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分析必修(2)

2014-5-11 0:37:15 下载本试卷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遗基(DNA是遗传物、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遗传规律

——性别、伴性遗传——变异(突、重、染)——遗传病与优生

一、选择题

11.(2005·上海生物·11)含有2000个碱基的DNA,每条链上的碱基排列方式有    (B )

A、42000个   B、41000个    C、22000个   D、21000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DNA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解析:DNA分子的多样性是由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决定的。每一对碱基对的排列方式有4种,因此有n对碱基对,其排列方式就有4n种。有2000个碱基,即1000个碱基对,所以碱基排列方式有41000种。

5.(2005·江苏理综·5)在双链DNA分子中,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与A(腺嘌呤)配对的碱基是               (D         )

 A、G(鸟嘌呤)    B、C(胞嘧啶)    C、A(腺嘌呤)      D、T(胸腺嘧啶)

4.(2005·北京春季理综·4)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间有2个氢键,胞嘧啶与鸟嘌呤之间有3个氢键。现有四种DNA样品,根据样品中碱基的百分含量判断最有可能来自嗜热菌(生活在高温环境中)的是(B)

A、含胸腺嘧啶32%的样品       B、含腺嘌呤17%的样品

C、含腺嘌呤30%的样品       D.含胞嘧啶15%的样品

19.(2005·辽宁大综·19)A和a为控制果蝇体色的一对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该等位基因分离的细胞是           (C         )

 A、初级精母细胞   B、精原细胞     C、初级卵母细胞   D、卵原细胞

1.(2005·全国卷Ⅰ·1)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的                (D         )

 A、DNA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B、核糖体不同

 C、转运RNA不同             D、信使RNA不同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解析:人体神经细胞和肝细胞都是由受精卵细胞分化而来的,因此这种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或基因及核糖体是相同的,但在人体不同部位的细胞表现出的性状不同,主要原因是DNA分子上的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即在两类细胞中,虽含有相同基因,但不同的细胞表达不同的基因,因而通过转录形成的信使RNA也不同。

17.(2005·江苏生物·17)下列有关遗传信息的叙述,错误的是(D)

 A、遗传信息可以通过DNA复制传递给后代

 B、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C、遗传信息是指DNA分子的脱氧核甘酸的排列顺序

 D、遗传信息全部以密码于的方式体现出来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遗传信息的概念、复制与表达。

解析:遗传信息是指DNA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遗传信息可以通过DNA的复制传递给后代,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决定了蛋白质分子结构,遗传信息全部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方式体现出来。

5.(2005·上海生物·5)tRNA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现象可出现在真核细胞的(B)

 A、细胞核中     B、核糖体上     C、核膜上      D、核孔处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基因的表达过程中的翻译。

解析:真核细胞基因的表达的转录在细胞核内进行,翻译在细胞质中核糖体上进行。翻译时tRNA的一端携带氨基酸,另一端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把转运来的氨基酸放在相应的位置上。

14.(2005·上海生物·14)一段原核生物的mRNA通过翻译可合成一条含有11个肽键的多肽,则此mRNA分子至少含有的碱基个数及合成这段多肽需要的tRNA个数,依次为         (B       )

 A、33 11      B、36 12      C、12  36      D、11 36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密码子碱基数和tRNA个数的有关计算。

解析:一条含有11个肽键的多肽,有12个氨基酸,因此需12个tRNA运输,决定一个氨基酸需一个密码子,而每个密码子由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组成,所以mRNA上至少含有12×3=36个。

22.(2005·辽宁大综·22)下表为3个不同小麦杂交组合及其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组合

序号

杂交组合类型

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抗病

红种皮

抗病

白种皮

感病

红种皮

感病

白种皮

抗病、红种皮×感病、红种皮

416

138

410

135

抗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180

184

178

182

感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140

136

420

414

 据表分析,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B )

 A、6个亲本都是杂合体          B、抗病对感病为显性

 C、红种皮对白种皮为显性         D、这两对性状自由组合

5.(2005·天津理综·5)人类的卷发对直发为显性性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遗传性慢性肾炎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一个卷发患遗传性慢性肾炎的女人与直发患遗传性慢性肾炎的男人婚配,生育一个直发无肾炎的儿子。这对夫妻再生育一个卷发患遗传性慢性肾炎的孩子的概率是                     (D )

 A、1/4        B、3/4       C、1/8        D、3/8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自由组合定律的概率计算及根据亲子代性状表现推知基因型。

解析:由题意可知,直发无肾炎的儿子的基因型是aaXbY(卷、直发用A、表示、遗传性慢性肾炎用B、b表示),则可推知其父亲基因型是aaXBY,母亲基因型是AaXBXb。因此生育一个卷发患遗传性慢性肾炎(AaXB——的孩子的概率是1/2Aa×3/4XB---=3/8 AaXB——

20.(2005·广东大综·20)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和减数分裂特点,人类男女性别比例是1:1。人的性别决定发生于                       (B         )

 A、减数分裂过程中            B、受精作用过程中 

 C、囊胚形成过程中            D、原肠胚形成过程中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性别决定的时期。

解析:人类的性别决定类型是XY型,XX型为女性,XY型为男性,女性的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只产生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男性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同时产生数目相等的含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两种精子,在受精时,两种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形成两种数目相等的受精卵:含XX性染色体的和含XY性染色体的两种受精卵,此时子代的性别就已决定,含XX性染色体的受精卵发育成女性,含XY性染色体的受精卵发育成男性。

6.(2005·上海生物·6)在正常情况下,下列有关X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女性体细胞内有两条X染色体      B、男性体细胞内有一条X染色体

 C、X染色体上的基因均与性别决定有关   D、黑猩猩等哺乳动物也有X染色体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的有关知识。

解析:人类和哺乳动物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因此ABD选项均正确。性别决定与性染色体组成有关,而与X染色体上的的基因无关,如位于X染色体的红绿色盲基因,既可存在于女性体细胞中,也可存在于男性体细胞中。

21.(2005·上海生物·21)右图为患红绿色盲的某家族系谱图,该病为隐性伴性遗传,其中7号的致病基因来自(B)

 A、1号

 B、2号

 C、3号

 D、4号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

解析: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7为患者,则7的基因型为XbY,其Xb染色体只能来自母亲5,母亲5的父亲1正常,则1不含Xb,所以母亲5的Xb只能来自她的母亲2。

