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能力测试及答案
1、下列关于蛋白质和氨基酸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酶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
B、高等动物合成生命活动所需的20种氨基酸
C、细胞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白质是同一种蛋白质
D、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会产生新的蛋白质
2、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鼠脾细胞与兔造血干细胞的细胞膜能够发生融合
B、用蛋白酶处理生物膜可改变其组成,不改变其通透性
C、在生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生物膜只发生结构上的联系
3、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
B、效应B细胞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
C、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每个效应B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D、当同一种抗原再次政机体时,产生的效应B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4、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
图中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过程①的自交代数越多,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超高
B、过程②可以取任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
C、过程③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
D、图中筛选过程不改变抗病基因频率
5、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6、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每摩尔葡萄糖生成ATP的量与安静时相等
②若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
③人在寒冷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产生ATP的量增加
④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0、(20分)
Ⅰ、下图为人β—珠蛋白基因与其mRNA杂交的示意图,①~⑦表示基因的不同功能区。
据图回答:
⑴上述分子杂交的原理是 ;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编码区不能翻译的序列是 (填写图中序号)。
⑵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开始转录 识别和结合①中调控序列的酶是 。
⑶若一个卵原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基因的编码区中一个A替换成T,则由该卵原细胞产生的卵细胞携带该突变基因的概率是 。
⑷上述突变基因的两个携带者婚配,其后代中含该突变基因的概率是 。
Ⅱ、(10分)为探究血糖调节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实验流程。实验中5只家兔的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匀按单位体重计算。
据图回答:
⑴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号家兔。
⑵二次注射后,与⑤号家兔相比,若④号家兔产生尿素的量增加,原因是
。
⑶二次注射后,低血糖症状最先得到缓解的是 号家兔;若②号家兔出现糖尿,则该兔的尿量将会 ,原因是
。
31、(16分)
莠去津是一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它是广泛使用的除草剂之一。
⑴莠去津的作用机理之一是阻断光反应中的电子传递过程,影响NADP+形成 ,进而影响在 中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最终抑制杂草生长。
⑵从使用莠去津农田中,选到了能遗传的耐莠去津杂草,将它与敏感莠去津植株杂交,结坚果见下表:
杂交亲本 | 后代中耐药型植株比例(%) | 后代中敏感型植株比例(%) |
耐药型♀×敏感型♂ | 100 | 0 |
敏感型♀×耐药型♂ | 0 | 100 |
由表推断,控制该耐药性状的基因位于 。
⑶莠去津在土壤中不易降解,为修复被其污染的土壤,按下面程序选育能降解莠去津的细菌(目的菌)。已知莠去津在水中溶解度低,含过量莠去津的固体培养基不透明。
据图回答:
①由于莠去津的 作用,在长期使用莠去津的土壤中可能含有目的菌。
②下图是A~C瓶中三类细菌的最大密度柱形图,由图推断,从A瓶到C瓶液体培养的目的是 ;甲类细菌密度迅速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从A瓶中应选择细菌生长处于 期的菌液加入到B瓶中,培养效果会更好。
③在固体培养基中,无透明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 ;有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 ,据此可筛选出目的菌。
1、D 2、A 3、C 4、D 5、C 6、B
30、(20分)
Ⅰ、(10分)⑴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③和⑤ ⑵RNA聚合酶
⑶1/4 ⑷3/4
Ⅱ、(10分)⑴①和⑤ ⑵更多氨基酸分解,含氮部分转变成尿素的量增加
⑶② 增加 血糖含量过高,在排出糖的同时,带走更多的水,导致多尿
31、(16分)
⑴NADPH 叶绿体基质 ⑵细胞质中
⑶①自然选择 ②初步选择能降解莠去津的细菌(目的菌)并提高其密度
培养液中缺少甲类细菌可利用的氮源或(和)有氧条件抑制了甲类细菌的生长
对数
③氮气 莠去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