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期半期考试试卷
制卷:韩帅 审稿:吴丛伟
第Ⅰ卷(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加点的字的读音每组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伺机/侍候 上溯/朔风 引擎/欲擒故纵
B、纸鸢/游弋 重听/重围 绥靖/半身不遂
C、挣钱/挣扎 怃然/安抚 瞅一眼/啾啾声
D、偌大/怯懦 积攒/编纂 簇拥/怵目惊心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寒喧 百无聊赖 悚然 寒伧
弥留 兴高采烈 偏裨 膏粱
牲醴 消声匿迹 潦倒 鄙薄
发饷 怨天忧人 尘芥 箍桶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 是一个乞丐了。
②因此,领会主题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认真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以及性格特征所 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
③诗歌的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情与客观形象 为一体所产生的艺术境界。
A.似乎 折射 汇合 B.似乎 反射 汇合
C.纯乎 反射 融合 D.纯乎 折射 融合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上海衡山影院推出“在电影开映后十分钟内,观众如对电影不满意,可以全额退票”这一举措后,票房上座率大增,而“中途”提出退票者则是凤毛麟角。
B.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二者是休戚相关、紧密相联的。
C.一个人要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既不骄傲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D.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地做法是不对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如同诗文的情感因素一样,在造型艺术部类,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线的艺术又恰好与情感有关,正如音乐一样,它也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这种情感抒发大都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下,表现出一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所有这些特征也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出现在以抽象线条、体积为重要因素的标准的空间艺术部类的建筑中,构成中国民族建筑某些基本特色。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看,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便已开始,它终于成为后世主要建筑形式。在《诗经》等古代文献中,有“如翚(huī,古书中指一种五彩羽毛的野鸡)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建筑已颇具规模,并且具有审美功能。从“翼翼”“斯飞”来看,大概已有舒展如翼、四宇飞张的艺术效果。但是,对建筑的审美要求达到真正高峰则要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一股所谓“美轮美奂”的建筑热潮随着社会新阶段的到来,也盛极一时地蔓延开来。先秦典籍中多有筑台建室的记载,例如《墨子·非乐》中说吴王夫差筑姑苏台七年不成,《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春、夏、秋三季筑台的记述,《国语·齐语》有齐襄公筑台等等。“美哉室, 其谁有比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台美乎”(《国语·晋语》),如此等等。不只是为避风雨,而且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日益成为贵族们的一种重要需要和兴趣所在。
这股建筑热潮大概到秦始皇并吞六国后大修阿房宫而达到最高点。据文献记载,二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
“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史记·秦始皇本纪》)。
从这些文字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当年的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相当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从现在发掘的极为片断的皇陵前沿的兵马坑情况看,那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从这些泥俑的身材状貌到建筑材料(秦砖)的厚大坚实,也无不显示出那难以想象的宏大气魄。这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比美。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而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秦代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
5、下列对第一段中“这些”指代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线的艺术大都与表现出理性美的情感有关,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
B、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与情感有关的线的艺术,其情感大都表现出理性美。
C、线的艺术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大都表现出一种含有理性美的情感。
D、与情感有关,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大都表现出一种理性美的艺术,叫作线的艺术。
6、下列对中国建筑的美学风格的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现在发掘的极为片断的皇陵前沿的兵马坑,显示了中国建筑的雄伟壮观。
B、《史记·秦始皇本记》中有关秦代宫殿建筑的描写,反映了中国建筑逶迤交错的特征。
C、泥俑的身材状貌与建筑材料的使用,显示了其古朴稚拙的艺术风格。
