的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网络游戏收入达59.6亿元、网络广告收入达49.8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61.96%、50.91%;网络音乐市场规模增长速度超过50%;网络动漫持续升温,涌现出一批深受欢迎的原创作品……
(1)运用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说明互联网的作用。(6分)
①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分)②互联网是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也是客观的。依托科学技术建立互联网,可以使全球“网民”的联系更加密切、迅速和快捷,使“网民”享受便捷的信息传递、丰富的娱乐内容。(3分)
(2)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发展网络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6分)
网络文化产业属于服务业。(1分)发展网络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有利于繁荣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5分)
(3)从国家、公民的角度,说明你对上述网络文化中的问题的认识。(7分)
①我国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也必须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1分)问题表明有些公民法律意识淡薄,只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2分) ②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分)问题表明国家需要加大依法管理力度。(1分)需要人大依法立法、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司法、执政党依法执政(2分)。(注:如考生答出“把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结合起来”加1分)
(4)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应如何发挥网络文化作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6分)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1分)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网络文化要传播马克思主义,引导青少年正常的健康的交往,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分)。③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网络文化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塑造青少年健全而有意义的人生。(2分)(注:如②考生答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加1分)
29.(3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材料一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人类开始反思以往行为对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重新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逐步构建人与地理环境的新型伙伴关系——人地伙伴论。为此,中国政府针对中国国情,为解决全球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行动纲领:“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材料二 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亦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许多珍贵品质,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于调节作用。
材料三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4分)
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2)根据材料一,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和资源战略。(7分)
人口战略: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资源战略:保护和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促使其增值,并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生活消费等方面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3)在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人民性”的思想是什么?
儒家:孔子倡导“仁”;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道家:老子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庄子鄙视富贵利禄。
简述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我国“民主性”发展所作的主要贡献。(11分)
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运用主次矛盾原理,分析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的原因。(9分)
①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因此,要集中精力解决好主要矛盾。我国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②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次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不可忽视对次要矛盾的解决。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③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要求。
(5)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政府如何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物质基础。②通过国家财政的合理支出,发展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③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选做部分】
30.(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根据所提供材料,回答问题。
(1)图示各种地质灾害中,危害最大的是什么?它在我国数量多的原因是什么?(3分)
地震(1分)
我国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是世界两大地震带交汇的地带(2分)
(2)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诱发地质灾害。列举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发生的地质灾害(4分)
泥石流、滑坡(4分)
(3)当今世界的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的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是什么?(3分)(3)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3分)
31.(10分)【地理—环境保护】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渤海是深入我国大陆的近封闭内海。在渤海经济圈快速发展的同时,渤海环境污染也不断加剧,占全国总量32%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48%的陆海污染物也经由40多条河流直接注入渤海,陆源污染物已占入海污染物总量的80%以上,该海域几乎成为“死海”治理渤海污染物已迫在眉睫。
(1)渤海海水污染源主要有哪些?(4分)
