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卷试题

2014-5-11 0:11:23 下载本试卷

高二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卷试题

  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请在答题卷上答题,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2分)

一、基础选择题 (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月割(xuē)    否 (pǐ) 泰    踯躅(chíchú)  纶(guān)巾

B、纤纤(xiān)素手    城隅(yú)   愆期(qiān)     骚体(shāo)

C.脉脉(mò)不得语    蕙茝(huìchǎi)   贾(gǔ)人    庐(zhǒng)

D.何时可掇(duō)   伶俜(pìn)    然(kēng)   葳蕤(ruí)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日前   ,继载人航天工程之后,中国航天下一个目标是月球探测。

②今年1至8月,仅在港岛区已发生1912宗涉及有人受伤的交通意外。在这些交通意外中,52%是由于行人   导致的。

③许多国家在议会召开期间,电视台辟有专门的频道对其进行现场转播。___个别议案由于涉及国家重大机密而不得不进行秘密讨论,__不能仅由议会单方面决定。

A.披露  忽略  如果/就       B.透露  疏忽  即使/也

C.透露  疏忽  如果/就      D.披露  忽略  即使/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一介书生,又无家室之累,打开天窗说亮话,又有何妨?

B.宝马公司如果早一点放下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架子,早几年进入中国,也许早已成为中国高档车市场的龙头老大。

C.他这个人可真是鸡肠小肚,别人提一点意见,他都记在心里,总要找个机会给人穿小鞋。

D.迎新春辩论会上,两个代表队的辩手各执一词,精彩场面不断出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在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B.在珠海航展首次亮相的“飞豹”,是我国目前惟一一种国产的能够飞到南沙群岛完成攻击轰炸任务后返航,并且中途不用加油的飞机。

C.鉴于这些工作人员长期负责某一系统的财务审计,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施审与受审关系,难免违规交往。

D、一位同学悄悄告诉我,尽管家里可以上网,但每个星期,他还是会背着家长、班主任和班长在放学途中到网吧聊天,玩游戏。

5、对下列诗句(或加线文字)所用修辞手法归类正确得一项:

樯橹灰飞烟灭             ②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③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④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⑦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⑧古来万事东流水

A. ①⑤ / ②④ /  ③⑧  / ⑥⑦

B. ①⑥ / ②④ /  ③⑥  / ⑦⑧

C. ①⑤ / ②⑦ /  ③⑤  / ④⑧

D. ①⑥ / ②⑦ /  ③⑧  / ④⑤

6、下面的对联所写对象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②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③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千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

④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⑤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A. 杜甫  李白  白居易  陈子昂  诸葛亮

B. 李白  屈原  白居易  杜甫   诸葛亮

C. 李白  屈原  白居易  陈子昂  杜甫

D. 杜甫  李白  白居易  杜甫   陆游

7、读以下四首诗歌,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这一句意境相似的一首是

A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B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C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D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

中国古典诗中的传释活动(节选)
叶维廉
  中国古典诗里,利用未定位、未定关系、或关系模棱的词法语法,使读者获致一种自由观、感、解读的空间,在物象与物象之间作若即若离的指义活动。我在“语法与表现”里

