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4-5-11 0:11:13 下载本试卷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A卷和B卷两部分。A卷100分,为必答题;B卷30分,为选答题。全部答案均写在答案卷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A卷 (共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8小题每题2分,9—10小题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音、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通“何”,为什么)各言尔志?”   鸡豚狗彘之(喂养)

B.来归相怨怒,但(因为)观罗敷    君子不(再次)伤,不禽二毛

C.时时而(偶然)进,(第二年)年之后

  是其为人,哀(年老无妻)寡,(体念)孤独

D.一(竹制器皿)食,一(古代一种器皿)羹

  群臣吏民,能面(讽刺)寡人之过者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宋人成列         B 狗彘人食而不知检

楚人未济           有粮者亦

C 盈缩之期,不在天     D  肉食者,未能远谋

万籁此都寂,余钟磬声      越国以

3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五亩之宅,树以桑(代词,指田宅)

B古之为军也,不阻隘也(介词,表凭借)

C岁无恙耶(副词,“还是”之意)

D吾还也(语气副词,表反问)

4对下列语句中通假判断正确的是:

①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无通“毋”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③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 ④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振通“赈”

⑤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通“熟” ”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

⑦人挈器而入  挈通“携”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④⑤⑦

5.对下列加点字的词性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是:

 ①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②必先其心志,劳其筋骨  ③既而后击之 ④金鼓以声也 ⑤吾妻之我者,私我也 

A ①③④/②/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⑤/③④    D ①③/②/④/⑤

6.下列加点字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①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②养生丧死无憾 ③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④文首、白喙、赤足 ⑤三军以利用也 ⑥今齐地方千里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A  ①③④/②/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⑤/③④    D ①③/②/④/⑤

7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B.《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校订的,共三十三篇,书中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为编年体史书。

C.“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位诗人。

D.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理学的大师,世称朱文公。

8.选出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

A 窥镜而自视          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

阅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完成第9、10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对这首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城阙”句意思是说,长安城宫阙巍峨,险要的“三秦”从四面卫护着它。“风烟”显示了远处的满眼迷蒙,“五津”用来代表杜少府要去的蜀川。

B.“与君”两句承上而来,意思是说,你为了作官的原故远去蜀川;我也是为了作官来到长安,同属“宦游”之身。远离故土作客他乡的感触,彼此都一样。

C.“海内”二句化用曹植的诗意,意思说,一想到在自己的生活中仍有个知几,即使彼此分隔在天涯海角,从感情的角度来说,还不是和隔邻相处一样么?

D.在尾联里,诗人奉劝他的朋友,千万不要走上歧路无所作为,临别时象情感脆弱的孩子那样哭着是没有必要的。

10.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不仅交代了地点,还传神地摹画了两个朋友恋恋不舍,时而仰头看着长安城阙,时而翘首远方想象蜀川的神态。

B.颔联写了诗人用两人处境相同、情感一致来安慰朋友,借以减轻他孤身远行所引起的悲愁情绪。

C.颈联开郎壮阔的诗句,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变悲凉为豪放,表现了诗人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

D.整首诗写出了两人友情的真挚不移。首、颔两联抒情言事,颈、尾两联写景,诗风壮阔开朗,朴实严整。

二.理解与表达(共8分)

11.默写(任选三句):3分

①、黄鹤一去不复返,          。(崔颢《黄鹤楼》)

②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孟子《鱼我所欲也》)

③子曰:“后生可畏,           ?”(孔子《〈论语〉十则》

④坐观垂钓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2.翻译(第一小题2分,第二小题3分,共5分):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②.谷与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文                              

三.文段阅读,完成17—20题17、18题各2分,19、20题各3分,共十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 箪 食 一 豆 羹 得 之 则 生 弗 得 则 死 呼 尔 而 与 之 行 道 之 人 弗 受 蹴 尔 而 与 之 乞 人 不 屑 也

 

13.下列加点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鱼,我所也      欲,想要   

B 故患有所不也    辟,通“避”,逃避

C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由于这样

D 人皆有       之,代词,指代前面的“是心”

14.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 故不为苟得也: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B 贤者能勿丧耳:贤能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C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想要的比活着的人更多

D 蹴尔而与之:践踏着给他

15.给画线句子加标点。

16.对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段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分别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例证。

B 作者认为“义”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是有的人丧失了,而有的人能保持不丧失。

C “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原因是“一箪食,一豆羹”太少了。

D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只是一种假设,并非真的不能同时得到。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6题 (20分)

 

爱尔克的灯光(节选)  巴金[注]

 

在这个我永不能忘记的城市里,我度过了五十个傍晚。我花费了不少的眼泪和欢笑,也消耗了别人不少眼泪和欢笑。我冲冲地来,也冲冲地去。用留恋的眼光看我出生的房屋,这应该是最后一次了。我的心似乎想在那里寻觅什么。但是我所要的东西决不会在那里找到。我不会象我的姑母或者嫂嫂,设法进到那所已经易了几个主人的公馆,对园中的花垂泪,慨叹着一个家族的盛衰。摘吃自己栽种的树上的苦果,这是一个人的本分,我没有跟着那些人走一条路,我当然在这里找不到自己的脚迹。几次走过这个地方,我所看到的还只是那四个字“长宜子孙”。

“长宜子孙”这四个字的年龄比我的不知大了多少。这也该是我祖父留下的东西罢。最近在家里我读到他的遗嘱。他用空空两手造就了一份家业,到临死还周到地为儿孙们安排了舒适的生活。他叮嘱后人保留着他修建的房屋和他辛苦地搜集起来的书画。但是儿孙们回答他的还是同样的字:分和卖。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样聪明的老人还不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提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 ,财富只能毁灭个人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使他只消耗在个人利益上面。

