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综合题库新题集(十七)

2014-5-11 0:37:48 下载本试卷

理科综合题库新题集(十七)

一.航天

有关地球卫星的问题

1.关于人造卫星的轨道,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人造卫星的轨道是以地球中心为一个焦点的椭圆

  B 在空间中,人造卫星的轨道平面是固定的,不随地球一起转动

  C 人造卫星的轨道不可能通过地球南极与北极的上空

  D 人造卫星的轨道平面可以和任何一个纬线所决定的平面重合

2.关于地球的同步卫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同步卫星轨道只有一个,它距地面的高度、卫星运行速率和周期是一定的

   B  同步卫星可以作为中继站,传送低频的无线电信号,向地球进行电视转播

  C 只要三颗同步卫星就可以实现向全世界(包括南、北极)的电视转播

  D 同步卫星轨道是属于全人类的有限资源,不能变成发达国家垄断的地方

3.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正在某轨道上运行,从卫星中向运动方向弹射出一个物体,当卫星重新稳定飞行时(设卫星稳定飞行时的运动为匀速圆周运动),则   

A  卫星仍在原轨道上运动,但速率变小,周期变大

B  卫星距地面的高度增大,速率变小,周期变大

C  卫星距地面的高度减小,速率变大,周期变小

D  卫星距地面的高度减小,速率变小,周期变小

1.A、B

2.A、D

3.C

二.电器

A、B两地间铺有通讯电缆,它是由两条并在一起彼此绝缘的均匀导线组成,通常称为双线电缆。电缆长为L,每一条电缆的电阻为R。在一次事故中经检查断定是电缆上某处绝缘保护层破损(设只有这一处损坏)。

  为断定破损处是由于绝缘层受损,导致两导线漏电(相当于在该处电缆的两导线之间接一个电阻),还是破损处绝缘层严重损坏,导致两导线短路,做了如下的工作:在A端测出双线间的电阻RA;在B端测出双线间的电阻RB;在A端的双线间加一已知电压U,在B端用电流表接在两线间,测出电缆中的电流IB,改用内阻很大的电压表测出两线间的电压为UB;在B端的双线间加一已知电压U,在A端用电流表接在两线间,测出电缆中的电流比,改用内阻很大的电压表测出两线间的电压为UA。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若RA+RB=2R,则可以断定电缆是短路,并且可以确定短路处的位置

  B 若RA+RB>2R,则可以断定电缆是漏电,并且可以由RA+RB的数值确定漏电处的位置

  C 若IA=0,则必有IB=0、UA=0、UB=0,可以断定电缆是短路,但不能确定短路的位置

D 若IA≠0,则必有IB≠0、UA≠0、UB≠0,可以断定电缆是漏电,并且可以由它们的数值确定漏电的位置

A、D

三.波

1.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伦琴射线、γ射线合起来,构成了范围非常广阔的电磁波谱。不同的电磁波产生的机理不同,表现出的特性也不同。在应用电磁波的特性时,下列各项不符合实际的是   

  A 化学反应可以用红外线照射的办法,提高化学反应的速率

  B 用紫外线照射马铃薯,可以防止马铃薯发芽,利于长期保存

  C 对植物的种子进行一定计量的X射线照射,可引起人工诱发基因突变,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

  D 用γ射线处理医院排放的污水,可杀死各种病原体,保护环境免受污染

2.科学家发现太空中的γ射线一般都是从很远的星体放射出来的。当γ射线爆发时,在数秒钟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太阳在过去一百亿年所发出的能量总和的一千倍左右,大致相等于将太阳全部质量转变为能量的总和。科学家利用超级计算机对γ射线爆发的状态进行了模拟,经过模拟,发现γ射线爆发是起源于一个垂死的星球的“坍塌”过程,只有星球“坍塌”时所放出的能量,才可以发出这么巨大的能量。已知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大约需要8分钟时间,由此来估算:宇宙中,一次γ射线爆发所放出的能量。

