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科综合第四次模拟考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共1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如图为某地海岸地形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岛屿所在海洋是
A太平洋
B地中海
C大西洋
D印度洋
2.图示地区盛行风向是
A东北风
B西南风
C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D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
3.该地区
A传统的种植业发达地区 B渔获量比较多
C主要出口木材和纸张 D丁处最适合港口建设
图示为我国某地区城镇与公路分布图,a城为该地区保存完整的古城。连接城镇与沿海城市的公路建成后,a、b、c都有发展,其中b城发展最快,a城发展最慢,据此回答4—5题
4.a城能够保留大量古建筑群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外力作用微弱
B巨额旅游收入有助于其保护维修
C交通闭塞,受外部影响小
D运用西方的建筑技术和先进材料,经久耐用
5.b城到d城的公路未走直线,而是绕道经过c城的主要原因是
A远离河流,避免洪水灾害影响
B排除了跨越不同行政区的影响
C为了减缓公路坡度
D尽量多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读图回答6—7题
6.如果该地经度是30ºW,当此地日出时,北京时间为
A 2点
B 10点
C 16点
D 20点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太阳一定直射赤道
B此地一定位于低纬度地区
C此地一定适合热带经济作物生长
D此时莱茵河一定处在枯水时期
读图回答8—9题,图中等值线为等降水量线。
8.图中1地降水大于2地,其主要原因是
A1地位于沿海,2地位于内陆
B1地位于迎风坡,2地位于内陆盆地
C1地受冷锋影响,2地受高气压控制
D1地有暖流经过,2地有寒流经过
9.有关1附近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此地河流水能比较丰富
B此地处在板块张裂处,地震活动频繁
C该地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受冬季风影响不明显
D该地垂直地域差异显著
下表表示我国甲、乙两条河流各月流量资料(立方米/秒)。据此回答10—11题
河流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甲 | 1200 | 1400 | 1700 | 4500 | 6000 | 10500 | 11000 | 7500 | 4500 | 3000 | 2000 | 1000 |
乙 | 50 | 100 | 500 | 600 | 200 | 350 | 850 | 1100 | 700 | 500 | 300 | 100 |
10.关于甲河及所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河主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B甲河汛期的形成主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C甲河流域平原盐碱化现象明显
D防洪是本地区国土整治的最主要任务之一
11.乙地区最可能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是
A甘蔗 B春小麦 C水稻 D花生
12.近年来,云南正在启动“绿色经济”工程,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如努力发展花卉业(“彩色农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云南发展花卉业的优势是
A日照充足,温差较大 B交通便利,人力资源丰富
C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D气候温暖、降水丰富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和八旗制度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地方制度。据此回答13—17题
13.西周实施分封制、秦朝实施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的共同目的是
A.巩固封建统治 B.控制边远地区
C.防止地方割据 D.巩固本朝统治
14.关于上题中三种制度不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 实行的时代不同 ②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 ③各自的作用和影响不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15.西周和汉初实行分封制都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A.周王和汉初统治者放松了对诸侯的控制
B.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诸侯实力增强
C.诸侯野心膨胀,要求取代中央政权
D.中央政府软弱无能
16.下列是关于“八旗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的表述,其中正确的说法是
① 是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制度
② 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战、组织生产三项职能
③ 八旗首领除满洲皇族、亲贵外,还包括少量汉族贵族
④ 对满族的壮大和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八旗制度与其他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不同点是
A.职能 B.所起作用 C.实施的民族 D.实施的时间
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往往能够影响现实的政治抉择。据此回答18—22题
18.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给近代中国留下最重要的经验教训是
A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B农民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C反帝反封建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
D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1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和发展,其中“继承”主要是指
① 吸收了三民主义的合理内容 ②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③ 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作用 ④ 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 D ①②
20.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后,中共认识到的最深刻的教训是
A坚持武装斗争 B坚持党的领导
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
21.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中共认识到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
A 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 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C 建立巩固革命的统一战线 D 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2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吸取历史教训做出的最重大决策是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经济建设上来
C拨乱反正,纠正重大冤假错案
D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进步。据此请回答23—24题
23.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权利法案》的最大意义在
A.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B.以法律权力取代君主特权
C.国王不能随便征税 D.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24.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资本主义是社会的进步,这主要是指
A它提高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 B它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C它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D它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根据报道,在喀斯特地貌区种树,历来被人们讽刺为“白日做梦”,但贵州关岭县人们却在喀斯特地貌区搞起了“绿色革命”据此回答25—27题