D、中国建筑重视各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安排,反映了其追求浑然一体的特点。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建筑艺术的美学风格虽有发展,但基本没有脱离已定的基础规范。
B、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成为后世主要的建筑形式,与汉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有重要关系。
C、兵马俑与金字塔整体结构特点不一,但完全可以与之相比美,显示了不同民族建筑艺术之间相通相融。
D、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因而大大影响了中国民族建筑中一些基本特色的形成。
三、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西
湖 七
月 半 张 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张岱《陶庵梦忆》
8、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灯火优傒,声光相乱,
相:互相。
B、竹肉相发
肉:肌肉,指竹子的内部。
C、邀月同坐
坐:坐下,坐着。
D、赶入胜会
胜:盛大的。
9、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C、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拉与同坐
日与弟子角,无不胜
10、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以冷眼旁观的姿态,刻画了七月半赏月的三教九流,将人分成五类。
B、二段紧承第一段,描写俗人们赏月已毕,匆匆回家的场面,讥笑他们看月只是凑热闹、图虚名、附庸风雅。
C、末段写作者独自赏月,陶醉于明月之下的自然风光里,与俗人们的情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D、本文属记叙文。文章的主旨不在于描绘西湖美丽的湖光山色,而在于描摹世态风情,寄托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
第Ⅱ卷(120分)
四、(24分)
11、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3分)
译文:-----------------------------------------------------------。
(2) 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3分)
译文:-----------------------------------------------------------。
(3)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4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注]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邱二十二员外即正在临平山学道的邱丹。
(1)将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对照着赏读,你发现这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你从后两句诗的“空”“落”两字中读出了什么味?请写出你的赏析。(4分)
13、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选一题做)。(5分)
(1) ,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
六经是指《诗》、《书》、《礼》、 六部儒家经典。
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2) (选5空作答) 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王维《___________》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柳永《_________ 》“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一剪梅》中的“_________,月满西楼”;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_______”。
五、(22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贝壳末碎
①小城萨拉曼卡十分紧凑,不管你怎么走,只要找得到中间像一个方形老城堡似的市政广场,怎么也迷不了路。几乎所有的街道都从那里伸展出来,每次走得有点迷糊了,就再回到那里重新开始,几次下来,已熟如故土,不再有迟疑的步履。
②但是,对于欧洲小城,千万不能这么套近乎。你以为已经了如指掌,实际上恐怕连边沿都没有摸着。特别是那些只给你提供一二个亮点的小城,更要另眼相看。一二个亮点,是醇化过后的简明,背后躲着大量被省略的文章。
③萨拉曼卡在市政结构上的亮点是那个广场,而在精神结构上的亮点却是大学。萨拉曼卡大学没有围墙,因此够不成表面上的中心。转弯抹角都是大学的某系某科,连城里的一切纪念品商店都在出售与大学有关的物件。
④事情一与大学相连,便立即变得深不可测,更何况萨拉曼卡大学是西班牙最古老的大学。我曾在一本历史书上读到过,哥伦布出发远航前为了进一步熟悉与航海密切有关的天文学知识,曾特地来到萨拉曼卡,与几位博学的修士探讨,这些修士,当时好像就是萨拉曼卡大学的教授。那么小小的萨拉曼卡,早在哥伦布时代就已经是学术研究中心,它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之前已经对辽阔的未知世界有过推测和遥望,而且懂得从天文学的高度来设计航线。
⑤因此,它小不堪言又大而无边。
⑥哥伦布到这里来的具体行踪当然是不可能找到参证的了,但我愿意带着冒险家出发前的心境在这些安静的街道间走走,想想安适如何怂恿了冒险,小街如何觊觎着大海。
⑦正这么走着,我突然停步,在一个街口看到了一幢古老又巨大的建筑,浑身是古朴的土黄,但满墙却雕满了贝壳!对大海的渴望如此不言而喻,又把这种渴望展现得如此气派。我连忙拉住两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打听,他们说,这楼叫贝壳屋,建于十五世纪末,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我在心底暗暗一算,那正是哥伦布准备出发的年代。
⑧贝壳屋有台阶可上,无人阻拦。进去几步就是一个洞窟般的大厅,四周古柱森然。此时已是黄昏,天色黯然,大厅古柱间更是阴气森森,像是不小心误入了一个酋长的巢穴,一个恐怖的王府,但我心里明白,这王府的名称就叫时间。大厅有二楼,是长长的回廊,那里倒是泛出一些光来,使我还能在大厅古柱间辨别物象、轻步踩踏。
⑨左前方有了灯光,越近越亮,也开始有人,终于走进了一间有现代设施的厅室,看那文字标牌,原来是到了萨拉曼卡大学的公共图书馆。伸头一望,有不少学生在书库翻阅,至此我才明白过来,刚才穿越的古柱森然的贝壳屋,就是这个图书馆的门廊。
⑩那么,这个图书馆也实在太排场了。
11哥伦布当年一定会来到这里。萨拉曼卡大学不大,贝壳屋当时新建,他没有不来的道理。这个航海迷一见满墙的贝壳一定笑逐颜开了吧!
