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练习

2014-5-11 0:11:15 下载本试卷

第一册第五单元练习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事于颛臾(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陈力就列(施展才能)

B.虎(犀牛)             有国有(大夫的来邑)

C.龟玉毁入中(木匣子)        萧墙(国君宫门的照墙)

D.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      文德(文教和德政)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借代的一项是(  )

A.是社稷之臣也  B.谋动干戈于邦内  C.虎兕出于柙  D.而在萧墙之内也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既来之。则之           B.远人不服而不能

C.能谤讥于市朝,寡人之耳者    D.能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陈力就列,不能者       B河曲智臾笑而之曰

 C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有剩骨  D虎计之曰:“技此耳”

  答(  )与(  )同

 A在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女郎

 C世无孔子,谁能定非之真  D可忍,孰不可忍

  答(  )与(  )同

 A君有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B君子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C老臣病足,曾不能走    D虽乘风御奔,不以

  答( )与( )同

 A昨夜军帖,可汗大点兵  B曹刿请

 C冉有、季路于孔子曰   D若使烛之武秦君,师可退

  答.( )与( )同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6.古今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种情况:A.词义扩大;B.词义缩小;C.词义完全不同。请理解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义,并指也它们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相比较各属于哪种情况。

①移其粟于河内    (  )       ②弃甲曳兵而走        (  )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④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

7.词的意义有:A.本义;B.引申义;C.假借义,于是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一个词的不同义项又有联系,一般都是由词的本义引申出来或因用通假字产生的,请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字义各属于哪种情况。

  ①弃甲曳而走   (  )        ②寒暑易节,始一焉   (  )

  ③服衣冠     (  )         ④国不以山溪之险    (  )

8.文中“之”字出现多次,选出“之”的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填然鼓之

  ③树之以桑               ④寡人之于国也

  ⑤未之有也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⑦/②③/④⑥/⑤    B.①②/④/③⑤/⑥⑦

  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④/②③/⑤⑥/⑦

9.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王无岁    B.既来之,则之    C.可以帛   D.然而不

12.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  )

  A.然而不王矣,未之有也         B.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百亩之宅,树之以桑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3.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作“比”讲的一项是  (  )

  A.寡人之国也           B.移其粟河内

  C.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D.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14.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寡人之于国,尽心焉耳矣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

15.选出与“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的“矣”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

  C.且尔言过           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则天下太平

16.下边加点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王好战,请以战喻    ②寡人之于国也  ③为国以礼  ④移其粟于河内

  A.①③“以”相同,②④“于”不同   B.①③ “以”不同,②④“于”相同

  C.①③“以”相同,②④“于”也相同  D.①③“以”不同,②④“于”也不同

17.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狗彘人食而不知检   七十者可以肉矣 

B.非我也,也        弃甲曳而走

C.填鼓之,兵刃既接   河东凶亦   

D.涂有饿莩而不知    野芳而幽香

请选出与每题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句。

18.一语的(  )

 A.木直绳  B.天门断楚江开 C.上书谏寡人者,受赏 D.见其发矢十八九

19.则明而行无过矣( )

 A.小谋大          B.早岁那世事艰

 C.草木有生而无       D.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乎?”

20.学不可以( )

  A.君刑颇(不公正),何以为盟主?   B.子墨子曰:“然胡不乎?”

  C.且壮士不死则,死即举大名耳   D.自董卓来,豪杰并起

21.虽有槁暴,不复挺,鞣使之然也(  )

  A.假舟楫非能水也               B.陈胜,阳城人也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用心躁也      D.人马烧溺死甚众

22.根据古今词义变化特点,按词义扩大、缩小、转换、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将下列各加点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曹操自江陵顺东下       ②同心之言,其如兰

  ③古者丈夫不耕           ④能讥谤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⑤四体不勤,五不分       ⑥宿将爪牙,若孝广、程不识者

  ⑦宫妇左右莫不王         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⑨就砺则利            ⑩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A.①/②③⑨/④⑥/⑤⑦/⑧⑩   B.①/②③⑤⑨/⑧⑩/④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⑧⑩/⑦⑨   D.①②/③⑨/⑧⑩/④⑥/⑤⑦

