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新高考理科综合生物部分押题卷(二)
1.日前,英国和瑞士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了过敏反应的元凶是基因缺陷。研究者发现,在正常人体内能够产生一种“调节性T 细胞”物质,控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但在过敏症患者体内,这种细胞却无法正常生成。研究者通过分析调节性T 细胞生成机制及它们和相关基因的联系,发现一种GATA一3基因。它能够通过抑制另一种基因FOXP3 发挥作用,阻碍调节性T 细胞的生成,从而使免疫系统对外界异物产生过度反应,引发过敏症状。以下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可能是由遗传和外界环境两方面因素引起
B.向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导人健康的基因,有可能成为治愈某些过敏症的方法
C.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与过敏原结合,能引起自身免疫病
D.人体过敏反应中释放的组织胺,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等反应,属于体液调节的范畴
2.下列对图1 中“种群生长”坐标曲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阴影部分是造成曲线I 与曲线Ⅱ 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B.若曲线Ⅱ表示青霉菌种群生长的曲线,那么提取青霉素最佳时间是在bc段
C.外来物种人侵某个地区后,一般在短时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特点都会与曲线I 一致
D.我国人口的基数比较大,所以我国目前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处于bc段
3.如图为自然界中青蛙的生殖周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 过程中胚胎中细胞的数目在不断增多,胚胎体积也一直在不断增大
B. a 、b 、d 过程中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c过程进行的是减数分裂
C.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均与c 过程有关
D.由于d 过程的存在,因此蝌蚪细胞中的所有遗传物质,必定是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
4. 2007 年11月下旬,美国和日本的两个研究小组几乎同时宣布成功将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了几乎可以和胚胎干细胞相媲美的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人类iPS 细胞可以形成神经元等人体多种组织细胞。以下有关“iPS 细胞”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iPS 细胞”分化为人体多种组织细胞的过程表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B.“iPS 细胞”有细胞周期,它分化形成的神经细胞没有细胞周期
C.“iPS 细胞”既可分化形成神经元,也可用于制造心肌细胞,说明“iPS 细胞”在分裂时很容易发生突变
D.“iPS 细胞”只能分化成人体多种组织细胞是因为它不具有人体的全套遗传物质
5.正确地选择实验所需的试剂或材料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下列有关实验材料或试剂选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鉴定脂肪和粗提取DNA 的实验中都会使用到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
B.斐林试剂和双缩脉试剂在配制时虽然都用到了CuSO4和NaOH,但使用的方法却并不相同
C.提取纯化的细胞膜可利用人的成熟红细胞做实验材料,但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却不能
D.观察细胞质流动、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都可以使用菠菜叶做实验材料
30. (20分)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I、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发现植物的落叶在土壤里会逐渐腐烂,形成腐殖质。他们猜测落叶的腐烂是由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分解能力不同,并设计了实验进行验证。
(1)假如让你为他们的实验设计提一些建议,你会建议他们在实验设计中要遵循的是
原则和
原则。
(2)这些同学以带有同种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均分为A 和B 两组.实验时A 组不作处理(自然状态)B组用塑料袋包好,放在
(3)如果同学们的猜测是正确的,若干天后(2 )中实验组的落叶
。
(4)如果同学们用带有相同量同种植物落叶的冻土苔原和热带雨林的等量土壤为实验材料,分别模拟原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条件进行C 组和D
组的实验,定期抽样检测样品土壤中未腐烂的落叶的含量,请根据预期结果在图中绘出相应的曲线.
