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地区专题复习

2014-5-11 0:37:55 下载本试卷

文本框: 热点综合专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专题复习

湖南省教科院 邹邵林  长沙市一中  江新平

【知识整合】

1.位置和范围:广义的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毗邻香港、澳门。北回归线穿过其北部,濒临南海,为珠江出口处。它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五个地级市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的端洲区、鼎湖区、高要市和四会市,面积4.16万平方千米,人口2300多万,其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广东省的23.4%和31.2%,但国内生产总产值占广东省的70%以上。

2.自然特征:珠江三角洲是由北江、西江三角洲和东江三角洲合成的复合三角洲,狭义的珠江三角洲是一个发育在海湾内的丘陵性三角洲,海拔50米左右,即面积约为1.1万平方千米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其间山丘散布,河道纵横,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生长季长,可一年三熟。春季阴雨连绵,夏季高温湿热,夏秋季台风入侵频繁,冬季很少严寒,四季变化明显。河流汛期在4~9月。

3.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腾飞始于20世纪80年代,短短的20多年这个区域已从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全面转变成工业社会,成为我国著名的4大工业基地之一,该区区人口占全国6%,而出口占全国1/3,与长江三角洲并称中国经济两大发动机。目前,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传统工业向现代化工业、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化转型,形成了高起点的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体系,高标准、大规模的第三产业以及竞争力较强的主体产业群。此外,在交通、通讯、金融、信息咨询、高科技、旅游、文化和对外交流等方面,也形成了比较优势和综合优势。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地理孕育了机会,历史创造了机会,政治催生了机会。①独特的地理优势:这里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毗邻港澳,有天然海道良港,对外贸易方便。②优越的人缘优势:这里是全国较大的侨乡之一,在港澳台和海外的侨胞达10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利于招商引资。③较强的互补性优势: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资本、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成本过高,市场容量小;澳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但发展空间狭小;珠江三角洲的自然、人力资源丰富,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吸引了内地大量廉价劳动力和技术人员,加上其经济的幅射作用,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④经济后发展优势:与港澳和发达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属于后发展地区。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而且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改革开放2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翻了几番,同时形成了良好的基础和产业条件及对外开放整体化经济结构。⑤人才和技术优势:由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较高的经济待遇,吸引了内地大批各式各样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了它特有的技术、人才优势。近年来,广东省获得的专利技术占全国专利总数的50%左右,其中80%又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但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进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由于我国政府实行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战略,使得珠江三角洲的工业超速增长,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区域均衡战略取代了过去的非均衡梯度战略,各种矛盾和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①技术应用型人才缺乏导致经济发展质量偏低。尽管相对其他地区而言,珠江三角洲区域具有人力资源和技术上的优势,但从经济发展来看,还存在着劳动者素质偏低、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

②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企业技术改造迟缓。用于技术改造和高科技研究开发的资金投资严重不足。这种投资状况不利于企业技术改造,更不利于核心技术的创新,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在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层次上运行。③人才分布不合理,使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矛盾。三类产业中人才比例大约为1:8:7,由此导致其产业结构总体失调,比例失衡。一方面,第一产业作为基础产业,技术开发和应用人才过少,影响其健康发展,削弱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第三产业作为优质产业,因缺少技术应用和开发型人才,导致产业含量不高,发展速度迟缓。于是,出现了一种“双约束”效应。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④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较差,生态平衡遭到比较严重的破坏。由于过分偏重经济增长和眼前效益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经济高增长变成了以牺牲子孙后代生存条件为代价的低效益增长。⑤技术开发水平落后,产品技术含量偏低,企业的创新能力差。据有关资料显示,珠江三角洲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有30%左右,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到45%,前者只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43%和38%,后者只及发达国家的56%~75%。

4.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除了近些年由于工业生产发展导致的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外,由于交通及石油开采引发的珠江口石油污染,以及珠江口的赤潮现象引人注目。夏秋季台风登陆造成的狂风、暴雨危害极大。受人类活动对珠江三角洲上游来水来沙的影响以及三角洲河道的快速改变,洪水威胁也越来越大。