23.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有槁(晒)            ②以为轮(使……弯曲)

  ③吾尝而望矣(抬起脚尖)     ④君子非异也(天资禀性)

  ⑤非是世(有利)          ⑥筋骨之(强壮)

  ⑦而千里(送达)          ⑧而江河(横渡)

  ⑨声非加也(强,声音宏大)    ⑩而闻者(显著,清楚)

  ⑾《学》(勉励)

A.①②④⑤⑥     B.②③⑥⑨⑩    C.①④⑤⑦⑾   D.⑥⑧⑨⑩⑾

2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含义相同项的一组是(  )

  A.无可托者  寓于表      女言干母   临崩臣以大事

  B.风雨焉    忧劳可以国    利除弊    夙夜寐

  C.不能十    其韵奉和一首  乃自强     余马兮山皋

  D.下黄泉   中军置酒归客   一发羽,狼失声而逋   日食得无衰乎

25.下列各句中的“而”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顺风而呼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③吾恂恂而起              ④然视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⑥知明而行无过矣

  ⑦蟹六跪而二螯            ⑧锲而不舍

  ⑨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⑾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B.①②/③⑧/④⑤⑥⑦/⑨/⑩/⑾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⑨⑾  D.①③/②/④⑤/⑥⑦/⑨/⑧⑩/⑾

2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食埃土  D.箕畚运用渤海之尾

27.下列各句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金就砺则利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        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⑧从弟子女十人所

 A.①③⑤⑥⑦    B.③④⑤⑥⑧   C.②③⑤⑦⑧    D.①②④⑥⑦

28.选出句式不同类的一句(  )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

29.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泾流之大,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0.选出至今意义未改变的一个成语(  )

  A.贻笑大方  B.望洋兴叹  C.出尔反尔  D.墨守成规

31.选出与“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句中的“闻”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  )

  A.不能称前时之闻            B.愿以闻之官

  C.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D.尝闻少仲尼之闻

32.选出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项(  )

  A.于是焉河伯始其面目    既而胡即宁夏知府,升宁夏道

  B.闻百,以为莫已若     师之不传也久矣

  C.秋水至           斧斤以入山林

  D.吾见笑于大方之家     茅檐扫净无苔

3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  )

  A.顺流而行    B.东而视    C.伯夷之义者    D.望洋若而叹

34.选出没有特殊文言句式的一项(  )

  A.吾长见笑干大方之家  B.我之谓也  C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D.以为莫己若

35.选出下列句中“非”与“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一句中“非”意义相同的项(  )

  A.非死,则徙尔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C.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6.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对的一项(  )

 A.他日,见于王曰           见:召见

 B.王尝语庄子(庄暴)以好乐,有诸?  诸:这回事吗

 C.今王鼓乐此              今:今天鼓乐:用鼓演奏音乐

 D.王变乎色曰              乎:词尾

37.选出省略成份补充错误的一项(  )

 A.他日,(孟子)见于王曰      B.(孟子)曰:“可得闻与?”

 C.(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     D.(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

38.选出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   举:抬起

 B.可得闻与:能够说给我听听吗  与:同“欤”

 C.乐乐:前一“乐”为动词:欣赏音乐  后一“乐”为名词:音乐

 D.则齐其庶几乎:那么齐国大概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其:揣测语气词 庶几:差不多

39.下列句子的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②是谁之过矣

 ③隐者也                ④暴见于王

 ⑤此无他,不与同乐也        ⑥直好世俗之乐耳

 ⑦何以能鼓乐也?            ⑧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A.①⑥/②⑦/③⑤⑧/④        B.①②⑤⑥/③⑧/⑦/④

C.①②③④/⑤⑥⑧/⑦        D.①③④⑥/②/⑤⑧/⑦

41.下边加点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②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③夜缒而出,见秦君      ④必勿使反

⑤太后盛气而揖之       ⑥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⑦河曲智叟亡以应       ⑧邹忌修八尺有余

⑨老妇必唾其面        ⑩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⑤⑧⑨⑩/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⑥⑦/③⑤⑧⑨⑩   D.①②④⑥⑦⑧⑩/③⑤⑨