Ⅱ、北方农民在冬季种植温室大棚蔬菜时,常将一些作物的秸秆粉碎后与动物粪便混合作为底肥使用,这样做可以为蔬菜的生长提供必需的
和
。
在种植蔬菜时菜农们发现蔬菜的嫩叶生长不正常,老叶生长正常,他们根据施肥的情况推算土壤中可能缺少镁或铁元素,你认为缺少的矿质元素是
。他们还发现当土壤中氮元素含量增加时,蔬菜的光合作用效率也会提高,你觉得其原因可能是 。
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分析一下,下面菜农管理温室大棚的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 经常松土并清除其中的杂草。
② 每当晴朗的中午,将塑料大棚开一道缝,进行通风。
③ 每天清晨用笤帚等工具清扫棚膜表面。
④ 在温室大棚的后墙挂反光幕。
⑤ 适当降低夜晚棚内的温度。
31.(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摩尔根是“基因学说”的创立者,为了探索生物界遗传现象的本质,揭示遗传的奥秘,他和他的实验对象—果蝇几乎打了一辈子交道。摩尔根在实验中发现经过X 射线照射处理的红眼果蝇,产生出新的变种—白眼果蝇。他把这种白眼果蝇与红眼果蝇进行交配,9 天以后,又产生了1200 多只红眼果蝇。随后他又将这一代果蝇中的一些继续进行交配,10 天后产生了4000 多只第二代果蝇。摩尔根发现,在这些果蝇变种中,红眼与白眼的比例约为3:1 ,这个结果与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曾经做过的高矮秆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完全一致。
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摩尔根利用x 射线照射处理红眼果蝇,之所以能获得白眼果蝇是因为发生
。
(2)摩尔根在果蝇实验中还发现,在第二代的雄性果蝇中白眼、红眼都有,而在雌性果蝇中连l只白眼都没有。他反复试验过多次,情况都是如此。由此可以判断果蝇眼色的遗传方式为
。摩尔根实验里,在果蝇变种中,红眼与白眼的比例约为3:1 ,结果与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曾经做过的高矮秆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完全一致。说明果蝇眼色的遗传符合
定律。
(3)图18 为果蝇的原始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及其上基因的示意图。该图所示的是
果蝇细胞。这个原始生殖细胞经减数分裂可产生
种基因型的配子。若只考虑D(d )和A ( a )基因,让该果蝇与基因型相同的异性果蝇交配得到Fl,然后将F1中所有基因型为A_dd 的雌果蝇与基因型为aadd 的雄果蝇混养,让其随机交配,则理论上F2中基因型为Aadd 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
(4)一个基因型为AaXWY 的雄果蝇产生了一个AAaXW的精子,那么与该精子同时产生的另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
。
(5)假设控制某对相对性状的基因B ( b)位于果蝇X 、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那么这对相对性状在后代雌雄个体中表现的比例是否一定相同?
,举例说明
。
( 6)若某果蝇品系有两组性状:Ⅰ和Ⅰ′、Ⅱ和Ⅱ′(Ⅰ、Ⅱ表示显性性状,Ⅰ′和Ⅱ′表示隐性性状)
请根据以下几组实验结果,判断控制上述三组性状的基因的位置和遗传方式。
① ♀Ⅰ×♂Ⅰ′→F1表现Ⅰ性状;♂Ⅰ×♀Ⅰ′→F1表现I性状。说明 。
②♀Ⅱ×♂Ⅱ′→F1表现Ⅱ性状;♂Ⅱ×♀Ⅱ′→F1表现Ⅱ′性状。说明 。
1. 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免疫、体液调节、基因工程等知识的综合应用。从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过敏反应可能是由于基因缺陷使得“调节性T 细胞”物质无法生成引起的,另外,环境中的过敏原也是引发过敏反应的原因之一,因此A 选项正确;利用基因治疗的方法弥补基因缺陷的先天不足,可以治疗某些基因缺陷病,当然也包括过敏反应;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与过敏原结合,能引起过敏反应而不是白身免疫病;组织胺是体液中的化学物质,它对生命活动的调节理应属于体液调节的范畴。
2. 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种群、微生物的生长等知识,从图示曲线可知曲线Ⅰ为“J ”型曲线,一般是生物迁入一个新的环境后,在没有环境阻力的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是比较理想的
一种情况。大多数种群往往会因为环境阻力的存在,而使数量变化规律如曲线Ⅱ所示,因此造成曲线I 与曲线Ⅱ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阻力,即图中的阴影部分;bc段是微生物生长的稳定期,也是次级代谢产物大量积累的时期,因此提取青霉素最佳时间应是在bc段;我国人口的基数比较大,出生率仍很高,因此我国目前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还是处于ab 段。
3. C 解析:本题考查的问题是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及遗传的有关知识。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体积并不是一直在增大,如在卵裂期,细胞的数目虽在不断增多,但胚胎体积不发生变化,故A 项不正确;d 过程是受精作用,不发生细胞分裂;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都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因此C 项正确;受精卵中的核基因是精子和卵细胞各提供一半,但由于受精卵中的细胞质主要是来自卵细胞,因此质基因主要来自卵细胞。故D 项不正确。