曾经提出“松风”“云山”等中国古典诗中常见的词语,并说英文大多译作winds in the pines(松中之风)或winds through the pines(穿过松树的风),这种解读把“松风”所提供的“置身其间”、物象并发(既见松亦感风)的全部环境缩改为单线的说明。又如“云山”常被解读为clouded mountains(云盖的山),clouds like mountains(像云的山)或mountains in the clouds(在云中的山),但事实上,就是因为“云”与“山”的空间关系模棱,所以能够同时兼容了三种情况。像这样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呈现在我们感受心镜中的,是玲珑明彻的两件物象,我们活跃在其间,若即若离地,欲定关系而又不欲定关系。
   我们再看两句诗被如此解读后的损失,便可以明白我为什么要在词语的模棱上做文章。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如果解读成“落花里有一个人独立着,微雨里有成双的燕子在飞”,或再简化些如“有人独立在落花里,有燕子双飞在微雨中。”这样的解读我们总觉得不妥,好像损失了很多东西。原因是:在文言的句法里,景物自现,在我们眼前演出,清澈、玲珑、活跃、简洁,合乎真实世界里我们可以进出的空间。白话式的解读里(英译亦多如此),戏剧演出没有了,景物的自主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侵扰,因为多了个突出的解说者在那里指点、说明“落花‘里’,‘有’人……”。
  但偏偏,我们年青人的入门书《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部部都采取了这种解读方法,而把原有的传意活动,中国诗独特的观物、感物、表物的精华一扫而光。或者有人说,坊间《唐诗三百首》的语译都是由不正统的人为了读者的方便而做的,真正读诗的人不需要这种解读。事实上,以上的句例确实没有语译的需要,读者也自然可以直观而感的;但为什么又有这么多人提倡语译语解,而把原是“若即若离的、定位与不定位、指义与不指义之间”的自由空间改为单线、限指、定位的活动呢?这可以说是受了西方思想压迫后的一种矫枉过正的现象。
  民初以来,五四左右,就有不少人开始指责中国语言缺乏逻辑,说中国画缺乏透视,仿佛西方的逻辑和透视才是表达的正途似的。不少语言学家便着想把中国语言“削足适履”地要配合西方的文法来说明,除了袭用了西方“关系决定性”很强的标点符号以外,还处处使到活泼泼而不必尽合文法的口语变为字字合文法的语言。(画透视的一节这里暂不讨论)影响所及,便是“中国诗句西方文法化”,如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1962,l979)。在该书的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节里,用的基本上就是西方文法的架构去分析中国诗的句法f N—V—f N(f=形容词  N=名词  V=动词)“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像这样的句法,中英文一般是共通的,问题不大。但像我前面讨论的例子,却不是这些文法构架可以解决的。由于王氏急于使句子合乎因果关系的逻辑,有很多句子的解读便无意中落入《唐诗三百首》语解的窠臼。最不妥当的是杜甫这两句:“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被读为“风折之笋垂绿,雨肥之梅绽红”。在诗人的经验里,情形应该是这样的:诗人在行程中突然看见绿色垂着,一时还弄不清是什么东西,警觉后一看,原来是风折的竹子。这是经验过程的先后。如果我们说语言有一定的文法,在表现上,它还应配合经验的文法。“绿—垂—风折笋”正是语言的文法配合经验的文法,不可以反过来。“风折之笋垂绿”,是经验过的结论,不是经验当时的实际过程。当王力把该句看为倒装句法的时候,是从纯知性、纯理性的逻辑出发(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当然可以称它为倒装句法),如此便把经验的真质给解体了。
8、对第一段中划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中的“松风”在被翻译成英文后,成了“松中之风”或者“穿过松树的风”,这种解读物象并发,让读者欲定关系又难定关系的全部环境变得简洁明了。
B.“云山”英译后被解读成“云盖的山”“像云的山”“在云中的山”,恰说明“云”“山”空间关系模糊,这是未定位、未定关系或关系模棱的中国古典词法语法的体现。
C.按作者观点,“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中的“岸花”“樯燕”不一定指“岸边的花”“樯上的燕”,“岸”与“花”、“樯”与“燕”的空间关系同样可以是多样的。
D.中国古典诗的词法语法让读者在玲珑明彻的两件物象与物象之间作若即若离的指义活动,使读者如同“置身其中”,能活跃地解读很多东西。
9、对于“逻辑和透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语言缺乏逻辑,中国画缺乏透视”是“五四”前后一些人的看法,他们盲目把西方的“语言和逻辑”当作表达的正途。
B、不少语言学家为使中国语言配合西方的文法作出了积极努力,不仅运用了西方的标点符号,还处处使不合文法的口语变得字字合文法。
C、王力《汉语格律学》在分析中国诗句法时,单一从语言的文法出发,没有配合经验的文法,过于注重因果逻辑关系,对某些诗句的解读是不恰当的。
D、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不应该从纯知性、纯理性的逻辑出发,而应使语言的文法配合经验的文法。
10、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解读“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时,无须一个突出的解读者指点,如果读者凭借词语的模棱,完全可以置身于真实的世界。
B、中文和英文句法是有共通之处的,例如“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用中文和英文文法架构解读是相同的。
C、“绿—垂—风折笋”是按照诗人经验过程的先后来解读,“风折之笋垂绿”是按照因果逻辑推出的结论解读,这两种解读方式是同样有道理的。
D、因为西方思想压迫,语言学家们只好“削足适履”地放弃文言文句法,配合西方文法。

三、阅读《史记·伯夷列传》选段,完成11-14题(12分,每小题3分)

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也。光武即位,征拜太中大夫。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

帝尝问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杨雄、刘向父子。于是召谭拜议郎、给事中。帝每宴,好其繁声。弘闻之不悦,悔于荐举。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之曰:“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而今数进郑声,以乱雅颂,非忠正者也。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令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使反服,其后遂不复令谭给事。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或相及为公卿者。