“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被摧残了,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被囚禁了。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面憔悴地捱着日子。这就是“家”!甜蜜的家!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于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依旧是十八年前的那些人把我送到门口,这里面少了几个,也多了几个。还是和那次一样,看不见我姐姐的影子,那次是我没有等待她,这次是我找不到她的坟墓。一个叔父和一个堂兄到车站送我,十八年前他们也送过我一段路程。

我高兴的来,痛苦的去。汽车离站时我心里的确充满了留恋。但是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吼叫,车轮的滚动,和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菜子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我不顾同行者的劝告,把头伸到车窗外面,去呼吸广大天幕下的新鲜空气。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我那个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这一定是我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1941年3月 重庆 

                   (选自《巴金全集》第10卷)

[注]本文节选自《爱尔克的灯光》最后一部分。1923年巴金离家到上海、南京求学。1941年春,回到阔别18年的故乡成都,探望旧居,感慨良多,写下了这篇著明散文。

“爱尔克的灯光”是欧洲的一个古老传说,说的是姐姐爱尔克用灯给航海的兄弟照路,每晚都亮在她的窗前,最后她带着失望死去。

17.根据全文内容,第一自然段里“我所要的东西决不会在那里找到”一句中,“我所要的东西”主要是指什么?“我没有跟着那些人走一条路”,那些人走的是什么路?(4分)

答:(1)                         

  (2)                           

18.第二自然段中写到祖父“临死还周到地为儿孙们安排了舒适的生活”,儿孙们却违背了祖父的遗嘱,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3分)

答:                                          

19.第三自然段“这就是‘家’”中的“这”指代的是什么?这个家之所以 “甜蜜” 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①“这”指代的是:                              

                                    

②原因是                          

20.第四自然段将眼前的送行人与十八年前的送行人对照来写,字里行间饱含了作着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五自然段中写到“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叫吼,车轮的滚动”,这里所用的排比句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答:①                                   

                                      

2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三项是 (3分)

 A.作者借故居大门内“长宜子孙”四个字,阐明了生活中的一个哲理,即财富并不能“长宜子孙”,财富只能毁灭个人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

B.本文以爱尔克的灯光为象征,歌颂了像爱尔克一样具有执著追求精神的人。

C.“这就是‘家’”这句话中的“家”加上引号,意谓许多可爱的年青生命在这里被摧残,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面憔悴地捱着日子。

D.“我的心灵的灯”象征着作者的生活信念和追求的理想。

E.本文句式整齐,有节奏感。作者善于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五.(40分)

 22.作文

三分之二家庭教育不当

 

三分之二的家庭教育不当,这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对北京1800多名家长近3年的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根据测试结果,王教授把家长的教育分为四类:

A.分保护型的家长占30%左右。

B.分干涉型的家庭也占30%左右。

C.严厉惩罚型的占7%~10%。

D.还有一种是温暖理解民主式的,这部分家长也占30%左右。

王教授还对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60名高考状元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状元家长都属于温暖理解型的。

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立意,写一篇议论文。或用自己家庭教育的故事,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章的题目自拟。(2)不少于700字。

          B卷(共20分)

一.语言题(8分,每小题4分)

1.根据下面句子的格式、修辞和意境仿造一句填在横线上

甘于寂寞,令作者能“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甘于淡泊,令作者能 “         

      ”甘于寂寞,甘于淡泊,集儒道于一身,表现了一种“无为”而又“有为”的人生境界。

2.仿照划线句子的格式,造两个以上的句子填在横线上。

我开始回味那一盏灯、一壶茗、一本书伴我度过的那一个个午后和夜晚。那时,余秋雨先生牵着我的手带我踏着阳关雪寻那敦煌旧事;                  

                  ;                   

 

 二.文言文(共12分,每小题2分)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①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②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注:①眕(zhen):安重,即自安自重。②加:欺侮,侵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四者之来,宠过也    禄:禄给,俸给

 B.若犹未也,之为祸    阶:诱导,酿成

 C.桓公立,乃       老:死了,去逝

 D.教之以方         义方:义道,正道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之”相同,两个“而”不同

 B.两个“之”不同,两个“而”相同

 C.两个“之”相同,两个“而”也相同

 D.两个“之”不同,两个“而”也不同

以下3—4题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3.弗纳于邪   憾而能眕者鲜矣

 A.不要纳进邪道的东西     遗憾却能自安的人是很少的。

 B.不要使他步入邪路      怨恨而能自安自重的人是很少的

 C.不要纳进邪道的东西     怨恨而能自安自重的人是很少的

 D.不要使他步入邪路      遗憾却能自安的人是很少的

4.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

 A.有修养的人将这样去掉祸害,但现在却加速祸害的到来。

 B.作为人君应该致力于去掉祸害,而不能加快它的到来。

 C.作为人君应该致力于去掉祸害,但现在却加速祸害的到来。

 D.有修养的人将这样去掉祸害,而不能加快它的到来。

5.“若犹未也,阶之为祸”一句的译文要用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就……

 B.假设……那么……

 C.即使……也……

 D.只要……就……

6.从大夫石碏劝谏庄公的谈话内容来看,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喜爱儿子,就应当以正道教导他,不要使他步入邪路。

 B.骄傲、奢侈、无度、放荡,这是为父的过于宠爱和禄给的缘故。

 C.受宠而不骄傲,地位下降而不怨恨,能自安自重,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D.一国之君,应当力戒骄、奢、淫、泆,否则,就难于教育好自己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