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力学部分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的概念(每种力的定义)
(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是矢量: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3)力的图示:用带箭头的有向线段
(注意与力的示意图的区别)
(4)力的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
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力的分类
常见的三种力
(1)重力
G = mg,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重心。
重力不等于万有引力,重力只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量,不指向球心。
物体在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对竖直线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重力就是压力”错误。注意“等于≠就是”。
重心与物体形状有关,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质量不均匀物体重心与物体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重心可不在物体上。
(2)弹力
产生条件:物体间相互接触,且有形变
大小:对于弹性限度内的拉伸与压缩,F = kx(注意K有单位,N/m)
方向:总是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面与面接触”、“面与点接触”、“点与点接触”
判断:假设法
(3)摩擦力
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物体间有弹力存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大小:f =μN,0 < f静≤f max
方向:与接触面平行,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反向
判断方法: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对滑动
平衡条件法:即研究对象处于平衡状态时
动力学法:当研究对象处于变速状态时,用牛顿第二定律及相关条件分析。
摩擦力并非总起阻碍作用。
3.受力分析
(1)力的产生条件去找
(2)从力的作用效果去找
(3)从分析物体运动状态去找
4.力的合成
求合力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
两力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几种情况:同一直线力的合成------求代数和
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正弦、余弦定理求解
若θ= 90º,则可用直角三角函数求解
分力与合力的关系:“一同一不同”
“一同”:同效果,即合力等效地替代几个分力
“一不同”:合力与几个分力不能同时出现
5.力的分解
求分力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或正交分解法
合力既可以比任一分力大,也可比任一分力小;它的大小依赖于两分力间夹角,随两分力夹角的增大,合力减小;但无论如何分解,两分力不能同时小于合力一半。
6.有关“力的概念”“受力分析”和“力的合成与分解”方面易
发生错误的问题
(1)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
(力的性质,力的个数,作用物体个数,力作用特征)
(2)注意受力分析中找三角函数关系
注意矢量三角形法则的应用
7.力的平衡
平衡状态: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平衡条件:ΣF = 0
8.力矩:M = FL 单位:Nm
二.直线运动
1.机械运动
定义: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运动的相对性:运动是相对参照系而言的
2.质点:
特征:占有位置,具有质量,没有形状、大小
何为质点:平动的物体(一般)
物体尺寸与问题中所讨论距离相比甚小
3.平动和转动
4.描述参量
标量:时间,路程,速率,平均速率
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平均速度
5.运动分类:
(1)匀速直线运动 a = 0,V = S/t
(2)匀变速直线运动:a=c
V0=0,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如自由落体运动)
V0≠0,若a>0,匀加速直线运动(如竖直下抛运动)
若a<0,匀减速直线运动(如竖直上抛运动)
(3)四个公式
a =ΔV/Δt =(Vt-V0)/t Vt = V0 + at
S = V0t + at2/2 Vt2 = V02 + 2aS
(4)几个导出公式
平均速度(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V = (V0+Vt)/2
中间位置的即时速度V中 = (V02+Vt2)/2
V0=0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比
V0=0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
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之差ΔS = aT2
(5)图象
a = 0 V0=0,a = c V0≠0,a = c
注意:(1)区分s-t与v-t图;
(2)横轴上下表示方向相反;
(3)a与v的关系
三.牛顿定律
1.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运动定律(惯性定律)
揭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运动状态改变就是速度改变,速度改变就有加速度)
揭示了物体的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性质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2) 牛顿第二定律
内容:F = ma
四个特点:矢量性------a与F同向
瞬时性------a与F同生同灭
独立性------每一个力的作用与其他力无关
对应性------每一个都产生对应的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
阐明了物体间作用的相互性,并给出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确定关系F12 = F21
区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
注意计算题应写清:“根据牛顿第三定律,F1与F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所以……”。
2.应用
(1) 物体受力分析:隔离法和整体法
(2) 题目类型:已知物体受力,求物体运动情况
已知物体运动情况,求物体受力情况
桥梁:a
3.超重和失重
超重:视重大于实重,a向上
失重:视重小于实重,a向下
4.力学单位制
基本单位:米(m)、千克(Kg)、秒(s)
5.关于斜面上的物体
质量为m的物体,从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
(1) 若μ= 0,则a = gSinθ
(2) 若μ=0,斜面高h,V0 = 0,则Vt = 2gh
四.万有引力定律 F = Gm1m2/r2
任何两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大小与两物体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平方成反比
适用范围:相距很远,可看成质点的两物体,均匀球体。
五.动量与动能
P = mV,是矢量,方向为速度方向;单位,Kg·m/s。
EK = mV2/2,是标量;单位,J。
动量与动能的关系:P = 2mEK,EK =P2/2m
六.功和能
1.功和功率
(1) 功 W = FSCosθ
功是力在空间积累效果,功是过程量,是标量
(2) 功率 P = W/t
平均功率 P = W/t = FVCosθ
即时功率 P = FVCosθ
关于汽车的运动分析
①a =( F-f )/m,P实 < P额
②a =( P/V-f )/m,P实 = P额,V↑,a↓
③P实 = P额,a = 0,V=Vm = P额/f
2.机械能
(1) 动能 EK = mV2/2
(2) 势能---由于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所具有的能
其值是相对的
①重力势能 Ep = mgh
h是对零势能面的竖直高度;
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WG = -ΔEP
(重力做的功=物体重力势能增加的负值)
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重力势能是相对的,势能增量是绝对的。
②弹性势能---由于物体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E弹 = Kx2/2
3.机械能守恒定律
内容:系统内,只有重力做功下,物体动能和势能法相互转化,但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成立条件:只有重力做功(只有弹力做功)
①只有重力作用(自由落体运动、各种抛体运动)
②除重力外其它力不做功(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
③只受弹力作用
④重力和弹力同时做功
表达式:mV12/2 + mgh1 = mV22/2 + mgh2
4.功是能转化的量度
5.功能原理
系统机械能的变化(增量)等于除重力外的其它力做的总功。
原来的能量 + 动力做功 + 阻力做功 = 后来的能量
原来的能量 + 动力做功 - 克服阻力做功 = 后来的能量
七.振动和波
1.机械振动
物体在某一平衡位置附近来回往复的运动叫机械波。
2.表征振动的物理量
(1) 周期T 自由振动:f = f固
(2) 频率f 受迫振动:f = f策→f策 = f固(共振现象)
(3) 振幅A
3.简谐振动
条件:F = -Kx(K为常量,符号表示回复力与位移方向相反)
特例:(1)弹簧振子
T = 2π m/K,T与A无关,只与m、K有关
(2)单摆
摆角小于5º(m球>>m线,L线>>d球)
T = 2π L/g,T与A、m无关
秒摆:T = 2s,摆长1m
F回 = mgSinθ
4.简谐振动的图像
振动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是正弦(余弦)曲线。
质点经平衡位置开始计时 质点位于最大位移时开始计时
x = ASinωt ω = 2π/T = 2πf
搞清振动过程中,x、F、a、V、Ek、EP随时间周期性变化规律。
5.机械波
定义:机械振动在媒质中的传播
(传播振动能量和振动形式,介质本身不随波迁移)
条件:振源、介质
种类: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纵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6.表征波的物理量
λ、V、T:T由振源决定,与振源周期相同。
V与振源和介质有关。
三者关系:λ= VT
7.波的图像
同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是正(余)线曲线。
8.波的干涉和衍射(条件、特征)
9.声波(是纵波;声波的干涉和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