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城市生活污水;海上石油开采、加工和运输(4分)
(2)污染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哪些?(2分)
①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给海洋生物带来灭顶之灾
②对海水养殖和海水渔业造成很大破坏
(3)简述渤海污染的防治措施。(4分)
(答四点给4分)
①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放
②加强海域污染预防
③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建立海洋生态监控区
④强化对海洋环境的检测
⑤加强渤海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抓紧制定和完善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32.(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中外历史上改革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改革是思想解放的重要形式;B.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C.改革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情境图片 | 改革作用 英文代号 | 理由 | ||
(1)奖励耕织 | B。(1分) | 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2分 | ||
(2) 他统治下的国家成为“当时奥斯曼帝国的惟一有生命力部分”。 | C。(1分) | 逐渐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3分) | ||
| A。(1分) |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起了思想启蒙作用。(2分) |
33.(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要竭尽自由人的义务,应当享受自由人的权利。
我们要求普遍选举。
为了避免富者利诱、有权有势者威胁等弊端,应当实行秘密投票……我们要求国会每年改选……
普遍选举必能、也惟有它才能给国家带来真正的持久的和平,我们坚信它会带来繁荣。
——1843年《全国请愿书》
材料二 本协会设立的目的,是要成为各国追求共同目标的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这个共同目标是在于保护、发展和完全解放工人阶级。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它兴起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分别是什么?(5分)
事件:英国宪章运动。(1分)原因:1832年的英国议会选举改革赋予了资产阶级选举权,工人却依然被排斥于议会之外。(2分)意义:在宪章运动中,工人独立地提出了选举权要求,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国际组织的成立?这个国际组织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工人运动呈现出什么新特点?(3分)
国际组织:第一国际。(1分)特点:出现了国际联合的趋势。(2分)
(3)19世纪晚期,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在组织上、斗争方式上又呈现出哪些新特点?(2分)
组织上: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纷纷建立。(1分)斗争方式上:利用各种方式积极开展合法斗争。(1分)
34.(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美国是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材料二 伊克斯日记记载了1941年9月美国部长联席会议的情况:“话题转到俄国的黄金储备上来……显然我们是在力求趁他们的黄金没有告罄之前全部把它弄到手,以抵偿我们提供的货物。从此刻起,我们对苏联采取了租借法案。”
材料三 1941年8月,大西洋会晤中,丘吉尔建议罗斯福发表一个照会,表示:“日本向太平洋西南地区的任何程度的进一步推进,将会造成美国政府被迫采取反措施,甚至导致美国和日本发生战争的局势。”罗斯福私下的反映是:“他(丘吉尔)要我们支持他。现在他对东方——香港、马来亚、印度、缅甸很不放心。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他的恐吓日本的坚决要求,因我们尽一切可能不给日本有进攻我们的任何借口。”
回答:
(1)材料一中的“民主国家”指的是哪些国家?罗斯福的这个口号表明什么立场?(3分)
指受法西斯侵略的资本主义国家。(1分)表明美国向上述国家提供军事援助。(2分)
(2)材料三中,丘吉尔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罗斯福要拒绝丘吉尔的建议?(3分)
丘吉尔意在让美国为维护英国利益不怕冒对日作战的危险。(1分)罗斯福不愿仅为英国的利益对日作战。(2分)
(3)分析上述材料可以看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采取了一些什么政策?美国采取这种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4分)
尽量避免过早同法西斯国家交战。(1分)利用战争机会发展经济,增加黄金储备以发战争财。(2分)出发点是维护美国的利益。(1分)
35.(10分)【思想政治—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美国宪法,总统选举每4年举行一次,国会选举每两年举行一次。其中一次国会选举与总统选举同时举行,另一次在两届总统选举之间举行。在两届总统选举之间举行的国会选举,叫做中期选举。
2006年11月,美国中期选举结果揭晓:民主党分别以超过半数席位取得对参众两院的控制权。民主党众院领袖南希·佩罗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众院主席。有关专家指出,失去了过去由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的支持,布什政府的一些政策可能搁浅。同时,对这次美国中期选举,美国民众热情不高,投票率较低,他们把大选戏称为“从两个烂桃子中挑一个不太烂的。”
依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美国政党制度的特征及其实质。
美国是实行资产阶级两党制的典型国家。(2分)在国会选举中获得议院多数席位的政党为多数党,获得少数席位的政党为少数党,多数党议员担任国会领袖,并借此主导国会事务,但少数党仍能发挥重要的制衡作用。(4分)
美国的两党制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相互监督和制衡的机制保障。(1分)实质上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政党制度,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一项政治制度。(3分)
36.(10分)【思想政治—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2006年4月28日,《亚太环境报告》指出:亚太地区目前成长率是不可持续的,并呼吁该区域各国立即采取行动发展绿色经济。过去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耗费了大量能源和资源,并产生大量垃圾和肥料,不但提高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成本,还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能源争夺的纠纷。对此,各国都表示要走科学发展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可持续发展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这几个方面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6分)
生态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
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关键,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手段。完整的可持续发展是这三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统一。
(2)根据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贯彻可持续发展应遵循什么基本原则?(4分)
坚持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代际平等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