31.(2005·江苏生物·31)一个家庭中,父亲是色觉正常的多指(由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控制)患者,母亲的表现型正常,他们却生了一个手指正常但患红绿色盲的孩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C)

 A、该孩子的色盲基因来自祖母  B、父亲的基因型是杂合子

 C、这对夫妇再生一个男孩,只患红绿色盲的概率是1/4

D、父亲的精子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3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

解析:由孩子的表现型及父母的表现型,可判断出父亲的基因型为AaXBY,母亲的基因型为aaXBXb,孩子的基因型为aaXbY,孩子的色盲基因来自母亲,因此不可来自祖母;父亲产生的精子可有四种类型,其中有两种类型携带有致病基因a,概率为1/2。

25.(2005·江苏生物·25)近亲结婚会增加后代遗传病的发病率,主要原因在于(C)

A、近亲结婚容易使后代产生新的致病基因 B、近亲结婚的双方携带的致病基因较其他人多

 C、部分遗传病由隐性致病基因所控制   D、部分遗传病由显性致病基因所控制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解。

解析:在近亲结婚的情况下,双方从共同祖先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就会大增,因为双方很有可能都是某种隐性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18.(2005·广东大综·18)优生学是利用遗传学原理改善人类遗传素质、预防遗传病发生的一门科学。以下属于优生措施的是                            (B       )

 ①避免近亲结婚   ②提倡适龄生育   ③选择剖腹分娩   

 ④鼓励婚前检查   ⑤进行产前诊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优生的措施。

解析:为了达到优生的目的,我国开展优生工作的主要措施有: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产前诊断等。

3.(2005·天津理综·3)原发性低血压是一种人类的遗传病。为了研究其发病率与遗传方式,正确的方法是               (D         )

①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②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③在患者家系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④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群中遗传病的调查方法。

解析:人类遗传病情况可通过社会调查和家系调查的方式进行,但是统计调查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是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然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对某个典型的患者家系进行调查。

30.(2005·广东生物·30)下表是四种人类遗传病的亲本组合及优生指导,正确的是(ABD)

遗传病

遗传方式

夫妻基因型

优生指导

A

抗维生素D佝偻病

X染色体显性遗传

XaXa×XAY

选择生男孩

B

红绿色盲症

X染色体隐性遗传

XbXb×XBY

选择生女孩

C

白化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Aa×Aa

选择生女孩

D

并指症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Tt×tt

产前基因诊断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遗传病的类型、遗传方式及优生指导。

解析:经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夫妻基因型为XaXa×XAY,则后代中女儿全为患者,而儿子全部正常,因此选择生男孩正确;红绿色盲症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夫妻基因型为XbXb×XBY,则后代中儿子全为患者,而女儿携带者,表现全部正常,因此选择生女儿正确;并指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夫妻基因型为Tt×tt,后代中儿子与女儿的患病率各为25%,因此可通过产前基因诊断的方法确定胎儿是否正常;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夫妻基因型为Aa×Aa,后代中儿子、女儿患病的概率各为12.5%,不能通过性别来确定肯定正常。C选项错误。

33.(2005·上海生物·33)右图是某植物细胞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示意图。该植物的基因型为

AaBbEe测交后代中绝大多数个体为aaBbEe、Aabbee,极少数为

AaBbee、aabbEe。若图中染色体上的编号1是基因A的位置,

则基因a、b、B的位置依次为(C)

A、4,2,14  

B、13,15,3 

C、13,3,15 

D、16,2,15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基因连锁和互换定律。

解析:测交是让AaBbEe个与纯隐性个体aabbee杂交。纯隐性个体aabbee产生的配子只有一种类型:abe,由此可推测出AaBbEe的个体产生的配子中,较多的配子是aBE、Abe,较少的配子是Abe 、abE。由此可判断aBE、Abe是边锁在一起,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发生交换的是B与b,而且距着丝点越远发生交换的概率越大。基因a位于与基因A相对应的另一条染色体上的13与16的位置,基因b应位于3或5上,B位于15或16上。

11.(2005·广东生物·11)以下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B)

 A、基因突变都会遗传给后代   B、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

C、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后代都是不育的  D、基因重组只发生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变异的知识。

解析:生物的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是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由于一种氨基酸可由几种遗传密码与它对应,故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发生在体细胞中的突变一般是不会遗传给后代。应用重组DNA技术,改造的基因,也属于基因重组。有些生物染色体变异时,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产生的后代就形成了多倍体

l9.(2005·广东生物·19)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简捷的方法是(B)

 A、单倍体育种   B、杂交育种     C、人工诱变育种  D、细胞工程育种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育种方法。

解析:生物育种方法有多种,利用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因aabb为双隐性类型,可在子二代中直接筛选出,因此只需二年就可选育出。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一般也需二年,但技术复杂。在相同的时间内,杂交育种用材及技术简单。

二、非选择题

37.(2005·上海生物·37)(10分)回答有关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及其表达的问题。

(1)将同位素标记的尿核苷(尿嘧啶和核糖的结合物)加入细胞培养液中,不久在细胞核中发现被标记的  Mrna    tRNA    rRNA  

(2)将从A细胞中提取的核酸,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转移到另一种细胞B中,当转入  DNA时,其遗传信息在B细胞中得到表达并能够复制传给下一代,当转入  RNA  时,在B细胞中虽能合成相应的蛋白质,但性状不会遗传。

①—GGCCTGAAGAGAAGT—

②—CCGGACTTCTCTTCA—

 
(3)已知某基因片段碱基排列如右图。由它控制合成的多肽中 含有“—脯氨酸—谷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的氨基酸序列。(脯氨酸的密码子是:CCU、CCC、

CCA、CCG;谷氨酸的是GAA、GAG;赖氨酸的是AAA、AAG;甘氨酸

的是GGU、GGC、GGA、GGG。)

(1)翻译上述多肽的mRNA是由该基因的   ②  链转录的(以图中①或②表示),此mRNA的碱基排列顺序是:  —CCUGAAGAGAAG  

(2)若该基因由于一个碱基被置换而发生突变,所合成的多肽的氨基酸排列顺序成为“—脯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赖氨酸—”。写出转录出此段多DNA单链的碱基排列顺序:

_  GGACTTCCCTTC  

答:37.(1)mRNA tRNA  rRNA  (2)DNA RNA (3)1)②  —CCUGAAGAGAAG—  2)—GGACTTCCCTTC—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遗传信息复制与表达。

