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中学2005—200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检测题
数学(理科)试卷
YCY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每小题所给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则集合M的真子集个数是 ( )
A.8 B.7 C.6 D.4
2.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的函数是 ( )
①有反函数 ②是奇函数 ③其定义域与值域相等
A. B.
C. D.
3.若= ( )
A.3 B.-3 C.-2 D.
4.已知抛物线、),则“此抛物线顶点在直线顶点在直线
下方”是“关于x的不等式ax2+bx+c<x有实数解”的 (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
与下列所给3件事吻合最好的图象顺序为 ( )
①我离开家不久,发现自己把作业本忘在家里了,于是立刻返回家里取了作业本再上学
②我骑着车以常速行驶,在途中遇到一次交通堵塞,耽搁了一些时间
③我出发后,心情轻松,缓缓行进,后来为了赶时间开始加速
A.(1)(2)(3) B.(2)(3)(4) C.(3)(4)(1) D.(4)(1)(2)
6.已知成等差数列,成等比数列,且,则的取值范
围是 ( )
A. B. C. D.
7.已知是第二象限角,且,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
A. B.
C.若,则 D.若,则
8.已知是偶函数,则函数的图像的对称轴是 ( )
A. B. C. D.
9.要得到函数的图像,只需把函数的图像
( )
A.向左平移个单位 B.向右平移个单位
C.向左平移个单位 D.向右平移个单位
10.有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它们的首项是一个相等的正数且第项也相等,则第项的大小关系为 ( )
A. B. C. D.
|
A. B. C. D.
12.已知数列满足,若,则= ( )
A. B. C.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
|
|
13.设U为全集,集合,若 )≠ ,则
a的取值范围是 .
14.设,那么 .
15.已知数列满足,则数列的通项公式=
.
16.函数,它的最小正周期为,且其图像关于直线
对称,则在下面四个结论中:①图像关于点(对称;②图像关于点对
称;③在[0,上是增函数;④在[上是增函数.
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为 .
三、解答题(共74分. 解答须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及演算步骤)
17.(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等比数列中,,公比,又分别是某等差数列的第7项,第3项,第1项.
(1)求;
(2)设,求数列的前n项和Tn.
18.(本小题满分12分)
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
(1)求的值;
(2)若△ABC最长的边为1,求最短边的长.
19.(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定义域为[0,1]的函数同时满足:
①对于任意的[0,1],总有;②;③若,
则有
(1)求f(0)的值;
(2)求的最大值.
20.(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奇函数在上有意义,且在()上是增函数,,
又有函数,若集合,集合
(1)求的解集.
(2)求
21.(本小题满分12分)
某公司生产的摩托车,1997年每辆车的成本为4000元,出厂价(出厂价=成本+利润)为4400元,从1998年开始,公司开展技术革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预计2001年每辆车的利润达到当年成本的21%,并且每辆车的出厂价不超过1997年出厂价的70.4%.
(1)2001年平均每辆摩托车的成本x至多是多少?
(2)如果以1997年的成本为基数,1997~2001年,每年成本的降低率相同(设为y),
试写出y与x的关系式.
(3)在(2)的条件下,求每年成本至少降低百分之几?(供参考)
22.(本小题满分14分)
已知函,数列满足,且
(1)设证明:
(2)设(1)中的数列的前n项和为,证明
高三数学(理科)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A 4.A 5.D 6.C 7.C 8.D 9.A 10.C 11.A 12.A
二、填空题:
13.[-1,+∞14.5 15. 16.②④
三、解答题:
17.(1)依题意有即即
即
故
(2)
时,
故.
18.(1)由知B为锐角.
故
(2)由(1)知,故c边最长,即c=1,又,故b边最短
由正弦定理得
即最短边的长为.
19.(1)对于条件③,令
又由条件①知 故
(2)设,则
即 故在[0,1]上是单调递增的
从而的最大值是
20.(1)为奇函数且
又在(1,+)上是增函数 在(-,0)上也是增函数
故的解集为
(2)由(1)知
由<-1得
即
,等号成立时
故4-]的最大值是
从而,即
21.(1)依题意
解得
即2001年平均每辆摩托车的成本至多是2650元.
(2)
(3)
的最小值为
即每年成本至少降低10.56%.
22.(1)
(2)由(1)的证明过程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