4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王”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填然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斧斤以时入山林

 C.五十者可以帛矣          D.颁白者不负于道路矣

 E.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矣

4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

 A.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4.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虚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王好战,请战喻      ②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③弃甲曳兵走       ④涂有饿莩不知发

 A.①②的用法和意思相同,③④的用法和意思也相同

 B.①②的用法和意思不同,③④的用法和意思也不同

 C.①②的用法和意思不同,③④的用法和意思相同

 D.①②的用法和意思相同,③④的用法和意思不同

45.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词义有相同的一项是(  )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百中

A 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 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扶苏以谏故,上使外将兵       涂有饿莩而不知

 罟不入湾池             野芳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中通外,不蔓不枝          非我也,

C 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D 穷黩武

 系向牛头充炭直            草木皆

 木中绳               必以长安君为质,乃出

4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⑤失其所与,不知         ⑥填然鼓之 

 ⑦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⑧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⑨对镜帖花黄          ⑩著我旧时裳  

 A.①③⑤⑥   B.②④⑤⑥    C.⑥⑦⑧⑨   D.①⑦⑨⑩  

47.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所作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蓝      ②善假物也  

  ③假舟楫,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虽有槁暴,不复挺,輮使之然也  

 A.①②词性相同,表意有别;③④词性不同,表意不同  

 B.①②词性不同,表意有别;③④词性相同,表意不同 

 C.①②词性不同,表意相同;③④词性相同,表意不同 

 D.①②词性相同,表意有别;③④词性不同,表意也不同 

48.下列加点的词,意义有相同的一项是(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非利足也,而千里

A   策勋十二卷,赏赐百千强     B  罗敷前词:使君亦何愚

学有未达,以为知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

秦贪,负其强            不专心志,则不得也

非能水也,而江河         道于虞以伐虢

C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必绝     D  乃悟前狼寐,盖以诱敌也

佛印类弥勒            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率妻子邑人来此境         以是人多以书

49.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宋何罪之有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甚矣,汝之不惠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0.下面各句中的“之”字全是结构助词的一组是(  )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鞣使之然也

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⑤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⑥锲而舍之

⑦蚓无爪牙之利      ⑧筋骨之强      ⑨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②③④⑦⑧  B.①④⑤⑥⑨  C.④⑤⑦⑧⑨  D.①④⑤⑧⑨

5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C.闻道百,以为莫若己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2.下列句中的“信”字,是“相信”的意思的一项是(  )

 A.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B.皆明智而忠信

 C.信者效其忠                    D.信者不美,美言不信

53.下列句子,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闻道百,以为莫若己者,我之谓也

 B.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C.非吾至子之门,则殆矣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辨析加点词的意义,从选项中挑出恰当的,将序码填人相应的括号中。

54.“安”的常用义: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⑤怎么;⑥哪里

  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

  先安笔砚对溪山(  )             郊境之内,民不安业(  )

  风雨不动安如山(  )

55.“让”的常用义:①责备、责怪;②辞让,退让、谦让;③转让权力和职位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  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  )     公使让之(  )

56.“何”的常用义有①多么;②怎么,为什么;③什么;④ he,背、扛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57.“凶”的常用义有①不吉祥;②不幸;③庄稼收成不好; ④凶恶,残暴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  夙遭闵凶(  )

  逢凶化吉(  )          汉初遭冒顿凶黠(  )

58.“请”的意义有:①请求你做事;②请允我做某事;③邀请;④谒见,拜见

  王好战,请以战喻(  )    若弗与,则请徐之( )  乃置酒请之(  )

59.“疾”的常用义:①小病;②苦痛;③痛恨;④快、迅速;⑤强,猛烈;⑥通“嫉”,妒忌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  (海瑞)素疾大户兼并(  )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

60.“致”的常用义:①达到;②送达;③表达、传达;④招引、引来;⑤归还、交还;⑥意态、情趣;⑦尽、极

  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  )  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

61.“用”的常用义:①任用;②使用;③采用;④用途、用处;⑤物资、财用;⑥因、由

  用心一也(  )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

  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

  皇上欲大用康先生(  )

