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大附中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4-5-11 0:11:12 下载本试卷

山东师大附中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200011)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50分)

  一、(共20分,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袅娜(nuó)  冠冕(miǎn)  妖童媛(yuán)女  残羹冷炙(zhì)

  B.国粹(cuì)  蹩(bié)脚   浅尝辄(zhé)止   浑(hún)然天成

  C.揣(chuāi)摩  蓊(wěng)郁  豁(huò)然开朗  恃(shì)才傲物

  D.蠹(dù)虫   蛰(shì)伏   怨天尤(yóu)人   广袤(mào)无垠

  2.下列词语中的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骚扰  简炼  礼尚往来  涉笔成趣

  B.诬蔑  孱头  食不果腹  卧薪尝胆

  C.搪塞  丰姿  繁芜丛杂  肆无忌殚

  D.自诩  遗撼  瞬息即逝  有条不紊

  3.下列句子中画线部分的顺序,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A.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峭楞楞如鬼一般。

  B.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或上天堂,化为魂灵,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C.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只是在万不得已是才给以回敬,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D.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 

  4.下列句子中使用了通感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B.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C.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

  D.为了一份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常常在心中建起了一堵不必要的墙。

  5.下列对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是鲁迅于1934年写成的一篇关于怎样对待外国文化(也适用于文化遗产)的文章。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载了我国由西周初年到春秋末年之间的历史。

  C.《国语》是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

  D.孔子,名丘,是春秋末年鲁国人,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并阐述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③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④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C.⑤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⑥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D.⑦失其所与,不知    ⑧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阙(削减)秦以利晋,唯君图(谋划)之

  B.果(果然)行,国人皆劝(鼓励)。父勉(劝勉)其子……

  C.日三四里,少(稍微)益(渐渐)耆食,和(舒适)于身也。

  D.虎兕(独角的犀牛)出于柙(关猛兽的笼子),龟玉毁于椟(匣子)中……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王无罪(归咎)岁,斯(代词,“那么”)天下之民至焉。

  B.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停止)。

  C.因(依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吾其(表商量的语气,“还是”)还也。

  D.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代词,“他们”)旅进旅(俱,共同)退。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D.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10.从文言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           B.无乃尔是过与?

  C.(虎兕出于柙,……)是谁之过与?   D.而彼且奚适也?

  二、(共10分,每题2分)

  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

  怀特森先生教的是六年级的科学课。在第一堂课上,他给我们讲了一种叫做“凯蒂旺普斯”的东西,说那是一种夜行兽,冰川期当中无法适应环境而绝迹了。他一边说,一边把一个骨头传来传去,我们都做了笔记,后来又进行了测验。

  他把我的试卷还给我时,我惊呆了。我答的每道题都被打了个大大的红叉。测验不及格。

  一定有什么地方弄错了!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的呀,接着我意识到班里的每个人都不及格。发生了什么事?

  很简单,怀特森先生解释道。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所以,我们笔记里记下的那些都是错的。难道错的答案也能得分吗?

  不用说,我们气坏了。这种测验算什么测验?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

  我们本该推断出来的,怀特森先生说道。毕竟,正当传凯蒂旺普斯头骨(其实那是猫骨头)时,他不是告诉我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吗?怀特森描述了它惊人的夜间视力,它的毛皮颜色,还有许多他不知道的事情。他还给这种动物起了个可笑的名字,可我们一点没起疑心。

  他说我们试卷上的零分是要登记在他的成绩记录上的。他也真这么做了。

  怀特森先生说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当中学到点什么。课本和教师都不是一贯正确的。事实上没有人一贯正确。他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一旦认为他错了,或是课本上错了,就大胆地说出来。

  上怀特森先生的课,每一次都是不寻常的探险。有些科学课我现在仍然能够差不多从头至尾地记起来。有一次他对我们说他的大众牌轿车是活的生物。我们花了整整两天才拼凑了一篇在他那里通得过的驳论。他不肯放过我们,直到我们证明我们不但知道什么叫生物,而且还有坚持真理的毅力时,他才罢休。

  我们把我们这种崭新的怀疑主义带进了所有的课堂。这就给那些不习惯被怀疑的老师带来了问题。我们的历史老师讲着讲着,会有人清清嗓子,说道:“凯蒂旺普斯。”

  如果要我给我们的学校危机提出个解决办法的话,我一定会提出怀特森先生。我没做出过什么重大的科学发现,但我和我的同学们从怀特森先生那里得到了一种同样重要的东西,一种正视着某个人的眼睛,告诉他他错了的勇气。怀特森先生还让我们看到,这么做有时候是很有趣的。

  这里面的价值并非每个人都能觉察到,有一次我把怀特森先生的事讲给一位小学老师听,他惊骇极了。“他不该这样捉弄你们的。”小学老师说道。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他错了。    

  11.“班里的每个人都不及格”的根本原因是

  A.怀特森先生将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编造得活灵活现,学生一点也没起疑心。

  B.学生没有开动脑筋、大胆怀疑的精神,对怀特森先生有意杜撰的凯蒂旺普斯完全信以为真。

  C.班里的每一个同学都把笔记里记下的怀特森先生编造的话当做了答案。

  D.怀特森先生曾讲过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没有留下来,但是学生对此没有给予充分重视。

  12.历史老师上课时,有人说“凯蒂旺普斯”,这是为什么?