12五百多年来贝壳未碎、古柱未倒本是一个奇迹,更大的奇迹是五百多年后它们仍不以自身的资格让人供奉,只是默默的支撑在一起做了大学图书馆的门廊,就像一代元勋已经须发皓然还乐呵呵的为孩子们看家护院。
13我猜想大学当局作这番设计是要让所有的青年学生每天走一走这门廊,但不知有多少学生能够体会,这里有一个巨大的象征。今天图书馆里的任何一本书都比不上墙上贝壳的年岁,而贝壳还只是路标,指引着更为悠久和未知的世界。因此,灯光明亮的现代书库只是白沫一闪,人类求知的道路仍然如古柱下无灯的恐怖,老墙上对水的渴念。等着吧,当今天自以为是的学者们全部退出历史,这满墙的贝壳仍不会破碎。
14、作者说,欧洲小城的“一二个亮点,是醇化过后的简明,背后躲着大量被省略的文章”。请简要回答:(1)“亮点”指的是什么?(2)“被省略的文章”比喻什么?(4分)
答:
15、就城市规模而言,萨拉曼卡确实“小不堪言”,为什么又说它“大而无边”呢?(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4分)
答:
16、萨拉曼卡城“贝壳屋”满墙雕饰的贝壳,请依据文意说说这“贝壳”在当初和现今的象征意义各是什么。(6分)
答:
17、文章第⑧段描写“大厅古柱”时渲染了“阴气森森”的悲怖氛围,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篇,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思考简答。(8分)
答:
六、(15分)
18、请围绕一个中心将下面的三个词语扩展成40字左右的一段话,要求恰当运用两种修辞手法。(4分)
生命 机械 戏剧
19、请为下面的一则报道拟写标题,要求写成大致对偶的两句话,总字数在10至14字之间。(6分)
苏式月饼的火爆,从一定程度也反映了如今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其实,苏式月饼既是食品,更是种文化。苏州市食品行业协会的戴猷副秘书长告诉我们,月饼最早起源于汉代,到了明代被正式叫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注重家庭的团圆、美满,月饼的外形正好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食品。在海外,还被称为“龙饼”或“国饼”。
戴猷介绍说,目前,苏州有月饼生产企业50多家,许多都是著名的老字号企业。前不久,百年老字号经过品牌整合后,开始将苏式月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材料提交给了政府部门。这说明苏式月饼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发扬文化的重要性。“只有苏式月饼有条件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苏式月饼未来的空间才更大。”为此,苏州市老字号月饼企业已经在酝酿申办2007年苏式月饼节,希望通过这一活动的举办,来推广苏式月饼的声望。“发掘苏式月饼特有的文化内涵后,才能真正完成苏式月饼的改良。从整个行业来看,如今在一些特殊时间场合中,月饼已经沦为炒作、显富甚至变相贿赂的工具,中国古老悠久的中秋文化因此变味。重新挖掘发扬月饼特有的传统文化,对苏州的食品企业来说是义不容辞。”
上句: | |||||||
下句: |
20、请根据下面的信息,为主持人介绍的这位专家写一小段正式的简历。(5分)
在一个文学座谈会。主持人徐先生向大家这样介绍了一位专家:
“今天请大家认识一位朋友,是我的朋友 ,也是大家的朋友了。别看年轻,1962年,那可是得到过咱们国内有名的专家王宏庆先生的真传,是他的关门弟子。现在已经带研究生了,就在咱们河洛大学。我这朋友写过好几本书,是专门研究曹雪芹的,有《雪芹家世考》,《<红楼梦>导读》,这本书还在“优秀教育图书”评选中得过奖呢,还有《大观园人物论》,都发行到国外了,评价很高。忘了介绍名字了,和我一个姓,单字名兵,性格开朗,从小家里当男弦子看,家住冰城松花江边。”
