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科综合第二次诊断性考试
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组成,共10页;答题卷共4页。满分300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1卷(选择题,共14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1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1卷1—11小题为地理;12~23小题为历史;24~35小题为思想政治。
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下图判断1—4题:
1.一架飞机在某理想状态下进行航空作业,从B地(400S)依次向北,向东,向南,向西各航行2500Km,然后降落于Q点,Q点的位置在
A.恰好与B点重合 B.位于B点正西方
C.位于B点正东方 D.位于B点东南方
2.图中A、B、C、D四点中,年降水量最少的是
A.A B.B C.C D.D
3.有关甲、乙、丙三个阴影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地日出时,乙地可能是日落
B.乙的比例尺大于甲,但小于丙
C、甲地到丙地走最近路线不会通过乙地
D.甲、乙、丙的面积相等
4.乙和丙阴影区域所在地的两个主要国家,正确的说法是
①都是人口超过一亿的大国 ②都有回归线经过 ③乙国是发展中国家,丙国是发达国家 ④乙国的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丙国是天然橡胶的最大产国
A.③④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读下图判断5—7题:
5.根据图上信息,判断该地区位于
A.东北平原 B.云贵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青藏高原
6.该地的人口密度小,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A.原生环境 B.次生环境 C.社会环境 D.人口迁移
7.该地最适宜开展的经济活动是
A.旅游 B.航运 C.牧业 D.种植业
读内蒙古商都县某地土地荒漠化的变化状况示意图,判断8—9题:
8.图中所示的这种变化状况主要取决于
A、 地形因素
B、气候因素
C、降水状况
D、人类活动
9.该地区的自然景观特征正确的描述是
A、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降水量少
B、日照时间长,积温高
C、人类活动的历史悠久,人口密度大
D、全年气温低、光照时数少
下图为世界地图上的一段经线;M以北为陆地,N以南为陆地,MN之间为海洋,读图判断10一11题:
10.下列国家中,位于MN所在海洋沿岸的是
A、几内亚 利比里亚
B.印度 巴基斯坦
C、土耳其 法国
D.瑞典 芬兰
11.下列关于N所在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跨亚洲和欧洲
B.著名河流——密西西比河
B. 草场辽阔,畜牧业发达
D.光照充足,适合长绒棉生长
走向海洋,是一个国家发展、强大和开放的重要标志。依据所学知识,回答12—14题:
12.中国开始走向海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A.大秦王安敦派使者从海道来中国
B.张骞开通了通往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
C.汉武帝以后,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D.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13.反映了唐朝时期我国进一步走向海洋的史实有
①中国商船到达波斯湾 ②唐朝高僧到印度研究佛学 ③唐朝建造“海上霸
王” ④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④
14.郑和下西洋成为古代中国走向海洋的“绝唱”,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A.郑和时代,是我国古代国力最强盛的时代
B.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转折点
C.腐朽的封建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海洋时代的要求
D.以政治为目的的航海活动是不能持久的
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为了取得侵华权益,千方百计维护中国反动政府的统治,
据此回答15—17题:
15.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的反帝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大革命运动
16.武昌起义后列强的侵华政策是
A.出兵镇压 B.保持中立
C.扶持新的代理人 D.极力维持清政府
17.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计划“将中共以一种类似西欧共产党所占的地位,纳入
一个实际政体的政治和军事范围内”。这段材料反映出美国的意图是
A.改组国民政府,成立联合政府 B.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
C.调解国共矛盾,避免内战 D.要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伴随着各种思想的交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步发生变化。据
此回答18—20题:
18.近代史前期发生的思想交锋,就其阶级属性来说,有
①地主阶级中不同派别的论战 ②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论战
③资产阶级中不同派别的论战 ④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论战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19.近代史前期的思想交锋在历史作用方面的相同点是
A.都发展为思想解放运动 B.都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C.都促成了社会性质的变革 D.都导致教育制度的变革
20.以下对“文革”后真理标准讨论的重大意义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B.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纠正了个人崇拜的思想倾向
D.打破了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中国沿海地区在近代史上,是中国近代化的窗口和前沿,见证了中国近代和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据此回答21—23题;
21.中国近代工业最早出现在沿海地区的根本原因是
A.交通发达 B.商品经济发展
C.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D.有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
22.下列事件发生地属于今天沿海省份的是:①义和团运动兴起 ②中国近代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 ⑧中国共产党打响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④中共建立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⑤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中央全会召开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3.在新时期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建立经济特区最多的省份是
A.江苏 B.福建 C.浙江 D.广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做出了部署。据此回答24—25题:
2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表明中国共产党,
①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②对经济发展制定计划 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发展指明了方向 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定,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今天我们又把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目标。说明了:
①科学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 ③真理中同时包含着谬误 ④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认识是逐步完善的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在中华大地肆虐,给我国经济、社会乃至给世界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据此回答26—29题:
26.面对“非典”的肆虐,以钟南山、叶欣等为代表的广大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喊出了“救死扶伤,为医学献身,我们责无旁贷”的誓言,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赢得了崇高的荣誉。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贡献和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C.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有决定作用
D.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27.“非典”疫情爆发后,依靠我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三个月左右就找到了病原体,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疫苗,首批疫苗已于2003年12月开始人体实验。这在哲学上说明
A,规律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可以改变的
B.人们能认识客观规律
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D.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
28.“非典”虽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是,通过抗“非典”我们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也提高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平。这体现的辩证法思想是
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缺一不可
C.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D.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29.某居民小区发现“非典”疑似病例,为阻断“非典”传染扩散,政府有关部门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对小区内一栋居民楼实施隔离,要求楼内居民在家接受为期两周的医学观察。这反映的政治学道理有:
①国家具有行使组织社会公共服务、协调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职能
②国家行政机关有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权利
③依法治国要求严格依法办事
④公民应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0.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访美时再次强调,美方应恪守承诺,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不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的信号。这体现了:
①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 ·
②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③加强同美国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④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环境也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据此回答31—32题:
31.上述材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有:
A.事物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C.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32.《环境影响评价法》于今年9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最重要的创新之一是把“公众参与”作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和程序加以规定。公共参与不仅包括人们积极参加保护、评价环境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人们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从哲学上看:
①主观能动性决定事物发展进程
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⑧价值观对人的行动有导向作用
④改造主观世界有利于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3.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造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表明:
A.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
B.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D.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发展要有新思路,其核心是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增强劳动者素质,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根据相关知识完成34—35题:
34.从哲学上看,之所以要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因为:
①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⑧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④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35.从政治常识角度看,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体现的国家职能是
A.政治统治职能 B.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职能
C.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D.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注意事项:
1.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上。
2.答卷前将第Ⅱ卷的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二、本卷共7小题,共160分。
36、读我国某地区略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A是 煤矿,这里开发煤炭资源存在的制约因素是 ,将该煤矿生产的煤炭运往上海,采取最经济、最便捷的运输方式,应通过的铁路线是 ,中转的港口是
(2)B是 城市,甲图是B城市布局图,该城市的地域形态为 式,
影响这种地域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该城市的石化区(石油化工区)的布局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其合理性主要表现在
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 。
(3)乙图是D地的地貌景观图,该地这种地貌景观的成因是 ;该地进行国土整治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大力植树造林,若种植经济林木,选择的树种是下列四组中的 。
A.苹果 梨 核桃 B.苹果 柑橘 枣
B.柑橘 香蕉 荔枝 D.梨 桂圆 椰枣
37.读欧洲政区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图中A是 国家,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发展工业的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优越,主要的交通区位条件是 。
(2)B国的首都是 ,它是 (区域性经济组织)的总部所在地,该经济组织的职能是 。
(3)C处是 海峡,如果从这里航行到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可以顺着 洋流航行。
38.阅读以下材料:(19分) .
