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必修专题一、二复习提纲

2014-5-11 0:33:44 下载本试卷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复习提纲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禹建立夏朝,启继承父位,创立王位世袭制。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朝的统治。

含义:封邦建国。

对象:王族子弟、功臣和亲周的商朝旧贵族。

主要诸侯国:鲁、燕、齐、宋等。

诸侯权利与义务:P8

评价:P8“有利于……,但后来……”。

2、宗法制

目的: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固。

实质: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等级,调节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保证了王权的稳定。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三、秦朝的统一

1、秦灭六国:首先灭韩国,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

2、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直道,加强北部边防。

3、南征百越,修灵渠,统一岭南地区,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4、修“五尺道”,统一西南夷地区,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5、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混战局面;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四、秦汉的政治制度

1、中央官僚机构:皇帝制(皇帝大权独揽,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各自名称、和职责)、朝议制度(含义、评价)。

2、地方管理制度:秦朝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特点、影响;评价)、西汉初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除地方割据势力。

五、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演化

(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史实

①秦朝:秦始皇设立左、右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

②西汉:汉初,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是皇帝的高级助手,是朝廷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从地位低微的士人中破格提拔选用人才;创立中朝制度,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

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分散相权。

④北宋:设“参知政事”作为副丞相,牵制丞相。

⑤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皇权对于可能威胁自身的相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附录:

①明朝永乐帝(即明成祖):设立内阁制,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为防止内阁演化成为事实上的丞相,威胁皇权,以太监牵制,影响极坏。

②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2、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3、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史实

①秦朝: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P10)。

②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除地方割据势力。

③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为最高地方行政区。权力受到中央节制(民政、军政、税收)、意义(P16)。

④清朝:雍正帝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P18)。

2、趋势: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的权力逐渐削弱。

3、影响:积极方面――稳定社会秩序,防止出现格局混战局面,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方面――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秦朝:在各郡设监御史。

西汉: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

2、对中央官员的监察

秦朝: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西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后来:历朝都有监察机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等。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复习提纲

一、列强入侵和中国军民的反抗

1、《列强入侵和中国军民的反抗简表》

战争名称

时间

结果

影响

中国军民反抗

反抗的意义

鸦片战争

1840-1842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②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毁坏中华文明遗产;③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主权的完整;④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⑤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1年,三元

里人民抗英

P28,第一次自发的……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长期斗争是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的根本原因

甲午中

日战争

1894-1895

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阶段进入资本输出阶段。

黄海海战与

反割台斗争

P31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1900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义和团运动

P32,重点: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2、三大条约的内容

名  称

时间

内      容

割地

开口

赔款

其他

《南京条约》

1842

《马关条约》

1895

《辛丑条约》

1900

3、义和团运动

根本原因: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发展:山东-直隶-京津

失败的直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意义:①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②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③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没能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二、伟大的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罪行

军事罪行:制造侵华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1937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杀、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殖民罪行:P34第4自然段。

2关内关外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史实

爱国力量

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史实

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后立即发表抗日宣言;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1935年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东北军民

组织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国民党爱

国官兵

十九路军凇沪抗战迫使日军三易主帅。长城抗战——安德馨营山海关殉国;二十九军宋哲元部长城喜峰口失而复得;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3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标志(1937年9月……)、意义(P36)。

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组织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台尔庄战役)、枣宜会战(张自忠牺牲)。

敌后战场:洛川会议、陕甘宁边区、反扫荡、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4、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七大(毛泽东思想)。1945年8月15日、10月25日。意义(P3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