解析:(1)尿核苷是合成RNA的原料,因此在细胞核中被标记的有mRNA、tRNA、rRNA。

(2)遗传信息在B细胞中得到表达并能复制传给下一代,说明转入物能转录、翻译、复制,转入的是DNA;转入物在B细胞中只能合成相应蛋白质,但性状不能遗传,说明转入物只能发生翻译过程,转入的是RNA。

(3)1)根据多肽中氨基酸排列顺序和各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可先确定决定第一个氨基酸即脯氨酸的三个相邻碱基或最后一个氨基酸即赖氨酸的三个相邻碱基,在尝试的过程中不能确定决定第一个氨基酸即脯氨酸的三个相邻碱基,在尝试决定第一个氨基酸即脯氨酸的三个相邻碱基最后一个氨基酸即赖氨酸的三个相邻碱基,可发现与赖氨酸的密码子AAA或AAG互补的是②中的后面的三个碱基TTC,再用其它的氨基酸进行验证,最终确定②为模板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可得到mRNA的碱基排列顺序:-CCUGAAGAGAAG-。

2)发生基因突变后多肽中氨基酸发生改变的是第二个谷氨酸变为甘氨酸,第二个谷氨酸对应的密码子是GAG,因为突变是由一个碱基被置换而引起,因此对应甘氨酸密码子与谷氨酸对应的密码子是GAG只有一个碱基不同,由此推出甘氨酸对应密码子是GGG,所以突变后的DNA单链的碱基序列是:-GGACTTCCCTTC-。

31.(2005·全国卷Ⅰ·31)(21分)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牛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出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了1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

(1)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断过程。

 答:                      不能确定。(2分)①假设无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的基因型都为aa,每个交配组合的后代或为有角或为无角,概率各占1/2,6个组合后代合计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5分)②假设有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可能有两种基因型,即AA和Aa。AA的后代均为有角。Aa的后代或为无角或为有角,概率各占1/2,由于配子的随机结合及后代数量少,实际分离比例可能偏离1/2。所以,只要母牛中具有Aa基因型的头数大于或等于3头,那么6个组合后代合计也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7分)综合上述分析,不能确定有角为显性,还是无角为显性  。(1分)

(2)为了确定有角与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答:  从牛群中选择多对有角牛与有角牛杂交(有角牛×有角牛)。如果后代出现无角小牛,则有角为显性,无角为隐性;如果后代全部为有角小牛,则无角为显性,有角为隐性  。(6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一方面是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另一方面考查根据表现型来分析相对性状显隐性关系的分析与推理能力。

解析:详见答案。

答案:(1)不能确定 ①假设无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的基因型都为aa,每个交配组合的后代或为有角或为无角,概率各占1/2。6个组合后代合计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
②假设有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可能有两种的基因型,即AA和Aa。AA的后代均为有角。Aa的后代或为无角或为有角,概率各占1/2。由于配子的随机结合及后代数量少,实际分离比例可能偏离1/2。所以,只要母牛中含有Aa基因型的头数大于或等于3头,那么6个组合后代合计也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和3头有角小牛。
(2)从牛群中选择多对有角牛与有角牛杂交(有角牛×有角牛)。如果后代出现无角小牛,则有角为显性,无角为隐性;如果后代全部为有角小牛,则无角为显性,有角为隐性。

35.(2005·广东生物·35)(9分)家禽鸡冠的形状由两对基因( A和a,B和b)控制,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

与性别无关。据下表回答问题:

项目

基因组合

A、B同时存在

(A B 型)

A存在、B不存在

(A bb型)

B存在、A不存在

(aaB 型)

A和B都不存在

(aabb型)

鸡冠形状

核桃状

玫瑰状

豌豆状

单片状

杂交组合

甲:核桃状×单片状→F1:核桃状,玫瑰状,豌豆状,单片状

乙:玫瑰状×玫瑰状→F1:玫瑰状,单片状

丙:豌豆状×玫瑰状→F1:全是核桃状

(1)甲组杂交方式在遗传学上称为  测交  ,甲组杂交F1代四种表现型比例是  1:1:1:1 。

(2)让乙组后代F1中玫瑰状冠的家禽与另一纯合豌豆状冠的家禽杂交,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在理论上是   核桃状∶豌豆状=2∶1 

(3)让丙组F1中的雌雄个体交配.后代表现为玫瑰状冠的有120只,那么表现为豌豆状冠的杂合子理论上有 80  只。

(4)基因型为AaBb与Aabb的个体杂交,它们的后代基因型的种类有  6  种,后代中纯合子比例占  1/4   

答:(l)测交,1:1:1:1;(2)核桃状:豌豆状=2:1;(3)80;(4)6,1/4  。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遗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解析:(1)先根据题意写出甲组亲本已知基因型:A B ×aabb。然后根据后代表现型推导出亲本基因型,后代有核桃状,玫瑰状,豌豆状,单片状四种表现型,则核桃状亲本必为AaBb。亲本的杂交方式为测交,后代四种表现型比例为1:1:1:1。

(2)同理推导出乙组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F1中玫瑰状冠的家禽(1/3Aabb,2/3Aabb)与另一纯合豌豆状冠的家禽(aaBB)杂交,后代表现型为2/3 AaBb,1/3aaBb,即核桃状:豌豆状=2:1。

(3)同理推导出丙组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F1中的雌雄个体交配,即AaBb×AaBb杂交,后代表现型:核桃状:玫瑰状:豌豆状:单片状=9:3:3:1,已知玫瑰状冠的有120只,则豌豆状冠的也有120只,其中杂合子理论上占2/3,即80只。

(4)基因型为AaBb与Aabb的个体杂交,按分离定律一对一对分别求解,Aa×Aa,子代3种基因型,纯合为1/4AA,1/4aa;Bb×bb,子代2种基因型,纯合为1/2bb;故它们的后代基因型的种类有2×3=6种。后代纯合子为1/4AA×1/2b+1/4aa×1/2bb=1/4纯合。

答案:(l)测交,1:1:1:1;(2)核桃状:豌豆状=2:1;(3)80;(4)6,1/4。

41.(2005·广东生物·41)(8分)甲图为人的性染色体简图。X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甲图中I片段),该部分基因互为等位: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甲图中的Ⅱ—1,Ⅱ—2片段),该部分基因不互为等位。请回答:

(1)人类的血友病基因位于甲图中的   Ⅱ-2  片段。

(2)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x和Y染色体能通过互换发生基因重组的是甲图中的  Ⅰ 片段。

(3)某种病的遗传系谱如乙图,则控制该病的基因很可能位于甲图中的  Ⅱ-1  片段。

(4)假设控制某个相对性状的基因A(a)位于甲图所示X和Y染色体的I片段,那么这对性状在后代男女个体中表现型的比例一定相同吗?试举一例____不一定。例如母本为XaXa,父本为XaYA ,则后代男性个体为XaYA,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后代女性个体为XaXa,全部表现为隐性性状 __。                 

答:(1)Ⅱ-2;(2)Ⅰ;(3)Ⅱ-1;(4)不一定。例如母本为XaXa,父本为XaYA ,则后代男性个体为XaYA,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后代女性个体为XaXa,全部表现为隐性性状。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问题的理解。

解析: (1)人类的血友病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遗传,在Y染色体上不存在,故位于非同源的甲图中的Ⅱ—2片段。(2)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x和Y染色体能通过互换发生基因重组,这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故是同源的甲图中I片段。(3)根据遗传图解,不难看出,该种病最可能为Y染色体遗传病,故控制该病的基因很可能位于甲图中的Ⅱ-1片段,不存在于X染色体上。(4)假设控制某个相对性状的基因A(a)位于甲图所示X和Y染色体的I片段,那么这对性状亲本为:XAXA×XAYa, XaXa×XaYA,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后代男女个体中表现型的比例相同,均表现为显性;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后代男性个体为XaYA,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后代女性个体为XaXa,全部表现为隐性性状。

答案:(1)Ⅱ-2;(2)Ⅰ;(3)Ⅱ-1;(4)不一定。例如母本为XaXa,父本为XaYA ,则后代男性个体为XaYA,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后代女性个体为XaXa,全部表现为隐性性状。

31.(2005·全国卷Ⅲ·31)(21分)已知水稻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有芒(B)对无芒为显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4条。现用单倍体育种方法选育抗病、有芒水稻新品种。

(1)诱导单倍体所用的花药,应取自基因型为   RrBb  的植株。

(2)为获得上述植株,应采用基因型为  RRbb    rrBB  的两亲本进行杂交。

(3)在培养过程中,单倍体有一部分能自然加倍成为二倍体植株,该二倍体植株花粉表现 可育  (可能或不育),结实性为  结实  (结实或不结实),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24条 

(4)在培养过程中,一部分花药壁细胞能发育成植株,该二倍体植株花粉表现  可育  (可能或不育),结实性为  结实  (结实或不结实),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24条 

(5)自然加倍植株和花药壁植株中都存在抗病、有芒的表现型。为获得稳定遗传的抗病、有芒新品种,本实验应选以上两种植株中的   自然加倍  植株,因为自然加倍植株  基因型纯合  ,花药壁植株  基因型杂合  

(6)鉴别上述自然加倍植株与花药壁植株的方法是   将植株分别自交,子代性状表现一致的是自然加倍植株,子代性状分离的是花药壁植株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单倍体育种、花的结构等知识点。

解析:(1)由题可知,要选育的抗病、有芒水稻新品种,其基因型为RRBB,它的单倍体植株的基因型为RB,所以诱导单倍体所用的花药,植株的基因型应为RrBb。(2)能获得基因型为RrBb植株的杂交组合有RRBB×rrbb或RRbb×rrBB,但前者就是所要选育的新品种,故只能选后者。(3)单倍体自然加倍成为二倍体植株,则该二倍体植株能通过减数分裂形成正常精子,所以花粉表现为可育,能结实;水稻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4条,则其单倍体植株的染色体数为12条,自然加倍成为二倍体植株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4条。(4)由花药壁细胞能发育成植株,该二倍体植株的体细胞基因组成与母本RrBb完全一样,则花粉表现可育,能结实,体细胞染色体数也为24条。(5)要获得稳定遗传的抗病、有芒新品种,应选自然加倍植株,因为自然加倍植株基因型纯合,而花药壁植株基因型杂合,不能选用。

(6)由单倍体自然加倍成为二倍体植株为纯合子,而花药壁植株为杂合子,鉴别它们的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自然加倍植株的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而花药壁植株的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答案:(1)RrBb (2)RRbb rrBB (3)可育 结实 24 (4)可育  结实  24 (5)自然加倍 基因型纯合 基因型杂合 (6)将植物分别自交,子代性状表现一致的是自然加倍植株,子代性状分离的是花药壁植株。

39.(2005·上海生物·39)(15分)在一个远离大陆且交通不便的海岛上,居民中有66%为甲种遗传病(基因为A、a)致病基因携带者。岛上某家族系谱中,除患甲病外,还患有乙病(基因为B、b),两种病中有一种为血友病,请据图回答问题:

(1)___乙 _病为血友病,另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在_____常____染色体上,为___隐___性遗传病。

(2)Ⅲ—13在形成配子时,在相关的基因传递中,遵循的遗传规律是____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___

(3)若Ⅲ—11与该岛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子结婚,则其孩子中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11%_______。

(4)Ⅱ—6的基因型为_____ AaXBXb _______,Ⅲ—13的基因型为____ aaXbXb ______

(5)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若Ⅲ—11与Ⅲ—13婚配,则其孩子中只患甲病的概率为___1/6 ______,只患乙病的概率为____1/3_______;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___1/2_____;同时患有两种病的概率为____1/6____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及遗传病概率计算。

解析: (1)由Ⅱ-5、Ⅱ-6不患甲病,但他们所生女儿10患甲病,得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而血友病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乙病是血友病。

(2)Ⅲ-13是两病均患的女性,可推出Ⅲ-13的基因型是aaXbXb, a、b两种致病基因在2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它们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只考虑甲病,由Ⅲ-10是aa,可得Ⅱ-5,Ⅱ-6的基因型都是Aa,所以Ⅲ-11的基因型为AA(1/3),Aa(2/3),而岛上表现型正常的女子是Aa的概率为66℅,只有当双方的基因型均为Aa时,子代才会患甲病,所以Aa(2/3)×Aa(66℅)→ aa(1/4×2/3×66℅=11℅)

(4)(3)中已推出Ⅱ-6就甲病而言的基因型是Aa,因为不患乙病,必有XB,再有其父患乙病(XbY),父亲的Xb必传给女儿,所以Ⅱ-6的基因型为AaXBXb。Ⅲ-13是两病均患的女性,可推出Ⅲ-13的基因型是aaXbXb