5.基塘农业:①生态循环的过程:桑、蚕、鱼三者结合,可节省饲料及肥料费用

A.利用水患严重的低洼地,挖地成塘,堆泥成基。B.塘中养鱼,基堤以塘泥为肥料种植作物。C.作物又可作为饲料,如此塘基互养,形成良性“水陆互养”。②俗谚: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③分类:以基堤栽种的作物不同而分:桑基鱼塘,蔗基鱼塘及果基鱼塘。④农业:土地利用精密,可生产稻米,蚕丝,甘蔗,水果,花卉,鱼虾。⑤工业:因上述的原料供应无缺,故农产加工业发达。⑥景观的变迁:因经济特区的设立工业、城镇的发展,许多鱼塘已填土作为工厂及住宅,土地利用正在转型中。

6.城镇化和民工流:经济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人口的城镇化,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已达7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形成了连片的城市群,人口和产业高度聚集,经济幅射能力极强,形成“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及港、澳(共9个省,两个特别行政区),城镇化过程中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是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加强地域分工;②是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③是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实现共享;④是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乡环境;⑤是建立和完善区域内的协调合作机制。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民工流,对民工输入地和输出地都有巨大影响。

7.历史与政治科热点:近年来涉及本区的历史考点主要有:秦朝灵渠的开通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明朝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清朝时期的虎门硝烟及太平天国的兴起。近年来涉及本区的政治考点主要有: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今年实施的“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

【典析题析】

【1】        1999年上海地理高考题:比较俄罗斯西北工业区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1)将俄罗斯西北工业区和中国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的工业部门以及工业发展条件等方面的异同点填入表中。

工业区(工业基地)

俄罗斯西北工业区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濒临的海域

主要工业中心

主要工业部门

解析:本题旨在比较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与俄罗斯西北工业地区的地域差异。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是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之一,俄罗斯的四大工业基地分别是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以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本题综合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知识。在进行本专题复习时,也可以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辽中南地区、京津唐地区、山东半岛等地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掌握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答案:(1) 见下表  (2)AC  

工业区(工业基地)

俄罗斯西北工业区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濒临的海域

波罗的海

南海

主要工业中心

莫斯科、圣彼得堡

广州、珠海、深圳

主要工业部门

机械、化学、多种轻工业

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业

【例2】 图中三幅图分别是我国不同地区国土整治的成功经验示意图。读图回答:

(1)A图反映                  地区的国土整治情况,主要治理         

(2)A、B图反映在治理国土上共同遵循的原则:                        

(3)比较A、B两图所反映的地区差异:

A

B

地 形

气 候

(4)认真观察C图,请给A图和B图所在地区提出进一步发展当地经济的建议:                                                     

(5)C图在我国的典型地区是            地区,该地区发展“基塘生产”方式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①                         ;②                         ;③                         。“基塘生产”的优越性突出体现在                 

解析:此题关键是能正确理解不同地区国土整治示意图的原理,并能结合初中区域地理知识来综合分析相关问题,在解题中要注意抓主导因素和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答案:(1)黄淮海  低湿洼地 南方丘陵 水土流失 (2)因地制宜 (3)A:平原  温带季风气候 B:山地丘陵  亚热带季风气候 (4)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5)珠江三角洲  地处亚热带,热量条件优越有利植桑养蚕  地势低洼,有利挖泥成塘,堆泥成基  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富,水源充足  “基”“塘”互养,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光热水肥等资源,促进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形成立体生态农业特色。

【综合能力训练】

1.读“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产模式图”分析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1)“基塘工程”是属于(  )

A.物质文化景观     B.精神文化景观

(2)将下列内容的字母代号填在图中

方框内:

A.养蚕业   B.养鱼业   C.种甘蔗

D.糖厂    E.丝厂

(3)基塘生产是分布在我国       

                    地区的一种新颖

             农业。

(4)这种基塘                 

生态系统,是一个           了自然规律,并充分利用             的例子,因此,这种生产模式取得了           、社会、           等方面效益的统一。

2.读右图完成要求。

(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城市名称。

A          ,B        ,C       

D          ,E        

(2)边境城市E是通往          (国)的生镇。

南昆铁路的终(起)点城市是            

(3)我国河流开发重点F河西段,侧重于      

           的开发。

(4)K建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是                         。其优势因素是                       

3.读我国主要江河径流量图,分析回答。

(1)图中字母分别代表:

长江       ,黄河        ,珠江       

淮河           ,松花江          

(2)珠江流域面积和长度都小于黄河,但年径流

总量比黄河         ,原因是               

(3)黄河流域径流总量和松花江流域相差不大,

但人均径流量明显偏         ,原因是     

                                        

(4)黄河下游部分河段近年来经常出现断流现象,原因是                  

(5)我国华北平原水资源日益不足,解决的办法是                     

4.读80年代我国民工流动人口示意图,分析回答:

(1)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迁出省区是                             

(2)民工的主要迁入省区是                                  

(3)民工流动主要从事          工作,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4)民工流动有效地调整了          ,但同时带来了                 等社会问题。

5.读下图和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单位:亿美元

1978年

1997年

广东

其中深圳

广东

其中深圳

实际利用外资

0.74

126.4

28.7

进出口总值

15.9

1300.5

450

注:1978年,深圳特区尚未建立,故没有统计数字(下同)。其前身广东省宝安县,当时被形容为“水不清,路不平,灯不明”,是广东省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材料二                        单位:亿美元

1978年

1997年

广东

全国

广东

全国

数额

其中深圳

数额

其中深圳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85

3624

7316

1130

7477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376

379

10428

30645

6079

  注: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材料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创办经济特区。1984年1月,邓小平同志视察经济特区,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经济特区好”。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再次到特区视察,看到经济特区的建设成就,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并明确回答了那些议论姓“社”姓“资”的人,指出特区姓“社”不姓“资”,判断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填出图中下列数码代表的城市名称: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2)A是_____________海峡,     B是_____________自治区,

     C是_____________岛,     D是_____________半岛。

  (3)图中城市①②③属于我国的__________工业基地,该基地工业结构以_________工业为主。

(4)城市③往南是我国___________特别行政区;③城市东边有__________核电站。

               

  (5)城市①②③为中心的工业基地在发展工业上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适于发展以__________为主的多种加工业和制造业。

  (6)该工业基地周围,水热资源丰富,在农业和平方面,可以建设成为全国性的__________生产基地和以蔬菜、花卉、水果为主的_____________基地。

  (7)我国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

  (8)运用学过的有关哲学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建立经济特区是十分正确的。

  (9)上述两表所反映的经济现象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1)A  (2)从上至下,从左到右依次填E A B  D C  (3)珠江三角洲  太湖流域  混合(生态) (4)互养  人工  顺应  自然资源  经济  生态

2. (1)北海市 柳州市 海口市 湛江市 凭祥市  (2)越南 昆明 南宁  (3)水电 (4)引进外资、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出口加工业;邻近港澳,地理位置好,便于原材料和产品的进出口。侨乡因素、土地和劳动力廉价。

3. (1)D B  E C A  (2)大 珠江流域位于湿润地区,降水丰富  (3)少 黄河中下游人口密集  (4)降水量先天不足,中上游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量日益变大  (5)节约用水,减少水污染,实现长江水的“南水北调”

4. (1)四川 贵州 广西 湖南(山东 河北 安徽)  (2)广东 北京 上海 福建  (3)务工经商 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入城镇,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4)劳动力余缺  社会治安变差,交通紧张。

5.(1)①广州 ②珠海 ③深圳   (2)A、琼州 B、广西壮族 C、海南 D、雷州   (3)珠江三角洲 轻  (4)香港 大亚湾  (5)北靠祖国大陆,靠近港、澳、东南亚,著名的侨乡,海运方便,便于吸引外资,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技术设备 出口加工  (6)商品粮 出口创汇  (7)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8)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做出建立经济特区的决策,体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经济特区的发展和建设成就 ,体现了“三个有利于”,并检验了人们对经济特区认识的正确与否。解决了人们对特区是姓“社”还是姓“资”的疑虑,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经济特区,是新事物。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以高度的热情支持经济特区建设,充分肯定经济特区人民的创新精神,使经济特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9)两表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这是因为:首先,深圳等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管理,具有改革试验作用和“窗口”作用。其次,利用外资能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其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不仅能得到国外资金,避免增加外债,而且可以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最后,对外贸易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调节国民经济的平衡,促进社会生产协调发展;增加外汇和财政收入,积累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