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2

2014-5-11 0:29:27 下载本试卷

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2

热、光、原部分

八、分子动理论 热和功

[全国卷I]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气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撞击器壁时对器壁的作用力增大,从而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B.气体的体积变小时,单位体积的分子数增多,单位时间内打到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分子数增多,从而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C.压缩一定量的气体,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加

D.分子a从远处趋近固定不动的分子b,当a到达受b的作用力为零处时,a的动能一定最大

答案:D

[全国卷II]21.对一定量的气体,若用N表示单位时间内与器壁单位面积碰撞的分子数,则

A 当体积减小时,V必定增加

B 当温度升高时,N必定增加

C 当压强不变而体积和温度变化时,N必定变化

D 当压强不变而体积和温度变化时,N可能不变

答案:C

[北京卷] 15.如图所示,两个相通的容器P、Q间装有阀门K、P中充满气体,Q为真空,整个系统与外界没有热交换.打开阀门K后,P中的气体进入Q中,最终达到平衡,则


A.气体体积膨胀,内能增加
B.气体分子势能减少,内能增加
C.气体分子势能增加,压强可能不变
D.Q中气体不可能自发地全部退回到P中

答案:D

[上海]9.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弯曲管A端开口,B端封闭,密度为ρ的液体将两段空气封闭在管内,管内液面高度差分别为h1、h2和h3,则B端气体的压强为(已知大气压强为P0

(A)P0-ρg(h1+h2-h3

(B)P0-ρg(h1+h3

(C)P0-ρg(h1+h3- h2

(D)P0-ρg(h1+h2

【答案】B

【分析】由图中液面的高度关系可知,P0=P2+ρgh3 和 P2=P1+ρgh1,由此解得 P1=P0-ρg(h1+h3

[天津卷] 1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任何物体的内能就是组成该物体的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总和

B.只要对内燃机不断改进,就可以把内燃机得到的全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的方式上是不同的

D.满足能量守恒定律的物理过程都能自发进行

答案:C

[上海]19A.(10 分〕一活塞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封闭在水平固定放置的气缸内,开始时气体体积为V0,温度为 270C.在活塞上施加压力,将气体体积压缩到2 V0/3,温度升高到 570C.设大气压强P0=l.0×105pa,活塞与气缸壁摩擦不计.

(1)求此时气体的压强;

(2)保持温度不变,缓慢减小施加在活塞上的压力使气体体积恢复到 VO,求此时气体的压强.

【答案】(1)1.65×105pa (2)1.1×105pa

【分析】:(1)由气体状态方程知,将 P0=l.0×10 5 pa,T0=300K,T1=330K,V1=2 V0/3代入上式,解得 P1=1.65×105pa

(2)气体发生等温变化,根据玻马定律有 P1V1=P2V2 将 V2=V0 代入可得,P2=1.1×105pa

[上海]19B.(10 分)一活塞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封闭在气缸内,初始时气体体积为 3.0×10 -3 m 3 .用 DIS 实验系统测得此时气体的温度和压强分别为 300K 和 1.0×10 5 Pa.推动活塞压缩气体,测得气体的温度和压强分别为 320K和 1.0×10 5 Pa.

(1)求此时气体的体积;

(2)保持温度不变,缓慢改变作用在活塞上的力,使气体压强变为 8.0×10 4 Pa,求此时气

体的体积.

【答案】(1)3.2×10 -3 m 3 (2)4.0×10 -3 m 3

【分析】:(1)由气体状态方程知,将 V0=3.0×103m3 ,T0=300K,P0=1.0×105Pa,T1=320K,P1=1.0×105Pa 代入上式,

解得 V1=3.2×103m3

(2)气体发生等温变化,根据玻马定律有 P1V1=P2V2

将 P2=8.0×104pa代入可得,V2=4.0×103m3

[广东卷]4.关于永动机和热力学定律的讨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第二类永动机违反能量守恒定律

B.如果物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量,则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

C.外界对物体做功,则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

D.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但从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观点来看这两种改变方式是有区别的

【答案】D

【分析】第二类永动机并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跟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过程均具有方向性。 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的转化,热传 递是内能之间的转移。故答案为 D。有些考生错误的认为物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量,则物体的 内能一定增加;有的考生错误的认为外界对物体做功,则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从而得出错 误的选项。属于容易题。

