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文科历史下期期中试题

2014-5-11 0:33:51 下载本试卷

河南省实验中学2007-2008学年下期期中试卷

高二  历史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请把选择题答案按照要求填涂到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关于俄国二月革命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列宁的直接领导下进行      B、推翻了沙皇的专制制度

C、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造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2、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D、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B、改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4、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成功的遏制了日本在亚太的势力,主要体现在

A、签订《四国条约》,建立了美英共同对付日本的同盟

B、签订《五国海军条约》,美国取代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

C、中国山东实际上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

D、签订《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5、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相同点有

①少数帝国主义列强操纵      ②帝国主义按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

③消除了列强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 ④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1929年到1933年从美国首先开始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世界范围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C、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矛盾D、生产与销售之间矛盾激化

7、罗斯福“新政”最深远的影响是

A、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B、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

C、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新模式    D、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8、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是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当时的德国

A、总统、总理与军队最高统帅集于希特勒一身         

B、取缔了所有其它政党

C、走上了实行恐怖统治的道路     

D、实行大规模对外扩张

9、德国和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相同点有

①都利用经济危机造成的局势动荡的机会②都依靠法西斯政党兴风作浪、夺取政权

③都与本国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有关④法西斯势力以合法形式最后掌握国家政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下列事件,使华盛顿体系受到巨大冲击的是

A、中国国民大革命运动          B、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C、日本二二六兵变            D、珍珠港事件

11、下列事件,发生在同一年的有

①共产国际七大号召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②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③西班牙内战爆发            ④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下列不属于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表现的是

  A、英法控制的国联未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实施经济制裁

B、英国掌握的运河照旧供意大利侵略军使用

C、美国在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内战中奉行中立政策

D、英法对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政策

13、关于“慕尼黑协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生二战全面爆发前的1939年    B、英法对德国的侵略行径置之不理

C、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D、使德国直接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14、二战初期波兰迅速亡国的原因有

①德军装备精良、战略高超②波兰武器陈旧、战术落后

③英、法的“静坐战争” ④苏联的入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不列颠之战       ②莫斯科保卫战

③《大西洋宪章》发表   ④珍珠港事件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16、关于联合国与国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宣称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    

B、其总部所在地变迁体现国际舞台中心的变化

C、都是由美国总统倡议成立      

D、英、法、美、苏、中等国均是其成员国

17、二战后初期美苏关系走向敌对的根本原因是

A、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加剧       B、国家利益的冲突加剧

C、美国对苏发动冷战          D、美苏两强争霸

18、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相同点有

①都是在帝国主义战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②都是大国主宰世界的产物

③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④都随着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瓦解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19、朝鲜半岛分裂局面的出现,其根源是

 A、美苏争霸              B、美苏划分势力范围

C、朝鲜战争              D、民族矛盾

20、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中与罗斯福新政基本内容相同的是

 A、推行企业国有化措施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C、制定经济计划            D、加大科技投入

21、美国为摆脱经济“滞胀”而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A、发展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  B、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和控制

C、宣布美元贬值            D、降低企业税率、减少政府财政支出

22、关于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法德合解与联合为核心       B、从政治联合发展到经济联合

C、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促进了西欧经济的迅速发展

23、二战后,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共同因素有

①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②重视教育和科技

③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时美国军事订货刺激④美国的大力扶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4、1949年形成的社会主义阵营有

  A、11国     B、12国       C、13国      D、14国

25、社会主义国家中率先摆脱苏联模式进行改革的国家是

  A、波兰     B、匈牙利      C、中国       D、南斯拉夫

26、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社会状况和外交形势的表述,正确的是

  A、开展批判斯大林运动        B、在美苏争霸中一直处于守势

  C、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并中断其改革   D、由经济改革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27、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该体系从建立到瓦解所体现的本质特征是

A、雅尔塔体系从建立到崩溃      B、世界金融秩序从稳定走向混乱

C、美国经济实力由盛至衰       D、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由繁荣走向“滞胀”

28、新加坡经济腾飞给亚洲发展中国家最根本的启示是

 A、大力发展出口工业         B、稳定社会环境和秩序

 C、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D、选择先进的社会制度

29、两极格局解体后

 A、世界形势总趋势走向缓和,局部性、区域性、小规模冲突比冷战时有所减少

B、在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基础上,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C、首先在英国国出现的知识经济既是经济全球化产物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存在的问题更加严重