(5)若Ⅲ-11基因型为(1/3AA,2/3 Aa)XBY与Ⅲ-13基因型为aaXbXb结婚,患甲病的概率为Aa(2/3)×aa→aa(1/2×2/3=1/3),患乙病的概率为XBY×XbXb→XbY(1/2),所以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3×1/2=1/6,只患甲病的概率为1/3-1/6=1/6,只患乙病的概率为1/2-1/6=1/3,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只患甲病的概率+只患乙病的概率=1/6+1/3=1/2。

答案:(1)乙 常 隐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11% (4)AaXBXb  aaXbXb  (5)1/6 1/3  1/2 1/6

30.(2005·北京·30)(22分)蜜蜂是具有社会性行为的昆虫。一个蜂群包括一只蜂王、几只雄蜂和众多工蜂。蜂王专职产卵,雄蜂同蜂王交尾,工蜂负责采集花粉、喂养幼虫、清理蜂房等工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蜂王、雄蜂和工蜂共同生活,各司其职,这种现象称为   种内互助  

(2)未受精卵发育成雄峰,受精卵发育成雌性的蜂王或工蜂,这表明蜜蜂的性别由   染色体数目  决定。

(3)研究人员发现了工蜂清理蜂房行为不同的两个蜂群,分别称为“卫生”蜂(会开蜂房盖、能移走死蛹)和“非卫生”蜂(不会开蜂房盖、不能移走死蛹)。为研究工蜂行为的遗传规律,进行如下杂交实验:


 

①“非卫生”蜂的工蜂行为是   显性  (显性/隐性)性状。

② 工蜂清理蜂房的行为是受  两 对基因控制的,符合基因的   自由组合   定律。判断依据是   测交后代四种表现型比例相等  

③本实验中测交选择了    F1代的蜂王   作母本与   “卫生”蜂  的雄蜂交配。

④测交后代中纯合体的表现型是   会开蜂房盖、能移走死蛹   ,新类型Ⅰ的表现型是   会开蜂房盖、不能移走死蛹(或不会开蜂房盖、能移走死蛹)  

⑤“卫生”蜂的工蜂会开蜂房盖、能移走死蛹的行为属于   本能  _行为。

27.(2005·江苏理综·8)(6分)下图为与白化病有关的某家族遗传系谱图,致病基因用a表示,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该遗传病是受   常染色体  (填“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

(2)图中I2的基因型是   Aa  ,Ⅱ4的基因型为   aa   

(3)图中Ⅱ3的基因型为  AA或Aa  ,Ⅱ3为纯合子的几率是   1/3  

(4)若Ⅱ3与一个杂合女性婚配,所生儿子为白化病人,则第二个孩子为白化病女孩的几率是 1/8

27.(2005·上海生物·27)现有黑色短毛兔和白色长毛兔,要育出黑色长毛兔。理论上可采用的技术是               (D         )

 ①杂交育种      ②基因工程     ③诱变育种     ④克隆技术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变异与生物育种。

解析:由黑色短毛兔和白色长毛兔,通过杂交育种可实现基因重组,育出黑色长毛兔;通过基因工程将决定黑色的基因和长毛的基因导入兔的受精卵中,而育出黑色长毛兔;通过基因突变也有可能使决定白色的基因突变为黑色基因而使白色长毛兔突变为黑色长毛兔;而克隆属于无性生殖,子代的遗传物质未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兔的性状仍是黑色短毛兔或白色长毛兔,因此不会出现黑色长毛兔。

第七章  生物的进化

一、选择题

25.(2005·广东生物·25)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

 C、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交配产生后代

 D、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关键是研究一对雌雄个体的迁徙行为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表明,生物进化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物种的标准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物种间有明显的形态差异,凡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一般能自由交配,并产生的后代是可育的,不同物种个体,一般不能杂交,即使杂交也往往不育。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不能以一对雌雄个体来判断和证明。

二、非选择题

30.(2005·天津理综·30)(9分)

(1)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英国重工业的发展,尺蛾中黑化蛾的比例越来越高。为了研究环境改变对尺蛾种群变化的影响,1950年科学工作者在英国的两个地区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了调查,获得如下结果:

项目

地区

白色蛾

黑化蛾

释放数

回收数

回收率

释放数

回收数

回收率

污染区

64

16

25.0%

154

82

53.2%

非污染区

393

54

13.7%

406

19

4.7%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自然选择是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的过程。

②表中两组数据  53.2%  大于   25.0%     13.7%  大于   4.7%  共同支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这一论点。

(2)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开始实行控制计划,大气环境污染得到了治理。请根据下图说出三者的变化关系并解释原因。

答:  ①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2浓度逐年降低 

②由于SO2浓度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原因是地衣对SO2敏感,因此SO2浓度降低,有利于地衣生长

③由于地衣数量增多,黑化蛾频率逐年降低。原因是地衣颜色浅,黑化蛾易被鸟类捕食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基本内容的理解。

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就是指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自然选择是环境条件或其他生物对某种生物的选择,改变了的环境(包括无机自然环境和生物环境)是一个选择因素,在环境未改变之前,生物就存在着变异,有些变异对生物的生存有利,有些变异对生物的生存不利,即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的作用就是使对生物生存有利的变异基因得到保存并遗传给后代,使对生物生存不利的变异基因逐渐淘汰,从而导致生物朝着对生存有利的方向进化发展。因此,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1)①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②53.2% 25.0%  13.7% 4.7%(两组数据先后顺序可调换)

(2)①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2浓度逐年降低

②由于SO2浓度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增多。原因是地衣对SO2敏感,因此SO2浓度降低,有利于地衣的生长。

③由于地衣数量增多,黑化蛾频率逐年降低。原因是地衣颜色浅,黑化蛾易被鸟类捕食。

39.(2005·江苏生物·39)(7分)滥用抗生素往往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细菌抗药性变异的来源属于  基因突变   

 (2)尽管在细菌菌群中天然存在抗药性基因,但是使用抗生素仍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菌群中   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抗药性基因频率极低) 

 (3)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  定向选择  的结果,其内在实质是  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 

 (4)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细菌往往只要一到两代就可以得到抗性纯系。而有性生殖的生物,淘汰一个原来频率较低的隐性基因,形成显性纯合子组成的种群的过程却需要很多代,原因是    隐性基因可通过杂合子保存下来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遗传和进化的知识点。