[广东卷]8.图3为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压缩机工作时,强迫致冷剂在冰箱内外的管道中不断循环。在蒸发器中致冷剂汽化吸收箱体内的热量,经过冷凝器时致冷剂液化,放出热量到箱体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量可以自发地从冰箱内传到冰箱外

B.电冰箱的致冷系统能够不断地把冰箱内的热量传到外界,是因为其消耗了电能

C.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

D.电冰箱的工作原理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

【答案】BC

【分析】由热力学第二定律知,热量不能自 发的有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除非施加外 部的影响和帮助。电冰箱把热量从低温的内部传到高温外部,需要压缩机的帮助并消耗 电能。故答案为 BC。属于容易题。

[四川卷]19.对一定质量的气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升高,压强一定增大    B.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一定增大

C.压强增大,体积一定减小    D.吸收热量,可能使分子热运动加剧、气体体积增大

答案:BD

[重庆卷]16.如题16图,某同学将空的薄金属筒开口向下压入水中。设水温均匀且恒定,筒内空气无泄漏,不计气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则被掩没的金属筒在缓慢下降过程中,筒内空气体积减小.

A.从外界吸热        B.内能增大

C.向外界放热        D.内能减小

答案:C

十四、光学

[全国卷I]15.红光和紫光相比,

A.    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大;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大

B.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小;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大

C.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大;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小

D.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小;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小

答案:B

[全国卷II]19.已知能使某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为υ0

A 当用频率为2υ0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一定能产生光电子

B 当用频率为2υ0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hυ0

C 当照射光的频率υ大于υ0时,若υ增大,则逸出功增大

答案:AB

 [北京卷] 16.水的折射率为n,距水面深h处有一个点光源,岸上的人看到水面被该光源照亮的圆形区域的直径为
A.2 h tan(arc sin)           B.2 h tan(arc sin n)
C.2 h tan(arc cos)           D.2 h cot(arc cos n)
答案:A

[上海]3A.利用光电管产生光电流的电路如图所示.电源的正极应接在    端(填“a”或“b”);若电流表读数为8μA, 则每 秒从光电管阴极发射的光电子至少是    个(已知电子电量为 l.6×10-19C)

【答案】a ,5×1013

【分析】:要使电子加速,应在A极接高电势,故a端为电源正极。 由I= ne/t,得 n =It/e =5×1013

【高考考点】光电效应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易错点】: 容易弄错光电子的电性。

[上海]3B.右图为包含某逻辑电路的一个简单电路图,L为小灯泡.光照射电阻R’时,其阻值将变得远小于R.该逻辑电路是     门电路(填“与”、“或”或“非”)。当电阻R’受到光照时,小灯泡L将   (填“发光”或“不发光”)。

【答案】与,发光

【分析】当电阻Rˊ受到光照时,非门输入低电压,输出高电压,故灯泡将发光。

【高考考点】逻辑门电路

【易错点】容易将与门电路混淆。

[上海]6.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下列关于光的本性的陈述符合科学规律或历史事实的是 

(A)牛顿的“微粒说”与爱因斯坦的“光子说”本质上是一样的. 

(B)光的双缝干涉实验显示了光具有波动性. 

(C)麦克斯韦预言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D)光具有波粒两象性性.

【答案】BCD

【分析】光的衍射和干涉是

【高考考点】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易错点】:爱因斯坦的光子和牛顿的微粒除了都是粒子之外,并无任何相同之处。光子不是牛顿所描绘的那种遵循经典力学运动定律的微粒。

[天津卷]15.空气中两条光线 a和 b从方框左侧入射,分别从方框下方和上方射出,其框外光线如

图 1所示。方框内有两个折射率 n=1.5的玻璃全反射棱镜。图 2给出了两棱镜四种放

置方式的示意图,其中能产生图 1效果的是

答案: B

[广东卷]7.两束不同频率的单色光a、b从空气射入水中,发生了图2所示的折射现象(>)。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光束b的频率比光束a低

B.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光束a比光束b小

C.水对光束a的折射率比水对光束b的折射率小

D.若光束从水中射向空气,则光束b的临界角比光束a的临界角大

【答案】C

【分析】由  知,b 的折射率较大,则 b 的频率较大,在同种介 质传播速度较小,对同种介质的临界角较小。所以选项 C 正确。有些考生弄不清光的折射 率、频率、光速、临界角的对应关系,得出错误的答案。属于中等难度题。

[广东卷]13.(15分)(1)人们发现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和对各种金属都存在极限频率的规律。请问谁提出了何种学说很好地解释了上述规律?已知锌的逸出功为,用某单色紫外线照射锌板时,逸出光电子的最大速度为,求该紫外线的波长(电子质量,普朗克常量

(2)风力发电是一种环保的电能获取方式。图9为某风力发电站外观图。设计每台风力发电机的功率为40kW。实验测得风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约为20%,空气的密度是,当地水平风速约为,问风力发电机的叶片长度约为多少才能满足设计要求?