材料一:在1843—1845年开埠之初,英国人曾欣喜若狂,但中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很快就令他们感到失望。1852年英国驻广州的代办密切尔向英国政府报告:“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十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占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也不及我们那人口稀少的北美或澳大利亚殖民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中国近代史资料》
材料二:厦门洋纱交易很大,本年(1868年)的进口较1867年几乎增加了一倍.....19世纪70年代,英国驻上海领事说;“土布和进口商品相竞争,在品质上决不就处于不利地位。但是手工土布的售价较高,因此贫苦的中国人便不得不买便宜的但并不耐用的竞争晶了。”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
材料三:19世纪90年代,“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
摘自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2分)
(2)1845年时英国人为什么“欣喜若狂”?(4分)
(3)根据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分析造成材料一中“奇怪的结局”的原因。(4分)
(4)根据材料二三,说明19世纪60——90年代,英国输华棉纺织品变化呈现出什么新趋势?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呈现上述新趋势的原因。(5分)
(5)依据所学知识说明外国商品倾销对中国造成的影响。(4分)
39.(20分)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主要有两种形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合背景简要说明这两种所有制的形成和结束情况。(16分)怎样理解毛泽东的“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这一观点?(4分)
40.(21)材料一;2003年3月17日,武汉青年孙志刚因为没有暂住证被广州警方收容,3月20日,被故意伤害致死。“孙志刚事件”很快被新闻媒体曝光。2003年6月9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就“孙志刚被故意伤害致死案”作出一审判决,主犯乔燕琴被判处死刑,其余罪犯也受到法律的制裁。5月14日,三位法学博士以普通公民身份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8月1日,正式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废止《收容遣送办法》。
材料二: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关心群众生活疾苦,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群众利益无小事等方面的言行成为本届政府践行“三个代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从《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到总理亲自为农民工讨还工资,无不体现着党和政府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眷眷之心。
(1)从国家与公民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材料一、二的认识。(12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们党和政府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哲学依据。(9分)
41.(21分)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由“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顺利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载人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于16.8凌晨6时23分,在我国内蒙古草原地区成功着陆,这是我国依靠科技进步,鼓励科技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运用哲学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应如何培养创新精神。(9分)
(2)请结合国际竞争的有关知识说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的政治意义。(12分)
42.(35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满族历史悠久,两千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称挹娄、勿古、抹褐,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称作“白山黑水”的广阔地区。黑水抹褐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满族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东北地区的开发和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二;读东北地区略图。
材料三: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雄厚的工业基础,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东北人的观念陈旧保守成了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顽症。为了重振东北经济,党的十六大专题讨论振兴东北经济问题,指出要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中央指出,振兴东北经济要坚持统筹兼顾,注意协调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东北的比较优势。
(1)甲是 江,其河流主要的水文特征 。(4分)
(2)为了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该地区进行资源调配,该地需要输出的资源有 。(4分)
(3)丙是沼泽地,请你提出开发利用和保护沼泽地的措施 。(4分)
(4)在满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两项制度是什么?(4分)
(5)有人说满族历史上有二次辉煌,现在正在经历第三次飞跃。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9分)
(6)上述中央对东北问题的认识和振兴东北的思路是怎样体现唯物辩证法的?(10分)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1——1l为地理,12--23为历史,24——35为政治,每小题4分,共140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B 2.A 3.A 4.D 5. D 6.A 7.C 8.D 9.A 10.C 11.D 12.C 13.A 14.C 15.B 16.C 17.D 1&A 19.B 20.A 23.C 22.B 23.D 24.D 25.C 26.B 27.D 28.C 29.B 30.D 31.D 32.D 33.B 34.C 35。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二、非选择题
36.(24分)(1)(10分)大同 交通运输能力有限,水资源不足 大秦铁路 秦皇岛