25.关岭人民在首栽百亩实验林过程中与一种能迅速吸收周围植物水分的“飞机草”做了坚苦卓绝的斗争,终于首破“喀斯特地貌栽不活树”的神话,这说明
①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 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艰苦的努力
③ 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④ 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②④
26.随着旅游热的不断升温和喀斯特地形区“绿色革命”的成功,关岭人民进一步将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这说明
A消费有时候可以决定生产
B生产决定消费的规模、程度和速度
C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一个产业的成功和壮大
D生产是消费的目的和动力
27.关岭人民凭着奋斗精神和科学方法,两年种树1500万棵,成活率达到90%以上,“绿色革命”终于取得了成功。奋斗精神和科学方法相结合体现了
A联系和发展的统一 B内因和外因和统一
C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据此回答28—29题
28.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现于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这说明中华民族是
A定居在中国的所有民族的总称
B定居在中国的所有人的总称
C相对于外国民族而言的广义称谓
D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
29.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哲学依据是
A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B意识决定物质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支撑
研究当前国际形势,我们会发现,美国在处理国际事物中“牛”气冲天,俄罗斯、欧盟、中国虽然都有成为一极的条件和潜力,都主张世界多极化,反对美国的单极图谋,然而受自身条件的限制,都无力或无意单独与美国抗衡。据此回答30—31题
30.美国在当今国际事务中“牛”气冲天的根本原因是
A军事实力强大 B联合国的支持
C综合国力强 D对外政策的调整
31.欧盟在某些国际事物中表现得比较“散”的根本原因
A缺乏统一的领导 B各成员国的利益相异
C整体势力不强 D组织松散
32.中国为了从根本上治“穷”,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纪20年的奋斗目标是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C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
D健全市场经济体系,加强宏观调控
从2002年开始,云南省在全省范围内把4000个贫困村列为全省扶持村,做为今后10年扶贫开发的重点,每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0——100万元。运用所学知识回答33—35题
33.投入大量财政资金用于扶贫说明
A财政是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分配
B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
C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D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4.我国积极开展扶贫开发活动体现了
① 社会主义的本质 ②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③ 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④ 我国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35.扶贫开发必须从改变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提高贫困人口科技文化素质着手。从哲学上,这是因为
A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B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主客观因素决定着人们办事情能否取得预期效果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60分) 座位号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160分)
36、读我国某地区的地形剖面图(沿东经109°经线,范围在北纬32°~37°之间),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 ②是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 ,其重要的地理意义有 、
等。
(2)③地形区名称是 ,其形成与 (地质构造)有关。
(3)④地形区的形成原因有 ,该地进行国土整治的重点工作是 ,
具体措施有 、 。
37、由太阳能转化为粮食产量的经验公式:粮食最高产量P=0.075QTWS(千克/公顷•年);其中T:温度有效系数=无霜期/365; (16 分)
W:水分有效系数=降水量/蒸发量(若大于1则取值为1);
S:土壤有效系数
下表为四个城市的各项数据,据此分析下列问题:(16分)
地点 | Q(105) | T | W | S |
拉萨 | 8.5 | 0.38 | 0.5 | 0.6 |
酒泉 | 6.3 | 0.42 | 0.1 | 0.8 |
沈阳 | 5.1 | 0.40 | 0.9 | 0.8 |
武汉 | 4.9 | 0.63 | 1.0 | 0.8 |
(1)据图表和你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分析,粮食生产的自然限制因素在青藏地区主要是(用拉萨数据) ,但其农作物单产较高,原因是 。在河西走廊粮食生产的自然限制因素主要是(用酒泉数据) 。
(2)江汉平原(用武汉数据)粮食单产高的原因是 、 、 。
(3)西北地区发展农业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38、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中苏两国都曾经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采取过重要的政策。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共30分)
(1)1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实施的经济政策中最为成功的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有何特点? ( 6分)
(2)在过渡时期我国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了什么政策?( 16分)目的是什么?( 4分)
(3)中国和苏联实行过的经济政策对你有何启示?(4分)
39.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归根到底取决于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而这种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政治文明提供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离不开精神文明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在内的社会不断全面进步的过程。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36分)
(1)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15分)
(2)运用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正确性(8分)
(3)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分析如何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13分)
40、阅读下列材料: (本大题共27分)
材料一:战后最初几年,美国的许多科学家开展了反对制造任何核武器和和平利用原子能研究的运动。遗憾的是,美国公众没有响应这一运动。于是原子弹的试验和生产很快恢复了。1949年8月,美国空军“飞行实验空”在大气中发现了放射性物质的踪迹,他们很快明白苏联成功地试验了一颗原子弹。紧接着美国总统批准了爱德华·泰勒的关于研制“超级”炸弹——氢弹的长期计划。1952年11月,美国的第一颗氢弹在南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爆炸成功。仅在九个月之后,苏联也试验了第一颗氢弹,核军备竞赛就这样一直进行下去了。
材料二: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略图
根据材料以及学过的知识简要回答:
(1)、核武器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研制出来的?(2分)
(2)、苏联在此问题上采取的是什么政策?(4分)
(3)、我国在这一问题上采取的是什么政策?依据史实简要说明。(4分)