要求:①内容适当。 ②表达注意语言雅致得体。 ③字数不超过80字。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善”是三教九流共同推崇的。儒家的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道家的老子说“上善若水”;佛家修行,首先要求“心存善念”。
你对“善”有怎样的理解?请以“善”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考试答题卷
Ⅰ卷 选择题 30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Ⅱ卷 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3分)
(2)(3分)
(3)(4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1)(4分)
(2)(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一小题)(5分)
(1)
(2)
五、(22分)
14、(1)(4分)
15、(4分)
16、(6分)
17、(8分)
六、(15分)
18、)扩展语段。(4分)
19、(6分)
上句:
下句:
20、(5分)
七、(60分)
21、
| |||||||||||||||||||||
高二语文半期试卷参考答案
一、
1、B(yuān/yì zhòng/chóng suí/suí A sì/shì sù/shuò qíng/qín
C zhèng/zhēng wǔ/fǔ chǒu/jiū D ruò/nuò zǎn/zuǎn cù/chù )
2、B
3、D
4、C
二、
5、D(“这些”指代的是“线的艺术”的审美特征,而不是它的概念本身)
6、C(不是对“建筑”的表述)
7、A(B 不是“汉民族”而是“中国民族” C 概念不同:“皇陵”“兵马坑”是“建筑”,“兵马俑”不属“建筑” D 断章取义,去掉了“情感因素” )
三、8、B肉指歌喉
9.C.A都是连词,却。B 代词,他们。C介词,用;连词,相当于而。D连词,和,跟,同。
10、C.吾辈(作者和他的朋友)与志趣相同者一同赏月。
四、
11、见译文
12、(1)前两句实写诗人自己在凉秋之夜边散步边沉吟,思念友人;后两句运用想象,写友人在连松子落地声都听得到的幽静的“空山”中大概还“未眠”的情景。这是“虚实结合”的写法。(答到“实写”得1分,“运用想象”或“虚写”得1分;答“虚实结合”得2分)
作用:使读者在一首诗中看到同一时间中的不同空间的两幅画面,怀人之人和被怀之人两地神交,互相思念,有如晤对。人虽相隔两地,相思却近在咫尺,更好地抒发作者思念友人的一片深情。(看到两幅画面1分,抒深情1分)
(2)由于山中空旷,人迹罕至,所以静得连细小的松子落地声都听得见,这夸张性的细节描写,以有声反衬无声,渲染了学道人所处的典型环境的幽静(2分)。当然这样写的目的还是为了写人——能听得见细微声响的友人,他还“未眠”吧,为何“幽人”还“未眠”?这又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友人此时一定也在想念诗人韦应物吧。(2分)
13、(略)
五、
14、(1)“亮点”指能反映小城某一方面特别的显见的建筑设施。(2分)
(2)比喻从建筑设施中可以体味的丰富的文化内涵。(2分)
15、因为萨拉曼卡文化地位高,是哥伦布时代欧洲的学术研究中心,(2分)它学术研究站得高,看得远,对哥伦布航海探险发现“新大陆”有重大影响和帮助。(2分)
16、当初,“满墙雕饰的贝壳”寄寓着西班牙人航海探险的渴望,他们要通过航海探险发现未知的世界并印证自己的科学推断。(3分)现今,贝壳屋作为现代化的大学图书馆的门廊,“贝壳”召唤今人要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探求精神去发现和探索未知的世界。(3分)
17、(1)对“门廊”“大厅柱间”“阴气森森”的描写与下文写“长长的回廊”,渐走渐亮的灯光形成对照,(2分)让读者体味:走进这大学图书馆就如行进于一条漫长的时间隧道。(1分)