 【洽闻:见多识广。繁声:音律轻妙多变的乐曲。郑声:原指春秋时代郑国的音乐,后世称淫靡之音。雅颂:儒家所认为的正统音乐。

1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清行称         致:得到

B、于是召谭议郎、给事中  拜:拜见

C、不与席而之曰       让:责备

D、而今数郑声        进:演奏

1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后不复令谭给事中  言既矣,至于暴矣

B、  谭顿首辞谢,良久遣之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望能忠正导主   余与四人拥火

D、 弘闻不悦    余是以记

1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宋弘恪尽职守、不徇私情的一组是(  )

①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  ②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杨雄、刘向父子  ③谭至,不与席而让之曰  ④谭见弘,失其常度  ⑤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宋弘能恪守礼义,为人不苟。怒斥桓谭是其不苟处;引咎自责是其不苟处;面责皇帝,仍是其不苟处。

B、 桓谭受到宋弘的责备后,在朝廷宴会上,当光武帝命他鼓琴时,他见到宋弘而“失其常度”,说明桓谭仍有羞耻之心,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C、 宋弘多次举荐贤能,同时又是一位不循私情、正直不阿的良臣,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D、  光武帝刘秀听了宋弘对自己的委婉的规劝后,便面有愧色,表示歉意,并有了“不复令谭给事中”的实际行动,对于一个封建皇帝来说,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8分)

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对曰:“患善恶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对曰:“审择左右。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1)何以察之?(2分)

  译文:                         

  (2)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3分)

译文:                          

(3)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3分)

 译文:                        

1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2分)

   17、默写,两题任选一题(4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             

     《登高》的颔联是                   

(2)               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毛泽东有首七绝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

   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表达与“无限风光在险峰”类似意思的句子是                                  

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独坐夕阳里 

        郭 枫

  薄暮时分,独坐在学校操场的草地上,在空旷静寂之中,我感觉今天的黄昏极美。

  天气新晴,料峭的春寒,抖落在薄暮里,仍有沁人的凉意。夕阳,挂在脱尽了叶子的凤凰树上,许是奔波了一整天的缘故,光线里已经没有了热和力,却充满了梦幻的色彩。整个操场,黄橙橙、亮晶晶,像撒上一层金沙似的。天上云霞更美,空气的每一个粒子,都染上了颜色,跳跃着,流动着,分秒之间便有种种奇妙的变化。华丽的金、鲜明的橙、酡醉的红、神秘的紫……从夕阳的中心向四外荡漾开,幻化成一片绚丽的异彩。可是,每一种颜色都带着黄蒙蒙的底子。这种黄,像秋叶一般的冷艳,也像秋叶一般渲染着浓郁的落寞;整个大地,整个天空,都笼罩在这奇瑰的光之网里。

夕阳真美!美得多么令人心悸。

安谧的校园,被暮色浸透。细柳、扁柏、小池、曲径……一切都蒙上凄迷的调子,带着些凉薄的意味。独有一圃大理菊却盛放着,蓊蓊郁郁地开出一片花海。在沉沉的夕阳影里,鲜明极了。那些硕大的花朵,每一朵都像一团火球,逼近去凝视,火球中含蕴着生命的烈焰,让人有灼热的感觉。花朵的颜色缤纷:粉白色的那种固然娇媚,深紫色的那种固然艳丽,不过,有一种橙红色的更让我喜爱。这种花,也不知道每一朵是由多少花瓣组成的,但见一圈一圈的花瓣,密密的排列着;中心是耀眼的赤红,向外层展开去,花瓣渐渐变大,颜色渐渐变淡,最外一层,乃变成明亮的橙黄了。花瓣,毛茸茸的,闪着丝绒般的亮芒;却又透明得像玻璃似的流转着夺目的晶莹。

这一圃大理菊,怎会开得如此茂美呢?也许,这就是春花对生命的讴歌吧!

散步在花径上的女孩是谁呢?十七八岁吧,还正是白色小马般的年龄,春云初展般的面容,却偏爱拢起一绺闲愁,轻锁在眉峰上,她有时低头寻思,有时向天边凝望,是在想什么,还是在期待什么?是要一个多彩的梦,还是要一个灿烂的明天?她的眼睛闪动着光芒,小小的唇紧闭着,倔强而高傲,绛色的夕阳映照着她红润的面庞,夸耀着一个蓬勃的生命。晚风吹拂,飘动着她的头发也飘动着她的衣裳,她轻盈地漫步在花径间,好像踏着无声的旋律在舞蹈!