62.“时”的常用义:①时令、季节;②时候、时间、时辰;③时代;④时机、机会;⑤按时;⑥那时、当时;⑦时常、经常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    时者难得而易失(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别君去兮何时还(  )

 时不利兮骓不逝(  )

答案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1.C  2.C 3.D(名作状,余为使动用法) 4.①CD②AD③CD④BD 5.B6.①A②c③A④B 7.①A②c③A④B8.C 9.B 10.D 11.B 12.A 13.C 14.C 15.D 16.A 17.B  18.D 19.A 20.B21.C 22.B 23.D 24.A 25.A  26.B  27.C  28.C   29.C 30.A 31.C 32.C 33.D 34.C 35.D 36.c(今:如果;鼓乐:演奏音乐) 37.D 38.B(王) 39.A(全部)  40.A 41.D(通假/活用) 42.D 43.C 44.B 45.C 46.D(说一悦知一智涂—途 帖一贴 著一着) 47.A(于:比/引入对象。者:的人/表原因) 48.D 49.B 50.C 51.B 52.A   53.A54.⑤⑥④③①55。②②③①56。③③②①57。③②①④58.②①③59.⑤④①③②60.①④③⑥⑦61.⑥④⑤③①62.①④⑤②④

1.C  2.C 3.D(名作状,余为使动用法) 4.①CD②AD③CD④BD 5.B6.①A②c③A④B 7.①A②c③A④B8.C 9.B 10.D 11.B 12.A 13.C 14.C 15.D 16.A 17.B  18.D 19.A 20.B21.C 22.B 23.D 24.A 25.A  26.B  27.C  28.C   29.C 30.A 31.C 32.C 33.D 34.C 35.D 36.c(今:如果;鼓乐:演奏音乐) 37.D 38.B(王) 39.A(全部)  40.A 41.D(通假/活用) 42.D 43.C 44.B 45.C 46.D(说一悦知一智涂—途 帖一贴 著一着) 47.A(于:比/引入对象。者:的人/表原因) 48.D 49.B 50.C 51.B 52.A   53.A54.⑤⑥④③①55。②②③①56。③③②①57。③②①④58.②①③59.⑤④①③②60.①④③⑥⑦61.⑥④⑤③①62.①④⑤②④

1.C  2.C 3.D(名作状,余为使动用法) 4.①CD②AD③CD④BD 5.B6.①A②c③A④B 7.①A②c③A④B8.C 9.B 10.D 11.B 12.A 13.C 14.C 15.D 16.A 17.B  18.D 19.A 20.B21.C 22.B 23.D 24.A 25.A  26.B  27.C  28.C   29.C 30.A 31.C 32.C 33.D 34.C 35.D 36.c(今:如果;鼓乐:演奏音乐) 37.D 38.B(王) 39.A(全部)  40.A 41.D(通假/活用) 42.D 43.C 44.B 45.C 46.D(说一悦知一智涂—途 帖一贴 著一着) 47.A(于:比/引入对象。者:的人/表原因) 48.D 49.B 50.C 51.B 52.A   53.A54.⑤⑥④③①55。②②③①56。③③②①57。③②①④58.②①③59.⑤④①③②60.①④③⑥⑦61.⑥④⑤③①62.①④⑤②④

1.C  2.C 3.D(名作状,余为使动用法) 4.①CD②AD③CD④BD 5.B6.①A②c③A④B 7.①A②c③A④B8.C 9.B 10.D 11.B 12.A 13.C 14.C 15.D 16.A 17.B  18.D 19.A 20.B21.C 22.B 23.D 24.A 25.A  26.B  27.C  28.C   29.C 30.A 31.C 32.C 33.D 34.C 35.D 36.c(今:如果;鼓乐:演奏音乐) 37.D 38.B(王) 39.A(全部)  40.A 41.D(通假/活用) 42.D 43.C 44.B 45.C 46.D(说一悦知一智涂—途 帖一贴 著一着) 47.A(于:比/引入对象。者:的人/表原因) 48.D 49.B 50.C 51.B 52.A   53.A54.⑤⑥④③①55。②②③①56。③③②①57。③②①④58.②①③59.⑤④①③②60.①④③⑥⑦61.⑥④⑤③①62.①④⑤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