(2)这描写的句子又与13段中的句子“贝壳”“是路标”“人类求知的道路仍然如古柱下无灯的恐怖”相照应,(2分)既显示文章结构严谨,构思缜密,(1分)又表明人类求知路途的艰辛,走向“光明”的不易,由此突出“未碎”的“贝壳”“路标”作用的珍贵。(2分)
六、(15)
18、例:生命不像机械沿着固定的齿轮运转,它充满变化,生命不像戏剧按照编好的剧本演出,它无法预知。
(运用了比喻,对偶两种修辞手法)(恰当用到3个所给的词语,内容合理,中心明确得2分,两种修辞手法恰当运用各1分,共4分)
19、发掘文化内涵,改良苏式月饼。
(两句内容各2分,句序颠倒只能得2分,形式对偶且无语病2分,共6分)
20、徐兵,女,44岁,哈尔滨人。河洛大学研究生导师,师承著名红学家王宏庆先生,是我国红学界的后起之秀,尤以考证《红楼梦》作者身世见长。专著《雪芹家世考》、《大观园人物论》、《<红楼梦>导读》蜚声海内外。
(姓名性别和年龄、工作单位和职业、从师情况、学术成果方面各1分,内容有错或缺损的即不给分;语言雅致得体1分,共5分)
六、(60)
21、作文评分标准参照高考标准。
参考译文:
西湖的七月半,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
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其中一类,坐在有楼饰的游船上,吹箫击鼓,带着高冠,穿着漂亮整齐的衣服,灯火明亮,优伶、仆从相随,乐声与灯光相错杂,名为看月而事实上并未看见月亮的人,我就看看他们。一类,也坐在游船上,船上也有楼饰,带着有名的美人和贤淑有才的女子,还带着娈童,嘻笑中夹着打趣的啼哭,在船台上团团而坐,左盼右顾,置身月下而事实上并不看月的人,我就看看他们。一类,也坐着船,也有音乐和歌声,跟著名妓女、清闲僧人一起,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箫笛、琴瑟之乐轻柔细缓,丝竹声与歌声相互生发,也置身月下,也看月,而又希望别人看他们看月,这样的人,我就看看他们。又一类,不坐船不乘车,不穿上衣不带头巾,喝足了酒吃饱了饭,叫上三五个人,成群结队地挤入人丛,在昭庆寺、断桥一带高声乱嚷喧闹,假装发酒疯,唱不成腔调的歌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见的人,我就看看他们。还有一类,乘着小船,船上挂着细而薄的帏幔,茶几洁净,茶炉温热,茶铛很快地把水烧开,白色瓷碗轻轻地传递,约了好友美女,请月亮和他们同坐,有的隐藏在树荫之下,有的去里湖逃避喧闹,尽管在看月,而人们看不到他们看月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刻意看月,这样的人,我就看看他们。
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六点左右回来,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这天晚上爱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犹如梦魇和呓语,周围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摩擦,脸和脸相对而已。
一会儿兴致尽了,官府宴席已散,由衙役吆喝开道而去。轿夫招呼船上的人,以关城门来恐吓游人,使他们早归,灯笼和火把象一行行星星,一一簇拥着回去。岸上的人也一批批急赴城门,人群慢慢稀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这时,我们才把船靠近湖岸。断桥边的石磴也才凉下来,大家坐在上面,招呼客人开怀畅饮。
此时月亮仿佛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来同席而坐。风雅的朋友来了,出名的妓女也来了,杯筷安置,歌乐齐发……直到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刚刚散去。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