1.B

2.1.5×1047J

  四.化工

1.榨糖时,用甜菜的    部分,用甘蔗的    部分。我国熬糖技术是从    学来。

2.3.42g蔗糖完全水解,可得     g葡萄糖和     g果糖。葡萄糖在人体的     吸收,经过      血管吸收进入肝脏。

3.将蔗糖加浓硫酸后搅拌,会使白色固体变黑,形成疏松状多孔物质,并伴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化学式为        
这个实验说明浓硫酸具有   性。

4.将蔗糖加稀硫酸后水浴一段时间,取出少量加到新制Cu(OH)2 。悬浊液中,加热,有砖红色沉淀产生,其原因是          

1.块状根 茎 印度

  2.1.8g  1.8g 小肠 肝门静脉

  3.SO2  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4.蔗糖酸性条件下水解后没有加碱性物质中和,不是碱性条件,还原性糖不能跟Cu(OH)2悬浊液反应。

五.燃料

1.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    朝中期的书籍里,已经记载了制成火的方法。北宋时期在    上已广泛使用火药。到了元朝,火药和火药武器经由    人传到了欧洲。

2.黑火药的成份是硝酸钾、硫磺和木炭。若黑火药爆炸时生成了硫化钾、氮气和二氧化碳,则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在这个反应中,被还原的元素是    。当有 36 g碳元素全部反应时,可生成标况下气体    L,在1.01×105 Pa时,这些气体若被加热到100℃,体积变成    L。

3.黑火药可制成鞭炮,燃放鞭炮对环境会产生危害,其中比较严重的危害有    (写出二条)。

4.据报道,2000年除夕夜,在北京市丰台区一禁放烟花爆竹地区,发生一起与燃放鞭炮有关的惨剧。事件过程是:几个小孩将点燃的鞭炮塞到化粪池中,引起化粪池内沼气爆炸,并将铁制井盖炸碎炸飞,其中一块正好击中一女孩头部,女孩不幸身亡。沼气的主要成份是    ,它在空气里的爆炸极限是含该气体 5%~15%(体积分数)。是该气体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热 55.625 kJ,则该气体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5.假设上题中化粪池竖井是一个直径0.7m,高3m的圆柱体,含沼气 5%。化粪池井盖质量为 20 kg,平均炸成十块,求一块铁片飞出的速度是多少?(假设化粪池中气体是在标况下)

6.某学生在禁放区放鞭炮,受到居委会主任的制止。这位学生认为,节日放鞭炮是为增添节日气氛,这是他个人的权利,别人无权干涉。请回答:从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看,这位学生的理由为什么是错误的?

1.唐 军事 阿拉伯

2.2KNO3+S+3C→K2S+N2↑+3CO2 硫和氮 89.6 122.4

3.噪声污染、二氧化硫等对空气的污染

4.甲烷;略

5.47.8m/s

6.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只想享有权利,不愿履行义务,或者想少尽义务而多享受权利,都是错误的。

六.地球

人类对地球形状、大小、质量和内部结构等总体特征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深入地研究和了解地球,特别是地理环境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从理论和实践上协调人地关系,成为现代科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1.最早用科学观察方法证实地球是圆的学者是古希腊人     。直到公元1522年,       等人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之后,地球是个球体才被人们公认。

2.早在公元前200多年,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埃拉托色尼首先根据几何学原理,对地球周长进行了直接测算(认为地球是个圆球体)。他在埃及选择了大致在同一经线上的两个城市:赛恩和亚历山大城。在赛恩夏至那天正午,太阳光线直射深井底,同时,

亚历山大城太阳高度角为82.2°,由于已知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为D,请你替埃拉托色尼算出地球周长。

3.世界上最早准确测量子午线长度的是我国唐朝天文学家。他在黄河流域沿南北同一条线上选择四个点,分别测量每个点的北极星高度和四个点的地面距离,由此得出两地北极星高度相差l°的南北距离。请你解释这样如何计算出子午线长度?

