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考试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部分(选择题、判断题)和第Ⅱ部分(材料解析题、问答题);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判断题 共70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和姓名;填写考区考场室号、座位号,用2B铅笔将对应的两个号码涂黑。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修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涂好。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B.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D.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2.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一内容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首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的情况,下列文献可供参考的是: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大西洋宪章》
5.下列不属于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的有:
A.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B.欧盟的建立 C.日本争做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6.《墨子》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纤……”农民如此兢兢业业主要是①缴纳租税的需要②商品交换的需要③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7.周杰伦创作的一首歌中唱道“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歌中所唱的我国古代手工业制品是:
A.青铜器 B.青花瓷 C.青花布 D.珐琅彩
8.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A.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B.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C.西方侵略者控制中国海关 D.农产品的商品化
9.中国的近代化从根本上说就是
A.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B.发展机器大生产
C.树立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 D.一切向西方学习
10.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末状元张謇愤而辞官从商,投资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该企业属于
A.洋务企业 B.外资企业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11.“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1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八大是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次重要的会议。这两次会议①都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方针 ②都将主要任务与工作中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③都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 ④都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④
13.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是:
A.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C.在农村和城市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D.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14.海南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经济特区,其设立距今已有:
A.30年 B.20年 C.18年 D.15年
15.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C.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16.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离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它被定名为
A.长袍马褂 B.西装 C.中山装 D.列宁装
17.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祝寿,进贡一辆汽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史实从本质上说明了
A.慈禧对汽车的好处了解不够 B.封建观念是近代化的强大阻力
C.中国开始接纳西方的物质文明 D.袁世凯送礼忽视了中国国情
18.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资产阶级贪婪的本性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开放性和扩张性
C.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 D.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
19.“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是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它们都
A.始于纺织业 B.与交通工具的革新相关
C.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以电力作为能源
20.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国民经济显著发展
B.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法西斯势力
C.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程度,加速了生产力的恢复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1.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制定新经济政策时的最基本依据是
A.俄国国情 B.巩固工农聪明的需要
C.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 D.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
22.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对选手提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历史条件是什么?”同时给出下列四个选项,如果你是选手,你的选择是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D.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23.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推崇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4.四位学生在作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命制了一个小题,你觉得适宜的是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城堡的致命锐利武器 ④印刷术与古希腊的智者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25.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思想有相似之处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26.古希腊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个观念蕴涵的文化精神是
A.蒙昧主义 B.禁欲主义 C.人文主义 D.浪漫主义
27.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己。”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
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
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 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
28.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因为:
A.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
C.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基本一致 D.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
29.邓小平理论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是在党的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30.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是
A.《等待戈多》 B.《红与黑》 C.《巴黎圣母院》 D.《人间喜剧》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写“A”,错误的写“B”。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31.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实现了“三民主义”中所谓民族主义的任务。
32.洛川会议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决定。
33.宋在与辽、夏、金相邻的边境地区设榷场,进行双边贸易。
34.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35.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变化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36.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国际贸易大幅度提高。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是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生产的国际化加快。
37.“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柳永的名句。
38.新文化运动中的“赛先生”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39.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
40.“双百”方针是指 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第Ⅱ卷(材料解析题 问答题 共30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1题13分,第42题7分,共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1.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哪种方式更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4分)
(2)图三是《清明上河图》中的商运场景。在商业流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明清时期势力最为强大的商帮有哪两个?(2分)
(3)图四反映的是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这种商业形式有什么特点?(1分)
(4)图三四和图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商人是古代社会交往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但其社会地位却很低,原因何在?谈谈你对商人的认识。(4分)
(5)比较上述几幅图,哪幅图给你印象最深,它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2分)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个地区之问从隔绝走向交流,世界贸易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力迅速提高,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先进的技术手段把世界连接在一起。两极格局的结束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原来处于对峙状态的国家建立和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请回答:
(1)写出材料一图8中D航路的开辟者。(1分)
(2)有人认为:新航路开辟的真正原动力是寻找黄金,追求财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便是其所到之地蒙受灾难的开始,财富被掠夺,土著居民遭屠杀。同时,一场持续数百年的殖民扩张和侵略活动也从此开始。因此,新航路的开辟从动因到结果都没有什么可歌颂的。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以上观点的看法。(3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不能全部照抄材料)。(3分)
四、问答题:本大题10分。
43.小小的票证和方卡,见证了现代中国的历史。请你根据以下提供的图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视角,围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主题,撰写一篇短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
②运用所提供的图片材料
③史论结合
④字数在200字左右
答题纸
说明:第Ⅰ卷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案写在答题纸上。超出黑色矩形区域的答案无效。
三、材料解析题:
41、(1)
(2)
(3)
(4)
(5)
42、(1)
(2)
(3)
四、问答题:
43、
| |||||||||||||||||||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答案 | D | D | D | A | A | C | B | B | B | C | C | D | D | B | A |
题号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答案 | C | B | B | B | A | A | A | B | A | C | C | C | C | D | D |
二、判断题:
题号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答案 | B | B | A | B | B | A | B | A | B | A |
三、材料解析题:
41.(1)图一反映的是锄耕,图二是铁犁牛耕。图二方式更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显著标志,它使农产品的产量有所提高,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4分)
(2)晋商和徽商。(2分)
(3)突破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1分)
(4)商业经济的繁华建立在农耕经济发展的基础上。(1分)因为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1分)认识:商人拥有大量财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商人的活跃也形成了特殊的交通现象,如“俞大娘航船”;客商也常面临人身财产的安全风险;商人重利轻离别等。(2分,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5)(2分,选其中之一即可)图一:锄耕是中国古代农业重要的种植经营方式,锄耕的出现促进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图二:新的耕作方式有利于土地的进一步开垦和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加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无农不稳”;
图三:古代中国商运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扩大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物质文化交流;
图四:商业的繁荣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古代社会的进步,商税成为古代政府的重要财源,“无商不活”。
42.(1)哥伦布。(1分)
(2)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只是新航路开辟产生的一方面影响。另一方面,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各民族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初步)形成。因此,应辩证地看待新航路的开辟。(3分) (本小题答案允许有多种观点,只持肯定或否定观点的.得1分;能够辩证分析的.得3分)
(3)①科学技术的发展;②生产力的提高;③交通和通讯方式的进步;④两极格局的结束(只要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如答三次技术革命或两次工业革命得2分)。(3分)
四、问答题:
43.评分细则:
1、选题(0—2分):要求题论相符,主题突出,确切明的。
2、材料(0—2分):要求运用本题所提供的全部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3、观点(0—2分):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正确。若有创意,可酌情加1—2分,但总分不超过10分。
3、分析(0—2分)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论述人们物质生活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4、语言(0—2分):要求文字通顺,言之成理。
建议:本题评分时大致分三等:一等(10—8分)二等(7—4分)、三等(4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