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图解 解析生物题
山东省沂源四中 秦莉 256104
在选修本中有几个知识点学生不易区分,在做习题时经常混淆。但通过图解法进行分析,学生记忆深刻,领会透彻,效果较好。现举几例加以说明:
例1、
(1) 曲线a 表示的是化合物__,在无光照时,其量迅速下降的原因[1]____[2]____。
(2) 曲线b 表示的是化合物__,在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时,其量迅速下降的原因[1]____[2]____。
(3) 可见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均影响光合作用的速度,前者主要是影响光合作用的__过程,后者主要是影响光合作用的__过程。
图解释疑:
解析:由图解可以清晰的区分光反应、暗反应过程中物质、能量的变化及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联系――光是影响光反应的主要因素,无光时直接影响的是光反应,因此为暗反应提供的[H]和工ATP都减少,它影响的是暗反应的B过程(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因此C5减少,但A过程(二氧化碳的固定)仍在继续,所以C3增加;在暗反应中A是二氧化碳的固定,二氧化碳的浓度大小是关键的制约因素。所以当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时,它直接影响A过程,因此C3减少,而光反应的过程仍在进行,B过程仍在继续,所以C5的含量增加。
答案:(1)五碳化合物[1]光反应产生的[H]、ATP的含量减少,CO2的还原受阻,使五碳化合物的再生量减少;[2]CO2的固定仍继续进行,消耗三碳化合物(2)三碳化合物 [1]CO2 减少,生成的三碳化合物减少 [2]CO2 的还原仍继续进行,消耗三碳化合物 (3)光反应 暗反应
例2、将酵母菌离心后,得到上清液(含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细胞器)。把等量上清液、沉淀物和未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到甲乙丙三支试管中。
甲(上清液) 乙(沉淀物) 丙(匀浆)
实验一:向3个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葡萄糖溶液,甲、乙、丙中的产物分别是__________。
实验二:向3个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丙酮酸,甲、乙、丙中的产物分别是__________。
实验三: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重复实验一,则甲、乙、丙中的产物分别是__________。
H2O+CO2 B、C2H5OH+CO2 C、乳酸 D、无反应
图解释疑:
解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无氧或者没有线粒体时在细胞质的基质内进行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和无氧呼吸过程,它的底物是葡萄糖,最终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当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步,反应底物是丙酮酸,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为(1)B D A (2)B A A (3)B D B
例3、下图表示3个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能测到动作电位的位置是( )
++++++――――++++++
――――――++++―――――
――――――++++―――――
++++++――――++++++
神经纤维的传导模式和突触的传递图解
A. a和b处 B、a、b和c处
C、b、c、d和e处 D、a、b、c、d和e处
图解释疑:
a b c d e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双向的,神经元之间由突触单向传递,因此a中不可能测到动作电位,用排除法,所以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C。
例4、能够识别抗原的是 ( )
(1) 吞噬细胞(2)T细胞(3)B细胞 (4)记忆细胞
(5)效应B细胞(6)效应T细胞
解析:通过下述改进的图解,可以清楚的区分记忆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异同,又非常容易的理解二者的联系,且能进一步领会胸腺产生的T细胞在整个免疫中的地位。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只能对细胞外的抗原起作用,细胞免疫使包有抗原的靶细胞裂解死亡,让细胞内的抗原暴露出来,再通过体液免疫使之消灭。
图解释疑:
巩固练习:
1、 将植物栽培在适宜的光照、温度和充足的CO2的条件下,如果突然移至暗处,则此时叶肉细胞中C3、C5、NADP+的含量的变化是 ( )
A、 升、降、升 B、升、降、降
C、降、升、升 D、降、升、降
2、 下列6支试管中含有动物组织的制备液,保温一段时间后,哪三支试管内产生CO2?
(1)葡萄糖+匀浆后的细胞(2)葡萄糖+线粒体(3)葡萄糖+无细胞器的细胞质(4)丙酮酸+匀浆后的细胞(5)丙酮酸+线粒体
(6)丙酮酸+没有细胞器的细胞质
A、(1)(2)(3)B、(2)(4)(6)C、(1)(4)(5)D、(3)(5)(6)
3、 下图为反射弧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 )
|
A、 在(2)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 在(3)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 在(4)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D、以上说法都对
4、 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效应B细胞
B、 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记忆B细胞
D、效应T细胞可直接杀死侵入人体细胞内的抗原
答案:1、A 2、C 3、B 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