(2)(10分)兰州 条带式 地形和河流 盛行风相垂直的郊外不会对城区造成大气污染 位于河流上游对城区有水源污染
(3)(4分)土质疏松,植被破坏,夏季多暴雨(任意答上两点得4分)
37.(20分)(1)(8分)德国 位于欧洲大陆的“十字路口”、陆上交通便利:河流众多且有运河连接,水运便利,临北海、可以实行江海联运
(2)(8分)布鲁塞尔 欧盟 对内具有保护性,建立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市 场;对外具有竞争性,以共同立场参与国际竞争
(3)(4分)直布罗陀 北大西洋暖流
38.(19分)(1)反映了五口通商后,英国的商品没有占据中国市场。(2分)
(2)工业革命后的英国,需要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资产阶级认为中国地广人多; 是英国进行商品侵略和掠夺的理想对象(4分)。
(3)当时中国的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对市场的需求十分 有限,购买力低下。(4分)
(4)19世纪60年代起,英国输华棉纺织品迅速增加,至九十年代基本占领中国市场.(2分)
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为外国商品深入长江腹地和南北沿海打开 了方便之门,六十年代中。国海关管理权的丧失;机器生产的洋纱洋布因廉价而竞争力强。(3分)
(5)外国经济入侵,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提供了一些客观条件; 外国商品占领了中国市场,又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和生存的空间十分有限.(4分)
39。(20分)形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以铁器、牛耕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受到破坏。(2分)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变法,促使土地所有制从国有向私有转变,到战国时期,这一转变完成;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变法运动,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4分)在这一巨大的社会变革中,逐步形成了地主和农民两种土地所有制。(2分)
结束:新中国成立后,为继续完成反封建任务,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1950—1952年,人民政府
进行了土地改革,最终消灭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从而结束了地主土地所有制,(4分)国民经济恢复完成后,为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中共制订了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成为了国家土地所有制,至此,中国几千年的土地私有制结束了。(4分)
理解: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使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
们积极地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从而使中国革命的胜利获得了必要的群众基础和经济保障。(4分)
40.(21分)(1)①关注弱势群体,这是政府行使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严惩罪犯,保护人民,这是国家实施政治统治职能的体现。(3分)
②依法治国,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院依法判决,维护了法律的尊严,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依法治国,还要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三名公民依
法“上书”是公民宪法意识增强和依法行使自己政治权利的表现。(3分)
③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从对待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收容遣送到更多强调给予救助管理,是政府执政为民、对人民负责的体现。(3分)
④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收容遣送办法》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自由,予以废止,同时严惩罪犯,说明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3分)
(2)①搞好局部有利于整体功能发挥。关注和扶助社会弱势群体事关整个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协调发展,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稳定的大局。(3分)
②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只有关注、扶
助弱势群体,防止的两极分化,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逐步实施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3分)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3分)
41.(21分)(1)转变观念,创新思维,重视意识的作用;(3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3分)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分)
(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3分)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表现了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推动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6分)
42.(35分)(1)(4分)松花江 水置丰富、汛期短、结冰期长、含沙量小
(2)(4分)林产品 石油 铁钢 粮食
(3)(4分)略,只要盲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4)猛安谋克制 八旗制度
(5)第一次:1115年建立金朝.1125年灭辽朝. 1127年灭北宋,后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3分)
第二次:1616年建立后金,1644年灭明朝境一全国.
第三次:和全国人民一道,参与现代科技革命,振兴东北经济.(言之成理可酌情加分)
(6)①既看到东北地区雄厚的工业墓础,又看到东北人的观念保守,这体现了看问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2分)
②指出要用新思路、新体制等走出振兴之路,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2分)
③振兴东北经济要坚持统筹兼顾,注意协调发展,说明要用联系的观点处理问题.(2分)
④坚持自力更生说明要强调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2分)
⑤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东北的比较优势说明要分析矛盾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分)
(注:考生如果从其他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有理仍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