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二册第一单元检测卷
一、(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寒暄(xuān)
监(jiàn)生
银镯(zhuó)子 陈抟(tuán)老祖
B.朱拓(tuò)
不更(gèng)事 形骸(hái) 新正(zhēng)
C.桌帏(wéi) 讪讪(shànshàn) 吮(shǔn)吸 牲醴(lǐ)
D.涎(xián)皮 角隅(yú)
撮(cuō)合 横(hèng)样子
2.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铜墙铁壁 日月如梭 藕段丝连 心慌意乱
B.战战兢兢 没精打采 不成体统 神往倾心
C.自言自语 天涯海角 悬崖勒马 价廉物美
D.闷闷不乐 百无聊赖 横七竖八 轻车熟路
3.依次填在下列句子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为了繁荣艺术,促进争鸣,我们应该提倡平等和
的精神。
②女人们却不独
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③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
。
④(听完柳妈的话)祥林嫂就显出恐怖的
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A.宽容 宽恕 神色 神情
B.宽恕 宽容 神情 神色
C.宽容 宽恕 神情 神色
D.宽恕 宽容 神色 神情
4.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 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B. 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C.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
D.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竟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
B. 她违规操作是要批评的,但她自尊心特别强,又是初犯,批评时不要太尖锐,隔靴搔痒点到为止就行了。
C. 翠翠生活在湘西的“边城”,是个下里巴人。
D. 他为群众做了很多好事,群众也给了他很多荣誉,这真是投桃报李。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他很后悔,不该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好朋友分道扬镳。
B. 能否保持为政清廉,是关系到党和政府能否取得广大群众信任的重大问题。
C. 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D. 这个村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大米,而且不吃国家的救济粮了。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车轮卷着灰尘,迅速地前进。这时
, , ,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
①云雾渐渐稀散
③清风把月桂的芳香吹送
②云雾渐渐浓厚
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
⑤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
⑥阳光从浓云后面透射出来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⑥
8.下列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鲁迅——现代——《呐喊》《彷徨》
B.契诃夫——俄国——《变色龙》《套中人》
C.孙犁——现代——《荷花淀》《风云初记》
D.沈从文——现代——《围城》《长河》
阅读王维《鸟鸣涧》,完成9~10题。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10.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两段选段,完成11—13题。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11.下列对“我”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我”就是作者本人,写自己耳闻目睹的事更显得真实可信。
②“我”就是鲁迅,他当时还只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
③“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人物,有关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串连起来的。
④“我”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2.造成祥林嫂“百无聊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比她小10岁的丈夫死去。 B.婆家将她卖到贺家墺。
C.第二个丈夫和孩子相继丧生。 D.捐了门槛赎罪不得。
13.“为人为己”中的“人”不包括( )
A.“我” B.鲁四老爷 C.“厌见者”
D.“活得有趣的人”
三、(21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14—20题。
(一)
我们教师们都怕他。(A)信不信由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B)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C)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D)”
14.下面句子是从这一段文字中摘出的,找出它在原文中的位置,文中已标(A)、(B)、(C)、(D)四个位置,答案只填字母。( )
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
15.这一段文字说明的主要意思是什么?选出最确切的一项( )
A. 别里科夫是一个非常顽固而又凶狠的人,因此他制服了全城的人。
B. 学校的教师以及全城其他的人都是胆小怕事,浑浑噩噩地生活着的人,他们害怕别里科夫。
C. 全城的人都心甘情愿地在规定的套子里生活。
D. 由于别里科夫这类人竭力维护旧制度而造成整个社会黑暗恐怖的政治空气。
(二)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16.文中画横线部分是个复句,第一层在哪里划分,分句间应是什么关系? ( )
A.第一层应在“即使”前,并列关系。
B.第一层应在“否则”前,并列关系。
C.第一层应在“也”前,假设关系。
D.第一层应在“有如”前,解说关系。
17.指出下列各句中哪句不是用的明喻 ( )
A.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
B. 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C.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
D. 即使看见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
18.指出对上文分析不当的一项 ( )
A. 这一声喝令使祥林嫂的希望完全破灭,精神完全崩溃。
B. 这一声喝令粉碎了祥林嫂生前免受侮辱,死后免受痛苦的愿望。
C. 在这一段中,作者通过对祥林嫂的心理描写,揭示出她内心的痛苦。
D. 作者揭露鲁四老爷就是这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向死亡的道路。
(三)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19.此段前后两个加点的“雨鞋”和“雨伞”是同一意思吗?选出正确的答案 ( )
A. 两处的“雨鞋”雨伞”是同一个意思,都是指实物。
B. 两处的“雨鞋”“雨伞”都是比喻别里科夫的顽固守旧思想。
C. 前面的“雨鞋”雨伞”是实有的物品,后面的“雨鞋”“雨伞”是比喻别里科夫的职业——古代语言。
D. 前面的“雨鞋”“雨伞”是借喻套子,后面的“雨鞋”“雨伞”是暗喻“套子”式的思想。
20.选出对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 ( )
A. 此段重在叙述别里科夫的怪诞行为,突出他逃避现实的思想。
B. 此段抓住细节描写别里科夫肖像,显示其与世隔绝的外貌特征,作者并评述了他的内在思想,突出其顽固守旧的性格特征。
C. 含蓄的讥讽,用对比的手法显示。
D. 滑稽的行为心理,用尖刻的语言描写。
四、(20分)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
高 等 教 育
司玉笙
强高考落榜后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蓬布。强很能干,做的活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
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戆蛋。
在露天仓垛里,强察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起的蓬布。待老板驾车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不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看我修补的蓬布牢不牢。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强就当了经理。
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就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块儿共事,就把事办好吧,我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淡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哪,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强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休自个儿的事就中……
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亲接来吧!