30、关于夏商西周更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禹、汤和文王是分别是三代开国之君 B、建都于黄河流域

C、均是由于暴政而亡         D、给我们留下共同启示是勤政爱民

31、关于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形容商都建筑宏伟壮观      

B、农业生产工具逐渐进入青铜器时代

C、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青铜铸造出现金银错技术     

D、原始瓷器出现标志着陶瓷发展的飞跃

32、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C、井田制瓦解            D、铁农具和牛耕使用

33、下图标志了古代所修的一条水渠,下列关于该水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的郑国修筑了这条水渠   

 B、它是为解决当地的漕运困难而修建的

C、它的建成扩大了灌溉面积,提高了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

D、水渠的修建者受到朝廷的嘉奖和民众的爱戴

34、商鞅变法遭到了奴隶主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轩裂之刑。奴隶主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主要是因为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C、为田开阡陌封疆          D、“燔诗书而明法令”

35、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

②其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

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④站在农民阶级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土地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河南省实验中学2007-2008学年下期期中试卷

高二  历史     

座号

分数

二、非选择题(第36题11分,第37题13分,第38题6分,共3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美国公众关注于国内的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对国际事务普遍不感兴趣,这使国内早已存在的孤立主义势力乘机再次崛起。……他们认为美国地大物博,与欧亚远隔重洋,是个安全的“世外桃源”,反对因过问英法与德意日的争夺而卷入战争,主张退守美洲堡垒,置身于欧洲和世界事务之外。

                            —王斯德主编 《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1935年8月31日)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及众议院集会于国会,联合议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之中间,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之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宣布之后,凡以军械、军火或军备,自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方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之任何港口,或运至任何中立国港口以备转运至任一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港口者,均为违法。

                  —摘自《现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1933—1939)》

材料三  (1940年12月29日罗斯福“炉边谈话”)如果英国倒下去,轴心国家就会控制欧、亚、非和澳大利亚等各大洲以及各大洋——他们也就处于可以使用巨大陆海军力量进攻本半球的地位。……过去两年的经验已经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姑息纳粹。……英国人民和他们盟友们今天正在对这个非神圣同盟进行着一场积极战争。我们自己未来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场战斗的结局。……在我们援助不列颠的决心上是不会出现任何“狭路”的。

                             —摘自《罗斯福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的对外政策,分析这一政策出台的原因。(3分)

(2)40年代初美国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3)结合当时国际形势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作简要评价。(4分)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奠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摘自吴于瑾、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 从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材料三 里根当选之后(1981年),雄心勃勃,表示了实行少政府(干预)、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对美国经济来一番“引人注目的改变”。

             ──材料二、三均摘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思想?(1分)

(2)与上述思想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指出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并概述其主要内容(只答要点)。(6分)

(3)依据材料二分析材料三中里根政府进行“引人注目的改变”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改变”取得了哪些成效?既然里根政府实行“少开支”政策,为何美国还会出现财政赤字急剧上升的现象?(6分)

38、“二战”后亚洲环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的三次高潮及影响各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5  AACDB  6~10  BCCCB  11~15 BACDB  16~20  DBBBB

21~25 DBCBD  26~30 CCCBA  31~35 DDCBA

36、(1)政策:中立政策。(1分)原因:民众要求中立,孤立主义盛行;政府专注于克服危机而无暇他顾。(2分)

(2)变化:放弃中立,援助英国,反对纳粹。(3分)目的:维护美国国家安全。(1分)(3)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使全世界遭到法西斯更严重的侵略威胁。(2分)美国调整对外政策,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2分)

37、(1)反映了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思想。(答自由放任思想亦可)(1分)

(2)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内容: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6分)

(3)原因:里根政府认为、对经济过度干预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答“膨胀”亦可)

  成效: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此后经济持续增长。(答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下降亦可)。

  原因:政府减税;与苏联进行军备竞赛。(6分)

38、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五六十年代由日本经济起飞掀起的巨浪,到1968年,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第二次高潮:七十年代以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为主而掀起的巨浪;第三次高潮:八十年代以来,以中国、东盟国家和地区为主体掀起的经济增长巨浪。(3分)

  重大影响:首先,使这一地区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地区,标志着太平洋时代到来。其次,这一地区迅速完成工业化,改变了以期以来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所处的不利地区。再次,从国际关系来看,亚洲环太平洋地区在当前国际关系中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