4.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胥以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为依据,首先求出地球的质量。请你在已知地球半径(6371千米)、G=6.67×108达因·厘米2/克2、g=9.8米/秒2情况下,用这一方法计算地球的质量和平均密度。

5.同一质量的物体,在不同纬度,重量变化规律是什么?为什么?

6.人们根据地震波研究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并推断地球的外核状态为   态,依据是            

  l.亚里士多德 麦哲伦

  2.根据高中地理学过的知识可知,正午太阳高度角差异就是纬度差,为7.2度,是地球圆周360度的1/50,所以地球周长为50D。

  3.僧一行 北极星的高度就是当地的纬度,北极星高度差1º表明纬度就差1º。每条子午线的纬度范围为180º,北极星高度相差1º的南北距离的180倍就是子午线长度。

  4.5.52克/厘米3

  5.两极重力最大,随着纬度降低重力减小,赤道是最小。原因是重力变化与物体与地心距离有关,地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地球半径由两极向赤道逐渐增大,因此随着纬度降低重力减小。

  6.液态 地震波横波在外核消失,纵波速度剧减。

七.大气

太阳是银河系中极为普通的一颗恒星,剧烈的热核反应使之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太阳辐射的能量绝大部分集中在紫外波段、可见光波段和红外  波段,它们的能量分别占总辐射能的9%、44%和47%。

地球的大气层中,基本不变的成分为氧、氮、氮等,占大气总量的99.96%,可变气体成分主要有CO2、水汽和臭氧等,这些气体的含量极小,但对   大气物理状况的影响极大。

大气臭氧层一般是指高度在离地面10~15km的大气层,其中臭氧的浓度很低,将它折合成标准状态,其总累积厚度也不过0.3cm,其含量虽小,但对地球上的气候和生物影响很大。

1.大气压强P随距地面高度Z的增大而减小,经验公式为PZ=P0·e-Z/8000,其中P0为地表的气压值,e=2.718。若臭氧层集中在24km的高空处,设在该高度处的温度为-50℃。试估算臭氧层的厚度。

2.简要说明臭氧层对地球生物圈的意义。

3.臭氧的生消可以简化成如下的反应方程:高层大气中的一个重要的光化学反应是氧分子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λ<0.24pm的光子,离解为氧原子,即O2+hv(λ<0.24pm)→O+O由此可形成一系列的反应,其中最重要的是氧原子和氧分子在第三体(M)的参与下形成臭氧,其反应方程为        

这里的M主要是氧分子或氮分子,它们是在反应过程中同时满足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所必须的。臭氧在λ<0.18pm的辐射作用下,能离解成氧分子和氧原子,其反应方程为                

4.人类的活动所产生的一些气体,能对大气中的臭氧起到破坏的作用。使其含量减少,将造成严重后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活和生存。近些年来,屡有在南极或北极,甚至在西藏出现臭氧黑洞的报道,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简要说明人类活动产生的哪些气体对大气臭氧层能起破坏作用。

5.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放出大量的CO2,使大气中的CO2浓度不断增大,这将对人类造成哪些后果?

1.D=5cm

2.适量照射紫外线对人体有益,可促进骨骼的钙化,预防佝偻病,紫外线还能提高肌体的抗菌能力。但过量照射紫外线会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造成细胞死亡;会使皮肤产生红斑、色素沉着、皮肤癌发病率增多;可伤害眼睛,引起眼急性角膜炎、白内障和失明。臭氧层对紫外线有吸收作用,能阻挡高能量的紫外线辐射到地表,对地球的生物起到保护作用,因此,臭氧层的存在对地球的生物至关重要。

3.O2+O+M→O3+M

O3+hv(λ<l.18pm)→O2+O

4.人类活动中产生的氮氧化物和氟利昂等气体对臭氧层起破坏作用。喷气飞机排放大量的NO,一些农药、杀虫剂等能排放N2O,作为制冷剂在制冷系统中广泛使用的氟利昂等。

5.CO2气体对红外辐射有强烈的吸收作用,若大气中含有较多的CO2,可把大部分地表的红外辐射吸收掉,使大气的温度升高,造成“温室效应”。

  