[四川卷]15.现有abc三束单色光,其波长关系为.用b光束照射某种金属时,恰能发生光电效应.若分别用a光束和c光束照射该金属,则可以断定

A.a光束照射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B.c光束照射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C.a光束照射时,释放出的光电子数目最多

D.c光束照射时,释放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最小

答案:A

[重庆卷]20.△OMN为玻璃等腰三棱镜的横截面。ab两束可见单色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棱镜底面MN,在棱镜侧面OMON上反射和折射的情况如题20图所示,由此可知

A.棱镜内a光的传播速度比b光的小

B.棱镜内a光的传播速度比b光的大

C.a光的频率比b光的高

D.a光的波长比b光的长

答案:BD

十五、原子和原子核

[全国卷I]14.某原子核X吸收一个中子后,放出一个电子,分裂为两个粒子.由此可知

A.A=7,Z=3            B.A=7,Z=4

C.A=8,Z=3            D.A=8,Z=4

答案:A

[全国卷II]14.现有三个核反应:

Na→Mg+e ②U+n→Ba+Kr+3n ③H+H→He+n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是裂变,②是β衰变,③是聚变   B ①是聚变,②是裂变,③是β衰变

C ①是β衰变,②是裂变,③是聚变   D ①是β衰变,②是聚变,③是裂变

答案:C

[北京卷] 13.目前核电站利用的核反应是
A.裂变,核燃料为铀        B.聚变,核燃烧为铀
C.裂变,核燃烧为氘       D.聚变,核燃料为氘
答案:A

[上海]7.卢瑟福通过对a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

(A)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原子核内有中子存在. 

(C)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答案】AC

【分析】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α粒子散射实验只发现原子可以再分,但并不涉及原子核内的结构。查德威克在用α粒子轰击铍核的实验中发现了中子,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时发现了质子。

【高考考点】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的核式结构

【易错点】容易将原子结构与原子核结构混淆。

[天津卷] 18.一个 原子核在中子的轰击下发生一种可能的裂变反应,其裂变方程为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原子核中含有 86个中子

B.X原子核中含有 141个核子

C.因为裂变时释放能量,根据 ,所以裂变后的总质量数增加

D.因为裂变时释放能量,出现质量亏损,所以生成物的总质量数减少

答案: A

[广东卷]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康普顿发现了电子

B.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C.贝史勒尔发现了铀和含铀矿物的天然放射现象

D.伦从今琴发现了X射线

【答案】BCD

【分析】 康普顿发现了康普顿效应, 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贝史勒尔发现了铀和含铀矿物的天然放射现象,伦从今琴发现了X 射线。所以答案为 BCD, 有的考生不熟悉物理学史,有的考生不知道伦琴就是伦从今琴,导致错选或漏选。属于容易题。

[广东卷]5.据新华社报道,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世界第一套全超导核聚变实验装置(又称“人造太阳”)已完成了首次工程调试。下列关于“人造太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造太阳”的核反应方程是

B.“人造太阳”的核反应方程是

C.“人造太阳”释放的能量大小的计算公式是

D.“人造太阳”核能大小的计算公式是

【答案】AC

【分析】释放的能量大小用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计算。有的考生不能区分裂变 和聚变,得出错误的答案 B。属于容易题。

[四川卷]16.某核反应方程为H+H→He+X.已知H的质量为2.0136u. H的质量为3.018u, He的质量为4.0026u,X的质量为1.0087u.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是质子,该反应释放能量         B.X是中子,该反应释放能量

C.X是质子,该反应吸收能量         D. X是中子,该反应吸收能量

答案:B

[重庆卷]17.14C是一种半衰期为5730年的放射性同位素。若考古工作者探测到某古木中14C的含量为原来的,则该古树死亡时间距今大约

A.22920年           B.11460

C.5730年           D.2865年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