她是谁?这不必追问,她是青春的形象。

太阳沉得更低了,已敛尽了光芒,红通通地,像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它被淡蓝的暮云烘托着,庄严而祥和地步向沉静的世界。

白昼即将尽了。(a)

大理菊仍热情的燃烧着。(b)

女孩还留连在晚霞中。(c)

独在夕阳里,在朦胧的光影中,我的心灵却被眼前的这三件事物——落日、花朵和青春——启发得清朗了。

你觉察到么?在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有其相似的一面。伟大如太阳,冉冉初升时何等辉煌!日正当中时何其壮烈!可是,当它散尽了热力,失去光芒之后,仍将归于平淡。渺小如花草,当其默默地钻出地面,平凡的样子,虽不能邀得人们的一顾,但在生命力展开的一刻,却灿烂得令人目眩!而后便萎落飘零了。人,谁没拥有过可傲的青春呢?可是谁也不能扭转那自然的大手,终将走上衰老的归宿,然而,我们又何必遗恨?不见那落下去的夕阳,是多么和平静美么?不见那怒放的春花,是多么热烈、疯狂么?我们生活在天地间的人,若能献出自己的热力,如骄阳之壮烈;若能展现自己的热爱,如春花之绚丽;那么,生活过而非白活,热爱过而有真爱,短暂的一生便不只是一生

独在夕阳里,昼和夜的羽翼同时覆盖着我,我感到昼的光明也感到夜的阴暗,感到时间的短促也感到生命的无限。恍惚间,我已不是我。我,和那些花草,那些树木,那流荡的云,那吹拂的风:是同样的存在。紫色的雾升起了,包笼了所有的形象。一切,渐渐地、模糊,渐渐地、不见。

18、作者“独坐夕阳里”,看到的三件事物各具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1)                                   

(2)                                    

(3)                                   

19、文中a、b、c三个短句分别作为三个自然段,有何作用?(4分)

                                     

                                       

                                     

20、文中加线句子说“我的心灵”被“启发得清朗了”,从文章内容看,你认为作者得到了哪些启发和感悟?至少答出两点。(4分)

答: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情景交融,物我合一,写得极富抒情色彩。

B、写景抒情主旨鲜明,突出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C、文中流露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

D、以“独坐夕阳”为线索,由物及人,从所见写到所感,思路清晰合理。

E、语言风格清新质朴,流畅自然,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六、语言表达(12分)

22、根据文意,仿照画线句的句式用举例的方法续写两个语句。(4分)

批阅古典诗词,你可以品味诗人们的各种理想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读王维、孟浩然,你懂了什么叫钟情山水  ①  ②  。读着,品着,渐渐地,你已经与诗人融为一体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

23、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分析,然后选择二个角度,概括这段文字寓意。(4分)

薛谭向秦青学唱歌,还没有完全学到秦青的技艺,便觉得老师教的自己全会了,于是要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制止他,只在郊外为他饯行,同时放声高歌,激越高亢的歌声震动了林木,阻遏了行云。薛谭深感自己的不足,便向老师道歉,终身不再提回家之事了。

答:                                     

                                       

24、校训是大学的精神。它不仅反映一所大学的学术传统和办学宗旨,也深刻砥砺着一代代学子的品行。下边是中国两所著名大学的校训: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请仿照上述示例,为一所师范大学拟制校训。要求:①采用对偶形式,②体现学校专业特点。

某师范大学:                 

七、(60分)

2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果一个人心态是正确的,那么他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倘若你想改变你的世界,就首先应该改变自己心态。当你抱着积极正确的心态去对待人生时,你的世界将光辉灿烂;当你抱着消极错误的心态去对待人生时,你的世界将迷惘灰暗……

  你认为“心态”和“人生”有什么关系呢?请以“心态与人生”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自定;③立意自定;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参 考 答 案

第Ⅰ卷(选择题 42分)

一、二、三 (每小题3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 案

C

B

D

B

A

B

D

A

B

B

B

D

C

A

说明:

二、8、A(A项中“让读者欲定关系又难定关系的全部环境变得简洁”,其中“难定关系”不符合原文中“不欲定关系”,“简洁”不符合原文中“缩改为单线的说明”,作者的观点是不赞同那种英译诗)
9、B(不可以评价他们的做法是“积极努力”,因为作者不赞同语言学家的做法,文中称之“削足适履”)
10、B (A项“完全可以置身于真实的世界”不正确,而文中的表述是“合乎真实世界里我们可以进出的空间”;C项,后者“把经验的真质给解体了”,是不适合解读古典诗歌的;D项,语言学家们“指责中国语吉”以及“配合西方的文法”是“矫枉过正”,并非完全是因为西方思想压迫后的无奈选择)