4. 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细胞分化及细胞全能性的知识。细胞的全能性指的是已经分化了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iPS 细胞”可分化为人体多种组织细胞,但并非完整个体,因此A 项不正确;“iPS 细胞”是多功能干细胞,可进一步进行分裂和分化,因此有细胞周期,而它分化形成的神经细胞已经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进行细胞分裂,也就不再有细胞周期;“iPS 细胞”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而不是发生了基因突变;“iPS 细胞”是由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的,所以应具有人体的全套遗传物质。
5.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教材的经典实验,鉴定脂肪和粗提取DNA 的实验中都会使用到酒精,但浓度不同,鉴定脂肪时,利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而粗提取DNA 时使用的是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斐林试剂中用的是0.lg/gmL 的NaOH 溶液和
30.答案:Ⅰ、(1)单一变量对照
(2)杀灭土壤微生物,同时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
(3)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
Ⅱ、矿质元素 CO2 铁 氮是光合作用所需各种酶、NADPH和ATP 的组成成分 ①②③④⑤
解析:Ⅰ、(l)进行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指控制其他因素不变,而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样可以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在实验中设置对照组是为了与实验组进行对比,以显示实验的效果。
(2)在
(3)由于实验组中已经基本上没有了分解者,因此该组落叶的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
(4) 冻士苔原的环境温度低.酶的活性低,分解者的活动不旺盛,因此落叶被分解得少,末腐烂的落叶量多,如答图8 中C 所示。而热带雨林的环境温度很高.落叶被分解得也快,未腐烂的落叶量就少,如答图8 中D 所示。
Ⅱ、作物的秸秆中的有机物被分解后,可释放二氧化碳,也可形成矿质离子供蔬菜生长使用;若嫩叶生长不正常,老叶生长正常,显然是缺乏不能再转移利用的元素(如钙、铁等),而镁屑于可以转移利川的元素,缺谈时,嫩叶生长正常,而老叶生长不正常,氮之所以能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效率是因为氮是光合作用所需各种酶、NADPH和ATP的组成成分;①做法不仅可以促进上壤通气,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有利于矿质元素的吸收,而且可以去除杂草,减少杂草与蔬菜之间的竞争;②做法可以使大棚内的空气流通,能提高大棚内CO2 的浓度,可且还能增加温室内的光照强度,降低大棚内的空气湿度,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及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的运输;③和④的做法都能增加大棚内的光照强度;⑤做法可以降低呼吸酶的活性,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评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不仅对代谢和生态的有关知识进行考查,而且还考查了有关实验设计的知识。试题的结构为“生态+代谢”,由于在以往的高考中多出现的是“代谢+调节”或“代谢+遗传”的模式,因此同样作为主干知识,而且与代谢有着密切关系的“生态”就有可能在非选择题中出现。因此“生态十代谢”很可能是在2008高考中出现的一种模式。
31.答案:(l)基因突变 (2)伴性遗传 基因分离 ⑶雌 1 2/3
(4) aXw 、Y、Y
(5)不一定相同 例如XbXb与XbYB的后代中,雄性个体为xbYB,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雌性个体为XbXb " ,全部表现为隐性性。(6)①控制I 和Ⅰ′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属细胞核遗传②控制Ⅱ和Ⅱ′的基因在细胞质中,属于细胞质遗传
解析:( 1 )从材料中可知,是X 射线照射使红眼果蝇突变成白眼果蝇。(2)分析摩尔根实验的结果可知,后代表现型与性别有关,因此属于伴性遗传。因为是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此符合基因分离定律。(3)从图示可知,该果蝇具有两条X 染色体,囚此为雌果蝇。因该细胞为原始的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故只产生一种配子。若只考虑D( d)和A( a)基因,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Dd ,它与基因型相同的异性果蝇交配得到的Fl 中,所有基因型为A_dd 的雌果蝇里面,有1/3的果蝇基因型为AAdd,有2/3为Aadd,它们与基因型为aadd的雄果蝇随机交配,则后代中有Aadd和aadd两种基因型的个体,而aadd所占比例为2/3×1/2=1/3,所以Aadd所占比例为1-1/ 3=2/3。
⑷基因型为AaXWY 的雄果蝇产生了一个AAaXW的精子,显然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A 与a 基因没有分离,因此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为AAaaXWXw和YY。AA 没有分开,说明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也出现了异常,最终产生了AAaXW、aXw 、Y 、Y 四个精子。(5)见答案。( 6)① 中正反交结果相同,说明控制Ⅰ和Ⅰ′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属细胞核遗传;② 正反交结果不同,表现为母系遗传,故基因在细胞质中,属于细胞质遗传。
评析:本题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多方向的实验.从而得出与遗传相关的各种结论。另外本题也揭示了实验题转型的一种趋势,即在以后高考中可能会逐渐将实验设计,转向对实验结果分析能力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