(4)、我国在图中的B地建立的核电站是 ;从地理角度分析,我国首先在A、B两地建立核电站的意义有 、
等。(5分)
(5)试从政治学科角度谈一谈发展核工业的重大意义?(12分)
41、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本大题共33分)
(1) A国最大的贸易国是 (字母),A国从该国进口的大宗货物最有可能是
,向其出口的产品是 。80年代以来A国向南亚、东南亚等国建了许多分厂,是为了 、 、 等,以实现跨国公司的最佳区位选择。(12分)
(2)依据史实简要回答在19世纪中期A、B两国关系怎样?(1分)20世纪20年代两国关系出现怎样的变化?(2分)二战后初期两国关系又有哪些新变化,简述其原因。(6分)
(3)依据史实简要说明20世纪30年代A、B两国对中国的政策分别是什么?(3分)
(4)上述两国关系的变化体现的哲学道理有哪些?(9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C | 2 B | 3 B | 4 C | 5 D | 6 C | 7 B | 8 B | 9 B | 10 D |
11 B | 12 D | 13 D | 14 D | 15 B | 16 D | 17 A | 18 D | 19 D | 20 C |
21 D | 22 B | 23 B | 24 C | 25 B | 26 C | 27 D | 28 C | 29 .A | 30. C |
31 B | 32 A | 33 D | 34 D | 35 A |
二、非选择题:
36、(1)秦岭, 冬季零度等温线大致经过 与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重合 北方与南方的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的界线 (任选其二) (2)渭河平原 断层 (每空2分)
(3)内力作用地形抬升,长期的风力吹扬,黄土沉积而成; 水土保持; 压缩农业用地,合理利用各类土地,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合理建设、利用天然草场 煤炭开发后开展土地复垦工作等。(每空2分)
37(1)无霜期短, 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 水分条件 (每空2分)
(2)无霜期长、水分充足、土壤肥沃 (3)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科技含量。(每空2分)
38、(1)政策:新经济政策(2分)。② 特点:在坚持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允许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6分) 。
(2)① 政策: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目的: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为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奠定经济基础(6分)。② 政策:合理调整工商业。目的:是调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积极性,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6分) ③ 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6分)
(3)启示:① 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 ② 在一定条件下,合理利用和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4分)。 (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9、(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3分)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政治文明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2分)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1分)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5分)第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2分)第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素质。(2分)
(2)第一,体现了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2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缺一不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分)。第二,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分)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分)
(3)要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创新人才;(3分)坚持改革,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经济规律办事(3分);坚持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分);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其经济效益(1分);优化产业结构,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工业素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2分);充分利用“入世”契机,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吸取先进经验和技术(2分)。(若考生答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13分)
40、(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推动。(2分)
(2)、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一方面继续与美国进行核竞争,另一方面将核研究用于和平事业,例如:1954年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4分)
(3)、① 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和保卫祖国,我国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② 将核研究用于和平建设事业,我国修建了最大的核电站。(4分)
(4)大亚湾核电站(2分); 缓解能源紧张,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核原料运输量小、可以减轻运输压力等(三选二即可)
(5)第一,因为核工业的发展需要以科技为支撑,所以发展核工业有利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第二,核能属于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核工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第三,有利于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新工业化道路的实施;第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保证国家安全。(12分)
41、(1)B ,农产品或尖端工业制品,汽车、机械产品、轻工业制品(答出1点即可得分), 廉价土地、接近原材料、接近劳动力丰富区、接近市场(四选三)
(2)关系:1853年美国侵略日本(1分);变化:一战后,美国与日本在太平洋地区争夺导致矛盾加剧,华盛顿会议后,美日关系暂时得到缓解,日本的扩张政策受到限制(2分);新变化:二战后初期,美国由制裁日本到扶植日本。制裁原因:日本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结果战败;扶植日本的原因:美国推行冷战政策、抗战胜利以及新中国的成立,美国企图使日本成为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据点(6分)。
(3)A国于1931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9.18事变(1分);B国:① 曾经帮助国民党政府围剿红军;② 抗战爆发后美国力谋与日本妥协,极力劝国民政府投降日本。(2分)
第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分)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美国制裁还是扶植日本都根源于本国利益(3分);第二,矛盾具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日本与美国之间由于国家利益的异同而存在着相互斗争、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3分)第三,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两国关系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处于变化之中。(3分)(共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