解析: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抗药性性状是由细胞质中的质粒控制,其变异的来源是基因突变。由于细菌个体突变频率很低,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所以用抗生素仍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细菌耐药性是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耐药性细菌进化的实质是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的过程。在抗生素的自然选择作用下,不抗药性个体被淘汰,细菌往往很快得到抗性纯系。而有性生殖的生物,频率较低的隐性基因通过杂合子,一代一代遗传,形成显性纯合子组成的种群需要很长时间。

答案:(1)基因突变  (2)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抗药性基因频率极低)

  (3)定向选择  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4)隐性基因可通过杂合子保存下来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关系(生态因素影响、生物适应影响环境)——种群和群落

——生态系统(概念、结构、能流物循、稳定性)

一、选择题

25.(2005·上海生物·26)右图为三种蜂的生存曲线。叶蜂产卵于叶上;泥蜂贮存其他昆虫的幼虫为子代的食物;蜜蜂的幼虫由工蜂直接喂养。这三种蜂的生存曲线依次是        (A       )

文本框: 生存率(%)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乙、甲、丙

 D、甲、丙、乙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叶蜂产卵于叶上,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易被其它生物捕食,存活率最低,为甲曲线;泥蜂贮存其它昆虫的幼虫为子代的食物,因食物的多少受到其他生态因素的制约,但贮存的食物对幼虫的存活有利,所以开始是泥蜂的存活率也较低,但之拮要比叶蜂高,为乙曲线;蜜蜂是自身制造食物,幼虫由工蜂直接喂养,存活率较高,为丙曲线。

15.(2005·江苏生物·15)在新开垦的土地上,种植用蚕豆根瘤菌拌种的豇豆、菜豆、大豆和小麦,能提高其产量的一组作物是(A)

 A、菜豆和豇豆  B、豇豆和小麦   C、菜豆和大豆  D、大豆和豇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根瘤菌与其共生的豆科植物之间的特异性。

解析:不同的根瘤菌各自只能侵入特定种类的豆科植物:大豆根瘤菌只能侵入大豆植物的根;蚕豆根瘤菌可以侵入蚕豆、菜豆和豇豆的根。

5.(2005·全国卷Ⅰ·5)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B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S”型增长曲线的生物学意义。

解析:渔业中通常以重量为产量的指标。影响资源重量的有两个因素,即自然死亡率和渔捞死亡率(即捕鱼量);同样也有两个使资源重量增加的因素,即生长量和补充量。如要维持持久产量,就要使种群保持平衡,即要:

自然死亡率+渔捞死亡率(即捕鱼量)=生长量+补充量;这意味着在资源未利用期内,资源种群大致年复一年地保持平衡。当开始利用资源时,受利用种群开始变小,渔捞死亡量(即捕鱼量)必须由以下三种方式得到补偿:①更大的补充量;②更大的生长量;③减少自然死亡。由此产生了什么样的种群密度水平能保证最大的产量?格雷厄姆提出了S-型曲线理论:根据逻辑斯谛方程,当种群密度处于S型增长曲线的拐点K/2时,种群增长量最大。

2.(2005·江苏生物·2)下列各项中,包含非生物因素的是(C)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物种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解析:根据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可知,物种、种群、群落在组成上是由同种生物个体或不同生物个体组成,不包括非生物因素。而生态系统在组成上是由不同生物个体(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的,包括有非生物因素。

24.(2005·江苏生物·2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C)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生态系统结构的理解。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处于不同的营养级上;个别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如蚯蚓则为分解者;硝化细菌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则属于生产者。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9.(2005·上海生物·9)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最初来源于    (D )

 A、光合作用     B、高能化学键    C、绿色植物     D、太阳光能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

8.(2005·广东生物·8)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

 A、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B、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

 C、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知识的理解。

解析: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和群落结构,都与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生物资源利用。对生态系统来说,农田、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故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

3.(2005·全国卷Ⅱ·3)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动物数量易变程度

及冬眠动物比例在不向类型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趁势。代表动物物种多

样性程度和数量易变程度的曲线依次是    (C)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①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所含有的物种种类、数量及其变化的情况比较。

解析: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北方针叶林、北极苔原四个生态系统,自左至右物种种类和数量是依次由多变少,营养结构上是依次由复杂到简单,自动调节能力是依次减弱。因此,分析曲线可知,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是自左至右依次减弱,符合曲线①;自动调节能力自左至右是依次减弱,动物数量的变化自左至右依次增强,因而动物数量易变程度符合曲线③

21.(2005·辽宁大综·21)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简化实例是     (A )

 A、食草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

 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    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

二、非选择题

环境条件

甲拟谷盗

乙拟谷盗

湿热

100

0

干热

10

90

湿温

86

14

干温

13

87

湿冷

31

69

干冷

0

100

34.(2005·上海生物·34)

B.生物生存所依赖的无机环境因素对生物有重要作用。


(1)图1表示玉米螟(一种昆虫)的幼虫发生滞育(发育停滞)与日照长短的关系。据图可知日照时数为   9—12  小时,玉米螟幼虫滞育率最高;日照时数达18小时,不滞育玉米螟幼虫约占  90  %,此条件也适于  长日照  植物开花。

(2)图2表示一种夜蛾的蛹发生滞育与日照长短及温度的关系。据图可知,当温度30℃,日照时数为   12   小时时,这种夜蛾的滞育率最高,达   80   %;与上述相同日照条件下,温度20℃时,夜蛾蛹的滞育率达到  100  %。可见夜蛾蛹发生滞育是  日照长短和温度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上述因素外,影响夜蛾生长发育的无机环境因素还可能有   湿度   等。

(3)一般来说,影响昆虫昼夜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光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发育的影响及分析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析]:(1)由图1不难看出,当日照时数为9-12小时时,玉米幼虫滞育率达100℅,为最高;日照时数为18小时时,滞育率为10℅,则不滞育率为90℅,此时为长日照,因此适于长日照植物开花。

(2)图2为三维坐标曲线图,由图知,温度为30℃时,应看最左边的一条曲线,此时日照时数为12小时,滞育率最高为80℅;温度为20℃时,应看中间的一条曲线,此时日照时数同样为12小时,滞育率为100℅;由此分析可得,夜蛾蛹发生滞育是日照长短和温度的综合作用。除此之外,影响夜蛾生长发育的因素还有湿度等。