八.化工

据最新科技报导,紫杉醇是一种对子宫癌、乳腺癌、白血病等癌症有特殊疗效的抗癌药物。在使用其它抗癌药无效时,紫杉醇有理想的疗效,并被预测为21世纪最畅销的抗癌药物。在国外,科学家从红豆杉树皮中分离纯化出的紫杉醇已作为晚期子宫癌治疗药上市供应。我国于1995年开始研究和开发紫杉醇,也取得了可喜进展。

紫杉醇在红豆杉的树皮和针叶内含量很低,大约为万分之一至万分之六。据测定,从3~6棵60~100年生的大树的树皮内才能提取到1g紫杉醇,仅可治疗一位癌症患者。偏偏红豆杉这类树木生长速度很慢,l00年树龄的红豆杉直径才20cm左右。红豆杉资源有限,致使1g紫杉醇售价高达8000美元。选择生长快、紫杉醇含量高的红豆杉树种是解决供求矛盾的途径之一。全世界有13种红豆杉,我国有4种。我国的云南红豆杉和东北红豆杉可扦插成活,但紫杉醒含量低,有待提高。

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紫杉醇是解决供求矛盾的另一条途径。人工培养红豆杉细胞和筛取高产细胞株,在2×104L规模生物反应器内大量生产紫杉醇目前已进入工业放大阶段。在培养液中,用细胞刺激红豆杉组织,诱导其发根,提取紫杉醇,已经取得突破。从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出产紫杉醇的真菌,像生产啤酒那样,发酵培养这种真菌提炼紫杉醇,短期内能实现大规模生产。

1.紫杉醇的分于式为C47H51NO14。,它是由如下的A酸和B醇生成的一种酯。

A:(C6H5-是苯基)

B:R-OH(R是一个含C、H、O的基团)

①A可在无机酸催化下水解,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A水解所得的氨基酸不是天然蛋白质水解产物,因为氨基不在(填希腊字母)    位,该水解产物可发生缩聚反应,产物的结构简式可表示为               

③写出ROH的分子式。

2.文中提到的杂交红豆杉可人工扦插繁殖,这种繁殖方式属    ,除此之外,红豆杉主要的繁殖方式为     

A 分裂生殖   B 营养生殖   C 出芽生殖   D 有性生殖

3.文中提到的“细胞培养及用细菌刺激红豆杉组织并使其生根”的生物学依据是: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全部发育的潜能,即细胞的     

4.“全世界有13种红豆杉(同属红豆杉属),其中我国有4种”,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这是       结果,并说明这些物种对其生活环境具有         

5.利用文中提到的内容,简述你对保护自然资源和物种多样性的认识。

1.略

2.B、D

3.全熊性

4.自然选择,适应性

5.①因为红豆杉生长慢,并且紫杉醇在红豆杉中的含量低,如果仅为利用而任意采伐,可能导致的结果是红豆杉资源的耗尽,同时也会影响到相关物种的生存。

②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紫杉醇是解决供求矛盾的途径,也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物种多样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③在自然资源中往往存在着克服人类疾病或其他方面疾瘤的有效成分,保护自然资源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

  九.能源

材料一 本世纪50年代,我国地矿工程技术人员在黑龙江省某区发现了大型油气田。本区位于松嫩平原内,外力侵蚀严重,地势低平。经多年地质勘探,判定本地区为大型背斜构造,储油的可能性极大。后经开采,原油喷出。本地区地质剖面图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 从油田里开采出来没有经过加工处理的石油叫原油,主要由各类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所组成的混合物。经过脱水和脱盐的石油主要是烃类物质,没有固定的沸点。因此给石油加热时,低沸点的烃先气化,经冷凝先分离出来。随着温度的升高,较高沸点的烃再气化,经冷凝而分离出来。这样继续加热和冷凝,就可把石油分成不同沸点范

围的蒸馏物。这种方法叫作石油的分馏。为提高轻质液体燃料的产量,在石油工业上采用了裂化的方法,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把分子量大的、沸点高的烃断裂为分子量小的、沸点低的烃的过程。裂化有热裂化和催化裂化。