  A.学生把怀疑主义带进了所有课堂,而历史老师是不习惯被怀疑的老师。

  B.历史老师已经是学生怀疑的对象,学生认为他的教学方法远不如怀特森先生。

  C.学生把怀疑主义带进了课堂,发现历史老师在讲课中有杜撰或说是错误的地方,

  D.学生一边听课一边思考,发现了历史上的“凯蒂旺普斯”现象,十分兴奋。

  13.下列对于文章中人物怀特森的描写手法的评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用了顺叙、先抑后扬的手法,既符合事情发展的实际情况,又突出了怀特森的形象特点。

  B.用了倒叙、设置悬念的手法,既符合事情发展的实际情况,又突出了怀特森的形象特点。

  C.用了倒叙、设置悬念的手法,既写出了学生们的进步情况,又说明了怀疑主义的思维特点。

  D.用了顺叙、先抑后扬的手法,既写出了学生们的进步情况,又说明了怀疑主义的思维特点。

  14.下列与怀特森的教育指导思想相一致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绝对信从书本或老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C.知识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D.有威信的老师,应该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怀疑老师。

  15.下列短语中,不适合作为本文的标题的一项是

  A.我看“凯蒂旺普斯”    B.我最好的老师

  C.我们的怀特森先生      D.记怀特森先生

  三、(共20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一段选自《触龙说赵太后》的文字,回答16-20题。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成:达成协议,讲和。

  B.将不可改于是矣    是:代词,“这”,指越国即将灭亡的发展趋势。

  C.越人饰美女八人    饰:假装,佯装。

  D.太宰嚭谏曰      谏:指屏弃私心地劝告(君主)。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夫越国,我攻而胜之

  A.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申之以孝悌之义

  18.古人在对话中,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  D.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19.从复句关系的角度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A.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0.下列对文段中所刻画的人物的评说,有误的一项是

  A.伍子胥忠于国君,为吴国着想,能及时进谏,且进谏之言很有说服力。

  B.太宰嚭是吴国的佞臣,他好色受贿,谬言误国,断送了夫差灭越的好时机。

  C.夫差身为国君,不纳忠言,轻信奸臣的话,埋下了吴国最终失败的祸根。

  D.文种在节选的文段中没有说话,但仍可让读者想象到他的威武不可一世的军事家的风采。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1-25题。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征之,夫谁以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仁政为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之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壮者以暇(xiá)日修其孝悌(dì)忠信

  B.叟(sǒu)之所知也  可使制梃以挞(dà)秦楚……

  C.不嗜(jí)杀人者能一之  天油然作云,沛(pèi)然下雨

  D.七八月之抵挡间旱,则苗槁(gǎo)矣  天下恶(wū)乎定

  22.“其如是,孰能御之”中的“御”字的词义是

  A.抵挡   B.使用    C.侍奉    D.治理

  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A.…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王往而征之,夫谁以王敌?

  24.“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的正确译文是

  A.远看他不像个国君,到他跟前也看不出威严的样子。

  B.看他比不上别国的君主,跟随他的人看不出有怕他的。

  C.远看他不像个国君,跟随他的人看不出有怕他的。

  D.看他比不上别国的君主,到他跟前也看不出威严的样子。

  25.下列说法与孟子的主张不一致的一项是

  A.国君应以仁政治理天下,反对嗜杀百姓。

  B.国君应爱民保国,反对一切伤害生命的战争。

  C.国君如果想统一天下,就应该实行仁政。

  D.国君爱民保民,百姓就会归附,天下也就安定统一了。 

  第Ⅱ卷(共50分)

  四、(共10分,每题1分)

  26.默写填空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君亦无所害。

  

  ②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           

  

  ③群臣吏民,           ,受上赏。

  

  ④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        。媪之送燕后……”

  

  ⑤不患寡而患不均,         

  

  ⑥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⑦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⑧故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⑩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五、作文(共40分)

  在生活中,只要你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就一定会得到这样那样的感受。对生活的感受,点点滴滴汇集起来,经过自己的思考,就形成了对生活的认识。感受要求独特,认识应该深刻。请以“       ,我想对你说”为题,把你在生活中的某一方面的感受和认识告诉他人吧。

  要求:

  1.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入你想告诉的人的称呼,如“妈妈”、“老师”、“同桌”等。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600字。(一般不要超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