(3)一般来说,影响昆虫昼夜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

答案:(1)9—12 90  长日照  (2)12  80  100 日照长短和温度  湿度  (3)光

30.(2005·全国卷Ⅲ·30)(2)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现将甲、乙两种拟谷盗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以两种拟谷盗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

①根据上表数据,在下面提供的坐标中绘制湿冷、干温条件下拟谷盗数量百分比的柱形图。


②甲拟谷盗与乙拟谷盗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   竞争  

③在本实验中,引起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   温度和湿度  

④从实验中可看出,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同,表明物种的  遗传  因素起重要作用。

命题意图:(2)考查了生态因素的有关知识和画柱形图的能力。

解析:(2)画柱形图只需根据表中数据即可画出,但要注意题中只需画出湿冷、干温2种条件下的柱形图。由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它们均以粮食或面粉为食,可知甲拟谷盗与乙拟谷盗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竞争。通过表格中6中环境条件分析,引起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湿度。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同,表明物种的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

答案:(2)①②竞争 ③温度和湿度 ④遗传

28.(2005·江苏理综·28)(8分)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此渠道进行的.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草属于  生产者  ,猫头鹰属于  消费者 

 (2)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  草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 光能  ,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   CO2(气体)   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通过  光合  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  呼吸  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

34.(2005·广东大综·34)(5分)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据估计,全球生物生产力32%来自海洋生态系统。海洋中的  浮游植物  是该生态系统重要的生产者,它能够利用太阳能将CO2转化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这一过程被称为  光合作用  ,其总化学反应式为   CO2+ H2O(CH2O)+ O2   。海洋中还生活着许多动物,如浮游动物、鱼、虾、海鸟等,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它们被统称为   消费者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解析: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产者是浮游植物,浮游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其反应式为:CO2+H2O ———→(CH2O)+O2;海洋中还生活着许多动物,如浮游动物、鱼、虾、海鸟等,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它们被统称为生产者。

41.(2005·上海生物·41)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的问题。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陆生植物繁茂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冬季高于夏季,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这是因为___夏季气温和光照都合适,光合作用旺盛,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冬季则光合作用减弱 

(2)右图表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中数字表示该生物的个体数量,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该生物的平均体重。椐图回答:

① 该食物网中占据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A—I中的   FGIH  

② 若初级消费者中,   E   被除去,则对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影响最大。

③ 若除去G后,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者数量将  减少  

(3)南方某地有一片热带雨林,最初碳积蓄量500吨/公顷,此时,总生产量每年为60吨/公顷,叶的呼吸量为24吨/公顷,生长量为5吨/公顷。已知总生产量=生长量+枯死量+呼吸量,则该地的净生产量是  15  吨/公顷,非同化器官的呼吸量是   20   吨/公顷。

① 该林地因人为破坏,碳积蓄量逐年下降,降至200吨/公顷时,该林地进一步被开垦为农田的5年间,碳积蓄量每年减少20吨/公顷。5年后退耕还林,退耕还林后的60年内,碳积蓄量以每年5吨/公顷的增加,在右图中标出退耕还林后的160年内该林地的碳积蓄量的变化,从该图可读出,要恢复到该片雨林最初的碳积蓄量需要  110  年。答:①见图

②通过本例,请从保护森林的意义及生态学的角度谈谈你的感想    森林可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而生物原始群落在调节和保护环境方面的功能优于人工林。从本例来看,一个较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一旦被人为破坏,要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生态状况,是十分困难的,所以保护森林,对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十分重要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以及净生产量的计算问题。

解析:(1)北半球的夏季的气温和光照都比较适合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大量CO2被植物吸收,而冬季光合作用较弱。

(2)观察该食物网,在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A→B→I,A→C→F→I,A→D→I,A→D→G→I,A→E→G→I,A→E→H→I。所以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FGHI。若除去初级消费者中的E,将影响GHI三种生物,因此对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影响最大,而出去其它B、C、D三种初级消费者,影响的生物的种类都小于三种。若出去G,则会导致D、E数量增加,进而使得生产者数量减少。

(3)净生产量是指总生产量扣去呼吸量,应包括生长量和枯死量=5+10=15。由总生产量=生长量+枯死量+呼吸量,可得呼吸量=60-5-15=45,而叶呼吸量为25,所以非同化器官的呼吸量=45-25=20。碳积蓄量降至200吨/公顷后,又每年减少20吨/公顷,因此5年后碳积蓄量降至100吨/公顷,因此作图的起点为100吨/公顷,再开始退耕还林,在60年内碳积蓄量以每年5吨/公顷的量增加,那么60年共增加5×60=300吨/公顷,即在退耕还林后的第60年的碳积蓄量为100+300=400吨/公顷,此后以每年2吨/公顷增加,在100年内可增加200吨/公顷,因此在退耕还林后的第160年的碳积蓄量为400+200=600吨/公顷。据此可画出图中碳积蓄量的变化曲线(见答案)。从图中可读出碳积蓄量达到500吨/公顷需110年。对第二小题可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以上事例,可得到相应答案。

评点:从本例来看,一个较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一旦被人为破坏,要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生态状况,是十分困难的,所以保护森林,对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十分重要。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以及净生产量的计算问题。综合程度较大,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能力。

答案:(1)夏季气温和光照都合适,光合作用旺盛,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冬季则光合作用减弱。(2)①FGIH ②E  ③ 减少  (3)15  20 ① 见图  110年  ② 森林可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而生物原始群落在调节和保护环境方面的功能优于人工林。

40.(05·江苏)加拿大一枝黄花属双子叶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北美。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现已在一些地区蔓延成灾,有“植物杀手”之称,严重威胁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为了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某地区的分布与危害性,有人做了如下调查:将调查的地块划分成10等份,每份内取1个样方,分别统计各样方内的植物种类和数量,计算各种植物的种群密度。看近五年植物种群变化的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年份