三、11、B(授官)

12、D、(A一为“于是,就”,一为“实现,满足”;B一为“才”,一为“竟然”;C一为介词“用”,一为连词;D、取消句子独立性)

13、C(④不属于宋弘的行为)

14、A(宋弘没有“面责皇帝”)

  第Ⅱ卷(非选择题 108分)

四、(18分)

15.(1)靠什么明察这个问题?[重点词“何以”、“察”](2分)

  (2)近臣善,那么百官就能明确各自应该做什么,善恶从而分明。(3分)

(3)这话,确实啊!善的得到进用,那么不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翻译重点在“也”、“信”、“进”、“入”、“无由”。第一句译为“这话确实不错啊!”“这话说得实在啊!”也可以。“信”译为“可信”不对。第二句译成一般原理也可,如将“进”、“入”只泛泛地理解为“进去”(不涉及朝廷)应算对;采用意译也可,如将“无由”译为“没有因由”、“没有条件”等也应算对。](3分)

参考译文:

  齐景公向晏子问道:“处理政事担忧什么?”晏子回答说:“担忧善恶不分。”齐景公问:“靠什么明察这个问题?”(晏子)回答说:“审慎选择近臣。近臣善,那么百官就能明确各自应该做什么,善恶从而分明。”

孔子听到这件事,说:“这话,确实啊!善的得到进用,那么不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不善的得到进用,那么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

16、(6分 每题3分)

 (1)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忧国忧时,报国无门。

(2)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17、(4分 每空1分)

五、(18分)

19、(6分)

(1)    夕阳: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庄严祥和,归于平淡。

(2)    大理菊:盛开怒放,热烈鲜明,色彩缤纷。

(3)    女孩:充满青春活力,凝思期待,倔强高傲。

19、(4分)

(1)    承接上文所写的三种事物——落日、花朵、青春;开启下文,写自己在所见事物中获得的启发。

(2)    为下文写落日的和平静美、春花的热烈疯狂以及对生命的感悟作铺垫。

20、提示:(要点答出即可给分)

(1)    作者感悟到,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有其相似的一面,都经历了一个新生初现、充分展示生命力、走向平淡衰亡的过程;太阳、花草、人,无不如此。

(2)    作者认识到,如果人在生活中曾像骄阳一样献出过自己的热力,像春花一样展现过自己的热爱,那么,他就可以欣然地、毫无遗恨地面对自己的一生。

(3)    作者感到,人的一生是整个自然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整个宇宙(大自然)同在。

(4)    作者感悟到,他完全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晚年,接受晚年的沉静和平淡。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

21、C、E(各2分)

六、(12分)

22、(4分)

例:读杜甫、白居易,你懂了什么是忧民情结;

读岳飞、文天祥,你懂了什么是爱国情怀;

读柳永、李清照,你懂了什么是缠绵情思;

23、可从薛谭学唱的角度,概括出:学无止境;从秦青教人的角度,概括出:身教重于言教;从薛谭前后变化的角度,概括出:满招损,谦受益。还可逆向思维,概括出:秦青把薛谭留在身边一辈子并非明智之举,到实际生活中去锻炼,博采众家之长是成才之路;或“学以致用,知识要转化为生产力”。(4分)

24、学为人师,行为世范(4分)

七、(60分)

高二语文试题答题纸

第Ⅰ卷(选择题 42分)

一、二、三 (每小题3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 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108分)

四、(18分)

15、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8分)

(1)何以察之?(2分)

  译文:            

  (2)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3分)

译文:                                 

(3)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3分)

 译文:                                  

 

1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1)                                        

                                            

  (2)                                          

                                           

 

17、默写,两题任选一题(4分)

                               

                               

                              

                              

五、(18分)

18、作者“独坐夕阳里”,看到的三件事物各具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1)                                   

(2)                                   

(3)                                   

19、文中a、b、c三个短句分别作为三个自然段,有何作用?(4分)

                                        

                                       

            

20、文中加线句子说“我的心灵”被“启发得清朗了”,从文章内容看,你认为作者得到了哪些启发和感悟?至少答出两点。(4分)

答:                                                                               

                                        

                                    

21、(4分) (    )

六、(12分)

22、(4分)

                                            

                                       

23、(4分)

                                         

                                        

24、(4分)

某师范大学: