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历史试卷

2014-5-11 0:34:02 下载本试卷

四川省成都市2007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

历史试卷

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的要求。)

  民主法治建设反映政治文明状况。据此回答1~4题。

1.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                               (  )

    A.大资产阶级独掌国家政权          B.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完全确立

    C.君主立宪制的基本雏型形成        D.议会获得自由选举国王的权利

2.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它规定美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

    B.它创造了近代国家的一种模式——总统制共和政体

    C.它规定了美国国家权力运行机制——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它规定了美国公民都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D.《中华民国宪法》

4.作为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体现的基本原则是       (  )

    ①人民民主原则    ②社会主义原则    ③统一战线原则    ④民族区域自治原则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据此回答5~7题。

5.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是                                (  )

    ①使工厂的布局摆脱了水力条件的限制

    ②使工厂开始由分散走向集中

    ③使人才和交通成为工业布局的决定因素

    ④使工厂集中在城市进行生产,促进工业城市兴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下列各项中,生活在19世纪末的欧洲的人们不可能见到或听到的有        (  )

    A.看到一起汽车交通事故

    B.听说美国纽约街头有了电灯

    C.圣诞节期间邻家里的电话铃声不断

    D.邻居说他家美国亲戚发来电报告知他们将乘飞机来欧洲旅游

 
7.在下面经济结构图中,指出错误的一项是 y                           (  )

    A.A图这种结构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后形成的

    B.B图这种经济结构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C.C图这种经济结构当今世界正在形成

    D.经济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普遍现象。据此回答8~10题。

8.下列关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19世纪中期,英国有“世界工厂”之称

    B.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经济发展速度超过英法

    C.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D.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9.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的主要表现有                  (  )

    ①日本和欧共体与美国激烈争夺世界市场

    ②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削弱

    ③日本和欧共体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④中美结束了20多年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中期,日本经济的两次快速发展,其相同的因素有  (  )

    ①都进行了社会改革                ②都注重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③都重视发展教育                  ④都利用国民经济非军事化的有利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世纪近现代时期,许多国家进行了改革,形成一个个改革浪潮。据此回答11~16题。

11.下列对英国都铎王朝改革措施的各项评述中,符合史实的是             (  )

    ①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建立“英国国教教会”             ④主观动机是为了加强专制统治

    A.①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12.俄、日两国通过自下而下改革方式走了资本主义道路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资产阶级在改革前缺乏思想动员    B.政局稳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C.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较低          D.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者目标一致

13.中国洋务派选择实现的“自强”、“求富”途径是                    (  )

    A.完全采用传统的官办形式          B.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C.放宽民间的办厂限制             D.取消民间的办厂限制

14.与洋务运动相比,维新变法支持质的飞跃表现在                      (  )

    A.“自强”口号的内容有所变化      B.主张创办新式学堂

    C.主张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D.主张改组军队

15.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回忆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产品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了。这种现象说明新经济政策                        (  )

    A.解决了反动势力制造的混乱

    B.调整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失衡的比例关系

    C.适应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D.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继承和创新

16.“二战”后,发达国家相继进行的改革和调整,普遍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这表明                             (  )

    A.计划经济取代了市场经济          B.资本主义向民主社会主义过渡

    C.所有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经济的计划指导性加强

近代以来,世界曾经历几次大的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动。据此回答17~19题。

17.拿破仑帝国的覆亡和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从根本上说明                 (  )

    A.帝国的独裁体制已为时代所不容

    B.拿破仑的政策措施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C.拿破仑的军事占领激起欧洲各民族觉醒

    D.欧洲社会的进步面临封建势力的巨大阻力

18.一战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建构起战后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两次会议的共同之处有                         (  )

    ①本质上都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②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并充满矛盾和斗争

    ③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④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中国主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下列有关两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柏林墙”的修筑是“冷战”的产物

    B.“柏林墙”是“冷战”时期德国分裂的象征

    C.“柏林墙”的倒塌预示着德的统一

    D.柏林墙的倒塌成为两极格局最后解体的标志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据此回答20~21题。

20.右图所示名画反映当时的主要社会思潮是                           (  )

    A.资产阶级民主思潮

    B.资产阶级启蒙思潮

    C.人文主义思潮

    D.社会主义思潮

21.“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后,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这段话出自于

                                                              (  )

 
    A.洛克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卢梭

近代资本义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据

此回答22—25题。

22.右图反映了列强侵华战争的史实,这次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3.观察右图,指出甲午战争中近代实力最强的北洋海军最

后覆灭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24.西方列强直接出兵镇压的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有(  )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义和团运动      ③辛亥革命       ④国民大革命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5.在沦陷区,日本大力推行奴化教育,其措施有                        (  )

    ①严格限制中等和高等教育的规模,降低其水平

    ②将日语定为必修课

    ③强制使用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等为基本内容的教科书

    ④禁止学校悬挂中国地图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1860年以来,中国人民在教国强国的道路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据此回答26~29题。

26.下列著作中首次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  )

 


           A.         B.         C.         D.

27.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没有涉及的问题是                           (  )

    A.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             B.驱逐帝国主义出中国

    C.土地纲领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8.1953年,中共提出以“一化三改造”为基本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是指

                                                              (  )

    A.农业现代化                    B.科学技术现代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国防现代化

29.中共十四大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             (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中国近现代时期报刊的报道,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据此回答30~32题。

30.右图的刊物所宣传的主要观点是     (  )

    A.民贵君轻      B.天人感应

    C.经世致用      D.维新变法

 
31.下图中的报道宣传的是         (  )

   

    A.土地改革的成就                 B.农业合作化的成就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成就          D.人民公社的建立

 
32.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的这篇文章(下图)直接针对的是        (  )

    A.是否重新恢复邓小平的工作

    B.是否为反右倾斗争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

    C.“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D.是否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3题13分,第34题11分,共计2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昌起义后,随着封建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国人久被压抑的政治热情和对新鲜事物的浓厚兴趣,犹如决堤的洪水,势不可挡,禁朋党、畏党祸的历史传统不复存在,入党结社以表达自己的政治向往,渐成时尚。各种社团,政党纷纷建立。时人描绘说:“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和眷草怒生,为数几近百”。……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彼此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盖责任内阁之要义,即总统不负责任,而内阁代总统对于议会负责任是也。……吾党主张将来宪法上仍采用责任内阁制,并主张正式政府由政党组织责任内阁,……凡总统命令,不特需阁员副署,并须由内阁起草,使总统处于无责任之地位,以保其安全焉!

——宋教仁《国民党欢迎会演说词》

  材料三 1912年12月至1913年初国会议席分配表

党名

发起人

在议会中所占席位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材料四  袁世凯曾向杨度透露:“我现在不怕国民党以暴力夺取政权,就怕他们以合法手段取得政权,把我摆在无权无势的位置上。”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材料五 《真理画报》刊登的刺杀宋教仁的有关嫌疑犯。

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三,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2分)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3分)

  (2)据材料二,概括宋教仁的政治主张。(2分)并说明他提出该主张的重要历史背景。(2分)

  (3)据材料三、四,说明对袁世凯的统治有何影响。(2分)

  (4)结合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政党组阁制度在中国的实践以失败告终的主要原因。(2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1789年以来,每逢总统就职典礼的全国性日子,人们都要赋予为合众国作出奉献以新的意义。

在华盛顿就职时,人民的任务是创立和熔铸成为一个国家。

在林肯就职时,人民的任务是维护这个国家,使它避免从内部发生分裂。

今天,人民的任务是挽救这个国家及其制度,使它避免因外部因素而瓦解。

8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已经证明这不是真的,我们曾处于恐惧之中——但是我们采取了行动。我们迅速、大胆、果断地采取了行动。

后来的这若干年一直是生机勃勃的年代——是这个民主国家的人民获得丰收的年代。国为这些年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安全,而且我希望,也带来了更好的认识,即生活的理想是用物质以久的东西来衡量的。

对我们的现在和未来而言,一个民主国家的这段经历是最重要的:它成功地度过了国内危机;它抛弃了许多邪悉的东西;它根据持久的路线建立了新的结构,而通过所有这些,它坚持了民主的实际。

——罗斯福总统第三任就职演说(1941年1月20日)

请回答:

  (1)华盛顿和林肯就任总统职务时,他们分别采取什么重大措施来完成“人民的任务”?(4分)

  (2)罗斯福为什么说八年前(1933年),美国曾处在“恐惧之中”?(2分)为摆脱“恐惧”,完成“人民的任务”他采取了哪些重大的举措?(3分)

  (3)归纳林肯和罗斯福执政时期顺利完成“人民的任务”的相同原因。(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35题14分,第36题14分,共计28分。)

35.法德是近邻,在历史上又是宿敌,两国关系微妙。请回答:

  (1)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对法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及其国际地位有何影响?(3分)

  (2)结合“一战”对西欧主要大国的影响的相关史实,说明战后西欧的国际地位的变化。(3分)

  (3)在“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法国与英美两国的对德政策有何不同?(2分)法国主导下缔结的协约国对德和约对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纳粹党上台执政有何影响?(1分)

  (4)“二战”后,法德轴心有力地推进了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欧洲的重新崛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5)1992年欧洲共同体成员国正式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将“欧共体”改称“欧洲联盟”。欧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1分)欧盟的成立标志欧洲一体化趋势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1分)

 
36.阅读环太平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西太平洋沿岸地区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有哪些具体事例?(任举两例,2分)其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2)20世纪60—70年代,新加坡、韩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说明它们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经济风险。(4分)

  (3)概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4分)

  (4)20世纪90年代环太平洋地区形成了哪两大区域经济集团?(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

1—5 CDAAB 6—10 DADBA  11—15 DCBCC 16—20 DDDDC 21—25 CCBAA

26—30 BBCCD 31—32 CC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3题13分;第34题11分,共计24分)

33.(1)政治局面:民国初年,各派政治力量纷纷建党,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主宽松的局面,它激发了时人尝试“政党政治”的热情。(2分)

   出现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禁朋党、畏党祸的历史传统不复存在”;②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激发了国人“被压抑的政治热情”;③主要原因是袁世凯北洋军阀集团、资产阶级革命派、立宪派三种政治势力相互妥协、制约的结果。(3分)

  (2)政治主张:主张实行议会政党政治;主张实行西方的责任内阁制;准备通过竞选组建国民党内阁;要用政党内阁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2分)

   直接历史背景: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表面赞成共和,实际加紧专制。(回答具体史实,符合题意,皆可得分)(2分)

  (3)材料三表明。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赢得多数议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在材料四中,袁世凯担心权力的丧失。(2分)

  (4)失败原因:①直接原因: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武力镇压了二次革命;②根本原因:辛亥革命先天不足,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左右政局,中国宪政的实施缺乏社会基础。(2分)(符合题意,酌情给分)

34.(1)“人民的任务”:①华盛顿:巩固国家政权;②林肯:反对南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或废除黑人奴隶制)③罗斯福:克服严重的经济危机,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4分)

  (2)指世界性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2分)重大举措:罗斯福实施新政,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各个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3分)

  (3)相同原因:①都符合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②两人都具有非凡才能、坚定的意志。(2分)(符合题意,酌情给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5题14分;第36题14分,共计28分)

35.(1)政治:普法战争惨败,激化了法国国内矛盾,引起社会革命。(回答具体史实、也可)经济: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割让、50亿法郎的对德巨额赔款,阻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法国丧失了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国际地位下降。(3分)

  (2)史实:俄罗斯、德意志、奥匈等帝国被摧毁;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国家被削弱。(2分)地位变化:“一战”严重削弱了欧洲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西欧的世界中心地位开始动摇。(1分)

  (3)不同:英美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法国力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2分)影响:纳粹党利用德国人民复仇心理,打着“民族主义”旗号,骗取了广泛的支持,在国会选举中获胜。(1分)

  (4)影响: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提升了欧洲的政治、经济地位;成为美国的经济竞争对手,动摇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增强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欧洲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有力地冲击着苏美两极格局,增强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3分)

  (5)性质:欧盟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的组织。(1分)趋势变化:欧洲从西欧经济一体化走向欧洲全面一体化。(或:欧盟最初的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1分)

36.①支持和帮助蒋介石发动内战,企图控制中国:②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了中国解放台湾;③发动对朝鲜的战争;④发动对越来的战争。(回答两例即可得分)(2分)目的:为了推行其全球扩张政策;为了遏制共产主义,遏制前苏联和中国。(2分)

  (2)共同原因:①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③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3分)经济风险;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1分)

  (3)农村改革:①土地经营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等。(2分)

   城市改革:所有制结构: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2分)

  (4)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分)

小学各科试卷: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综合 初中各科试卷: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 历史 | 地理 | 政治 | 生物 | 科学
高中各科试卷: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 历史 | 地理 | 政治 | 生物 | 综合
中考作文 高考作文 单元作文 英语作文
好词好句 作文大全 读后感 电子书 百科
小荷作文网 电脑版 2002-2018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