种名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加拿大一枝黄花

1.9

5.1

9.4

15.1

16.5

狗牙根

8.0

6.2

5.6

3.9

1.6

巢菜

3.0

2.1

1.1

0.2

0

车前草

3.0

2.0

0.4

0

0

婆婆纳

3.2

2.8

1.7

1.3

0

泽漆

2.1

1.8

1.5

1.0

0

小蘖

2.2

1.9

1.5

1.2

1.0

狗尾草

3.2

2.5

1.5

1.1

0.6

繁缕

8.0

3.2

1.1

0.5

0

卷耳

5.4

1.4

1.0

0

0

(1)该群落中加拿大一枝黄花与其他植物间的关系是   竞争  

(2)在所给的坐标系中绘出加拿大一枝黄花和繁缕的种群密度曲线。 答案:如右图  

(3)本调查彩的方法是   样方法  。,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  随机取样  ;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    计算所有样方中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4)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考虑,本调查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    某些外来物种的引入和管理不当会导致生态灾难,引进外来物种应慎重,加强安全性监测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解析:(1)群落中加拿大一枝黄花与其他植物生活在一起,为争夺空间和资源,属于竞赛关系。(2)由题目可知,图表中植物种群变化的调查结果,就表示各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加拿大一枝黄花00~04年五年的种群密度(株/m2)为1.9,5.1,9.4,15.1,16.5,繁缕00~04年五年的种群密度(株/m2)分别为8.0,3.2,1.1,0.5,0,在坐标图中分别画出曲线。(3)根据题目,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为样方法,也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4)加拿大一枝黄花属于外来物种,它的引入,严重威胁原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考虑,应该重视外来物种的引进和管理,对外来物种引进应慎重,要加强生物安全性监测、检疫,运用多种手段有效阻止有害物种入侵。

第九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多样性及保护——环境污染危害——环境污染的防治

一、选择题

1.(2005·北京·1)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C )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6.(2005·江苏理综·6)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B )

 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

 B、各国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C、劣质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氡气等对人体有害

 D、废旧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盐对土壤和水源会造成污染

28.(2005·广东生物·28)大气平流屋中的臭氧层可以滤除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辐射,因此被称为地球生物圈的保护伞,然而.由于人类大量排放卤代烃(如制冷剂氟利昂),严重破坏了臭氧层,引起地球表面紫外辐射增强。臭氧层耗损引起普遍的生物学效应是(BD)

 A、海洋浮游生物增多       B、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增加

C、生物群落的分布不受影响    D、农作物减产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臭氧层的作用。

解析:臭氧在大气平流层形成一层可吸收紫外线的保护层,避免了紫外线对陆生生物的伤害。臭氧层被严重破坏,则会导致较多的紫外线辐射到达地球表面,严重损伤动植物,并使人类皮肤癌的患病率大大提高。

二、非选择题

40.(2005·广东生物·40)(5分)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水域富营养化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这对海洋渔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请回答以下问题:

 (1)富营养化的海水为赤潮生物大规模爆发提供了   营养物质(N、P等矿质元素) 

 (2)许多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毒素,分泌或死亡后释放到海水中,致使海洋动物生理失调或死亡:赤潮爆发时常常引起海鸟、鱼、虾和贝类等的大量死亡,甚至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中毒。请写出赤潮生物引起人中毒的食物链:  藻类→浮游动物→鱼(或虾或贝类)→人

 (3)海水的pH值一般在8.0~8.2之间.赤潮发生时海水pH值可达8.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3以上:请分析赤潮引起海水pH值上升的主要原因:____爆发的赤潮藻类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中的CO2,从而使海水pH值上升。___。

 (4)除了产生生物毒素和引起海水pH值变化以外.请另举一例说明赤潮对海洋环境的危害。

答:①赤潮区域的水面被赤潮生物覆盖,降低了海水透光率,严重影响其它浮游植物、水草的光合作用;②处于消失期的赤潮生物大量死亡,海水中的溶解氧被大量消耗,使水体缺氧;③赤潮生物死亡后,分解产生大量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④部分以胶着状群体生活的赤潮藻,可使海洋动物呼吸和滤食器官受损。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与环境以及环境污染问题。

解析:(1)富营养化的海水含有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为赤潮生物大规模爆发提供了物质基础。(2)根据题意,很容易写出食物链为:藻类→浮游动物→鱼(或虾或贝类)→人。(3)赤潮藻类爆发,光合作用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中的CO2,从而使海水pH值上升。(4)赤潮对海洋环境的危害很会多。 ①赤潮区域的水面被赤潮生物覆盖,降低了海水透光率,严重影响其它浮游植物、水草的光合作用;②处于消失期的赤潮生物大量死亡,海水中的溶解氧被大量消耗,使水体缺氧,水生物大量死亡;③赤潮生物死亡后,分解产生大量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④部分以胶着状群体生活的赤潮藻,可使海洋动物呼吸和滤食器官受损等等。

答案:(1)营养物质(N、P等矿质元素);(2)藻类→浮游动物→鱼(或虾或贝类)→人;

(3)爆发的赤潮藻类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中的CO2,从而使海水pH值上升。

(4)①赤潮区域的水面被赤潮生物覆盖,降低了海水透光率,严重影响其它浮游植物、水草的光合作用;

②处于消失期的赤潮生物大量死亡,海水中的溶解氧被大量消耗,使水体缺氧;

③赤潮生物死亡后,分解产生大量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

④部分以胶着状群体生活的赤潮藻,可使海洋动物呼吸和滤食器官受损。

41.(05·江苏)湿地是地球上生物生产力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是天然的畜水库,并能过滤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进而改善水质,被喻为“地球之肾”。湿地类型众多,如红树林,河流、湖泊和稻田等。

(1)湿地由于其特殊的水文及地理特征,具有   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蓄洪抗洪)    净化水质  等功能。

(2)在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通过   光合作用  过程被固定在有机物中,并沿着  食物链(网)  进行传递。

(3)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湖泊相比,稻田的   抵抗力  稳定性较低。

(4)调查表明,我国相当一部分湖泊已不同程度富营养化,原因是含氮、磷等元素丰富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   自动净化能力  的限度,使其自动调节能力下降。富营养化水体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原因有   溶氧量下降    有毒物质增加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与功能及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

解析:(1)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常作为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的水源,能补充地下水,是天然的蓄水库,起到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的作用。(2)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过程被固定在有机物中,并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传递。(3)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湖泊相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自动调节能力弱,所以抵抗力稳定性较低。(4)无论湖泊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多么强,当氮、磷等元素丰富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自身自动净化能力,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富营养化的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湖水中溶氧量下降,有毒物质增加,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答案:(1)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蓄洪抗旱)  净化水质

 (2)光合作用 食物链(网)  (3)抵抗力

 (4)自动净化能力  溶氧量下降 有毒物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