1.区为大型背斜地质构造的判定依据是在地表自 A至B一线多点采集岩石标本经同位素方法测定,岩石年龄分布为    

  A 老——新——老   B 新——老——新

  C 相当接近      D 新——较新——较老——老

2.如图1所示,背斜构造内E、F、G分别代表的是    

  A 气、水、油   B 气、油、水

  C 水、气、油   D 油、水、气

3.与该背斜在构造上相近的储水构造是     

  A 潜水     B 承压水

  C 断层储水   D 溶洞储水

4.如图上所示,在井2位置再打一口井的话,其液体水头喷出高度与井1的液体水头喷出高度相比,情况为     ,为什么?

  A 高度相等         B 根本不能喷出,无法比较

  C 第一口并高出第二口井   D 第H口并高出第一口井

5.石油主要组成的元素为    

  A 碳   B 氢   C 氧   D 磷

6.画出实验室蒸馏石油的图示。

7.写出十六烷热裂化的方程式。

8.从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考虑,未来人类将怎样决定石油的应用方向?替代它的新能源有哪些?

9.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看,能源危机的产生其表象和本质问题是     

  A 产量问题

  B 加工水平问题

  C 价格问题

D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控制与反控制

1.B

2.B

3.B

4.A 如果连通器中只装有一种液体,那么连通的多容器中静止的液面总是水平的。

5.A、B

6.如右图所示。

7.C16H34→C8H18+C8H16

8.今后石油将主要在化工、医药、纺织等行业,替代它的新能源有水能、核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风能等。

9.A、D

  

  十.环境

未能再循环的工业社会废物严重侵蚀着环境和人类健康。我们现在产生的二氧化碳、家庭污水和其它“无毒”废物的速度超过了自然循环能够吸收它们的速度。我们还正在越来越大量地排放着有毒的(经常是不能由生物过程降解的)废物,它们正积聚在土壤、空气和水中。后果是,我们正在破坏着自然环境(例如,森林被酸雨和烟雾毁坏)、我们的农业系统(例如,收成被土壤退化以及空气和水的污染所毁掉)和人类的健康(例如,食物中残留的农药、人工合成聚合物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室外的烟雾、被污染的饮用水以及家庭和学校地下的有毒垃圾堆)。在未来一些年里,污染的流行病学很可能会受到更大的重视。因此,学生们应该熟知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造成的后果以及为清除它们有待付出的代价。

1.文中关于污染与环境自净能力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A 环境污染速度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B 环境污染速度低于环境自净能力

  C 环境污染速度与环境自净能力大体相当

2.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会导致    效应,对沿海地区的影响是          ,对气候的主要影响是           

3.文中提到环境污染的后果主要是在             
       三方面。

4.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图4表达的曲线为(a表示经济发展,b表示环境质量):

      

  A         B        C        D

5.将下列污染原因与结果用线连接起来

氟里昂等排放物           酸雨

砍伐森林              土壤和水污染

核污染               放射病和癌症发病率增加

汽车、燃煤等排放二氧化硫等    臭氧层破坏

大量使用农药            土地沙漠化

6.工业污染外,消费污染越来越严重,请列出四种主要的消费污染  

         

【参考答案】

l.A

2.温室  两极冰雪融化,引起海平面升高,沿海一些低地和城市将被淹没  全球气温上升、蒸发加强、气候带范围发生变化(如现在的农耕区将变成草原,亚寒带森林区将变成农耕区)。

3.破坏自然环境、破坏农业系统、影响人类健康。

4.D

5.氟里昂等排放物           臭氧层破坏

砍伐森林              土地沙漠化

核污染              放射病和癌症发病率增加

汽车、燃煤等排放二氧化硫等    酸雨

大量使用农药            土壤和水污染

6.排放污水、使用塑料制品、家庭汽车、家庭燃煤、使用含氟冰箱、乱扔废弃物等等(答出其中四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