21.请简要分析“强”这个人物形象。
答:
22.请简要分析“外商”的心理变化。
答:
23.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答:
2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A. “强”出身于贫寒的乡村人家,他朴实,却懂得自尊,毫不为港口城市的繁华、美丽所打动。
B. “强”的母亲懂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她使自己的儿子具有了那种“比文化高”的东西,因而得到了“老板”的敬重。
C. “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的细节,对“强”的作法起到了提顿、强调的作用,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D. 作者巧妙地通过“本家哥”与“强”的对比,使“强”这一形象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E. 文章的题目,常可以对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高等教育”一语双关,揭示了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12分)
25.小说的三要素为
、
、
。
26.赵树理,
派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
》,中篇小说《
》。
27.茅盾,原名
,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他的第一篇小说为《幻灭》,第一个三部曲为《
》(《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残冬》;长篇小说代表作是《 》。
六(8分)
28.下列两个句子都写到“教育”,诗情和理念融为一体。请以“追求”为开头,仿写两句,不能再出现“需要”二字。(4分)
教育需要激情,激情让教育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
教育需要诗意,诗意让教育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
仿写句:
(1)
(2)
29.下面是某中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后所写的总结中的一段话,在词语、语法、表达等方面有不恰当的地方,请指出四处,将序号和修改的内容填入表格中。(4分)
我对农村妇女抱有无比深厚的感情。在那难忘的“与农民同吃、同住、
①
②
同劳动”的日子里,邻居的两个大嫂无微不至的关心我,照顾我。她俩在
③
④
我下地劳动时手把手地教我施肥,又教我播种;我烧火做饭,她们送来了
⑤
刚摘下来的新鲜的瓜果和蔬菜……
⑥
序号 修 改
七、作文(50分)
30.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一片树叶从树枝向下跌落。
“我想落到大地上。”树叶说。
西风刮起并改变了树叶的方向,树叶说:“其实我正想向东飞翔。”
转眼东风刮起把西风压倒,树叶说:“向西飞行其实更妙。”
接着是势均力敌,西风对抗东风,树叶说:“理智告诉我悬浮在空中。”
东风和西风都停了,树叶猝然跌落。
树叶说:“我已决定径直走向地球。”
树叶不断改变说法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参 考 答 案
一、1、B
2、A 3、C 4、D 5、A 6、B
7、B 8、D 9.A “山空”是静态描写,非动态描写。 10.B这两句诗描写了冶炼工人的劳动场景,首句写冶炼现场灯火通明;第二句冶炼时火花四溅,紫烟弥漫的景象,没有运用动静相衬的手法。
二、11、B
12、D 13、A
三、14、C
15、D 16、B 17、B 18、C 19、C 20、D
四、21、①强是一个靠自己的勤劳、智慧、人格走向成功的打工仔;②他敬重母亲;③喜爱城市的美丽,却不自轻自贱;④他不认为缝蓬布低贱;⑤把公司当成自个的家,不图加薪水,用人不讲私情;⑥不为了当经理而轻狂,知道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知道什么比文凭更重要;⑦不崇洋媚外,有中华民族的自尊;⑧保持了中华民族勤俭的美德。
22、外商带着翻译、秘书,摆出了一副外国人的气派,自认为洋人的身份高级。强提出共进晚餐后,他迟疑,是担心那种大吃大喝、大手大脚的作风,对合作产生了犹豫。强表现出的中国人的不卑不亢及勤俭美德征服了他,使他做出了合作的决定。
23、运用细节使人物更丰满,语言朴实符合人物性格的需要;没有肖像、心理描写。效果:使内容简洁,行文明快紧凑。
24、C、E
五、25、人物 情节 环境
26、山药蛋派 《小二黑结婚》 《李有才板话》
27、沈德鸿 《蚀》 《子夜》
六、28、(1)追求产生激情,激情使追求的主旋律铿锵有力;(2)追求产生诗意,诗意使追求的调色板光彩照人。
29、①“抱有”改为“怀有”;②“难忘的”三个字调至“日子里”之前;③“两个”改为“两位”;⑤改为“我下地劳动,他俩手把手地教我施肥”;⑥删掉“新鲜的”三字。
七、30、(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