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上学期单元检测卷1

2014-5-11 0:37:11 下载本试卷

第7单元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茎叶具有保水功能。根系发达的植物能在沙漠中生活,而茎叶保水功能差、根系不发达的植物,则不能在沙漠中生活。达尔文对这种现象的确切解释是

A.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B.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容易生存

C.生物的变异对生物的生存都是不利的   D.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2.下列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的有                         

A.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B.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3.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没有能解决的问题是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说明物种是可变的

C.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及多样性      D.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4.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C.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

5.基因型分别为AA、aa的同一物种的两个个体进行杂交,F1自交,其F2中A、a基因的频率分别为

A.50%,50%    B.60%,40%    C.40%,60%    D.70%,30%

6.下列表格所示为某物种的遗传学测量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

基因

频率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等位基因

B的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等位基因

b的频率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1)求1900年和1970年时,杂合子Bb的基因型频率各是多少?

(2)请说明从1900~1970年的70年中,显性基因B的频率逐渐下降的原因。

7.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      

8.人类的苯丙酮尿症是由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某群体中的发病率是1/10000,若表现型正常的个体婚配,生出患该病小孩的概率是 

A.1%    B.0.1%    C.0.01%   D.0.001%

9.(2004年北京卷)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地用于棉铃虫的防治。在大田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少量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维持棉田物种多样性    B.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

C.使食虫鸟有虫可食     D.维持棉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0.图1表示最初生活在某个区域的种群,由于水的阻碍,已将物种分离成两个独立的群体。如果甲生活的环境比乙生活的环境发生的变化剧烈,那么群体甲的进化速度将可能

A.比乙慢      B.比乙快    

C.与乙相同     D.不能确定

11.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细菌产生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

A.基因重组   B.突变      C.环境条件变化   D.杂交

12.用水蚤(一种水生小节肢动物)进行如图2所示的实验。请分析回答:

(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 

     

(2)有些水蚤能在20oC环境中生活,还有些   

水蚤能在28oC环境中生活,这表明水蚤个体

之间存在着        ,从而体现了生

物的变异一般是      

(3)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      

用,而这种作用是        的。

(4)把20oC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8oC环境

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把28oC环境中

生活的水蚤移入20oC环境中也将引起死亡。这说

明当环境条件变化时,如果生物体缺少        ,就要被环境所淘汰。因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      的特点。

13.抗流感的疫苗,每过几年就要更换新的,因为流感病毒已经产生了高度的抗药性,对这种抗药性产生的合理解释是

  A.流感病毒的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B.病毒对疫苗产生了定向变异

C.疫苗对病毒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的结果

D.流感疫苗诱发病毒产生突变

14.某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下图甲曲线(纵坐标为个体数量,横坐标为翅的长度)。后来小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调查,你认为最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是

15.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

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一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2a浓度的DDT处理,将存活下来的果蝇的后代(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存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是在环境条件(DDT)的“诱导”下产生的,并且认为,该实验证实了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正确性。

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

实验二:将若干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a浓度的DDT分别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果蝇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2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也产生了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性的果蝇的父母及其祖先并没有接触过DDT。

通过对实验二的分析后,你认为:

(1)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      ,果蝇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        ,果蝇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处理)之(前、中、后)         

(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是           

16.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物种形成的有关因素,不正确的是

A.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物种形成的内因   

B.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外因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D.物种的形成有的不需要经过隔离

17.对生物进化的方向起决定作用的是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自然选择

18.某一个种群中某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因为

A. 该性状对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   

B.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该性状的纯合体

C.该变异性状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  

D.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

19.下列不属于生殖隔离的是

A.马和驴杂交后代不育          B.鸟类和青蛙不能杂交

C.山羊和绵羊杂交后代不活        D.东北虎和华南虎可杂交

20.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殖功能    B.产生了地理隔离

C.产生了生殖隔离            D.改变了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例

21.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对所有的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22.我国首只“虎狮兽”2002年在南京红山动物园诞生,“虎狮兽”是由雄虎和母狮杂交产生的后代。下列对此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虎狮兽属于动物中的一个新物种

B.虎狮兽再与虎或狮杂交,均能生出杂种后代

C.雄虎与母狮能杂交且能产生后代,所以不属于生殖隔离

D.虎狮兽无繁殖能力,因为其细胞核中无同源染色体

23.达尔文在环球考察时,在南美洲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观察到14种地雀,它们的大小和喙形各不相同,栖息场所和食物也不同,其种间杂交一般不育。据研究,它们是由一种祖地雀进化来的。

(1)这些鸟的祖先由于偶然的原因从南美洲大陆迁来,它们逐渐分布到各个岛上去,各个岛上的地雀被海洋隔开不能交配,这就造成了      ,阻止了种群间的       ,但此时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后来产生了      便形成了不同品种的地雀。

(2)不同岛屿上的地雀,其身体大小和喙形各不相同,据研究是由于它们的祖先原来就存在着    ,它是生物进化的      。由于不同岛屿的食物种类和栖息场所不同,有的个体得到食物而存活,有的得不到食物而死亡,这个过程叫      。由于环境不同,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的基因频率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这说明     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不同,从而证明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B 2.D 3.D 4.C 5.A 6.(1)1.98% 18% (2)环境对基因频率有选择

作用,在自然选择作用下,显性基因B逐渐被淘汰  7.6%  8.C 9.B  10.B 

11.B 12.(1)25oC (2)各种变异类型 不定向 (3)选择 定向 (4)适应新

环境的变异 相对性  13.C  14.D 15. (1)选择 不定向  (2)①实验(一)将果

蝇个体作为进化的单位来研究,不能发现个体变异不定向的特点 ②实验(一)用DDT直

接处理果蝇,虽然看到的是群体变异,但容易误认为DDT对果蝇的抗性起“诱导”作

用,而看不出“诱导”掩盖下的选择作用。 16.D  17.D 18.A 19.D 20.C 

21.B  22.D  23.(1)地理隔离 基因交流 生殖隔离 (2)变异 原材料  自

然选择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